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3.37W人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通用11篇)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1

一、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溫習鞏固,加深理解。

二、研討

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表現了怎樣的精神?後人認爲,作者的結論也是片面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讓學生查閱有關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資料,或發給學生有關資料,讓學生閱讀、思考、討論,暢所欲言。

[明確]蘇軾爲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結論,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話無疑是正確的。

雖然後人有了新的看法,認爲石鐘山是因山形像覆鍾而得名的,今人經考察又認爲石鐘山是因“形”和“聲”兩方面而得名的。蘇軾的說法不完全正確。但並不能因此否定蘇軾的努力。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後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願親身實地觀察的精神一致的。

三、比較

比較《石鐘山記》與《遊褒禪山記》兩篇文章。

讓學生思考、討論,暢所欲言,老師引導、點撥、歸納。

相同點——

通過記游來說明道理,敘議緊密結合,前後呼應,事、理渾然一體,這是兩篇文章寫法的相同之處。它們與一般遊記不同,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它們也不同於一般議論文的寫法,而是通過記游來說明事理。

不同點——

1.敘議結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結構不同。《石鐘山記》全文分爲議論、記遊、議論三部分,先議淪,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後又以議論抒發感想。它的第一段是質疑,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屬議論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過實地考察探究石鐘山得名由來,屬議論部分;第三段是結論,在質疑、解疑的基礎上得出要認識事物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臆斷其有無”的事理,屬議論部分。第一段議論是第二段記敘的前提,第二段記敘是上下兩段議論的中間環節,第三段議論是第一段議論和第二段記敘的自然歸結,全文爲“議論——記敘——議論”的三段式線性結構,一脈相承。這是與《石鐘山記》具有考察性質這一特點分不開的,《遊褒禪山記》的文章主體分爲記遊和議論兩部分,前面記遊山,後面發議論,它的記敘和議論是上下相對、兩相配合的二合結構。

2.議論事理的不同。《石鐘山記》通過質疑、釋疑得出事理,事理極其簡明,僅爲一句話,不加闡釋,也無須闡釋。《遊褒禪山記》借記遊內容爲喻,對事理作邏輯嚴密的深入闡釋,充分論說,有更多的說理成分、更強的論說文特點。

3.記遊的不同。《石鐘山記》的記遊部分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從整體來說是記敘,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寫,既以敘事過程的波瀾起伏取勝,又以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取勝,敘事、描寫交相烘托。夜遊石鐘山的一段記敘,既貫穿了考察的完整經過,又通過對怪石鳴禽的逼真描寫渲染環境氣氛,也有探究兩處聲響原因的描寫,還有作者議論兼抒情的躊躇滿志的感慨,寫得饒有興味。《遊褒禪山記》的記遊部分扼要地交待遊山的經過,概括地敘寫景物,以記敘的簡要明白取勝。

4.文章風格不同。前者緣事寓理,將記敘、議論與描寫、抒情熔於一爐,率性而至,毫無凋琢痕跡,行文簡潔而又隨筆揮灑,輕快自如,寫得頗有情致。後者藉端說理,記敘、議論絲絲入扣而毫無旁騖,刻意追求,邏輯嚴密,析理精微,說理透闢,筆鋒剛健有力。

四、作業

將本單元所學的詞類活用進行整理。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2

教學設想

本課擬通過網上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一種新型的語文學習模式的探索。探索語文學科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個性化語文學習、交互式語文學習,從而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模式的轉變。同時,努力培養學生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收集、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相應的,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與傳統教學也有所不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五種: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協作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構建知識的促進者,學習的評價者。

過程

一、研究性學習

(一)導讀

1、激發興趣

《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和美國的歐亨利。

2、目的、方法

教師強調學生的學習任務,併爲學生介紹課件的使用方法。

(二)文本閱讀

1、想象、對比

學生在閱讀好作品時,一般無法克服“一氣呵成”的心理,這種閱讀熱情應該肯定,但同時也有負面影響,重情節、輕思考無疑是突出的現象。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控制,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克服上述毛病,有助於學生養成邊讀邊想的好的閱讀習慣。於是,在課件中我有目的的把原文分成四個部分(詳情見課件)。學生每讀完一部分都要按要求對下文進行“原創”,否則就無法繼續下一部分的閱讀。

第一部分的問題:如果瑪蒂爾德收到參加上層社會的舞會請帖,她會怎麼做?

