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通用7篇)

本文已影響 3.46W人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導學案,導學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導學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通用7篇)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後在成都被嚴武薦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爲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爲“詩史”,他亦被稱爲“詩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着“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爲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嶽》爲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纔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貪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爲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於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峯)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爲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着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鑑賞詩歌。

那麼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爲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鑑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爲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爲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於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爲是一隻,而不是多隻。這是因爲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鑑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着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爲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裏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麼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爲什麼登臺?是爲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並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麼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瞭解杜甫生平及寫作背景。

技能與方法:

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聯繫詩歌的寫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反映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後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

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爲排遣鬱悶抱病登臺。

三、 朗讀詩歌

1. 同學個別朗讀

2. 教師範讀

3. 集體朗讀

4. 聽朗讀錄音

四、把握詩人豐富的情感

1.聽過錄音,初步感知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詩中流露出杜甫怎樣的感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悲

2.同學融入感情朗讀

3.仔細品味感情:人們稱杜甫這首詩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書寫規律先寫景後抒情,品味頸聯所蘊含的感情。

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竟然有八種悲,同學們踊躍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種或幾種。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鶴林玉露》 明確:

(1)“萬里”: 聯繫課下注釋,指離家萬里。很遠的地方,詩人作此詩地點

在夔州,他把長安當做自己的家鄉,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第一層悲,遠隔萬里之悲。

(2)“秋”:古詩傷春悲秋的主題,一片蕭索之景,可聯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現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在外漂泊,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

(4)“常作客”:長期的漂泊在外,羈旅之久。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作客是客居他鄉,漂泊在外因爲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遠隔萬里可能還不那麼悲,但如果你是長期的漂泊在外,那這個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聯繫課下注釋,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纏身。

(7) “獨登臺”:重陽節登高,隻身一人沒有親朋。聯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臺”: 高迥處也。高和感情有什麼關係?

聯繫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它能夠感受到宇宙時空是那麼的寬廣,而我渺小的孤獨的一個人在這樣大的一種時空當中,更突顯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聯所蘊含的感情

(1)“艱難苦恨繁霜鬢”: 既指杜甫個人的命運又指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聯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博大的胸懷。

(2)“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認爲酒能澆愁,無奈多病連酒也不能喝了。這種憂愁怎麼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學再讀頸聯和尾聯,指導朗讀頸聯是他的身世之苦,讀“萬里”的時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覺,巨大的空間感。“悲秋”重點突出悲字,這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 “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寫

1.詩歌中的景跟情有關係嗎?詩歌當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麼區別。找同學回答。

明確:詩歌中的景蘊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景象我們叫做意象。

2.首聯寫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身體冷,心裏冷。

高天:高遠的天空下感覺人很渺小。

猿嘯哀: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3.頷聯寫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木:中國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隕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盡長江:時間的永恆之感。

對比之下,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越顯得短暫。

4.分析意境

剛纔同學們說初步感覺這首詩是“悲”的,當我們整體的體會這首詩給我們的境界感的時候,你覺得你會用得很麼詞來表達呢?悲哀,悲沉還是其他的什麼?

明確:悲壯

六:小結

小結:作者在寫景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蕭瑟、淒涼、開闊的景象,而他所表達的感情有羈旅愁,有身世苦,同時還有非常高遠的家國憂。景象與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這首詩的意境“悲壯”。

七、集體背誦本詩

八、作業:

1.背誦本詩

2.比較閱讀:《望嶽》

《望嶽》杜甫24歲在齊魯大地壯遊時所寫。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裏。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 篇3

一、學習目標

1、分析鑑賞是個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3、學習杜甫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1、聽寫:

江渚 潦倒 露從今夜白,不盡長江滾滾來。百年多病獨登臺。

2、請同學口答“基礎早早練”3—5題。

(二)展示目標

1、分析鑑賞是個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3、學習杜甫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誦讀

教師範讀詩歌,學生誦讀。

指導誦讀方法:

(三)討論

1、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請同學展示。

2、小組分領任務,討論下面3個問題。

(1)思考文中寫了那些意象,各有什麼特點?

