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通用21篇)

本文已影響 3.4W人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語文教案(通用21篇)

高一語文教案 篇1

《辛棄疾詞兩首》

[南宋]辛棄疾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瞭解作者的有關常識及其詞作的寫作背景,瞭解辛棄疾詞的藝術風格。

2 、過程與方法

①反覆品讀吟誦,理解詞的內容。

②學習作者用典對比、類比的寫作手法,領悟詞的內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品味重點語句,理解作者所抒發的英雄失意,功業未成的悲憤之情,激勵自己的愛國鬥志。

教學重點

聯繫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辛詞的內容、藝術魅力、風格及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典故的運用所取得的藝術效果。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比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時數

2 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提到宋詞的豪放派向來以“蘇辛”並稱,辛棄疾繼承併發揚光大了蘇詞的豪放風格,“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詞的豪放風格與其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生活是分不開的。

二、知識預熱

1 、正字音

2 、辨字形

3 、介紹作者

辛棄疾( 1140- 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 21歲時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歷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撫使等職。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一帶。

辛棄疾的詞多以緬懷故國河山、抒發抗金報國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爲主題。詞的筆勢縱橫,氣勢恢弘,境界開闊,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風格,辛棄疾與蘇軾同爲豪放派的代表,並稱“蘇辛”。他繼承了蘇軾的豪放詞風,善於創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傳統,創造性地運用比興等象徵手法,大量用典,風格多樣,善於融詩、辭、歌、賦、經、史入詞,善於提煉民間口語入詞,給詞帶來了新鮮、活潑的氣息。辛詞形成了“稼軒體”的獨特風格,把詞的容量和表現力都發揮到了極致。《稼軒長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賞析《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一)指導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1 、聽錄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韻腳,際髻、意、未、氣、淚,韻腳均爲入聲,應讀得渾重有力一些。②下闋中有兩個問句,一個感嘆句,應讀出激憤、憂愁、感慨的基調。③全詞抒情色彩濃烈,朗讀時注意把握。

2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二)賞析探究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詞,上闋即景抒情,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下闋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鬱的悲歌,唱出了詞人赤心報國的雄心壯志和沸騰的激情,表達了詞人請纓無門的憤懣、怨恨和痛苦。

辛棄疾滿懷愛國熱忱,活捉叛徒張安國,率耿京義軍的餘部渡淮南歸。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卻並未對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和上給宰相虞允文的《九議》也未受到重視,十多年來他只是擔任過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 1170),他應葉衡之聘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門城樓上的賞心亭,眺望祖國壯麗的河山,想到報國之志得不到實現,於是便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 、上闋

( 1)前兩句寫江景,引導學生說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來寫的,哪些詞句富有表現力。

策略:注意賞析“千里”“無際”。

【明確】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點,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氣象闊遠。“楚天”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水隨天去”的“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寫出了江南秋季的特點。

( 2)“遙岑”三句是寫山,採用了什麼手法?“愁”“恨”緣何而發?

策略:注意賞析“愁”“恨”,可結合姜夔《揚州慢》中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中的“厭”,更便於學生理解。

【明確】“遙岑”即遠山。放眼望去,那層層疊疊的羣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的螺旋形的髮髻,這些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作者採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愁恨”從何而來?詞義間留下的空白給了讀者想象的餘地。北望之際,中原收復無日,南望之時,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種種是詞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 3)“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三句是寫景,組織學生討論“落日”“斷鴻”“遊子”幾個意象的含義。

【明確】落日的餘暉映照着樓頭,失羣的孤雁傳來陣陣的哀鳴,一見一聞,通過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種蒼茫悲涼的氣氛,以有聲有色的景物更進一層寫出了詞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國勢衰敗的意思。“斷鴻”是失羣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遊子”指自己。這幾句寫景寓情,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象鮮明,含義豐富深刻。

( 4)“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幾句採用了什麼抒情方式?應如何理解?

策略:這幾句是全文的重點,應引導學生重點把握“看”“拍”幾個動詞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所傳達出的詞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明確】採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第一個動作是“看”,看似平淡,卻平中見奇。擦拭得鋒利鋥亮的武器,卻閒置身旁,而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身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無用武之地之嘆。第二個動作是“拍”,作者用肢體語言表達了某種情感,“欄杆拍遍”是錶殼胸中難以言說的抑鬱苦悶,只能借拍打欄杆來發泄。這相,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顯現在讀者面前。兩個動作描寫內涵豐富,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卻沒人是他的知音。

( 5)小結

上闋寫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斷鴻、遊子,最後到動作描寫,景中寓情。

2 、下闋

學法指導:下闋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應將教師講解與學生讀註解和探究討論結合起來,從而理解精當的用典所取得的藝術效果。

( 1)“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幾句,說明作者對張翰辭歸持何種態度?

【明確】季鷹即晉人張翰,因嚮往家鄉的蓴菜鱸魚,貪圖安逸舒適而棄官歸鄉。從“休說”看,作者反對張翰迴歸。張翰因見齊王將失敗而辭歸,辛棄疾卻並不因南宋面臨着危機而隱退。又是一年西風緊,張翰即使有家也難歸,實際這裏的張翰應是作者自指,家鄉淪陷,有家難歸,流露出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

(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幾句,是作者對哪類人提出的批判?

【明確】是對許汜這類人提出批判,許汜當天下大亂之時,並無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問舍,貪圖個人享樂,陳登瞧不起他,劉備對他更是嗤之以鼻。辛棄疾用這個典故是說,我如果也像許汜那樣只顧買房置地,爲個人打算,那就羞見劉備那樣胸懷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三句,在全詞中有何地位?

【明確】流年,即時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用典,據《世說新語·言語》載,東晉大將軍桓溫率軍北伐,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呢?這三句是全詞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辜負了平生的雄心壯志。

( 4)“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幾句與前文基調是否一致?請簡析。

【明確】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代指女子。搵,拭擦。幾句的含義是:請誰來喚取紅巾翠袖的少女,拭乾英雄因壯志能酬而流下的熱淚呢?詞中出現“玉簪螺髻”“紅巾翠袖”並不影響詞的豪放風格,清秀婉麗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羈的風格,剛柔相濟,豪放而不粗率。

( 5)小結

下闋用典,直接抒情言志,點出自己的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

(三)概括主旨

上闋寫景抒情,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闋運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詞意境雄渾闊大,寫景獨特,景情結合,用典精當,褒貶分明,通過比興寄託他對國事的憂慮,對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報國無門的苦悶。

(四)佈置作業

背誦這首詞。

充分體會這首詞用典的藝術魅力。

宋寧宗趙擴即位後,寧宗妻韓氏的叔父韓胄掌握了政權。韓侂冑爲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企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

雖說英雄遲暮,但雄心依舊。懷着一腔報國之情的辛棄疾面對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爲國出力。

二、 創作背景介紹

宋寧宗趙擴即位後,寧宗妻韓氏的叔父韓侂冑掌握了政權。韓侂冑爲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企圖通過對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於嘉泰三年( 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戰的辛棄疾任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調鎮江知府。辛棄疾雖被起用,便他看到韓侂冑好大喜功,急躁冒進,妄圖僥倖獲勝,獵名固位,覺得終非自己同調,而韓侂冑對他也並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對當前的局勢深感憂慮。這首詞是作者於開禧元年( 1205)六十六歲時在鎮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鎮江的北固亭,面對大好河山,想到祖國的北方仍然淪陷在敵人之手,想到韓侂冑等人並不能真正肩負起抗敵復土的重任,於是懷古傷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嘆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不能實現,因而作詞抒發自己內心的憂憤。

三、播放錄音帶

讀這首詞,應保持豪壯的基調,作者褒揚歷史人物,憂憤南宋王朝,慨嘆壯志難酬,應讀出

昂揚的基調和磅礴的氣概。

【誦讀指導】韻腳:上、下闋各四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八個字,韻腳應讀得響亮,作稍長停頓。

停頓:應指導學生處理好句間停頓和句中停頓,處理好輕重緩急,整齊中富有變化。

四、 賞析探究

這首詞上闋緬懷古代英雄人物,表達力主抗金的決心;下闋寫歷史教訓和自己的經歷,表達收復失地、爲國立功的心願。全詞借古諷今,長於用典,形成對比,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學習時注意體會。

1 、上闋

( 1)前四句:懷孫權

簡析:詞的開頭用孫權獨踞江東的故事起興。“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兩句,慨嘆江山雖依舊,曾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卻早已作古。很有氣魄的文字猶如異軍突起,傾注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傾慕。事過境遷,物換星移,孫權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遺蹟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句式調整爲“無覓英雄孫仲謀處”,給人以遺憾。“舞榭歌臺”兩句,寫當年歌舞樓臺的繁華景象,連同那英雄業績都被雨打風吹去。“風流”指英雄業績,洋溢着對英雄人物的歌頌和欽佩之情。

( 2)後六句:懷劉裕

簡析:京口是劉裕祖居的地方,劉裕以京口爲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詞人登高遠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業的劉裕。劉裕故居隨着時間風雨的沖刷,已湮沒在夕陽的餘暉和枯枝敗葉之中,早已在人間不着一點痕跡,只有詞人登高憑弔英雄。詞人有一腔報國志,卻難以像劉裕那樣建立豐功偉績,仰慕與抑鬱夾雜着蒼涼之情溢於言表。

( 3)引導學生探究 :作者登臨懷古,爲何在衆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孫權和劉裕二人呢?

結論一:兩人都是遺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權,照應標題“京口北固亭懷古”。

結論二:作者以兩人自比。作者雖力主北伐抗敵,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官員及管理治安、財務的職務,並不給他率兵出征的機會,難以實現其抗金報國的志向。

結論三:借古諷今,對孫、劉的讚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

( 4)小結

上闋作者登高懷古,觸景生情,緬懷孫權和劉裕這兩個歷史人物,讚揚他們所創立的赫赫戰功。對照自己的現實處境,作者以懷古爲名,借用歷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氣和怨恨宣泄了出來。

2 、下闋

( 1)前三句:引出歷史教訓

下闋一開始,作者筆鋒一轉提到宋文帝劉義隆,這有何用意?

策略:學生討論,結合相關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準備不中的情況下,聽信玄謨的話,北伐後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樣的業績,結果慘遭失敗。而眼下韓侂冑急於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軍事上的冒險不可取。作者想告誡韓侂冑,應以劉義隆爲鑑誡,汲取教訓,慎重行事。“草草”指時間倉促,行動輕率。“贏得”,換得,落得。“倉皇”,手忙腳亂。“北顧”,回頭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敵人追來。極寫慘敗之情狀。

( 2)中間六句:追憶親眼所見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鴉社鼓”能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

簡析:從 1162年辛棄疾渡江到南宋,到 1205年寫這首詞,整整 43年。“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語序可調整爲“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記得 43年前,金兵對南宋發動進攻,佔領了揚州一帶,作者在南歸途中,一路上還能看到金兵焚燒的廢墟。 43年過去了,當時的慘相還記憶猶新;可現在呢,佛狸祠下,卻是一片神鴉的叫聲和祭社的鼓聲,淪陷區的人民安於異族統治,多麼可悲呀!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忘記收復失地更讓人心寒。詞人將這番意思藝術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幅圖景裏,頗能發人深思。

( 3)結尾兩句:懷廉頗以自況

探究:結尾提到廉頗有何用意?“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人何具體含義?

這是全詞的主旨句,是詞人以廉頗自況。這一年詞人已經 64歲了,但他仍然希望爲國效力,可惜韓侂冑不接納他的緩進建議,又有小人從中挑撥,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處境相似的廉頗。廉頗老年趙王尚且派人過問他,而自己呢?“憑誰問”,有誰來問,也就等於無人來過問,境況竟然不及廉頗,這不能不讓人惋惜、憂慮、氣憤。用反問句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 4)小結

下闋:諷刺劉義隆是對韓侂冑的警告;慨嘆“佛狸祠下”,是對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以廉頗自況,則是抒發內心的鬱憤。

兩首詞藝術特色綜合概括

1 、精當的用典

兩首詞都有精當的用典。《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闋,作者運用了幾個歷史典故,來表達自己的矛盾和對生活道路的抉擇,抒發了自己內心的孤寂與憂愁。作者先寫到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西風吹來,很想念家鄉的蓴菜羹和鱸魚膾,便立即棄官回鄉;又寫到三國時的許汜不關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問舍,作者對這兩個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態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棄官歸隱,又不肯追求享受,他決心要爲實現自己抗金復國的理想奮鬥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溫“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嘆歲月易逝,報國無門的惆悵。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下闋都運用了典故。上闋作者緬懷孫權、劉裕,兩人都從京口起事,創立了赫赫戰功,作者用熾熱、強烈的情感表達了對兩個歷史人物的仰慕,說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舊壯心不已精神氣概。下闋用了兩個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間王玄謨“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慘敗,意在諷喻韓侂冑急於事功,草草出兵,將會導致失敗。其二,以廉頗自況,是內心的獨白,是全詞抒情的高潮,也是詞的主旨句,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

2 、借古諷今手法的運用。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歷史事實來說明現實問題。對孫權、劉裕的讚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對劉義隆的諷刺,就是對韓侂冑的警告;對“佛狸祠下”的感嘆,就是對南宋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廉頗的遭遇是對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的諷刺。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欄杆拍遍”,就是寫作者心中壯志難酬的憤慨,是對統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將的諷刺;寫季鷹和許汜是對棄官歸隱、謀求私利、不關心國家安危的人的諷刺。

【課內練習】

閱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回答 1~ 4題。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 ①,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注:①兜鍪:俗語叫頭盔,詞中借指兵士。

1 、詞的上闋用了兩個問句,一個感嘆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中,“悠悠”即指 ,又指 。“不盡長江滾滾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

3 、詞的下闋懷古,作者寫到“生子當如孫仲謀”,根據你所掌握的史料,簡述作者爲何如此推崇孫權?

4 、本詞與作者同期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相比,風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

1 、作者登樓遠望,不禁引發了千古興亡之感。其中“何處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興亡多少事”句,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問答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而詞人胸中翻滾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流不息的江水呢?

2 、時間之漫長久遠 詞人思緒之無窮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3 、參考:①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爲。“年少”而敢於雄大略、兵多將廣的曹操較量,具有非凡的膽識。②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坐斷東南”,不斷征戰,不斷壯大,以弱勝強。③諷諫南宋王朝。孫權所處的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但他卻不畏強敵、堅決抵抗,並戰而勝之,反襯了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怯懦苟安。

4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風格明快;《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沉鬱頓挫,憂國、傷時、傷己,兩首詞同爲懷古傷今,寫法大異其趣,都不失爲千古絕唱。

五、佈置作業

1 、背誦這兩首詞,同時回顧學過的《破陣子》,進一步理解和體會辛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的風格。

2 、辛詞長於用典,課外摘錄幾首辛棄疾的詞,體會其藉助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所表達的情思。

[高一語文古詩詞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 篇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瞭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內涵。

2、掌握“類、固、致、易”等實詞的多義性和“且、而”等虛詞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學習本文設事明理的寫法。

2、掌握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

(三)德育滲透點

本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社會現象而作,啓發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它們修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

(四)美育滲透點

賞析文中“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表現力。

二、學法引導

1、學生先閱讀註釋①,瞭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學生對照註釋,自己疏通課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現象,可以採用討論方法,合作學習。

3、學生對照課後題目,通過讀課文,初步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掌握多義詞的用法。

2、學習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

3、學習文中設事明理的寫法。

難點:

1、“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表現力。

2、《種樹郭橐駝傳》一文深刻的思想意義。

解決方法:

1、師生合作研討,尤其注意學生間的合作,教書做好點撥。

2、熟讀全文,以讀來促進理解。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師生互動設計

1、教書補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增進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2、教師合理設置討論題,啓發學生讀書思考。

3、學生自讀課文,發現問題。與同學商討研究,做好質疑準備。

六、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同“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機四伏,封建社會開始走下坡路。我們從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徵重稅,人民不堪重負,“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這一社會現象,還指出瞭解決這一現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肅吏治,順應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他們修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板書)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1)學生自讀課文註釋①,瞭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師補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今山東運城縣解州鎮),世稱柳河東。他出身於官吏家庭,21歲時中進士,官監察御史裏行。與劉禹錫參加了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被貶爲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貶爲永州司馬。同時被貶的還有七人,史稱“八司馬事件”。在長期的謫貶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變化。後任柳州刺史,故後人也稱之爲柳柳州。文學上與韓愈一起提倡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並稱“韓柳”。他的文學主張是“文道並重”,強調創作態度必須嚴肅認真。他的創作可分爲傳記、論文、山水遊記、寓言等四種,以山水遊記和寓言的文學成就最高。他的遊記代表作《永州八記》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義深遠。《三戒》是很有影響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也主要體現在山水詩的創作上。他的詩不同於其他人的山水田園詩,而是借詩表現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自身不幸的感嘆。他在哲學上,提出天地、元氣、陰陽不能“賞功而罰禍”,打擊了當時流行的因果報應思想,但對佛教妥協,有儒、釋、道三教調和的主張,著有《河東先生集》。

3、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文章的層次及概括層意。

①找出文章中點明題旨的一句話。

②簡要概括全文每節的主要內容。

(2)教師點撥,明確:

①能順本之天,而致其性焉爾。

②第一段介紹郭橐駝命名由來及籍裏。

第二段介紹郭橐駝以種樹爲職業。

第三段由郭橐駝自述種樹之法。

第四段從郭橐駝之口發出治國安民的議論。

第五段點明寫作目的。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給下列字注音。

病瘻(lòu)郭橐(tuó)駝孳(zī)勖(xù)繅(sāo)絲飧(sūn)饔(yōng)

2、學生自讀課文,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

(1)指出下列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象並釋義。

①甚善,名我固當②駝業種樹③且碩茂,早實以蕃④其築欲密⑤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明確】①名,起名,作動詞。②業,以……爲業,作動詞。

③實,結果實,作動詞。 ④築,搗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動詞,搗土。 ⑤爪,用指甲劃破,作動詞。

(2)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

③見長人者好煩其令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討論,明確。

【明確】①性:性質、方法②易:更換③長:治理

④字:養育⑤病:窮困

(3)辯析下列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固2.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3.沛公默然,曰:“故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當。

1.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顧2.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4.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

1.既克,公問其故。

故2.桓侯故使人問之。

3.君安與項伯有故。

4.其土欲故。

1.且壯士不死則已。

2.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且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討論,交流,明確如下。

【明確】①②③④

固①堅固②頑固③確實④本來

顧①拜訪,探望②卻,反而③照顧④看

故①原因,緣故②特意③舊交情④舊,原來

且①況且②尚且③將近④暫且⑤並且

4、研讀課文

①閱讀1-2節,說說郭橐駝是怎樣的一個人?

