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5篇

本文已影響 1.23W人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語文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5篇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2.瞭解《三國演義》和羅貫中。3.分析理解楊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4.分析曹操和楊修的性格特徵。5.總結楊修之死給我們的啓示。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 《三國演義》主題曲、DVD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步驟節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首先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

師由音樂導入: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渾和古樸爲我們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作爲欣賞者的我們,彷彿又被帶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經受了一番刀光劍影的洗禮。是呀,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曾經有過許多鮮活的面容,涌現出許多的人物。我們曾經接觸過其中的兩位,一位是足智多謀的?(生: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劉備),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羅貫中的《楊修之死》,看看作者筆下另兩位人物是什麼形象的。(師板書課題)師:首先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第72回,故事發生在曹操、劉備兩個軍事集團爭奪漢中之地最爲激烈的時候。當時諸葛亮已智取漢中,曹操屢屢受挫,又不甘心失敗,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時機。但終因蜀兵積極防守,難以進取。“楊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疏理小說情節。

1.檢查字、詞(給加點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曠”造句)庖官 主簿 譖 綽刀 恃才放曠。

2.朗讀要求:語速要適中,句子停頓要準確,尤其注意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場合, 要讀出感情來。

3.朗讀任務:課文寫了楊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幾件事?請用概括性的語言說出來。對楊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麼心理反應?朗讀後做答。邊朗讀邊指導朗讀。

學生活動:找出小說的三要素。人 物:曹操、楊修。 故事情節:曹操殺楊修。 環 境:戰場。複述文中的六個小故事。明確:這六個故事分別是:破字,分酥,破夢,告密,出門,答教。歸納:事件 心理私解“雞肋” 怒殺楊修破譯曹操寫“活”字的用意 雖稱美,心甚忌之分食一合酥 雖喜笑,心甚惡之揭穿曹操夢中殺人用意 愈惡之密告曹丕 愈惡之教曹植出城 大怒替曹植作答教 有殺修之心三、熟讀課文,將文章分爲三大部分,並歸納段意。

1.學生討論後明確: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寫楊修被曹操所殺。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記敘楊修和曹操之間矛盾的發展過程。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寫曹操兵敗班師。

2.插敘的順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楊修“身死因才誤”做爲行文線索。

3.初步思考:楊修和曹操給人留下什麼印象?明確:楊修:恃才放曠。 曹操:陰險虛僞、狡詐奸猾。(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說出倆人性格的主要特點即可。)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研討探究,概括楊修的死因。

辯論活動,瞭解人物性格(學生各抒己見)

1 辯論活動,瞭解人物性格。師:本文的故事情節是曹操殺楊修。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其淵源的,楊修之死也是這樣。這是情節發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發展的必然。下面請同學們以“楊修之死是否完全歸因於曹操”展開辯論。男生爲正方,觀點爲:楊修之死歸因於曹操。 女生爲反方,觀點爲:楊修之死不歸因於曹操。辯論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觀點要有事實依據)。 在辯論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徵 明確:曹操——陰險狡詐;楊修——恃才放曠。總結歸納:一是由於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慮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這大概是許多人的共同看法。二是楊修恃才放曠,爲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行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做歸計,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三是由於楊修已深深捲入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的鬥爭之中,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將成爲這場鬥爭的犧牲品。曹操爲身後接班人的安危考慮必定會殺掉他的。

二、精讀課文,把握楊修、曹操的形象

(要求:1、跳讀課文,抓關鍵詞;2、品析關鍵詞;3、用短語概括總結二者的形象)

楊修 曹操恃才放曠 陰險狡詐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賣弄聰明 表裏不一伺察敏銳 虛僞多疑輕率大意剛愎自用果敢大膽 殘忍歹毒謀略不凡 暗藏禍心料事如神?? 固執虛僞老謀深算?兩個人物都獨具個性,請同學們看一看他們的照片(打出二人圖象)但是同學們看這都是《三國》中他們的形象,那麼在歷史上他們就是這樣的人嗎?請大家回家蒐集材料,經過研討寫個小報告。

三、 課外拓展,爲曹操、楊修各進一言,辨證看待歷史人物

1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楊修之死》,瞭解到曹操性格陰險狡詐的一面,但是我們看問題要用一分爲二的觀點來分析,同學們心中的曹操是個什麼樣的呢?學生講有關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愛惜老百姓的麥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誦已經學過的《龜雖壽》《觀滄海》等。)教師總結:曹操陰險狡詐,奸詐狡猾,被稱爲“天下第一奸雄”,但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個方面,他還是個任人唯賢,善於招納賢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複雜的,我們要辨證的一分爲二的看待歷史問題。

2 那麼,假如讓你給曹操和楊修各進一言,你會和他們說些什麼?(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總結:現代青少年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養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獨尊,狂妄自大的壞習慣。今天,有心理學家總結,楊修的死因與他的心理有關,只是當時的人沒有從心理學角度去考慮罷了。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往往表現爲:無法正確調整情緒,控制個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蕩不羈、孤傲自負?..在這裏老師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當今這個提倡合作、團隊精神的社會裏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三國》中楊修和曹操的性格特點,知道了楊修的死因,獲得了一些啓示,望大家能在楊修身上學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祝願每個人都能擁有美好和諧的人際關係。

