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15篇)

本文已影響 3.71W人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語文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語文教案(15篇)

高一語文教案1

教學目的:

1、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

2、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3、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4、藝術並非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啓發學生對藝術創造的認識和體驗。使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寫在作業本上。

3、查找有關的豐子愷的資料。

教學設計:

一、竹圖展示,導入課文。

同學們看過竹子嗎?在晚上看過竹子嗎?在有月光的晚上看過竹子嗎?畫過竹子嗎?在水泥地上畫過竹子嗎?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畫過竹子嗎?沒有的話,現在畫一畫。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用簡潔的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

這篇文章以幾個少年描描畫畫的遊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

2、課文題爲“竹影”,它是寫景————竹之影呢?還是主要寫人物活動?

3、本文除寫人物活動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現什麼樣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孩子們的遊戲之中蘊藏着他們獨特的“藝術”創造。

三、語言品味,互動釋疑。

你品味到美了嗎?

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爲生動?爲什麼? 此題讓學生注意課文充滿兒童情趣的描寫,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加深認識。

再次瀏覽課文,勾畫文中你認爲最美的語句,並試着說明理由。

如: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裏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

四、合作探究,比較鑑賞。(瞭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點)

梳理父親講述的中國畫特點及有關畫家的一些知識,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們的學習願望。

梳理:(1)中國畫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

(2)顏色:中國畫以墨和硃砂爲顏料;西洋畫則以事物的本來顏色爲顏色。

歸納:中國畫重神似、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寫實。

補充:中西方在畫法方面的基點區別: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3)中國畫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畫人物畫很重解剖學。 ( 藝術解剖學)(4)中國畫不注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5)中國畫題材以自然爲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爲主

五、體驗拓展,走進童年。

1、名人與竹:蒐集有關畫竹的名家或關於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說,竹—-每前進一步都要做一個小結;也有人說,竹——外強內幹。你認爲呢?請你聯繫實際,說說你的感想。

3、竹之遊戲:大家在童年時做過哪些跟竹有關的遊戲?請用簡潔的語言的敘說出來。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通過大家的細細品味,我們可以發現本文的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同時藉助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把我們帶入了孩子們的童稚活動中,也讓我們進入了美的世界----------

2、課外延伸:

①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遊戲,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進行着一種藝術上的創造,是否也有藝術上的發現呢? 此題意在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感受藝術的能力,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②寫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關,語言自然、清新,儘量表現童真、童趣。

課外資料

一、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我國現代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豐子愷的散文,在我國新文學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等。這些作品除一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表現濃厚的生活情趣。

二、兒童畫(豐子愷)

孩子們的袋裏常常私藏着炭條,黃泥塊,粉筆頭,這是他們的畫具。當大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他們便偷偷地取出這些畫具來,在雪白的牆壁上,或光潔的窗門上,發揮他們的作品。大人們看見了,大發雷霆,說這是齷齪的,不公德的,不雅觀的;於整潔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嚴禁不可。便一面設法銷燬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罵它們的作者,又沒收他們的畫具。然而這種禁誡往往是無效的。過了幾日,孩子們的袋裏又有了那種畫具,牆壁窗門上又有那種作品發表了。

大人們的話說得不錯,任意塗抹窗門牆壁,誠然是有害於整潔、道德及美感的。但當動手銷燬的時候,倘得仔細將這些作品審視一下,而稍加考慮與設法,這種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獲得教導的良機。因爲你倘仔細審視這種塗抹,便可知道這是兒童的繪畫本能的發現,筆筆皆從小小的美術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興所寄託,使你不忍動手毀損,卻要考慮培植這美術心與涵養這感興的方法了。

實際除了出於惡意的破壞心的亂塗之外,孩子們的壁畫往往比學校裏的美術科的圖畫成績更富於藝術的價值。因爲這是出於自動的,不勉強,不做作,始終伴着熱烈的興趣而描出。故其畫往往情景新奇,大膽活潑,爲大人們所見不到,描不出。不過這種畫,不幸而觸犯家庭的禁條,難得保存。稍上等的人家,瓊樓玉宇一般的房櫳內,壁上不許着一點污x,這種畫便絕不可見。貧家的屋子內稍稍可以見到。廢寺,古廟,路亭的四壁,纔是村童的美術的用武之地了。曾憶旅行中,入寺廟或路亭中坐憩片時,乘閒觀賞壁上龍蛇,探尋其意趣,辨識其筆畫,實有無窮的興味。我常常想,若能專心探訪研究這種繪畫,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兒童生活的實況,真切地理解兒童的心情。據我所見,最近鄉村廢寺的敗壁上,已有飛機的出現了。其形好似一種巨大的怪鳥,互相爭鬥着。最初我尚不知其爲飛機。數見之後,稍稍認識。後來聽了一個村婆的話:“洋鬼子在那裏煎出小孩子的油來造飛機,所以他有眼睛,會飛。”方始恍然,兒童把飛機畫成這般的姿態,不是無因的。聽了這話,看了這種畫,而回憶近來常在天際飛鳴盤旋的那種東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鳥一般的怪物。校正那村婆的愚見,而用藝術的方法把飛機“活物化”爲怪鳥,而設想其在天空中爭鬥的光景,這是何等有興趣的兒童畫題材!這樣的畫,在上海許多兒童畫報上尚未見過,而在窮鄉僻處的廢寺敗壁上先已發表着了。

這點畫心,倘得大人們的適當的指導與培養,使他們不必私藏炭條,黃泥塊,與粉筆頭,不必偷偷地在牆壁窗門上塗抹,而有特備的畫具與公然的畫權,其發展一定更有可觀。同時藝術教育的前途定將有顯著的進步。

高一語文教案2

 學習目標:

1、學習文言知識

2、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看一組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滄海一粟 遺世獨立 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 取之無盡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的瑰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如此多的成語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賦》,由此可見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這篇文章。

二、誦讀。

1、讓我們在朗朗書聲中走進文本。要求標畫出體現作者感情變化的字眼,同時標畫出和你產生共鳴或者電到你的句子。

2、學生交流自己標的句子,讀給同位聽,之後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老師作出點評。同時告訴大家誦讀的幾個層次:讀準字音——學會斷句(語法結構、句首句末語氣詞)——控制語速——融入感情。

3、老師可以給學生示範背誦第二段。

前三個層次只是技術層面的,最後纔是讀書的最高境界,需要心靈的參與。讓我們更加的接近蘇軾,走進心靈。

 三、感情概況

剛纔大家已經把有關情感的字眼標畫了。是哪幾個詞語呢? 樂——悲——喜(考驗大家的篩選能力)。

這裏有賦的寫法:往往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作者內心的一種鬥爭,或者爲了便於表達自己複雜在情感。那麼作者爲何而樂,爲何而悲,又爲何而喜呢?

四、賞析“樂”

1、作者爲何而樂?賞到了美景。如何表達自己的樂?喝酒、吟誦、唱歌。

2、大家選取一句表現“樂”的句子。先解釋,之後賞析給同位聽。溝通交流。達到悟讀。

3、文言知識:縱……凌……:替代法翻譯。

4、指導賞析的角度:翻譯、內容、字詞的表現力(語言)、情感、聯想(詩詞、東坡其人、自己經歷體會)。

老師示範賞析: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寫出了喝酒唱歌的場面,一個甚字寫出了自己快樂的程度,而扣舷的動作則表現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這讓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裏面的一個場景,一羣人圍坐篝火旁齊唱“滄海一聲笑”,當時看了非常感動,滄海?爲何還笑?那種經歷江湖一切險惡之後笑看蒼生的心態體現了出來。

5、快樂到一定程度,人們都會唱起來。那麼蘇軾唱了什麼呢?體會唱詞,前後四人一起研討,一個同學按照自己體會的感情讀出來,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讀析融爲一體。

1兮:來自屈原,屈原經常嘆息,所以此字要拉長讀,屬於長嘆。

2美人:來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詩,香草自比,美人則是自己在理想或者聖主賢臣的代表。對美人什麼態度?從悲傷中我們體會出蘇軾那種不放棄人生追求的精神?什麼追求?還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們要從悲傷的歌聲中體會出這種昂揚向上。

寫作此文,作者被貶偏遠的黃洲做團練副使,相當於被流放,遠離都城。這時他已年邁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知人論世)

五、賞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來還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從心來。那麼,作者悲傷哪些內容呢?在朗讀中體會並且賞析,有體會你先別告訴別人,一會兒考考別人。提問要具體。

2、文言知識:渺:渺小。哀:哀傷。羨:羨慕(補字翻譯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結構分析(對文: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到底算什麼?這個問題引發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讀出前後情感的變化。最後一個句子重讀以表達感慨之情。

2體現了蘇軾的什麼情感?有欽佩,有羨慕,有悲哀。爲何欽佩?因爲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樣的功業,強烈的入世思想的體現。

到這裏如果文章結束,那就不是蘇軾了。他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夠在這種無路可走的時候,找到一個突破口,從而超越自己,從而也就超越了別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麼好,也不像你想的那麼壞。關鍵看你如何突圍。

六、感悟“喜”

蘇軾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體現在哪些方面?討論給你帶來什麼感悟。

(1)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開始作者本來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迴歸自然,迴歸純淨,迴歸自我。

(2)“物與我皆無盡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恆的,但人爲何也說永恆呢?