討論,明確:

他是一個平凡、樸實、而具有豐富經驗的植樹能手。

②閱讀第3節,討論描寫郭橐駝這一形象的手法。

討論,明確:

【明確】本節文字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來寫郭橐駝具有豐富的植樹經驗。郭橐駝的種樹經驗在於種樹“不害其長”,不做“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的事。而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卻與之截然相反。

③第4節,將郭橐駝種樹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駝之口,寫出做官的道理,那麼如何做官呢?

【明確】做官之人,要像種樹那樣,要順應民衆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礙他們的生長,使他們得以“蕃生”,“安性”。

5、賞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①學生通讀全文。

②討論寫作特點。

【明確】文章運用了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先談養樹,後論養人,以“種樹”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觀點。敘事語言簡潔生動,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特點。如僅用“隆然伏行”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徵;僅用“甚善。名我固當”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個性,這種“史筆”與“文辭”的兼美,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這是一篇傳記,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說理文。文章通過記述郭橐駝的兩段話,反映了當時官吏政亂令繁、騷擾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現實。並且提出瞭解決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駝種樹那樣,不妨礙它們自然生長;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他們休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

本文兼有傳記文和寓言的特點,將兩種文體熔爲一爐。就其歷敘人物姓名、籍裏、職業及對人物作正寫反襯等筆法來看,是傳記文格局;就其借種樹之道以喻爲官治民之道來看,則又是寓言性質。這種融合,有助於敘議契合、事理相生。請細加體會。

【擴展】

(五)佈置作業

1、本文所講的種樹道理,對今天的環境保護工作有什麼啓示?

2、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

《種樹郭橐駝傳》知識點整理

一通假字

①以致其性焉爾(爾,同“耳”,罷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爾”,你們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異義

1.其實

①不抑耗其實而已(其實,它的果實)

②其實害之(其實,那實際上)

2.去

去不復顧(古義:離開。今義:與“來”相對。)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名我固當(名,稱呼)

②早實以蕃(實,結果實)

③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傳其事以爲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飧,吃晚飯;饔,吃早飯)

⑥傳其事以爲官戒也(傳,作傳)

2.形容詞作動詞

①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詞作狀語

①旦視而暮撫(旦暮,從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離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來而呼曰(旦暮,從早到晚)

4.意動用法

①駝業種樹(業,以……爲業)

5.使動用法

①非有能碩茂之也(碩,使……長得高大;茂,使……長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結果;蕃,使……多結果)

③鳴鼓而聚之(鳴,使……發出聲音,敲擊;聚,使……聚集)

④遂而雞豚(遂,使……成長)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官理,非吾業也

譯: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

(二)賓語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爲“不如我”、“比不上我”)

譯:所以(他們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爲“拿什麼”、“用什麼”、“憑什麼”)

譯:又拿什麼來使我們的子孫興旺並且使我們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於)官理,可乎?

3.然吾居(於)鄉

4.若甚憐焉,而卒以(之)禍。

5.傳其事以(之)爲官戒。

(四)固定句式

1.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其……乎,表示揣測的固定句式,意爲“大概……吧”)

譯:像這樣,那麼和我種樹行當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問的固定句式,意爲“不也……嗎”)

譯:不也很好嗎?

高一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通過課文學習,認識葛朗臺這一藝術形象的特徵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典型意義和價值。

二、品味巴爾扎克在刻畫“葛朗臺”這一形象中所運用的誇張的漫畫式手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作品中對人物細緻入微的細節刻畫,分析把握“葛朗臺”這一形象的性格特徵。

難點:認識葛朗臺這一藝術形象的特徵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典型意義和價值。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四大吝嗇鬼導入

二.整體閱讀,圈點批註

情節人物描寫動詞與形容詞的運用關鍵語句

三.整體閱讀檢測

(一)掌握下列加點詞的音形義

面面相覷彌留逆情背理執著恬退隱忍箍桶匠癖好輕手躡腳

(二)簡答

1.主要人物是

2.葛朗臺的幸福=

3.小說圍繞一個什麼矛盾衝突展開?

4.什麼地方是小說的開端部分?

四.分析情節結構

板書總結開端朗臺其人:執著狂、佔有狂、癡情、癖好

↓矛盾衝突:對待家庭財產的態度

發展發現梳妝匣愛財

↓搶奪梳妝匣

交回梳妝匣

提出繼承權

誘騙繼承權騙財

騙到繼承權

高潮看守密室:兌金(守財)

結局臨終言行

五.課外練習

1.批註本文的人物描寫

2.試比較此文與祝福刻畫人物所使用方法的異同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練習

二.理解小說個性化的語言描寫

1.提問:葛朗臺的身份是一個暴發戶.投機商.他愛財如命的性格從文中哪些語言中表現出來。

A.身份

B.性格總結:人物語言要表現人物的身份與性格

2.討論課後練習三

三:討論生動的動作描寫

精讀“搶奪梳妝匣”“誘騙繼承權”“臨終抓法器”

四.討論傳神的細節

細節描寫:對人物性格.肖像.語言.行動.心理.及環境所作的細微、具體的描繪,能生動具體地表現事物的特徵.

五.總結.小說的主題

六.比較、鑑賞與評價

1.本文中除了正面從語言、動作等角度去表現葛朗臺以外,還用了側面表現,從文中找出這些實例加以分析

2.小說以記敘爲主要的表達方式,但小說中也可以有議論,小說中的議論往往用來評價人物、事件,往往表現了作者的意願與態度,請從文中找出議論性的句子,並加以分析,體會這些議論的作用及表達效果

3.葛朗臺夫婦臨終囑咐比較閱讀

七、練筆佈置

人物描寫,寫一個執着於某一事物的人,側重於語言與動作一、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抓住一個特點寫一篇讀後感

2、瞭解巴克扎克生平及主要著作。

3、瞭解《歐也妮·葛朗臺》小說梗概。

《守財奴》同步練習

1.下列詞語書寫、讀音、釋義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執著(zhuó)全神貫注奄奄(yǎn yǎn,形容氣息微弱)一息

B.差(chà)遣老態龍鍾面面相覷(qù,看,瞧)

C.彌(mí)留輕手攝腳形容憔悴(形容精神不振)

D.決(jué)竅鞠躬盡瘁恬退(tiántuì,坦然,淡泊,不在乎)隱忍

2.根據上下文,填入橫線上的恰當的詞語是( )

他幾小時地用眼睛盯着(金路易),“這樣好教我心裏些,”臉上的表情彷彿進了極樂世界。

A.溫和B.暖和C.溫暖D.舒服

3.下列各句中破折號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

例:好孩子,現在你繼承了你母親啦,咱們中間可有些小小的事得辦一辦。——對不對,克羅旭?

A.乖乖,這可不關我的事。——克羅旭,你告訴她吧。

B.好,好,朋友,你跟我女兒都不會搶我的傢俬。——對不對,小乖乖?

C.“別多嘴,克羅旭。———一言爲定,”葛朗臺抓起女兒的手放在自己手中拍一拍……

D.遇到什麼難題,就教她跟克羅旭公證人商量,——他的忠實,老頭兒是深信不疑的。

4.對葛朗臺夫婦各自遺言對比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①“孩子,”她斷氣以前對女兒說,“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將來會知道。”

②“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賬!”這最後一句證明基,督教應該是守財奴的宗教。

A.兩者同是對話,成功地表現了各自的思想性格。

B.兩者同是表示對女兒由衷的愛,只是內容不同而已。

C.兩者不同的是母親擔心女兒受苦,父親擔心失去自己的財產。

D.兩者不同的是母親對自私自利世界予以否定,父親對金錢依然迷戀。

5.下列句子排列順序正確的一項是( )

①像所有在這個年紀上得了重病的女人一樣,她一天憔悴一天。②雖然歐也妮竭盡孝心地侍奉,③雖然他對母女倆百依百順,④雖然葛朗臺熱烈地盼望太太病好,⑤葛朗臺太太還是很快地往死路上走。⑥她像秋天的樹葉一般脆弱。⑦因爲她一死就得辦遺產登記,⑧一心討好的態度使她們吃驚,⑨而這就要了他的命。

A.①⑥④⑦⑨③⑧②⑤ B.①⑥④⑦⑨②③⑧⑤

C.③⑧②④⑦⑨⑤①⑥ D.④⑦⑨③⑧②⑤①⑥

6.下文中所說的歐也妮的“新的理由”指的是什麼?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下一天早上,歐也妮更有一些新的理由,覺得和她出生的,受到多少痛苦的,母親剛在裏面嚥氣的這所屋子分不開。她望着堂屋裏窗櫺和草墊的椅子,不能不落淚。她以爲錯看了老父的心,因爲他對她多麼溫柔,多麼體貼:他來攙了她去用午飯,幾小時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氣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兒,彷彿她是金鑄的一般。

A.母親剛剛去世的事B.她對堂屋裏的這一切的新感受

C.葛朗臺的溫柔體貼使她感動D.她第一次發現父親的老態

7.對上題引文中劃線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葛朗臺的眼光反常,並不慈祥

B.金錢佔有慾造成葛朗臺變態表現

C.葛朗臺總算對女兒有了一些慈愛

D.歐也妮對父親種種表現產生錯覺

8.葛朗臺對女兒這麼“溫柔”,這麼“體貼”,原因何在?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年紀大了,性情改變了B.他太太死,只剩下這麼一個親人

C.女兒是他死後財產的繼承人D.女兒對母親的財產有部分繼承權

9.選出與下面句子意義表達完全一致的一項( )

凡是吝嗇鬼,野心家,所有執著一念的人,他們的感情總特別貫注在象徵他們癡情的某一件東西上面。

A.凡是感情特別貫注在象徵他們癡情的某一件東西上面,都是吝嗇鬼,野心家,執著一念的人。

B.只有感情特別貫注在象徵他們癡情的某一件東西上面的人,纔是吝嗇鬼,野心家,執著一念的人。

C.感情總是特別貫注在象徵他們癡情的某一件東西上面,是所有的吝嗇鬼,野心家,執著一念的人的特徵。

D.如果他們的感情特別貫注在象徵人們癡情的東西上面,他們就是吝嗇鬼,野心家,執著一念的人。

10.“執著一念”的意思是( )

A.偏執著某種特有的觀念而無法變通,專注於某一事物而不能解脫

B.偏執著一種特有的觀念,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思想

C.有與衆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追求

D.不願放棄長期形成的觀念和習慣

11.結合課文看,葛朗臺的“執著狂”表現在( )

A.佔有金子B.保持自己已經獲得的財產

C.佔有所有財物D.獲得財產繼承權

【能力素質提高】

12.下列各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1)“在那裏嗎?在那裏嗎?”問話的聲音顯出他驚慌得厲害。( )

(2)……使公證人大爲吃驚的是,他連狗在院子裏打呵欠的聲音都聽得見。( )

(3)想到她這頭和自己一樣潔白的羔羊,孤零零留在自私自利的世界上任人宰割,她就發抖。( )

13.簡要分析下句話中比喻句的含意。

歐也妮把金路易鋪在桌上,他幾小時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個才知道觀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東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點兒很吃力的笑意。

14.結合上下文指出下句中“似乎”一詞能否刪去?爲什麼?“立刻”一詞起了怎樣的表達作用?

本區的教士來給他做臨終法事的時候,十字架、燭臺和銀鑲的聖水壺一出現,似乎已經死去幾個小時的眼睛立刻復活,目不轉睛地瞧着那些法器。

15.作文

根據提示,寫一段對話,要求語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班主任嚴厲,語文老師幽默,數學老師嚴謹,物理老師尖刻,他們一起對一位上課睡覺的同學進行教育。

《守財奴》測試

1.下列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驚駭憔瘁宰割牽腸掛肚B,彌留補償撬動逆情悖理

C.廉價攙扶脆弱莫明奇妙D.侍奉診查兌換執着一念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讀書小組是開展學習活動的好形式,我在讀書小組中極大地獲得了益處。

B.我們要在更加廣闊的空間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必須要有充足的知識儲備。

C.我們要異常嚴肅地處理這一問題,認真執行我們的民族政策。

D.養陰清肺糖漿的主要成分主要是由地黃、玄黃、牡丹皮等配製而成的。

3.下列句子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巴爾扎克(1799-1850),是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守財奴》、《高老頭》是他的兩部最有名的代表作。

B.《人間喜劇》是巴爾扎克連續創作的九十六部小說的總稱,它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自私、貪婪、卑鄙、醜惡以及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C.《守財奴》中的主人公是葛朗臺,他是世界“四大吝嗇鬼”之一。

D.恩格斯說他從巴爾扎克的小說中得到的東西,比從所有職業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裏學到的還要多。

4.對葛朗臺夫婦各自遺言對比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①“孩子,”她斷氣以前對女兒說,“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將來會知道。”

②“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賬!”這最後一句證明基,督教應該是守財奴的宗教。

A.兩者同是對話,都成功地表現了各自的思想性格。

B.兩者同是表示對女兒由衷的愛,只是內容不同而已。

C.兩者不同的是母親擔心女兒受苦,父親擔心失去自己的財產。

D.兩者不同的是母親對自私自利世界予以否定,父親對金錢依然迷戀。

5.對下面的文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老頭兒儘管還硬朗,也覺得需要讓女兒學一學管家的訣竅了。連着兩年,他教歐也妮當他的面吩咐飯菜,收人家的欠賬。他慢慢地,把莊園田地的名稱內容,陸續告訴了她。第三年上,他的吝嗇作風把女兒訓練成熟,變成了習慣,於是他放心大膽地,把伙食房的鑰匙交給她,讓她,正式當家。

A.體現了葛朗臺對女兒的關心,怕她今後不會獨立生活。

B.爲自己培養接班人,準備把家產交給女兒。

C.說明他原來怕女兒小、不懂事、不會管理家產,但自己年紀大了,不得不訓練女兒,以便自己死後女兒能夠繼承他的事業。

D.訓練女兒只是利用女兒來幫助他守住財產,他對女兒始終是不放心的,仍然怕女兒奪走他的財產。

6.選出對加點字詞解釋無誤的一項( )

A.恬退隱忍(安靜)悉心(盡、全)貫注(連貫)

B.老態龍鍾(身體衰老)賢德(善良)令尊(敬辭)

C.鞠躬盡瘁(過度勞累)原委(未尾)寄食(依附別人)

D.好高騖遠(追求)黜免(調任)清冽(冷)

7.選出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 )

A.一看見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臺太太便叫了起來。

這裏用金子來形容葛朗臺的眼睛,因爲葛朗臺是個黃金迷,而且西方人眼睛大多是黃色。

B.他一動不動地呆在那兒,極不放心地把看他的人和裝了鐵皮的門,輪流瞧着。這裏“看”讀音kān,“看他的人”指守護他的人,表現葛朗臺病魔纏身還對財產放心不下。

C.他專制的程度也隨着吝嗇而俱增;如果妻子死了,要把財產放手一部分,哪怕是極小極小的一部分,只要他管不着,他就覺得逆情悖理。

這裏分號後邊的話是對前邊話的進一步闡述,具體表現他的專制所在和程度。

D.葛朗臺把刀子對着梳妝匣,望着女兒,遲疑不決。箍桶匠看看金子,看看女兒,愣了一會兒。

前一句表現葛朗臺內心在揣摩女兒決心的大小;後一句表現他在金子與女兒之間權衡得失。

8.選詞填空。

歐也妮撲過去想搶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①)着女兒跟梳妝匣,他手臂一(②),使勁一(③),歐也妮便倒在母親牀上。

A.①瞅②晃③碰B.①盯②擺③推

C.①看②動③搡D.①望②彎③拉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中國的牛

小思

對於中國的牛,我有特別的尊敬感情。

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事,要算上一田在田壟上的“相遇”。

一羣朋友郊遊,我領頭在狹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來了幾隻耕牛,狹道容不下人和牛,終有一方要讓路。它們還沒有走近,我們已經預料斗不過畜生,恐怕難免要踩到稻田泥水裏,弄得鞋襪又泥又水了。正在躑躅的時候,帶頭的一隻牛,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停下來,擡起頭看看,稍遲疑一下,就自動走下田去,一隊耕牛,跟住它全走離阡陌,從我們身旁經過。

我們都呆了,回過頭來,看着深褐色的牛隊,在路的盡頭消失,忽然覺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中國的牛,永遠沉默地爲人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頭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後的一列又一列鬆土,好讓人們下種。等到滿地金黃或農閒時候,它可能還得擔當搬運負重的工作,或終日繞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計程的路。

在它沉默的勞動中,人便得到應得的成就。

那時候,也許,它可以鬆一肩重擔,站在樹下,吃幾口嫩草。

偶然搖搖尾巴,擺擺耳朵,趕走飛附身上的蒼蠅,已經算是它最閒適的生活了。

中國的牛,沒有成羣奔跑的習慣,永遠沉沉實實的。它們不像印度的牛,負着神聖的名字,搖着尾巴在大街上閒蕩。

它們不像荷蘭乳牛、日本肉牛,終日無事可做,悠閒得只等一死。它們不像西班牙鬥牛,全身精力,都盡付狂暴鬥爭中。

默默地工作,平心靜氣,這就是中國的牛。

9.“忽然覺得自己受了很大恩惠”的含義是什麼?