(2)討論詩歌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

(3)詩人在詩歌中表達了什麼情感?請分條列出。

3、展示目標,各小組推舉人選展示。

4、教師點撥:

參考材料:開首兩句用工筆從細處着筆,寫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飛鳥。每一種景物都雜這特定的環境下富有特別的意義。既有耳聞又有有目見,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從大處着眼。落木紛紛,可知是深秋,葉本無聲,而‘蕭蕭’有聲,其境界闊大可知了。“無邊”,寫出景象的壯闊,又可見秋意正深,其肅殺之氣已經遍臨天下了。其‘滾滾’而來的江水,是多麼地一瀉千里而不可阻擋啊!這兩句寫得境界闊大而意境深遠,而氣象寥廓肅殺,於蒼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壯啊!

對於頸聯,直接抒發了詩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種種原因,無一字虛設,無一字沒有豐富的內涵。有人認爲這兩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鄉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鄉作客尤可悲;四重經常作客更可悲;五重離家萬里,又添悲一層;六重無親無友,獨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陽佳節,不能飲酒,實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過半百,一事無事無成,悲不勝悲啊!凡此種種,把“登高”之悲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杜詩的“深沉蘊藉”。

結尾二聯中的“艱難苦恨”,包含了多少時代與人生的悲辛的內容,被認爲是詩歌有意露出的“馬腳”,也就是所謂的`“眼”。

5、討論:杜甫的沉鬱頓挫風格。

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爲“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詩藪?內編》)。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着一股勃鬱之氣。通篇語言凝鍊,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鬱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悽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

6、小結

請學生總結對“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師點撥:情景交融,是將情感融入到景物當中,讓景物具有鮮明的情感特徵,情感和景物融爲一體,是最常見的表現手法。

答題格式:本詩描寫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圍),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三、隨堂訓練

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完成“素質日日升”,找同學回答問題。

四、作業

1、完成《雨霖鈴》學案。

2、《導學練》49頁1—6題。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寫作背景,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2、理解詩歌的大意,體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賞析對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藝術特點並學以致用。

主要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妙導入、明確目標

1、音頻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登高》的朗讀。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議)

1、首聯寫了那些意象?營造了什麼意境?體現了詩人什麼感情?

答:意象: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意境:雄渾、高遠、肅殺、淒涼

感情: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2、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爲“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麼意境?面對此景,杜甫產生了怎樣的感慨?

答:景:落木無邊蕭蕭下,長江不盡滾滾來

境:蒼涼、雄渾、沉鬱、悲壯

情:時光易逝、人生短暫、壯志未酬

3、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戰亂、時值悲秋、離鄉萬里、漂泊他鄉、人到暮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淒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爲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四、引導學生拓展創新(創)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苦”、“恨”是什麼意思?“艱難”一詞,你的理解?

明確:

(1)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了。

(2)苦、恨——極其遺憾。

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由於年老多病而無法實現,從而非常遺憾,壯志難酬。

(3)艱難——羈旅之愁、身世之悲、家國之痛。

五、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1、下列詩句,從修辭手法看,不是對仗的一項是()

A.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B.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C.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D.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答案:C

2、對《登高》一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緻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麼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於現實觀照的結果。

答案:C

六、課後延伸、溫故知新

1、理解性默寫

(1)杜甫的《登高》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的千古名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中寫國事艱難、壯志難酬、人生潦倒、愁恨無限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一步:找意象——-寫了“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四個意象。第二步:描繪客觀畫面,聯繫主觀情感——“片雲”在空中飄蕩,如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孤獨,我也孤獨。第三步:概括意境特點——“片雲”“孤月”意境淒涼,“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第四步:分析點明情感(或情景交融的意境)——“片雲”“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孤清)的意境。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 篇5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教學目標:

1、直觀把握杜甫七言律詩的形式美;

2、品味詩歌意象的情感內涵;

