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5篇

本文已影響 2.13W人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上冊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5篇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

一、總解

這首詩被理論界稱爲八十年代校園詩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寫這首詩時,作者潘先塵正是東北一所高校的在校學生。這首詩所表現的,就是大學生那種青春飛揚的風采。

二、節奏

潘洗塵的這首詩寫得很有特點,它讓人感覺最明顯的特點是它的語言。讀這首詩,我們會感覺和讀其它的詩不同。平時讀詩,很多人好採用拖音徐吟的方式(可例讀《靜夜思》),但是讀這首詩如果拖音徐吟會感到很不自然,會感到有些彆扭(可例讀第一句詩)。讀這首詩,讀着讀着就似乎覺得它的語言有一種天然的韻律,好像有一種牽引力,牽引着你把這首詩讀得輕快。讀這首詩,我們可以採用現在流行歌曲的一種歌唱方法——說唱。S。H。E。的歌曲大家很喜歡,像她們的《中國話》就很有說唱特色,我們也可以這樣去讀這一首詩。

這首詩爲什麼會讓人不自覺地就採用輕快的節奏去讀呢?這取決於這首詩組合句子的形式,一是全詩沒有一個標點,讓人讀起來停頓較短;二是很多詩行都是由幾個短句組成,這種短句的組合讀起來顯得暢快有力。這樣,就形成了這首詩特有的輕快的節奏。潘洗塵的這首詩,即使不看每個字的內容,我們單憑它的節奏,就能感覺到青春的氣息,感覺到那種風風火火,歡歡樂樂,匆匆忙忙。

下面大家把這首詩自由朗誦一遍,感受一下它的這種語言節奏。

三、形象

潘洗塵的這首詩塑造的是大學生形象,展示的是一羣青春生命,很富有感染力。這首詩表現了這羣年輕人的哪些內涵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詩。

“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們的身上和臉上/像小時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嚀我們早已遺忘/大海啊大海離我們遙遠遙遠該有多麼遙遠”。大家都知道,駱駝常常是在沙漠長途跋涉的旅行者的伴侶,沒有駝鈴而去遙遠的旅行,路途將是寂寞和苦悶的。作者說,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表現了青春飽滿的激情和無所懼怕的內心世界。作者一行人去看海,偏偏選擇了一個下雨的日子,雖然小雨噼噼啪啪打在身上和臉上,可在他們看來,那就像小時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嚀一樣,他們早已遺忘,他們全不在乎,這表現出他們很灑脫。

“可我們今天已不再屬於兒童屬於單純屬於幻想/我們一羣羣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精力旺盛總喜歡一天到晚歡歡樂樂匆匆忙忙/像一臺機器迂迴於教室圖書館我們和知識苦戀”。作者覺得,他們已經長大了,遠離了兒童的那種單純和幻想,這表現了他們的成熟和自信。作者形容他們這一羣人,說“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精力旺盛”、“歡歡樂樂”、“匆匆忙忙”,這些詞語表現出他們很個性,很有活力。對於他們的學習生活,作者用了一個很有趣的詞語,說作們是和知識“苦戀”,這表明了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他們喜愛學習,他們很認真,很刻苦;由此可知,他們的內心很充實。

“有時對着髒衣服我們也嘻嘻哈哈發泄淡淡的優傷/我們常常登上陽臺眺望遠方也把六月眺望/風撩起我們的長髮像一曲《藍色的多瑙河》飄飄蕩蕩/我們我們我們相信自己的腳步就像相信天空啊/儘管生長在北方的田野影集裏也要有大海的喧響”。衣服髒了,仍然嘻嘻哈哈;有些憂傷,也是淡淡的,這裏所表現的還是一種灑脫,或說瀟灑。登上陽臺,眺望遠方,眺望六月,表現的是他們的求索精神。讓風撩起長髮,任憑長髮飄飄蕩蕩,這顯示了他們青春飛揚的美麗風采。相信自己的腳步,就像相信天空,這個比喻很新穎,這裏表現的還是自信。儘管生長在北方,但是他們不想存在缺憾,他們想在自己的影集里加入大海的圖片,這表現了他們追求完美的心理。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要枕着沙灘也讓沙灘多情地撫摸我們赤裸的情感/讓那海天無邊的蒼茫回映我們心靈的空曠/揀拾一顆顆不知是丟失還是扔掉的貝殼我們高高興興/再把它們一顆顆串起也串起我們閃光的嚮往”。這是作者對看海的想象。他想象着在海邊枕着沙灘,揀拾貝殼,串成一串;而此時的心情是高高興興,心靈也隨着廣闊的大海藍天變得空曠,他想着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赤裸,盡情地流露,無拘無束。這些,表現了他們一種奔放的情懷。

“我們是一羣東奔西闖狂妄自信的探險家啊/我們總以爲生下來就經受過考驗經受過風霜/長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們有太多的幼稚/我們我們我們就是不願意停留在生活的座標軸上”。這幾句話是作者的自我評價。他自我評價說,自己是一羣東奔西跑狂妄自信的探險家,不願意停留在生活的一點,這表現了他們有一種不安於現狀的開闖精神。他自認爲能經受風霜的考驗,不信神不信鬼不信自己幼稚,這裏表現的還是一種自信品質。

“六月是我們的季節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最後這兩句是照應開頭。在這裏作者說“六月是我們的季節”,由此我們可知,這裏的“六月”有深層意義,它指的是青春這個生命的季節。那麼作者最後所說的“看海去”也同樣被賦予象徵意義,它象徵的是對生活的憧憬,努力去實現人生的理想。

《六月,我們看海去》原文閱讀

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

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們的身上和臉上

象小時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嚀我們早已遺忘

大海啊大海離我們遙遠遙遠該有多麼遙遠

可我們今天已不屬於童稚屬於單純屬於幻想

我們一羣羣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

精力旺盛總喜歡一天到晚歡歡樂樂匆匆忙忙

象一臺機器迂迴於教室書館食堂我們和知識苦戀

有時對着髒衣服我們也嘻嘻哈哈發泄淡淡的優傷

常常我們登上陽臺眺望遠方也把六月眺望

風撩起我們的長髮象一曲《藍色的多瑙河》飄飄蕩蕩

我們我們我們相信自己的腳步就象相信天空啊

儘管生在北方的田野影集裏也要有大海的喧響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

我們要枕着沙灘也讓沙灘多情地撫摸我們赤裸的情感

讓那海天無邊的蒼茫回映我們心靈的空曠

撿拾一顆顆不知是丟失還是扔掉的貝殼我們高高興興

再把它們一顆顆串起也串起我們閃光的嚮往

我們我們我們是一羣東奔西闖狂妄自信的哥倫布呵

總以爲生下來就經受過考驗經受過風霜

長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們有太多的幼稚

我們我們我們就是不願意停留在生活的座標軸上

六月是我們的季節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

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

《六月,我們看海去》知識要點

1。作者簡介

潘洗塵,1963年生人,1982—1986年就讀於哈爾濱師大中文系。潘洗塵是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朧詩之後的新生代校園詩人,作品雖不多,但因獨有的詩風格外的引人注目。

有人把六月比作青春,把青春比作詩歌,這是有道理的:這三者都顯示着旺盛、勃發、充沛的特點。《六月,我們看海去》一詩,就是作者潘洗塵19歲讀大學一年級時創作的,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品。讀了《六月,我們看海去》這首詩,我們能在歡快的詩行裏看到詩人及那個時代青年的內心世界。

2。本詩的韻腳

遠方/遺忘/幻想/匆匆忙忙/憂傷/飄飄蕩蕩/喧響/空曠/嚮往/風霜/座標軸上/遠方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體驗美好詩情,理解詩人生命中的兩難心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在當代詩人人,有一個我們頗爲陌生的名字,叫海子。20xx年,“人民文學詩歌獎”在窯了兩年之後,授予給了他和另一位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二、讀詩

①放錄音談這首詩的體驗,感受。

②指導學生朗讀。透過字句,請你想像推測一下,詩人是個怎樣的人(心靈孤獨封閉)

二、介紹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縣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3年畢業後任教於中國政法大學。19xx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關臥軌自殺。海子是個極有天賦的詩人,他獨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風格、對生命的崇高的激情關懷、對美好事物的眷戀,使他的作品有一種童真夢幻般的吸引力。寓言、純粹的歌詠和遙想式的傾訴是其三種基本的表現方式,但散漫的抒寫並沒有影響他語言的特殊的節奏和字句的鍛鍊。對死亡的特有的敏感使他的一些詩作帶着一層神祕抑鬱悲觀的色彩,這種消極因素也影響了他的生命態度。

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寫於海子死前的兩個月。在詩中詩人終於開始擬想塵世的幸福生活。從中可見他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戀,對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動和關懷。詩句質樸、親切,如同一個純真少年向母親傾訴夢想和未來。全詩籠罩着浪漫、夢幻的色彩。

三、自讀點撥:

1. 這首詩共三章。第一章虛構一幅自由獨立、遠離塵世喧囂的生活圖景,一股清新潮潤的氣息撲面而來。

2.這幅生活圖景裏有一些清晰的意象,通過意象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海子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

通過意象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海子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

意象1:餵馬,劈柴,閒適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意象2:周遊世界,這種生活無疑是自由的。

