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模板(通用7篇)

本文已影響 3.34W人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模板(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模板(通用7篇)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小說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分析小說中兩個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過程與方法:

1.梳理小說的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對比描寫和出人意料的結尾。

2.分析解讀人物,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繫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解讀小說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啓迪同學們聯繫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方法

探究法、對話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著名作家錢鍾書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窗》,說人們最初建造房子的時候是沒有窗戶的,後來,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再建造房子的時候便有了窗。透過窗,屋子裏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裏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時,外面的人也窺探到了屋子裏面的祕密,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看看裏面又會有怎樣別緻的故事……

二、學習目標:

1.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品析人物形象

2.梳理小說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出人意料的結尾

3.聯繫生活,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檢查預習結果:

消遣(qiǎn)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爭奇鬥研(yán)

俯瞰(kàn)氣喘吁吁(xū)

窄小(zhǎi)五彩斑斕(lán)

手肘(zhǒu)津津有味(jīn)

挪動(nuó)扣人心絃(xián)

四、體裁:小小說

小:篇幅短小

新:立意創新

巧:構思精巧

奇:結尾驚奇

五、情景再現,複述情節:

時間:“曾住過”表明這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地點:一家醫院的病房

人物:兩位病人

環境: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兩個人,設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

開端:近窗病人和遠窗病人關係融洽

發展:遠窗病人從“享受”到“困擾”

高潮:遠窗病人見死不救

結局:遠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六、互幫互助,共同探究:

爲了幫助別的同學理解這篇小說,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幫助同學們理解文意?

同學們各抒己見,共同探究,共同解決問題

重點明確問題:

一、靠近窗戶的病人爲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嗎?他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二、爲什麼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樣的窗口,爲什麼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麗的風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三、小說以“窗”爲題,有什麼作用?

六、拓展延伸,探究結尾:

故事結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想象和感慨……

七、聯繫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環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輝: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

課堂總結:

一扇小小的窗戶,不僅是一簡單的“物”,還是心靈的窗戶,映照了美與醜不同的靈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讓我們看清了人性的光輝與黯淡,一個利己,一個利他,一個熱情,一個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一張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正如北島的一句名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讓我們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靈,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美麗的風景,把這美麗的風景送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作業佈置: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種種困難,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你的友愛之手,去幫他一把,餘香就不僅僅留在手中,還會沁入你的心脾。

請結合上述內容,自選角度,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短文。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2

學習目標:

1、學習文言知識

2、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看一組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滄海一粟遺世獨立不絕如縷正襟危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的瑰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如此多的成語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賦》,由此可見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這篇文章。

二、誦讀。

1、讓我們在朗朗書聲中走進文本。要求標畫出體現作者感情變化的字眼,同時標畫出和你產生共鳴或者電到你的句子。

2、學生交流自己標的句子,讀給同位聽,之後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老師作出點評。同時告訴大家誦讀的幾個層次:讀準字音——學會斷句(語法結構、句首句末語氣詞)——控制語速——融入感情。

3、老師可以給學生示範背誦第二段。

前三個層次只是技術層面的,最後纔是讀書的最高境界,需要心靈的參與。讓我們更加的接近蘇軾,走進心靈。

三、感情概況

剛纔大家已經把有關情感的字眼標畫了。是哪幾個詞語呢?樂——悲——喜(考驗大家的篩選能力)。

這裏有賦的寫法:往往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作者內心的一種鬥爭,或者爲了便於表達自己複雜在情感。那麼作者爲何而樂,爲何而悲,又爲何而喜呢?

四、賞析“樂”

1、作者爲何而樂?賞到了美景。如何表達自己的樂?喝酒、吟誦、唱歌。

2、大家選取一句表現“樂”的句子。先解釋,之後賞析給同位聽。溝通交流。達到悟讀。

3、文言知識:縱……凌……:替代法翻譯。

4、指導賞析的角度:翻譯、內容、字詞的表現力(語言)、情感、聯想(詩詞、東坡其人、自己經歷體會)。

老師示範賞析: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寫出了喝酒唱歌的場面,一個甚字寫出了自己快樂的程度,而扣舷的動作則表現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這讓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裏面的一個場景,一羣人圍坐篝火旁齊唱“滄海一聲笑”,當時看了非常感動,滄海?爲何還笑?那種經歷江湖一切險惡之後笑看蒼生的心態體現了出來。

5、快樂到一定程度,人們都會唱起來。那麼蘇軾唱了什麼呢?體會唱詞,前後四人一起研討,一個同學按照自己體會的感情讀出來,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讀析融爲一體。