第二部分的問題:如果瑪蒂爾德把借來的丟了,她會怎麼辦?

第三部分的問題:如果瑪蒂爾德再次遇見佛來思節夫人,會發生什麼事?

第四部分的問題:佛來思節夫人告訴瑪蒂爾德夫人是假的,對此你感到驚訝嗎?

學生在“求知慾”的激勵下,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展開想象的翅膀爲故事“接龍”。最終通過自己的“原創”(想象作文)與作者原著的對比,來感受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和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這裏,學生或多或少的收穫完全是通過比較而悟出來的,並不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滿堂灌”。

2、交流、借鑑

閱讀完全文後,接着,學生陸續在課件中的留言板上張貼自己對瑪蒂爾德夫人的“第一印象”。信息技術爲學生提供了一個較爲“隱私”的說話環境,有利於他們暢所欲言。而且突破了傳統教學中只有少數學生有發言權的侷限。這兩點提高了學生說話,尤其是說“真話”的積極性。這樣,衆多的有個性的意見的多元化的撞擊,必然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在這時適當的“挑撥離間”,引發意見相左的同學之間的“學術”爭論,引導學生借鑑前人的研究成果支持自己觀點,駁斥別人的觀點。爲了讓人信服,學生就要學會利用課件中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研究性的學習,如果感到課件中提供的材料還不能滿足自己學習與研究的需要,學生可以通過課件中提供的站外鏈接或搜索引擎進入Internet直接查找相關資料。

教師主要的工作則是引導學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要防止學生在信息流中淹沒自己,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學會借鑑,更要善於創造。

3、協作

教師在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自主研究後,引導學生利用課件中的留言板進行交流討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共同研究的習慣和能力。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學習中發現的問題,研究的結論,尋找恰當的合作伙伴形成小組,充分交流,利用集體智慧形成更具建設性的觀點。

這裏的協助還有另一層面的含義。考慮到學生的層次高低不平,教師要積極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成爲教學助手,一起來引導、輔導暫時落後的學生。

(三)拓展閱讀

在課件中,我還提供了《簡·愛》《玩偶之家》《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絲》《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學作品的內容簡介以及全文閱讀的網站鏈接。目的在於啓發學生通過與簡·愛、娜拉、愛瑪、苔絲和安娜等人物形象之間的比較,從而加深對瑪蒂爾德夫人的理解把握。

另外還提供了莫伯桑的其它作品以及契訶夫和歐亨利的主要作品,力求通過量的積累來達到把握莫泊桑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以及短篇小說的寫作特點。

二、持續性學習

學生課後可以通過上校園的局域網隨時查找所需的材料,隨時發表自己的文章。套句時尚的話就是可以“將學習進行到底”。

而教師則要定期到網上去回答學生的問題,去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對學生的學習作出動態的評價。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瞭解小說主旨。

欣賞、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重點:

1、小說主旨。

2、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難點

1、小說怎樣表達普通生活中的愛。

2、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

學習方法

鑑賞、分析、品味

學習過程

一、實例分析

文章中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①情節上的.照應。如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作什麼?“摘虎耳草,”“選頂大的葉子作傘。”這裏就照應了前面祖父爲翠翠講她的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這個情節還與課文最後寫的“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傍在祖父身邊,閉着眼睛聽下去,等到祖父不作聲時,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遙相呼應,文章材料似乎由歌聲串了起來。

②思想內容的表達。前面寫祖父講翠翠父母的相戀之歌,既寫出了湘西男女戀愛的特點,寫出了湘西風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懸念:爲何翠翠依着祖父。又如後面寫翠翠愛聽不知誰唱的歌,寫出了翠翠愛情的萌動,歌聲對她的愛情真像催化劑,越唱越濃,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③推動情節的發展。如兄弟倆爲愛情而“決鬥”,兄自知唱不贏弟,所以自覺退讓,離鄉、下駛,於是失足落水。無疑,這裏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斷向前發展。