答:

10.怎樣理解“中國的牛,永遠沉默地爲人做着沉重的工作”這句話?(

答:

11.解釋下面幾個詞語的意思。

(1)印度的牛:

(2)荷蘭乳牛、日本肉牛:

(3)西班牙鬥牛:

12.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第一段中“特別”的意思是“特殊”。

B.作者寫中國的牛“鬆一肩重擔,站在樹下,吃幾口嫩草”,寫它“偶然搖搖尾巴,擺擺耳朵,趕走飛附身上的蒼蠅”,意在說明它生活態度比較消極,沒有更高的生活要求。

C.作者希望中國的牛可以像西班牙鬥牛一樣,充滿鬥爭的精神。

D.作者把中國的牛和印度的牛相比,顯示出中國的牛踏實、穩重,不招搖的特點,帶有中國的廣大勞動者的性格烙印。

E.全文短小精悍,雖然表面寫牛,實際上寫出了作者對勞動者的無限熱愛,是對默默奉獻者的一曲讚歌。

高一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領會蘇洵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瞭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實針對性。

2.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上學期曾學習過賈誼的《過秦論》,作者借評論秦的興亡來告誡當時的封建統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阿房宮賦》,杜牧就秦國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從而導致覆亡來諷時刺世。這節課我們要一起來學習《六國論》,看看作者蘇洵這位封建時代的進步知識分子又在借評論六國滅亡來闡述什麼樣的政治主張。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現在河南開封),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爲可以與賈誼、劉向的文章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他。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爲《嘉祐集》

蘇洵精於散文,後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爲“老蘇”,將父子三人合稱“三蘇”,並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國滅亡的時代背景(幻燈)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溫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

②秦滅六國時間

前230年滅韓

前225年滅魏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滅趙、滅燕

前221年滅齊

③六國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於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被趙將李牧擊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戰國時代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各諸侯國都開始進行改革,衆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成功,爲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六國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漸衰落,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終至滅亡。後來秦國用了8年的時間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2)蘇洵所處的北宋的時代背景(幻燈)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北宋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十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專制集權,對外卑躬屈膝,內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投降,北宋爲求苟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銳,苟洵針對這樣的現實寫作此文,用於諷喻宋王。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速讀,熟悉課文。

2.教師範讀,正音,並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

3.學生依書下注釋,粗通文意,有疑問的地方勾畫出來課堂提問。

4.學生熟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

1.對課文熟讀成誦。

2.課後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課後練習二、三、四

二、把握文章論證結構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着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賂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後總結,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2段以“割城”爲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4段承上啓下,提出“爲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於北宋,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三、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

用攻戰中秦之所得,諸侯之所失與賂秦中秦之所得、諸侯之所失對比,說明秦不用戰爭就能獲得土地,六國不用戰爭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國最終滅亡,是歷史必然,將秦與六國對比,將六國與六國對比,同樣證明六國破亡爲歷史的必然。

2.引證法

引用蘇代的話,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觀點。

3.例證法

列舉六國滅亡的史實,證明觀點。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1.回顧全文的論證結構。

2.檢查背誦。

二、結合課後蘇轍《六國論》作比較閱讀

1.學生自讀蘇轍《六國論》。

2.分組討論兩文異同。

3.總結

(1)相同點:

兩文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蘇轍認爲“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應“厚韓親魏”。蘇洵也認爲“以地事秦”中韓、魏兩國最爲突出,“爲積威之所劫”,最終招致滅亡。

(2)不同點

①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

蘇洵認爲在於六國爭相以地賂秦。蘇轍認爲在於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

②兩篇文章的最終目的。

蘇轍就史論史,結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蘇洵是借古諷今,由論史轉向論策,爲六國設想出總體策略。首先,不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其次,“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這些策略實際上也是對北宋朝廷說的。

蘇洵的憂國之心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三、佈置作業

1.進一步落實背誦。

2.歸納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及詞類活用等現象。

附:板書設計

六國論

蘇洵

一、解題

1.關於蘇洵

二、分析論證結構

三、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

2.引證法

3.例證法

高一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運用傳記知識解讀課文內容,包括羅曼·羅蘭的生活經歷、學習情況、思想變化。

2、 瞭解作者茨威格。

3、 學習羅曼·羅蘭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的態度和崇高使命感。

教學過程:

【導入語】

同學們知道“世界上最瞭解女人的作家”是誰嗎?他就是茨威格。

【作者介紹】

茨威格,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遊歷,認識羅曼·羅蘭和高爾基等人。茨威格的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象棋的故事》、《危險的憐憫》、《一個女人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時》﹙一個讀者描述他看了這個小說後的感受“我呆呆地坐着,頭腦一下子如同被雷擊,靈魂忽然間就像被抽空”,所以,請同學們有空一定要讀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也被翻譯成《巫山雲》,被拍成中國電影,由徐靜蕾和姜文主演……,高爾基寫信給茨威格說他讀了《巫山雲》後是多麼激動和驚歎:“這個短篇那種驚人誠摯的筆調,那片對於女人的超人的溫存,那派對於主題的獨創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才具有的表現力,把我深深地打動了”。而且,高爾基還把“世界上最瞭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給了茨威格。爲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可以講講這個故事﹚。茨威格製作生產出一大羣豐美多姿、感情奔放而又命薄緣慳的女性。他自己本人的性格也像女性一樣敏感細膩而又有幾分陰柔,是人類中最爲善良、內心最爲柔軟的那一部分人。這使得他在的鐵蹄下於1942年和年輕美麗的妻子自殺於巴西。茨威格的人物傳記也很出名,如《三位大師》、《同精靈的鬥爭》、《三個自己生活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人物傳記《羅曼·羅蘭傳》。

【課文分析】

師:羅曼·羅蘭和茨威格之間建立了偉大的友誼,他們的關係是非常好的,經常通信,正是茨威格對羅曼·羅蘭的理解與尊敬,使他寫了《羅曼·羅蘭傳》。現在,我們來看看羅曼·羅蘭的求學時代,是什麼樣的外部環境和主觀因素,成就了羅蘭一生的宏偉事業。課文大家已經看過了,現在請同學們看看羅曼·羅蘭世界觀、人生觀、性格特徵、思想意識形成的階段:大學時代。羅蘭是在哪裏上的大學?

生:巴黎高等師範學校。

師:非常正確,別看它掛了一個“師範學校”的詞語,這可是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法國最淵博的學者都出身於高師。現在,請同學們概括一下高師有哪些特徵?﹙給3分鐘時間思考﹚,第一段就是寫高師的教育特點。

生:①這裏的學生與外界隔絕,遠離實際生活,能更好地領會歷史生活。

②傳統精神和經過檢驗的方法富有成效的結合,被繼承了下來。

③這是一所嚴格的學校,要求學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

④這裏致力於全面教育,容許學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⑤這裏曾經培養出法國最淵博的學者。

師:概括得很好,學會了刪繁就簡,找出了關鍵信息。總之,高師就是以它的這些嚴格特色來培養傑出的人才的。那麼,羅蘭在高師到底學到了什麼,做了什麼事,交了什麼朋友,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你們理解的大學生活教育來安排層次,比如學什麼專業,受到了什麼訓練,與什麼人交往,思想上有什麼修煉等。首先,我們看第二段,這一段主要寫羅蘭在高師的什麼情況?這情況是怎樣的?給大家3分鐘時間閱讀思考。

生:這一段主要寫羅曼·羅蘭在高師的學習,選定歷史和地理作爲主要學科。影響:①第一次學會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個時代的漲潮與退潮的永恆活動;對於各個時代來說,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個活的統一體。②他學會了觀察事物的深度和廣度,具有活躍歷史的特殊才能③獲得善於剖析現代文化的本領。

師:接下來寫了羅蘭在高師的什麼情況?情況怎樣?

生:羅曼·羅蘭在高師的同窗好友保爾·克洛岱爾、安德列·休阿列斯、夏爾·貝濟。情況:①在高師,在充滿着神祕熱望的交談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思想境界,這種思想在當時是超前的。②他們彼此激發着奔放的熱情和增進着對世界的極其嚴肅的理解。③他們都感覺到了自己肩負的使命,就是要用創作和生動的語言恢復人民失去的信心。④他們有着一些共同的愛好。他們迷戀莎士比亞,推崇開闊的英雄般的生活,對托爾斯泰傾注了仰慕之情,把他當作剖析自己一生和犧牲自己一生的偶像。

師:這些都是從外部環境寫了羅蘭成才的原因。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之外,那麼,羅蘭個人的修爲又怎樣呢?請同學們看看他在大學之間是怎樣做的,做了些什麼?

生:①創作﹙許多短片習作、詩和音樂、令人驚訝的文獻;還構思着一部鉅著——葉卡特林娜·梅奇契宮廷的文化史和一部長篇小說,一部受生活折磨的真正藝術家的傳記《約翰·克利斯朵夫》﹚。②具體情況﹙A 羅曼·羅蘭被認爲在描述歷史方面有着巨大的才能,他還特別醉心於文化史的描述;B 他對一切知識充滿興趣,如飢似渴地學習;C 逐漸形成了永遠忠於自己的自由世界觀。

師:同學們很認真,整篇課文我們就像庖丁解牛那樣地剖析完了,但他留給我們的思考和啓發卻遠遠不止這些,一個永遠對世界熱情,極富人道主義精神的偉人,他的人生有跌宕起伏,但始終充滿了火一般的熱情,追求正義,同情弱者。現在我們看看課後練習。

《羅曼·羅蘭》閱讀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問題。

羅曼·羅蘭

徐志摩

①羅曼·羅蘭,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麼?

②他是一個音樂的天才,在幼年音樂便是他的生命。他媽媽教他琴,在諧音的波動中他的童心便發現了不可言喻的快樂。莫扎特與貝多芬是他最早發現的英雄。所以在法國經受普魯士入侵而產生最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時候,這位年輕的聖人正在“敵人”的作品中嘗味最高的藝術。他的自傳裏寫着:“我們家裏有好多舊的德國音樂書。德國?我懂得那個詞的意義?在我們這一帶我相信從沒有人見過德國人。我翻着那一堆舊書,爬在琴上拼出一個個的音符,這些流動的樂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與貝多芬的快樂與苦痛,想望的幻夢,漸漸的變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們,它們是我。要沒有它們我怎過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時生病危殆的時候,莫扎特的一個調子就像愛人似的貼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長大的時候,每回逢着懷疑與懊喪,貝多芬的音樂又在我的心裏撥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樂中洗淨我的煩愁。”

③要認識羅蘭不僅應讀他神光煥發的傳記,還得讀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這書裏他描寫他的音樂的經驗。

④他在學堂裏結識了莎士比亞,發現了詩與戲劇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爾等近代法國三大詩人。瓦格納是壓倒一時的天才,也是羅蘭與他少年朋友們的英雄。但在他個人,更重要的一個影響是托爾斯泰。他早就讀他的著作,十分的愛慕他,後來唸了他的《藝術論》,那隻俄國的老象,走進了藝術的花園裏去,左一腳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亞,右一腳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貝多芬。這時候少年羅曼·羅蘭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貝氏、託氏,同是他的英雄,但託氏憤憤地申斥莎氏、貝氏,說他們的藝術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藝術——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對羅蘭這個熱烈的尋求真理者而言,這就好似晴天裏的一個霹靂;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慮。他寫了一封信給托爾斯泰,陳述他的衝突的心理。他那年22歲。幾個星期後的一天,羅蘭接到一封寫滿38頁紙的長信。那六旬老人說:“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淚水在我的眼裏。”下面說他藝術的見解:我們投入人生的動機不應是爲藝術的愛,而應是爲人類的愛。只有經受這樣靈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實現一些值得一做的事業。這還是他的老話,但少年的羅蘭受深徹感動的地方是在這一時代的聖人竟然這樣懇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個無名的異邦人。他那時的感奮我們可以約略想象。因此羅蘭這幾十年來每逢少年人寫信給他,他沒有不親筆作復的,用一樣慈愛誠摯的心對待他的後輩。這樣一來受他的靈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我們從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強的善事就如春天的薰風,它一路散佈着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

⑤但羅蘭那時離着成名的日子還遠,雖則他從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還得經嘗種種精神的苦痛,才能實受他的勞力的報酬——對他天才的認識與接受。他寫了12部長篇劇本,3部最著名的傳記,10卷本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時代裏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還是在灰堆裏掩着——直到他將近50歲那年,這世界方纔開始驚訝他的異彩。貝多芬有幾句話,我想可以一樣適用到一生勞悴不怠的羅蘭身上:“我沒有朋友,我必得單獨過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靈的底裏上帝是近着我,比別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裏不害怕,我一向認識他的。我從不着急我自己的音樂,那不是壞運所能顛撲的,誰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惱。”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兩項都選對給4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給2分,有選錯的給0分)(4分)

A.羅蘭在生病危殆時聽莫扎特的音樂,在懷疑與懊喪時聽貝多芬的音樂,這主要說明羅蘭對他們音樂的接受是有選擇的。

B.羅蘭把自己的音樂經驗融入到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中,這表明他對音樂的熱愛爲其文學創作提供了幫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進入藝術花園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托爾斯泰給羅蘭帶來的思想衝擊和精神影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D.“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意指:羅蘭傳遞了托爾斯泰的火炬,以慈愛誠摯的心來散佈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更多的年輕人因此受益。

E.作者認爲貝多芬的話同樣適用於羅蘭,是因爲羅蘭能夠像貝多芬一樣,以音樂作品的力量來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惱。

2.爲什麼在法國經受普魯士入侵時,羅曼·羅蘭卻醉心於“敵人”(德國)的音樂藝術?請結合原文第②段內容作簡要分析。(4分)

3.羅曼·羅蘭“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麼?請結合原文作簡要概括。(4分)

4.羅曼·羅蘭的經歷說明,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英雄”的影響。我們從中可獲得哪些啓示?請結合原文並聯系現實加以探究。(8分)

1. A E

2.①羅蘭癡迷於音樂,音樂是他的生命。德國的音樂充滿藝術魅力,滋潤了羅蘭的心靈。②他開始接觸德國音樂的時候,還沒有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德國人,也不瞭解“德國”一詞意味着什麼。

3. ①音樂的天才,傑出的文學家。②真理的尋求者,時代的聖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4.①一個人應該轉益多師。羅蘭在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與貝多芬奠定了羅蘭的藝術基礎;莎士比亞拓展了羅蘭的藝術世界;托爾斯泰爲他樹立了人生的榜樣。②要選擇真正的“英雄”。羅蘭的“英雄”莫扎特、貝多芬、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聖與時賢,是人類藝術史上的豐碑。③在“英雄”的影響下,自身還應不懈地努力。羅蘭在堅持不懈並經嘗種種精神的苦痛後,才逐步被世界認識與接受。

《羅曼·羅蘭》教學反思

《羅曼.羅蘭(節選)》是必修一傳記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學生對傳記的課文已不再陌生,所以只安排一節課上。因爲本文是一篇譯文,課前對學生進行了一些瞭解,學生預習中感覺到對本文的大意把握不了,所以應將重點放在對文本的閱讀上。通過逐段閱讀,先找出每段中的關鍵信息,再進行篩選歸納每段大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從那些方面寫羅曼·羅蘭在高師的學習情況、思想變化的的方法進行閱讀指導。另外,學習本文不能僅僅停留在讀懂上,停留在讀傳記上,還應引導學生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從羅曼·羅蘭拓展到對貝多芬、托爾斯泰等的瞭解,從而增進對羅曼·羅蘭的更進一步的理解;瞭解羅曼·羅蘭的人生經歷體會羅曼·羅蘭的精神,從中汲取人生的教益。遷移到學生的性格品質的培養意識的問題,對學習環境的思考,對交友的認識,對偶像的崇拜,對理想的追求的理解等人文教育方面。

關於教學目標設計:體現三個維度目標之間相互聯繫。《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作爲學科教學內容,語文的知識和能力無疑是主幹要素,離開了這一主幹,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好,學習過程與方法也好,都無所附隸,語文也就消泯了與其他人文學科的界限,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價值。歷史上曾將語文課從屬於政治課的教訓應該記取。在教學中,應該從文本出發,而不是從思想觀念出發,防止離開語言文字的學習,架空討論人文內涵;對課文人文內涵的解讀,應該從文本里面呈現出來,而不是從文本外面加進去。《課程標準》關於“閱讀與鑑賞”目標的第一條,就是總體上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目標:“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和認識。”但須注意,課標在這段話之前明明寫着:“在閱讀與鑑賞活動中”,這正是語文課程不同於其他人文學科的前提。人文性的闡發,主要通過對文本的閱讀鑑賞活動來體現。

關於教學過程的設計:導入充分考慮學生對名人名言的興趣,引發學生閱讀此文的極大興趣。由學生在課前的資料收集和自主閱讀有關傳主和作者的情況,並分組在課堂進行簡短的介紹,是有效的知識積累與儲備。

