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九年級上冊教案:《登泰山記》

本文已影響 2.59W人 

 教學目的

九年級上冊教案:《登泰山記》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光與雄姿,並請去過泰山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麼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傑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爲“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始於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並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爲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依據節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註釋,理解文章大意,並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並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爲陽,這裏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裏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裏有“冒着”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裏指城牆。

遂至山巔——巔:頂峯,顛峯。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曆每月最後一天。

極天雲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道者——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學生髮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峯——日觀峯。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着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後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峯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峯日觀亭觀日出,然後參觀名勝古蹟,最後補記泰山極頂的景物特點。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遊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嚮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佈置作業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領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麼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嶽獨尊”,遊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峯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餘(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後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麼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後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後;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讚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着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着的雲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峯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峯的雄峻,且賦予山峯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於抓住景物特徵,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淨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鍊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佈置作業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徵。

本文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語文第二冊教案》,本文署名馬彥英。

 附:

  桐城派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始人方苞。繼承發展者雖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爲中心,逐步豐富發展,成爲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容和形式統一,古文當以“雅潔”爲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櫆發展了方苞關於“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性,提出了“因聲求氣”說。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強調“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爲“闡道翼教”而作;文風上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頗具特色。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促進散文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五十年,被牽連進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獄。赦出後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曾寫《獄中雜記》,揭露當時司法制度的黑暗與殘酷,具有現實意義。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時始終以此爲宗旨,文章寫得雅潔精練,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清代古文的新風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因而發表很多文章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的思想,在當時影響極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劉大櫆(1698~177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極重文的神氣。在佈局謀篇、行文寫作上喜歡鋪張排比。辭藻氣勢,較方苞、姚鼐爲盛,而雅潔淡遠則不如。在描寫山水、刻畫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長大、描繪詳盡取勝。代表作有《觀化》、《息爭》、《焚書辨》、《書荊軻傳後》、《黃山記》等。著作有《海峯先生集》16卷,《論文偶記》1卷。

《海峯先生詩文集》書影

姚鼐(1732~1815)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偲,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諸書院講席共40年。姚鼐繼承方苞、劉大櫆、姚範的古文之學,成爲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繼承方苞的義法論和劉大櫆的聲氣論,在理論上又有所發展。①提倡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濟”。②總結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爲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陽剛、陰柔兩大類的風格,認爲兩者不能偏廢。姚鼐的文章與歐陽修、曾鞏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於“陰柔”之美。他的議論文如《伍子胥論》、《李斯論》,序跋如《老子章義序》、《海愚詩抄序》,書信如《答翁學士書》,記傳如《登泰山記》,都可看出他的風格。其缺點是氣力不能健舉,規模不夠闊大,缺少現實內容。他的詩清拔淡遠,尤工近體,但爲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軒全集》88卷,所輯文總集《古文辭類纂》,世以爲精當,流傳很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