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登泰山記》 教學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1.04W人 

一、教材內容剖析

《登泰山記》 教學設計

《登泰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第二冊第六單元第三課,這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學生已基本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學生課前經過充分預習,是完全能讀懂的,這也真正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特點。這篇課文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嚮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作者姚鼐,爲清代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領袖,這篇文章基本貫徹了姚鼐的“義理、考據、詞章”三結合的創作理論。因此,學習本文應該從宏觀上把握好重點和難點,同時還要注意拓展文化視野,提高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描述

目標項目目標內容

知識目標○進一步積累文言詞法、句法和文學文化常識,能熟練朗讀。

○欣賞精彩的寫真片斷,品味形象而優美的語言。

能力目標○學習文章筆法簡練的特點,提高鑑賞能力。

○瞭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創作理論,提高分析評價能力。

情感目標瞭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陶冶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一)、教學重點

○1、疏通全文,加強重點字詞句的落實,全面理解課文內容。

○2、理出文章寫景順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熟讀全文。

(二)、教學難點

通過文章簡約的語言,體會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創作的特點,並作出一定的評價。

四、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對象:高一學生

學生特點:

(1)、知識能力儲備:

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還需注重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理解並掌握詞類活用,爲進一步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但閱讀不止如此,還需着重培養欣賞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瞭解更多的文學文化知識,培養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2)、個性心理特徵: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加強,學生漸漸地能夠用理論作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高一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且競爭意識不斷加強。教師應加強理論指導,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加強師生、生生的協作交流。

學法:自主學習;協作式學習。

五、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策略:

課堂組織策略:採用漸進分化式,提出問題,逐層展開,分層次教學。

學生控制策略:及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瞭解完全任務,掌握獲取知識的手段和途徑,正確控制自主學習,達到認知的意義建構爲目的。

教法:

談話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自身的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從中明確研究方向,相互學習,集思廣益。

成果展示法:將小組通過對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內化而形成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喜悅,激發學習熱情。

檢測法: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通過練習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及時鞏固書本知識,從而更好地分析課文內容。

六、教學環節在新課程改革下的解讀

1、情境導入

播放《泰山風光片》的片段,創設情景,鋪設好情感場,使學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對泰山的嚮往。正由於這種情感內驅力的作用與影響,學生此時定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動機。

2、檢測反饋

事先已要求學生充分預習本文,在此基礎上,就文言常識設置一定的練習來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檢測分爲五部分:文學常識、字詞注音、重點字詞解釋、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檢測時強調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爲下面分析課文內容奠定基礎。

3、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導學生用最精練的語言歸納出文章每一段內容要點,畫出登山線路。

○2細讀課文,領會文章內容

精讀文章重點段落,體會泰山日出的美景,瞭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配樂朗讀

伴隨着音樂的節奏,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過程的設置,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層次的理解,爲進一步鑑賞課文奠定基礎。

4、創設問題情景。

在完成對課文基本內容的學習後,引導學生如何鑑賞文學作品。學生結合以往學習經驗提出了從幾個方面來鑑賞這篇文章,教師幫助梳理,最後確定爲本課堂的三大學習主題。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同時又爲學生意義建構夯實了基礎。真正體現了"以人爲本","學由疑開始",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符合新課程要求。

5、彙總交流

學生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和協同學習,學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問題在專題網站的討論板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展開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着重體現了學生對問題深入全面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加強,思維條理性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協作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間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

6.成果展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相互間合作,達成共識,形成集中性意見,同學通過學習完成建構,達不成統一意見的,課後可以進一步引申思考,在討論板中表述自己觀點。這樣也充分利用網絡學習的寬度和持久性,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七、登泰山記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孕育了衆多的奇山異水,它們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着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名篇佳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教師運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同步解說。1、課前認真預習這篇課內自讀課文。

2、每一位學生打開《登泰山記》專題網站,瀏覽教學目標。

3、點擊“泰山介紹”後,再點擊“泰山圖片”欣賞泰山的圖片,然後再點擊“影片欣賞”,欣賞一段泰山風光片。渲染氣氛,通過優美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專題網站。

創設情景,鋪設好情感場,使學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對泰山的嚮往。正由於這種情感內驅力的作用與影響,學生此時定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動機。

檢測反饋下面來檢測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請大家打開檢測反饋,迅速完成檢測。教師對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進行鼓勵表揚。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完成檢測。然後對照正確答案,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思考。檢測時強調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爲下面分析課文內容奠定基礎。