解答文章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三個作用。一是使情節上有照應。文章處處有歌聲。二是表達了重要的思想內容,歌聲唱出了一個愛情悲劇。三是推動了情節發展,故事在歌聲中波瀾起伏地推進。

二、基礎能力測試

1、下列判斷中,有一項是有錯誤的,請找出來()

A、《邊城》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充滿淒涼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靈。

B、文章中幾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這樣寫,是爲後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鋪墊,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準備,要她堅強一些。

C、文章中幾次提到翠翠的夢境,寫她摘虎耳草,是表現她已暗戀儺送,希望聽見他的歌,喜歡他歌裏的韻味,寄託了她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D、“老船伕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這其中的“柔軟”裏有一種薄薄的淒涼,有青春的煩惱,有一種對爺爺吹的曲子中暗示的東西的不滿。

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A、草木爲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各放散出一種熱氣。

B、翠翠看着天、上的紅雲,聽着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C、祖父夜來興致很好,爲翠翠把故事說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風氣,如何弛名於川、黔邊地。

D、一個在半山上竹篁裏砍竹子,一個在溪面渡船上拉船,這些事也說到了。

答案

1、D

2、C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1.知識目標:

1、介紹作者及九葉詩派。

2、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祖國人民深切的摯愛,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詩人讚美的是什麼。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

2、啓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教具準備:

錄音機和錄音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早年留學美國,大學教授,現代九葉派詩人。主要作品有《讚美》、《詩八首》。

九葉詩派:

九葉詩派因《九葉集》而得名,這本9位詩人的合集出版於是1981年7月,但九葉詩派作爲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一個流派卻活躍於40年代後期的國民黨統治區的詩壇。九葉詩派強調“忠實於時代的觀察和感受,也忠實於各自心中的詩藝”。

二、朗讀:

方式:

1、放錄音帶讓學生跟着朗讀一遍。

2、由學生自由朗讀一遍課文。

(板書生字生詞)

三、理解:

方式:在師生一起誦讀中啓發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第一節:

1、站在歷史的高度描寫中國人民所處的惡劣的生存環境。

2、表現中華民族深重的災難。

3、表達對祖國人民深摯的愛。

第二節:

通過一個農夫表現中國人民勤勞善良慣於隱忍安於現狀的特點,讚美其頑強的生命力。

第三節:

1、表現祖國人民多災多難。

2、表達了詩人的深切同情。

第四節:

讚美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

(過渡:下面我們來鑑賞一下這首詩。)

四、鑑賞:

方式: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組發言,再做總結。

1、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本詩沒有固定的句式和篇章構結,形式自由活潑,完全以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定。

2、不講究音韻,但有詩歌內在的旋律。

本詩沒有押韻的特點,但有內在的詩歌的旋律,讀來生動感人。

3、宏大的包容性。

詩歌以鋪陳的手法,描繪了密集的意象,表現了中國人民苦難的生存環境。

4、民族生存力的讚歌。

詩人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覆迴響,歌頌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存力。

五、主題:

方式:由學生思考討論再做總結。

這首詩讚美了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

六、練習:

討論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理解:鑑賞:

一、環境、災難、摯愛一、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二、勤勞、隱忍、頑強二、沒有音韻,但有旋律

三、貧困,飢寒、同情三、宏大的包容性

四、災難,讚美,頑強四、民族生存力的讚歌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寫作前理清思路、佈局謀篇的重要性。

2、掌握“敘寫片斷,構築成篇”的一些方法。

【教學設想】

1、用大量的寫作實例支撐課堂內容。

2、讓學生感知並運用“片斷成篇”的寫作模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定向

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寫作流程和結構模式。從字面上來看,它是一些文字表情達意的鋪展;從內在結構來看,它是作者構思寫作的謀劃。思路和結構就好像密不可分的孿生姊妹,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所謂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並行文時思想發展、前進的路線”。所謂“結構”,則是“文章的組織構造、佈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體現”。可以說,“思路”和“結構”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階段的兩種表現形式。作者理清思路又叫構思或運思,安排篇章結構又叫營構或佈局謀篇。