教學過程緊扣文本,讓學生在直觀的、感性的層次研讀文本。教師在自己的閱讀過程中雖然有個人的認識、個人的感受,但儘可能不要把這種認識和感受直接告訴學生,用自己的閱讀代替學生的閱讀,而是讓學生憑藉自己的經驗積累和知識結構對文本的意義重新建構,在各環節的教學中都留有了學生閱讀、發問、分享的時間。教學的各環節是在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教師與教材編寫者的多重對話中完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樹立了“立人”意識、“文本”意識和“對話”意識。

閱讀過程先通讀課文,靠直覺獲得初步印象,這是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進而理解分析課文的起點,沒有這個起點,培養獨立閱讀能力是不可能的。從這一層說,閱讀初感的確十分寶貴;但這樣的整體感知,畢竟對文章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層。只有經過一個一個部分的鑽研、推敲,思想脈絡才能理清楚,文字內涵、作者匠心才得以逐步顯露。然後再整體地閱讀課文,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所以課標目標不僅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同時也要求“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整體與局部之間,是互動互促的關係:把握了整體,有利於對局部的正確和深入的理解;把握了局部,又有利於對整體認識的提升。看來,不是不要對課文作局部分析,問題在於分析是否從文本的整體出發。浮光掠影、囫圇吞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把握。

關於主題探究與推薦閱讀: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注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課外的學習資源、學生的生活經驗等引進課堂, “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瞭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新課程對於語文的實用類文本的閱讀教學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要爲學生創設和提供閱讀實踐和語文應用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的觀點。二是對不同文體的閱讀指導,應有所側重,如傳記的閱讀應引導學生注意基本事件、典型細節以及文本的價值取向。三是在閱讀的評價中,着重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語言風格、格式特徵只需作基本的瞭解。本教學設計努力遵循這些要求來實施教學,並能夠在教學思路和各個教學環節中貫徹新的課程標準。

高一語文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爲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三)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二、難點、重點解析

(一)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阿房宮賦》作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爲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玉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爲鑑,不能哀而不鑑,最終只能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一自然段: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後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二自然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餘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三自然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情,橫徵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慾紛奢,以致衆叛親離。

三層(餘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後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四自然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餘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三)杜牧主張:“凡爲文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彩章句爲之兵衛。”他強調思想內容的重要性,認爲形式要爲內容服務。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一自然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二自然段敘寫宮中美女之衆,珍寶之多。第三自然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於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四自然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於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後人,如不以歷史爲鑑,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後人”是全文主旨。聯繫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啓》中所說的“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後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四)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衆,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築,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複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衆、珍寶富並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爲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徵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爲後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爲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五)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築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築的?爲什麼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餘里”,言其佔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複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築之外觀。接着,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築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袖”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衆多,又爲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裏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後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抱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複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丰姿盛態就顯現於讀者眼前。

(六)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裏?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爲強烈。“綠雲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誇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誇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誇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藉助於開鏡、梳妝、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啓下文。所以,作者緊接着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大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着意鋪陳誇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爲後文的議論張本,爲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高一語文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閱讀文本,通過辜鴻銘之“怪”行爲,瞭解其性格特點。

2.通過了解辜鴻銘,探討辜鴻銘的文化人格。

3.學習辜鴻銘的愛國情操。

二、【教學重點、難點】

探討辜鴻銘的文化人格。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合作

【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流程】:

1.教師導入:

一些名人,往往以其耀眼的光芒而使我們難以接近;神化、聖化,往往使我們仰視難及。幸好,胡適先生用白描的手法,略帶幽默的筆法,或聞他言,或由自敘,把中國名人史上一位獨具魅力的人物給真實地再現在我們的眼前。他就是——辜鴻銘。

2.作者介紹。(見PPT)

3.問題研討:

(1)文章通過那些小事情,表現了辜鴻銘之“怪”?這些“怪”行爲可以看出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各小組交流答案,彙報成果)

【參考解答】:狷介耿直 抗拒時俗 率直真誠

(2)可以這麼說,在辜鴻銘的這些性格特點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特有的,但爲何用種種“怪”行來加以表現了?這裏就涉及到文化與人格的問題了!

【補充材料】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會沉澱爲人格。餘秋雨在《重巒疊嶂的家園》中這樣寫道:我的眼前出現了這樣的重巒疊嶂—

第一重,慷慨英雄性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遊戲反叛性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①辜鴻銘屬於那種文化人格呢?——遊戲反叛性的文化人格。

②請結合三則材料,談談辜鴻銘的這種文化人格。(各小組討論,選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質疑或補充)

【參考解答】:辜鴻銘狂放的姿態,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來保護強烈的自尊。他不惜用偏執的態度來表達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因此,辜鴻銘的“怪”只是以一種可笑和古怪的方式,甚至以生命爲代價,實踐了人格上的特立獨行。

【教師略作發揮】:以魏晉名士爲代表的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還常常能夠見到現代化化身。每當文化觀念嚴重滯後的歷史時刻,一些人出現了,他們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形象,而是在社會一角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寫着奇奇怪怪的文,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裝,說着奇奇怪怪的話,他們既不正統,也不流行。當流行的風潮擷取他們的局部創造而風靡世間的時候,他們又走向孤獨的小路。辜鴻銘亦其中之一。

4.總結:跟大家一樣,沒讀此文前,對辜先生是隻知其名,略知其行,不知其心。今日讀此文,不但知其行,還略知其心。每個文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人格,特立獨行也好,安身自立也罷,只要骨子裏不忘天下、心有蒼生,他就是一個愛國者!這一點,辜先生,當之無愧!

5.動筆:一句話說鴻銘。

備完這節課時,已是深夜,情不自禁,寫下小詩一首,以此緬懷辜鴻銘先生。

孤鴻鳴

清野茫茫無明月,孤鴻翩翩有哀情。

啜露飲泉誇名在,高行傷身誰與憐?

寒枝難盡不肯棲,萬載垂範慕青雲!

豈與燕雀中庭戲,沖天一鳴到九天。

6.作業佈置。

閱讀“半瓣花上說人情”專題中的另外兩篇寫人文章。感受人物獨特的性格、人生經歷與精神境界,豐富自己的心靈。

【教後反思】:《記辜鴻銘》一文,文章本身沒有閱讀障礙,較簡易,因此,如何去挖掘文本背後蘊藏的豐富內涵則成了我這一節課必須去解決的問題。因此,我的備課思路就是引導學生從幾件小事去探討辜鴻銘的文化人格,以此窺探中國文人的文化人格。

應該說,餘秋雨先生的《重巒疊嶂的家園》給了我很大的啓示,恰當的引用保證了這節課觀點的正確性和理論根基。

困難就在於,高一的學生能否理解這一問題。當然,正是有可能不解,纔有了去探討的空間,所以,課堂教師的提問和引導則是順利完成目標的重要保證。(見教案)

在上完這節課後,我心有餘悸,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似乎還是高了點,倘若問題設置不當,學情分析不明的話,這堂課很難推進。但是,目標高並不意味無法可解,學生中“隱藏”着很多有獨特見解的人物,給他們舞臺,激發他們的熱情,敢去說,願意去說,問題解決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步步走向實質的過程。課文,只是一個例子。

高一語文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2,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

3,理解雋永含蓄的語句。

二、重難點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揣摩重點語句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1,興趣導入:同學們比較熟悉的日本動畫人物有?

櫻桃小丸子,一休,流川楓

其中這個聰明的一休和尚對川端康成的影響也很大,一休曾經兩次自殺,那種參透塵世的大悟不免也帶上消極悲觀的情調,所以川端康成受佛教影響其作品帶有消極悲觀的“物之哀”的特點,同學們下來閱讀他的作品注意對這點的鑑別。不管怎樣,川端康成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將給我們帶來自然的美藝術的美的享受。

2,如果給這篇文章配樂,你會選擇什麼基調的樂曲?

輕柔、哀傷的音樂

提問:依據是什麼/

學生:(1)根據作者的身世——簡介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撫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雖然一度成爲新感覺派的中堅,但他繼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並使其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

(2)從文中尋找依據:課文中寫海棠花“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請劃出此句

所以他的作品既和他的身世有關,又和他的美學追求有關,必然帶有一種哀傷的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聽音樂朗誦課文

2掃清文字障礙:壁龕(kān)邂逅(xiè hòu )陶冶(táo yě)迥(jiǒng)然拜謁(bài yè)

不可思議大吃一驚難能可貴不由自主迥然不同

3提問:我們說這是一篇說理散文,闡述了審美的問題,那作者是由什麼而引發思考的?

明確:

(1)清晨發現海棠花未眠(學生大多隻想到這個客觀原因,還有一個主觀原因要點撥

(2)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這在文中起到爲下文張本並統率全篇的作用。

“常常”說明“我”是善於思考的人;“不可思議”說明我思考的都是常人難以接受的問題;“微不足道”說明思考的都是細小、常人容易忽視的問題。表明作者屬於以小見大,能從細微處看到生活和人生的哲理,而這些都是一個作家所必備的素質和修養。有了這一句,下文寫自己的發現、感悟和聯想、想象就顯得自然而然了。

4關於花的感悟在同學們的閱讀經驗中有哪些最美的句子?注意不是描寫花而是一種感悟。

感時花濺淚

宗璞紫藤蘿瀑布給予作者的生命的感悟

我聽到了花開的聲音是孩子對花開的感悟,看到花在流淚是杜甫對國破家亡的感悟,紫藤花的茂盛是宗璞看到了生命力的感悟,花在笑小草在睡覺是遊人應該對花草也有生命的感悟,花未眠也是川端康成對海棠花的靈動生機和靈魂的感悟。

5理清思路

方法:劃出關鍵句、關鍵詞特別是哲理性、議論性的語句——概括每節內容

l發現海棠花未眠

l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l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l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麼悽慘啊

l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l然而,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麼留心欣賞真的花

l許多時候我們是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

l小狗……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

l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l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明確:發現海棠花未眠

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

藝術創作應該重視寫實,表現自然美。

(4)速讀課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在美學上得到的思考。

討論明確:

a、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怎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b、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覆陶冶。

提問:“邂逅所得”是什麼意思?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

明確:不期而遇。

提問: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當於川端康成凌晨忽然發現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樣。是這樣嗎?

明確:邂逅取決於靈感,靈感取決於準備。正如巴比德說過:機遇往往降臨到頭腦有所準備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補充了一句,即“這是需要反覆陶冶的”。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覆陶冶”,主要在於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於衷。

川端康成通過對生活現象花未眠談到美的發現美的獲得美感的形成。下文他接着告訴我們面對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和藝術家所展示的美有什麼不同感受。

c、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

六:再讀文本,提出問題

首先要掃除學生心理障礙,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問題越多,恰恰證明你讀懂了。因爲你在已經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讀課文。‘讀出問題’,還包括質疑。面對課文,面對作者,當然也包括面對老師,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質疑的!同學們對某一段話不理解,或者對某一句話甚至某一個詞不理解,或者認爲文本與作者存在失誤,都可以提出來研究。

七:三讀文本,談論解決

請說說以下四句該怎麼樣去理解:

1它的盛開,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

3一朵花也是好的。

4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學生討論後明確

第一句:

1、海棠本與哀傷無關,作者說它含有一種哀傷的美,與他孤獨、憂鬱、頹喪的心理不無關係。(穿插作者的簡介)。

2、盛開預示着衰敗凋謝的來臨。

3、作者以爲海棠夜裏開花無人欣賞,今天發現她非常美麗,頓生憐憫之情,進而覺得海棠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第二句:說明人感受美非常艱難。發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無止境的,也許到死都無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謂最高。因爲,川端康成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他這樣說是把美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但他認爲,感受美固然很難,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爲“美的啓迪”,成爲“美的開光”,能夠引發人發現自然美,能夠發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麼這朵花也是“好”的。(一朵小小的花也能活得這麼美,我們人呢?

我們活在世上爲了什麼?求真、求善,還有?(求美。)

我們活下去,僅僅能發現一朵花的美嗎?(當然不是。)

爲了尋找更多花的美,我們有必要--活下去,不斷髮現美、感悟美。

(結合毛澤東《卜算子o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

a、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爲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不起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髮現兩朵花、三朵花,甚至更多不僅限於花的美。自然的美是無窮無盡的啊!

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強調只有仔細觀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藝術美完美結合起來,才能感染觀衆,引起觀衆的共鳴。

①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花兒盛開之時就預示着它已接近衰敗,所以說“含有一種哀傷的美”,這與下文所說的進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

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後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着,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並不常在。

②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啓發:

“如果說……要活下去”,這個邏輯成立麼?

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

於是,我問: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那麼“今天”的詩人幸福麼?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的背後隱蕆着今天“不幸福,痛苦”的味道。

於是,學生立即說:“要活下去“的背後隱蕆着作者“不活下去”的意思。

我說,對,“要活下去“的背後隱蕆着作者濃厚的“死亡”意識。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孤兒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童年憂鬱悲涼,以致孤獨憂鬱伴他一生,且常有輕生意識。但他忽然發現盛開的海棠花竭力展示着自己生命的美,頹喪的靈魂受到深深的感染;花尚如此,人何以棄;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喊出“要活下去!”

從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強烈的珍愛生命的意識。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髮現美。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

③想到畫家雷阿諾的話:“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

我說,這麼說不是明擺着要我們退步麼?這是什麼怪論?能理解?

-------(學生回答,當然,學生是亂說的,哈)

我指着回答問題的學生說:

你讀小學的時候,想過死麼?(沒有)

讀初中的時候,想過死麼?(沒有,只是覺得讀書有點沒意思,有點累)

讀高中了,你想過死麼?(有,很煩,有時候真想死---)

那麼,能不能這麼說,知識越多,人越成熟了,人”進步了,思考的問題也就越來越複雜深刻了呢?學生找到感覺了,學生應該說明白了爲什麼詩人學者在達到某個領域的高峯選擇了自殺。

④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麼?

明確: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爲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⑤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明確:文學藝術家應該發揚寫實精神,認真觀察自然,準確表現自然,使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這纔是文學藝術的極致。

所以我們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不斷地發現美,親近美,感受美,也只有這樣纔會創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於自然中,美也存在於藝術作品之中。

六、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

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今天起,讓我們盡情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花未眠》測試練習

1(1)第二段中“我”爲什麼“大吃一驚”?

答:

(2)第八段中“我”又爲什麼“嚇了一跳”?

答:

2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麼?

答:

3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爲什麼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答: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開頭,但文章內容卻並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作者其實是要強調對“微不足道”的現象的“發現”與“思考”。

B文章借“花未眠”,批評了當時日本社會中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不認真觀察社會的弊病,常常出現拙劣之作。因此作者慨嘆“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C文章通過描述羅丹與瑪伊約爾的創作風格的不同,進一步強調細緻觀察對於藝術創作的重要作用;又通過“我”的小狗與宗達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相象的敘述,表明藝術需要“高尚的寫實精神”。

D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阪本繁二郎的畫,說明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提高人答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E作者從凌晨發現花未眠寫起,引導讀者思考關於美與審美的問題,文章具有啓發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這樣的形象來闡述自己對美、對感受美的認識,可謂深入淺出。

[參考答案]

1(1)因爲發現花未眠,發現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2)發現小狗的樣子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從上下文中找出相關句子,再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轉換和表述。)

2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爲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並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着終結,意味着“進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兩例的意圖顯而易見。)

3“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這衆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啓迪,成了美的開關”句,結合分析可知,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於美的啓迪的角度而說的。)

4B、C。(B項對藝術創作的批評已顯牽強,與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扯上關係,更屬無稽之談;C項句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例子是爲了說明“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領略到自然之美”,而“我”的小狗與宗達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相似的敘述,則是爲了說明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花未眠》擴展訓練

因爲一個會議,竟然沒有備課就匆忙上陣,但課堂氣氛竟出奇的好。有時,我想,我們與學生一同起步,在同一起點學習課文,從學生的角度上課,或許會有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平時的上課都是在反覆研究課文的基礎上,這樣,或許上課是上給自己聽的!

由於沒有備課,我就誇誇其談,算是導語了: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總是‘想不開”

“歌星張國榮、報告文學家徐遲、詩人昌耀跳樓,王國維、戈麥跳湖、海子臥軌自殺”,川端康成煤氣自殺。

他們絕對不是因爲貧窮而自殺,憑他們的文學天才,像這位諾貝爾文學獎亞洲第2位得主川端康成,(學生嘀咕,第一位是誰?泰戈爾——印度詩人——訪華時徐志摩陪伴)完全可以過上比普通人略優裕的生活。

你說他們“想不開”麼,其實他們比我們都“想得開”。

我們喝酒,最多是說好酒好喝一醉方休,但詩人就酒醉可歌“把酒問青天”,我們爬山,最多是說山好高怎麼這麼高,但詩人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我們登上亭臺樓閣,不過是喝杯茶聊聊天,但詩人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可見文人們比我們想的多,“想得開”。

一朵花謝了,林黛玉《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朵花開了,川端康成卻無事找事寫下《花未眠》。

花開了,有什麼稀奇,幼兒園的小朋友見了,或許拍拍手,好看好看,我要我要,說不定還要摘下來佔爲己有。我們校園有很多花,有誰爲這些美麗的花兒寫下動人的篇章?我們路過,走過,見多了,根本就沒有什麼感覺,但川端康成不同,他由海棠花未眠想了很多,快速閱讀文章,思考一下,作者都想了些什麼?