五 、結束語

最後,請大家欣賞毛阿敏演唱的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尾曲,讓咱們在悠揚的歌聲中回憶那雖已逝去,但永留在我們心中的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吧。

六、作業:試爲曹操寫“人物評論”。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2

學習目標

1.體會民歌剛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對偶、互文等修辭手法。

2.瞭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這首民歌。

課前準備:

一、瞭解作品:

作品簡介:本文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符詩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着悠久的歷史,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樑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爲詩體。其中既有文人詩歌,有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於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爲“樂府”。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樂府雙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東南飛》),屬於敘事詩,敘述了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的傳奇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掌握加橫線字的字形和讀音。

機杼( ) 可汗( ) 鞍韉( ) 轡頭( )燕山( )鳴濺濺 ( ) 鳴啾啾( )胡騎( ) 戎機(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劃分句子節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三、疏通文意

1.參照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問女何所憶( ) 願爲市鞍馬( ) 北市買長鞭( ) 胡騎( )

萬里赴戎機( ) 關山度若飛( ) 朔氣傳金柝( ) 策勳十二轉( ) 賞賜百千強( ) 著我舊時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4)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爲什麼要寫木蘭停機嘆息?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 “旦辭爺孃去,……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節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兩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什麼作用?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4.“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表現出木蘭的什麼精神品質?

5.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6.學習完課文木蘭給你怎樣的印象?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說。

五、積累遷移

1.按要求默寫。

(1)《木蘭詩》中表現軍情緊急、將士奔赴戰場行軍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寫木蘭從軍後艱苦的戰地生活的句子

(3)表現木蘭戰功顯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蘭歸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辭讚頌木蘭機謹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蘭代父從軍是一種孝,在戰場上拼殺是愛國。那麼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又是怎麼樣來體現自己對家人的愛、對國家的愛呢?六。、個性化備課

七、教學反思

附參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三、1.思念;買;集市;戰馬;戰爭;過;北方;記功;有餘;穿;怎麼。

2 .(1)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

(2)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的聲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戰士們鐵甲戰袍。

(3)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爲國捐軀了,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4) 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

(5)據傳說,兔子靜臥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爬搔,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兔一起貼着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四、1.引起讀者懸念——木蘭爲何憂愁。能使文章簡潔。

2.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念愈切的心情,從而細膩地透漏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寫出了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

3.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

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這兩句

詩,誇張地表現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的矯健雄姿。

4.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的耕織生活、不募榮華富貴的純真性

格、高貴品質。

5.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6.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五、1.(1)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4)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

磨刀霍霍向豬羊。

(5)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學生圍繞着學習和生活中的小事談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讓學生有

一顆感恩心和愛國心。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3

學習目標:

1、初步識記並積累戲曲文化知識,如幾種主要地方戲的名稱、特色和京劇的臉譜知識、行當等。

2、利用多媒體欣賞戲曲名段,說一說戲曲文化的魅力,接受一點傳統文化的薰陶。

3、探討青少年對傳統戲曲的態度,針對問題提出應對措施。

學生課前活動:

1.自主閱讀教材,同學間分組合作查找資料,通過書籍、網絡等渠道瞭解中國戲曲的一般知識。

2.訪問劇團專業人士或戲曲愛好者,瞭解戲曲文化知識和我們家鄉的地方戲。

3.調查青少年對戲曲的態度,以及應對措施。

課堂教學過程:

一. 導語

課堂調查學生對戲曲的瞭解程度,引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括歷史悠久的戲曲文化。我們可以欣賞河南豫劇的淳樸厚實,此外,在戲曲上,還有京劇的雍容典雅,越劇的輕柔婉轉,梆子戲的高亢悲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中,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二、在這節課上,我們要達成的學習目標是(見上述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賽一賽,積累戲曲常識

1、賽一賽

(1)課前,你們在前幾天的自主學習活動中,一定蒐集到很多有關戲曲的資料,瞭解了戲曲的一些常識吧。下面我們就檢測一下,檢測分必答題和搶答題,必答題分組進行,搶答題誰最先舉手作答並回答正確,就可爲本組掙分,最後評出評出優勝組,給予小小的獎勵;每題10分,現在大題開始。(大屏幕顯示)

必答題有兩輪,搶答題有兩輪:

必答題(每題10分):第一輪 第一組題

1.被稱爲“中國戲曲之母”的劇種是哪個劇種?(崑劇)

2.中國戲曲起源於哪些形式?(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

3.與希臘的悲劇、印度的梵劇合稱爲世界三大古老戲曲的劇種是什麼?(中國戲曲)

第二組題

v 1.全國現有的戲曲劇種大約有多少?(360多種)

v 2.享有“東方歌劇”盛譽的是哪個劇種?(京劇)

v 3.戲曲表演藝術有哪些技術方法?(手、眼、身、法、步)