意象3:蔬菜和糧食,平凡普通自食其力。

意象4:房子,詩人的生存空間和精神家園。

意象5:大海,廣闊的胸懷,包容一切,煩惱和痛苦。

意象6: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面朝大海,背離塵世,遠離世俗。無法實現的幸福

通過意象分析我們可以總結海子理想幸福生活是:自由閒適,平淡普通,卻又充滿詩意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但文中卻說:從明天起...................美好的生活爲什麼要從明天起而不從即刻起呢明天是未知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遙遠的,而海子卻把這樣的幸福限制在了明天,這聽起來不免讓人傷感。而仔細分析海子的這中生活在現實中會實現嗎,他們太理想了完全遠離塵世。

3、傳遞幸福--博大的愛

作者把自己未來的幸福迫不及待的傳遞給親人和朋友,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詩人渴望別人分享他的幸福,而且也真誠的把祝願送給親人朋友,但作者爲什麼又說是“幸福的閃電”

閃電的特點是一瞬即逝,這說明詩人的幸福的是短暫的是不長久的,雖然如此,詩人還是希望詩人能幸福,人把自己真誠而美好的祝願送給整個世界“給每一座山每一條河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爲你祝福......原你在塵世獲得幸福”。這裏詩人不僅祝福,關愛自己的朋友親人,甚至關愛陌生人,乃至整個自然生命,表現了詩人博愛的情懷。

4、我們感謝詩人對我們芸芸衆生的關愛於祝福,我們也同樣的祝願詩人能在塵世獲得幸福,最後詩人得到幸福沒有詩歌最後說“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詩人把最世俗而又是最美好的囑咐給了世人而以一個“只願”最終把自己隔絕到了塵世之外,面朝大海,背離塵世,於幸福遠離了。

5、討論:這首詩兩次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都表達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說出,是第一章情調的順向發展,即“餵馬,劈柴”等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情調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說出,是第二、三章情調的逆向發展,即本來順着“願你”“願你”的祝禱,最後應是更昂奮的博愛情懷的展露,可是經由“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轉,“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猶言塵世幸福是你們的,他人的,我海子仍舊偏安一隅,獨守清高。這後一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顯示出詩人陷入矛盾境地:剛對世人表露赤誠心懷,很快轉過身去,面朝大海,背對大陸,背對衆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於墮入塵世成爲俗人。詩人心懷始而熱情開放,終而收合封閉,這就是這首詩的情感發展的線路。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3

卞之琳於20世紀30年代出現於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於法國象徵派,並且善於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爲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面。

一、整體把握

閱讀《斷章》,你贊同哪個觀點?

1、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爲,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着無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卻不以爲然,他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對上。”

《斷章》一詩中,詩人是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闡釋抽象的哲理的?

《斷章》的4行詩,是4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了聯繫。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繫。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耐人尋味。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理。

2、如果把這首詩當做情詩來讀,該如何闡釋?

關於《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爲這是一首愛情詩,橋頭的“你”在白天是樓上人心目中的風景,在夜晚是樓上人夢中的“裝飾”。一個是白天夜晚都在關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個是被別人深愛着,自己卻沒有感覺。詩人自己說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對”上。他通過對自己剎那間感觸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哲學深思:在同一時空中,作爲主體的人或物,有可能變成客體,客體又可能變成主體。原來,《斷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過兩幅生動、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出來的,需要讀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種創造。

《斷章》一詩充分顯示了詩人的高超的結構手腕。全詩四行,分成兩節,恰似並置在一起的兩組鏡頭。

鏡頭一:“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鏡頭二:“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兩個鏡頭攝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景象,分別來看各自只是一個肯定性敘述,告訴讀者一種狀態而已,很難悟出什麼深意。現在把這兩個鏡頭並置在一起,構成一組並列蒙太奇,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個鏡頭中,“你”是看風景的主體,到第二個鏡頭中,還是這個“你”卻成了被別人看的客體了。這種主體與客體位置的不着痕跡的轉換,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種相對性。事物處於某種狀態,總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有限的;如果從不同角度出發,用不同的參照物做比較,那麼對處於同一種狀態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這種對事物相對性的強調,只要不把它推到極端,與事物的絕對性相割裂,導致相對主義,那麼對於破除人們孤立地、靜止地、一成不變地看問題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還是有所裨益的。

鏡頭三:“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鏡頭四:“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構成了另一組並列蒙太奇,是對前一組鏡頭顯示的哲學上的相對性的強化。不過細細體味一下,這組鏡頭與第一組鏡頭還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組並置的兩個鏡頭都是具體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組,鏡頭三:“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還是具體的,至於鏡頭四:“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則只能是從想像中才得以展開的了。它虛一些,令讀者體味的餘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這“裝飾”二字,認爲這是“詩人對於人生的解釋”,“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裏卻埋着說不盡的悲哀”(《〈魚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辯文章中則稱:“‘裝飾’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斷章》裏的那一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對’上。”(《關於〈魚目集〉》)對李健吾先生的解釋和卞之琳先生的辯白該怎樣看呢?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因爲凡優秀詩作都不是平面展開的,而具有多個層面,這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正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每個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於解題者純主觀的想像。同時這種不可窮盡性也只有在讀者的審美活動中才能顯示出來,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從而在詩歌中會有全然不同的發現。這樣說來,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們當然應重視,我們把這首詩的主旨解讀爲表達一種哲學上的“相對”觀念,便是充分考慮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麼對此詩的理解是否還可以有不同於詩人的見解呢?當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過詩中的兩個“裝飾”,悟出了詩中蘊含的“說不盡的悲哀”,也儘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稱的:“詩人的解釋可以攆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釋嗎?不!一千個不!幸福的人是我,因爲我有雙重的經驗,而經驗的交錯,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詩人擋不住讀者。這正是這首詩美麗的地方。”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根據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爲教學的手段和依據,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啓發學生思維,使其善於動腦,敢於發言。

三、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聯繫初中所學《曹劌論戰》,學生介紹《左傳》,教師補充材料,《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整體把握

(1)解題:理解題意,你會想到那些信息?

(2)介紹時代背景: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3.課堂教學

第一步,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①選一名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再選一名學生評論優缺點,概括你所聽懂的故事。

齊讀課文。

②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奏,讀清句讀。對照註釋,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提出疑難字詞。

第二步,內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串連全文,並適時的採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爲什麼攻鄭?

提示:秦晉圍鄭,鄭國危如累卵。聯繫時代背景,這一段25個字介紹了哪些內容?找出重點詞:貳、軍、於

(2)一學生領讀第二段,找出重點詞句如“辭”“之”“然鄭亡,子亦有不利已”。

討論: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這一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此段爲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由男生齊讀第三段。

本段字詞較多,要求翻譯課文,解決字詞障礙。如“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鄙、陪、敢、濟、肆、闕

全體同學考慮: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僞,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地理到歷史,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術,動之以利,曉之以理。

(勇)退:燭之武關鍵時刻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舍小存大,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縋而出,知難而上,義無反顧。

(巧)退:既有運籌帷幄、瞭然於胸之計謀,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辭。

可看出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A.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B.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C.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4)學生齊讀第四段,解決字詞如“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討論:晉侯在秦軍撤退時爲什麼不乘機襲擊秦軍?本段對故事情節的發展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考慮到“仁”“知”“武”的道理。

4.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敘事特點

(1)伏筆與照應: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秦、鄭並沒有多大的矛盾衝突。“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爲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紮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爲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爲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於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後,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係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5.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成功地勸說了秦君,憑一己之力,解救了鄭國,其勸說的藝術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提示:主要從燭之武的勸說藝術進行分析總結。燭之武的一段說辭,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言辭巧妙。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啓示: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們評在價燭之武時,有的說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讚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說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6.作業

(1)儘量背誦。

(2)歸納文中詞性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現象。

(3)我國古代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燭之武退秦師再次印證了“舌頭”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戰場。對此,你感受如何?請聯繫你所瞭解的史料寫一段文字,不少於300字,題目自擬。提示:可以結合史料從“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口才”的認識。具體史料可以聯想到毛遂義正詞嚴,說服楚王與趙國締約;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衛了趙王的尊嚴;諸葛亮舌戰羣儒等。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家巴金基本情況。

2、理清全文的思路。

3、閱讀文本,理解作者對小狗包弟的感情變化及其原因。

4、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講真話、敢於自責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的思想內容。

2、領會作者懺悔精神,培養學生的反省懺悔意識。

【課時安排】

二課時。(本次公開課爲第一課時)

【教學方法】

講述法、啓發式教學法、討論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板書“狗”。狗有跳高的專長,因爲狗急能跳牆,狗有見義勇爲的美德,因爲狗也常常捉捉耗子,狗也是最自信的動物,因爲狗眼看人低。當然,關於狗的歇後語成語還是很多的,如:、狗皮膏藥、狗仗人勢、狗尾續貂、蠅營狗苟、狗咬呂動賓――不識好人心,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等等。俗話說:“狗肉好吃名聲壞”,因爲狗名聲不好,自古以來人們都會借狗的名義去辱罵對方,它成了代人受過的替罪品,因此狗給人的印象常常是不好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小狗包弟》這篇文章,看看筆下的狗是什麼樣子的。

二、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紹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官宦家庭,20xx年10月17日於上海逝世,享年101歲。他被公認爲20世紀不多的幾位文學大師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與人文精神的巔峯。

主要作品:①長篇小說:《滅亡》(第一部長篇小說)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抗戰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

②中篇小說:《寒夜》、《憩園》、《春天裏的秋天》

③散文集:《隨想錄》(5集)、《新聲集》、《讚歌集》

介紹《隨想錄》:在《隨想錄》中,巴金真實地記錄了“__”給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帶來的身心摧殘,同時,他又對全民族在“__”中的病態思想和知識分子爲自保而出賣朋友、出賣良知的行爲作了思考與分析,表現了一位世紀偉人的良心與勇氣。

《小狗包弟》是巴金《隨想錄》中的名篇。它講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條可愛的小狗在“__”中的悲慘遭遇,從一個側面反映那個瘋狂時代的社會現實;文章還描寫了小狗的悲慘遭遇留給作者心中永難磨滅的傷痛,表達了深重的悲憫、歉疚和懺悔之情。

三、習讀並理解課文

1、聽錄音,給生字注音。

⑴品讀全文,概述文章內容。

明確:一位藝術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帶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來歷;包弟的聰明伶俐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包弟慘遭厄運;包弟之死給作者永久的心靈傷痛。

包弟的經歷 “我”的感情

被轉送給我,親密接觸 歡快

被追殺,不知如何安排 憂慮

被送走時 輕鬆

被送走之後,心不得安 沉重

被解剖,至今自責 歉意

⑵找出描寫包弟的句子,在作者筆下,小狗包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明確:正面描寫:第2自然段“狗來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發笑”

側面描寫:第3自然段寫“拍攝包弟的鏡頭”“由起女士對包弟念念不忘”

第4自然段愛人外出食飯討骨頭喂包弟

第5自然段“聽妹妹們說……等候我們出來”

明確:可愛、聰明、有情義、通人性。

2、問題探究:

⑴如此可愛的小狗,“我”爲什麼要捨棄它?