寫作,從本質上說就是用語言文字表現作者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果。不進行構思,就無法寫作;不善於構思,也就不善於寫作。葉聖陶先生曾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我們平常所說的“凝神細想”、“意在筆先”也就是這個意思。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也說:“袖手於前始能疾書於後。”由此可見構思的重要作用。

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是整體構思,佈局謀篇中“片斷成篇”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

二、課內感知

快速閱讀從語文課本內選取的二則材料,談談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結構特點,要求用列寫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內容。(下發材料)

(一)故鄉(節選)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纔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籃背……。

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裏來。我們日裏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麼?”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裏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麼?”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裏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裏,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二)藤野先生(節選)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着頭骨,後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誌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裏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樣的畫。”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小說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分析小說中兩個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過程與方法:

1.梳理小說的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對比描寫和出人意料的結尾。

2.分析解讀人物,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繫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解讀小說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啓迪同學們聯繫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方法

探究法、對話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著名作家錢鍾書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窗》,說人們最初建造房子的時候是沒有窗戶的,後來,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再建造房子的時候便有了窗。透過窗,屋子裏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裏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時,外面的人也窺探到了屋子裏面的祕密,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看看裏面又會有怎樣別緻的故事……

二、學習目標:

1.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品析人物形象

2.梳理小說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出人意料的結尾

3.聯繫生活,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檢查預習結果:

消遣(qiǎn)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爭奇鬥研(yán)

俯瞰(kàn)氣喘吁吁(xū)

窄小(zhǎi)五彩斑斕(lán)

手肘(zhǒu)津津有味(jīn)

挪動(nuó)扣人心絃(xián)

四、體裁:小小說

小:篇幅短小

新:立意創新

巧:構思精巧

奇:結尾驚奇

五、情景再現,複述情節:

時間:“曾住過”表明這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地點:一家醫院的病房

人物:兩位病人

環境: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兩個人,設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

開端:近窗病人和遠窗病人關係融洽

發展:遠窗病人從“享受”到“困擾”

高潮:遠窗病人見死不救

結局:遠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六、互幫互助,共同探究:

爲了幫助別的同學理解這篇小說,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幫助同學們理解文意?

同學們各抒己見,共同探究,共同解決問題

重點明確問題:

一、靠近窗戶的病人爲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嗎?他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二、爲什麼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樣的窗口,爲什麼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麗的風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三、小說以“窗”爲題,有什麼作用?

六、拓展延伸,探究結尾:

故事結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想象和感慨……

七、聯繫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環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輝: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

課堂總結:

一扇小小的窗戶,不僅是一簡單的“物”,還是心靈的窗戶,映照了美與醜不同的靈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讓我們看清了人性的光輝與黯淡,一個利己,一個利他,一個熱情,一個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一張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正如北島的一句名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讓我們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靈,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美麗的風景,把這美麗的風景送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作業佈置: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種種困難,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你的友愛之手,去幫他一把,餘香就不僅僅留在手中,還會沁入你的心脾。

請結合上述內容,自選角度,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短文。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學習文言知識

2、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看一組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滄海一粟遺世獨立不絕如縷正襟危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的瑰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如此多的成語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賦》,由此可見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這篇文章。

二、誦讀。

1、讓我們在朗朗書聲中走進文本。要求標畫出體現作者感情變化的字眼,同時標畫出和你產生共鳴或者電到你的句子。

2、學生交流自己標的句子,讀給同位聽,之後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老師作出點評。同時告訴大家誦讀的幾個層次:讀準字音——學會斷句(語法結構、句首句末語氣詞)——控制語速——融入感情。

3、老師可以給學生示範背誦第二段。

前三個層次只是技術層面的,最後纔是讀書的最高境界,需要心靈的參與。讓我們更加的接近蘇軾,走進心靈。

三、感情概況

剛纔大家已經把有關情感的字眼標畫了。是哪幾個詞語呢?樂——悲——喜(考驗大家的篩選能力)。

這裏有賦的寫法:往往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作者內心的一種鬥爭,或者爲了便於表達自己複雜在情感。那麼作者爲何而樂,爲何而悲,又爲何而喜呢?