1兮:來自屈原,屈原經常嘆息,所以此字要拉長讀,屬於長嘆。

2美人:來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詩,香草自比,美人則是自己在理想或者聖主賢臣的代表。對美人什麼態度?從悲傷中我們體會出蘇軾那種不放棄人生追求的精神?什麼追求?還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們要從悲傷的歌聲中體會出這種昂揚向上。

寫作此文,作者被貶偏遠的黃洲做團練副使,相當於被流放,遠離都城。這時他已年邁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知人論世)

五、賞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來還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從心來。那麼,作者悲傷哪些內容呢?在朗讀中體會並且賞析,有體會你先別告訴別人,一會兒考考別人。提問要具體。

2、文言知識:渺:渺小。哀:哀傷。羨:羨慕(補字翻譯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結構分析(對文: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到底算什麼?這個問題引發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讀出前後情感的變化。最後一個句子重讀以表達感慨之情。

2體現了蘇軾的什麼情感?有欽佩,有羨慕,有悲哀。爲何欽佩?因爲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樣的功業,強烈的入世思想的體現。

到這裏如果文章結束,那就不是蘇軾了。他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夠在這種無路可走的時候,找到一個突破口,從而超越自己,從而也就超越了別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麼好,也不像你想的那麼壞。關鍵看你如何突圍。

六、感悟“喜”

蘇軾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體現在哪些方面?討論給你帶來什麼感悟。

(1)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開始作者本來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迴歸自然,迴歸純淨,迴歸自我。

(2)“物與我皆無盡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恆的`,但人爲何也說永恆呢?

從儒家思想來說,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過一些途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達到三者任何一個,都算作永恆。

從道家思想來說,講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區別。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順應事物發展規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方式。

佛家思想的禪宗:講究生死輪迴,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圓缺,生生死死循環不止,生命的輪迴讓人不再感覺生命的短暫。

(3)苟非吾之所有……:輕視物質的東西,輕視有限的時空。《觀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渡海》:茲遊奇絕冠平生。當別人都在關心你到底能飛多高的時候,有個人還在關心你飛的累不累,這就是友情。

(4)這裏的“喜”和開頭的“樂”內涵一樣嗎?區別是什麼?

樂:面對突來的美景的欣然反應,未經思考的接受,側重感官的體驗。如同當今很多人登山後的“啊……啊……”。但我們已經看到“樂極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後達到的一種精神的解脫,是感情淬火後發自內心的欣喜,這裏的喜是“喜從悲來”。

七、自我救贖

作者在入世與出世,在積極與消極的鬥爭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儒釋道多種文化的浸潤,三種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蘇東坡的內心並達到了和諧與統一。爲何會達到這種和諧?作者的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情商比較高。當然情商的來源還是一個人不斷的積累。

當年蘇軾從海南迴內陸,運河夾道千萬人觀看,他們看的哪裏是蘇軾,他們的表現只能解釋爲對文化的敬仰,對一種豁達人生態度的執着,這觀摩的人羣在空間上的延伸我們不可考,在時間的延伸上我們也是觀摩者之一。這充分的說明了蘇軾的不朽,中國文化的不朽。當年蘇軾看到這種情況,他怎麼反應?既沒有揮手“同志們好”,也沒有受寵若驚。他的一句“莫非看殺軾否”,以蘇東坡式的豁達與幽默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誦你最喜歡的句子。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3

一、目的要求:

1、明確《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關於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及語文學習的特點。明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初步明確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培養學語文的興趣。

3、明確高考對語文學習的要求。

二、教學重點:

初步明確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培養學語文的興趣。

三、教學難點:

明確語文學習的特點。

四、教學設想:

高中生面臨與初中階段不同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目的,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以及應對高考的的能力,語文的第一節課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第一節課讓學生明確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並結合高考試題,讓學生明確應考的要求,都是有必要的。第一節課的準備工作,可以將《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以及20xx年高考試題印發給學生,先讓學生預習,思考初中是怎樣學語文的,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準備工作:印發《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及20xx年語文高考試題。(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1、由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關於語文的性質導入新課: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裏有兩層意思:第一,交際工具,即交際性,實際上也就是它的實用性,這符合大語文教學觀,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對於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對於學好其他學科、今後的工作和繼續學習,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文化性,傳承人類文明,對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引導學生從這兩個方面談談學語文的體會。

3、講述語文學習中興趣的培養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發展健康個性和形成健全人格。