明確:成爲“包袱”,我自身難保。

⑵小狗包弟送走後,作家的內心是如何變化的?爲什麼

明確:輕鬆沉重自責。

①作家爲什麼會輕鬆?

明確:包袱解除了,從紅衛兵開始上街抄四舊開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個包袱,使他們整日生活在心驚膽戰當中,害怕小狗包弟會給他們帶來災難,如今包弟送走了,沒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輕鬆了。

②他爲什麼會沉重?

明確:作家想到了解剖臺上的小狗包弟的慘象,進而想到爲了自保,自己將相處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誼的包弟犧牲掉,心中便產生了深深的愧疚,這種內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③這種包袱使作者不斷的自我譴責,請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話是表明作家的自責的?

明確:“不能保護一條狗……我不能原諒我自己!”

教師小結:這不僅僅是歉意,更是發自靈魂深處的懺悔!是對生命的尊重,是一個有良知的作家對反省歷史的呼號。

⑶我們說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可是時間能撫平心靈上的創傷嗎?倒數第三段作家寫了時光的流逝,又寫了庭院景況的改變,目的是什麼?

明確:作家要說的是雖然整整13年過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種愧疚和自責仍然沒有減少一分,反而與日俱增,而且作者認爲“這種煎熬不會終結”除非“給自己過去十年的生活作總結,還清心靈上的債”所以作家在76歲高齡,仍然帶病書寫着心中真誠的懺悔,最後輯成了《隨想錄》一書。

⑷總結“我”的感情脈絡:

歡快──憂慮──輕鬆──沉重──自責。

板書設計

包弟的經歷 “我”的感情

被轉送給我,親密接觸 歡快

被追殺,不知如何安排 憂慮

被送走時 輕鬆

被送走之後,心不得安 沉重

被解剖,至今自責 歉意

第二課時

四、引導探究

1、開篇寫一位藝術家與狗的故事,有什麼意義?

明確:從思路章法說,先說別人的事引出話題,起着鋪墊、啓發的作用;

從思想內容說,藝術家與狗的故事,巴金與狗的故事,二者形成對照,讓人看到此類事在全國是遍見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從寫作效果說,藝術家與狗的故事似乎更慘烈,而巴金與狗的故事之悲哀則在於心靈,是一種“潤物細無聲”或“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精神折磨。

2、從題目中可以看出這篇文章的主角是誰?要表現人在“__”中的遭遇就應該寫人,爲什麼巴金先生把一條小狗作爲主角呢?

明確:⑴“__”中,連一條狗都不能逃過劫難,更能體現“__”時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現實。這也體現出了“以小見大”的寫作特點。

⑵把狗的忠心與人的無情進行強烈的對照,從而揭示“__”中人性的扭曲。

⑶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歷史是分不開的,寫包弟也是爲了表現自己的心靈歷程。寫心靈是主要的,寫小狗包弟是次要的。

3、對於作家爲了自保,而放棄小狗包弟的行爲,我們該如何看?

教師總結:同學們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爲作家的行爲是自私的,另一種認爲作家的行爲可以理解。這兩種意見都有道理,持前一種意見的同學,他們的是非觀念很強,能夠在大是大非面前擺正自己的心態。而後一種同學,他們則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們沒有親歷“__”,對“__”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斷當中,我們仍能夠看到社會的動亂,所以我們對於生存在那樣的社會當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應當給予一定的理解。

4、巴金的懺悔有什麼意義?

教師總結:在__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裏,幾乎沒有人爲他們的所作所爲承擔責任,而巴金作爲一個受害者卻站出來懺悔,這是需要莫大的勇氣和力量的,他的這種懺悔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引起了人們對於“__”思索,所以作家的懺悔具有喚醒人心的作用。

小結:一個人惟有懺悔自己的罪過才能獲得新生;一個民族只有懺悔自己歷史上的過失纔會遠離偏執,專制和野蠻,走向理性與文明;人類惟有懺悔自己的行爲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互存互進。惟有懺悔我們的社會纔會走向和諧,人類纔會走向美好的大同。

5、你認爲巴金是怎樣的一個人?

“__”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__”結束後,他勇於反省,對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懺悔。他嚴於解剖自己,敢於講真話,爲人真誠正直,是一個值得人們敬佩的人。

五、[課堂總結]

巴金是現代中國不多的文學大師、思想家之一,他以豐碩的文學成果以及一生坦蕩無瑕聖哲般高貴的人品,向世人證明了愛心的價值、真誠的偉大,以及天才的光芒,這位“20世紀中國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將與魯迅等人一樣,長留青史,像北斗一樣在天空閃爍!讓我們記住這位老人並學習這位老人的不斷進取的精神和嚴於解剖自己靈魂的勇氣,鑄造一種坦誠真實的人格。

《小狗包弟》教學雜談

〖激活自主建構能力,提升課堂文化品位·加強引領,提升課堂文化品位〗

1、防止問題的發現討論在平面上滑行:

《小狗包弟》:

⑴棄狗行爲反映了巴金的懦弱,自私。

⑵爲了家人爲了自保不算懦弱,可能理解。

⑶巴金的棄狗行爲是社會所迫,時代所迫,沒有必要自責。

反思:應從棄狗行爲引向棄狗心理,情感,才能可能直逼靈魂深處,才能體會巴金“不寬恕自己”,在別人是“我控訴”時,他說“我懺悔”的價值意義

教師:假如你是巴金有哪些會是相同的,哪些不同的,巴金和你最大的區別在哪裏。

要點:防止討論就事論事,停留在事件表層、本身,要看到背後的文化的,道德的、情感、心理的東西。尤其要直逼心靈。

2、吸收好的語言,分析語言的效果:

“好句要須好字”。注重詞彙語言的辨別吸收,吸收現當代的有生命力的鮮活的語彙,有文化內涵的語彙。“文章”“作品”“文本”同一個所指,但理解不同,防止用舊語言消解新語彙。無意識學習,遊戲,語言狂歡,戲用。

傳統對語言修辭的分析,往往是從其概念入手,對其構選進行繁瑣的分析,常常是無效勞動。應從對概念的闡釋轉向語言修辭效果的分析,看它的言語方式如何打動讀者。“我要去約會了,別人等我很久了”怎樣有文采地表述,“大部分人我沒印象,但對你們少數幾人印象深刻”的表述。《斷章》《祝福》《小狗包弟》語言分析。

《小狗包弟》教學反思

下面是我爲大家分享的《小狗包弟》教學反思,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下。

《小狗包弟》,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八課,我申報高中語文教師資格時試講的篇目。儘管試講我已順利通過,但試講時的“坎坷”我仍難以忘懷。這是我第一次試講高中教材,儘管用了兩天的時間進行了自認爲很充分的準備,但是在面對學科專家測試組的老師時,我底氣嚴重不足,因而頻頻出錯。

雖然專家測試組的老師們肯定了我積極樂觀的從教態度,也看到了我駕馭課堂的能力,同時對我的板書設計也較爲滿意。但是以下兩點,是我較爲失敗的地方:

1、在填寫了我的一些基本信息之後,其中一位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作爲一個一直以來從事初中教育教學工作的老師,對高中生以及高中教材你有多少了解,以自身的知識儲備來說,你認爲你是否有能力勝任高中語文的教學。”

老師的提問我有些始料未及,這個問題我沒有準備。(後來想想,做爲一位教師要申報高中教師資格,本身就是要有心理準備以及能力的儲備去從事高中教育,否則爲何要考!)我知道這些老師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如果我想矇混過關,肯定只會讓他們反感,所以我坦誠地說我對高中生以及高中教材瞭解得並不很多,以我自身的知識儲備來說,也許還不能馬上成爲一個優秀的高中語文教師,但是我肯學,我會努力。(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知道老師們並不很滿意。)

2、針對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老師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在設計《小狗包弟》的教學目標時,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反省懺悔意識。但在試講時,你又說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巴金老先生。你這樣設計是否有些前後矛盾?”

