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

本文已影響 3.49W人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1

設計思想:

採用比較教學的方法教學本課

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理清詩歌的抒情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

教學手段:

討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要求:

1、教師可把學生分爲5-7人爲一組的若干小組,協調分工:朗誦討論,記錄(有專人)

2、每個同學要有自己的體會,並能表達出來(1-2分鐘)

3、從主題、內容、寫法、情感等角度進行比較

4、教師巡查、指導,注意傾聽學生們發言,給予適當啓發誘導,充分肯定

5、討論情況記入平時成績

二、明確討論題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發詩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意象雖不多樣,但卻負載着作者沉重熱烈的情感,應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討論理解詩歌中能突出表現大海特點的語句,並體會其中寄託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詩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詩人把大海作爲一面鏡子來表現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

兩首詩在題材上有相同之處,都是詩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來表情達意的作品。這就成爲了比較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

三、學生討論

四、討論發言

明確: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達詩人的思想,傳達詩人的心意,此課比較閱讀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結構:

普希金詩

舒婷的詩:

聯想—人們對大海的一席感觸

回憶—兒時的生活

思考—引入對現實之思考

抒情—積極向上,熱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徵意義: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徵。作者直接同大海對話,給人一種親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羈,它是天使頭上的光環,閃閃發光,不染纖塵。這是完美的海,夢中的海。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讚美及憧憬。但現實使他傷心,他雖失望但不絕望,他要把大海永記心中,把自由傳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達的是對生活的感悟,“大海——變幻的生活,生活——洶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變幻的生活。大海有漲有落,有風暴,有平靜;它多變,並不完美,但它真實。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觀望生活的戲——有悲有喜,包羅萬象。感受着大海的寬廣與靜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會,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則像海燕一樣,堅強地在生活風浪中自由飛翔,對生活充滿了自信,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2

一、【注音朗讀】

參看課文腳註(或查詞典),給文中陌生詞語注音。之後,有節奏地朗讀全文。

二、【初步感知】

朗讀之後,合上書,在此書寫:

讀完本文,我感知到作者在借登山的事引出關於成功的條件的思考

三、【標題解讀】

我這樣理解本文的標題:

是關於遊山的記敘文。通過對登山活動的回憶,感悟、闡發某些人生真理。

四、【批註理解】

請給本文作批註式的理解。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命名)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正音)(說明)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前洞)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後洞)(說明)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進洞)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出洞)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後悔)(遊山經過)(記敘)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觀遊所得在深思)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奇觀在險遠,有志方可至)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無力不至)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無物相之不至)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有力不至可譏,盡志不至無悔)此餘之所得也!(成功的'條件在於有志、有力、有物,我有力、有物但沒意志,故而有悔)(議論)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學應深思慎取)(議論)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遊人及寫作時間)(說明)

五、【主旨確證】

通過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這樣綜合、概括:

本文通過一次登山活動,感悟到成功的條件在於自身意志、力量及外物相助,三者缺一不可;同時反思到,自己的失敗在於意志薄弱、追隨大流。

六、【內容審美】

你覺得本文所表現的內容美在哪裏?

本文內容美在:

1、從日常生活小事中,感悟、發現到關於成功的普遍道理,折射出作者思維的高妙、深刻;2、強烈的自省、批判的科學意識,折射出作者心思的認真與嚴謹。

七、【形式審美】

你覺得本文寫得漂亮麼?爲什麼?

本文寫得漂亮,因爲:1、以小見大,因事見理,使文章平易生動,而又不失高妙和深刻;2、記敘、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兼備,使文章脈絡清楚、思想突出、科學理性。

八、【文本與文本】

閱讀下面的信息,並回答問題。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作爲改革家的素養在《遊褒禪山記》中有沒有體現?請說明。

《遊褒禪山記》中倡導的深思慎取的科學理性精神以及極盡意志、不隨大流的行事方式,都是改革家素養的體現。深思可發現積弊;慎取可避免主觀;極盡意志,方可推陳;不隨大流才能出新。

九、【文本與生活】

思考並回答: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是人云亦云,不太愛深思;也經常隨大流,不願堅持自己認爲正確的價值觀?舉例說明。

對於我來說,在人情禮節上,不願得罪人,多是隨大流。比方說,請客送禮,我心裏極其厭惡這種習俗,但還是不得不掏腰包,並不情願地赴宴。但是,在學術、專業及工作上,不會人云亦云,也不會隨大流,而是喜歡實驗、探索。