必答題:第二輪(連線題)

第一組題

崑劇 芬芳的泥土氣息

京劇 濃濃的河南特色

黃梅戲 中國戲曲之母

豫劇 東方歌劇

第三組題

梅派 A.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嬌婉的風格

程派 B.以氣與力取勝,有陽剛之美,具剛健婀娜風格

荀派 C.善良、溫柔、華貴、典雅而具正義感的古代婦女

尚派 D.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剛性格的中下層女性

搶答題(每題10分)第一輪

判斷正誤

1、中國戲曲起源於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正確)

2、 我國戲曲講究 “唱唸做打”四種藝術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術方法來表現人物。(正確)

3、戲劇表現於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虛擬——沒有實物的表演。(正確)

4、京劇稱爲“中國戲曲之母”。(錯誤)

搶答題:第二輪

看圖片辨劇目(略)

優勝組老師給予小小的獎勵。

2、問一問

由大屏幕看圖片猜劇目引入,在所有戲曲中,影響力最大的劇中是什麼?(學生答:京劇)提到京劇,就不能不提京劇和其他戲曲的最大的區別,那就是臉譜。下面,讓我們來判斷一下,京劇演員臉上五顏六色的臉譜代表什麼。

出示臉譜圖片,學生探討,並總結臉譜特徵:

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

黑臉爲中性,代表猛智;

藍臉和綠臉也爲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黃臉和 白臉 含貶義,代表兇詐;

金臉和銀臉 是神祕,代表神妖。

3、猜一猜

大屏幕上出示臉譜圖片,學生猜猜他們分別是什麼性格,代表人物是誰。

4、聽一聽

熱鬧之後,請大家靜靜地欣賞戲曲。

學生通過多媒體欣賞戲曲名段《蘇三起解》、《誰說女子不如男》。

5、想一想

也可以小組討論,各抒己見:

1、我國的傳統戲劇究竟該去,還是該留?爲什麼?

2、我們爲什麼不能像熱愛流行音樂那樣熱愛戲曲呢?我們的傳統戲劇應該怎樣擺脫困境,重獲新生?

(學生髮言)同學們都認爲戲曲應該存在下去,併爲此提出了寶貴的意見,那麼,河南電視臺有個欄目做到了讓戲曲發揚光大的重任(學生答:梨園春)。自從這個欄目開辦以來,全國各地興起了唱戲的熱潮,這些面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出示梨園春小擂主的照片),尤其是孔瑩,先後帶巴西、悉尼等地演出,讓戲曲的魅力發揚到了海外,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瞭解進而喜歡中國戲曲。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唱臉譜》,看看外國人眼中的戲曲是什麼樣子。(播放FLASH《唱臉譜》)

6、寫一些

一節課馬上結束了,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呢?請大家書面總結一下,20個字左右即可。(挑一組同學代表發言)

四、老師總結

由於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僅僅靠這次語文課實在無法從語文的角度領略其全部內涵。課堂是有限的,而語文學習的空間卻是廣闊的。希望大家能夠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去進一步感受戲曲文化的無窮魅力!

最後有兩句話和大家共勉:關注傳統文化,關注中國戲曲!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瞭解一點關於象徵的知識。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詩人爲什麼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

教學難點:

對於象徵的理解。

教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探討,師點播小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欣賞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領悟瞭如何面對誤解和挫折的哲理,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品讀《未選擇的路》,說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天走來走去腳下他的不就是路嗎?是的,然而我們可曾思索過,這路和我們生活有什麼內在聯繫呢?我特別難忘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也有着特別的意蘊,那麼,它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

二、作者介紹(多媒體)

三、詩文理解

1、學生朗讀詩文查找生字詞。

2、找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3、學生放聲自讀。

4、談談感受,結組討論,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組同學依次概括各節的主要內容。

(1)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有嚮往,但卻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其中的一條,而且選擇了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這是多麼無奈又無助!

(2)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艱難和挑戰。

(3)詩人心中雖仍躊躇但還是踏上自己選擇的路,開始艱難的跋涉。

(4)詩人沒有告訴讀者他的結果怎樣,而是未選擇的路嘆息。

(插入課件)

6、小結:詩人重點寫了未選擇的路,爲什麼?其實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是捨棄。當我們無法選擇時,其實也已作出了一種選擇。詩人爲什麼把詩題取爲“未選擇的路”?表面是寫自然的路,實際是寫人生的路。這種寫法就是象徵,表面是淺顯的,實質卻是深刻的,詩人所寫的重點不是那條已選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全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爲什麼要這樣寫?這主要是爲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條路可選擇,但一個人往往走一條路,因爲人生短暫,更因爲人生沒有返程而只能放棄其他許多條路,許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選擇都帶着偶然性和隨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詩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選擇的問題,一定要慎重選擇,當你作出了一種選擇你也就放棄了另一種人生的路。

7、能談談你心中從本詩明白的道理嗎?