聽到老師的意見,我有點蒙,不等認真細想便辯解道:“巴金是爲了更多愛他且他愛的人才放棄小狗的,所以我們應該寬容他。……後來老師們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對課文主題的理解還不夠清晰。而且照我這樣推論下去,是不是有理由,或者有藉口,就可以做違背道義,甚至違法的事。聽到老師們的分析,我冷汗直冒。沒想到自己竟然犯了這麼嚴重的錯誤而不自知。(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知道老師們挺失望的。)

儘管此次試講遭遇了一定的挫折,面子上有點過不去,但是我卻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我也明白了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體驗美好詩情,理解詩人生命中的兩難心境。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在當代詩人人,有一個我們頗爲陌生的名字,叫海子。20xx年,“人民文學詩歌獎”在窯了兩年之後,授予給了他和另一位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二、讀詩

①放錄音談這首詩的體驗,感受。

②指導學生朗讀。透過字句,請你想像推測一下,詩人是個怎樣的人?(心靈孤獨封閉)

三、自讀點撥 :

1.?這首詩共三章。第一章虛構一幅自由獨立、遠離塵世喧囂的生活圖景,一股清新潮潤的氣息撲面而來。

2.這幅生活圖景裏有一些清晰的意象,通過意象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海子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

通過意象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海子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

?意象1:餵馬,劈柴,閒適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意象2:周遊世界,這種生活無疑是自由的。

?意象3:蔬菜和糧食,平凡普通自食其力。

?意象4:房子,詩人的生存空間和精神家園。

?意象5:大海,廣闊的胸懷,包容一切,煩惱和痛苦。

?意象6: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面朝大海,背離塵世,遠離世俗。無法實現的幸福

通過意象分析我們可以總結海子理想幸福生活是:自由閒適,平淡普通,卻又充滿詩意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但文中卻說:從明天起...................美好的生活爲什麼要從明天起而不從即刻起呢?明天是未知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遙遠的,而海子卻把這樣的幸福限制在了明天,這聽起來不免讓人傷感。而仔細分析海子的這中生活在現實中會實現嗎,他們太理想了完全遠離塵世。

3、傳遞幸福 --博大的愛

作者把自己未來的幸福迫不及待的傳遞給親人和朋友,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詩人渴望別人分享他的幸福,而且也真誠的把祝願送給親人朋友,但作者爲什麼又說是“幸福的閃電”?

閃電的特點是一瞬即逝,這說明詩人的幸福的是短暫的是不長久的,雖然如此,詩人還是希望詩人能幸福,人把自己真誠而美好的祝願送給整個世界“給每一座山每一條河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爲你祝福......原你在塵世獲得幸福”。這裏詩人不僅祝福,關愛自己的朋友親人,甚至關愛陌生人,乃至整個自然生命,表現了詩人博愛的情懷 。

4、我們感謝詩人對我們芸芸衆生的關愛於祝福,我們也同樣的祝願詩人能在塵世獲得幸福,最後詩人得到幸福沒有?詩歌最後說“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詩人把最世俗而又是最美好的囑咐給了世人而以一個“只願”最終把自己隔絕到了塵世之外,面朝大海,背離塵世,於幸福遠離了。

5、討論:這首詩兩次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都表達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說出,是第一章情調的順向發展,即“餵馬,劈柴”等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情調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說出,是第二、三章情調的逆向發展,即本來順着“願你”“願你”的祝禱,最後應是更昂奮的博愛情懷的展露,可是經由“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轉,“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猶言塵世幸福是你們的,他人的,我海子仍舊偏安一隅,獨守清高。這後一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顯示出詩人陷入矛盾境地:剛對世人表露赤誠心懷,很快轉過身去,面朝大海,背對大陸,背對衆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於墮入塵世成爲俗人。詩人心懷始而熱情開放,終而收合封閉,這就是這首詩的情感發展的線路。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課堂實錄

師:下面的朗讀訓練我們分三個環節:首先讀出詩歌的“音韻美”,其次讀出“自我體驗”,最後讀出“字面後的靈魂”,請同學們先齊讀這首詩。

(生齊讀)

師:同學們在朗讀的過程中速度稍快了,像在匆匆趕路,朗讀詩歌要像一路欣賞風景,要駐足、要流連,也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音韻美”。請大家邊自由朗讀邊在詩裏標出哪裏該停頓、重音和延長?

(生自由朗讀、標註)

生: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爲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錶停頓;字下“·”表重音;“~”表聲音延長)

師:你剛纔的標註大部分很好,朗讀中的停頓原則上是以詞組爲單位,“每”“溫暖”的重音把握很準確,重音表示情感或者意思需着重表達,還有“大海~”,聲音延長往往是爲抒發情感的需要。同學們對於朗讀注意點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我覺得“陌生人,我也爲你/祝福”中“陌生人”“也”要讀重音,因爲這是特定的人羣,重讀能吸引注意。

師:說得很有道理,而且“也”後面稍加停頓會更有音韻美。同學們,有沒有把朗讀要點標註好?我們再讀,看看和上次朗讀效果同不同?

(生根據修正後的齊聲朗讀)

師:嗯,果然注意了停頓、重音、延長,詩歌真的就像歌一樣好聽起來了!這裏還要注意除了重音以外,“餵馬,劈柴,周遊世界”要讀得輕快跳躍,“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要輕讀,表示和親人的親近柔情,同學們一邊體驗一邊再讀一讀。

(生再齊聲朗讀)

師:好,比上次更好聽了!我們又發現了詩歌朗讀還要根據它的情意分“輕重緩急”朗讀。那麼下面我們就要讀出該詩的“自我體驗”了,同學們邊讀邊標註自己最有體會的詞句。

(生自由朗讀標註)

生1:有“餵馬”“劈柴”“糧食”“蔬菜”我體會到一種“樸實”;“面朝的大海,春暖花開”“周遊世界”我覺得很“明朗爛漫”,對陌生人的祝福我想有“博愛”的情感在裏面。

生2:寫親人的句子,我感受到“分享”的歡樂,還有“溫暖的名字”我感覺真的“溫暖”。

生3:還有“閃電”,我覺得是那麼“明亮又短暫”。

師:同學們體驗很深刻,我們逐漸走進了海子的情感世界,逐漸聽懂了他的歌謠,下面我們就帶着這樣的體驗朗讀。

(學生深情齊聲朗讀)

師:同學們基本讀出了體驗,但“詩味”還不夠,因爲僅僅停留在“讀”,眼前還沒有出現情境,請同學們邊讀邊想象出眼前之景,比如“餵馬、劈柴”就想到鄉村牧野,“和每一個親人通信”你們眼前就出現自己最愛的親人,“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就想到春山春水,讀的時候注意由句生境,由境生生情,再由情入境。

(生再次深情齊聲朗讀)

師:同學們真的讀出了詩歌的美,詞句美、音韻美、意境美,但是洗淨鉛華,又有多少寂寞在後面啊。我們下面將要讀出字後的靈魂,同學們“知人論詩”,找出詩中反覆出現三處的詞語,看看能讀出作者的靈魂嗎?

生1:“從明天起”有三處,說明他只是從明天起,昨天沒有找到,未來還沒有來。

生2:“願你”也是三處,和“我只願”是海子內心矛盾的體現,所以“願你”要讀出明朗,“我只願”要讀得低沉一些。

師:分析得很好,所以值得注意的還有,一樣的句子不同的朗讀,比如前面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要讀得昂揚而最後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要深沉。

生:“幸福”在文中也出現了三次,但是······(學生有點哽咽)幸福遠離了海子,他只把幸福留在了世間。我讀出了幸福後面的矛盾和悽美。

師:朗讀經典就要思考它爲什麼能成爲經典?因爲裏面有紅塵的樸素情感,有對摯親的傾訴,甚至有對陌生人的祝福,這些衝擊了每個人內心的最柔軟。特別是海子入世與出世間的矛盾和無奈,溫暖背後的悲愴凝重,祝福背後的遺世獨立,可謂一唱三嘆,讓人難以釋懷!請同學們再次吟詠,讀出詩歌的美麗和它背後靈魂的嘆息!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教學參考

一誦讀提示

這首詩以樸素明朗而又雋永清新的語言,唱出一個詩人的真誠善良。詩人想象的塵世,一切都那麼新鮮可愛,充滿生機和活力。要注意讀出詩中積極、昂揚的情感。

二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

海子生前好友、詩人西川回憶說:“海子沒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這或許是由於他的偏頗。在他的房間裏,你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海子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之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自行車。”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海子獻身詩歌事業,是以犧牲塵世生活爲代價的。

2.內容大意

這首詩海子寫於死前的兩個月。詩人終於開始擬想塵世的幸福生活。全詩共三節。第一節詩人勾勒出了想象的塵世生活,餵馬、劈柴、有一所房子等,都是擬想的。第二、三節表現了詩人博大的愛心。和每個親友通信,從“河”“山”一直到“陌生人”“取名字”等,極富詩意和人情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給人一種非常清新、溫暖的感覺。

海子在詩中真誠地祈願,每一個陌生人都在塵世中獲得幸福,是詩人真誠良知的展現。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 瞭解朦朧詩特點。

2、 掌握先破後立的藝術構思及象徵等藝術手法

3、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掌握先破後立的藝術構思及象徵等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瞭解朦朧詩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鑑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愛情,一個亙古不變的人生話題,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盡情歌頌,留下了幾多千古絕唱:“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愛情,讓人煩惱並甜蜜着的主題,隨着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愛情觀也在不斷髮生變化,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舒婷的心靈深處,聽聽她的心靈獨白。(板書課題、作者)

二、解題

致:給予。如:致函,致電。

可見這是一封信,是一封寫給“橡樹”的信。5。下面我來朗讀這首詩,同學們用筆畫出詩中所寫的具體物象,同時思考如下問題:

① 是誰寫給“橡樹”的“信”呢?