從儒家思想來說,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過一些途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達到三者任何一個,都算作永恆。

從道家思想來說,講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區別。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順應事物發展規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方式。

佛家思想的禪宗:講究生死輪迴,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圓缺,生生死死循環不止,生命的輪迴讓人不再感覺生命的短暫。

(3)苟非吾之所有……:輕視物質的東西,輕視有限的時空。《觀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渡海》:茲遊奇絕冠平生。當別人都在關心你到底能飛多高的時候,有個人還在關心你飛的累不累,這就是友情。

(4)這裏的“喜”和開頭的“樂”內涵一樣嗎?區別是什麼?

樂:面對突來的美景的欣然反應,未經思考的接受,側重感官的體驗。如同當今很多人登山後的“啊……啊……”。但我們已經看到“樂極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後達到的一種精神的解脫,是感情淬火後發自內心的欣喜,這裏的喜是“喜從悲來”。

七、自我救贖

作者在入世與出世,在積極與消極的鬥爭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儒釋道多種文化的浸潤,三種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蘇東坡的內心並達到了和諧與統一。爲何會達到這種和諧?作者的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情商比較高。當然情商的來源還是一個人不斷的積累。

當年蘇軾從海南迴內陸,運河夾道千萬人觀看,他們看的哪裏是蘇軾,他們的表現只能解釋爲對文化的敬仰,對一種豁達人生態度的執着,這觀摩的人羣在空間上的延伸我們不可考,在時間的延伸上我們也是觀摩者之一。這充分的說明了蘇軾的不朽,中國文化的不朽。當年蘇軾看到這種情況,他怎麼反應?既沒有揮手“同志們好”,也沒有受寵若驚。他的一句“莫非看殺軾否”,以蘇東坡式的豁達與幽默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誦你最喜歡的句子

高一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識記

A.關於《彷徨》

B.煙靄等詞語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說創作的社會背景

B.根據人物描寫和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說的環境描寫及對主題的作用

D.倒敘手法(複習)

教學設想

1.此文長達萬餘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強調預習,以免課堂上出現空對空的情形。

2.由於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爲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弄清。

3.文章較長,知識點多,要學的東西也多,容易雜亂,擬從三個方面實施教學

A.小說的環境描寫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說的主題,人物形象的意義

4.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5.三課時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

1.查找相關資料,瞭解1924年前後中國社會的狀況

2.讀2-3遍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列表回顧中學課本中所涉及的魯迅的作品.文集.體裁

2.關於彷徨及的創作背景

A.魯迅此時的思想狀況:由吶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後的歷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運動 1919

二.整體感知,梳理情節

1.這篇小說所寫的人物有幾個,請大致給他們分類

2.小說採用什麼記敘順序

3.以什麼爲線索

4.這篇小說的敘述的時間跨度有多大,具體地寫了哪幾個地點,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5.給你感受最深之處是?說一點理由

6.列出情節提綱

明確:

1祥林嫂

魯四老爺.四嬸.祥林嫂的婆婆.

柳媽

不需很精確,旨在訓練學生理清人物關係的能力

2.倒敘

3.我的見聞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魯鎮 衛家山 賀家墺

濃縮在舊曆的年底的魯鎮 由此輻射

短篇小說的時空安排

5.見板書

三.通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命運與性格

小說通過塑造祥林嫂這個形象來表現主題,那麼她有怎樣的命運,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

1.簡述她的主要生活經歷

2.小說主要採用什麼描寫方法描寫主人公的,文中有幾處突出的肖象描寫,寫出她什麼性格特點,請找出並分析

畫眼睛---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還是畫她的眼睛----〈我怎樣做起小說來的》

跳讀三次描寫,比較其異同,體會用肖像變化表現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性格特徵

第一次

臉色表黃----生活艱辛

紅潤----青春的活力

順着眼---善良.安分.溫順

第二次

兩頰消失了血色

順着眼,眼角上逞帶些淚痕

眼光沒有先前的那樣精神

沒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

第三次

眼珠間或一輪---長期的嚴重的打擊與折磨,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無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總結: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3.是什麼使她的命運如此悲慘直至死去?而她對自己的命運又採取了怎樣的態度與行爲?從其態度和行爲可看出其怎樣的性格特徵。

四.練習

從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細節

六.佈置作業

熟讀文中關於景象的描寫,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七、板書設計

情節 內容 順序

序幕 景象與魯四老爺

結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敘

開端 初到魯鎮

發展 被賣改嫁

高潮 再到魯鎮

尾聲 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小說的環境描寫

2.分析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討論上節課的課後練習一

參考角度:A、沒有名字 B、小十歲的丈夫 C、工錢

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視的信息

二.小說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環境,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點拔:

1)關於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2)關於環境描寫的類型及要求

1.文中幾處寫景象,三處景象的描繪目的何在?

研讀開頭一節

A舊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麼意思?爲什麼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氣息?

B.將到新年是一種怎樣的氣氛?

C.四叔與我見面的情景表現什麼?大罵新黨,S在書房裏表現什麼,爲什麼不是留在書房裏

2.研讀第一次景象的描寫

A、此段描寫最突出的是什麼,找關鍵詞

都沒多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有什麼特徵,層如其人,表現了什麼?

明確總結

1.沉悶壓抑的氣氛

2.封建的風俗習慣迷信根深蒂固(儘管封建制度已S終正Q)

3.保守虛僞反動

三.研讀冬季日短一節

1.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

2.爲什麼說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則無聊生者不生------

明確:渲染社會環境的黑暗與可惡,營造悲涼氣氛,表示我對祥林嫂的同情與憤激

四.研讀小說的結尾

這一結尾的作用,與文章其它部分的關係

點拔

A、在結構上

B、對於中心的表達上

明確:

A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

B與祥林嫂的死的慘象和天地聖象的預備給魯鎮人們以無限幸福的氣氛形成對比,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

五.總結性討論

1.小說爲什麼題 爲,而不是祥林嫂?

A情節發展與之有關,提供了背景

B封建勢力通過殺害祥林嫂,她死於中,強烈的對比,增強悲劇性

2.柳媽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是不是兇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傷痕

B.同情她卻給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A:我與魯四老爺

B:我的說不清

也許有---自以爲慰藉,不忍心增其煩惱

也未必---意識到增添苦惱,只好吞吐,支吾其辭

說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

我說不清,始終不否定靈魂的有,表現我對幫助祥林嫂擺脫封建迷信毫無力量,甚至沒有勇氣正視祥林嫂提出的問題,我 的軟弱性

具有進步的思想扔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卻軟弱無能,沒有改良的辦法.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六

2.自選角度,寫一則讀書筆記

七、作業

反聵及校正

高一語文教案4

《致大海》是俄國浪漫主義詩人普希金的一首政治抒情詩,那麼大家知道高一語文《致大海》教案要如何寫呢?下面來看看!