3、感受杜甫的詩聖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人中誰被譽爲“詩聖”?——杜甫

哪位詩人被梁啓超先生稱爲“情聖”?——杜甫

這並不是說杜甫在談情說愛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說杜甫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後人上他徽號叫做‘詩聖’。詩怎麼樣纔算‘聖’,標準很難確定,我們也不必輕輕附和。我以爲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聖的徽號。因爲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極熟練,能鞭闢到最深處,能將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樣子,能象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絃上,中國文學界寫情聖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聖。”——梁啓超《情聖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登高》一向被認爲是杜甫寫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詩。向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明代的胡應麟認爲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們今天就通過《登高》這首最好的杜詩來看看杜甫是如何當得上“詩聖”、“情聖”的徽號的。

二、整體感知

聽名家朗誦。

全班齊讀(指導朗讀,語速要慢,讀出那種蒼涼悠遠的情韻)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時所寫,此時家國破碎,身世飄零,但杜甫是一個用生命來作詩的人,他對自己寫詩的要求非常嚴格,晚年尤其如此,“晚節漸於詩律細”“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直至爐火純青,登峯造極之境。

《登高》這首詩在語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極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七言律詩的體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韻外,最重要的形式特點就是要求對仗。首聯、尾聯不作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杜甫這首詩符合要求嗎?

太符合了。不僅頷聯、頸聯對仗,整首詩都對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聯爲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句對得極其嚴格工整,還有當句對,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對偶,像“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且從寫景來看,一寫天,一寫地,這也是一種“對”,像這樣的詩就是把對仗這種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更爲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板滯之感,非常地流暢自然,不見刻意爲之的痕跡。

從寫詩的技巧上來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稱得上是“詩聖”,寫詩的聖手。

引申: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從總體的結構上看,本詩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它的意象營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寓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找出意象:風、天、猿、渚、沙、鳥

這些一項構成一幅宏闊的長江秋景圖。大家仔細體會體會,籠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種什麼情感?——悲涼

哪個字是關鍵?——“哀”,猿嘯聲給人的感覺總是淒厲悲涼。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但是不是一味地悲涼呢?不是。這兩句一句寫天,一句寫地,推開一個異常廣闊的視域。由於境界開闊,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濃郁的蕭瑟悲涼變成一種悲壯,這說明杜甫寫景是大手筆,給人一種很強的力度感,很剛勁,這也是詩聖本色。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給人一種生命凋零的感覺,杜甫在寫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頹。

“蕭蕭”、“滾滾”一寫聲響,一寫動態,使人如聞風吹木葉的窸窣之聲,如見長江的波濤翻滾之狀。它們與“無邊”、“不盡”兩個拓展時空的詞語搭配,創構出一個宏大、蒼涼、悲壯、指向無限的意境。

結合首聯和頷聯來看,首聯14字中包含6種意象,意象密集,節奏急峭,而隨之而來的頷聯卻只有落木、長江兩個意象,這一密一疏,既顯示了句法的變化,又爲第三聯的抒情做好了準備。

這裏我要講一講中國人的宇宙意識,以及宇宙意識在詩歌中的表現。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就是整個空間,“宙”就是整個時間,“宇宙”就是整個時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時空對”這個概念。顧名思義,時空對就是時間與空間相對組成一聯。杜甫慣用時間與空間來組織對仗,《登高》表現得最爲明顯。頷聯上句寫無邊落木,是寫空間的,下句寫不盡長江,看似也是寫空間,實際上這句詩中包含的是時間意識、歷史意識,因爲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時間的象徵。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把有限的個人放到無盡的時空中,寫出了人面對“無限”時所產生的蒼茫感受,凸顯了渺小的個人在宇宙中的處境,此真可與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舉例: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

長爲萬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不難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達他的宇宙意識。這樣的宇宙意識使杜詩整體上境界廣闊,內涵深遠。

三、體悟情感

一二聯是寓情於景,三四兩聯則是直抒胸臆。當然,這種直抒胸臆也是在前兩聯營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發的深沉複雜之情。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一聯是明顯的“時空對”,上句以“萬里”顯空闊,寫流落天涯之遠,下句用“百年”盡一生,寫暮年身體多病。“萬里”、“百年”都是寫自己面對“無限”的無奈與痛楚,飽含身世之悲與家國之思。