學生回答:

1、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的美卻是有限的。

我問:怎麼理解?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學生搖頭,不懂,我就說:看看外面,看到了什麼?天空,天空下有什麼?白雲、飛翔的鳥,還有什麼?山,全是墳墓的山美嗎?(笑)不美,山上的樹很美,瀑布很美——

自然美

社會美

藝術美

隨機,我簡單介紹了美學上關於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幾點內容。

2、要活下去

“如果說……要活下去”,這個邏輯成立麼?(學生比較容易回答)

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學生難回答這個問題)

於是,我問: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那麼“今天”的詩人幸福麼?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的背後隱蕆着今天“不幸福,痛苦”的味道。

於是,學生立即說:“要活下去“的背後隱蕆着作者“不活下去”的意思。

我說,對,“要活下去“的背後隱蕆着作者濃厚的“死亡”意識。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孤兒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童年憂鬱悲涼,以致孤獨憂鬱伴他一生,且常有輕生意識。但他忽然發現盛開的海棠花竭力展示着自己生命的美,頹喪的靈魂受到深深的感染;花尚如此,人何以棄;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喊出“要活下去!”

(我個人覺得:

A、“死亡意識”

“要活下去!”的背後滲透着作者的死亡意識,海子也非常喜歡康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印證這點?

“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毫不容易如願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

“——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空,他滲透到我的心中”

海子的詩歌中也有大量的黃昏意象。折射出生命的黃昏,生命的盡頭!!

B、“我思故我在”。

課文第一句“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課文最後一句”我之所以——我獨自住在——凌晨四時就醒來——”

可以說孤獨感時刻籠罩在作者的內心,康的孤寂使他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悟。)

3、想到畫家雷阿諾的話:“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

我說,這麼說不是明擺着要我們退步麼?這是什麼怪論?能理解?

——(學生回答,當然,學生是亂說的,哈)

我指着回答問題的學生說:

你讀小學的時候,想過死麼?(沒有)

讀初中的時候,想過死麼?(沒有,只是覺得讀書有點沒意思,有點累)

讀高中了,你想過死麼?(有,很煩,有時候真想死——)

——可千萬別想不開,今年你可以從一樓跳下去,但讀高二似的時候千萬別從3樓跳下去。

那麼,能不能這麼說,知識越多,人越成熟了,人”進步了,思考的問題也就越來越複雜深刻了呢?學生找到感覺了,學生應該說明白了爲什麼詩人學者在達到某個領域的高峯選擇了自殺。

我概括:作者凝視海棠花想到了——這麼多

作者凝視“插花”又想到了哪些?

這部分內容,我做了簡單處理。我個人認爲文章前5段是重點,可以看出川端康成的思想。也就夠了。

一節課就這樣過去了,我覺得也沒講什麼,但比平時那些有準備的課有效。

以上是我上《花未眠》,請各位老師指教,提出意見。

高一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發揮想象,感受陶淵明的形象,體會作者情感。

2、掌握“胡”“奚”“焉”“曷”“何”五個疑問代詞,積累重要實詞,掌握的文中重要的詞類活用的詞和特殊文言句式。

朗讀指導

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爲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爲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着濃郁的親情和歡悅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後的日常生活,閒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遊”“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後的生活情況。“遊”“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甦,有感於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餘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總之,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諡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第一課時

探究之一:閱讀序言,體悟原因

1、閱讀序言,思考:陶淵明出仕與辭職的原因各是什麼?

出仕原因:出仕的原因:家貧、求生無術、親故勸告、家叔引薦、彭澤離家不遠

辭職的原因:眷戀家鄉、質性自然、在官場受約束、違背平生志向、妹妹新亡奔喪

探究之二:反覆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2、 何處而歸?歸向何處?爲何要歸?

官場,田園。

田園將蕪,以心爲形役,今是而昨非。即:看穿了官場的污濁,也認識到了仕途即迷途,不願同流合污,也不願屈心抑志。

3、作者的歸隱路線是:

決意辭歸-----迴歸途中--------( 抵家 )-----( 室內 自酌 )------( 涉園 )----外出----縱情山水-------樂於天命。

4、作者的情感線索是:自責,自悔---------( 自安自樂 )-----------( 樂天安命 )

探究之三:疑問代詞

5、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從下列語句中找出來,翻譯全句並標出這些詞語的含義。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爲什麼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爲什麼還愁苦則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幹什麼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爲乎遑遑欲何之(爲什麼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裏去呢?)

小結:文言文中常見的疑問代詞

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第二課時

探究之一:詞類活用與特殊句式。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分析詞類活用現象。

策扶老以流憩 園日涉以成趣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善萬物之得時 樂琴書以消憂 樂夫天命復疑

攜幼入室 眄庭柯以怡顏

1、名詞做動詞,拄着;名詞做狀語,每天;名詞做動詞,用槳劃;形容詞做動詞,羨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樂;形容詞做名詞,兒童;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愉快。

2、翻譯下面的句子並指出其句式特點。

皆口腹自役

既以心爲形役

復駕言兮焉求

胡爲乎遑遑欲何之

尋程式妹喪於武昌

農人告餘以春及

樂夫天命復奚疑

2、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

探究之二:作者情感

3、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生活樂趣:①促膝而談的天倫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②彈琴消憂的自娛之樂——樂琴書以消憂; ③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④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4、本文主要寫作者歸去之樂。有人認爲這樂的背後掩藏着心靈深層的悲哀,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見解?請結合相關詩句進行分析。

相關詩句:有“悲”“歸去來兮”“奚惆悵而獨悲?”“已矣乎”“胡爲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於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並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徵着苦難的加劇,詩人迴歸田園,崇尚自然,這裏“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裏行間我們體味到了濟世不得的痛苦與迴歸田園的無奈

因此,本文中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陶淵明順應自然,樂天命超生死,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裏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

“兼濟天下”規範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爲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爲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閒、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並不意味着陶淵明消極避世。本文中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陶淵明順應自然,樂天命超生死,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裏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

第三課時

探究之一:寫作練習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語段,擴寫。

要求:文筆流暢,有細節描寫,要寫出作者的情感和形象,但不能寫成對文章的翻譯,重在寫出文章的神韻。

示例:在陶淵明的筆下,迴歸田園的路是急迫的,又是瀟灑的,我們將第一段進行擴寫。

當塵網塵封了曾經飄逸四海的猛志,當鄉里小兒的頤指氣使玷污了純潔的心靈之湖,桃花源正在激越地撥響內心的歸隱之弦,是留下,忍辱負重;還是迴歸,快意人生?迷途中的反思,讓迴歸更加堅定。一襲白衣,一葉輕舟,前路未明又何懼,開闊天地任我行!

擴寫內容:

擴寫:

探究之二:感受語言之妙,學習寫對聯

從文中提取詞句組合成對聯。看看你能寫幾則?

示例及分析:

上聯——小徑鬆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聯用“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三句;“名可越”點明作者胸襟。)

下聯—— 流雲丘壑,數點倦鳥亦舒心。(此對句用“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兩句,“亦舒心”點明作者歸田園之心情。)

①引壺觴,眄庭柯,涉園成趣;攜稚子,倚南窗,觀日融情。

②登東皋,臨清流,賦詩以樂;悅親戚,樂琴書,情話消憂。

③僮僕稚子,親戚農人,此中有人倫樂;鬆菊倦鳥,巾車孤舟,其間寄田園之情。

本文涉及到的幾個典故:

會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論語子路》:“使於四方。”這裏指陶淵明爲建威參軍時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這件事。

眷然有歸與之情:“歸與”,回去吧!語本《論語公冶長》。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認識到過去的錯誤雖不可挽救,而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諫,止,此處解釋爲挽救。語出《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橫,衡宇,橫門,隱士居住的用橫木爲門的簡陋居室。《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意思是賢者安於貧賤。古代的人們常用“衡門”、“衡宇”指貧賤者的居處。

三徑就荒:蕭統《文選》李善注引《三輔決錄》說:漢蔣詡隱居時,在房前的竹子下開了三條小路,只和求仲、羊仲兩人來往,後人就以三徑作爲隱者居所之稱。

審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狹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處的狹小。《韓詩外傳》:“今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於前,所甘不過一肉。”

復駕言兮焉求:駕言,指處遊,《詩經》:“駕言出遊”。駕,駕車。言,語氣助詞,無實義。

高一語文教案 篇10

三維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瞭解《邊城》的主要內容和特色。

2、通過合作學習,理解課文內涵,把握主題。

3、通過探究學習,認識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性。

思路方法:

散文化的《邊城》,篇幅很長,主題深刻,所述生活與學生有距離,節選部分又不能反映全貌。如何達成目標?擬依次處理三種關係:一是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由把握《邊城》全文過渡到節選部分的解讀;二是處理形象與抽象的關係,由課文形象的分析抽象出主題;三是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係,在理解主題之後,拓展到現實生活,引導學生認識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疊映湘西風景畫】

這,就是邊城。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中國最美麗的《邊城》

二文本解讀:

(一)、指導自主學習

1、《邊城》堪稱中國現代小說的扛鼎之作。大家已經讀了,現在我想請大家用一句話談談自己對作品的印象。

【參考性提示】

①《邊城》是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

②《邊城》是用文字繪就的無彩之畫

③《邊城》是一支寧靜和樂的生活牧歌

④《邊城》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

2、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邊城》內容,你認爲,哪個字比較好?

【參考性提示】學生可能會有多種說法,要討論引導。

明確:用“愛”字概括比較恰當。

沈從文在談及自己的創作動機時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爲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來“說明”怎樣的愛才是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簡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麼樣的愛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答案迷濛於邊城的風景中,隱藏在山民的故事裏。需要我們合作探究。

(二)組織合作學習

●風景中的祕密

1、投影:【煙雨鳳凰】

2、提問:課文描寫了煙雨鳳凰的哪些景物?再讀一讀這些描寫語句。

明確:

①描寫的景物:青山、綠水、夕陽、硃紅色的船、

白塔、黃狗、月亮、長頸大雄鴨、

②描寫的語句示例:

★落日向上遊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黃昏把河面裝飾成了一層銀色薄霧;

★河面已朦朦朧朧,看上去好像一隻白鴨在潭中浮着-------

★祖父坐在船頭吹《娘送女》曲子給她聽,她卻同黃狗躺到門前大岩石上蔭處看天上的雲。船頭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着了。

3、設想此時的你正在此情此景中拍攝風景,你會特別選出哪些風景來拍?爲什麼?

【參考提示】發散性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評點風景特點。言之成理即可。

【歸納概括】如果可以的話,我會用DV把邊城風景全部錄下,製作成一幅風景畫卷。因爲它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充溢着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返璞歸真的牧歌情調。它健康、它優美。

【投影顯示】風景古樸、清純、自然、毫不雕琢、寧靜平和

4、風景無言卻有意,作者描寫的風景中隱藏着祕密,它們正無聲地在向我們訴說。聽,多漂亮!你們聽出的意思是什麼?

【明確】風景畫卷暗示我們:古樸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纔是健康的優美的。

●故事裏的隱語

1、什麼樣的山水養育什麼樣的人。在這方健康優美的山水上,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已經發生。請用翠翠的口吻簡說這個故事。

【投影顯示】重要人物關係

2、這個“愛”的故事寫到了哪些“愛”?

【合作討論】明確:作品寫到了衆多的愛-----

純樸的祖孫之愛

古樸的鄰里之愛

自然的男女之愛

3、這些愛令人心醉,使人動容,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明確】清純、古樸、自然,有人性之美。

4、應該說小說展開的是一幅人性之愛的畫卷。在這幅畫上,有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這種種的愛,就如邊城的清純古樸自然的風景,不計得失,不求回報,甘心付出。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

至此,作者已經“爲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了”。

【合作討論】:關於“愛”,作者“說明”了什麼?

明確:“愛”要如邊城的清純古樸自然的風景,不計得失,不求回報,甘心付出。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這種純潔的無私的愛才是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5、清純古樸的自然風景,作者讚美;清純古樸的“愛”,作者讚美。作者對一切清純古樸自然的人事都寄寓了深厚的情感。思考:除了讚美如風景般清純古樸自然的愛之外,他還讚美了哪些人事?

【合作討論】明確:作者還讚美了-------

象徵着愛與美、人性與人生優美極致的翠翠

象徵着風俗淳樸、重義輕利、正直素樸的人情美的渡船和爺爺。

象徵着民族古老的歷史和傳統的端午節

象徵着原始自然天性的黃狗、白鴨、大魚、菸葉

6、這些人事物景構成了“邊城的世界”,沈從文想用“邊城的世界”告訴我們什麼?

【明確】①凡是質樸的、純真自然的纔是優美健康的;這樣的愛值得讚美,這樣的人生形式也值得讚美;

②物慾氾濫的現代文明;淺薄庸俗的金錢主義和腐化墮落的現實應該批判;

③民族的傳統品德和人格應該重建。

(三)引導探究學習

1、你對沈從文先生的這種思想有什麼看法?贊同?爲什麼?不完全贊同?爲什麼?

【參考性提示】

①民族文化傳統,質樸、自然、清純、健康、優美,有其特別的風味,應該繼承併發揚光大。記住: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②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傳統民族文化應該與現代文明融合,只有這樣,傳統民族文化纔有生命力。不過,要特別注意民族文化現代化的方式。

2.下面是當代導演根據小說《邊城》拍攝的一組鏡頭。看後,談談感受。

【DV剪輯】(說明:內容—惡搞原作;音樂--《兩隻蝴蝶》)

【思考方向】比較電影鏡頭與小說的優劣;電影是否保持了小說的原汁原味;聯想開去,發現了什麼問題?有什麼建議?等等。

《邊城》閱讀能力訓練

閱讀與賞析下面的微型小說,完成1~4題

胸章

何局長省裏開會回來,胸前佩戴的那枚銀光閃閃的“爲人民服務”胸章引得大家無不看上兩眼。調皮的打字員芳芳非要借戴幾天不可。何局長一本正經地說:“這不中,這是白金的,一枚就是一千多元呢!”

爲了落實省土地工作會議精神,何局長帶着祕書走了十一個縣市區。所到之處,何局長胸前的那枚胸章無不引起注意。

十多天的活動中,何局長有一種行爲使田祕書猜測不透:每到一地何局長胸前的胸章總是銀光閃爍。可到了晚上進到舞廳直到第二天離開時卻看不到那枚胸章在他胸前閃爍。在趕赴另一個縣市區的路上,他又從兜裏掏出那枚胸章端端正正地掛在胸前……

回到機關後,人們再沒見到何局長佩戴那枚胸章。那位打字員遇到局長又撒嬌地說:“何局長,你把那枚胸章借我戴一天不行嗎?”何局長聳聳肩膀說:“對不起,這次下鄉丟掉了。”何局長把臉轉向田祕書,“是吧,小田?”田祕書只好順着杆子爬。

田祕書明白了局長的用意。接着他給十一個縣市區土管局長打了電話:“何局長在北京珍寶大金店花一千多元買的那枚白金胸章可能在你們那裏丟掉了。老領導很心痛,請你一定幫助仔細查找一下。”各縣市區土管局長接到電話都能清楚地憶起何局長來時胸前銀光閃閃,走時卻沒見到他戴胸章,一定是丟在自己這裏了,可上哪兒找?不如派人進京買一枚送去算了。

電話打下去第五天開始,各縣市區土管局長陸續來找何局長彙報會議落實情況,走前都留下了一個小紅包,說:“何局長,您丟的那枚白金胸章找到了,請您查收。”何局長開始一愣,後來也就隨其自然了。幾天工夫這位何局長便得到了價值一萬多元的白金胸章。

(《微型小說選刊》20xx年第19期 丁維法)

1.對何局長佩戴《爲人民服務》白全胸章一事的解讀,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何局長佩戴一枚白金胸章,就是爲了炫耀,引人矚目。

B.何局長用一千多元買一枚胸章,就是爲了作釣鉺,讓下屬給他送相同的禮。

C.何局長何時佩戴或何時摘去白金胸章,祕書十分明白他的用意。

D.何局長竟然花一千多元買一枚“爲人民服務”胸章,無疑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2.“何局長聳聳肩膀說:‘對不起,這次下鄉丟掉了。’何局長把臉轉向田祕書,‘是吧,小田?’……”——這裏的話語和神態描寫,揭示了人們怎樣的心態?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通過神態描寫,揭示何局長取信於人的心態。

B.通過語言描寫,展現何局長信誓旦旦的心態。

C.通過神態和語言描寫,剖露了何局長內心的詭譎。

D.通過神態和語言描寫,刻畫了何局長虛僞的靈魂。

3.下列對小說主題的表達,正確的一項是

[   ]

A.譏諷何局長的虛僞與貪婪。

B.田祕書的善解人意。

C.譏諷打字員的巴結上級。

D.譏諷“市區土管局長”們的趨炎附勢。

4.下面對這篇微型小說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作者善於運用反差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主題,頗有審美情趣。

B.小說構思精巧,“爲人民服務”胸章竟以白金鑄就,旨在直接顯示它的份量與價值。

C.作者刻畫人物時運用了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表現方法。

D.小說語言生動,情節誘人,它所折射出來的社會思想,構成了小說的藝術靈魂。

【答案】

1.C[提示]本項表述與原文意相悖——原文說:“十多天的活動中,何局長有一種行爲使田祕書猜測不透”;而C中卻說:“祕書十分明白他的用意”。

2.C

3.A

4.B[提示]作者的構思與情節的設計,其用意在於嘲諷,絕非“直接顯示它的份量與價值”。

《邊城》測試

1.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讀音、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

A.長矛毒弩(nǔ)    黑黝黝(yǒu)    彩票(cǎi)

B.竹篁(huáng)     削砍劈撥(bá)   皮鞘(qiào)

C.碾坊(zhǎn)      癱瘓(huàn)     乾癟(biě)

D.接查兒(chá)     拱手(gǒng)     客棧(zhàn)

2.下列各組中字形有誤的一項是

[   ]

A.蚩尤 嗤笑 妍媸 嗤之以鼻

B.艾蒿 篙子 縞素 稿木死灰

C.庭院 遊艇 挺拔 鋌而走險

D.溫柔 雜糅 蹂躪 矯揉造作

3.下列成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

A.這個小山村風景秀美,依山傍水,空氣清新。

B.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篇幅較長,真是長篇大論。

C.他這個人最能信口開河,談論別人了。

D.這部作品本來是老舍的,他非說成是郭沫若的,真是張冠李戴。

4.修辭方法不同於別項的一句是

[   ]

A.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B.爺爺不在了,你將怎麼辦?