十、【妙句品仿】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以上文段分析了登山成功的三個條件:意志、力量和外物。請你大約仿照上面的句式,分析“大樹生長的條件”。

示例:

世上茂盛、蒼翠的大樹,參天蔽日,人們往往仰觀讚歎,但非有陽光不能生長。有陽光日日照耀,但沒有足夠的水源,也不能生長。有陽光照耀,而又有水源不斷供給,若沒有堅實的土壤讓其紮根,也不能生長也。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3

教學目的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佈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後“破”(第2段),“立”是爲了“破”;“破”後再“立”(第3段),乃其“餘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於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繫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爲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於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着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後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爲主。

採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佈局的問題,放在最後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於能自圓其說,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於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徵,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瞭解本文基本內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於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聖人無常師”這一命題。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緻越好。爲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後朗誦全文2—3遍。

諛(yú)萇(cháng)聃(dān)郯(tán)

歟(yú)蟠(pán)經傳(zhuàn)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於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

仔細閱讀一遍,然後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麼意圖。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4

教學目的:

1、認識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掌握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語文是什麼?

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

很多人都對語文存在這樣的誤解:學語文應該是學校的事;只有在語文課上纔是學語文,只有打開語文書纔是學語文。這是一種誤解,因爲其沒有理解語文最本質的東西:語文與生活緊緊相連,是生活給予了語文生命。我們從呱呱而哭,到牙牙學語,到能夠說出令人忍俊不禁的成熟話語。其實,當我們悉心傾聽一個人的幽幽訴說時,當我們沉醉於慷慨激昂的演講時,當我們傾聽自己心靈的迴音時,當我們複述一個幽默的故事時,當我們聚在一起闡述一個觀點時,當我們消除了誤會相視一笑時,我們就是在學語文嗎?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時時是生活。在生活中,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語文和生活並存。語文的點點滴滴都是生活,哪怕是一個字的書寫,一句話的誦讀,一個句子的理解,一個意思的表達,一種語氣的運用,都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語文書,更要從豐富的生活中去汲取。因此我才說,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

語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存在於時時處處,與我們的苦樂悲歡息息相關。因此,學習語文是享受快樂的過程,是享受創造的過程,更是享受生活的過程。

一、語文的魅力

(1)投影:語文學科的魅力在於語音的抑揚頓挫,文字的象形意會,詞語的豐富多彩,話語的妙趣橫生。--朱學坤《語文的魅力》

從各個方面舉例來說明語文的魅力。

舉例1:

漢字有很多意義聯想的組成部分,不僅有趣,也便於記憶,安,屋頂之下,一個“女”。表現女性柔弱,不宜在外,“宜室宜家”,纔是安全的。

家,屋頂之下,豕表示豬,代表牲畜,說明農業社會裏一個家庭必須有一定的家畜。女和母在古代的甲骨文中這兩個字基本形狀是一樣的:

母字比女字多了兩個點。表示乳房,象徵着同是女性,不同在於生養和哺育孩子。愁字表示生產力低下的社會,秋天裏人們爲過冬而發愁。

舉例3: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吟詩作對,互爲戲謔。有關他們的趣聞還真不少呢。有一天,兩個人共同乘船欣賞江上晚景,蘇東坡擡頭一看,忽見岸上有兩條狗正在爭搶一根骨頭,觸景生情,便對佛印說:“我說個對子給你對一下,好不好?”佛印說:“好啊!”蘇東坡便吟哦道:“狗啃河上骨。”佛印一聽,便知曉東坡在作對暗罵自己。正動腦筋準備回敬一下,一不小心,手中持着題有東坡詩句的扇子掉到江水中,佛印靈機一動,對東坡說道:“水漂東坡詩。”東坡一下子顯得分外尷尬。

還有一次,東坡去拜訪佛印和尚。路過寺門時,忽見一驢拴在山坡上吃草,心中一喜,欲作對戲弄一下佛印和尚。見到佛印後,東坡有意戲謔道:“禿驢何在?”佛印一聽,知道東坡又在出損招作對罵他,略加思考,手指窗外,道:“東坡吃草”。這一次東坡又未能佔到便宜,羞愧萬分。

舉例4:

曾國藩帶領他的湘軍同太平軍打仗,總是打一仗,敗一仗,傷亡很大,特別是鄱陽湖一戰,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皇帝知道了,就下了一道斥責他的聖旨,並且要他把歷次的戰況據實奏報。曾國藩把歷次戰役的慘敗情況據實寫上,並在奏章最後用“臣屢戰屢敗,請求處分”這樣一句話。奏章寫好後,他請一位幕友看看。那幕友看了奏章後說:“中堂大人,不能這樣寫,這樣寫皇上是要加罪的。”曾國藩就向這位幕友請教該怎樣寫。幕友沉吟了一會,提起筆來,把“屢戰屢敗”這個句子改了一下。曾國藩一看,不禁暗暗叫絕。

這一改果然奏效。奏章送上去以後,皇帝覺得曾國藩雖然戰敗,但忠心可嘉,非但沒有拿他問罪,反而讚揚了他。

屢戰屢敗,消極之至,多次打仗,從無勝利。屢敗屢戰,積極之至,多次打仗,雖無勝利,繼續戰鬥。勇氣可嘉,慘烈之至,驚天動地。

(2)語文的魅力在於讀和寫。

投影:

當你靜下心來,烹一壺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揚的音樂,打開書卷,一股清幽的書香撲鼻而來,書中世界,洋洋大觀,盡收眼底,可觀宇宙之大,可察品類之盛,可神交於古人,可覓知音於今人,豈不雅哉?豈不樂哉?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其實,那是一種品位的提升。

寫可以暢敘幽情,寫可以淨化心靈,昇華理想,寫可以感化同類,啓迪世人,寫可以展露才華,獲得知音,甚至可以寫出百世之典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當自己的文章能爲老百姓做點什麼的時候,這就是“不朽之盛事”!

二、熱愛語文、學好語文

從以下五個方面談如何學好語文。

1、興趣,興趣是的老師。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

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纔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纔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爲語文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

2、習慣,習慣是恆久的保證。

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多看一些書,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科技文、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課外的努力。

現在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分標準就是是否有創新、有與衆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往往不是憑空就可以產生的。它取決於你的閱歷、你的人生體會。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簡簡單單的兩點一線,很少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讀書看報就不失爲一條捷徑。而在時間金錢都有所限制的情況下,看書更不愧爲捷徑中的捷徑。更何況,它也是我們放鬆自己的好伴侶。

在寫作方面,除了多看書看報外,還可適當記點日記週記之類,鍛鍊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一些喜歡聽歌的'同學常常會記些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還真不愧爲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佔了不少優勢。當然,也可以背一些優美的句子,使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常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總之,語文就像中藥,越熬越有味。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感覺”越來越準了時,你的努力就已經得到了回報。

3、明確自己所要掌握的高考能力要求和知識要點

明確考試的形式和試卷結構,明確相應的對策,平時注意積累,做個學習的有心人。

高考語文把語文的能力要求劃分爲五個層級,即識記、理解、分析綜合、應用、鑑賞評析。五個能力層級均有難易不同的考查。語文知識要求包括五大方面:(1)語言知識及其運用(2)文學常識及文學鑑賞(3)文言文閱讀(4)現代文閱讀(5)寫作。每項知識的具體內容要求更應認真瞭解。至於試卷形式和結構在練習中就可瞭解,不必太費心思。瞭解了這些就好比航船有了目標和航線,就不愁到達不了目的地了。

4、書寫

書寫的要求是規範和工整。舉例向學生說明書寫對語文成績的影響。

5、使用工具書。

做拼音題時,就翻翻《新華字典》,把自己以前讀得不準確的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較深。另外,平時聽新聞時也可多留一個心眼,注意聽聽播音員的發音,碰到哪個字他發得和你不一樣,就記下來,查查字典,看是他發得對還是你發得對,這樣做印象特別深。做詞語用法的題目時,就翻《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詞典》。不要侷限在要查的那個詞上,能把前後的詞都看一下,既能通過比較加深印象,又能同時學到不少新詞。這個工作能每天都做,每天記幾個,積少成多。

語文是論語說文的孔子;是逍遙雲遊的莊周;是投江求索的屈子啊;是壯心不已的曹孟德;她還是編織夢幻的安徒生!

語文是李太白的將進酒;是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是關漢卿的竇娥冤;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

語文是一望無際的蒹葭蒼蒼,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諸葛孔明的錦囊妙計,是用自己美麗、丰韻、嬌媚換取人生體驗的瑪蒂爾德。

語文是眩目的先秦散文、諸子百家;是皎皎的漢宮秋月、賦體先賢;是小橋流水人家裏的雜劇;是誰解其中味裏的紅樓一夢;是一千人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

語文是滋養生命、淨化心靈的營養;是喚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喚;是遠離雞蟲得失和無謂爭鬥的規勸;是高度凝練、充滿智慧的表達;是愉悅、輕逸、趣味、莞爾??