首先,興趣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人們對天空有興趣,纔會用望遠鏡去觀察天際,用宇宙飛船去星際遨遊,用無線電信號進行星球對話,進而去發現宇宙的全部奧祕。人們對足下的土地感興趣,纔會建起無數宏偉壯觀的建築,創造了金字塔、萬里長城這樣的偉績。人們對生活感興趣,纔會去發掘生活的美,去謳歌生活,留下衆多不朽的詩篇。

對語文感興趣,就要多讀多寫多感悟,這樣才能提高語文的交際水平,才能使自己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其次,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是對過去的遺忘,是對現在的不滿,是對未來的憧憬。沒有創新精神,他的心靈就“如同一溝絕望的死水,春風吹不起半點淪漪”。

大家都還記得,中央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的一個節目,問羅丹的一個雕塑作品《思想者》中的人物爲什麼沒穿衣服,我們的大人們暝思苦想,不知怎麼答爲好。可孩子們卻不加思索的回答到:他大概是在想他應該穿什麼衣服。例如,一位大學的教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問這是什麼,大學生們又是暝思苦想,最後有一個同學吞吐着說,大概是一個不規則的圓吧。同樣的問題讓幼兒園的孩子們回答,答案卻是豐富多彩的(太陽、月亮、地球、月餅、眼睛等等)。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的思想被封閉了,我們越學越死了,沒有了想象力,沒有了創造力。

近年來的語文高考試題,特別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考查,如近幾年的全國語文作文試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面向大海”,“買鏡”等等,這些作文題目,如果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就很難寫好這類的文章。創新精神的顯現,在學語文中不要僵死的答案,可以發揮想象,也就是說答案可以豐富多彩。如在一道小學語文測試題中讓學生回答“雪化了變成了什麼”?標準答案是“雪化了變成了水”,可有的孩子回答:“雪化了變成了春天”,老師竟判了零分。這樣做就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20xx年全國語文高考試題,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你是否同意這一說,爲什麼?”“是否同意”,就是說不要統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再者,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近幾年的高考題,無論是閱讀題,還是作文題,都注重了幫助學生提高識別真善美和假醜惡的能力,加大疏導正誤、優劣的力度,提高辯證思辨能力,以達到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如奉獻愛國、勇敢忠貞、淡泊忍讓和儉樸改過、尊老愛幼、文明禮貌的修身之道,又關心反對腐敗、廉潔愛民、剛直守正、嚴於利己、寬於待人、求賢若渴、任人唯賢的爲政之法,還重視刻苦勤奮、嚴謹惜時、求真務實、注重方法、多觀察、善思考、勤積累的求學之道,更應具備自強自立、勇於探勇於拼搏、堅持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

4、講述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

《大綱》規定: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可現代文閱讀的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獎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爲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請同學們看《20xx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語文卷》,完全是按照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所出的試題。有關語文教學內容和要求,請同學們認真看《高中語文大綱》的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序號的黑體字部分需板書)

同學們結合老師講的,談一談初中是怎樣學語文的,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5、具體要求:

(1)《大綱》後面列出的課外閱讀的書目,有條件的同學把這些書全買到,可終身受用。也可以在班級組織圖書角,同學們將這些書集在一起,互相傳閱。還加上這樣一些篇目:《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選》、《水滸傳》等等,以及大家喜愛的優秀的書籍。必須準備的:《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詞典》。

(2)準備一個週記本、練習本、作文本。

(3)成立語文興趣小組,包括:成立文學社團,辦文學小報。平常還可結合語文單元教學舉行一些語文課外活動,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口頭作文比賽、辯論賽等等。還可以開展每天講一個小故事、每天背一首小詩、每天三分鐘的演講等活動。

6、結束語:宋代理學家朱熹告訴我們:“博學之,審問之,審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是做學問之道,在語文學習中只要我們廣泛的涉獵,一點一點的積累,深入的思考和鑑賞,我們一定感到有無窮的樂趣,到那時我們遨遊在語文這個廣博的學海中,一定能收穫到許多,一定會受益無窮。

最後讓我們在散文《尋找語文》、《與語文同行》中結束今天的課。(可讓學生課前準備,然後朗誦)

7、佈置作業:寫一篇體會:我這樣學語文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瞭解“楚辭”這種詩歌樣式及屈原與楚辭的關係。

2.體會騷體詩的節奏。

3.瞭解《離騷》所體現的積極浪漫主義創作精神。

4.理解並背誦課文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藉助註釋,較爲準確的理解課文。

2.能夠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培養初步鑑賞《離騷》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鑑賞《離騷》優美的詩句,感受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重點、難點】