8、師總結: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一旦選擇了決無重走之機,所以必須慎重,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誰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四、放聲自讀,再次感悟,記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課後反思:

詩是美的,哲理確實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詩只有結合生活纔有更深的體會,對於初中生來說,還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從淺處去品味,魚和熊掌總的有所捨棄,選擇的求學也就放棄了嬉戲,生活需要有所取捨。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一、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和寫作特色。

二、領會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現實意義。

三、熟讀並背誦課文。

四、深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

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第一教時:瞭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比較人物性格。

第二教時:拓展閱讀與實踐。在深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古爲今用,推成出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複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二、導入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爲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禦寇,相傳爲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爲,被道家尊爲前輩。

四、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複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a、“方”七百里(方圓,指面積。這裏周圍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 、“陽”(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 、“陰”(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麼樣)

g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執、頑固)

j、“雖”我之死(即使)

k 、“何”苦而不平(愁)

2、詞性活用、一詞多意、通假字

a、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爲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爲動詞,面向着。

b、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裏);始一反焉(語氣詞)

c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3、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愚公爲什麼要移去這兩座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d 、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同,從哪裏看出來?

(1)雜然相許

(2)雜曰。

(3)“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e 、大家都知道,對於愚公來說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1)“年且九十”(說明年老)

(2)“指通豫南,達於漢陰”(說明移山目標之宏偉)

(3)“其妻獻疑的理由”(說明移山困難之多)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說明搬運土石路途遙遠)

小結:這一節突出了愚公的“畢力平險”的大無畏精神和廣泛的羣衆基礎

4、討論愚公與智叟的觀點

a、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

智叟:“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認爲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c 、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幹”來要求愚公

小結: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五、比較人物性格

1、把智叟的話與愚公之妻的話比較,看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智叟

“獻疑” “笑而止”

關切嘲笑

憂慮譏諷

2、愚公與智叟

愚公:目光長遠積極奮鬥全面發展

智叟:目光短淺冷漠逃避片面靜止

六、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麼作用?

本文采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極不發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七、寫作特色

1、反襯

以兩山高大反襯移山艱難

2、對比

a。移山人力的單薄與移山任務的艱鉅(突出愚公排除萬難的堅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現了“愚”者並不愚,“智”者並不智)

3。情節曲折

八、歸納總結

《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鬥。

《愚公移山》翻譯題(帶答案)

愚公移山翻譯

翻譯下列句子(不用抄原句)

1、方七百里,高萬仞。

2、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5、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7、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8、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9、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10、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參考翻譯:

1、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2、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

3、(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4、(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

5、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

6、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

7、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8、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9、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改變)。

10、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

《愚公移山》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

且:1、年且九十(將近)2、且焉置土石(況且)

其:1、其土石如何(加強反問語氣那麼多)2、懼其不已(代詞,他)

之:1、跳往助之(代詞,他)2、雖我之死(的)3、以君之力(助詞,的)

焉:1、且焉之土石(哪裏)2、始反一焉(語氣助詞)

固:1、汝心之固(頑固)2、吾義固不殺人(本來)

亡:1、今亡亦死(逃走)2、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而:1、面山而居(表修飾)2、聚室而謀(表承接)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深切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道理。

3、對名言之句深入探究,提升思想認識。

教學重點:

怎樣面對挫折的生活。

教學難點:

從生活深入思索麪對人生的困境。

教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聽錄音:《陽光總在風雨後》,聽後,你聽清了什麼?(找同學談一談)

我們都希望生活一帆風順,只有陽光並無風雨,人生卻不可能是這樣的,那麼風雨來了,我們又將怎樣面對生活,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詩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從中品悟面對人生的道理。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課件。

三、詩文品味

1、聽配樂朗讀。

2、同學結合錄音又感情的朗讀。

3、找同學讀。

4、談談你是怎樣理解欺騙兩個字的?

老師結合實際明確:認爲只要去努力肯定會獲得成功,而生活卻不能如此,那當然就是欺騙。

5、你這樣認爲嗎?同學之間互相討論,說說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這樣做過?

四、名句積累

學習了本首詩,你想把哪些句子送給身在困境中的親人或朋友?引出詩的前四句,共同齊讀把它記下來。(插入課件——前四句)

五、結束語

人生遠不像一首詩想象的那樣簡單,但有一點,坎坷路上別忘了普希金的詩言,最後讓我們依然在《陽光總在風雨後》的歌聲中結束本節課。(錄音)

課後反思:

簡單的詩句,給了身處逆境中的人以無限的鼓勵,總是對詩句感覺他很簡單,但能在苦難的生活中能做到普希金所寫的那樣,實際上是很難的。放開思維,讓學生還是想想他所經歷過的,或聽說過的坎坷的人生故事而體會吧。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7

教學目的

1.瞭解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2.朗誦文言課文。

3.積累文言詞彙。

4.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學重點:目標35

教學難點:目標4

預習指導:

1.熟讀課文,儘量背誦

2.看註釋,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三分鐘演講,創設情境

要求學生講一則狼的故事

教師講解,狼可怕嗎,表面上看,狼兇惡、狡詐,貪婪,但狼卻沒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人只要動腦筋就一定會戰勝像狼一樣的惡人,下面就看《狼》這篇課文是怎麼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據說,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文思枯竭,難以下筆。他知道自己缺乏寫作素材,便變賣家產,在路口擺下席子,煮綠豆湯、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講一則故事。之後,他把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寫成小說。

三、朗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朗讀情況:

抽查三個朗讀,後學生評價

2.教師作較高水平的示範朗讀。

3.學生們自由高聲誦讀一次

4.抽查三個朗讀,與剛纔對比。

四、疏通字詞句篇的意思

1.教師投影下列問題學生合作解決:

一詞多義: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敵攻擊恐前後受其敵敵方蓋以誘敵前前面恐前後受其敵向前狼不敢前

2.講解詞性活用

洞:名詞用爲動詞,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其一犬坐於前。

3.講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學生自己試疏通課文,有不明白的提出來,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解決

5.抽查四人分段譯課文。學生評價後教師糾正。

五、大意理解:

請學生談談初學課文對狼的本性的認識和屠戶的勝利說明了什麼問題。

六、練習背誦

分段,抓住屠戶與狼鬥爭的過程由事情發展的先後結合關鍵詞的方法練習背誦,自己先背,教師再組織男女生分別背最後齊背。

七、教師小結:

1.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助詞,的,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助詞,位於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後也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後受其敵。(指狼)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指屠戶)③屠自後斷其股。(指狼)

八、作業

A.課後練習二。

B.默寫課文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8

  創意說明:

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領會本文所表現的童年之“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感情,從而引導學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步驟:

一、引導學生泛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二、重點閱讀課文的第10~14小節,瞭解這部分內容所寫的兩件事情。

三、用視頻展臺、投影儀將張潔的《挖薺菜》的第10~13小節展示出來,引導學生考慮:

(1)這部分內容與課文的10~14小節的內容有什麼相似之處?

(都寫到了採摘的過程和吃的過程)

(2)這兩部分內容給人們怎樣的啓示?

(《柳葉兒》主要告訴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挖薺菜》告訴人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時還提出了子女教育的問題)

(3)體會兩段文字中景色描寫的作用。

(《柳葉兒》寫出了鄉間景色的優美,當時的“我”絲毫不覺得生活的苦澀,而讀者卻體會到“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挖薺菜》寫出了“我”自由快樂的心情)

  四、討論總結: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9

  教材分析

《斑羚飛渡》是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所選的一篇散文精品,這篇文章生動、細膩地記敘了斑羚陷入絕境時求生自救的全過程。故事非常驚險,可讀性強,故事本身就是動物世界的奇觀。課文中展示的一幅幅悽美的圖畫是向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關注動物世界情感的極好的典範,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激發學生的興趣,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概括課文內容。

2、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感受斑羚在生死關頭所表現出來的美德。

3、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過程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生動的故事情節,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學難點

1、如何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從自然和生活中學到生存的經驗。

2、對“愛”的再理解、再認識。

一,新課導入:

有一種死亡,悲壯而輝煌,永遠也不代表毀滅;

有一種生命,崇高而美好,永遠鐫刻在心中當弱小的斑羚們在面臨絕境時是如何表現的,這節課老師和你們一起去感受傷心崖上悲壯而又動人的一幕.

二,檢查預習:

1生字詞的朗讀

2重點詞語的理解

對峙:山與山相對而立。

嫺熟:熟練。

蒼穹:天空

逞能:顯示自己能幹

飄渺: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斑斕:燦爛多彩

進退維谷:進退兩難。谷,比喻困難的境地。

一塵不染:形容非常清淨、純潔。

迥然不同:迎然,距離很遠的樣子.形容差別很大。

眼花繚亂:眼睛看複雜的色彩而感到迷亂

3,說說對斑羚的瞭解

三,課文內容的理解

1 看來同學們預習的挺好老師給予表揚.現在請同學們輕聲的朗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一羣斑羚在遇險後絕處逃生的故事)

2文中用了一個詞語來形容斑羚的處境(進退維谷)說說是怎樣的情況?(斑羚羣被狩獵隊和獵狗追趕,屬於後有追兵。他們被逼上了戛洛山的傷心崖,前面是6米寬的山澗,而他們只能跳4-5米,屬於前有寬谷。斑羚羣就是面對着這樣進退維谷的境地)

3面對這樣危險的處境,斑羚羣的種種表現是怎樣的?(3—7)

他們一開始發現自己陷入了進退維谷的絕境,“一片驚慌,胡亂躥跳”。有一隻老斑羚甚至想直接跳過六米寬的山澗卻“像顆流星似的比直墜落下去”。

過了一會兒,它門逐漸安靜下來,而等待鐮刀頭羊的決定。

在鐮刀頭羊也表示無能爲力後,斑羚羣又騷動起來,一頭母羚羊甚至在高度驚慌下“舉步向彩虹走去”。 (朗讀有關老斑羚和母斑羚表現的句子體會斑羚們對生的渴望.)

