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登泰山記》第一課時教案

本文已影響 1.27W人 

  教學目標:

《登泰山記》第一課時教案

一、領會泰山的地理特點和時令特點,學習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二、體會形象優美簡練的語言特色,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教學重難點:

領會景物特徵,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工具:

電腦多媒體設備

 教學步驟:

  第一課

  重點內容:

瞭解文章內容,領會冬季泰山特徵

 一、導語激趣(媒體展示“五嶽獨尊”爲背景的課題)

導語:名山大川向來備受文人騷客旅行家冒險家挑戰者的歡迎,有“五嶽獨尊”之譽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稱,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代帝王尊崇它,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徵;歷代文人禮讚它——孔子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妙悟,這些無不激起人們對泰山的嚮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經冒着風雪不遠萬里趕來登山並給我們留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簡介(課件展示)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四庫全書館纂修竺職。辭官後,先後在江寧、揚州等書院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九經說》等書。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爲“惜抱先生”。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始於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並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爲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整體感知

1.熟讀課文,概括各段內容

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峯——日觀峯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着力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後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小結: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文章主要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登山和觀景,作者通過所感所見從不同的視角寫了風雪中的泰山特點。

2.再讀課文。本文是一篇遊記,請思考:

①本文從登山到觀景一共有幾天的遊程?

明確:兩天。依據一:運用天干地支和書下註解推出丁未和戊申兩天的具體日期。

依據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頂後所觀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寫“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由此可推出他們在山頂宿了一晚,而且極有興致。

②登山路線如何?(展示登山線路)

明確:有兩條。一條是作者與友人從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45裏);一條是古人登山路徑既從泰安——東谷——天門(山巔)

 四、具體研讀

㈠分析第二段

1.請一生讀,師生評價。

2.此段泰山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確: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險峻的。依據是:第一,作者不畏風雪不遠萬里不放棄機會,可見傾慕泰山已久,足見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級,有酈道元、古人、世人的記述傳聞,沿途有名勝就知其古老聞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霧冰滑,蹬幾不可登”更是令人膽顫心驚;其次,泰山是雄奇高遠的。石級“七千有餘”已顯其高,全程45裏,其遠不言而喻;山頂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盡收眼底,好一幅絢麗壯觀的夕照圖,怎不神奇?

㈡賞讀第三段

1.大家放開聲音讀,老師巡視。

2.泰山日出景象,提問:泰山日出有何特點?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明確:泰山日出場面壯闊宏大,景象變化多姿,絢爛多彩;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後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雄偉壯麗的奇景。(學生回答後展示日出經過)

待日出——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主觀心情:滿懷逸興,心情急切盼日出)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自亭東足下皆雲漫。(四周迷濛爲日出作鋪墊)

日將出——稍見山巒微露,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聚焦雲色變幻)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兼繪日色雲狀)

日已出——西峯“降皓駁色”“而皆若僂”(掉轉鏡頭掃描承照陽光的山色山形)

小結過渡:此段景物描繪極有層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比喻生動有趣,給人以想象的依託。文章寫到此,泰山的詳景應該已經見到了,那麼文章最後兩自然段有什麼作用?

㈢分析最後兩個自然段(分析後放映泰山雪景,從圖中進一步體會泰山冬景特點)

從行文看,最後兩個自然段對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是略寫。這些靜物無論在哪個季節都能看見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寫。但作者略寫這些仍讓其發揮了作用:寫人文景觀突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風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靜險峻,也給遊者留下了一絲遺憾。從寫法上看它與第二自然段相照應,行程有始有終,文章脈絡清晰。補寫將泰山的特點進一步完整的表現出來而不顯羅嗦。

第五段寫自然景觀更見作者功力。這一段完美地寫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徵,這段寫景補充讓人對冬天泰山的瞭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與土,石頭較之於土堅硬,顯得剛勁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陽剛之氣;平方意爲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則顯得柔和流暢,少了偉丈夫的氣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偉之勢自出;雜樹給人零亂之感,鬆卻傲霜鬥雪,令人欽佩,風雪中那生長在石頭罅隙裏的松樹,屹立在泰山之巔更顯得莊嚴肅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給了泰山一種晶瑩凝固靜穆的美;“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則寫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跡罕至和安靜神祕。這是作者遊山之後對泰山的總體印象。此段並非只爲體現桐城派的考據特色,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不可缺少。

總結過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後天晴的泰山、積雪後的泰山日出和積雪中的泰山給了作者獨特的感受,也給了我們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從第二段開始登山,那麼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餘的?

㈣分析第一自然段(展示泰山地理)

明確:文章開篇介紹“泰山之陽”“其陰”“古長城”“日觀峯”的位置由面——線——點爲下文的描寫登山所見營造氛圍埋下伏筆;也正因爲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景觀才吸引着四方遊客,吸引着作者頂風冒雪而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沒有此段後面的內容就顯得突兀而模糊。

  總結:

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後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筆巧妙,貌似閒筆卻無一處閒筆;詳寫處濃墨重彩生動形象,略寫處一筆帶過卻又緊扣事物特徵,這是本文的寫作藝術之一——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