設計思想

採用比較教學的方法教學本課

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理清詩歌的抒情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

教學手段

討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要求:

1.教師可把學生分爲5-7人爲一組的若干小組,協調分工:朗誦討論,記錄(有專人)

2.每個同學要有自己的體會,並能表達出來(1-2分鐘)

3.從主題、內容、寫法、情感等角度進行比較

4.教師巡查、指導,注意傾聽學生們發言,給予適當啓發誘導,充分肯定

5.討論情況記入平時成績

 二、明確討論題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發詩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意象雖不多樣,但卻負載着作者沉重熱烈的情感,應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討論理解詩歌中能突出表現大海特點的語句,並體會其中寄託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詩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詩人把大海作爲一面鏡子來表現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

兩首詩在題材上有相同之處,都是詩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來表情達意的作品。這就成爲了比較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

 三、學生討論

四、討論發言

明確: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達詩人的思想,傳達詩人的心意,此課比較閱讀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結構:

普希金詩

舒婷的詩:

聯想—人們對大海的一席感觸

回憶—兒時的生活

思考—引入對現實之思考

抒情—積極向上,熱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徵意義: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徵。作者直接同大海對話,給人一種親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羈,它是天使頭上的光環,閃閃發光,不染纖塵。這是完美的海,夢中的海。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讚美及憧憬。但現實使他傷心,他雖失望但不絕望,他要把大海永記心中,把自由傳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達的是對生活的感悟,“大海——變幻的生活,生活——洶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變幻的生活。大海有漲有落,有風暴,有平靜;它多變,並不完美,但它真實。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觀望生活的戲——有悲有喜,包羅萬象。感受着大海的寬廣與靜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會,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則像海燕一樣,堅強地在生活風浪中自由飛翔,對生活充滿了自信,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表現手法及修辭:

普採用直抒胸意的表現手法。他所表現出的情感悲壯豪放。詩中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如將“波光”寫作“容光”,將海浪聲聲化爲“怨訴”,“呼喚”,“迴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於作者與海對話,使海更像詩人的摯友,表達了作者對海——自由的熱愛之情。

舒採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她的大海是對生活細膩的觀察,海邊的每一種風景都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詩人將自己對生活的詮釋融入對大海的描寫當中。詩中多處運用了排比,反覆。

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普希金是傑出的俄國民族詩人,19世紀積極浪漫文學代表,是自由戰士。他一生嚮往自由,卻被沙皇流放遠方,加上拜倫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鬱悶。他要借大海讚頌自由!

舒婷是朦朧派的代表詩人,她以大海寫出對生活的感悟,啓發人們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附錄: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讚歎

大海的夕陽

招惹多少詩人溫柔的懷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還由海風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灘上留下的足跡

多少次向天邊揚起的風帆

都被海濤祕密

祕密地埋葬

有過咒罵,有過悲傷

有過讚美,有過榮光

大海——變幻的生活

生活——洶涌的海洋

哪兒是兒時挖掘的穴

哪裏有初戀並肩的蹤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濤

能把記憶滌平

還有些貝殼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許漩渦眨着危險的眼

也許暴風張開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斷送

無數純潔的夢

也還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風雨中

疾飛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樣冷靜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嚴峻

從海岸的山岩

多麼寂寞我的影

從黃昏到夜闌

多麼驕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裝的咆哮

任你是虛僞的平靜

任你掠走過去的一切

一切的過去——

這個世界

有沉淪的痛苦

也有甦醒的歡欣

高一語文教案5

一、目的要求:

1、明確《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關於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及語文學習的特點。明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初步明確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培養學語文的興趣。

3、明確高考對語文學習的要求。

二、教學重點:初步明確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培養學語文的興趣。

三、教學難點:明確語文學習的特點。

四、教學設想:

高中生面臨與初中階段不同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目的,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以及應對高考的的能力,語文的第一節課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第一節課讓學生明確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並結合高考試題,讓學生明確應考的要求,都是有必要的。第一節課的準備工作,可以將《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以及20xx年高考試題印發給學生,先讓學生預習,思考初中是怎樣學語文的,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準備工作:印發《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及20xx年語文高考試題。(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1、由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關於語文的性質導入新課: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裏有兩層意思:第一,交際工具,即交際性,實際上也就是它的實用性,這符合大語文教學觀,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對於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對於學好其他學科、今後的工作和繼續學習,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文化性,傳承人類文明,對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引導學生從這兩個方面談談學語文的體會。

3、講述語文學習中興趣的培養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發展健康個性和形成健全人格。

首先,興趣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人們對天空有興趣,纔會用望遠鏡去觀察天際,用宇宙飛船去星際遨遊,用無線電信號進行星球對話,進而去發現宇宙的全部奧祕。人們對足下的土地感興趣,纔會建起無數宏偉壯觀的建築,創造了金字塔、萬里長城這樣的偉績。人們對生活感興趣,纔會去發掘生活的美,去謳歌生活,留下衆多不朽的詩篇。

對語文感興趣,就要多讀多寫多感悟,這樣才能提高語文的交際水平,才能使自己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其次,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是對過去的遺忘,是對現在的不滿,是對未來的憧憬。沒有創新精神,他的心靈就“如同一溝絕望的死水,春風吹不起半點淪漪”。

大家都還記得,中央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的一個節目,問羅丹的一個雕塑作品《思想者》中的人物爲什麼沒穿衣服,我們的大人們暝思苦想,不知怎麼答爲好。可孩子們卻 不加思索的回答到:他大概是在想他應該穿什麼衣服。例如,一位大學的教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問這是什麼,大學生們又是暝思苦想,最後有一個同學吞吐着說,大概是一個不規則的圓吧。同樣的問題讓幼兒園的孩子們回答,答案卻是豐富多彩的(太陽、月亮、地球、月餅、眼睛等等)。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的思想被封閉了,我們越學越死了,沒有了想象力,沒有了創造力。

近年來的語文高考試題,特別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考查,如近幾年的全國語文作文試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面向大海”,“買鏡”等等,這些作文題目,如果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就很難寫好這類的文章。創新精神的顯現,在學語文中不要僵死的答案,可以發揮想象,也就是說答案可以豐富多彩。如在一道小學語文測試題中讓學生回答“雪化了變成了什麼”?標準答案是“雪化了變成了水”,可有的孩子回答:“雪化了變成了春天”,老師竟判了零分。這樣做就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20xx年全國語文高考試題,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你是否同意這一說,爲什麼?”“是否同意”,就是說不要統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再者,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近幾年的高考題,無論是閱讀題,還是作文題,都注重了幫助學生提高識別真善美和假醜惡的能力,加大疏導正誤、優劣的力度,提高辯證思辨能力,以達到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如奉獻愛國、勇敢忠貞、淡泊忍讓和儉樸改過、尊老愛幼、文明禮貌的修身之道,又關心反對腐敗、廉潔愛民、剛直守正、嚴於利己、寬於待人、求賢若渴、任人唯賢的爲政之法,還重視刻苦勤奮、嚴謹惜時、求真務實、注重方法、多觀察、善思考、勤積累的求學之道,更應具備自強自立、勇於探勇於拼搏、堅持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

4、講述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

《大綱》規定: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可現代文閱讀的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獎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爲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請同學們看《20xx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語文卷》,完全是按照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所出的試題。有關語文教學內容和要求,請同學們認真看《高中語文大綱》的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序號的黑體字部分需板書)

同學們結合老師講的,談一談初中是怎樣學語文的,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5、具體要求:

(1)《大綱》後面列出的課外閱讀的書目,有條件的同學把這些書全買到,可終身受用。也可以在班級組織圖書角,同學們將這些書集在一起,互相傳閱。還加上這樣一些篇目:《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選》、《水滸傳》等等,以及大家喜愛的優秀的書籍。必須準備的:《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詞典》。

(2)準備一個週記本、練習本、作文本。

(3)成立語文興趣小組,包括:成立文學社團,辦文學小報。平常還可結合語文單元教學舉行一些語文課外活動,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口頭作文比賽、辯論賽等等。還可以開展每天講一個小故事、每天背一首小詩、每天三分鐘的演講等活動。

6、結束語:宋代理學家朱熹告訴我們:“博學之,審問之,審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是做學問之道,在語文學習中只要我們廣泛的涉獵,一點一點的積累,深入的思考和鑑賞,我們一定感到有無窮的樂趣,到那時我們遨遊在語文這個廣博的學海中,一定能收穫到許多,一定會受益無窮。

最後讓我們在散文《尋找語文》、《與語文同行》中結束今天的課。(可讓學生課前準備,然後朗誦)

7、佈置作業:寫一篇體會:我這樣學語文

(附):散文

尋找語文

真正的語文應當到生活中去尋找。

天邊流過一絲雲,你覺得這雲真好,淡淡的,輕輕的,任意東西,自由自在。這時你就是在學語文。初升的朝陽光芒萬丈,你覺得它生機勃發;如血的殘陽映紅西天,使人無限留戀,這時你也在學語文。到自然中去尋找語文吧!語文是那巍巍的崑崙,語文是那奔騰的長江;語文是名城故都裏國色天香的牡丹,語文是荒郊野外隨風飄散的蒲公英;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語文是那靜謐的荷塘;語文是秦皇島外滔天白浪裏的 打漁船,語文是暴風雨中高傲飛翔的海燕,語文是青天裏的一行白鷺,語文是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