4 師引: 然而能夠讓他們獲得新生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飛渡傷心崖,羚羊們是如何飛渡的,作者又是如何精彩描寫這一場面的咱們一起去感受這感人的一幕.

5,聽錄音

(1)、斑羚是如何飛渡的呢?,請在文中圈出半大斑羚和老斑羚飛渡時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動詞。

(2)、運用這些動詞複述飛渡的情景(觀看動畫)

(走、退、飛奔、起跑、躍、跳、鉤、躥躍、猛蹬、起跳、墜落、落)

討論飛渡成功具備那些條件(嫺熟的跳躍技巧,默契的配合,勇於犧牲的精神)

(3),細讀課文四人一組交流討論:面對這羣死亡飛渡的斑羚羊,特別是老羚羊和鐮刀頭羊,你感受到這是一羣怎樣的斑羚呢?請用“這是一羣(只) 的斑羚,我從文中 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捨己爲人的犧牲精神、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的團隊精神、勇於犧牲、視死如歸、臨危不懼、關愛後輩。)

(4),師小結:同學們斑羚羣憑藉嫺熟的跳躍技巧,以犧牲老斑羚的生命爲代價,成功地完成了山澗上的飛渡,贏得了種羣的生存機會。他們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深深震撼了每個人包括文中的我、獵人、狗。斑羚的行爲可能只是動物的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但應該引起同樣具有生物屬性的人類思考和借鑑

6體驗反思

1、那麼下面請大家看一個人類面對生與死的資料,與動物斑羚比較一下,你有什麼想說嗎?

出示資料: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瑪依友誼館的舞臺失火,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孩子們及他們的老師在一個大禮堂裏開會,不幸發生火災,結果燒死的是孩子和深愛孩子的老師。各級領導捷足先登全部脫險。……在緊要關頭,有人大叫一聲:“大家都坐下,不要動!讓領導同志先走”,而這些領導同志還真的先走了……這場震驚中外的克拉瑪依大火,帶走了288名中小學生和37名老師,而領導無一人受傷。

2、看了這資料,我們年青的一代,要從這羣斑羚身上學些什麼東西呢?

(爲了種族的生存而甘於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它們的智慧、才能,特別是從容鎮定、捨己爲人的情操,可貴的整體精神 )

教師總結:確實,作爲人類的我們,面對生命,應讓生命顯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3、思考:斑羚飛渡這一悲劇是誰造成的?(人)

4、是啊,人在這裏充當的是一種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奪者。人類的行徑已經導致許多物種的滅絕。請用心感受這些畫面,然後思考:從人類的身上我們又能想到些什麼呢? (屏幕顯示:人破壞動物,破壞自然的資料)(板書:珍視生命,保護動物)

5、學生總結本課的收穫。(或者提出不懂之處)

 結束語

同學們,地球只有一個,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真心希望人與自然能和諧共處,希望斑羚們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也希望人與人之間多些關愛讓人類的愛充滿世界,讓世界充滿愛

五、佈置作業

寫一則關於保護動物、珍愛動物的公益廣告。

附板書設計: 斑羚飛渡

從人類身上——珍視生命,保護動物

從斑羚身上——捨己爲人的犧牲精神、顧全大局的團隊精神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0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

這兩篇介紹古代建築、園林的短文,初一學生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文中一些句子學生也較難理解。這篇設計以扶讀爲主,着重讓學生讀懂。

教學步驟:

1、導入,學生背誦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者簡介江南三大名樓及成名的原因。

2、學生對照註釋閱讀課文,同桌質疑討論。教者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下列語句:

A.遂以名樓。

B.上倚河漢,下臨江流。

C.重檐翼館,四闥霞敞。

3、誦讀小結。

①以“仙”字貫穿全文。

②短篇幅中包含豐富的內容。

③句式多變,多用對偶。

④總體特徵:巍峨高大。

4、轉入《於園》,介紹瓜州古渡。

①古交通要衝,商賈雲集,富人居所。

②相關傳說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5、學生對照註釋閱讀課文,同桌質疑討論。教者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下列語句:

A、富人於五所園也。

B、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

C、主人處處款之。

D、以幽陰深邃奇。

E、坐其中,頹然碧窈。

F、胎於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

6、誦讀小結:

①按空間順序介紹於園。

②雅語、俗語兼用。

③總體特徵:奇在磊石。

7、檢查閱讀效果,討論探究題。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

指導學生讀懂課文,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爲目標,進行口語、寫作訓練。

教學步驟:

1、導入,解說和黃鶴樓相關的故事傳說:

①黃鶴樓的得名。

②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2、指導學生閱讀《黃鶴樓》,疏通句子,對不易理解的句子,教者重點解說。

3、討論:

①這篇短文和崔顥《黃鶴樓》詩在內容上有哪些異同?(同:都寫到和黃鶴樓相關的傳說,都寫到登樓所見、所感。異:本篇重在介紹說明,崔詩重在抒情;本篇表達熱愛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詩抒發思鄉之情。)