② 她爲什麼要給寫這封“信”呢?

三、設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麼會對橡樹發表自己的愛情宣言呢?

1、師簡介作者(結合課文註釋①):

舒婷:中國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板書)。

2、引出“朦朧詩”概念

朦朧詩產生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藉助象徵、比喻等手法,創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等。

四、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麼呢?

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

1、師朗誦全詩,配樂《海邊的阿狄麗娜》(或聽錄音)

2、請同學就所學知識淺談:什麼是愛情?

3、師略論愛情(深情地):

有人說,愛情就是一顆心與另外一顆心的碰撞;有人說,愛情就是黑暗中閃閃發光的鑽石,就是撒在夜空裏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說,愛情使人歡樂,愛情令人痛苦,愛情給人力量,愛情讓人迷惘。

是啊,因爲愛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馬相如;

因爲愛情,孟姜女哭倒了萬里長城;

因爲愛情,林黛玉含恨焚詩稿;

因爲愛情,祝英臺忍悲赴黃泉。

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引出了人世間多少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恩恩怨怨;“愛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筆下永恆的主題,而有部電影則忍不住困惑地問道《愛情啊,你姓什麼》?!

是啊,愛情啊,你到底姓什麼?

五、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

(板書:木棉的自白)

1、她說:愛不應該是這樣的

⑴請一女同學朗讀此片斷。

⑵請同學討論歸結: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爲什麼?

⑶師分析、明確: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爲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於不顧,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板書)的愛情。它沒有自己的主幹,它是靠別人的力量上去的。木棉對這種愛情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一起讀出來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這讓你想起怎樣的女性或婚姻關係?(“夫貴妻榮”、“攀龍附鳳”的依附關係。今天,“傍大款”者還想通過依附“高貴”的丈夫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真是可憐又可笑。現代女性絕不做“以丈夫爲職業”的女人,不做靠男人發光的女人。女人不能再是月亮。

b 其次,對於癡情的鳥兒,爲綠陰重複單調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麼樣的態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絕不學!

因爲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爲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爲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願飛出橡樹的庇護,不願飛向屬於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這是一種“只知依附”(板書)的愛情。

這讓你想起怎樣的女性?(甘願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籠中的小鳥,在男性的陰影中麻木喪志,在男性的恩寵下迷失自我的女性。這是單方地癡戀。)

C、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峯、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被讚美的對象,那麼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度呢?同學齊聲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

因爲它們爲了橡樹的蓬勃生長,無怨無悔地奉獻、結予,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

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板書)的愛情。

提示:我想給大家念幾句歌詞,選自艾敬的《外婆這樣的女人》“女人,女人,這一生啊,爲了誰而活着;女人,女人,這一生啊,爲了他和他的孩子們。情竇初開時爲愛牽引,瓜熟蒂落時爲愛受困,人到中年時殘花敗葉,人老珠黃時爲着兒孫……”外婆這一生過得怎樣?(把一生給了他和孩子們,爲了別人而活,沒有一刻是爲了自己活的,這就無所謂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並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從人格價值的維護和保持看,這種一味的奉獻不足取。

雖然從道德情感方面說是高尚美好的,但從人格價值的維護保持來看是不明智的,而且從愛情關係的維繫發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如《牽手》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所透露的:夏小雪和鍾銳是大學同學,後夏爲了支持鐘的事業和照顧兒子,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成了很稱職的“賢妻良母”,但這時,鍾覺得與妻子缺少共同語言,於是感情不和,終至離婚。後小雪重新找回了自我,此時她又具有了吸引鐘的魅力,使鍾希望與她再次牽手。所以現代女性應摒棄“男性中心”的世俗偏見和“女人支撐男人,男人支撐世界”的成就替代觀,不能一味地犧牲自己而“爲他人作嫁衣裳”。

D、小結:

以上三種傳統的“世俗的愛情”,都是以犧牲一方爲前提的。傳統的愛情觀顯示愛的雙方的結合,並不是人的感情和價值的平等的結合,往往是權勢和財勢的結合;結合的雙方也往往是主導和從屬、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失去了愛的本質。作者是持否定、批駁的態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 那麼,作者嚮往的真正的愛情(板書)是什麼樣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說:愛應該是這樣的。

⑴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尾。

⑵這一部分,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同學討論、回答)

⑶師分析、明確:

a 首先,作者強調的是愛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爲前提,纔可以論及“愛情”,

也即強調了愛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板書)。

b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這幾句強調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書)。

c 作爲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片斷:“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採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幹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 那麼,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呢?

女生齊讀片斷: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爲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紅碩的花朵,說明木棉的美麗、熱情、真摯,體現了一種女性的陰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滿生機,既有美麗的外表也要有豐富的內涵。

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涵。

後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點難以理解,我們有必要聯繫自古以來中國女性及其遭遇加深體會。

(師分析)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也試圖反抗,改變這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慘的結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不僅喪失了做個“人”的權利,只能像一種依附品從屬於男性社會,而且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加濃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

女詩人作爲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爲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爲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應該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

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和熱情友愛的態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麼,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

男女生分讀片斷:“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男)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女)

彷彿永遠分離, (男)

卻又終身相依。” (女)

“寒潮、風雨、霹靂”比喻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霧藹、流嵐、虹霓”則比喻生活中的快樂與成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沒有他人,兩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並分擔、共享生活中的一切,纔會有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女性獨立。

同時,愛也是一種默契,一種真誠(板書)。相知相依的兩個人即使相隔異地,也會心有靈犀的。有個成語叫做貌合神離,現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離神合!他們的心是永遠相通的!

f 最後,詩人大聲表白,這纔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這纔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詩人看來,愛不僅只愛對方,還要愛他的事業,他生活的土地,簡言之,愛他所愛。這是一種昇華了的愛情,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3、總結全文:

⑴詩人按照先破後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觀;接着在強調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別在於是否強調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在舒婷看來,尤其是作爲女性詩人看來,“她”有沒有真正的獨立平等意識、是不是十分珍視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尊嚴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這一點,早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英國,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說《簡·愛》中向我們點明瞭。

⑵播放《簡·愛》錄像片斷:

女主人公簡愛深深愛着她的主人羅切斯特先生,然而當她的愛情遭到社會不平等的對待時,她毅然選擇了“放棄愛情”,她要爲自己爭取平等、獨立的權利。爲了維護自身的人格和尊嚴,她發出了自己的愛情宣言:

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

我們的精神是同等的。

這宣言,無疑是女性要求獨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簡和詩人一樣,都強調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獨立,即使愛情也不能使她們放棄自己高貴的人格和尊嚴。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詩:

(同學齊背)

“生命誠寶貴,

愛情價更高。

若爲自由故,

二者皆可拋”。

4、下面請同學們找出詩中的其他物象及其特徵,依據上述方法是對具體意象進行分析,說說此前“我”和“橡樹”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依附)

語 句 物象羣 物象特徵 象徵意蘊

決不像…… 凌霄花 攀 緣 依 附

鳥 兒 癡 情 單方癡戀

決不學…… 源 泉險 峯 慰 藉襯 託 單純的奉獻

甚至……. 日 光春 雨 陪 襯 陪 襯

5、請同學們說說這種關係是怎樣分析出來的?

6、請同學們還是從下列詩句中找出具體物象和特徵,來看看作者所追求的是什麼樣人生理想?

意象羣 特徵 象徵意蘊

根葉 緊握相觸 堅貞

風過 互相致意 支持、尊重

你(橡樹)我(木棉) 銅枝鐵乾紅碩花朵 獨立

寒潮、風雷、霹靂霧靄、流嵐、虹霓 分擔共享 平等

六、聯繫自己,談談感想:

1、請同學談談通過學習本文,對愛情又有什麼新的認識?

2、師最後總結。

是啊,愛人是美妙的,被人愛更是幸福的,中學生就不乏“早戀”的現象;但是愛又是苦澀的、艱難的。過早涉獵這個禁區,只會品嚐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顆酸澀的果。

倘若一個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經濟還未獨立,心理還未成熟,他的事業還未確定方向,他還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自己的理智與情感,那麼,我想他還不能輕率地向愛情靠攏。

我們中學生必須認識到,我們現在首先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會如何不斷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爲一棵努力向上的樹;只有這樣,他纔會有沉穩堅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誠的目光;他纔會去熱愛生活,擁有生活;在將來,他纔會真正懂得什麼是愛情,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板書教學目標二: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除了愛情,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畢生去追求的愛:父母之愛、兄妹之愛、朋友之愛、師長之愛;

對理想、對生活、對社會、甚至對未來的愛;

爲了國家、爲了民族,又有多少熱血兒女放棄了男女個人之愛,他們無怨無悔,因爲他們是爲了追求更加高尚的愛:裴多斐的詩、林覺民的《與妻書》......