語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廈,文明而莊嚴;有着一條條迷人的雨線,每一根線條都洋溢着生命的真諦。語文是鮮花,悅目而幽香;是你的後花園,豐潤而嫵媚;有着一串串詩意的憂傷、溫暖、清涼。

語文很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着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而且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後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生活處處有語文

語文在現代,成了每個人生活中必須有可缺的一部分,可見語文之魅力,語文之精彩。語文並不只是一本書,也不只是一段話,而是生活。每天人們的口語交流,報紙上的各類信息,電視上鋪天蓋地的廣告,還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的語文。語文是上下幾千年,縱橫千萬裏的記錄者,語文是生活的真實縮影。

有人說,語文是快樂的,這裏有活生生的人,有曲折的故事,有詼諧的語言-------有人說,語文是美麗的,這裏有美麗的風景如“春天”,有美麗的父愛如“背影”,有美麗的書法如“蘭亭”--------有人說,語文是人生,一篇真情的文章,一席精彩的話語,一腔圓潤的朗誦,一手美妙的字跡------都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有人說,語文是飽含生命的,它讓我們感到生命脈搏的跳動。總之,語文是如此之精彩。

語文無處不在,我們總能不自覺時接觸語文。看到繁花滿地,就想到“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看到驕陽如火,蟬聲鳴叫時,就會想起“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當荷花亭亭玉立,荷葉無邊,會想起:“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朋友相聚,又要告別,心中便於工作會念起“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語文,真是太精彩了!

語文陪伴着代代人,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又一個腳印。正因爲有了語文,我們的智慧火花纔會閃現,我們創作的熱情纔會激昂。語文在生活中,不斷地讓我們體驗,給我們啓迪。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5

一、教學設計思想

1、本單元主題是“成長如蛻”,關注成長中的心理與情感,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和鑑賞幾篇小說,理解其主題,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學會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鑄劍》篇幅雖長,但情節簡單,教學時重點分析少年眉間尺的性格變化。

2、傳授學習方法,誘導學生自我質疑解惑,積極激活學生思維。以文後“相關鏈接”爲實踐引導,啓發學生對作品主題進行多角度思考與解讀,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和習慣。要求學生評價文中人物,明確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藉助媒體重現小說情節氛圍。學後,安排探究性寫作實踐。

4、安排兩課時。

二、教學目的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節發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3、理解人民反抗專制暴君的鬥爭精神。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梳理情節,理解眉間尺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性格的變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徵。

2、比較眉間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教學難點:

黑色人身上“復仇”精神的理解。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本文最初發表於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題爲“眉間尺”。後收入小說集《故事新編》時改題爲“鑄劍”。在這篇小說中,魯迅沿用了中國古代有關眉間尺的故事框架,賦予了它鮮明的時代和個性特徵,使之成爲魯迅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梳理小說情節。

(1)瞭解學生預習情況:學生簡述故事梗概。

(2)學生評價並補正。

(3)瀏覽課文,明確情節:

開端:戲鼠明仇,鑄劍丟頭。

發展:尋仇遇阻,復仇獻頭。

高潮、結局:智取王命,鼎中齧頭。

尾聲:三首俱葬,臣民祭頭。

過渡:由小說三要素知識轉入人物形象分析。

2、眉間尺形象分析(重點突破)

(1)思考:請從文中找出刻畫眉間尺性格的內容,並說說眉間尺有什麼性格?

(2)學生閱讀課文,同桌討論分析。

(3)學生各抒己見。

(4)明確:

①他優柔寡斷、怯懦脆弱。 (從他“與老鼠的戲鬥”可以看出。)

②他有強烈的復仇思想。(復仇熾烈)

(當他聽到“母親的埋怨”和“父親被殺”事實後,他“毛骨悚然”,“全身燒着猛火”、“毛髮閃火星,拳捏得格格響”。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轉變--決定復仇。)

③他涉世不深、經驗不足、能力有限。

(殺王行爲莽撞;乾癟臉糾纏,手足無措)

④他成長迅速,抉擇果敢。

(他正確地選擇黑色人幫他復仇,毅然交出自己的頭和劍。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轉變,表明他已經趨於成熟。)

3、黑色人形象分析

(1)學生從文中找出刻畫黑色人的內容,並說說表現了他的什麼性格?