C.祥林嫂老了,四叔正罵她。

D.同志們殺敵,掛了花。沙家浜就是你們的家。

5.下面一段文字的五個空格處缺少關聯詞最恰當的一組是

翠翠抱膝坐________月光下,傍着祖父身邊,問了許多________那個可憐母親的故事。間或籲一口氣……________籲着這種氣,________卻________把那種東西挪開。

[   ]

A.於 關於 將 不過 無從

B.在 關於 才 可是 無從

C.於 至於 才 不過 無以

D.在 至於 將 可是 無以

6.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

A.沈從文曾有“京派作家”之稱,但最能代表他創作成就的是描寫湘西邊地風土人情的“湘西小說”。

B.《邊城》一方面在有意識地歌頌邊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覺地流露出對這種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壞的憂慮。

C.沈從文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小說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D.《邊城》在創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詩畫和遊記散文的藝術要素,再加上筆調舒緩,語言古樸,遂形成了一種抒情、優美、古雅、憂鬱的藝術風格。

參考答案

1.A(B項“撥”應讀“bō”;C項“碾”應讀“niǎn”;D項“查”應爲“茬”。)

2.B(“稿”應爲“槁”。)

3.B(長篇大論:指滔滔不絕的言論或篇幅見長的文章。)

4.A(A項爲擬物,其餘爲諱飾。)

5.B(這篇小說十分口語化,若夾用某些文言虛詞,與上下文不甚協調——抓住這個特徵,便可以先淘汰含“於”的A、C項,再淘汰“無以”的D項。因而本題的答案便非B項莫屬了。)

6.A

《邊城》資料補充

一、作者軼事

孩童趣事

1915年,沈從文由私塾進了鳳凰縣立第二初級小學讀書,半年後轉入文昌閣小學。因沈從文天性活潑好動且貪玩,常常逃學去街上看木偶戲,書包就藏放在土地廟裏,有一次,他照樣把書包放在土地廟,看了一整天的戲,戲看完了,別的孩子早已放學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廟裏去書包,才發現書包不見了。這時他急了,但轉念一想:書包不見了,也不是什麼大事。第二天,他硬着頭皮照樣上學,剛走到校園裏一株楠木樹下,就遇見了他的級任老師毛先生。毛老師面帶怒色,罰沈從文跪在那株楠木樹下,大聲責問沈從文昨天到哪裏去了。沈從文知道隱瞞不住,乾脆回答:“看戲去了。”毛老師見沈從文貪玩逃學還如此理直氣壯,便狠狠地批評說:“勤有功,戲無益,樹喜歡向上長,你卻喜歡在樹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爭氣了!”大約跪了半個小時,毛老師才叫他起來。這時,毛老師用溫和的口吻問沈從文恨不恨老師罰他跪在樹下。沈從文毫不掩飾地說:“當然恨,恨你不該在同學面前罰跪侮辱我。”後來,毛老師把沈從文帶進辦公室慢慢開導說:“樹木是往上長的,你卻要往下跪。人必須要求進取,不能自輕自賤而要自尊自貴。”經毛老師耐心地說服教導一番後,沈從文知恥而後勇,一改以往的頑劣脾氣,勤奮學習,成績提高非常快。

愛情

所有的傳記作家對於沈的第一堂課都津津樂道。當沈等上講臺時,面對滿屋人的注視,緊張的說不出話。原定於一堂課的講課內容,不到十分鐘就講完了。完了,沈在黑板上寫道:第一次講課,見到這麼多人,我怕了。後來作爲沈妻子的張兆和女士,有幸目睹了這一時刻,我想她對沈的木訥與拘謹一定印象深刻。也就在此後不久日子裏,沈發現了張。這個被譽爲中公校花,開朗活潑的女孩子,熱衷與文體活動,身後有爲數衆多的追求者。在中公的同學中,不乏出身豪門的公子和自視甚高的青年。吳晗就是其中一個(吳也是胡適先生的得意弟子之一,致力於明史研究,當時在中公很有名氣,解放後曾作過北京市市長,中受辱而死)。

沈從文無可救藥地加入了這一行列,開始了漫長而痛苦的追求之旅.張出身於蘇州名門望族,原籍則爲安徽合肥,其曾祖是清同治年間著名的淮軍將領張樹深,追隨李鴻章在平定太平軍和捻軍的戰鬥中立下汗馬功勞。張家當時在合肥是大族,曾在肥西築圍,人稱“張家老圍”。張的父親則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實業家。張兆和爲自己的追求者一一排序,分別是“癩蛤蟆1”“癩蛤蟆2”,直到無窮。後來張的二姐曾開玩笑說,沈在當時恐怕連“癩蛤蟆13”都排不上。

在情網中泥足深陷的沈從文在信中抱怨,我現在什麼事也不能作。他又進而威脅說,如果一直是這樣,活着或許不如死了的好。最爲嚴重的話是,沈說他想自殺。張無奈之下只好去找校長鬍適。胡適稱張爲“密斯張”。張向胡適抱怨說,沈的行爲已經嚴重干擾到了她的學習。胡則說,沈很有才華,我們應該愛惜人才,一起幫助他呀,密斯張:)很顯然胡適想成全此事。張不爲所動。對此,胡適一再向沈說,爲了一個女孩子尋死覓活是很沒出息事,還有比愛更重要的事等着男人。事情是如何出現的轉機,張爲什麼後來會選擇沈,當事人的心思旁人很難揣測。我們只能推測,一切都來自於沈的真誠,癡情,數年如一日的堅持。沈常以鄉下人自居,所以在給沈的電報中,張終於表示了接納,電報中說: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墓碑

沈從文先生墓碑,採天然五彩石,狀如雲茹,高2.8米,寬1.9米,厚0.9米,重約6噸。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跡,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爲先生姨妹張充和撰聯並書,聯曰:“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由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章教授鐫。

沈從文與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審委員謝爾以?馬悅然於高行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在《明報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最後候選名單之中,沈從文入選了,而且馬悅然認爲沈從文是1988年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1988年,馬悅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瑞典大使館文化處詢問沈從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人。”其實,沈從文剛剛離世數月。文化界流傳,1988年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已經決定文學獎得獎者是沈從文,但因爲諾貝爾獎只會頒授給在世的人,因此沈從文與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失之交臂。

二、故事簡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着一戶人家。獨門獨院裏,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裏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是個灑脫大方,喜歡交朋結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樣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老二的氣質則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說話,秀拔出羣,叫儺送。小城裏的人提起他們三人的名字,沒有不豎大拇指的。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先儺送一步託媒人提了親。兄弟兩人都決定把話挑明瞭,於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訴了弟弟,說這愛是兩年前就已經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話聽下去,且告訴哥哥,他愛翠翠也是兩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實吃了一驚.

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爲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爺爺自然是曉得孫女的心事,卻讓她自己做主。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弟弟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爲是老大唱的,卻得知:老大講出實情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後他聽說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碼頭的船總順順也忘不了兒子死的原因,所以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老船伕操心着孫女的心事,後終於耐不住去問,儺送卻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責老船伕,自己下桃源去了。船總順順也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畢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麼。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牀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爲生,等待着儺送的歸來。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三、精彩片段

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麼妥貼,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爲處處有奇蹟,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高一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象徵手法的運用,理解“燈”“燈光”的象徵意義。

2.學習本文作者展開聯想,逐層深入地剖析事物內涵的寫法。

3.學習運用象徵手法託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燈”“燈光”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運用象徵手法託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知識介紹:

1.請學生於課文結束處看到本文寫作時間:1942·3

2.你知道此時的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嗎?學生分析這段時期的國內形勢。

3.教師補充。

4.學生回憶學過的巴金的作品,簡介巴金。

巴金的經歷需簡介,着重點在於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氣與熱情,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蘊含的力量。

二、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形式:學生依次逐段朗讀課文。聽讀者注意讀者的情況,並思考如下問題:

要求:

(1)讀罷全文,你能發現作者的感情變化嗎?請用具體詞語例證,是什麼力量令其感情變化。

(2)全文哪些段落寫燈光?

討論明示:

(1)作者情緒由低落悲觀轉爲樂觀高潮。第一段的“窒悶”,尾段的“微笑”,可以顯示燈光令其感情變化。

(2)3-12段寫燈光。

難點:2段到底有沒有寫燈光?應該說涉及了燈光,或說暗寫側寫燈光,作者對於燈光已感覺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漸談”以至“終於分辨出來了”,這過程變化靠得是燈光,第3段的內容也恰恰是這一結論的註腳。

三、討論課文結構內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於其線索。本文線索是燈光。引導學生依課文內容總結出本文的內容脈絡。

明確:眼前/現實燈光?回憶燈光?聯想燈光?眼前/現實燈光

2.如果我們寫這篇文章,多會從回憶燈光後,便以議論抒情性的語言來剖析挖掘燈的內涵,可是作者卻聯想三個故事,繼續實寫燈,目的何在?

導析:

(1)請爲三個小故事添加標題,概括其內容。

(2)兩個神話故事可否去掉一個?爲什麼?寫第三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3)聯想燈光的目的何在?

明確:

(1)a.哈里希島的故事:長明燈,盼歸之燈,姐姐點燈照亮漁人歸途,長夜孤燈。B.愛之光、希洛與利安得爾的故事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爲第一個故事中的燈是指路的燈,第二個故事中的燈是精神的燈,燈中蘊含着勇氣與希望。二燈光內涵不同,第二個故事中的燈不僅指路,更是精神依託,文意更加深入了。

寫第三個故事目的在於顯示燈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盡,但就是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燈光照亮,燈光爲他帶來了人間的溫暖和美好的情誼,帶來了生活的希望與信念,燈的內涵在這個故事中進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聯想燈光,作者是藉此來剖析挖掘燈的內涵,讓人們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認識燈的作用,這自然比用議論抒情的方式來講燈的內涵更形象,更能開闊人的思維。而且這幾個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現實與理想,古代與現代,中國與外國,人們對於燈的感情都是一樣的,燈的意義更明瞭了。

四、小結

1.思想內容的小結:

歸納燈包含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傾向。

2.藝術手法的小結:

象徵手法的運用。善於運用聯想來感性地揭示文章內涵的寫法。

五、作業:

以“燈”爲題,用象徵手法寫一篇揭示“燈”燃燒自己,造福人類的品質的文章,600字左右

燈(練習測試)

一、給帶黑的字注漢語拼音。

①襲擊()②泥濘()③陷入()

④捕魚()⑤回溯()⑥泅過()

⑦溺死()⑧絕望()⑨歸路()

二、依拼音寫漢字。

(1)è()夢(2)zhì()悶(3)分biàn()

(4)孤jì()(5)模hú()(6)piāo()浮

(7)xùn()情(8)海xiá()(9)bì()竟

(10)誠kěn()(11)搖huàng()(12)mò()生

三、判斷下面句子中破折號的用法。

A、表示解釋說明B、表示語意的轉換

C、表示語意的總括D、表示聲音的延長

E、表示聲音的中斷

1、燈光,不管是哪個人家的燈光,都可以給行人──甚至像我這樣的一個異鄉人──指路。()

2、這些光都不是爲我燃着的,可是連我也分到了它們的一點點恩澤──一點光,一點熱。()

3、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我想着,想着,不覺對着山那邊微笑了。()

4、你是──丁連長!()

5、人家在聊天,他卻在讀書;人家去跳舞,他卻去圖書館了;人家看電視,他卻寫文章──他學習抓得很緊。()

6、她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啞──”的一聲大叫。()

四、選擇對標點符號(問號)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現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腳的燈光,那燈光跟好些年前的燈光不是同樣的嗎?①我看不出一點分別!爲什麼?②我現在不是安安靜靜地站在自己樓房前面的廊上麼?③我並沒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見燈光,我卻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難道是我的心在黑夜裏徘徊,它被噩夢引入了迷陣到這時才找到歸路?④是的,那邊不是起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嗎?⑤誰從城裏走回鄉下來了?⑥

A、②與⑥用法相同①與⑤用法相同

B、②與⑥用法不相同①與③用法相同

C、②與⑥用法相同④與⑤用法相同

D、②與⑥用法不相同③與④用法不相同

答()

五、下面標點的打法,哪種是正確的?

A、到了水中,他聽見一聲叫喊(“救人啊!”)

B、到了水中,他聽見一聲叫喊(救人啊!)

C、到了水中,他聽見一聲叫喊(“救人啊”)!

D、到了水中,他聽見一聲叫喊“(救人啊!)”

答()

六、選擇恰當的量詞填入括號。

①一()急促的腳步聲②一()豆大的燈光

③一()長長的路④一()叫喊

⑤一()油燈⑥一()確定的回答

⑦一()不眠的人⑧一()友人的故事

段盞個陣點些聲位

七、爲每個句子選擇一個恰當的詞填入括號。

1、生疏陌生

醒過來時他發覺自己躺在一個()人的家中。

2、飄浮飄流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要不是得着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

3、照徹照亮

幾盞燈甚或一盞燈的微光固然不能()黑暗,可是它也會給寒夜裏一些不眠的人帶來一點勇氣,一點溫暖。

4、趕走驅散

光()了我心靈裏的黑暗,熱促成它的發育。

八、註明下列各句中紅色文字所充當的句子成份。

1、在右邊,傍山建築的幾處平房裏射出來幾點燈光,它們給我掃淡了黑暗的顏色。()

2、我應該感謝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燈光。()

3、前面那些燈光會顯得是更明亮、更溫暖罷。()

4、我對自己的這個疑問不能夠給一個確定的回答。()

九、找出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A、《燈》的第二段寫放眼望去的視覺變化,由近及遠,由高到低,寫出在黑暗中視覺逐漸清楚的過程。

B、《燈》運用象徵手法,細膩描述各色燈光,讚揚它給人光和熱,給人指路,給人以希望、溫暖、力量和勝利,表達了作者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對中國人民的勝利仍然充滿希望的思想感情。

C、《燈》的第六自然段有一句“我看不出一點分別”,這句話是對前面一句話內容的重複強調。

D、《燈》的結尾有一句“我想着,想着,不覺對着山那邊微笑了”,文中的“山”是一種象徵,“山那邊”指光明的抗日根據地延安。

答()

十、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入春以來,接連下了(1)大雪。每次看到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頭總涌出無限的欣喜,是的,這是八十年代第一個春天的雪啊!

我生在北國,從小愛雪。少年熟誦“爲嫌詩少幽燕氣,故向冰天躍馬行”的詩句,至今記憶猶新。魯迅對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細入微的描寫:“江南的雪,可以滋潤美豔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它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不過我覺得這裏寫的北方的雪是冬雪。至於北方的春雪,我倒覺得頗有江南雪意呢!舊曆正月初三那頭(2)春雪不就是這樣嗎?我住在高樓上,從窗上望出去,陽臺欄柵上堆積着厚絨絨一層雪,是那樣溼潤滋融,帶來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晴氣朗,從我這窗口,可一眼望到蒼翠的西山。而這一天,北京城一片潔白,一望無際,鱗次櫛比的積雪的屋脊,黑白相間,構成一幅十分bié()zhì()的畫,好看極了。

這春雪,引起我喜悅,引起我深思。我靜靜佇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難忘的(3)春雪。

在延安搞大生產的那個早春,那是如何艱苦而雄偉的時代呀!我們爲了戰勝飢餓,爲了把火與血的戰鬥進行下去,但等天暖,我們就要放火燒山、開荒下種。恰恰在這時候,(4)大雪忽然從空中飄飄揚揚灑落下來,喜得我奔出窯洞,用zhì()熱的兩jiá(),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寫了一篇小文章。題目記不清了,好像是落雪的晚上,其中有這樣的意思:雪,一點一滴深深滲入土地,滋潤着種籽,讓它早日發芽。我現在還記得那年的春雪,曙光微放,延安山嶺上這裏,那裏,一行行wān()yán()蠕動的人影。然後,飛揚的鋤頭,揮灑的汗水,令人真正體會到“勞動人民創造新世界”的快感。

1、依拼音在文中的括號處填寫漢字。

2、給下列帶黑字注拼音。

①屋脊()②滲入()③蠕動()

④凝望()⑤佇立()⑥窯洞()

⑦幽燕()⑧朔方()⑨鱗次櫛比()

3、空格(1)(2)(3)(4)中恰當的詞語是()。

A、幾場一場幾場一場

B、幾場一場一場幾場

C、一場幾場幾場一場

D、一場幾場一場幾場

答()

4、給這篇散文選一個恰當的名字。

A、雪中的回憶B、春雪

C、我愛雪D、雪中情

答()

5、作者把眼前的這八十年代的春雪“想象”成,又“聯想”起。把兩者聯繫起來描寫,就使眼前的雪景的描寫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有了歷史的層次和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意義。

作者爲什麼要運用象徵的手法,借寫燈光來表現自己的理想,寄託自己的情感?