萬里——遠離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無定;

百年多病——年老體衰多病;

獨登臺——羈旅孤獨。

此聯還隱含着兩個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馬相如。

一聯14字包含如此豐富的情感內涵,沉鬱而深廣,確是寫情聖手,梁啓超沒有誇張。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進一步感嘆世事艱難,爲國事憂心過計,同時慨嘆自己的貧病不得志,甚至連借酒澆愁也不能夠,更增一層愁苦、無奈與悲涼。

大家由這聯詩再回過頭去看看蔣兆和先生畫的那張杜甫像,靜靜地體會體會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總結

讀懂一首詩是不容易的,走進一個詩人的內心尤其像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的內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過來講,只要你理解了他,走進了他,他就會開闊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詩歌、領會詩聖情懷的道理。

古人講: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體到《登高》這首詩:

高——時空相對、胸懷宇宙

大——取象宏偉、境界空闊

深——感受豐富、情感深沉

寫出《登高》這樣登峯造極的詩歌的詩人,我當然要尊稱他爲“詩聖”、“情聖”。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 篇6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鬱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並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爲本文奠定的沉鬱悲涼的基調 。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作背景(代導語)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杜甫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遊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於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偶,被譽爲“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誦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後誦讀課文。

2.注音

渚( zhǔ )清 作( zu )客 霜鬢( bìn ) 濁( zhuó)酒

3.詞語註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葉。

③蕭蕭:落葉紛紛的肅殺淒涼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鄉。

⑤百年:猶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鬢:形容兩鬢頭髮斑白。

⑨新停:剛停。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⑩濁酒:未過濾的水酒。

4.詩歌翻譯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悽清,

渚清沙白鳥飛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歸鳥在飛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地飄落,

不盡長江滾滾來。——流淌不息的長江水在滾滾地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面對秋景悲嘆自己常年漂泊他鄉,

百年多病獨登臺。——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獨自登臨高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艱難困頓可恨白髮長滿了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澆愁的酒杯。

三、自主賞析

1.整體感知

提問: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景和情兩方面看,全詩是怎樣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分兩層:

前四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悽清悲涼的秋景。

後四句抒情,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長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2.自主鑑賞。(給每聯寫一段不少於100字的賞析短文)

首聯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的景象,指明瞭時節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爲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的基調。對仗工穩,句法嚴謹,語言極爲凝練。

頷聯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而又高昂的精工對句,顯示着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歷來被視爲千古佳句。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說“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橫一縱,承上啓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極爲沉鬱頓挫。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評說:“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可見詩人內心深處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聯兩句是悲嘆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艱難之苦,白髮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艱難”,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嘆聲中收筆,悲憤深沉,而又寄意深遠。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2.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聖”杜甫一首關於“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並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裏逃出,由於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藉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爲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爲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爲什麼?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裏感到淒涼

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爲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淒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④渚清沙白:顏色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⑤鳥飛回:爲何是盤旋着的鳥?

可能因爲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詩中的鳥是一隻還是一羣好呢?

都可以:一隻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羣,鳥的一羣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詩人後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麼呢?就像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盪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沒有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麼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無窮、永恆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着情感讀這些景物。

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裏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後兩聯

可是詩人悲什麼?(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後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區別於“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常”:(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多年漂泊他鄉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爲自己的身世而悲麼?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盪不安,這對於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裏的!儒士認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繫天下,爲國家擔心!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着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於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盪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麼?

恨國家仍然動盪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爲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啊!

這種苦恨使自己的兩鬢白髮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齊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麼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停”,剛剛停,爲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麼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鬱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三層:季節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爲“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麼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着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着落腳點,這又多麼像流浪他鄉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爲何如此悲苦?因爲國難家愁,因爲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①現在請大家帶着對本詩的理解,再次齊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③一齊有感情地背誦本詩!

(六)作業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並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並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於150

板書:登高

所寫之景:風、天、猿嘯、渚、沙、鳥飛

落木長江悲涼

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無依悲苦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人生潦倒銷愁無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