當我們認識到這些,併爲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奮鬥,我們就會在愛的空氣中幸福地呼吸;我們沐浴愛的陽光、吸收愛的雨露,最終必將成長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致橡樹》賞析

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是她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詩人別具一格地選擇了“木棉”與“橡樹”兩個中心意象,將細膩委婉而又深沉剛勁的感情蘊在新穎生動的意象之中。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着人們的心絃。

詩人以橡樹爲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徵。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託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並且有着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此處採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作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捨的愛情,不願作整日爲綠陰鳴唱的小鳥,不願作一廂情願的泉源,不願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峯。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爲基礎。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爲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並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着,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着,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衛士,每一個枝幹都隨時準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着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鬥時爲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一塊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儘管詩歌採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並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徵,新奇中帶着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致橡樹》背景知識

舒婷,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並不“朦朧”。舒婷長於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複雜細緻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致橡樹》一詩既是詩人的成名作,也是她愛情詩的代表作。

詩人用“絕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斷然否定了貪圖榮華富貴,炫耀自己的攀附愛情觀;用“絕不學癡情的鳥兒”堅決否定了單方癡戀,一廂情願的愛情觀;詩人也用“也不止”“都還不夠”拒絕了一味奉獻的愛情觀。因爲這三種愛情觀都是以犧牲一方爲前提的,傳統的愛情觀顯示愛的結合,並不是人的感情和價值的平等的結合,往往是權勢和財勢的結合;結合的雙方也往往是主導和從屬,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那麼詩人嚮往什麼樣的愛情觀呢?意象的選擇很好的回答了這一問題。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雙方必須平等獨立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雙方必須互相默契,心心相印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雙方必須禍福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雙方在獨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榮辱與共。

橡樹和木棉是一組以整體象徵手法構建的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這樣做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髮、詩化。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使得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這組意象的選擇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運,體現了詩人的高明。“橡樹”的形象象徵着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着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這樣做既繼承了古代描寫愛情的文學作品中用“高大”來象徵男性,用“花朵”來象徵女性這一傳統,又創造性的發揚了這一傳統,用整體象徵的手法表達了詩人的愛情觀:那就是樹與樹的比鄰並肩。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不僅否定了老舊的“青藤纏樹”“夫貴妻榮”式的以人身依附爲根基的兩性關係,同時,也超越了犧牲自我、只注重於相互給予的互愛原則,它完美地體現了富於人文精神的現代性愛品格:真誠、高尚的互愛應以不捨棄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爲前提。這是新時代的人格在性愛觀念上對前輩的大跨度的超越。這種超越出自向來處於仰視、攀附地位的女性更爲難能可貴。詩歌對愛情理想的歌唱、高揚,樹立在極有思想含量、極有力度的否定之上。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而今,我們再次回味這首詩,更加體會了它的意味深遠。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8

一、文學文化常識填空:

1、《師說》作者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爲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又稱他爲。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死後諡“文”,也稱。他不僅是唐代的領袖,而且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家。後世尊他爲之首。(補充閱讀:樑衡《讀韓愈》)

2、“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 “說”屬於的範疇。可以先敘後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用來。《師說》意思是。

3、古文運動其實是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師說》知識要點整理

二、虛詞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爲“嗎”)

(3)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爲“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爲“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錶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錶轉折)

(7)則羣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聖人之所以爲聖(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爲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5.於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3)於其身也(介詞,對於)

(4)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5)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爲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三、實詞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或師焉,或不焉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

今義:用不着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爲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衆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衆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

3.一詞多義

(1)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師)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4.詞類活用

(1)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師)

(3)而恥學於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恥)

(4)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爲師)

(5)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6)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9)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動詞使動用法,使……學習)

四、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從(之)而師之

3.變式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五、重點句子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譯文: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譯文:我學習的道理,哪裏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所以無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無論年長還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譯文: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惑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聞知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師說》原文閱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焉。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之雲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吾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子、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

2、 掌握一些文言詞語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 讀背課文。2、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於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問答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熟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一二段,爭取背誦。

4、積累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幻燈片出示]【背景材料】

註釋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範。

《左傳》的別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因爲《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爲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二)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爲什麼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爲,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爲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範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其他詞語略]

讀一讀。

三:題解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四:講解課文

(一) 講解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且貳於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爲動詞,駐軍、駐紮。(省略句)

3.以其無禮於晉—— (倒裝句)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攻打鄭國,因爲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係。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鄭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爲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讀一讀,背一背

(二)講解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2.無能爲也已——不能做什麼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麼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瞭解,但寫他是爲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爲重,深明大義。文中還着力寫了鄭伯,他勇於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讀一讀,背一背

五:文言小結

n詞類活用 軍,名詞活用爲動詞n古今異義 貳 是n通假字 n倒裝句 以其無禮於晉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n省略句 晉軍(於)函陵、 (燭之武)辭曰 (燭之武)許之、n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n虛詞 以、之、也、矣、

六:小結本節課

七:作業

n1、複習本課所講文學常識及重點字詞、句式。

n2、逐字翻譯1、2段,寫在課本空白處。

n3、背誦1、2段,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三四段。

2、背誦課文。

3、探討燭之武的形象

一:複習舊課。

1. 譯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幹什麼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現在危急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檢查背誦

二:串講導讀第三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2. 焉用亡鄭以陪鄰——爲什麼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3. 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麼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蓮之愛,陶後鮮有聞。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4. 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爲訂立盟約。

概括內容:

第3段,寫燭之武“五論”退秦師。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爲秦國着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①飛地難治論②亡鄭陪鄰論③舍鄭有益論④過河拆橋論⑤晉國擴張論[出示幻燈片]

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三:串講導讀第四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①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②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呢?其,表疑問語氣。)④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實際上是威脅語氣。)⑤其何能勝?(那怎麼能取勝呢?其,表反問語氣。)

3. 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遊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憂讒畏譏。)

概括內容:

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不武”,則是因爲勝敗難以預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四:燭之武形象探討:[出示幻燈片]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於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並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後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爲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於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是最爲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後一擊,爲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啓示着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小結本節課

六:課後作業:翻譯課文三四段,爭取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2、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一:複習舊課

1.譯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邦的國力雄厚了,你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晉國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又想擴張它西邊的邊境,如果不侵損秦國,它將從哪裏取得它貪求的土地呢?)

2.檢查背誦

二:歸納本文的主要寫作特點:[出示幻燈片]

(一)歸納文章的結構

(一) 寫作特點

①伏筆與照應得當。[分析略]

②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③敘事詳略得當。[分析略]

三: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詞類活用[幻燈片出示]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爲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爲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爲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介詞)

B.倒裝句以其無禮於晉(於晉無禮──介賓短語後置)

且貳於楚也(於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於鄭伯(於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無能爲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以爲,古義:把……作爲;今義:認爲)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後練習,一詞多意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爲,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把,介詞)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爲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四:小結本節課

五: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了解史懷哲的人道主義思想。

二、引導學生具備博愛的品質,尊重他人他物的生命。

三、引導學生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尊重自己的生命。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介紹作者)

二、學生自讀了解作者在文中傳達的人道主義思想。(自讀——討論——總結)

三、課文解析

1、作者傳達的思想:尊重生命(生命:有生存意志的、有價值的事物)

加深學生的理解,引導討論:從尊重生命的角度談談你對佛家語:“掃地不傷螻蟻命”和夏天人們無情滅蚊殺蠅行爲的看法。

2、作者認爲應當如何做到尊重生命?

行善——愛護並促進生命,使其體現價值。(學生舉例:扶正被踐踏的小樹)

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懷着犧牲的精神提受難的人服務。(學生舉例:捐款)

互相信任,和平共存。(學生舉例:和談避免戰爭)

和睦相處,與人爲善。(學生舉例:斡旋化解民族紛爭)

3、小結:尊重個體生命——尊重羣體生命——尊重全宇宙的生命

四、拓展延伸(學生討論——老師總結)

1、關注社會

清華大學生劉海洋傷熊事件

初二學生殺母事件

關於取消死刑的提議

結論:提升思想認識,加強法制觀念,具備博愛品質,尊重他人生存權。

2、關注個體

上海交大碩士生跳樓自殺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全世界自殺人數的統計數字

活着需要勇氣?死去需要勇氣?

結論:磨礪自我性格,增強承受能力,珍惜自己的生命,堅強面對生活。

課後小結:本文教學效果相當好,能讓作者的思想融入生活,爲學生點亮一盞心燈。

《我的呼籲》原文閱讀

我要呼籲全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這種倫理,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爲有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這種倫理否定這些分別,因爲評判生物當中何者較有普遍妥當性所根據的標準,是以人類對於生物親疏遠近的觀感爲出發點的。這標準是純主觀的,我們誰能確知他種生物本身有什麼意義?對全世界又有何意義?這種分別必然產生一種見解,以爲世上真有無價值的生物存在,我們能隨意破壞或者傷害它們。由於環境的關係,昆蟲或原生動物往往被認爲沒有價值。但事實上,我們的直覺意識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環繞我們周圍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這種對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種精神工作,有了這種認識,我們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態度,而開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價值。同時,獲得這種想法的人會覺得需要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採取尊重的態度,就像對自己一樣。這時候,我們便進入另一種迥然不同的人生經驗。

這時候,善就是;愛護並促進生命,把具有發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惡就是;傷害並破壞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這是道德上絕對需要考慮的原則。由於尊重生命的倫理,我們將和全世界產生精神上的關連。平時我都盡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覺,而懷着善的信念,時時依據事實和我的經驗去從事真理的研究。

今日,隱藏在欺瞞之後的暴行,正威脅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煩悶的氣氛。雖然如此,我仍然確信真理、友好、仁愛、和氣與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終充分地思考,並實踐仁愛和真理,世界將屬於他。現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會產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對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發揮的作用卻是單純而持續不斷的。它不會產生使它自己停頓的危機,卻能解除現有的危機。它能消除猜疑和誤解。因此良善將建立無可動搖的基礎,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爲。一個人在世間所作的善行,會影響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們最愚昧的錯誤就是不肯認真去冒險爲善。我們常常不使用能幫助我們千百倍力量的槓桿,卻想移動重物。耶穌曾經說過一句發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承受土地。

