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登泰山記》教學教案大綱

本文已影響 1.43W人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並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爲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是其教學教案,歡迎參考。

高一語文《登泰山記》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並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覆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爲有名,被稱爲“五嶽”,它們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爲“五嶽”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註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註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爲陽,山北水南爲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着。

餘始循以入:相當於“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揹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雲一線經:盡。

僻不當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問: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麼?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峯——日觀峯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達山頂後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內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後見到了山頂的美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生用原文複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爲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後景物的變化,展現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雲,日出前是“足下皆雲漫,”稍後是“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後又有“紅光動搖承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十立”後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揹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動態,用語新穎、傳神。然後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着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雲霧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峯的特點,更顯日觀峯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

本文充分體現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爲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鑑。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察點,描寫日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