四、賞析“樂”

1、作者爲何而樂?賞到了美景。如何表達自己的樂?喝酒、吟誦、唱歌。

2、大家選取一句表現“樂”的句子。先解釋,之後賞析給同位聽。溝通交流。達到悟讀。

3、文言知識:縱……凌……:替代法翻譯。

4、指導賞析的角度:翻譯、內容、字詞的表現力(語言)、情感、聯想(詩詞、東坡其人、自己經歷體會)。

老師示範賞析: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寫出了喝酒唱歌的場面,一個甚字寫出了自己快樂的程度,而扣舷的動作則表現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這讓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裏面的一個場景,一羣人圍坐篝火旁齊唱“滄海一聲笑”,當時看了非常感動,滄海?爲何還笑?那種經歷江湖一切險惡之後笑看蒼生的心態體現了出來。

5、快樂到一定程度,人們都會唱起來。那麼蘇軾唱了什麼呢?體會唱詞,前後四人一起研討,一個同學按照自己體會的感情讀出來,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讀析融爲一體。

1、兮:來自屈原,屈原經常嘆息,所以此字要拉長讀,屬於長嘆。

2、美人:來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詩,香草自比,美人則是自己在理想或者聖主賢臣的代表。對美人什麼態度?從悲傷中我們體會出蘇軾那種不放棄人生追求的精神?什麼追求?還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們要從悲傷的歌聲中體會出這種昂揚向上。

寫作此文,作者被貶偏遠的黃洲做團練副使,相當於被流放,遠離都城。這時他已年邁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知人論世)

五、賞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來還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從心來。那麼,作者悲傷哪些內容呢?在朗讀中體會並且賞析,有體會你先別告訴別人,一會兒考考別人。提問要具體。

2、文言知識:渺:渺小。哀:哀傷。羨:羨慕(補字翻譯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結構分析(對文: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到底算什麼?這個問題引發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讀出前後情感的變化。最後一個句子重讀以表達感慨之情。

2、體現了蘇軾的什麼情感?有欽佩,有羨慕,有悲哀。爲何欽佩?因爲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樣的功業,強烈的入世思想的體現。

到這裏如果文章結束,那就不是蘇軾了。他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夠在這種無路可走的時候,找到一個突破口,從而超越自己,從而也就超越了別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麼好,也不像你想的那麼壞。關鍵看你如何突圍。

六、感悟“喜”

蘇軾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體現在哪些方面?討論給你帶來什麼感悟。

(1)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開始作者本來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迴歸自然,迴歸純淨,迴歸自我。

(2)“物與我皆無盡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恆的,但人爲何也說永恆呢?

從儒家思想來說,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過一些途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達到三者任何一個,都算作永恆。

道家思想來說,講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區別。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順應事物發展規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方式。

佛家思想的禪宗:講究生死輪迴,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圓缺,生生死死循環不止,生命的輪迴讓人不再感覺生命的短暫。

(3)苟非吾之所有……:輕視物質的東西,輕視有限的時空。《觀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渡海》:茲遊奇絕冠平生。當別人都在關心你到底能飛多高的時候,有個人還在關心你飛的累不累,這就是友情。

(4)這裏的“喜”和開頭的“樂”內涵一樣嗎?區別是什麼?

樂:面對突來的美景的欣然反應,未經思考的接受,側重感官的體驗。如同當今很多人登山後的“啊……啊……”。但我們已經看到“樂極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後達到的一種精神的解脫,是感情淬火後發自內心的欣喜,這裏的喜是“喜從悲來”。

七、自我救贖

作者在入世與出世,在積極與消極的鬥爭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儒釋道多種文化的浸潤,三種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蘇東坡的內心並達到了和諧與統一。爲何會達到這種和諧?作者的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情商比較高。當然情商的來源還是一個人不斷的積累。

