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兩篇

本文已影響 2.56W人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1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兩篇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能力目標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向,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感目標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一、課前預習

《登高》是杜甫詩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詩,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秋天,是詩人流寓夔州時爲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爲“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詩藪·內編》)。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着一股勃鬱之氣。通篇語言凝鍊,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鬱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悽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

二、導語設計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聖”杜甫一首關於“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三、作者以及文體背景

杜甫(712-770),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忠君愛國、積極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禍亂,身受深重的時代苦難,其詩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意義,譽其詩爲“詩史”。在詩歌藝術上,他形成反覆詠歎、沉鬱頓挫的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律詩在唐代詩人中最爲出色。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本文詩歌題目是“登高”,意思是指重陽節登高。

  四、設置問題

(一)、自主問題

1、給下列字注音。

渚( )清 霜鬢( ) 潦( )倒

2、解釋下列字詞含義。

猿嘯哀:

渚:

落木:。

繁霜鬢:

潦倒:

3、預習檢測

杜甫,字 ,客居長安時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稱 。又因爲曾以檢校工部員外郎銜充任節度使參謀,所以又稱爲 。他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又作品集《 》。

(二)、探究問題

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記誦杜甫的《登高》,並回答問題。

1、詩歌題爲“登高”,視野必然高遠,你認爲哪些詩句體現出這一點?

答:

2、你認爲這首詩中最有氣魄的詩句是哪一聯?爲什麼?

答:

3、根據詩句,猜想當時杜甫的生活是怎樣的,重陽登高時懷着怎樣的感情?

答:

教師點撥:

寫景抒情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是所謂“詩之媒”;後四句抒情,是所謂“詩之胚”。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着詩的中心——“悲秋”。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而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洲渚)。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繫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複雜的感情,但筆勢卻如“百川東注於尾閭之窟”,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允許學生不同看法

(三)、拓展問題

本詩歌有什麼藝術特點?

從藝術表現角度上看,一是對仗工穩,音調鏗鏘。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不僅對得自然、工整,而且還用了一句中自相對偶的當句對法,(如以“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尾聯兩句雖不全對,但句法佈局卻極整齊。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於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二是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珠走泉流而又迴環往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並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爲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繁霜鬢”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五、課堂檢測

1、杜甫的《登高》中的“ , ”兩句經過詩人的藝術加工,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詞,“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2、《登高》中體現本詩歌主旨的詩句是“ , ”。

 六、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登高》導學案2

【學習目標】

1. 體味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鑑賞技巧的能力。

  【知識導學】

1.背景補充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爲了排遣鬱悶抱病登臺,寫成了《登高》。楊倫稱讚此詩爲“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2.沉鬱頓挫

沉鬱頓挫,是詩歌的內容與形式的風格特點,說的是杜甫的詩歌風格。“沉鬱”,“沉”即深,深刻,深厚;“鬱”,即“積”,凝重,含蓄。指詩歌思想感情上的豐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極、壓抑、憂愁。“頓挫”指語言上的凝練沉着,以節奏徐急相間,音調上的抑揚頓挫和旋律的鏗鏘跌宕,形成一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沉鬱頓挫連在一起就是說感情特別深厚而又無法一下傾吐出來,彷彿有個東西梗塞其間,幾經反覆後,這種感情終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3.聯繫解題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義——重陽節,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情。

 【基礎演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猿嘯( )渚清( ) 霜鬢( ) 潦倒( )濁酒( )

2.解釋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百年多病獨登臺( ) ②萬里悲秋常作客 ( )( )

③潦倒新停濁酒杯( ) ④艱難苦恨繁霜鬢 ( )( )

3.下面是以《登高》爲例來談詩歌朗讀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

A.朗讀時,讀準語調語氣很重要,如“風急天高猿嘯哀”這一句,朗讀時,“風急”要讀得很淒寒;讀“天高”時調子要很高並帶拖腔,讀出那種空曠渺遠的感覺。

B.把握好重音也是朗讀成功的必要環節,如“萬里悲秋常作客”中,“萬”“裏”“悲”“常”都要重讀;“百年多病獨登臺”,“百”、“多”、“獨”都要重讀。以讀出詩人愁苦不堪、孤苦伶仃的感情。

C.輕重也是朗讀成功不成功的要素,如《登高》中,“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

D.朗讀時,我們不僅要注意語調、語氣,還要配合表情、動作。如讀“天高”時最好仰視;“渚清”“沙白最好俯視。

4.依次填入下列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①《登高》這朵詩苑奇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傑作。 千餘年來,凡讀此詩的人無不拍案叫絕。

②嚴武病逝,杜甫痛失摯友,孤苦無依,抱病弱之軀,漂泊江湖, 異鄉,心境悽苦異常。

③李白擅長誇張,如“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句 時間上的故意縮短,形象地表現出遲暮之年的到來,不知不覺,竟在早晚之間。

A.面世 作客 經過 B.問世 作客 通過

C.面世 做客 通過 D.問世 做客 經過

5.下面是對杜甫的《登高》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人開篇用十分凝鍊的語言,描寫了富有特徵的六種景物,使形態、聲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現。

B.頷聯採用了擬人襯托的手法,借“落木”、“長江”喟嘆生命短暫,而時間無窮。

C.頸聯的“萬里”“百年”與頷聯的“無邊”“不盡”有相互呼應的作用。

D.結尾的兩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含蘊豐厚。

 【合作探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