(2)學生瀏覽課文,討論、分析、表述見解。

(3)根據學生表述情況,教師選擇性提問:

①黑色人幫眉間尺復仇的出發點是什麼?(難點突破)

②哪些內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鬥爭經驗?

③黑色人“殺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爲,表現了他什麼性格?

(4)明確:

①純粹“復仇”,不圖“回報”,體現出一種“原俠精神”。(鋤強扶弱)

②阻止眉間尺莽撞刺王;攜眉間尺的頭和劍進入王宮;要王近觀眉間尺的頭在鼎中游動,伺機殺王。(捨生取義)

③與敵鬥爭堅決、徹底。

4、眉間尺與黑色人性格比較(重點突破)

(1)學生表述意見。

(2)明確:眉間尺--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險惡和敵人殘忍。

黑色人--富有經驗、鬥爭堅決、徹底;鋤強扶弱,捨生取義。

①情感、價值觀體現:你最欣賞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文中主人公是誰?

②學以致用:聯繫自身,16歲的你能幹什麼?孝敬父母,獨立生活做到了嗎?如何處理同學間產生的矛盾?

③知識拓展:比較魯迅小說《藥》《阿Q正傳》中的“看客”形象與本文中第二、四節所寫的“看客”有哪些相同之處。

附《鑄劍》板書設計:

鑄劍

魯迅

鑄劍情節:丟頭--獻頭--齧頭--祭頭

人物形象:

眉間尺:優柔寡斷、復仇熾烈、能力有限、成長迅速

黑色人:鋤強扶弱、捨生取義、鬥爭徹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討論、分析文章主題。

2、分析、品味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分析文章主題

1、思考:課文的“相關鏈接”(73頁)一、二,是著名文學評論家袁良駿、嚴家炎關於課文主題的針鋒相對的評論,鏈接的目的是啓發同學們對作品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讀,培養髮散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請問:你同意哪一種?爲什麼?如果這兩種你都不認同,請談談你的看法。

2、學生閱讀“相關鏈接”材料。

3、學生自由發表看法。(除“鏈接一、二”觀點外,可能有學生認爲本文是神話或傳說,表現了人民反抗專制暴君的鬥爭精神)

4、主題小結:

鏈接一:《鑄劍》表達了作者強烈的“復仇”精神。從《鑄劍》的寫作背景角度立論。

鏈接二:《鑄劍》是一篇武俠小說,體現出一種原俠精神。從《鑄劍》中黑衣人的行爲表現角度立論。

同學們可各抒己見,因角度不同,結論可能不同,要求能自圓其說即可。

二、分析描寫人物的方法

1、思考:下面幾段話各自運用了什麼人物描寫方法?有何藝術效果?

①他看見他的母親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忽然騰沸。

②眉間尺便舉手向肩頭抽取青色的劍,順手從後項窩向前一削,頭顱墜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將劍交給黑色人。

③(黑色人)黑鬚黑眼睛,瘦得如鐵。他並不言語……

④“……向鼎邊一摸,然而渾身一抖,立刻縮了回來,伸出兩個指頭,放在嘴邊吹過不住。”

⑤“幾個義民很忠憤,嚥着淚……”

2、學生答疑。

3、明確:

①心理描寫。表現眉間尺對母親的複雜心態,既有愧疚,又有爲父報仇的激動。

②動作描寫。表現眉間尺行爲果敢、壯烈,完全擺脫了優柔寡斷的性格。

③外貌、神情描寫。表現黑色人的堅毅、冷酷、嚴峻。

④細節描寫募嵋恪⒗淇帷⒀暇

④細節描寫。對老臣驚慌醜態的辛辣諷刺。

⑤強烈諷刺。揭露國民無聊、愚昧、麻木的劣根性,引起“療救者注意”。

4、學生對課文的其他人物描寫內容暢談看法。

三、練習鞏固

1、魯迅在黑色人身上寄託了怎樣的人格思想?