教師的表揚創設競爭的學習氛圍。

研讀課文教師:

1、請同學們用最精練的語言歸納出文章每一段內容要點,畫出登山線路。

2、精讀文章重點段落,體會泰山日出的美景,瞭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學生積極思考,每一段分別由一位學生簡要概括它的內容要點。最後請同學口述登山線路。

2、接着細細品味文章中多處描寫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隨後一名學生朗讀了這篇課文,其他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體會泰山的美、作者寫作的特點,積極思索該如何進一步鑑賞課文。利用這一過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層次的理解,爲進一步鑑賞課文奠定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及時加以鼓勵、評價、表揚學生,提高其積極性。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及時加以引導,點撥,保證學生學習的目標更加明確,促使學生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動力,從其他同學的成果中獲得經驗,彼此形成友好競爭的氛圍,不斷地品嚐到成功的喜悅。這是成功教育。

創設問題情景師:

1、我們該如何進一步鑑賞這篇課文呢?請同學們帶着問題,結合我們以往鑑賞一篇文章的經驗,提出自己的見解。

2、幫助學生確定三個研究主題。學生通過預習、研讀課文的環節,提出了一些問題,以其中的三個爲代表:

1、怎樣從語言、結構、描寫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記》的藝術表現手法?

2、結合姚鼐的散文創作理論,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體現他的創作理論的?

3、以姚鼐爲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創作特點有哪些?並作出一定的評價。

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確立所要重點研究的三個主題。明確目標,縮小信息搜尋的範圍,提高效率。

由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研究所關心的問題,真正做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同時又爲學生意義建構夯實了基礎。真正體現了"以人爲本","學由疑開始",符合新課程要求。尤其是對第三個主題作出一定的評價培養學生多角度、辨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網上學習探究

1、教師指導學生:“請同學們自由選擇三個主題中的一條或多條,積極使用網絡資源,在網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對主題的研究的計劃”。

2、教師及時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在線輔導:如,怎樣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題的相關材料;如何對自身蒐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分類,整理,整合爲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3、學生比較主題,最終確定自身研究的主題,進入不同的主題討論板上。

4、通過多種途徑蒐集資料。查找本專題網站上是否有相關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輸入本專題的關鍵字進行搜索:如輸入 桐城派 字樣搜索桐城派創作的相關資料。

5、對自身蒐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分類,整理,整合爲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師跟蹤學生研究過程,及時加以引導,使得學生研究圍繞主題進行。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動力,從其他同學的成果中獲得經驗,彼此形成友好競爭的氛圍。

學生在蒐集、整理,加工、應用網絡資源的同時發展自身自主的.學力,如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利用和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等。

小組彙總交流教師一方面幫助學生整合材料,提交獨特的觀點,做好動作比較慢的同學的輔導工作,另一方面關注各個討論板上已有的觀點,圍繞學習目標,和學生一起辨別、分析這些見解的正確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時關注學生對這些觀點的總結,並提出建設性見解。

1、在自己所研究專題的討論板中署名發表自己的觀點,尋找共同點和不同點,相互補充學習,交流彼此的學習心得。

2、和同學、教師一起,發表見解,緊緊圍繞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辨別、分析這些見解的正確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膽質疑,提出建設性見解。

3、綜合各個討論板的討論,積極參與多個討論板的討論,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個主題中的一部分,則通過瀏覽其他主題討論板認真學習,適當提出見解。學生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和協同學習,學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問題在專題網站的討論板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展開小組討論,集體彙報交流,着重體現了學生對問題深入全面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加強,思維條理性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協作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間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

成果展示教師參與整理,把三個主題研究的成果展現給每一位學生並加以總結:“每一位同學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身學習的特點,積極參與整個過程,自主學習,提高了自身的水平,也出色地完成預定的目標。”學生總結:

1、本文語言明淨簡潔,雅淡清麗,無廢詞冗句;結構上有主有次,有詳有略;描寫時點面結合,突出重點,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動形象,色彩鮮明。全文短小精悍,讀來朗朗上口。

2、文中寫泰山的地理形勢,登山路徑,南北西東,方位距離,無不顯示作者的學問和考據的功夫;語言明淨簡潔,描摹細緻,可以看出作者錘鍊語言的功力;全文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嚮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這些都完全體現了作者“義理、考據、詞章”相結合的散文理論。

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但“桐城派”的創作拘泥形式,過於追求古雅,他們的指導思想受時代的侷限,有些文章的內容甚至是反動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