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5篇)

本文已影響 1.43W人 

作爲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5篇)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強化誦讀,加強積累,背誦精彩章節。

⑵理解鋪陳、排比、起興手法及其藝術性。

⑶欣賞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欣賞人物對話和人物形象。

2、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鑑賞,熟讀成誦。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詩作體察漢代貴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禮教毀滅恩愛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現實,感受焦劉二人忠貞不渝的愛情。

【重點、難點】

理解字詞,疏通詩句,理清本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把握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其典型意義。

【解決辦法】

1、誦讀理解,疏通詩句。

2、理清情節發展的線索。

3、通過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詩的主旨。

4、按要求背誦7節詩。

【學生活動】

1、第一課時,讓學生誦讀理解,疏通詩句,把握情節發展的線索。

2、第二課時,設置討論題,分析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其典型意義,把握詩的主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有一首與《木蘭詩》並稱樂府雙璧的詩歌,題目叫《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全詩357句,1785字,沈歸愚稱爲“古今第一首長詩”。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爲基礎創作的。

二、誦讀感知

誦讀: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節奏按意羣劃分。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藉助註釋、字典等疏通詩句。

必須掌握的實詞及其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擊)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虛名)

3、可憐:可愛。(楚楚可憐)

4、紛紜:凌亂。(頭緒紛紜,衆說紛紜)

5、葳蕤(wēi ruí):繁盛的樣子。(樹木葳蕤)

6、纖纖(xiān):形容細長。(十指纖纖)

7、念:記掛。(念念不忘)

8、卻:退出來。(望而卻步)

9、區區:愚拙(何乃太區區);真情摯意(感君區區懷)。現在多指數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10、依依:戀戀不捨。(依依惜別)

11、窈窕(yǎo 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辭。(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謝:A辭別;B告訴;C道歉;D感謝;E推辭,F衰亡,凋落(阿母謝媒人,多謝後世人,謝家事夫婿)

14、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及時相遣歸,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15、見:A看見,會見,拜見;B同“現”;C表示被動,被,受;D副詞,放在動詞前指動作對象。(相見常日稀,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府吏見叮嚀)。

16、悵( 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悵然若失,悵然而返)

17、否(pǐ )泰:壞運氣,好運氣。(否極泰來)

18、要(yāo):邀。(要功,要買)

19、絡繹:接連不斷。(絡繹不絕)

20、齎(jī):贈送。(齎賞)

21、躑躅(zhí zhú):緩緩地走或徘徊。(躑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別人的心意)。(還必相迎取。明日來迎汝。不足迎後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淚應聲落,泣涕零如雨)(枯葉凋零)

訂正文中註釋: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應讀(pián),不讀(biàn)。

四、把握情節發展與結構

全詩除“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外,按情節發展,可分爲5個部分:

1、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是蘭芝對仲卿的訴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蘭芝和仲卿愛情深厚,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

2、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再接蘭芝回來。這部分寫三項內容。

⑴從“府吏得聞之”到“慎勿違吾語”,寫仲卿向母親求情,遭到訓斥,只好說服蘭芝回孃家,還抱着重新團聚的幻想。

⑵從“新婦謂府吏”到“涕落百餘行”,寫蘭芝的個性、神態和動作,顯出她堅決、鎮靜,忍住內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別。

⑶從“府吏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捨。

3、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鬱郁登郡門”),寫蘭芝回家後的遭遇。這部分情節比較複雜,寫三項內容。

⑴母親開始不諒解女兒,經過女兒敘述,終於體諒女兒的處境。

⑴但是,哥哥堅決不答應。他完全以勢利眼光看問題,毫無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⑴寫府君家爲婚事的鋪張。

4、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寫蘭芝、仲卿雙雙殉情,爲全詩的高潮。

5、結尾(從“兩家求合葬”到結尾),表達了詩人強烈的願望。

本詩以時間爲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爲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五、總結、擴展