《離騷》是我國詩歌史上首次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抒情詩。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構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鑑當時南方楚國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運用比喻,難字較多,意思也較艱深,極大地增加了理解詩歌的難度。因此,疏通詩句,準確誦讀,把握詩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解決辦法】

1.疏通詩句,反覆誦讀,體悟情感。

2.鑑賞詩歌是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學習屈原對理想信念的執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薰陶。

【學生活動】

1.第一課時,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句,反覆誦讀,熟悉騷體的體例。

2.第二課時,鑑賞詩歌是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預習

藉助註釋,讀準字音,儘量疏通詩句。

二、導入

我國文學“風騷”並舉。

風:《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國風”,簡稱“風”;

騷:《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離騷》,簡稱“騷”。

簡介屈原、《楚辭》與《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相傳是現在湖北秭歸縣人。年輕時輔助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間大夫。主張變法圖強,革新政治;東方聯合齊國,西方抗擊強秦。後來因有人挑撥而被懷王疏遠。楚頃襄王時進一步受到排擠,被長期流放在沅湘一帶。秦國攻佔楚國首都郢之後,他悲憤絕望,相傳於公元前278年舊曆五月初五抱石跳進汩羅江中。這一天就成爲後世紀念他的端午節。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爲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後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爲“騷體”。《楚辭》與《詩經》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一起成爲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鮮明的個性光輝。它既植根於現實,又富於幻想色彩,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不愧爲我國最早的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典範。

三、感知、理解課文

1.範讀——讓學生耳順

放課文朗讀磁帶或老師範讀,學生感受,正音。

2.誦讀——讓學生口順

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奏,逐步積澱語感。

3.解難、疏通

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後再欣賞詩句。課文註釋較爲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

4.整體理解課文

據王泗原校釋本,《離騷》有372句,分93節,共2464字。這裏節選的是《離騷》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習慣,《離騷》以節論,每四句一韻節,課文前44句爲前11節,最後兩句“曰黃昏以爲期,羌中道而改路”歷來被認爲後人添加的。課文可以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帝高陽”到“曰靈均”)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後一節言皇考爲詩主人公命名。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係,既表現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他貴族出身的優越感和責任感。自述出生於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爲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爲這正是他高貴血統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後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第二部分(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時不我待,推廣開來,言及國家的命運,恐君王年老遲暮,表達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進而提出“撫壯”“棄穢”和任用賢才的政治主張。節末

教案《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離騷》教案三》來自網!/JiaoAn/YuWenJA10/75014。html

用比喻的手法,表示願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爲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詩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積極進取,而且胸懷大志,願爲國家效力,按理應得到楚王的瞭解和信任,這就爲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願望與殘酷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鋪墊。

第三部分(從“昔三後”到“而改路”)。詩人先回顧歷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前八句),而後聯繫楚國的黑暗現實,反覆申訴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慘遭遇(後十四句)。詩人讚頌先古三王和堯舜時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種賢才,表達了他舉賢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時痛斥桀紂,批判黨人羣小,委婉地勸告懷王莫蹈昏君亡國的覆轍。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聖君,而懷王卻被小人包圍,聽信讒言,致使詩人忠而被謗,信而見疑。他指天爲證,耿耿忠心。最後又以婚約失敗爲喻,表達了變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發出對楚王昏庸無能、反覆無常的痛心。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

課外閱讀《離騷》的其他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齊讀課文。

二、鑑賞課文

引導學生欣賞:一是藝術手法,二是詩人的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三是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在寫法上,以抒情爲主,描寫和敘事爲輔,但抒情又不空洞蒼白或吶喊狂叫,而是用美麗的想象和詩化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用採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黃昏婚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這裏面有描寫,有敘事,但描寫和敘事的目的還是抒發感情,因而全詩的形象化特點非常鮮明。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離騷》教案三,另外,每兩句都有“兮”字做停頓,抒情性也非常鮮明。

2.分析詩中屈原形象

他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鮮花,具有美麗的華彩。(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