語文給了我們聆聽美的耳朵,發現美的眼睛,領悟美的頭腦。語文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從老子的口中娓娓道來,語文伴着騰騰的殺氣被當陽橋的張飛一聲吼出。語文在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筆下流淌,語文在潯陽江頭琵琶女的琴絃上回蕩。語文帶我們到景陽崗的青石上感受驚險,送我們到天姥山的仙人洞裏體驗神奇。語文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心遠地自偏”的悠閒,“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壯志豪情。

與語文同行

語文是一條河,綿綿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語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縱橫幾萬裏的尊嚴;語文是一首詩,字裏行間悸動的是獨行的靈魂;語文是一幅畫,色彩光影調和的是繽紛的世態;語文是一位純潔的天使,她閃閃的光芒招引着我們與她同行。

與語文同行,我們便開始了上下求索。詩無達詁,與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她的神祕,她的魅力,她的聖潔,更激發了我們“欲窮千里目”的豪情,於是,我們這一羣追趕太陽的人簇擁而至,無論是鮮花盛開、蝶飛鳳舞,還是大雨滂沱、道路泥濘,我們一樣沉勇而執著。

與語文同行,便是與快樂相擁。我們每天都徜徉在美麗富饒的文字之中,與純真的心靈溝通,與古聖先賢對話,與清風明月相伴,與天光雲影交流。今天,你可能是唐朝的一株柳樹,矗立在古風河畔;明天,你可能與領袖一起佇立橘子洲頭,指點江山;明天,你可能走近巴爾扎克,涵詠他沉鬱而睿智的思想。

高一語文教案6

一、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溫習鞏固,加深理解。

二、研討

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表現了怎樣的精神?後人認爲,作者的結論也是片面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讓學生查閱有關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資料,或發給學生有關資料,讓學生閱讀、思考、討論,暢所欲言。

[明確]蘇軾爲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結論,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話無疑是正確的。

雖然後人有了新的看法,認爲石鐘山是因山形像覆鍾而得名的,今人經考察又認爲石鐘山是因“形”和“聲”兩方面而得名的。蘇軾的說法不完全正確。但並不能因此否定蘇軾的努力。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後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願親身實地觀察的精神一致的。

三、比較

比較《石鐘山記》與《遊褒禪山記》兩篇文章。

讓學生思考、討論,暢所欲言,老師引導、點撥、歸納。

相同點——

通過記游來說明道理,敘議緊密結合,前後呼應,事、理渾然一體,這是兩篇文章寫法的相同之處。它們與一般遊記不同,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它們也不同於一般議論文的寫法,而是通過記游來說明事理。

不同點——

1.敘議結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結構不同。《石鐘山記》全文分爲議論、記遊、議論三部分,先議淪,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後又以議論抒發感想。它的第一段是質疑,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屬議論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過實地考察探究石鐘山得名由來,屬議論部分;第三段是結論,在質疑、解疑的基礎上得出要認識事物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臆斷其有無”的事理,屬議論部分。第一段議論是第二段記敘的前提,第二段記敘是上下兩段議論的中間環節,第三段議論是第一段議論和第二段記敘的自然歸結,全文爲“議論——記敘——議論”的三段式線性結構,一脈相承。這是與《石鐘山記》具有考察性質這一特點分不開的,《遊褒禪山記》的文章主體分爲記遊和議論兩部分,前面記遊山,後面發議論,它的記敘和議論是上下相對、兩相配合的二合結構。

2.議論事理的不同。《石鐘山記》通過質疑、釋疑得出事理,事理極其簡明,僅爲一句話,不加闡釋,也無須闡釋。《遊褒禪山記》借記遊內容爲喻,對事理作邏輯嚴密的深入闡釋,充分論說,有更多的說理成分、更強的論說文特點。

3.記遊的不同。《石鐘山記》的記遊部分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從整體來說是記敘,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寫,既以敘事過程的波瀾起伏取勝,又以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取勝,敘事、描寫交相烘托。夜遊石鐘山的一段記敘,既貫穿了考察的完整經過,又通過對怪石鳴禽的逼真描寫渲染環境氣氛,也有探究兩處聲響原因的描寫,還有作者議論兼抒情的躊躇滿志的感慨,寫得饒有興味。《遊褒禪山記》的記遊部分扼要地交待遊山的經過,概括地敘寫景物,以記敘的簡要明白取勝。

4.文章風格不同。前者緣事寓理,將記敘、議論與描寫、抒情熔於一爐,率性而至,毫無凋琢痕跡,行文簡潔而又隨筆揮灑,輕快自如,寫得頗有情致。後者藉端說理,記敘、議論絲絲入扣而毫無旁騖,刻意追求,邏輯嚴密,析理精微,說理透闢,筆鋒剛健有力。

四、作業

將本單元所學的詞類活用進行整理。

高一語文教案7

一、學習目標:

1、吟詠品讀,體味詩歌的情感

2、把握意象,鑑賞詩歌的意境

二、檢查預習:

1、檢查學案中自學導引部分,整體感知詩歌

展示學生的自學成果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讀”——反覆吟讀,體會感情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品味,感悟)

“品”——分析意象,賞析語言;“悟”——把握形象,加深理解:

1、本詩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詩中的意象並說說這些意象的作用

(雨巷,丁香,油紙傘,頹圮的籬牆等,這些意象營造了一種低沉,迷濛,悽美的氛圍)

2、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本詩的意境

(本詩通過雨巷,丁香,油紙傘,頹圮的籬牆等意象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暗淡朦朧悽迷的圖景,從而表達了作者哀婉,惆悵,悽迷,失落的情感)

3、品味下列詩句中劃線詞語或短語的好處

a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b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着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着冷漠,悽清,又惆悵

c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d她默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e她靜默的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

(例句分析a:反覆辭格的使用好處是起強調作用,強調雨巷的幽深和深邃,和哀怨的感情基調相吻合;形式上使語調舒緩)

4、詩歌中的姑娘留給你怎樣的印象?請結合詩句來賞析

(這是一位清新淡雅,楚楚動人,輕盈空靈,但又幽怨,哀婉,惆悵滿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

5、詩人爲什麼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樣的姑娘而不是其他的姑娘?

(結合丁香花的特點和本詩的感情基調分析;結合本詩的意境來分析;結合詩人內心的情感來分析;深化到本詩的主旨)

四、拓展提高:

任選《雨巷》中你最喜歡的一兩小節改寫爲散文,要求符合本詩的意境,字數100字左右

(要求:語言優美,意象全面,意境吻合,符合感情基調)

五、小結:

在這夢一般的嘆息中,在那幽幽的眼神裏,我們欣賞完了戴望舒的雨巷,在詩歌的王國裏我們深刻的體悟到了悽美的哀怨,在繆斯的殿堂裏,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但是在生活中我們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迷惘的時代,走出這種迷濛的憂鬱,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會尋找到心目中的那個美麗卻不憂傷的姑娘

再次聆聽專家的朗讀,感受詩歌的魅力

六、佈置作業:(二選一)

1、試比較《雨巷》和《再別康橋》,反覆誦讀兩首詩歌,來體味兩首詩的迴環往復的音樂美,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一葦之航):①品讀《詩經蒹葭》體味詩歌的節奏美

蒹葭【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②背誦《再別康橋》第一節和第七節,體味詩歌迴環往復的音韻美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2、將下面的一段散文改寫成一首現代詩歌,要求符合情境,

冥色四合,倦鳥投林,歸家的牧童橫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無韻的短笛我的書滑落在地上,看見他們遠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該歸去了吧?然而關山重隔,雲水茫茫,我將歸往何處?

高一語文教案8

1、課型:作文課

2、教學目標:

1、認識秋天

2、描繪秋天

3、感悟秋天

(說明: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目的是讓學生在秋天裏,感受自然界給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韻,充分體現出新課標所規定的作文課培養學生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以及捕捉事物特徵的要求。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節課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3、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構新的作文教學。學習策略有:蒐集、積累、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拓展強化與感悟思索。

4、課前準備:

學生:

1、留心觀察周圍的自然景物,從感官上認識秋天。

2、蒐集有關秋天的詞語。

3、蒐集古人和今人描寫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詩篇。

教師:

1、蒐集有關秋天的畫面,製作成多媒體輔助教學。

2、蒐集古人和今人描寫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詩篇。

5、課時:1課時

6、教學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學習

教師: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我們北方四季分明,不同的季節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享受和樂趣。

提出問題: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爲什麼喜歡這個季節?