《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可見它又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樂府詩起於漢武帝時,屬古體詩的一種,除要求配樂歌唱外,其形式和古體詩沒有區別。後世將魏晉至唐可以人樂的詩歌和後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的作品,統稱樂府。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由於樂府詩是來源於各地的歌謠,而這些歌謠又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所以,內容的社會性和形式的敘事性就成了樂府詩的顯著特點。如《孔雀東南飛》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父母不應干涉兒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寫羅敷嚴辭拒絕太守的調戲,就反映了官佔民女爲妾的事實。可見,漢樂府反映了廣大人民的生活和愛情,是從民間產生或受民間文學影響而產生的藝術碩果,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也繼承和發展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如本詩取自真人真事,敘述描寫具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詩尾以鴛鴦雙飛作結,通過美麗的幻想形式,表現了仲卿夫婦爭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戰勝的意志,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情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鑑賞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其典型意義。

2、賞析鋪陳排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內容〗

一、導入

《孔雀東南飛》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劉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這得力於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結合人物語言(主要是對話),分析人物性格──

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爲威迫所屈,也不爲榮華所動。她明白婆婆要驅逐她,就主動要求“遣歸”,對仲卿說“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爲織作遲,君家婦難爲”,對婆婆說“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亢不卑,很有教養。阿兄逼婚,她說“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外柔內剛,自有主意。劉蘭芝還是個善良溫順的婦女。她對仲卿體貼諒解,一方面忠於愛情,“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一方面設身處地,“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焦仲卿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於愛情,而不敢直接抗爭,只能消極反抗,忍辱負重。他深愛蘭芝,揚言“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無怪乎“阿母得聞之”,要“槌牀便大怒”了。後來,不得已與蘭芝暫別,他又鄭重聲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負”。他還說“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諱,態度明朗。而從回家辭母的那段話裏,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這番話,無異晴天霹靂,可是封建家長焦母,並不回心轉意,收回成命,最後仲卿不顧焦母的勸告,自縊於庭樹。顯而易見,這位忠於愛情的人物,跟蘭芝一樣,是充滿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個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個極端蠻橫無理的女性,對於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一意獨斷專行。對仲卿,她一會兒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一會兒又是好言誘哄:“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爲汝求。”軟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蘭芝,除去眼中釘,以維護她的家長權威。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醜惡本質。

對於另一反面形象劉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趨炎附勢,醜態畢露。他對蘭芝說:“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作計何不量!”粗暴訓斥,盛氣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榮汝身。”趨炎附勢,見利忘義。沈德潛對這幾句詩的評語說:“小人但慕富貴,不顧禮義,實有此口吻。”“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弦外之音是:“難道要我養你一輩子嗎?”下逐客令,可見其尖酸刻薄、冷酷無情,是一副典型的市儈面孔。

三、欣賞鋪陳排比的藝術手法

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爲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爲互文看,交叉表述。橫的鋪陳如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蘭芝不爲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也爲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導學生比較《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的鋪陳排比手法。“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四、欣賞起興和尾聲

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這種由禽鳥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的藝術手法,是民歌的特點。

詩歌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給全詩籠罩上悲劇氣氛,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像。構思上,也有統攝全詩、引起故事的作用。結尾處合葬化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卻能“相向鳴”,而且“夜夜達五更”。寄託人們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詩最後說“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達了激憤之情和美好心願。

五、背誦精彩詩段,並鑑賞詩作內容

“雞鳴外慾曙……二情同依依。”

這一段始寫蘭芝的美麗,“要若流紈素”,“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中敘告別阿母、小姑,又那樣謙遜,通情達理;終寫夫妻的戀情和誓言,語深情切。夫妻恩愛。品格高尚,卻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憤慨。

“府吏聞此變……千萬不復全。”

府吏聞變,夫妻重逢,只能“嗟嘆使心傷”。仲卿埋怨,誓“向黃泉”。蘭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只得相約“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一對恩愛夫妻在高壓下無法反抗,戀情濃烈,又異常冷靜,決然相約“黃泉下相見”,表現了相知的忠貞和無奈的抗爭,實是令人血氣俱動的人生悲劇。