(解題思路:可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去思考。從主觀上說,運用象徵手法,可以使感情的抒發更強烈,也顯得更加含蓄,同時又可增加作品的內涵。從客觀來說,作者當時在國統區,因而採用曲筆的手法,是一種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爭的策略,也顯示了作者精巧的構思藝術。)

(鮑志伸)

這篇課文用細膩的文筆,含蓄深沉地表達了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試結合課文說一說下邊幾個句子的深刻含義:

1、幾盞燈甚或一盞燈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徹黑暗,可是它也會給寒夜裏一些不眠的人帶來一點勇氣,一點溫暖。

2、光驅散了我心靈裏的黑暗,熱促成它的發育。

3、一個朋友說:“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

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飄浮,要不是得着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

5、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我想着,想着,不覺對着山那邊微笑了。

參考答案:

一、①xí②nìng③xiàn④bǔ⑤sù⑥qiú⑦nì⑧jué⑨guī

二、(1)噩(2)窒(3)辨(4)寂(5)糊(6)飄(7)殉(8)峽(9)畢(10)懇(11)晃(12)陌

三、1、A2、A3、B4、E5、C6、D

四、B

五、A

六、①陣②點③段④聲⑤盞⑥個⑦些⑧位

七、1、陌生2、飄浮3、照徹4、驅散

八、1、主語2、定語3、補語4、狀語

九、D

十、

1、別緻熾頰蜿蜒

2、①jǐ②shèn③rú④níng

⑤zhù⑥yáo⑦yān⑧shuò⑨zhì

3、A

4、B

5、一幅十分別致的畫/延安時期的春雪

1、這光明、這希望雖然還暫時不能戰勝黑暗,可是隻要有一線光明,有一點希望,它就可以給黑暗中的人們以鼓舞和溫暖,給渴望勝利的人們以勇氣和力量。

2、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悶消失了,使心靈由空虛而充實,由消沉而振奮。

3、一個人不僅僅依賴糧食活着,還要依賴希望。正是有了希望,人們才能奮發堅強、積極向上。

4、指的是,在黑暗日子裏充滿了苦悶和彷徨,如果沒有光明在前頭的鼓舞,我也會消沉下去的。

5、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相信燈光不會熄滅,光明終將驅散黑暗,正義必定最後勝利。“對着山那邊微笑”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堅定的信念和對光明未來的憧憬。

高一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體會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義

2.體會勞倫斯對生與死的思考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和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們已經瞭解了他們對生命的態度,今天我們再來走進英國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勞倫斯的生活,去看看他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二、作者介紹

勞倫斯,英國詩人、小說家、散文家,1911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白孔雀》,成名作是長篇小說》《兒子和情人》、《虹》、《恰特萊夫人的情人》。

三、檢查預習

田鳧(fú)椋(liǎng)鳥老饕(tōo)慰藉(jiè)

薔薇束縛斑鳩荊棘

蟄伏隱遁(dùn)窒(zhì)息

攫(jué)住昊(hào)天撕裂

四、文本研習

1.請在文中劃出修飾鳥啼的詞語,比較有什麼不同。

明確:

A.緩慢、笨拙、吃力、隱約、含糊、若斷若續

B.清越、明快、悅耳、清明、生動、輕柔、歡快

2.那麼文中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鳥啼聲賦予了什麼樣的色彩呢?

A.黑色的浪潮嚴酷的冬天

B.銀色的通道、銀光閃爍的王國、銀色的泉流、銀色晶瑩的泉流、銀色的極樂的源泉

春天

3.文中除了描寫鳥啼還講到了鳥屍,請在我文中劃出描寫鳥屍的語句,體會其中的含義,並試着分析描寫“鳥啼”和“鳥屍”的作用。

句子省略

作用:“鳥啼”是新生命的象徵,象徵嚴寒過後新生命的到來。

“鳥屍”是死亡的象徵,兩者對比肯定了生命衝動力量的不可阻擋。

4.象徵新生命的“鳥啼”給了人類很多啓示,請在文中找出表現受到啓示的句子,劃出來,讀一讀,體會其中的含義。(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明確:A.第7小節“冬天走開了……我們的心會放出歌聲”

嚴酷的冬天過去了,不管它曾經帶給我們多大的痛苦,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的心中有的是希望,有的是新生的力量。

B.第9小節“無論人們情願與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天地。”

生命的到來是不可阻擋的。

C.第12小節“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便是銀色的極樂的源泉。”

生與死是互不相容的,我們是爲着生的,或者是爲着死的,在本質上不可兼得;但是,春天必將降臨,誰也無法阻擋生命的到來,無法阻擋我們對於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D.第15小節“誰能阻撓到來的生命衝動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鳥兒一樣。”

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生命的到來,我們應坦然面對生死,死要勇敢面對,活要積極樂觀。

由對上面句子的理解,我們可以知道勞倫斯他是在思考生與死的問題,生與死不相容,非此及彼,如果面對死亡應該勇敢,如果生存就應該積極樂觀;同時,他肯定生命的價值,春天必然來臨,誰也無法阻止生命的衝動,無法阻擋我們對於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鳥啼》練習題

一、語言積累

1.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誤的一項是()

A.誠摯襁褓殘賅大名鼎鼎

B.強悍予感隱遁有條不紊

C.跌宕搖曳震攝噴涌而出

D.撕裂耗盡攫住勢不可擋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①我願意相信知識一種純粹的不具任何含義的,但又隱隱覺得這裏似乎存在着某種可以引申的其他因素。

②螞蟻需倚靠它們龐大的數量,才能在佈滿死亡陷阱的世上不滅地下去。

③我擁有十八歲前寶貴的鄉村見聞,如此巨大的蜥蜴,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A.偶然延續即使/但B.偶爾沿襲儘管/但

C.偶然延續儘管/但D.偶爾沿襲即使/但

3.下列句子標點符號運用有錯誤的一項是()

A.這就是精神崩潰——一位親赴唐山的老醫生對我說,是他們自己在極度恐懼中“扼殺”了自己。

B.在那段日子裏——那是好幾年長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親作過最壞的準備了,但她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爲我想想”。

C.“哎呀,哎呀!”蘇艾把她睏倦的臉湊到枕邊說:“即使你不爲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麼辦呢?”

D.“我要證明……我要報仇……”可是證明什麼呢?報什麼仇呢?這一點我自己也不清楚。

4.填空

(1)屠格涅夫是作家,一生創作了許多文學傑作,著名的有長篇小說《 》《 》《 》。

(2)勞倫斯?大衛?赫伯特(1885-1930),作家。代表作品:長篇小說《 》《 》《 》《 》《 》,短篇小說集《 》。弗洛伊德主義的心理分析與對社會矛盾的揭示糾糾纏在一起,是勞倫斯創傷的突出特點。

(1)俄國羅亭父與子獵人筆記(2)英國白孔雀兒子和情人恰特萊夫人的情人迷途的姑娘袋鼠英國,我的英國

二、課文鏈接

5.《我的鄰居胡蜂》結尾,作者爲什麼說與胡蜂“比鄰而居”是“神對我的獎勵”?

答:

6.《鳥啼》一文中,作者不僅滿懷欣喜、讚美之情描繪了春天驟臨的景象和鳥啼的婉轉動聽,而且又不避諱死亡和醜陋,描述“數不清的腐鳥的血衣”和“攫取我們生命的死亡”。請說說這樣寫有何作用?

答:

7.《我的鄰居胡蜂》和《鳥啼》中都有議論的語句,他們在文中有什麼不同作用?

答:

三、選段在線

我的新來的鄰居,受到可誠摯歡迎。它們是我遠方的客人。爲了避免以後打擾它們,我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犧牲。我把這扇窗戶徹底封上,在已經來臨的夏季裏,我的書房將只來另一扇窗。儘管這會有諸多不便但我依然感激它們。我的給予,遠遠不及它們爲我帶來的東西。

胡蜂是昆蟲世界不多的具備防衛武器的個體。他們的大名鼎鼎的武器,爲卑微的昆蟲贏得了外界應有的敬畏與肯定,但也因此給他們自身招致了許多莫名的厄運。很早的時候,我曾試圖寫一篇關於昆蟲的童話,這樣開始:“在昆蟲的美麗國度裏,大家各盡職守,一切井然有序。雄峯是街頭巡視的警察,胡蜂是邊境護衛的士兵,它們裝備精良,但從不主動……”的確,在它們與我們的敵對歷史上,可以斷定,不會有任何一次衝突真正起因於它們。

我的鄰居的工程,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坐在書房裏,每天我都感受到它們帶倆的新鮮的原野氣息。他們的巢在漸漸擴大,工地上的建設者不斷增加。他們將生命中的兩件大事非凡地結合起來,建設與繁殖和諧地同步推進。他們每建成一個巢間,即注進一卵。幼蜂破巢而出後,立刻便會投入工作,爲新的生命繼續誕生加緊建設。這感人的過程,構成了它們完美的一生。

8.作者是如何誠摯的“歡迎”“新來的鄰居”?

答:

9.畫線句子中“它們爲我帶來的東西”,想一想,胡蜂給作者帶來了什麼?

答:

10.作者爲什麼說胡蜂的一生是“完美”的?

答:

參考答案:

一、1.D(A“賅”應爲“骸”,B“予”應爲“預”,C“攝”應爲“懾”。)2.C(偶然,形容詞;偶爾,副詞,不能做賓語。延續,照原來的樣子繼續下去;沿襲,依照舊的或原來的規定辦理,用在這裏不恰當。即使,表讓步假設;儘管,表示姑且承認某種事實,下文有“但是”“然而”等轉折連詞跟它呼應,反接上文。)3.C(冒號改爲逗號。)4.B

二、5.①出於對胡蜂的敬意;②在與胡蜂“比鄰而居”的日子裏,作者目睹了胡蜂“輝煌燦爛的一生”,對生命有了許多新的感悟。

7.《我的鄰居胡蜂》中的議論是卒章顯志式的,體現了作者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和對生存危機的警覺。《鳥啼》中的議論是夾敘夾議式的,作者的議論贊頌了大自然的生命力。

《鳥啼》同步練習

一、基礎知識(每題4分,共20分)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田鳧(fú)椋鳥(jīnɡ)

老饕(tāo)搖曳(yè)

B.荊棘(jīnɡ)蒼穹(qiónɡ)

斑鳩(jiū)笨拙(zhuō)

C.角逐(jué)蟄伏(zhé)

滯留(zhì)隱遁(dùn)

D.充塞(sè)窒息(zhì)

阻撓(náo)熾烈(chì)

解析A項,“椋”應讀“liánɡ”。

答案A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頃刻如願以償跌宕風靡一時

B.豐饒神彩飛揚蔚藍前車之鑑

C.駭人出類拔粹潺潺雷勵風行

D.攫住首曲一指殘骸通宵達旦

解析B項,“神彩飛揚”應爲“神采飛揚”;C項,“出類拔粹”應爲“出類拔萃”,“雷勵風行”應爲“雷厲風行”;D項,“首曲一指”應爲“首屈一指”。

答案A

3.下列句子與其他三句的修辭手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無論人們情願與否,月桂樹總要飄出花香,綿羊總要站立舞蹈,白屈菜總要遍地閃爍。

B.死時,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猶如一場勢不可擋的洪水。

C.它(鳥的歌聲)活潑,像泉水,從那裏,春天慢慢滴落又噴涌而出。

D.它(過去)像高空中的一陣風暴,一陣濃霧,或一陣傾盆大雨。

高一語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體會作者對生命以及苦難的感悟。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領會地壇使“我”豁達地對待生死。

3、品味語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寫與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

1、作者傳達了怎樣複雜的情感。

2、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教學方法:

以讀促悟、小組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說,偉大的作品,可以將人的靈魂喚醒。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這樣一篇文章。這是作家史鐵生自傳性的散文,《我與地壇》。

我們來看一張史鐵生的照片。看着這張照片,你關注到什麼?(哪裏和我們不一樣?)

作者的殘疾是怎麼來的呢?史鐵生在21歲的時候,在他生日的那一天,上帝給了他一份特別的禮物,上帝奪去了他的雙腿。從那以後,他再也沒能站起來。

我們來做一個設想,如果讓你在21歲的時候,遭遇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樣?

生:……

是的,史鐵生也很我們同學一樣,在殘廢之初,他一度想去尋死。但是最終,他活了下來,甚至成爲了一位的作家。他寫了許多作品,知道有哪些嗎?看課下注釋①。他的代表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大家用波浪線劃一下。

那麼,一個殘廢的,一心求死的人,最後卻成了一個非常有名的作家,到底是什麼陪伴他度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歲月呢,我們來看課文。

二、文本研習

文章雖然題爲《我與地壇》,實際上有三個描寫對象,分別是我、地壇、母親。這三者彼此關聯,構成了文章的兩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寫的是我與母親。這節課我們先學習“我與地壇”這一部分。

1、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角色轉換。從現在開始,你不再是你,你就是史鐵生。在雙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你都經歷了哪些事情,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到文中找一找答案。

(①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它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

②雙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2、而就在你傷心絕望的時候,你無意中來到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地壇)。從此以後,發生了什麼事?(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再沒長久地離開過,這說明地壇和你一定有什麼靈犀相通之處。

3、那麼地壇和作者有什麼相似之處呢?請你到課文中找一找。(板書)

(①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興起,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②四百多年裏,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昔盛今衰,被人遺棄,同病相憐。

4、在作者眼中,地壇只是一座荒蕪廢棄的古園嗎?那它還有什麼別的特點?第五自然段中有句話概括了這個特點,請你找出來。(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文章那個段落寫出了它的不衰敗?這些都屬於什麼描寫?(景物)

5、小組探究:第五自然段都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分別有什麼特點?

(園牆、小昆蟲、蜂兒、螞蟻、瓢蟲、蟬蛻、露水。逐一分析特點,是作者對於生命的感悟。)

(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所有的一切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動,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訴作者,要好好活,生命來到這世界本身就是一種美麗。)

齊讀。

6、所以現在你知道作者爲什麼喜歡呆在地壇了嗎?

(同病相憐,給我生命的啓迪)

7、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在地壇一呆就是(十五年)。無論什麼(季節),無論什麼(天氣),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呆在地壇,你都做些什麼?(思考、發呆…)你還在思考着關於生和死的問題,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你弄明白了什麼事?(自己讀。找一位學生讀。)

生是什麼?死是什麼?(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事情,每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種美麗。)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比喻(節日,假期,積極的人生態度。)既然如此,生和死的問題還需要你去考慮嗎?那還剩下什麼問題?(怎樣活。)對這個問題,作者是怎麼說的?

(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那這樣的事情,需要着急考慮嗎?不用着急,慢慢來就好。所以作者說,十五年了,我還是得到地壇中去,去默坐,去呆想。

十五年時間長嗎,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有些東西總會在變化的。就像作者說的,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這個能理解嗎?這個就好像作者一樣,在社會上討生活的時候,總是遭遇各種不順心的事情。但是,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改變不了的?你覺得什麼東西是別人改變不了的?作者也舉了幾個例子,我們數一數有幾個,都是些什麼?我們一起來讀一讀。(Ppt出示徜徉在地壇,你能看到將每一個坎坷都映照得燦爛的落日,看到把蒼涼的歌聲灑滿天地的雨燕,看到雪地上讓人浮想聯翩的充滿稚氣的孩子的腳印,看到不因外物或喜或悲的古柏,不止風景,你時常還能聞到雨後草木和泥土灼烈而清純的氣味,聞到滿園落葉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你的內心充滿了安寧與快樂。)這樣的安寧與快樂,是地壇帶給我的。

8、理解“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古園帶給我的這些正能量,這些美好的積極的感受,就好像味道一樣,是難於記憶的。我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或者遭遇挫折,負面的消極的情緒總會悄悄佔據內心,這時候,你就需要再次回到地壇,來重新汲取這些力量。所以作者說,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

9、經歷了這些,作者還會絕望、失望、痛苦嗎?不,不頹廢。

三、總結

1、你覺得作者喜歡地壇嗎?結合上面所學的,你能講講作者喜歡地壇的理由嗎?

2、其實在當年,陪我走出困境的除了地壇,還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作者的母親。下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下課。

3、作業:小練筆,學習了這篇文章,你對生命有什麼感悟?(200字)

高一語文教案 篇14

教學課題

念奴嬌赤壁懷古

課 時

2課時

教學目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蘇軾的生平和思想,瞭解詞的寫作背景。

2、初步掌握賞析詩詞的步驟和方法,提高理解和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理解詞中寫景、詠史、抒情融爲一體的寫作手法。

2、多角色、多種形式的朗誦這首詞,以達到熟讀成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渴望爲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

自主學習檢查內容和方法

一、導入

古代許多文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柳宗元遊西山而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他們心爲山動,情爲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今天,我們就通過品味蘇軾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來領略東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檢查自主學習效果

1.對蘇軾你瞭解多少?

知人論世:見《新新學案》第24頁“作者名片”。

2.你知道多少關於宋詞的“豪放派”的知識?

文學常識:見《新新學案》第24頁“相關知識”。

3.本首詞的寫作背景嗎?

寫作背景:見《新新學案》第24頁“背景資料”。

4.你能準確朗讀這首詞嗎?

檢查朗讀,看同學們能否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三、明確教學重點與難點

1. 瞭解豪放派宋詞的特點,提高古典詩詞閱讀鑑賞能力。

2.理解詞中寫景、詠史、抒情融爲一體的寫作手法。

3.感受蘇軾豪放的詞風,體會作者渴望爲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學習他的曠達胸襟和進取精神。

根據學生的問題整理的。

四、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上闋:

1.詞章寫了什麼內容?上闋着重是在寫什麼?

明確:以長江爲背景,着重在寫赤壁的壯麗景色,並稱頌當時的英雄人物。

2. 開頭三句歷來被人們稱道,原因是什麼?

詞一開篇,江山、歷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懷古思緒。境界開闊,氣勢恢宏,豪放之氣籠罩全詞。由江水的流逝想到歲月的無情,引發歷史的想象。寫景和抒情結合自然,給人以強烈的感情衝擊,併產生對歷史和人生的思索。

3.作者描寫赤壁景色,爲什麼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點明這裏並非一定是赤壁之戰的所在地,只是藉此懷古抒發自己的感情。

4、上片又具體寫了那些景?請從詞中找出?