請同學講述自己的喜好,並說明其原因,與大家交流。

從而導入現在正是收穫的秋季,這節課,我們就上一節《走進秋天》作文課,同時明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認識秋天、描繪秋天、感受秋天。

(說明: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建構的基礎上進行的,讓學生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爲課堂營造出一個和諧的寫作氛圍,在教學的開始就提出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

二、資源共享認識秋天

1、首先讓學生找出標誌着秋天的事物。(如:落葉、楓葉、秋霜、寒蟬、蘆葦花、成熟的果實、中秋的月亮、菊花等等。)

2、然後讓學生積累代表秋天的詞語。(如:天高雲淡、秋高氣爽、落葉枯黃、層林盡染、寒蟬悽切、秋風蕭瑟等等。)

3、最後教師補充,用多媒體展示畫面和詞語,實現師生課前蒐集到資料在課堂上共享。

(說明: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並養成積累習作素材的習慣。從而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

三、探究合作描繪秋天

1、讓學生自己創設情境,描繪出最令自己感動的秋天的場景,或絢麗、或多彩、或厚重、或肅殺、或冷寂,使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對抗與撞擊,在其描述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秋天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大膽想象,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2、讓學生蒐集一些古人和今人描寫秋天的片段,對這些優秀的文章進行朗誦,進而達到欣賞的目的。

3、在引導學生欣賞佳作的同時,進行寫作指導。

片段1:峻青《秋色賦》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榮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燦爛絢麗的色彩。你瞧,西面山窪裏那一片柿樹,紅得多麼好看。簡直象一片火似的,紅得耀眼,古今多少詩人畫家都稱道楓葉的顏色,然而,比起柿樹來,那楓葉卻不知要遜色多少呢。

方法:

1)、要抓住秋天的特點:通過比較來表現。

2)、視覺:顏色(大小、形狀、圖案)

3)、修辭:比喻、對比。

片段2: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秋雨打着他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着大地。已經是深秋了,森林裏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鬱地站着,讓褐色的苔蘚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裏。

方法

1)、融入情感:喜、怒、哀、樂。

2)、要有層次:整體——局部、遠——近等。

3)、要善於聯想和想象。

4)、修辭:擬人。

4、學生看畫面描繪秋天。分兩步:

1)可以用“秋”字來描繪。

2)不着“秋”字,盡顯秋意。

(通過以上二個環節,從而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描繪秋天。)

四、心靈涌動感悟秋天

1、先用一首古詩和一首現代詩切入,讓學生從別人的感悟中有所延伸,學會用心靈來感受自然。

《落葉》

隋(孔紹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說明:由落葉對故林的留戀,聯想到遊子對家鄉的思念)

《秋水》

沈天鴻

我總是說:秋水在遠方

總是忘了

這句話就是秋水

我說這句話時正是夏季

這句話一出口

秋水就已淹沒了

我的腳背

站在秋水裏我總是說:

秋水在遠方

日子,就是這麼過去

(由秋水的流逝聯想到時間的匆匆而過,聯想到時間的可貴。)

2、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自己對秋天的深入思索。

如: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團圓之樂和未團圓之苦。

由秋天的天空聯想到人應該有廣博的胸襟。

由落葉歸根聯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等。

(這是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顯現,強調學生的個體獨立思考,通過對秋天的深入思索,激起學生內心的狂瀾,來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善於與人交流,並善於從他人身上學到知識。從而達到感悟秋天的目的。)

五、作業:

把認識秋天、描繪秋天、感悟秋天三個部分連綴成文,寫成一篇散文。

六、結語:

教師: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認識了秋天的美麗,描繪了秋天的色彩,感悟到了秋天的深遠,單單一個秋天,就讓我們如此動容,那麼,春天、夏天、冬天又何嘗不是呢?這些季節所帶給我們的思索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最後,希望我的學生勤於耕耘、勤於收穫,每年都有一個成熟的秋天。無數個這樣的秋天累加起來,就構成了我們充實的人生。

(這樣設計是爲了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永遠帶着思索去生活,並鼓勵學生爲收穫的人生而努力。從而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思想薰陶和情感培養。)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刺激學生早已麻木的感官,讓學生有意識地觀察自然界,並作出相應的反應,學會親近自然並善待自然,並從中有所感悟;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借鑑,吸收前人的寫作精華,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統一。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不能帶領學生親自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生只能在林立的樓羣中尋找秋意,只能通過畫面來認識秋天。

總之,這節作文課的設計力求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力求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併力求做到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正確導向。

高一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並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覆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爲有名,被稱爲“五嶽”,它們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爲“五嶽”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註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註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爲陽,山北水南爲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着。

餘始循以入:相當於“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揹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雲一線經:盡。

僻不當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問: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麼?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峯——日觀峯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達山頂後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內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後見到了山頂的美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生用原文複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爲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後景物的變化,展現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雲,日出前是“足下皆雲漫,”稍後是“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後又有“紅光動搖承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十立”後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揹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動態,用語新穎、傳神。然後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着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雲霧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峯的特點,更顯日觀峯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

本文充分體現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爲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鑑。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察點,描寫日出。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並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覆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爲有名,被稱爲“五嶽”,它們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爲“五嶽”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註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註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爲陽,山北水南爲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着。

餘始循以入:相當於“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揹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雲一線經:盡。

僻不當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問: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麼?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峯——日觀峯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達山頂後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內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後見到了山頂的美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生用原文複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爲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後景物的變化,展現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雲,日出前是“足下皆雲漫,”稍後是“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後又有“紅光動搖承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十立”後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揹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動態,用語新穎、傳神。然後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着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雲霧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峯的特點,更顯日觀峯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

本文充分體現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爲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鑑。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察點,描寫日出。

教學目標:

1.鑑賞本文簡練的語言。

2.在反覆誦讀中瞭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教學過程和步驟:

一、試讀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節組合:

當其/南北分者

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大風/揚積雪/擊面

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

極天/雲/一線異色

是日/觀/道中石刻

其遠石刻/盡漫失

至/日觀/數裏內/無樹

2.以下幾處凡須連讀以明確語意的,用底線標示:

餘始循以入

磴幾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極天雲一線異色

視日觀以兩峯或得日或否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二、第一段導讀

1.汶水,濟水怎樣分流?誦讀原文語句。

“泰山之陽,……陽谷皆入濟”。首先介紹泰山突兀於汶、濟二水之間,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濟水淙淙東去,“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點出了萬壑爭流的壯美景觀,名山傍水,分外壯觀。

2.古長城橫亙於哪裏?誦讀原文語句。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這句既點出古長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處,成爲兩水分界線,又寫出泰山形勢之險,依山築城。

3.怎樣介紹日觀峯?誦讀原文語句?

“最高日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以古長城作爲參照物,寫日觀峯,既點明泰山最高點,也爲這次泰山之行樹起了一塊指路牌。

4.小結:這幅泰山地理概貌圖,猶如電影的遠景鏡頭,又如繪畫中的鳥瞰圖面。作者系用由“面”(兩水)到線(古長城)再到點(日觀峯)的寫法,爲後文的敘述設下伏筆。

5.誦讀。要求層次分明,字音清晰。前兩句重音在“陽”“陰”“陽谷”“陰谷”上;後兩句,前句輕讀,後句重讀。

三、第二段導讀

1.由三人分讀第二段,並全段由幾幅畫組成?