2、探究性寫作實踐:以課文爲藍本編寫話劇,要求突出眉間尺的性格。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

阿Q被擡上了一輛沒有蓬的車,幾個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處。這車立刻走動了,前面是一班揹着洋炮的兵們和團丁,兩旁是許多張着嘴的看客,後面怎樣,阿Q沒有見。但他突然覺到了:這豈不是去殺頭麼?他一急,兩眼發黑,耳朵裏〔口皇〕的一聲,似乎發昏了。然而他又沒有全發昏,有時雖然着急,有時卻也泰然;他意思之間,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

……

他省悟了,這是繞到法場去的路,這一定是“嚓”的去殺頭。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馬蟻似的人,而在無意中,卻在路旁的人叢中發見了一個吳媽。

……

“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阿Q在百忙中,“無師自通”的`說出半句從來不說的話。

“好!!!”從人叢裏,便發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聲音來。

車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聲中,輪轉眼睛去看吳媽,似乎伊一向並沒有見他,卻只是出神的看着兵們背上的洋炮。

阿Q於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們。

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裏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裏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近不遠的跟他走。

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裏咬他的靈魂。

“救命,……”

……

至於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於被槍斃呢?而城裏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爲槍斃並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6

教學內容:

1.知識目標:

1、介紹作者及九葉詩派。

2、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祖國人民深切的摯愛,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詩人讚美的是什麼。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

2、啓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教具準備:

錄音機和錄音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早年留學美國,大學教授,現代九葉派詩人。主要作品有《讚美》、《詩八首》。

九葉詩派:

九葉詩派因《九葉集》而得名,這本9位詩人的合集出版於是1981年7月,但九葉詩派作爲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一個流派卻活躍於40年代後期的國民黨統治區的詩壇。九葉詩派強調“忠實於時代的觀察和感受,也忠實於各自心中的詩藝”。

二、朗讀:

方式:

1、放錄音帶讓學生跟着朗讀一遍。

2、由學生自由朗讀一遍課文。

(板書生字生詞)

三、理解:

方式:在師生一起誦讀中啓發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第一節:

1、站在歷史的高度描寫中國人民所處的惡劣的生存環境。

2、表現中華民族深重的災難。

3、表達對祖國人民深摯的'愛。

第二節:

通過一個農夫表現中國人民勤勞善良慣於隱忍安於現狀的特點,讚美其頑強的生命力。

第三節:

1、表現祖國人民多災多難。

2、表達了詩人的深切同情。

第四節:

讚美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

(過渡:下面我們來鑑賞一下這首詩。)

四、鑑賞:

方式: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組發言,再做總結。

1、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本詩沒有固定的句式和篇章構結,形式自由活潑,完全以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定。

2、不講究音韻,但有詩歌內在的旋律。

本詩沒有押韻的特點,但有內在的詩歌的旋律,讀來生動感人。

3、宏大的包容性。

詩歌以鋪陳的手法,描繪了密集的意象,表現了中國人民苦難的生存環境。

4、民族生存力的讚歌。

詩人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覆迴響,歌頌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存力。

五、主題:

方式:由學生思考討論再做總結。

這首詩讚美了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

六、練習:

討論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理解:鑑賞:

一、環境、災難、摯愛一、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二、勤勞、隱忍、頑強二、沒有音韻,但有旋律

三、貧困,飢寒、同情三、宏大的包容性

四、災難,讚美,頑強四、民族生存力的讚歌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7

教學目的:

閱讀目標: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夠把握文中關鍵語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瞭解序言的寫作體例。

情意目標

瞭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緻、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掌握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方法。

難點:

如何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教學設想、教學方法

點撥引導,通過對疑難點的點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講練結合,通過練習提高文本閱讀的可操作性。

多媒體設計:

1、擬採用圖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擴大課堂的容量。

2、儘量爭取播放有關介紹達爾文的影視錄像。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1、導語設計

大家一定還記得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把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和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提並論。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來,這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爲跨世紀的新一代,你瞭解達爾文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打開達爾文的進化論之門。

2、解題

板書課題

關於“導言”

導言,又叫緒論。學術論著的開頭部分,一般說明全書主旨和內容等。

介紹達爾文及其進化論

達爾文(1809—1882)是進化論的創始人。出身於英國一位名醫家庭,1825年進愛丁堡大學學醫,1828年進劍橋大學學神學,但他從小就熱心研究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學。18年至186年,由於漢斯羅教授的推薦,以自然科學家身份,隨英國皇家軍艦見格爾號環球航行。五年間,他考察了許多地方,對各種生物進行了蒐集研究,從此確定了他一生的事業。1859年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從根本上否定了當時甚囂塵上的“神創論”“物種不變論”的傳統觀念,成爲劃時代的鉅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進化論引導人們深入地研究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及其規律,爲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開拓了道路。近百年來,分生物學修正、豐富、完善了它。但是,達爾文奠定的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人類認識生物進化的基石。進化論“物競天擇”“生存競爭”的觀點激勵人們奮發圖強,反對封建迷信,爲爭取生存而鬥爭,爲更好發展而努力。