當年蘇軾從海南迴內陸,運河夾道千萬人觀看,他們看的哪裏是蘇軾,他們的表現只能解釋爲對文化的敬仰,對一種豁達人生態度的執着,這觀摩的人羣在空間上的延伸我們不可考,在時間的延伸上我們也是觀摩者之一。這充分的說明了蘇軾的不朽,中國文化的不朽。當年蘇軾看到這種情況,他怎麼反應?既沒有揮手“同志們好”,也沒有受寵若驚。他的一句“莫非看殺軾否”,以蘇東坡式的豁達與幽默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爲恥。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

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

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並根據註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迴指導。

(2)請學生統計本課的生難字詞,並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後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於周圍同學,最後全班統一討論

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範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爲主,培養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佈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後“破”(第2段),“立”是爲了“破”;“破”後再“立”(第3段),乃其“餘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於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繫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爲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於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着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後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爲主。

採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佈局的問題,放在最後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於能自圓其說,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於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徵,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瞭解本文基本內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於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聖人無常師”這一命題。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緻越好。爲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後朗誦全文2—3遍。

諛(yú)萇(cháng)聃(dān)郯(tán)

歟(yú)蟠(pán)經傳(zhuàn)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於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後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麼意圖。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瞭解“攝影散文”這一新興的文體。

2.找出找出至少兩處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對人生看法的句子,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能說出“人生是一場苦旅”的深刻內涵。

3.瞭解反彈琵琶的寫作特色。

【評價方案】

1、檢查學生是否將閱讀體會寫在“對話欄”;

2、能說出反彈琵琶的手法的作用。

【課前準備】

1、瞭解曹文軒;

2、閱讀文章,思考本文有哪幾個主要觀點?

3、在對話欄中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

【課堂學習】

一、導入:

要求學生仔細看課本上的圖片,從中看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曹文軒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寫下了攝影散文《前方》。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它兼具了兩種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能力和散文體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開聯想。所以,成功的攝影散文不應該被攝影作品束縛,不應該成爲呆板的毫無生氣的文字解說,而應該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和生髮,這樣才能使兩者相互影響,互相補充,成爲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曹文軒先生在觀賞了一組以“遠行”爲主題的攝影作品後,由作品《前方》引發了對人生的思考而寫了此文。

二、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1月生於江蘇鹽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主要文學作品集有《憂鬱的田園》、《紅葫蘆》、《薔薇谷》、《追隨永恆》、《三角地》等。長篇小說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細米》等。《草房子》、《紅瓦》、《根鳥》以及一些短篇小說分別被譯成英、法、日、韓等文字。獲省部級學術獎、文學獎30餘種。其中有國際安徒生提名獎、中國安徒生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宋慶齡文學獎金獎、中國作協兒童文學獎、冰心文學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德黑蘭國際電影節“金蝴蝶”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等獎項。日本先後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電影。繼2001年《紅瓦》入選韓國中央日報網站“10本好書”之後,《紅瓦》的第九章又被韓國“語文教師協會”編入“全國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軒反對文學過多的貼近生活,力圖表現生活純淨的美。他創作的傾向就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構建。那麼,在這篇文章中有沒有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探詢呢?

三、文本研讀

環節一、瞭解文章的本體佈局

文章從畫面切入,但對畫面本身並未作細緻具體的描摹,而是直接展開聯想,寫感想,寫感觸,最後又回到畫面上來。即:畫面——聯想——畫面。

環節二、呈現研討文本需要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然後由學生自行選擇探討補充解決,並闡述自己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對人生看法的幾句話,並找出作者作此看法的依據,也可增加自己的依據或闡述自己的看法。

明確:

①主要觀點:“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其中“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是核心觀點。

②關於“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的原因:出於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誘惑,出自無奈,理想的誘惑。

③作者認爲“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的原因: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返鄉之旅。

此看法可追加一問題:“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中的“實質”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不能。路上並非都是苦旅,但從本質上講他們同樣是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達到,想實現理想而不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實質上還是一場苦旅。

2、作者認爲“人的悲劇性實質”有哪些具體內容。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重在細節)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難點】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