六、總結、擴展

本詩是敘事詩,不但有人物,作者還以白描手法極其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內性格。從現在的內容看來,這首長詩在它出世以後似乎經過一個時期的傳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傳唱中逐漸地豐富起來的,因而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滲透着勞動人民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僅表現爲愛憎分明,而且顯示了銖兩悉際。作者否定了一切該否定的東西,也肯定了一切應該肯定的東西,然後無淪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個簡單的公式,而是通過複雜和具體的描寫,暗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特點,給予他們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從作者聽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論,不能不說,這是現實主義藝術創造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一個傑出的範例。

課後閱讀樂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蘭辭》,比較體會鋪陳排比手法的運用。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2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瞭解作者不同階段上圖書館的經歷,明確圖書館對其成長的重要作用。

2、領會作者的觀點態度,品味真正的圖書館之樂,思考自己的讀書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1、理順課文的結構和內容;

2、歸納王佐良回顧的幾段去圖書館的經歷。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心靈的成長,不可能有個體精神的完整發育。

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變得更加富有,但我們一定可以變得更加智慧。

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改變我們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的品位和氣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令人如沐春風,你會覺得他深邃厚重,覺得自己得到很多啓迪。人的相貌基於遺傳無法改變,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過閱讀而從容,而氣象萬千。

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生命的寬度,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長度由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後天閱讀可以讓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寬闊和充實。

閱讀,對個體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

2、寫作背景

有一段時間,社會流傳着“讀書無用論”,這是一種否定知識與學習的社會思潮。作爲一個讀書人,王佐良想盡一切辦法,激發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讀書熱情。

3、作者介紹

外語界泰斗級人物——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人。專於英國文學的研究。著有《英國十七世紀劇作家韋勃斯特的文學聲譽》(英文)、《英國文學論文集》,譯有(英)《彭斯詩選》,中譯英《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日,於北京去世。王先生對詩歌翻譯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對翻譯的最高要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氣如之,文體如之”。

4、題目解說

“上圖書館”是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表明文章所寫的是去圖書館的經歷和感受。

5、層次結構

文章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1-3)上圖書館之樂;

第二部分:(4-9)上圖書館的經歷;

第三部分:(10)上圖書館也有其奇趣。

6、全文分析

1、文中主要記述了哪幾個圖書館?

明確:

“公書林”、清華圖書館、包德林圖書館、英國博物館的圓形圖書館。

2、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記述這幾個圖書館的?

明確:

時間順序。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長過程來寫與這幾個圖書館的緣分的。)

3、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話有什麼用意?

明確:

爲了引出自己對圖書館讀書生活的熱愛。

4、第7段說“真實的世界卻在暗淡下來”,“真實的世界”指什麼?

明確:

國家民族命運處於危亡時刻。

5、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開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麼?

明確:

表達了對國內戰爭勝利的喜悅。

6、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亞的臺詞有什麼含意?

明確:

說明人類創造了知識理性。

7、上圖書館給作者帶來了哪些有益的收穫?請簡要概述。

明確:

①獲得了比來自中外老師還要多的知識;②產生了讀小說的興趣和好奇心;③養成了看英文雜誌的好習慣;④豐富了有關歷史、哲學、戲劇等方面的知識和情感;⑤認識到人類的高貴、偉大。

四、拓展資料

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紅塵,走着辭別故友。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裏”;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然而李白同樣是位被上蒼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詩——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翰林遭貶,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哪裏比陶潛與屈子少呢?但他卻一直在走,因爲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臺上磨來折去,卻無半點玷污與磨損!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寫作背景,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2、理解詩歌的大意,體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賞析對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藝術特點並學以致用。

主要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巧妙導入、明確目標

1、音頻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登高》的朗讀。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

1、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xxxx、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爲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議)

1、首聯寫了那些意象?營造了什麼意境?體現了詩人什麼感情?

答:意象: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意境:雄渾、高遠、肅殺、淒涼

感情: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2、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爲“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麼意境?面對此景,杜甫產生了怎樣的感慨?

