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模板(通用7篇)

本文已影響 3.84W人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模板(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模板(通用7篇)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1

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們懷着滿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從初中跨進高中的大門時,老師已在這裏等候着你們。師唱“我在興農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麗。”(根據歌曲《我在貴州等你》的高潮部分改動了一下)正如席慕蓉在《一棵開花的樹》裏寫到爲這個美麗的相遇時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二、教師自我介紹

師:我們的緣就從這句詩開始“玉壺裝陳釀,乘興賞芙蓉”。同學們猜猜老師的名字。

學生當堂一一即興介紹自己時間和學生才思方面都不太現實,佈置當天晚上交來“詩話名字”。(文末附上部分)。

三、語文是什麼

師:名字可以這麼富有詩意,這就是語文的魅力。如果說一句詩只是小兒科的話,下面這首詩同學們來讀讀?

1、 出示怪體詩,學生猜讀。

虎虎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激發興趣。

2、有人說:

語文是李白的詩――浪漫飄逸,想象奇特,帶你上天入地,與神仙結伴同遊祖國山河。

語文是蘇軾的詞――豪邁豁達,心騖八極,帶你評古論今,與哲人攜手共探人生真諦。

語文是餘秋雨的散文――帶你帶我遊歷世界,做歷史的思考。

我說:

語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即興口答,但有部分學生當堂說不出來,於是佈置課外寫。(文末也會摘錄一些附上)

師小結:

當我們聽到一首動人心魄的歌時,沉浸於歌詞所描繪的幽然意境,流連忘返,這就是語文;

當我們看到一幅雄渾俊雅的書畫後,立即被其所吸引,於是搜腸刮肚,想盡華美詞藻來讚美它,這就是語文;

當我們發表演講、主持會議,滔滔不絕,引經據典,口吐連珠妙語,別忘了,這也是語文。

在語文的世界裏我們可以看孔子在天下奔波,宣傳自己的思想,看屈原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她能豐富我們的人生。她可以讓我們字字珠璣、口吐蓮花。她可以讓我們氣質高雅,談吐不俗;她可以讓我們胸懷天下,運籌帷幄。她可以讓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之,語文與生活同在,學好語文是提高生命(生活)質量的基礎。學習語文吧!

四、本學期語文學什麼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2。

看《致同學們》瞭解高中語文教材體系等。

1、必修5冊,不到一年半學完。高二上開始選修、高三就是複習應考。

2、必修分4部分。“閱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前三部分課內學習,最後一部分課外自主安排。

3、閱讀鑑賞:必修1現代詩歌、古代敘事散文、記敘散文、新聞和報告文學。必修2中外抒情散文、古代詩歌、古代抒情散文、演講辭。(勾畫背誦內容)

4、表達交流:本學期都是訓練記敘文寫作,口語交際訓練朗讀和演講。

5、梳理探究六個專題:漢字、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成語、修辭、姓氏文化。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地學習探究。

6、名著導讀:《論語》、《大衛科波菲爾》、《家》、《巴黎聖母院》。課外有計劃進行閱讀摘抄。

五、怎樣學語文

1、初高中語文比較。

範圍、難度、方法等。

強調兩個詞:素質、自主。

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

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2、語文學習武功招式

九陽神功――苦練內功――積累知識

吸星大法――博觀約取――胸有成竹

北冥神功――轉化能力――大展宏圖

三動主義:動腦、動筆、動口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寫作前理清思路、佈局謀篇的重要性。

2、掌握“敘寫片斷,構築成篇”的一些方法。

【教學設想】

1、用大量的寫作實例支撐課堂內容。

2、讓學生感知並運用“片斷成篇”的寫作模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定向

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寫作流程和結構模式。從字面上來看,它是一些文字表情達意的鋪展;從內在結構來看,它是作者構思寫作的謀劃。思路和結構就好像密不可分的孿生姊妹,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所謂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並行文時思想發展、前進的路線”。所謂“結構”,則是“文章的組織構造、佈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體現”。可以說,“思路”和“結構”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階段的兩種表現形式。作者理清思路又叫構思或運思,安排篇章結構又叫營構或佈局謀篇。