3、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2)畫出文中結論性語句;理出文章結構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3)學生相互交流對文章結構和段意的理解,(4)請一兩位同

(5)學回答。

(6)教師明確並板書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7)請一學生說出其所畫的關鍵句

(8)後集體加以確認。

明確:關鍵句是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語句,它突出地體現了文章地旨趣,標示文章地思路,顯示文章結構地特點。其類型有:

a、從內容看,中心句是關鍵語句。它是集中揭示說明對象地特徵或揭示主要事理的語句如第一段末句第二段末句第四段首句。

b、從結構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的推進。如第四段“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總提句清晰的把文章分成兩個部分。第五段首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內容。第七段末句簡明扼要地總結了進化學說地基本觀點。

c、從出現頻率看,反覆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另一方面也用於顯示脈絡層次如:4段、6段、7段都反覆說“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9)如何篩選關鍵句?

明確:從內容入手,找出中心句;從思路、結構入手,確認總提句、過渡句和總結句。、欣賞品味思考:

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性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找出能體現這種精神和魅力的文字。

明確:第一段,從“返航“(18年)到(1859年),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的蒐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對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經20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鑽研的精神。

第2段“華萊斯先生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結合註釋4,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段,指出本書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說明今後的打算,“詳盡的刊出”避免使別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文對理論者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謙遜的精神。

第4段“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現作者決不輕率的作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第5段“這類研究雖然常爲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說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簡略”,反映出不迴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7段“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地錯誤”,“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地信念和勇於堅持真理地精神。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精神用簡潔地語言概括並板書。

(1)長期考察

(2)實事求是

謙遜審慎

(4)決不(5)輕率

(6)親身實踐

(7)不(8)避缺陷

(9)毫不(10)動搖

課堂小結:今天我們這堂課,不僅瞭解了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而且通過作者說明性導言地閱讀,學會了如何發現關鍵語句,懂得了正確理解關鍵語句對理解文章地作用,並以此來指導我們今後地閱讀實踐。

4、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瑣憶〉中魯迅曾說“進化論牽制過我,但也有過幫助。”怎樣理解這句話?請加以思考。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片段。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荊軻刺秦王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整體感知課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詞、句解釋,提高翻譯能力。

③學會從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描寫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與態度:

正確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學會歷史而辯證地評價人物。

重點難點:

評價歷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一、導入:詠 荊 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秦王縱橫平趙燕。

男兒有志紓國難,太子無奈求聖賢。

家國重任擎一身,樊首輿圖封兩函。

始皇倖存統四海,荊軻忠勇高雲天。

二、背景介紹: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爲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爲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爲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但事與願違,荊軻刺秦王失敗,秦大舉進攻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後,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爲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爲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爲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複習關於《戰國策》的知識:課文節選自《戰國策燕策》。《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爲《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東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着重記載了策土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勇於鬥爭的行爲。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丈學價值。原書沒有標題,課文題目都是後加的。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①根據“思考和練習”一的提示,將課文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段:自“秦將王翦破趙”至“遂發”寫行刺準備;

第二段:自“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至“終已不顧”,寫易水訣別;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寫秦廷行刺。

②劃出疑難詞句。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

一課時

1、 聽錄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拜謁(yè) 濡(rú)縷 變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視

圖窮匕(bì) 見(xiàn) 八創(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學生自讀課文。

二、找學生讀,討論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難詞句。

三、翻譯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

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爲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爲。樊將軍因爲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爲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爲戮沒

將奈何,爲之奈何?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錶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爲: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第三課時

教學時間:

一、 找學生讀,糾正讀音。

二、 討論“行刺準備”剩餘部分。

三、翻譯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這裏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爲,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乃爲裝遣荊軻:於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在(是)拿着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爲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第四課時

教學時間:

一、找學生讀“易水訣別”部分,糾正讀音。並討論“易水訣別”部分。

二、 找學生讀“秦廷行刺”部分,糾正讀音。並討論“秦廷行刺”部分。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9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爲恥。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

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

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並根據註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迴指導。

(2)請學生統計本課的生難字詞,並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後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於周圍同學,最後全班統一討論,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範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爲主,培養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模板10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把握詞類活用;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感悟語言運用上駢散結合的妙處,能夠全文背誦;

4、學會懂得與自然、與他人、與文字等多種交流方式,釋放胸懷,提高自身修養。

重點難點】

1、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瞭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複雜情感。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1.正音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馮píng虛御風 愀qiǎo然

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

舳zhú艫lú 橫槊shu 山川相繆liáo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 蜉fú蝣

2.對照註釋,找出文中出現的通假字。

(1)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酒)

(2)山川相繆(通“繚”)

3.知識瞭解

學生參看《成才之路》“資料園地”

二、誦讀文章,整體感知

1、文章大致寫了什麼內容?

