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雨巷》優秀導學案

本文已影響 3.36W人 

  教材分析:

高一語文《雨巷》優秀導學案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爲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表達了內心的落寞、惆悵的情緒。《雨巷》編排在必修1第一單元的第二課,屬於精讀課文。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符合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要求,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是高一年級的新詩單元的第二篇,雖然是高一年級,但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十多篇的現當代詩歌,對詩歌的誦讀技巧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並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容轉變到高中得學習內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手法和藝術技巧總是處於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中,只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就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學得正確的分析鑑賞的方法

 教法設計:

說教法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爲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學法指導:

1、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

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現代詩歌閱讀達到的要求;1.培養鑑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觀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3.學習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徵,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2)瞭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徵,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鬱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 、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徵意義,學習象徵的手法,初步學會鑑賞象徵詩。

而後一點也是本詩的難點所在。

 課時安排:

一課

 課前準備:

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包括生字詞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 自主質疑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語文教學取的顯著成效的關鍵,我將打破“先介紹作者、背景,再瞭解作品”的傳統教法,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設計了“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這四個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

  1.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節,我將在上課前的三分鐘要求大家閉上眼睛傾聽音樂。教師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接着請學生們說說聽完歌曲的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內心的憂愁,唱出了內心的孤獨,唱出了作者內心無盡的惆悵。接着我請學生們打開課本,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鑑賞,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導入,用流行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爲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二環節。

  2.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鑑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因此 我要求學生根據初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

學生很容易把握:這是一首優美中充滿惆悵的詩歌。誦讀的形式很多,配樂朗讀就是一種的很好的形式,音樂促進學生對詩歌情感基調的把握,也爲學生整體感知作品打下基礎。

(3)最後,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配樂輕聲的朗讀詩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反覆誦讀,把握詩歌感情基調,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其成因,達到了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三環節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齊,合轍押韻,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等)和內在形式特徵(意象,意境,象徵,陰喻等),感受,領悟作者透過景與事抒發的情感,把握詩歌的情感特徵” 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二、詩歌中包含着怎樣的情感和情緒?

(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引導學生答出:低沉、傷感,充滿着愁緒和無奈等詞語)

 三、這種情感和情緒是從哪裏來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發的感受】

引導學生髮分析詩歌意象: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牆……)

第一個是油紙傘。(視頻:油紙傘的製作過程來激發感受)

因爲油紙傘本身就給人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圖片展示來激發感受) 特點:悠長、寂寥

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三個是丁香。(古詩展示來激發感受)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在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贈》 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彷徨、悽婉迷茫的。容易消失離去的。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第四個是籬牆:(古詩展示來激發感受)

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衰敗的感覺。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陵懷古》 劉禹錫 潮滿冶城渚,日斜徵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第五個是“我”:我是冷漠、悽清、惆悵的。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詩歌是通過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情感,溝通意象和象徵意義之間的橋樑就是閱讀主體的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閱讀經驗的遷移,因此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閱讀經驗來正確地解讀詩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總之 本環節採用的是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信息時代對人的一種要求。心理學家認爲:合作與交流,可以是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有利於互相啓發,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行積極地探索活動。意象和象徵意義之間的這種聯繫在小組交流中得以強化,在小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聯想中得以溝通,使感性的認知上升爲理性的認識,領略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特點,至此完成本課教學上的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徵意義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同時也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瞭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徵,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接下來進入我的第四環節。

 四、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準確的傳達出了“憂傷”這種典型情緒。那爲什麼戴望舒這麼憂傷呢?

1、失戀的痛苦:

2、現實的黑暗

詩人就是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和煎熬的進步青年。這彷徨感、哀嘆感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別讓我們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丁香一樣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美好的理想和願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難以實現

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

  五、藝術特色

1、它採用了象徵手法:。

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分別比喻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2、復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着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踟躇着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嘆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分析:第三節:“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悽婉迷茫”.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迴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

效果: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3、詞的重疊運用

例如:“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效果: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課後作業)

“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爲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1)“這樣美麗的意境,這些傳統而又現代的意象,怎麼能不鉤起讀者的共鳴。我想在座的同學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感情深有感觸。那麼拿起我們自己的筆,假設我們是詩歌中的主人翁,結合詩歌中的意象,寫一段你想象中那個雨巷邂逅的場面。用自己的筆描繪出雨巷那種獨特的意境”。

(2)這朦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說什麼?

附:

雨巷邂逅

一個雨夜,我獨自彷徨。一個女子從遠處走來,她撐着淡紫色的油紙傘,白色的紗裙上點綴了雨的精華。她是如此的姣美,而又帶着點點憂傷。她步履姍姍,有着丁香一樣的芳香,帶着寂寞的秋的情愁,她眼神迷離,有着薔薇一樣的可愛,又帶着蝴蝶的泣訴。她清麗秀雅的臉上沒有美麗的笑容,卻帶着那遼遠的海的思念——-盡是憂傷

她走近了,沒有目光的對峙,沒有長時間的注視,只是一瞥。她未曾回眸,卻像一股暖暖的春風漾起了我心海里愛的波瀾;她像一片輕柔的雲彩,俘獲了我多情的視線;她像那沾滿露珠的花瓣,給我帶來一室的芳香;她像那劃過藍天的白鴿,給我帶來心靈的靜遠和追求。我心中感慨,她是那樣的美麗,美得像一首朦朧的詩;她是那樣的純潔,純得像一塊晶瑩剔透的水晶石。從她夢一般的眼神,我捕獲了悽婉、迷茫。她嬌麗未殘,芳時恰在,可如今卻結着愁怨。

她遠了。微雨飄落在她的鬢邊,像水晶碎落在鮮花叢中,閃出神祕而嬌美的光。我想彳亍在她身旁,無奈她已飄然遠去,我便成了相思病的又一患者。在深深地海底,在悠悠的長夜,靜靜地呼喚她。靜靜默默地,長遠長遠地,無法走向遺忘。愛的呼喚,在我心底響起。

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走到了那頹圮的籬牆邊,最後消失在雨中。這雨似乎也成了紫色——她的油紙傘的顏色。

從此,我便常去那個雨巷,期盼逢着着一個結着愁怨的姑娘。我忘不了她那雙憂傷的眼睛,忘不了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六、結束語

“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濛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投影,放音樂】(學生在《雨巷》的圖片中朗讀全詩)

通過音樂的感染和教師富有抒情性的語言,學生們在悠長而又哀傷的氣氛中結束本課的學習,即獲得情感的體驗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識

板書設計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徵意義

雨巷 —— 幽深、寂靜、 當時黑暗的社會,

油紙傘 —— 復古、懷舊、神祕、迷濛

籬牆 —— 哀怨、淒涼、衰敗

丁香般的姑娘 —— 美麗、高潔、愁怨 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在革命中失敗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