2.爲第一層內容擬標題:旅遊路線圖?/p>

3.劃出自京師至泰安的有關動詞,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生動。“乘風雪”乃全文點睛之筆,作者悄悄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爲登山之難,覽之豪興創造了條件。

“歷”“穿”“越”“至”,一氣讀來感到作者不辭漫長的旅途和行程的艱辛,正頂着風雪由遠而近,快速行進,以歸返自然,縱情登山攬勝。其遊興之豪,嚮往之切溢於言表。

4.爲第二層內容擬標題:登臨泰山圖。

5.劃出自山麓至山頂的途徑,品讀登山之險。

作者從南麓出發,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經由中嶺,復循西谷,到達山頂,重點表現一個“登”字。作者好像一個導遊,引導我們一道攀登,突出“險”字。“成如容易卻艱辛”,山高達四十五里,石級竟七千有餘,從中嶺到山巔,有不少山崖像門戶一樣擋着山路,人們稱之爲“天門”,峯巒險峻,霧重冰堅,攀行何其艱難,正如作者在《歲除與子穎登日峯觀日出作歌》一詩中所寫:“堅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險纔到頂”,登山充滿苦趣,但樂趣亦在其中。

6.爲第三層內容擬出標題:晚清文照圖

高一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2、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重點難點:

1、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鑑賞實踐

2、通過詩歌鑑賞實踐,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

以“尋疑———追答———悟理”爲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生感情有朗讀以下內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節選)

2、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師:木與樹、木葉與落木有什麼聯繫,有什麼區別?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給了我們有益的啓示。大家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二、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生了詩歌,經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峯,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鍾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裏,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徵作丁極爲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啓發。

三、給下列詞語注音

A、嫋嫋( ) 桔頌( ) 灼灼( ) 皋( ) B、徵戌( ) 瘐( ) 纏綿( ) 褒( ) C、翩( ) 荃( ) 乾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遠( ) 桅杆( )

三、朗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課文1—3段列舉了我同古代詩歌中的什麼現象?

2、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徵、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麼不同? (課文4、5、6段)

3、以“木”引起落葉的聯想爲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及其對詩人創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想不同。“木”具有着“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幹,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佈置作業:練習:

第2課時 (總第76 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2、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重點難點:

1、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鑑賞實踐

2、通過詩歌鑑賞實踐,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

以“尋疑———追答———悟理”爲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學過程:

一、複習課文,

(一)指出下列詩句的作者與出處:

1、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作者 出處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作者 出處

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雲歇山。 作者 出處

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作者 出處

5、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作者 出處

(二)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層嶺, 。(吳均《谷柳惲》)

2、 ,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3、柔條紛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風吹, 。(吳均《青溪小姑歌》)

5、 ,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二、品味下列詩句,談談你對它們的微妙的意味和表達效果的理解。

(培養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融會貫通質疑思辯的能力)

第一組: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物)

樹初黃葉日,人慾白頭時。(白居易)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第二組: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第三組: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詩經〉〉)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

三、賞“柳”詩 品柳之意象

詩一: 詠柳 詩二: 垂柳

賀知章 唐彥謙

碧玉妝成一樹高, 絆惹春風別有情,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世間誰敢鬥輕盈。

不知細葉誰裁出, 楚王江畔無端種,

二月春風似剪刀。 餓損纖腰學不成。

詩三: 贈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 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 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 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 青樓撲酒旗。

附唐詩中的“柳”

柳,姿態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爲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其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爲著名: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爲美人“碧玉”而出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

在唐朝詩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李尚隱了。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爲題的多至十幾首。《贈柳》詩描繪春柳風姿: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

而《柳》是寫秋日之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詠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藉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

嫋嫋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爲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繫住,永不分離。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鬥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託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爲首的封建官僚集團,於柔情中見犀利,於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第3課時 (總第77 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2、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重點難點:

1、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鑑賞實踐

2、通過詩歌鑑賞實踐,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

以“尋疑———追答———悟理”爲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學習內容。

二、鑑賞下面一首古詩:

詠 蟬① 駱賓王

西陸②蟬聲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鬢④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爲表予心?

① 注:這首詩作於高宗儀風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② 西陸: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鬢:指蟬。

試從思想內容、表達技巧方面鑑賞這首詩。

答案: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濤人借對蟬的吟詠,抒發了自己雖有高潔的品性,但不爲時人所 瞭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的思想感情。

三、賞“梅”詩 品梅之意象

詩一: 早梅 詩二: 山園小梅

齊己 林逋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衆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來。

三、佈置

作業:課外朗讀唐宋詩詞,體會詩中的意象。

課後

高一語文教案11

教學目的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佈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後“破”(第2段),“立”是爲了“破”;“破”後再“立”(第3段),乃其“餘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於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繫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爲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於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着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後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爲主。

採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佈局的問題,放在最後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於能自圓其說,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於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徵,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瞭解本文基本內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於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聖人無常師”這一命題。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緻越好。爲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後朗誦全文2—3遍。

諛(yú)萇(cháng)聃(dān)郯(tán)

歟(yú)蟠(pán)經傳(zhuàn)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於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後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麼意圖。

高一語文教案12

學習目標: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

學習方式:文本研習

課時:1節

學習過程及內容:

一、導入

那位同學,你叫什麼名字,同學們腦瓜靈活。有位先生他智商決不低於我們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有時他居然會把自己的名字忘記,有一回他給陶孟和打電話,陶家的傭人問:“您哪位?”他張口結舌答不出來,又不好意思說忘記了。只好說:“你不要管,請陶先生接電話就行了.”但那個用人說不行,他便又請求了兩三次,還是不行,於是他跑去問給他拉洋車的王喜。誰想王喜也說不知道。他急了,問:“你有沒有聽別人說過?”王喜這纔想起:“我聽見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彌託佛原來姓金,大家猜出這是誰來了吧。

出示資料金嶽霖介紹,讓學生過目。

金嶽霖(1895—1984),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字龍蓀,湖南長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華學堂,1914—192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之後在英、德、法等國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國,1926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授,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以後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副所長。1954年被選爲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79年被選爲中國邏輯學會會長。1953年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後歷任全國政協第二、四、五、六屆委員,還曾被選爲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金嶽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發表了幾十篇哲學和邏輯論文,出版了《邏輯》《論道》《知識論》3部專著。1949年後開始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寫過一些哲學和邏輯論文,但主要精力用在學術研究的組織和領導工作方面。他的三部論著反映了他的邏輯思想和前期哲學思想。在哲學本體論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個基本哲學範疇,認爲個別事物都具有許多殊相,而殊相表現共相。個別事物還具有一種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樣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構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認爲。能出入於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過程和規律,也就是道。

在認識論方面,金嶽霖肯定有獨立於認識主體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個別事物的變動生滅,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關聯。認識主體通過他的認識活動就可獲得許多關於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題。認識主體同時又應用他已獲得的意念、概念、意思與命題去規範和指導他對本然世界的認識。金嶽霖認爲,認識有一發展過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金嶽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他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並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版)

今天我們學習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嶽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離我們那麼遙遠。

二、作者汪曾祺介紹:

汪曾祺(192O~1997) 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

1943年大學畢業後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誌》、《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說,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後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後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在學課文之前,先掃清字詞障礙(略)

四、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第一段總領全文,其中有個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這核心句中有個詞是全文的文眼,請讀第一段找出來?

明確:

“西南聯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五、金嶽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體現先生有趣之處!

明確:

樣子有點怪——讓人莞爾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希奇古怪的問題回答希奇古怪的提問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講座時停下來捉跳蚤把玩——不拘小節大有六朝名士捫蝨而談的餓遺風。

他和雲南鬥雞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試水果的大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給逝去的人林徽因過生日——重於情深於情。這個學術上聰明過人,在現實生活中,確是個讓人發笑,率真可愛,不拘小節,自由隨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爲特別的.率真,其情也特別的深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真摯特別的偉大。第十段中說金先生是個單身漢,這緣於他對林徽因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個建築學家,曾參與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她還是個詩人、中國現代作家,風華絕代、聰明過人,她嫁給樑思成後,金先生爲她終身未娶,將愛情轉化爲友情,與樑林夫婦結爲友誼深厚的朋友,和他們一家始終比鄰而居,給他們照顧孩子。在林徽因死後還給她過生日,可見金先生重於情深於情。《世說新語》上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如果這個我輩能囊括一些人的話,金先生算一個吧,我們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類吧。

*金先生重情不僅是對林徽因對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還有一個細節體現了金嶽霖先生重情,是那個地方? 明確:在第五段中林國達溺水而亡後,一向有趣的金嶽霖先生在嘆惋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之餘,竟然一節課都沒有笑容。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在講座時停下來,當着學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個在林徽因死後還給她過生日的人,讓我們用什麼話來評介他呢!也許我們無從說起,那麼還是用汪曾祺的文字來概括吧!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可以用來概括金先生特點的那句話?

明確: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爲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就讓我們借這來看作對金嶽霖先生一生的特點的概括吧。

一肚子學問”前文沒有說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說明,請同學們齊讀第十三段!

文章最後兩段中說“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寫一寫與開頭的那一句話呼應?