他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他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九天以爲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他嫉惡如仇,鄙視羣小。(唯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他爲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3.欣賞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課文節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丁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三、背誦前6節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字句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讀之後,獲得了良好的語感再背誦。可以創設競賽氛圍,看誰背誦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賞析屈原名句,諸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響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創了詩人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屈原以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貴品格,以他創作的光輝燦爛的詩篇,對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對我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史的發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爲一個愛國者、愛國的詩人爲後世所景仰的。漢初,遭遇與屈原相似的賈誼,他寫過一篇《吊屈原賦》,表示了對屈原的崇敬,並寄託了自己的感慨。司馬遷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僅在《史記》中爲屈原立傳,極力讚揚屈原,並且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記》的寫作。以後,屈原精神在許多作家身上得到進一步發揚,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爲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權貴折腰,卻深深敬佩屈原。他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憂國愛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繼承者。他的詩歌也努力向屈原學習,所以他說:“窮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樑作後塵。”從古至今,在我國還有不少詩人在民族危亡時期寫下激昂慷慨的愛國詩篇,現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從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特別是楚聲形式,創造了一種句式參差靈活的新體裁,是詩歌形體的——次解放。在文學創作上,他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把原來的比興材料,如草木、魚蟲、鳥獸和風雲雷電都賦予了生命,讓它們活動,甚至讓它們有人的意志,用以寄託詩人的思想感情。這些對我國古代文學影響極大。如張衡《四愁詩》、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還有屈原所運用的大膽幻想和誇張的手法,對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像李白就認真學習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辭的精神,因此在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創作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義詩人李賀所受屈原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詩經》和《楚辭》所開闢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二千年來一直爲我國優秀的作家所繼承和發揚。

3.研究性學習選題設計——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綜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應從古今文獻資料的記敘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尋蹤訪幽、探情究事。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5

【學習目標】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遊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學習重難點】

1、重點: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2、難點:記遊寫感的寫作方法。

【學習內容】

整體感知:

《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遊記,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當時他34歲,正在舒州任通判。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同遊褒禪山後,寫成此文記遊,並抒發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兩段是記遊,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遊賞的過程。中間兩段是借遊賞經歷抒發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最後一段,補敘同遊者的情況。

第1段緊扣題目,說明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以及辨釋“花山”之“花”乃“華實”之“華”的誤讀。

第2段則全是記遊。

第3段集中抒發了自己未能深入後洞的感想和體會。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與第1段僕碑文字和讀音問題相照應,由山名讀音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觸目傷懷,產生無限感慨,“何可勝道也哉!”作者從個別問題提升到對普遍現象的認識,因而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僞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論,正是倡導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

第5段,是古代遊記的慣用格式,即交代同遊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從而收束全文。

小結:

文章以議論爲主,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簡明,議論深刻,不枝不蔓,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說明了學人治學應具有頑強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僞存真的嚴謹態度。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大體瞭解作者有關情況;學習本文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法;品味本文優美、詩質的語言。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本文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過程與方法:討論法。

教學重、難點:

1、領會景物描寫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體會本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由《鄉愁》導入。

二、整體感知:

討論:

1.全文整篇寫景,山居所見到的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景物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形式是中”散”的,可凝聚其中的卻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悠悠情思.這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是一種思鄉之情,是一種對故土、對祖國的眷戀之情。

2.這篇散文寫景手法多種多樣,曲盡其姓,但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法是什麼?

是擬人手法的運用。

3.本文以哪兩種順序把各種景物組織到一起?以哪一種順序爲主?

是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以時間順序爲主。

4.課文中說”山是禪機深藏的高僧,輕易不開口的”找出課文將山比作僧人的句子,想一想作者爲什麼把山比作高僧。

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勢,比佛肩要低,卻比佛肚子要高些。

5.在這篇散文中,第一、二段寫山居之地的環境,這是一個

山與什麼樣的美的境界?請你用一句話概括其特點。

海構成的仙境

6.文章最後一段寫道:“海嘯與風聲,即使撼天動地,也不過爲無邊的靜加註荒情與野趣罷了。最令人心動神往的,卻是人爲的騷音。”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作者身居山上,但心懷人世間,他魂牽夢繞的是邊愁鄉愁,是祖國、民族。因此讓他心動神往的是來自大陸的聲音。

7.文章以五行詩結束全篇。詩中“長山水遠”“五千載與八萬萬,全在那裏面”句,與文章的哪一句是呼應的?聯繫全文看,這五行詩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表達了作者眷戀故鄉、情牽祖國的民族感情。

三、課堂小結

四、課後作業

五、板書:

沙田山居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敢於衝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

2.體味本文敘議結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學習重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係。

《教學過程》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註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瞭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迴環曲折地抒發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麼特徵,與作者的情有何關係?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徵,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豔,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豔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遊”,到自然中去,並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於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於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後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