答:景:落木無邊蕭蕭下,長江不盡滾滾來

境:蒼涼、雄渾、沉鬱、悲壯

情:時光易逝、人生短暫、壯志未酬

3、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戰亂、時值悲秋、離鄉萬里、漂泊他鄉、人到暮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淒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爲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四、引導學生拓展創新(創)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苦”、“恨”是什麼意思?“艱難”一詞,你的理解?

明確:

(1)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了。

(2)苦、恨——極其遺憾。

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由於年老多病而無法實現,從而非常遺憾,壯志難酬。

(3)艱難——羈旅之愁、身世之悲、家國之痛。

五、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1、下列詩句,從修辭手法看,不是對仗的一項是()

A.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B.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C.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D.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答案:C

2、對《登高》一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緻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麼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於現實觀照的結果。

答案:C

六、課後延伸、溫故知新

1、理解性默寫

(1)杜甫的《登高》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的千古名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中寫國事艱難、壯志難酬、人生潦倒、愁恨無限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一步:找意象——-寫了“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四個意象。第二步:描繪客觀畫面,聯繫主觀情感——“片雲”在空中飄蕩,如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孤獨,我也孤獨。第三步:概括意境特點——“片雲”“孤月”意境淒涼,“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第四步:分析點明情感(或情景交融的意境)——“片雲”“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孤清)的意境。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4

課文分析:

課文《老人與海鷗》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爲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爲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

教學目標:

1、在情感朗讀中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瞭解真情是文章的靈魂。

2、學習描寫海鷗動作的詞句,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們的加倍回報。

3、通過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學會如何真實具體地表達感情,並進行語言積累。

教學重點:

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深入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深情

師:同學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想老人與海鷗相依相隨的許多畫面一定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播放老人與海鷗和諧相處的錄像,學生觀看)。

師:看後你有什麼感受?(學生談感受)

師:說得真好!一個充滿着溫情的詞語:親人。老人與海鷗就像——(生接說)親人一樣。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那動人的情景,感受那份濃濃的親情。(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欣賞老人愛海鷗的錄像,欣賞老人愛海鷗的錄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力求使學生感受到這樣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同時更是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託在海鷗身上,這種與海鷗之間難以割捨的濃濃的情感,在音樂的渲染下更讓人動容,也爲第二課時,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情誼埋下了情感上的伏筆。

二、自瀆悟情——感悟海鷗對老人的深情

1、師渡:當我們大家都沉浸在老人與海鷗的這份親情、和諧與幸福之中時,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了(出示PPT)生讀“沒想到過了十多天後,忽然有人告訴我們,老人去世了”。

2、師:老人在世時曾對人們說過他的願望:他說當他離開人世時希望能夠把他的遺像放大,帶到翠清邊,讓他再看一眼他的“兒女們”,人們完成了他的遺願,但就在把他的遺像帶到翠湖邊時,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請同學們自由讀15——19自然段,邊讀邊想,哪些句子讓你感動,並與同桌交流。

(1)快速朗讀,畫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部分。

(2)從字裏行間,你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情感?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海鷗的心情嗎?

海鷗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獲得初步的閱讀體驗。

3.老人把海鷗當作親人,海鷗也把老人當作親人,文中的哪些地方寫出海鷗是老人的親人?

4.彙報交流

預設:

A.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

(1)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大不一樣”,提問:海鷗的叫聲與姿式與平時會有怎樣的“大不一樣”?

(2)師:老師從你們的回答當中知道了,海鷗此時是焦急的、悲傷的,(出示PPT)海鷗們連聲呼喚,他們似乎在說什麼?

(3)師:同學們,海鷗們一聲聲熱切的呼喚有驚訝,焦急,還有悲傷,誰能把這種感覺朗讀出來?

師:我分明看到了一隻焦急熱切而又悲傷的海鷗,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把這段話讀一讀。(生齊讀)

師渡:海鷗們“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老人卻始終一動不動,海鷗們終於明白:老人已經永遠永遠地離他們而去,於是,在翠湖邊上,它們爲老人舉行了一場特殊而感人的葬禮。哪些地方能夠體現海鷗對老人的一片親人般的深情呢?。

B.“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1)師;你感受到了什麼?從哪個詞感受到的?