明確:與開頭的 “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裏沒有寫進,覺得還應該寫一寫”遙相呼應、首尾圓合。文字背後隱含着一種淡淡的枯味,作者對他所談的人和事傾注了那麼深沉的感情,而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那麼沖淡雋永,我們常從這沖淡雋永中體會出一種苦味,連不時出現的幽默裏也有這種苦味。這苦味是對過去的人和事的一種傷感,也是對未來的人和事的一種虔誠而殷切的期待。所以汪曾祺說“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寫一寫”“聯大的許多教授都應該有人好好寫一寫”

六、這種沖淡雋永同時還體現在字裏行間,使本文的語言呈現什麼特色?

明確:

本文語言平實而有韻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樣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簡練,不事誇張,只求辭達而已,但卻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本來面目,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

讀讀課文第九——十一段體會一下。

也許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具有感染力的簡潔而暢達的文風已凝聚在字裏行間,使全文恬淡而有韻味剋制而有神采。

七、 連接

同學們上學多年,一定遇見過許多老師同學,他們一定有許多有趣的、有特點的、讓人發笑的言行舉止。當堂講講。

八、佈置作業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師同學寫一寫。

高一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識記A、關於《彷徨》B、“煙靄”等詞語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說創作的社會背景

B、根據人物描寫和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說的環境描寫及對主題的作用

D、倒敘手法(複習)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

1、查找相關資料,瞭解1924年前後中國社會的狀況

2、讀2——3遍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列表回顧中學課本中所涉及的魯迅的作品、文集、體裁

2、關於彷徨及祝福的創作背景

A、魯迅此時的思想狀況:由吶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後的歷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運動1919年

二、整體感知,梳理情節

1、這篇小說所寫的人物有幾個,請大致給他們分類

2、小說採用什麼記敘順序

3、以什麼爲線索

4、這篇小說的敘述的時間跨度有多大,具體地寫了哪幾個地點,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5、給你感受最深之處是什麼?說一點理由。

6、列出情節提綱

明確:

1、祥林嫂

魯四老爺、四嬸、祥林嫂的婆婆、

柳媽

(不需很精確,旨在訓練學生理清人物關係的能力)

2、倒敘

3、我的見聞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魯鎮衛家山賀家墺

濃縮在舊曆的年底的魯鎮由此輻射

短篇小說的時空安排

6、見板書

三、通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命運與性格

小說通過塑造祥林嫂這個形象來表現主題,那麼她有怎樣的命運,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

1、簡述她的主要生活經歷

2、小說主要採用什麼描寫方法描寫主人公的,文中有幾處突出的肖象描寫,寫出她什麼性格特點,請找出並分析。

“畫眼睛”---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還是畫她的眼睛----〈我怎樣做起小說來的〉

跳讀三次描寫,比較其異同,體會用肖像變化表現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性格特徵

第一次

臉色表黃----生活艱辛

紅潤----青春的活力

順着眼---善良、安分、溫順

第二次

兩頰消失了血色

順着眼,眼角上逞帶些淚痕

眼光沒有先前的那樣精神

沒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

第三次

眼珠間或一輪---長期的嚴重的打擊與折磨,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無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總結: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3、是什麼使她的命運如此悲慘直至死去?而她對自己的命運又採取了怎樣的態度與行爲?從其態度和行爲可看出其怎樣的性格特徵。

練習:從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細節

四、佈置作業

熟讀文中關於祝福景象的描寫,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小說的環境描寫

2、分析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討論:從上節課的課後練習“從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細節”

參考角度:A、沒有名字B、小十歲的丈夫C、工錢

旨在引導

學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視的信息

二、小說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環境,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點拔:關於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1、文中幾處寫祝福景象,三處祝福景象描繪目的何在?

2、研讀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寫

此段描寫最突出的是什麼,找關鍵詞?

(都沒多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有什麼特徵,屋如其人,表現了什麼?

明確:

1、沉悶壓抑的氣氛

2、封建的風俗習慣迷信根深蒂固(儘管封建制度已壽終正寢)

3、保守虛僞反動

三、研讀“冬季日短”一節

1、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2、爲什麼說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則無聊生者不生——————”

明確:渲染社會環境的黑暗與可惡,營造悲涼氣氛,表示我對祥林嫂的同情與憤激。

四、研讀小說的結尾

這一結尾的作用,與文章其它部分的關係

明確:

1、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

2、對於中心的表達上與祥林嫂的死的慘象和天地聖象的預備給魯鎮人們以無限幸福的氣氛形成對比,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

五、總結性討論

1、小說爲什麼題爲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節發展與之有關,提供了背景

B、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祥林嫂,她死於祝福中,強烈的對比,增強悲劇性

2、柳媽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是不是兇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傷痕

B、同情她卻給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A:“我”與魯四老爺

B:“我”的說不清

也許有---自以爲慰藉,不忍心增其煩惱

也未必---意識到增添苦惱,只好吞吐,支吾其辭

說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

“我”說不清,始終不否定靈魂的有,表現“我”對幫助祥林嫂擺脫封建迷信毫無力量,甚至沒有勇氣正視祥林嫂提出的問題。

“我”是具有進步的思想扔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卻“軟弱”“無能”,沒有改良的辦法。

高一語文教案14

掌握說明文的說明順序

1、按照“總分總”的順序說明;

2、以認識的發展或內容的深入爲順序說明;

3、按照事物的性質、狀態、結構、製作、用途等幾方面依次說明事物的特徵;

4、按由遠及近(或反之)、由表及裏、或以空間的轉換、時間的推移,由整體到部分(或反之)等順序來說明事物;

5、以說明角度的變化爲序說明事物。

掌握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1、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最突出的特點,因爲準確的語言才能反映說明對象的真實面貌。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一是要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爲唯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詞、造句的準確性;;三要分析恰當地使用修飾和限制的詞語,準確地說明事物、剖析事理。

2、說明文語言的平實性是用明白、平實的語言對事物進行客觀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誇大,不縮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辭達而已”,不求雕琢粉飾。

3、說明文語言的簡潔性是指簡練、明確,不羅嗦,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說明白。可說可不說的話一律不說,以儘可能少的語言來承載儘可能多的信息。

11、神奇的極光

教學重點:

1、瞭解科普說明文的寫作方法,體會、學習運用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形象性。

2、要以閱讀理解科技說明部分爲閱讀目的,透過文藝性的描寫,迅速把握說明對象的本質屬性及其他特徵。

3、對重要段落的重要信息根據確定的標準進行辨析確認分類。

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學法指導:初讀明確課文重點—研讀篩選主要信息—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

在人類短暫的進程中,自然界有許多現象相伴而生。頭頂上的陰晴雷電,腳底下的地震火山,還有潮漲潮落、極光等等。在遠古,人們賦予它們各種神話傳說。到了今天,科學技術使一個個美麗的傳說表現出新的內涵。其中的極光,神奇在哪裏?本文會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投影,明確學習重點和學習方法

學習重點——有關“極光”的重點內容;

學習方法——整體把握抓關鍵句段分析說明方法概括要點

2、初步明確

話題圍繞:極光是什麼。

行文思路:古代神話傳說極光一瞥極光的來龍去脈

說明順序:認識事物的過程

3、思考問題

①文章對極光的描寫從神話傳說談起,這些神話傳說在文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列舉三個神話傳說會不會顯得重複羅嗦?

明確:文中引述這些東西方的神話傳說,雖情節不同,但都表現出人類對這一自然現象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引述附寶的故事,偏重於它的古老神奇;引述燭龍的傳說,是爲了從古代文獻中找出極光的影子;引述黎明女神的故事,是爲了追溯“極光”一詞作爲一個現代科學術語的來源,也突出了這個故事的色彩。同時也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強了人們的感性認識。

②閱讀第二部分,歸結一下現代人觀察到的極光是怎樣的?

明確:從課文“極光一瞥”這部分內容中看見了極光多姿多彩,變化萬千,又在寒夜無人煙的極區出現,令人驚奇,難以言盡極光之美妙。

③結合第二部分學到的極光外觀現象,說說第一部分神話傳說中的極光有什麼特點?

明確:如果將三個傳說互相補充,可以發現這些故事中寫到了極光的亮度、色彩、形態,特別是寫出了極光的變幻莫測,這正是第二部分介紹的極光的全部特徵。

④三個神話傳說是怎樣將極光同人類聯繫起來的?

明確:第一個故事同偉大的人物聯繫起來;第二個故事同敬畏的感情聯繫起來;第三個故事同爛漫美麗的追求聯繫起來。

⑤20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對激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測?