②短文用哪些修辭手法突出黃鶴樓的巍峨、高大?(對偶、誇張)

③你有沒有登高的經歷?描述你登高的所見所感。

4、閱讀《於園》,討論:

①於園的主要特徵是什麼?(以磊石奇)

②文章按什麼順序介紹於園?(空間順序,由前而後)

③舉例說明文中用比喻說明的好處。(如“一壑旋下如螺螄纏”,形象地寫出磊石而成的溝壑盤旋而下的形狀。)

④你到過的園林有什麼特點?說給同學聽聽。

5、寫作交流。寫一篇短文,介紹你遊覽的園林景點,要寫出它的特點和遊覽時的感受。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

以學生自學爲主,指導學生結合過去所學,歸納文言詞彙,在反覆誦讀中鑑賞。

教學步驟:

課前準備,學生上網查閱黃鶴樓的資料。

1、導入,學生交流所查資料。

2、短文誦讀:範讀、集體讀、指名讀。(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對照註釋,兩人一組合作解釋句子。

4、練習一:解釋下列句中的“於、以、其”,歸納用法。

①於:於土牆凹凸處。嘗駕黃鶴反憩於此。娠於磊石之手。

②以:遂以名樓。以實奇。不以疾也。可以爲師矣。跪而拾之以歸。

③其:觀其聳構巍峨。坐其中。常蹲其身。其蟲舊曾有之。

5、練習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歸納語言現象。遂以名樓。富人於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主人處處款之。緣坡植牡丹、芍藥。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

6、鑑賞。《黃鶴樓》:首先交代黃鶴樓的地理位置、命名的由來,接着寫黃鶴樓的巍峨高大和登樓所見所感,最後從側面寫黃鶴樓的地位和價值。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巍峨高大,神遊的感受是如臨仙境。《於園》:首先介紹於園所在地及主人,交代自己得以遊園的緣由,接着重點寫遊於園的所見所感。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以磊石奇,神遊的感受是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巖壑林泉之感。

7、誦讀、比較:兩篇短文寫法上的特點。

【資料整合平臺】

《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築》(見蘇教版《語文讀本》七年級下冊)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1

學習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能自己閱讀、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資並非一成不變,只有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

2、理解方仲永由五歲能詩,到“泯然衆人”這一變化的原因。

學習難點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並能作出評價。

2、瞭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學習方法

1、自主閱讀法。2、合作討論法。3、競賽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設計

先請同學們說一說關於勤奮的名言警句,(下列參考)如:

1、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

2、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

3、被譽爲“發明大王”的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說得很好,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爲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裏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學生分組,說出的名言警句正確的,給本組加2分。

聽講,思考。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曆進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樣,熱衷於追求個人名利,而是要在經國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績。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併,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王安石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爲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嚴謹,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找一名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瞭解記憶。

三、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意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教師範讀,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多媒體顯示)

隸(lì)扳(pā)謁(yè)邑(yì)

矣(yǐ)泯(mǐ)稱(chèn)

卒(zú)焉(yān)耶(yé)

2、復讀課文,讀清句讀。

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多媒體顯示: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7、餘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3、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讓學生自主翻譯課文後,同桌爲一組,展開對抗競賽,底分均爲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輪:翻譯課文

同桌每人口頭翻譯課文一段。互相質疑、評價、記分。

第二輪:認讀課文,(多媒體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第三輪:文言知識大評比。(多媒體顯示):

(1)解釋帶點的字

①世隸耕

②未嘗識書具

③並自爲其名

④指物作詩立就

⑤稍稍賓客其父

⑥或以錢幣求之

⑦環謁於邑人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

⑨泯然衆人矣

⑩受之於天

⑾賢於材人遠矣

⑿得爲衆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可觀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傳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餘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受之天於

謁於邑人

於舅家見之

賢於材人遠矣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賓客其父父利其然

傷仲永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②得爲衆人而已耶?

如有困難,教師點撥。仲裁權歸教師。

(明確):

(1)①屬於②曾經③題上④完成⑤漸漸⑥有的(人)⑦四處拜訪⑧相當⑨完全⑩承受⑾勝過⑿能夠

(2)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寫的詩③這樣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書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寫的詩”④代“仲永的詩”⑤“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⑥結構助詞“的”⑦調節音節,無意義。於:①引出對象②在③表示比較④介詞,從。

(3)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爲……有利

傷:爲……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多媒體出示相關題目: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有什麼用意?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原因是什麼?