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們去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防治大衆疫病的奮鬥是永遠需要的。我們對舊日殖民地的民衆所給予的善良幫助,並不是什麼慈善事業而是贖罪,因爲從我們最初發現航線,到達他們的海岸以來,我們已經在他們身上犯下了許多罪惡。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種必須以倫理的精神相處,始能達到真正的和解。爲了實踐這種精神,我們應該推行富有將來性的政策。凡受人幫助,從艱難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須互助,並幫助正在受難的人們。這是受難的人們之間的同胞愛。我們對所有的民族都有義務以人道行爲及醫療服務來幫助他們。從事這些工作時應帶着感謝和奉獻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來,懷着犧牲的精神替這些受難的人服務。

可是,今天我們還深陷在戰爭的危機裏。我們正面臨着兩種冒險之間的選擇。一種是繼續毫無意義的原子武器競賽,以及繼之而來的原子戰爭;另一種是放棄原子武器,並寄望美國和蘇聯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爲將來帶來繁榮,但是後者可以給人類帶來繁榮與幸福。我們必須選擇後者。也許有人會以爲他們可以利用原子裝備來嚇退對方,可是在戰爭危機如此高升的時刻,這種假設毫不值得重視。

今後,我們的目標是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問題,不再以戰爭的方法來解決。我們必須尋求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敢表白我的信心,當我們能從理論的觀點來拒絕戰爭的時候,我們必定能以談判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戰爭到底是非人道的。我確信,現代人的理性必能創造出倫理的觀點,因此今天我將這個真理向世人宣佈,希望它不會只被當作虛假的文字看待,以致實際上根本就被置於一旁。

希望掌握國家命運的領袖們,能致力避免一切會使現況惡化、危險化的事情。希望他們銘記使徒保羅的名言;若是能夠,總要盡力與衆人和睦。這不但是對個人之間的關係而言,也是對民族之間的關係而言。希望他們能互相勉勵,盡一切可能維持和平,使人道主義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時間發展,並且發揮作用。

《我的呼籲》基礎測試題

1.下列詞語中加粗字讀音全對的一項是(  )

A.傷害(sāng)依據(jǜ)銘記(míng)挺身而出(tǐng)

B.倫理(lún)經綸(lún)普遍(biàn)一葉扁舟(piān)

C.誤解(jiě)平庸(rōng)昆蟲(kūn)不可動搖(yáo)

D.價值(zí)生命(shēng)環繞(rào)置於一旁(zhì)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避免偏辟惡化嘔吐

B.勉勵歷害犧牲虛假

C.領袖聯袂和平嚇退

D.宣佈寒喧維持安定

3.選出關聯詞語填入空缺處正確的一項是(  )

希望掌握國家命運的領袖們,能致力避免一切會使現況惡化、危險化的事情。希望他們銘記使徒保羅③的名言:__________能夠,總要盡力__________衆人和睦。這不但是對個人之間的關係而言,__________對民族之間的關係而言。

A.若是與也是B.若也也

C.若是跟是D.若與也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語使用恰當的項(  )

A.在今天的會議上,他們一個說東,一個說西,如此南轅北轍,又怎能達成協議呢。

B.各部門都要有全局觀念,那種目無全牛而忽視整體利益的做法是不對的。

C.我們呼喚企盼人才,但作爲個人自身,恃才傲物是不對的,因爲這樣做不可能跟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最終也將影響自身才能的發揮。

D.王老師一走進教室,我們都不謀而合的站起來。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春光廠試驗成功的萬匹馬力柴油機,具有性能好、體積小、成本低等優點。

B.如何迅速提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這是一箇中學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

C.省反腐領導小組的有關同志對他的批評是有充分準備的。

D.本屆大運會會徽,吉祥物設計的應徵者大多是以大學裏的青年教師爲主,其他行業的也有,但不多。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他遇事不夠冷靜,甚至流於意氣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對方接受,而這些看法本來可能是正確的。

B.消費者一旦被認定受到經營者的精神損害,經營者將支付至少五萬元以上的精神賠償。

C.其實,細究起來,“華夏漢民族文化”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而並非是一個封閉的穩定的範疇。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車,但無論如何也推不上那個土坡。我上前幫了他一把,趁機向他聊了起來。

參考答案

一、1.B 2.C 3.A 4.C 5.A

6.A(B中“至少”與後文“以上”重複;C中“並非是”的“是”多餘;D中“向”應爲“跟”)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1

知識目標:

1、瞭解老舍及其重要作品

2、掌握字詞

能力目標:

1、學習記敘文中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人物、表達情感的方式。

2、品味文中樸素自然的語言。

德育目標:

1、瞭解學習母親身上勤儉樸實、吃苦耐勞、倔強、待人熱情等優秀品質,走進一位偉大的母親,感悟親情。

2、體會作者對母親的熱愛、感激、愧疚及懷念之情,反觀自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難點:

1、母親對“我”進行了什麼樣的“生命教育”?

2、引導學生用心感受母愛,珍惜親情,並學會善待父母。

3、學習掌握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表現情感的方法。

教學方法:

朗讀 討論 點播

課時:

兩個

一導入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裏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我的生命是從睜開眼睛,愛上我母親的面孔開始的。 ——喬治·艾略特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學習對比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教學難點

藉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莊子,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價過他:“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們就來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紹莊子.(師生共同完成)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後。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莊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爲而治。(建議該部分換用一些感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莊子的興趣和喜愛,不要讓人誤以爲你對莊子有厭惡之感)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爲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聽老師朗讀。

2、組織學生誦讀課文,製作文言知識卡片

(1)第一次誦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製作文言知識卡片(不是完全詳盡的)

卡片一:古今異義

至於北海(至:動詞“到”,於:介詞)

望洋向若(聯綿詞,仰視的樣子)

大方之家(修養高,明白事理)

秋水時至(時令,季節)

卡片二:通假

不辯牛馬(辯,通“辨”)

涇流之大(涇,通“徑”)

卡片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少仲尼之聞(形容詞作動詞,小看,也可以理解爲意動用法,以……爲少)

輕伯夷之義(形容詞作動詞,輕視,也可以理解爲意動用法,以……爲輕)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爲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用“之”幫助賓語前置,謂我也)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動句)

卡片四:一詞多義

涇流之大(代詞,這樣)有教師對“之”的用法提出質疑,有待查實

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詞,因)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介詞,被)

(2)第二次誦讀,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課後練習一)

①河伯在什麼情況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爲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③河伯爲什麼認爲自己“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3、指導學生背誦課文,討論以下問題

(1)全文可以分爲幾個層次?大意各是什麼? (以下開始板書)

層意 連接語

第一層: 黃河的寬闊;河伯的驕傲自滿 於是焉

第二層: 北海的壯闊;河伯自愧弗如 於是焉

(2)河伯引“聞道百,以爲莫己若”的作用是什麼?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麼?

批評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屬於一篇寓言故事,在這則故事寫河神認識的前後變化時,採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對比(見板書)

(5)從這些對比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啓示呢?(啓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

自大由於無知

知恥者近乎勇 (知恥而後勇)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纔能有鑑別

(6)通過這篇課文,你認爲莊子的文章有什麼特點?

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造性,善用對比。

全體同學試背《秋水》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瞭解通訊特別是人物通訊的相關知識,掌握人物通訊的寫法。

二、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歸納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

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歸納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992年,中國正式啓動載人航天計劃,20xx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爲第三個踏入太空的國家,整個世界爲之驚呼。神舟五號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載人飛船,航天員楊利偉在飛船內繞地球飛行了14圈,進行了約60萬公里的太空旅行。

現在,我們一起學習《中國青年報》記者馮春梅、劉程採寫的通訊《英雄瀟灑走蒼穹》。

二、整體感知:

(一)、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蒼穹(cāng qióng)綏中(suí)磐石(pán)殲擊(jiā n jī)目眩(xuàn)

(二)、細讀課文,思考並分析:

1、認真閱讀通訊每一個小標題下文字,思考這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明確:

第一個小標題“一連串的滿分記錄”下的主要內容:作者用簡潔的文字敘述了楊利偉從“十八歲”入招“飛行員”,到被“選定”“執行飛行任務”的二十年間的歷程。楊利偉經過自己刻苦的努力,終於成爲“首飛航天員梯隊”中綜合成績最優秀的一個。

第二個小標題“突然,他產生了錯覺,身體彷彿倒了過來”下的主要內容:在太空中,楊利偉遇到種種困難,憑藉平時良好的訓練、自己頑強的意志力,他終於“戰勝了艱險,也戰勝了自己”。

第三個小標題“師長,讓你說中了,現在我就像學生一樣坐在教室裏”下的主要內容:楊利偉努力完成關於業務、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準備,訓練思想和頑強的意志力,爲飛天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2、文章爲了突出人物形象,講述了楊利偉的一些事蹟,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件事。

明確:

①克服“空間運動病”

②地面訓練

③水上訓練

④控制體重

⑤與黒障作戰

3、楊利偉在太空遇到了什麼危險?他又是怎樣克服的?

明確:

遇到的危險:

(1)由於失重而有可能出現的“空間運動病”。

(2)飛船返回穿越“黑障”而出現的“超重”,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難與停止,意志喪失。

如何克服的:

面對“失重”,楊利偉“調動”“意志力”,對“環境束縛”加以“抵抗”,“強迫”自己“設想”是坐在“模擬器”上;面對“黑障”而產生的“超重”現象,楊利偉努力“調整呼吸和力量”,予以對抗。

總之,儘管上述的一切做起來“很難受,很要勁,很耗體力”,但英雄楊利偉還是戰勝了困難。

4、從這些事蹟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楊利偉身上具有怎樣的品質?