2.品味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

【教學方法】文本研習、自讀探究【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金嶽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作者對老師充滿敬愛的感情,本文即是這種感情真誠流露的見證。但是作者寫作本文,採取了一種輕鬆活潑、幽默滑稽的筆法,讓世人看到一個極其富於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嶽霖。

(板書文題)出示資料金嶽霖介紹。

金嶽霖(1895—1984),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字龍蓀,湖南長沙人。1926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授,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1954年被選爲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79年被選爲中國邏輯學會會長。1953年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後歷任全國政協第二、四、五、六屆委員,還曾被選爲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金嶽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發表了幾十篇哲學和邏輯論文,出版了《邏輯》《論道》《知識論》3部專著。在哲學本體論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個基本哲學範疇,認爲個別事物都具有許多殊相,而殊相表現共相。個別事物還具有一種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樣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構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認爲。能出入於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過程和規律,也就是道。在認識論方面,金嶽霖肯定有獨立於認識主體的本然世界。金嶽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他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並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

今天我們學習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嶽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離我們那麼遙遠。

二、附: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O~1997)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

1943年大學畢業後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誌》、《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說,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後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後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在學課文之前,先掃清字詞障礙(略

四、文本研習:

1、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第一段總領全文,其中有個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這核心句中有個詞是全文的文眼,請讀第一段找出來?

明確:“西南聯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嶽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體現先生有趣之處!

明確:

a.樣子有點怪——讓人莞爾

b.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c.幽默的答問——以希奇古怪的問題回答希奇古怪的提問

d.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

e.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f.講座時停下來捉跳蚤把玩——不拘小節大有六朝名士捫蝨而談的餓遺風。

g.他和雲南鬥雞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試水果的大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結:這個學術上聰明過人,在現實生活中,確是個讓人發笑,率真可愛,不拘小節,自由隨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爲特別的率真。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還有重情的一面,試作分析。

明確:

(1)給逝去的人林徽因過生日——重於情深於情。其情也特別的深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真摯特別的偉大。第十段中說金先生是個單身漢,這緣於他對林徽因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個建築學家,曾參與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她還是個詩人、中國現代作家,風華絕代、聰明過人,她嫁給樑思成後,金先生爲她終身未娶,將愛情轉化爲友情,與樑林夫婦結爲友誼深厚的朋友,和他們一家始終比鄰而居,給他們照顧孩子。在林徽因死後還給她過生日,可見金先生重於情深於情。《世說新語》上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如果這個我輩能囊括一些人的話,金先生算一個吧,我們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類吧。

(2)金先生重情不僅是對林徽因對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還有一個細節體現了金嶽霖先生重情,是那個地方?

明確:在第五段中林國達溺水而亡後,一向有趣的金嶽霖先生在嘆惋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之餘,竟然一節課都沒有笑容。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在講座時停下來,當着學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個在林徽因死後還給她過生日的人,讓我們用什麼話來評介他呢!也許我們無從說起,那麼還是用汪曾祺的文字來概括吧!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可以用來概括金先生特點的那句話?

明確: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爲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就讓我們借這來看作對金嶽霖先生一生的特點的概括吧。

一肚子學問”前文沒有說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說明,請同學們齊讀第十三段!

4、通過以上有關金嶽霖先生行事的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金嶽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較爲複雜,在學術上聰明過人,但在現實生活中,不諳世故,頭腦單純;他待人真誠、坦蕩,但學生覺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學問之事,以致對社會人事的感受理解與衆不同,於是從內心到外表都特立獨行,沒有想到要從衆從俗,也正是這種孤獨精神和單純心理,才使他靜心做學問,成就了他的學問品格。

六、這種沖淡雋永同時還體現在字裏行間,使本文的語言呈現什麼特色?

明確:本文語言平實而有韻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樣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簡練,不事誇張,只求辭達而已,但卻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本來面目,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

讀讀課文第九——十一段體會一下。

也許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具有感染力的簡潔而暢達的文風已凝聚在字裏行間,使全文恬淡而有韻味剋制而有神采。

七、作業

同學們上學多年,一定遇見過許多老師同學,他們一定有許多有趣的、有特點的、讓人發笑的言行舉止。當堂講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