寫作,從本質上說就是用語言文字表現作者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果。不進行構思,就無法寫作;不善於構思,也就不善於寫作。葉聖陶先生曾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我們平常所說的“凝神細想”、“意在筆先”也就是這個意思。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也說:“袖手於前始能疾書於後。”由此可見構思的重要作用。

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是整體構思,佈局謀篇中“片斷成篇”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

二、課內感知

1、快速閱讀從語文課本內選取的二則材料,談談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結構特點,要求用列寫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內容。(下發材料)

(一)故鄉(節選)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纔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籃背……。

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裏來。我們日裏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麼?”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裏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麼?”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裏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裏,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二)藤野先生(節選)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着頭骨,後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誌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裏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樣的畫。”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爲恥。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

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

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並根據註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迴指導。

(2)請學生統計本課的生難字詞,並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後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於周圍同學,最後全班統一討論

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範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爲主,培養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4

教學目的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佈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後“破”(第2段),“立”是爲了“破”;“破”後再“立”(第3段),乃其“餘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於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繫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爲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於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着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後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爲主。

採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佈局的問題,放在最後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於能自圓其說,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於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徵,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瞭解本文基本內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於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聖人無常師”這一命題。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緻越好。爲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後朗誦全文2—3遍。

諛(yú)萇(cháng)聃(dān)郯(tán)

歟(yú)蟠(pán)經傳(zhuàn)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於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後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麼意圖。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5

一、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溫習鞏固,加深理解。

二、研討

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表現了怎樣的精神?後人認爲,作者的結論也是片面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讓學生查閱有關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資料,或發給學生有關資料,讓學生閱讀、思考、討論,暢所欲言。

[明確]蘇軾爲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結論,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話無疑是正確的。

雖然後人有了新的看法,認爲石鐘山是因山形像覆鍾而得名的,今人經考察又認爲石鐘山是因“形”和“聲”兩方面而得名的。蘇軾的說法不完全正確。但並不能因此否定蘇軾的努力。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後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願親身實地觀察的精神一致的。

三、比較

比較《石鐘山記》與《遊褒禪山記》兩篇文章。

讓學生思考、討論,暢所欲言,老師引導、點撥、歸納。

相同點——

通過記游來說明道理,敘議緊密結合,前後呼應,事、理渾然一體,這是兩篇文章寫法的相同之處。它們與一般遊記不同,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它們也不同於一般議論文的寫法,而是通過記游來說明事理。

不同點——

1.敘議結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結構不同。《石鐘山記》全文分爲議論、記遊、議論三部分,先議淪,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後又以議論抒發感想。它的第一段是質疑,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屬議論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過實地考察探究石鐘山得名由來,屬議論部分;第三段是結論,在質疑、解疑的基礎上得出要認識事物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臆斷其有無”的事理,屬議論部分。第一段議論是第二段記敘的前提,第二段記敘是上下兩段議論的中間環節,第三段議論是第一段議論和第二段記敘的自然歸結,全文爲“議論——記敘——議論”的三段式線性結構,一脈相承。這是與《石鐘山記》具有考察性質這一特點分不開的,《遊褒禪山記》的文章主體分爲記遊和議論兩部分,前面記遊山,後面發議論,它的記敘和議論是上下相對、兩相配合的二合結構。

2.議論事理的不同。《石鐘山記》通過質疑、釋疑得出事理,事理極其簡明,僅爲一句話,不加闡釋,也無須闡釋。《遊褒禪山記》借記遊內容爲喻,對事理作邏輯嚴密的深入闡釋,充分論說,有更多的說理成分、更強的論說文特點。