明確:

主要表現了楊利偉作爲一名航天英雄,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有無堅不摧的毅力,也正是因爲這種境界、這種毅力,他才能在飛天的險境中,頑強拼搏、刻苦訓練,順利完成神聖的使命。

5、本篇通訊的題目爲“英雄瀟灑走蒼穹”,說說“航天英雄”楊利偉在地面上做了哪些準備,才做到“瀟灑走蒼穹”的。

提示:

兩大方面準備。一是關於思想和意志力的訓練準備是如何進行的;一是關於業務、技術理論與實踐的訓練準備是怎樣完成的。文章的三個小標題下都有相關內容,學生只要能總結出兩個方面即可。

三、學習通訊的寫作:

通訊分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人物通訊以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事件通訊以典型事件反映社會風尚或羣體的精神風貌。學寫通訊,要注意事實具體、真實,選材要集中表現主題,可以有適當的抒情議論,能集中表現主題的細節也應採用。

學習寫通訊,首先要注意積累素材。爲了保證事例的真實要注意實地採訪,採訪的對象除了當事人,還應包括與事件相關的領導、羣衆。其次,根據材料思考可以表現什麼樣的主題,然後圍繞主題選材組材,按寫通訊的要求整理成篇。

例如《英雄瀟灑走蒼穹》一文是人物通訊,側重點在寫人。集中敘寫了飛天英雄楊利偉的事蹟。在材料上取捨得當,所選材料緊扣主題,緊緊圍繞“英雄”二字。

學習本文,我們應該注意寫通訊必須做到:

①、必須深入生活,蒐集、佔有大量的材料,精心挑選出能說明主題、突出主題、具有典型性的材料。

②、要善於組織加工材料,注意謀篇佈局。

四、教師總結

楊利偉本人曾經說:在飛天的征程上,不僅充滿了艱辛,風險也時刻存在,許多勇士還爲此付出了生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員的神聖使命,作爲一名軍人,就是要時刻準備奉獻和犧牲。

他不僅達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有無堅不摧的毅力,更有腳踏實地幹起來的勇氣。他不愧是我國的“航天英雄”!正可謂“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應當嚮往英雄的境界,學習英雄精神的動力,努力學習,準備迎接各自理想的像“飛天”一樣的事業的未來。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4

【教材分析】

《六國論》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課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佔課文總數的40%,高一高二上學期文言文按時代編排,本單元爲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有所發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並且更長於議論,對後世的散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

《 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 明確提出了“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現行高考《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並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鑑賞評價(能力層級E);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在實踐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後兩中能力的培養。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卻普遍存在着一種片面認識,錯誤以爲文言文教學就是僅限於高考《考試說明》中(能力層級B)的培養。從而忽視了(能力層級C)、(能力層級E)的提高。導致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下降,不能真切“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優秀文化的營養”。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知識目標 課文中詞語的積累和文章的背誦

能力目標 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文言文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和探究中國古代文人的濟世救民的情懷和天下興亡的觀點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脈絡,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學難點】學生學習文言文習慣的轉變

【教法設計】 引導——啓發——點撥

要在開始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文言文的舊習,使學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簡單翻譯、背誦。而是通過閱讀和鑑賞,陶冶情性,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在學生轉變觀念後,可啓發學生以一篇議論文的觀點來分析文章,對不明確的問題適當適時點撥。(可適當運用一些多媒體輔助工具)

【學法設計】分析——歸納——聯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歸納作者的思路,聯想所學過的文章

【教學過程設計】——(以40分鐘爲標準一課時)

導入新課 (3分鐘)9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題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蘇洵、蘇軾、蘇轍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鶴

(課件顯示)

補充20xx年高考福建試卷作文題(選擇下面所列的一個人物或文學形象作爲話題,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蘇軾  曾國藩  魯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學形象:曹操  宋江  薛寶釵  冬妮婭  桑提亞哥

題解 “論”的文體(課件顯示)

分析課文(共22分鐘)

教師背誦文章第一段,並分析文章論點的提出—指出本課的學習重點(7分鐘)

學生自主分析文章後四段(以二、三段)爲主,體會文章的結構和思路。

教師點撥(15分鐘)(課件顯示)

【課內情感遷移設計】在文章最後一段,適當加入寫作背景材料,讓學生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並展開聯想和討論,聯繫以往學習的文言文體會中國古代文人的濟世救民的情懷和天下興亡的觀點。(10分鐘)

補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儘管如此,遼和西夏的侵略活動仍未停止。蘇洵此文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寫的。

各家關於天下興亡的觀點(高一年級爲主,適當聯繫初中內容) (課件顯示)

《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伶官傳序》: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記身

《諫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阿房宮賦》:戒奢以儉

《觸龍說趙太后》:磨鍊國君意志,培養能君主

《鄒忌諷齊王納諫》:廣開言路

《勾踐滅吳》:勵精圖治,心憂天下,尊賢重士,法紀嚴明

《《出師表》:廣開言路、親賢遠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總結課文 發課外練習(蘇轍、李楨《六國論》節選比較閱讀)(課件顯示,課後完成)

《六國論》知識點

一、相關背景介紹

1。 作者介紹: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2。 寫作背景: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比較軟弱的一個王朝。宋太宗以後,國勢就漸漸衰弱。宋朝初年,北邊已經有敵國契丹,宋仁宗時,西邊又出現了敵國西夏。宋朝受着這兩個國家的威脅和侵犯,卻不敢對他們進行堅決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協的辦法,向他們納銀輸絹換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與契丹(後來稱遼)締結澶淵之盟,宋朝答應每年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給他們晉陽(現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橋(在河北省雄縣易水上)以南十縣的土地,結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給契丹增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慶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書請和,宋朝每年贈給西夏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宋朝這樣一再向敵人屈服妥協,結果增加了敵人的財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帶來無窮的後患,而實際上並不能換得和平。蘇洵儘管不理解秦國當時已經具備了統一全中國的條件,不過他寫這篇文章借古諷今,向北宋統治者敲起警鐘,指出對敵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結果必然招致滅亡,這些意見在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我們應該說,這篇文章不同於一般空泛的史論,它是明顯地具有現實意義的。

二、課文解析

1。 字詞解析:

第一段: 六國破滅,非兵( )不利,戰不善( ),弊( )在賂( )秦。賂秦而( )力虧,破滅之道也。或( )曰:“六國互( )喪,率( )賂秦耶?”曰:“不賂者以( )賂者喪,蓋( )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 )則( )獲邑,大( )則得城。較秦之所得,

《六國論》教學反思

蘇洵的《六國論》爲傳統名篇,歷來選作教材。這次教學《六國論》的目的是培養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合作探究的能力,並在議論文的寫作上作些試驗。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髮揮主體地位,積極參與課堂,快樂學習。

本次教學的整體設計思路是:集體備課,編寫出學案,印發給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放手由學生把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合作探究討論,同學們解答質疑,教師再作補充總結;最後延伸遷移鞏固本文的重要知識點,仿寫議論文。因此本文的學習目標就定爲:1、瞭解時代背景和作者;2、掌握重要字詞句和用法;3、學習借古諷今的寫法和論證嚴密的特點;4、模仿本文寫一次作文。

這次上課的大體流程是:先由同學們朗讀課文,糾正字音(10分鐘)接着簡介蘇洵的情況(3分鐘),同學們合作探究文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找出重要的字詞句的知識點(20),小組成員發言,其它小組同學補充糾正,根據小組成員的參與度與參與質量打出小組及個人得分,最後由教師歸納強調本節所學知識要點,並點評總結小組的評比結果,給予表揚和督促。最後佈置完成作業:1、鞏固文中總結出的字詞句等知識點;2、模仿寫作一篇作文。

我對這節課的感覺是:整體上同學們能按我設計的程序進行合作探究與質疑,同學們課堂表現積極,發言踊躍,氣氛熱烈,不時出現同學們和老師快樂的笑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最後有些趕時間,主要是同學們發言的語言準備不夠嚴謹,枝節問題強調過多,影響了教學進程;同事們對本節課也能認可,感覺本節課是成功的。

講本次課的收穫與存在的問題是,收穫有:1、學案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課堂前置,提高了課堂效率,今後要編好用好學案;2、合作是教學快樂的鑰匙,這個合作既有教師集體備課的合作,又有同學們上課時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學習因合作而充滿歡樂,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現;3、鞏固落實很重要,之所以個別同學語言不嚴謹,最後環節有些趕時間,主要原因是個別同學對學案沒有進行認真的討論,課前預習不夠深入,要運用好學案還要抓落實才好。4、有壓力就會產生動力,要講課的壓力促使自己精心準備,收穫課堂的快樂,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有一定的壓力纔會進步提高。存在的問題是:準備充分了要流暢地把教學流程完成需要長期的鍛鍊,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還掌握得不夠熟練,課堂也會出現一些沒有預料的情況,合作探究的評比標準和細節還不完美,教學流程還不夠嫺熟,表達不流利,課堂也有些因聽課的人多而拘謹的情況。

今後的想法是:要把這種良好的教學模式堅持運用到課堂中,教師同學們都參與,收穫上課與學習的快樂,相信隨着教改的深入與不斷科學化與精細化,同學們的學習和教師的生活將會充滿陽光。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5

《再別康橋》教案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爲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迄今爲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註釋①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

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爲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

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爲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爲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白居易的《南浦別》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着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

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鑑賞小結

這首詩爲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詩,找出詩中的意象。

《再別康橋》寫作背景

關於《再別康橋》的寫作時間和緣起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倫敦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閒自在的日子。據他後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裏,臨到他要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

另一種說法是,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儘快,又趕着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了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