(2)如學生說到“瞻仰”,理解瞻仰的意思。瞻仰指恭敬的看,一般指對偉人的尊敬,老人是偉人嗎?(學生討論彙報)

(3)你能讀出海鷗對老人這種親人般的溫情,還有對偉人的尊敬與愛戴嗎?(指名讀)

C.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1)師:你體會了什麼?(生髮表意見)

(2)師;好,同學們,閉上你的眼睛,現在你就是一隻海鷗,把你最好的祁禱與祝福送給老人吧!(生閉上眼睛祁禱)

師:睜開你們的雙眼,把這份守靈時誠摯的感情讀出來。(生有感情地齊讀)

(3)師:十多年了,幾千個日子,老人每天都來,可有一天老人沒來,第二天老人還是沒來,直到第三天的時候,老人才步履蹣跚地來了。(音樂響起,畫面是老人喂海鷗)喂海鷗的時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彎成了弓一樣的弧形。這3天,他只吃了一碗麪,覺得好點了,就趕來看海鷗了。可這一看竟成了訣別了。同學們你們讀16自然段描寫海鷗的句子,老師讀描寫老人的句子。

師:同學們很善於抓住重點詞句,用心體會,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我們繼續交流。

D.“當我們不得不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纔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1)師:這一段都值得大家好好體會,出示PPT:誰有信心讀一讀這一段。

請一生讀。

(2)師範讀,把“撲”字讀成“飛”字,引導學生討論行不行?(學生討論彙報)

(3)師:看來,這兩“撲”含義很深,情意更重,寫作時,用詞要反覆推敲,將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感動了,這裏面的焦急、悲傷依依不捨是多濃的一份情感,生死都願意相隨。一隻只海鷗撲過來,形成了一道(生接)白色旋渦。

師:這是一場怎樣驚心動魄,讓人爲之動容的葬禮,同學們再自由讀一讀這段,讀出海鷗們一片深情。

生自由讀,再請兩生到三生個體讀,請生評價。

師:讀得真好,今天,老師把當時兩張真實的照片帶來了,(一張是排隊瞻仰守靈時的照片,一張是海鷗“撲”過去的照片)出示PPT,師配悲傷小提琴曲《離開你的那一天》沉重解說:海鷗們站成兩行,他們一動不動爲老人守靈,在心裏輕輕地呼喚着:“老人,生前你沒有兒女,就讓我們做你的兒女,讓我們爲你守靈,爲你祁禱吧!老人的遺像不得不搬走了,海鷗們不顧一切的撲過來,大聲鳴叫:不,不要搬走這張照片,讓我們再看我們的親人一眼,給他鞠個躬吧!”同學們,拿起你的書,我們一起再來有感情地讀第16、17自然段。(生深情齊讀)

5.同學們用心想一想,究竟是什麼原因會發生這樣的意想不到?(生彙報)

師:正因爲老人生前對海鷗奉獻出無私的愛,所以纔會有海鷗意想不到的舉動。(板書)看着這樣悲壯的場面,這不禁又讓我們想起老人精心喂鳥的情景(出示喂鳥畫面)回讀:

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師:“節奏”是音樂的靈魂,誰知道節奏與什麼有關?

師:那老人喂海鷗的節奏是怎樣的?

生:老人喂海鷗的節奏也是時而快時而慢的。

師:那老人喂海鷗爲什麼時快時慢?

師:多由意思啊!表面上看來是海鷗依着老人的節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實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鷗的節奏邊走邊放。(指名讀)

海鷗來的多了,吃得快了,請你歡快地讀讀。(生①讀)

海鷗來得更多了,吃得更歡了,請你更歡快地讀讀。(生②讀)

海鷗吃得心滿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誰能這樣來讀讀。(生③讀)

師:這起起落落的海鷗,翻飛的白色,譜成了一篇------(生:有聲有色的樂譜)

師:在這有聲有色的樂譜裏,你聽到了什麼?