3.記遊的不同。《石鐘山記》的記遊部分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從整體來說是記敘,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寫,既以敘事過程的波瀾起伏取勝,又以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取勝,敘事、描寫交相烘托。夜遊石鐘山的一段記敘,既貫穿了考察的完整經過,又通過對怪石鳴禽的逼真描寫渲染環境氣氛,也有探究兩處聲響原因的描寫,還有作者議論兼抒情的躊躇滿志的感慨,寫得饒有興味。《遊褒禪山記》的記遊部分扼要地交待遊山的經過,概括地敘寫景物,以記敘的簡要明白取勝。

4.文章風格不同。前者緣事寓理,將記敘、議論與描寫、抒情熔於一爐,率性而至,毫無凋琢痕跡,行文簡潔而又隨筆揮灑,輕快自如,寫得頗有情致。後者藉端說理,記敘、議論絲絲入扣而毫無旁騖,刻意追求,邏輯嚴密,析理精微,說理透闢,筆鋒剛健有力。

四、作業

將本單元所學的詞類活用進行整理。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6

教學目標:

瞭解小說主旨。

欣賞、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重點:

1、小說主旨。

2、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難點

1、小說怎樣表達普通生活中的愛。

2、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

學習方法

鑑賞、分析、品味

學習過程

一、實例分析

文章中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①情節上的照應。如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作什麼?“摘虎耳草,”“選頂大的葉子作傘。”這裏就照應了前面祖父爲翠翠講她的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這個情節還與課文最後寫的“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傍在祖父身邊,閉着眼睛聽下去,等到祖父不作聲時,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遙相呼應,文章材料似乎由歌聲串了起來。

②思想內容的表達。前面寫祖父講翠翠父母的相戀之歌,既寫出了湘西男女戀愛的特點,寫出了湘西風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懸念:爲何翠翠依着祖父。又如後面寫翠翠愛聽不知誰唱的歌,寫出了翠翠愛情的萌動,歌聲對她的愛情真像催化劑,越唱越濃,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③推動情節的發展。如兄弟倆爲愛情而“決鬥”,兄自知唱不贏弟,所以自覺退讓,離鄉、下駛,於是失足落水。無疑,這裏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斷向前發展。

解答文章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三個作用。一是使情節上有照應。文章處處有歌聲。二是表達了重要的思想內容,歌聲唱出了一個愛情悲劇。三是推動了情節發展,故事在歌聲中波瀾起伏地推進。

二、基礎能力測試

1、下列判斷中,有一項是有錯誤的,請找出來()

A、《邊城》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充滿淒涼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靈。

B、文章中幾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這樣寫,是爲後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鋪墊,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準備,要她堅強一些。

C、文章中幾次提到翠翠的夢境,寫她摘虎耳草,是表現她已暗戀儺送,希望聽見他的歌,喜歡他歌裏的韻味,寄託了她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D、“老船伕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這其中的“柔軟”裏有一種薄薄的淒涼,有青春的煩惱,有一種對爺爺吹的曲子中暗示的東西的不滿。

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A、草木爲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各放散出一種熱氣。

B、翠翠看着天、上的紅雲,聽着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C、祖父夜來興致很好,爲翠翠把故事說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風氣,如何弛名於川、黔邊地。

D、一個在半山上竹篁裏砍竹子,一個在溪面渡船上拉船,這些事也說到了。

答案

1、D

2、C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7

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爲“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僞、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啓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爲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爲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爲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徵。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爲什麼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二、 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爲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爲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爲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爲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爲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爲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爲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爲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爲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爲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爲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爲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9.關於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爲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爲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爲外公擔心起來,爲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三、分析討論

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爲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爲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着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四、開放討論題:

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五、教師總結

六、 課後訓練: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

教案點評:

本教案以介紹沈從文和《邊城》情節導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動,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邊城的人性美。教學中應以學生品讀討論爲主,教師適當點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