夜遊赤壁,抒發對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文章可以分爲幾部分?

一、(1)月下泛舟樂

二、(2~3)弔古傷今悲

三、(4~5)闡述哲理樂

四、精讀1——2段,背誦、積累、感悟、體會。

三、研習文本

1、第一段

①自由誦讀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繪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這樣的景緻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討論

明確:

寫景色的共三組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風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曠神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②分組討論第一段所寫的內容,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並給第一段文字所描寫的畫面起個名字。

討論

明確:《赤壁夜遊圖》,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彷彿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裏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

③小組研究背誦策略

指導層次理路。首句點題,“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寫景、議論的依託。次寫泛舟所見景象,而以風、水、月爲主,爲下文“蘇子曰”一段張本;寫景用虛實相濟之法,先實後虛,虛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樂”字。

2、第二段

①第一段寫的是“樂”,第二段寫的是“悲”,那麼是什麼東西促使這一情感轉化的呢?

明確:客人悲涼的簫聲

②舷歌之後,賦中又寫了客吹洞簫之聲。課文是怎樣描寫簫聲的?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討論

明確:

寫簫聲:蘇軾藉助誇張、想象、比喻,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嫠婦泣,六個比喻,把洞簫悲咽低迴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渲染簫聲的悲涼。

③從開篇處到第二段末,賦的情感發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簫聲起,悲意生。從開篇至此處,情緒變化正是由歡樂轉爲悲哀。

④本段對歌聲和簫聲的描寫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討論

明確:承上啓下。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爲悲哀,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⑤小組探討背誦策略。

指導:句法。這段開頭是散句,次用楚辭句法(與《九歌》中“桂棹兮蘭”“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聲嗚嗚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駢句。

層次理路。“樂”字承上。由“樂”而“歌”,歌詞暗寫蘇子胸襟,爲下文“蘇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寫簫聲,爲“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蘇子“問客”。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精讀3—5段,背誦、積累、感悟、體會。

1、第三段

①誦讀本段,客的這一段話很富於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動讀者,說一說爲什麼達到這種效果?

討論

明確:景:悲涼蒼茫

情:悲觀失望

理:人生短暫

語言:駢散結合,感染力強

②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面對宇宙和歷史時都感到短暫悲哀,你能舉出幾句這方面的詩句嗎?

A、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B、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C、許渾: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D、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③這一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着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雲散。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④各組背誦,探討背誦策略。

指導: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陳述句“順流而東也”和三個反問句是散句,其餘都是駢句。“方其”“況吾與子”是統領字,不計。

層次理路。蘇子問乃承上啓下語。“客曰”一段有兩層意思:前一層由三“問”組成,先因望月而問“孟德之詩”,次因望地而問“孟德之困於周郎”,最後合問“而今安在哉”──這是主要的一問,爲下文寫悲做鋪墊。後一層轉而說到自己,先着眼與曹公對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從中來;後寫幻想不能實現,並以“託遺響於悲風”作結,呼應上文“何爲其然也”。

2、第四段

①蘇子對人生的積極樂觀是怎樣一步一步導出來的?

明確:水與月的特點→水與月的啓示→啓示後的做法。

②你怎樣理解“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明確;逝者如斯——未嘗往

盈虛者如彼——未消長

——不變

一瞬——無盡

不要抱怨,讓人生變得充實有意義

③各組研究背誦策略。

指導要點

句法。以散句爲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風……用之不竭”這一段用駢句。

層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說明“變”和“不變”的道理,客知其“變”而不知其“不變”,因而生“哀”與“羨”;知其“不變”,則何哀何羨?後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與清風之無主,可以自娛,以“而吾與子”照應上文“況吾與子”。

3、第五段

本段主要寫什麼內容?這樣寫暗示什麼?

寫客人轉悲爲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指導要點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結,最後兩句意味雋永,主客“自在”之態躍然紙上。

二、全文鑑賞

1、課文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操、周瑜,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再看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爲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爲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爲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美形象,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