(3)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明確):

(1)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衆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後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爲衆人”,是因爲“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字音、斷句。

請一名學生認讀並領讀。掌握字音。

根據教師提示,學生齊讀課文,讀清句讀。

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按要求進行比賽、評價、記分

這是一段尚未標點的文章,由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同桌兩人交錯認讀,比賽方法同上

學生在練習本上直接寫答案,同桌一組比賽,找二人板演,互相比賽。

每一道測試題的單數題由左邊同學完成,雙數題由右邊完成。

學生邊讀邊思考思考、然後合作討論交流,並自由發言。

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齊讀課文兩遍。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並背誦。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爲“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課後按要求完成作業。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2

創意說明: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景色描寫形象細膩,事情記敘完整生動,人物描摹惟妙惟肖。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這些特點,學習本文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豐富自己的語彙,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步驟:

一、組織學生聽課文朗讀磁帶,並討論下列問題:

1.從課文標題和文章看,全文寫了哪兩個地方?作者對這兩個地方各是什麼感情?

2.文章的過渡段是哪一段?全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敘的?

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體會作者童年時代在百草園的樂園生活。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2.組織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是什麼?

(2)這一部分寫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徵分別是什麼?請學生找出相關的詞語。

(3)“雪地捕鳥”這一情節,哪些動詞運用得準確、生動?

(4)“美女蛇”故事的插敘有什麼作用?

(5)離開百草園,作者的心情怎樣?這一小節(第9小節)的內容在文章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3.指導學生集體朗讀文章第一部分,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百草園的喜愛和留戀之情。

三、研讀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我”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的方方面面。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10、11小節,概括這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我”對先生的敬重之情,並找出相關的詞語進行分析。

2.學習課文第12節至文章最後的內容,組織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1)這部分內容寫了幾件事情?

(2)寫大家到三味書屋後面的園裏去自尋樂趣,除了表現孩子們的天性之外,還有其他什麼作用?

(3)哪些內容的描寫表現了封建教育的陳腐與失敗?

四、課後練習。

1.認真朗讀並背誦課文第2小節,體會作者寫景手法的高妙。

2.通讀全文,請說出你所認爲的作者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說明理由,並與同學交流。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3

  一、 導語: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神話故事是《女媧造人》。現在我們複習一下有關神話知識。

投影: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許多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作品簡介

18篇。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亦無定論,近代學者多認爲不出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戰國時作品,《海內經》四篇則爲西漢初年作品。內容主要爲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爲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晉郭璞作注,併爲《圖贊》,今圖佚而贊存;其後考證註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等。(教師可根據需要選取要點講解)

  二、誦讀貫通

1、教師範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

2、學生齊讀2遍。(齊聲朗讀)

3、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師生交流。

4、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譯文: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教師點撥: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於與太陽競跑,最後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爲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夸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實的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詩有“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崑崙”句。有時也用“夸父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不合乎《夸父逐日》作爲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四、作業與練習:

1、背誦《夸父逐日》,說說你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本題意在使學生通過背誦《夸父逐日》,熟悉課文,積累語言材料,並且從神話這一角度,瞭解課文內容,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有所認識。

2、對《夸父逐日》的結尾“棄其杖,化爲鄧林”應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爲鄧林”。那麼,什麼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其地,在現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清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外,“杖”與“桃林”同爲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夸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遺下的手杖化爲一片桃林這一結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豐滿了夸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爲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4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覆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瞭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爲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採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薰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爲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並小結,之後投影關於“曲”的常識。

關於“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淨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並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範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爲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⑴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迴觀察。

⑵完成後讓學生互評優劣,並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⑶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⑴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XXXXXXXXXXX”畫出),並用“x”括出這些景物特徵的修飾語。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遊其間。

讓學生用“從XXXXXXXXXXX(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XXXXXXXXXXX”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爲XXXXXXXXXXX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XXXXXXXXXXX”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悽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淒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悽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彷彿感受到了這位遊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着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鬱悲愴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爲“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徵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徵,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於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儘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並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

⑴體裁不同;

⑵所抒之情不同;

⑶表現手法不同。

2、填空:

X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裏浮現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名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5

  創意說明:

這篇教學設計主要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了解這篇敘事散文同樣回憶了怎樣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結構,體會文章表達的深刻主題,學習本文生動描寫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配樂朗讀,讀出文章的感情基調。

  二、分段朗讀,課文賞析。

1、朗讀文章的第1、2兩小節,明確本文的感情基調:“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明確本文的線索:“我”對柳葉兒的特殊感情。

2、閱讀文章第3~14小節,解決下列問題:

(1)這部分內容主要寫了幾件事情?

(搶柳葉兒吃柳葉兒)

(2)文章第8小節寫“我”童年時代的淘氣,有什麼作用?

(爲下文爬高摘柳葉兒作鋪墊)

(3)說說文章第10小節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溼潤、清涼、朦朧、寧靜,充滿詩情畫意)

(4)“我”把太陽看成一個鮮紅鮮紅的大櫻桃,這樣的聯想說明了什麼?

(說明當時的“我”非常飢餓)

(5)“於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這句話說明了什麼?

(吃柳葉兒是“我”童年的樂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飢餓、瘦削)

3、閱讀課文第15小節,解決下列問題:

(1)這一節採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

(2)這一節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麼?

(與文章開頭相呼應;再次抒發對柳葉兒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課文第10小節,寫一段話,描寫家鄉清晨的美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