明確:大江,故壘,亂石,驚濤,千堆雪

5.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這三句中哪幾個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爲什麼極力描繪這些景象?

“亂”——寫出岸邊岩石山崖之險怪

“穿”——寫出陡峭山崖直插雲霄的高峻

“驚”——本意爲馬受驚狂奔,寫出了江水的洶涌

“拍”——突出了驚濤駭浪與江岸搏擊的力度

“卷”——波濤力量之浩大

這三句運用擬人、比喻、誇張、對偶等修辭手法,從聲音、色彩、姿態、氣勢等方面描繪赤壁的奇景和長江的氣勢,也暗寫下闋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現作者的豪邁奮發意氣,渲染了環境氣氛。

6.“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兩句在全詞起什麼作用?

明確:這兩句承上啓下。“江山如畫” 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激情,又由寫景過渡到寫人,總結上闋,引起下闋。

7.學生自讀上闋,體會景中之情,總結上闋內容。

小結上闋:作者先以波瀾壯闊的長江爲背景,點出赤壁戰場之所在,然後寫它的險要地勢,對當時衆多的英雄人物稱頌緬懷,充溢着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下闋:

1.下闋寫詞人的回憶和感慨,他回憶什麼?感慨什麼?

前五句:所憶——周郎雄姿英發,風流瀟灑,才華橫溢;

後五句:所感——自己功業無成 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

下闋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燒曹營的歷史事件,最後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

2.下闋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點?爲何要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細節?

明確:周瑜雄姿勃發,儒將風流,從容閒雅,指揮若定。

蘇軾詞中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細節的深刻含義在於:

一是借周瑜娶小喬的事實,說明周瑜在指揮赤壁之戰時,年紀很輕,很有作爲。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襯托周瑜瀟灑的風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喬之姊大喬系孫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孫權外託君臣之義,內有葭莩之親,能取得孫權的絕對信任,這是他能夠建功立業的一個重要條件。以上這些正是作者所沒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3.詞人爲什麼只寫周瑜,對周瑜形象的刻畫,又寄寓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人物 周瑜 蘇軾

年齡 34歲 47歲

婚姻 幸福美滿 三十喪妻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華髮

職務 東吳都督(2 4歲) 團練副使

際遇 功成名就 功業未成

通過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周瑜年僅34歲就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成爲一時之英雄。而自己年將半百,卻身遭貶謫,功業無成,怎能不在感慨萬分中生髮仰慕之情呢? 蘇軾對周瑜“讚揚”的同時又是在慨嘆自己。詞人刻畫周瑜的“雄姿英發、叱吒風雲”與自己的“待罪黃州、早生華髮”相互映襯,懷古思今,對比反差強烈,既顯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顯出自己的壯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報國無門,渴望能夠建功立業。

4. 下闋後五句作者是怎樣抒發人生感慨的?

明確:“故國神遊”承接上文,道出了對英雄時代、英雄人物的熱誠嚮往。但想到自己頭髮斑白,空有才華,一事無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傷感,最終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以呼應首三句。英雄人物與豐功偉績,全都是過眼煙雲,所以最後詩人以酒酹月,表現自己的傷感。

5.下闋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明確: 這首詞表現了蘇軾複雜的思想感情。從情感上看具有激奮和傷感的雙重色彩。詞中對壯麗河山的描繪,對英雄人物的盡情讚頌,表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和奮發樂觀的人生態度;而“人生如夢”的感慨,則反映了詩人內心的鬱悶和憂憤。但從全詩主題看,蘇軾的感傷是由於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是詩人壯志未酬的無奈情緒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詩人悲觀失望的自白。我們應該更多地體味作者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追求。從詞的意境和語言分析,這首詞感情熱烈,富於激情,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軾的寬闊胸懷。因此 “人生如夢”反過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是《赤壁懷古》的理趣所在。

6.朗讀下闋,總結下闋內容。

下闋第一層描寫周瑜形象,第二層抒發對身世的感嘆,詠史、抒情自然結合。

板書:

對重點難點進行點撥或精講

五.內容探究:

俞文豹《吹劍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蘇軾)因問:“我詞何如柳七(柳永)?”對曰:“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蘇東坡豪放詞的風格可見一斑。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公認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①.描繪壯麗之景。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勢,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業績,將江山形勝與懷古之情融爲一體,引發讀者的歷史聯想。②.刻畫豪邁之人。上片將“周郎”與“赤壁”並稱,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關鍵作用,下片着力寫他的才華和功勳,塑造一個指揮若定而從容閒雅的儒將形象,借稱頌周瑜來抒發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③.抒發壯志豪情。全詞借稱頌周瑜來抒發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

六.課堂小結:

這首詞把寫景、詠史、議論、抒情融爲一體,豪邁奔放,一瀉千里。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和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體現了豪壯的情調。用烘托和映襯的手法,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貴的是,這首詞還留給我們無盡的人生啓示:每個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種種挫折和磨難,你將如何應對呢?每個人的一生也必然面臨許多選擇和考驗,你將如何處理呢?從蘇軾和他的作品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板書:

課堂練習檢測設計

七、教學小結及練習反饋

1.課堂練習:活頁卷“基礎能力測評A”以及學案精研文本部分。

2.課後作業:背誦本首詞;活頁卷“能力提升層次B”。

教學

反思

高一語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課題設疑和對比的寫法。

2、通過對文章的探究分析,體驗作者的情感。

3、學會情感交流,對“家”的更深層次體驗。

教學重點:

通過對“家”的探討,體驗作者的情感並加深自己對“愛”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家”的深刻內涵的認識和對作者對精神家園的追求的理解。

教學節數:

一節課

教學課型:

講讀課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講解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音樂《我想有個家》。出示歌詞:

我想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時候 我會想到它

我想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驚嚇的時候 我纔不會害怕

誰不會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臉上流著眼淚 只能自己輕輕擦

我好羨慕他 受傷後可以回家

而我只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雖然我不曾有溫暖的家 但是我一樣漸漸的長大

只要心中充滿愛 就會被關懷

無法理怨誰 一切只能靠自己

雖然你有家 什麼也不缺 爲何看不見你露出笑臉

永遠都說沒有愛 整天不回家

相同的年紀 不同的心靈 讓我擁有一個家

2、思考(小組討論):歌曲中的家是怎樣的情形?

提問。

師:大家所說的家包含於物質的港灣、避風港等和情感的歸宿、思念等兩個層面。冰心老人心中的家又是什麼?

二:朗誦並思考:

師:結合朗讀情況正音。

1、題目爲“我的家在哪裏?”題目爲什麼加問號?

提問。

師:文章標題一般不加標點,此題加問號,目的在於引起人們對“家” 的深刻內涵的思考。

2、冰心老人爲什麼發出“我的家在哪裏?”的疑問?她的家究竟在哪呢?

投影顯示:“冰心在中剪子巷的家”的圖片(略)及冰心《我的大學生涯》的一段話 :

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裏,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國留學。父母之愛、姐弟之情陪冰心走過了一生中的黃金歲月,即“一生中最熱鬧、最活躍、精力最充沛的一段”。(《我的大學生涯》) 她生命中最初的榮譽與美德,理想與追求都在中剪子巷裏生根發芽。

小組討論,學生髮表見解。

師:現實中的家不是冰心所追求的家園,中剪子巷纔是冰心老人夢寐以求的家。

3、爲什麼說“中剪子巷”纔是作者心中的家?

學生髮言後教師明確如下:

車伕:胖大腰圓,把我舉上車,拉起我走,慢騰騰地走,讓汗水溼透了。

行人:作揖、請安、一站就老半天。

(1)那是一個沒有爭鬥的美好的世界。

(2)那是年少生活的一段日子。代表着一種真、善、美。

三、精華鑑賞:

小組討論,學生髮言後教師明確如下:

1、“我看他褂子背後都讓汗水溼透了,也還沒有走到中剪子巷。”這是爲什麼呢?你從中讀出冰心老人怎樣的感情?

師:年少時的歲月永遠也回不去了。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嚮往與眷念、失落與無奈。

2、冰心老人爲什麼認定“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們的中剪子巷纔是我靈魂深處永久的家”?爲什麼說她所住過的其他地方都不是她的“家”?

師:(1)作爲一個遲暮的老人,作者會對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生活產生無盡的眷念。回首之際,纔會發覺這一切都會珍藏在記憶的最深處。

(2)說明了作者對精神家園的追求。作者對童年的眷念,實際上是對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念與堅持。成人世界太多爭鬥、太多醜惡,不是她嚮往的理想家園。

3、結尾處說“我這人真是 ‘一無所有’” 你認爲她真的“一無所有”嗎?

爲什麼?

因爲作者無權、無官、無級、無款、無舊,物質上不豐富。作者雖清貧,但擁

有一個富足的精神家園。表達了她坦蕩從容、堂堂正正做人的情懷。

四、小結與昇華:

小組討論,學生髮言後教師明確如下:

1 、一個人對一段日子的眷念,意味着眷戀什麼?

眷念人生的真善美,對純淨的外界的渴望。對那段追求知識和真情的激情歲月的嚮往,是對那段流溢着愛與溫馨的生命靈泉的眷戀。

2 、作者心中的“家”代表的是一種怎樣的追求呢?(提示:冰心《我的大學生涯》的那段話)

作者心中的“家”不是一般意義的家,而是指精神家園,是對精神家園的追求。渴望一個清淡、素雅、充滿親情、友善與溫馨的平和而又不受外界干擾真、善、美的世界。

附板書設計:

我的家在哪裏?

-- 冰心

夢境--中剪子巷

親情、溫馨

家 對比 :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權、官、款

夢醒--現實

醜惡 、骯髒

高一語文教案 篇16

教學目的

瞭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侷限性。(難點)

瞭解先進行論證,然後得出結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義詞,疏通文意。(重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瞭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況;譯析一、二段。

教學過程

1、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爲博士,一年後,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爲長沙王太傅深爲憂傷憤懣,四年後改爲樑懷王太傅。樑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常哭泣,以至鬱郁而死,年僅33歲。後人輯他的文章爲《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傑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耕以充裕民食。

(學習提示及註釋)

2、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3、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地利--據、擁

固:險要地方。條件人和--君臣固守

窺:伺機奪取。1、始強內政--務、修

鬥:使相鬥。政策

既沒:已死。外交--外、鬥

弱:使動用法。文治:蒙故業,因遺策

與:結交。武功:六國--合縱締交

一:數詞用爲名詞。2、日強秦國--九國不進

之屬:這一類人。結果:縱散約敗

倫:類(不倫不類)。割地賂秦

延:迎。

厚:寬厚而愛人(厚道);賞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濃)

通:通其意(溝通);道路不通(通過、順暢)不肯爲通(通報、傳達)

通今博古(通曉);通夜不寢(整、全)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譯析三至五段;。總結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教學過程

1、複習舊課

《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後省略了什麼?(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鏑;牖。

2、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高一語文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大體瞭解作者有關情況;學習本文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法;品味本文優美、詩質的語言。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本文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過程與方法:討論法。

教學重、難點:

1、領會景物描寫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體會本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由《鄉愁》導入。

二、整體感知:

討論:

1.全文整篇寫景,山居所見到的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景物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形式是中”散”的,可凝聚其中的卻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悠悠情思.這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是一種思鄉之情,是一種對故土、對祖國的眷戀之情。

2.這篇散文寫景手法多種多樣,曲盡其姓,但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法是什麼?

是擬人手法的運用。

3.本文以哪兩種順序把各種景物組織到一起?以哪一種順序爲主?

是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以時間順序爲主。

4.課文中說”山是禪機深藏的高僧,輕易不開口的”找出課文將山比作僧人的句子,想一想作者爲什麼把山比作高僧。

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勢,比佛肩要低,卻比佛肚子要高些。

5.在這篇散文中,第一、二段寫山居之地的環境,這是一個

山與什麼樣的美的境界?請你用一句話概括其特點。

海構成的仙境

6.文章最後一段寫道:“海嘯與風聲,即使撼天動地,也不過爲無邊的靜加註荒情與野趣罷了。最令人心動神往的,卻是人爲的騷音。”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作者身居山上,但心懷人世間,他魂牽夢繞的是邊愁鄉愁,是祖國、民族。因此讓他心動神往的是來自大陸的聲音。

7.文章以五行詩結束全篇。詩中“長山水遠”“五千載與八萬萬,全在那裏面”句,與文章的哪一句是呼應的?聯繫全文看,這五行詩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表達了作者眷戀故鄉、情牽祖國的民族感情。

三、課堂小結

四、課後作業

五、板書:

沙田山居

高一語文教案 篇18

一、預習目標

找出自己讀不準和不會讀的字詞並查字典,找出文中描寫的畫面並用四個字分別給每一幅畫面命名,概括作者對江南冬景的感情。

二、預習內容

1.給標線的字注音:

煊羊肉()蟄居()烏桕()赭色()

槎椏()給予()剝花生米()剝削()

拿出紗衫來着()用不着()夾衣()夾克()

泊船()湖泊()月暈()暈頭轉向()

擱筆()擱不住()

2、找出文中描寫的畫面並用四個字分別給每一幅畫面命名。

3、概括作者對江南冬景的感情。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鑑賞、表達自然之美。

2.體味作者對江南冬景的熱愛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3.激發珍愛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重點:品味語言,鑑賞、表達自然之美。

難點:體味作者對江南冬景的熱愛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二、學習過程

品味語言,全心體驗

1、快速閱讀文本,然後獨立思考:本文的體裁是什麼?文本中哪些段落具體描寫了江南的冬景?

2、認真研讀五至九自然段,先個人獨立思考,然後小組討論:作者共描寫了幾幅畫面?請分別給每一幅畫面命名。

3、談一談四幅畫面給人的總體感受。

合作探究,感受真情

1、同學們分小組討論:上述四幅畫面中,同學們最喜歡哪一幅? 2、同學們帶着四個問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賞析文本中的這三幅畫面,並首先推選代表用富含深情的語言朗誦最喜歡的畫面。

課件投影:

⑴寫了哪些景物?

⑵景物有何特點?

⑶作者感受如何?

⑷運用何種手法?

3、寒郊散步圖賞析

⑴所寫之景:

⑵景物特點:

⑶作者感受:

⑷所用手法:。

4、江南冬霖圖賞析

⑴所寫景物:

⑵景物特點:

⑶作者感受:

⑷所用手法:

5、江南雪景圖賞析

這幅畫,作者並沒有從正面去刻畫,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詩句來表現江南冬景的意境。詩句往往簡潔洗練,意象豐富,所以我們應學會運用想象對詩句所營造的意境進行還原,進行再造想象。

高一語文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敢於衝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

2.體味本文敘議結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學習重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係。

《教學過程》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註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瞭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迴環曲折地抒發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麼特徵,與作者的情有何關係?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徵,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豔,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豔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遊”,到自然中去,並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於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於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後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

高一語文教案 篇20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爲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採用對比逐層論證的方法。

3、掌握課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裏,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國、一統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爲秦王朝過於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所以後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爲重要的課題:秦爲什麼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勝爲敗?歷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的剖析:在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餘力而制其弊”;在秦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橫而鬥諸侯”。這種剖析顧及鬥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爲並非這六個國家都爭着割地奉秦。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偏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爲安的悲劇結局,乃是有感而發,它具有現實批判的針對性(這一點,我們在學習課文中會進一步認識);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又有很強的文學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學生自讀註釋一)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閱讀課文

學生先初讀,掃清語音障礙;再齊讀。

四、疏通字詞

學生自譯。補充(板書):

重要字詞:率、厥、彌、判、速、洎、殆

詞類活用:小/大則……、義不賂秦、卻、禮、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異義:其實、祖父、至於、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厭、當

特殊句式: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詞多義:暴、與、猶、亡、始

高一語文教案 篇21

一、設計思想: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爲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於積極的態度表達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

二、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瞭解馬克思提出的選擇職業應遵循的原則。

2、能夠讓學生說出自己的人生規劃,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積極參與文本的討論,並把自己的感受主動與他人交流。

2、讓學生初步擬定自己的人生規劃,並以此不斷激勵自己奮發向上。

四、教學方法:活動體驗

五、教具:課件、“馬克思的中學畢業評語”

六、教學時間: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十六七的年齡應該是嘗試規劃人生,設計未來的時候。馬克思說:“每個人眼前都有個目標,這個目標至少他本人看來是偉大的。”同學們對自己的未來有哪些設計和規劃呢?(指名回答)大家在思考選擇自己的職業的時候進行過周密的思考嗎?

(二)、活動體驗一:

齊讀教材P21“設計未來方案A”:十六七歲是編織夢想、播種希望的季節,在這樣的季節裏,應該嘗試規劃人生,設計未來。閱讀馬克思中學畢業考試時寫的文章,與十七歲的馬克思對話,思考自己的追求。

結合課後活動體驗(1)、(2),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用鉛筆劃出要點:

①選擇職業應遵循的原則。

②馬克思嚮往的職業。

③劃出對你人生選擇最有啓發的語句。

1、問:馬克思提出了選擇職業時應遵循的哪些原則?

提示:個人因素、身體因素、個人能力

2、問:在個人喜好因素中,作者爲何特別提到虛榮心?

提示:虛榮心最能讓人產生錯誤的幻想,以爲自己所選擇的職業是自己真的受到鼓舞后的選擇。實際上,虛榮心會讓我們對某種職業產生裏短暫的熱情。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冷靜地對待。

3、問:怎樣辨別我們所選的職業是我們應該選擇的職業?

提示:如果我們通過冷靜的研究,認清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分量,瞭解它的困難以後,我們仍然對它充滿熱情,我們仍然愛它,覺得自己適合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