明確:有三種推測

A。認爲“極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B。認爲“極光是紅日西沉以後,透射反照出來的輝光”;C。認爲極光是“極地冰雹釋放出來的太陽光”。但無論哪一種解釋,現在我們知道都是不科學的。直到20世紀60年代,將地面觀測結果與衛星火箭探測到的資料結合起來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激光的物理性描述。

⑥現在的科學研究認爲,形成極光的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是什麼?

明確:大氣、磁場和太陽風

⑦今人對極光成因的科學解釋是什麼?

明確:在極光發生時,極光的顯示和運動則是由於粒子束受到磁層中電場和磁場變化的調製造成的。——極光形成的原理——極光是根據進入高空大氣的太陽風聚集在地磁的極區上空造成的一種大氣發光現象。

投影:打比方說明極光的成因

電視機成像原理極光顯示運動原理

電視顯像管磁層

電子束太陽風粒子流

電視屏幕極區大氣

圖像極光

現象

神祕

⑧全文板書設計

(古代)古代的神話傳說——極光是神祕的(想象描述)

(近現代)極光一瞥——極光是漂亮的(直觀描述)

極光的來龍去脈

a、火光、反照光、冰雪放光推測

(現在)極光是(物理描述)

本質

科學

b、磁層、太陽風、極區大氣

作用結果實證

⑨討論、概括總結

請用下定義的方法對極光作出較爲完整的科學的解說,要包括激光的分佈、成因和特點。

明確:極光是太陽風粒子流在磁層的作用下,匯聚成束被極區大氣中分子和原子激發而產生的,形態各異、色彩繁多、亮度變化大,主要分佈在極區附近的一種光學現象。

⑩概括文中運用的說明方法及運用特點

明確:打比方(在說明極光的形成原理時,作者恰當的比喻,避免了枯燥的說明,使文章通俗易懂。)

舉例子(以具體的簡單的事物說明抽象的、複雜的事物。把抽象的具體化,把複雜的簡單化。)

分類別(將被說明的對象,按一定的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地加以說明;作用在於理

清頭緒,具體說明。)

下定義(用簡潔明確的語言揭示概念的內涵。)

三、品讀課文,感受科學小品較強的文學色彩

1、形象的描述;2、通俗的比喻。

四、總結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說明文,記敘、描寫、說明渾然一體,並運用下定義、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使文章嚴格遵循科學的原理,語言簡潔,平實,運用了描寫和比喻的方法,使文章通俗易懂,讓人們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某種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藝術上的享受。

今天的世界,還有許多如極光一類的自然現象有待於我們去探索。如目前還在困擾着科學家的有:百慕大三角之謎、UFO飛碟之謎、金字塔之謎、火星上有無生命等等。面對這些,今天的人們或者只能像近現代人面對極光那樣作出一點直觀的描述,甚至還只能像遠古人那樣面對極光驚恐惶惑,不知所措。但我們也堅信,只要我們不斷探索,人類一定會揭開自然之謎,認識自然,熱愛自然,最後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五、探究性練習

高一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瞭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理解文言實詞“知、成、恥、資、服”等的含義;

瞭解“帥、政、取、有”等通假字;認真誦讀課文;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學習勾踐在逆境中不氣餒、不沉淪,刻苦自勵、戰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方法】

以誦讀爲主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誦讀課文,歸納重點字詞句,以達到熟讀全文、背誦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新課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二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爲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上聯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後臥薪嚐膽,處心積慮,務求報仇雪恥,終於達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們結合歷史事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越王勾踐是如何實現心中理想的。

二、題解

《》節選自《國語·越語》,記述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鬥爭並最終戰而勝之的故事。《國語》又名《春秋外傳》,全書二十一篇,相傳爲左丘明所作,是分別敘述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記言史書。

三、分析講解課文,在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教師講解重點、難點。

第一步:全文可分爲幾部分?簡要概括其內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別爲:戰敗和談(第1~3自然段)、臥薪嚐膽(第4~7自然段)、勝而滅吳(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階段講解。

(一)戰敗和談部分,明確以下問題:

1 越王勾踐爲什麼要與吳王夫差談判?

2 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對臣下進諫的態度有什麼不同?提示:越王納諫,吳王拒諫。3 談判的結果怎樣?提示:夫差與之成而去之。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及用法:

無乃……乎 成 伐 服 去

(二)臥薪嚐膽部分,明確下列問題及詞語。

1、越王勾踐對戰敗的反省及態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

2 越王勾踐是如何糾正自身錯誤的?

提示:葬 問 養 吊 賀 送 迎 去 補。

3 從文中找出能表現勾踐臥薪嚐膽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親爲夫差前馬。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4、勾踐爲了增強國力,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結果如何?

提示: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招納賢士。輕徭薄賦,整肅軍紀。

結果: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三敗吳國。

詞語:讎 更 吊 卑事 廣運 帥 蕃 餼 摩厲 輟 節 億 旅進旅退 勸

(三)滅吳部分,體會勾踐與夫差前後兩次談判的心理變化,並理解以下詞語:宸宇 視 次。

第三步:總結全文。從越王勾踐戰敗媾和,臥薪嚐膽,最終滅吳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啓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淪,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

思考題:

我國古代有一部著名的軍事典籍,曾被美國軍校作爲教科書。20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期間,有消息報道美軍幾乎人手一冊。它向人們介紹戰爭謀略,在各種環境下克敵制勝或避敵鋒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國古代長期軍事謀略的概括總結,也爲後世軍人提供了寶貴的借鑑資料,這就是《三十六計》。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課文《》,看看遠在春秋時期軍事家是如何運用三十六計的。

《三十六計》簡介,包括總說、計名、分類等,可板書計名。

依先易後難、先明顯後隱蔽的順序找出具體的策略。

1 第3自然段:越人飾美女八人……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結論:美人計。效果:締結和約,吳國撤軍。

美人計講解:

原文: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分析:美人計爲敗戰之計,是形勢不利於我方時採取的一種謀略。越王勾踐在戰敗面臨亡國之危的形勢下,以美女八個賄賂吳王夫差的親信喜否,是符合形勢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時被送給了吳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獲得喘息之機。

2 第4自然段:然後卑事夫差……其身親爲夫差前馬。

結論:苦肉計。效果:騙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計講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分析:以勾踐越王之尊,而行爲夫差牽馬之實,其目的就是要吳王夫差放鬆對勾踐的警惕。 很顯然,勾踐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據史料記載,勾踐在吳王夫差得病時,曾親口品嚐夫差的糞便以瞭解病情,騙取信任。此後不久,勾踐便得以釋放,回到越國。

歷史上應用苦肉計的著名戰例有要離斷臂刺慶忌、周瑜打黃蓋等。

3 第3~5自然段:越王勾踐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國內體恤民情,休養生息,增強國力,終於具備了與吳國抗衡的實力。

分析:此爲暗渡陳倉之計。此計原文爲: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渡陳倉。修棧道是形式,渡陳倉是目的,示敵以假象,暗行祕密之實是本計的要旨。越王勾踐卑事夫差,即要表明無東山再起之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纔是他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制造了大量要在加來海峽登陸的假象,以吸引德軍注意力,把德軍大量兵力牽制在挪威,爲諾曼底登陸創造了重要條件,一舉改變了歐洲戰局。

4 第2自然段:伍子胥勸諫吳王的一段話,客觀分析了吳越地理狀況和軍事形勢,力勸吳王夫差抓住有利時機,一舉滅亡越國,以絕後患。可惜吳王夫差拒不納諫,落得個國破身亡的下場。

伍子胥向吳王的建議是典型的“趁火打劫”之計,即利用敵方遭受危難之機,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此計原文爲:“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原按爲:“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則劫其國。”本文所述史實即包含趁火打劫的經典範例:越王勾踐不斷積蓄力量,乘吳國遭受自然災害,螃蟹、稻穀都絕種之時計劃攻取吳國,後來終於乘吳王夫差去黃池與各諸侯會盟,國內空虛之際,一舉攻吳,大獲全勝。

第四步總結:

1 從本文可以看出,三十六計之間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個有機整體。

2 運用計謀的關鍵是要冷靜客觀地分析形勢,把握有利時機,創造制勝條件。

創造性練習:

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爲主將本文改編爲話劇演出。要求如下:

1 把握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

2 人物臺詞要用現代漢語。

3 允許合理想象,增刪臺詞和情節,以使劇情發展合理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