師:除了海鷗的聲音你還能聽到什麼?

師:你們又彷彿看見了什麼?

師:你們看到了那麼多,聽到了那麼多,感受到了那麼多,能不能把這段話讀一讀,先自己練練。誰想讀:(指名讀)

師:十年來,每逢冬季來臨,老人風雨無阻,,像照顧兒女一樣,與海鷗相依相隨,共同譜寫着這首美妙的歌—學生讀(變換成的詩,配以《致愛麗絲》音樂)?

過渡:多美妙的一支歌呀!可如今卻變成一首悲情的哀歌,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以讀爲本,讀佔熬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理解內容,那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也十分感人。教學中我會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特別是引導學生回憶現實生活中人與人告別時的場面,來引導學生體會海鷗爲什麼爲老人守靈,理解文中爲什麼用“撲”而不用“飛”。文本與生活的結合,會使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海鷗對老人那深厚的情誼,很自然地通過朗讀流露出來,加上採取不同方式的讀(範讀、指名讀、引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賽讀,齊讀)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真正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

三、想象寫話——深入品味老人與海鷗至死不渝的親情

1、師渡:是啊,老人的心裏歸牽掛的還是海鷗,海鷗們對老人也是依依不捨,我想,他們一定還有好多好多的話想向彼此傾訴,讓我們一起來幫他們完成這個心願吧!

生想象寫話:

(1)假如你是一隻老人曾經餵養過的海鷗,面對天堂裏的親人——老人,你會對他說些什麼

(2)假如你是天堂裏的老人,回憶與“兒女們”海鷗相伴的一幕幕,面對悲痛欲絕的海鷗,你會對它們說些什麼?

2、生寫,交流。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理解、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滲透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體會情感和人文價值,使語文課堂的“語文味”更濃些。引導學生超越文本,昇華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主旨,引導學生從課文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讓學生讀懂作品,領悟真諦,通過超越文本的讀書讓學生變得智慧、變得美麗。

四、拓展昇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1、師:多麼誠摯的語言,多麼動人的情感,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故事感動了很多很多的人,後來,人們在翠湖公園裏建立了一個雕塑(出示PPT),師解說:老人依舊滿臉慈祥的笑容,周圍,海鷗翩然翻飛,多麼和諧的場面!同學們,這就是那位老人,讓我們用最神聖的隊禮向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人表達出少先隊員們最崇高的敬意!

2、師:生活中,像老人一樣愛護動物的人還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我們現在來聽一首歌:《丹頂鶴的故事》,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來關愛動物,都和動物和平共處吧!

[設計意圖]

本環節的教學設計意在使學生用心靈頌讀,用心靈傾聽,用心體驗,用心靈表達,“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們帶着收穫,帶着思考,帶着信心,走向新的課堂,開始新的探索。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5

 一、【注音朗讀】參看課文腳註(或查詞典),給文中陌生詞語注音。之後,有節奏地朗讀全文。

 二、【初步感知】朗讀之後,合上書,在此書寫:

讀完本文,我感知到作者在借登山的事引出關於成功的條件的思考

三、【標題解讀】我這樣理解本文的標題:

是關於遊山的記敘文。通過對登山活動的回憶,感悟、闡發某些人生真理。

 四、【批註理解】請給本文作批註式的理解。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命名)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正音)(說明)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前洞)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後洞)(說明)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進洞)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出洞)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後悔)(遊山經過)(記敘)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觀遊所得在深思)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奇觀在險遠,有志方可至)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無力不至)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無物相之不至)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有力不至可譏,盡志不至無悔)此餘之所得也!(成功的條件在於有志、有力、有物,我有力、有物但沒意志,故而有悔)(議論)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學應深思慎取)(議論)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遊人及寫作時間)(說明)

 五、【主旨確證】通過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這樣綜合、概括:

本文通過一次登山活動,感悟到成功的條件在於自身意志、力量及外物相助,三者缺一不可;同時反思到,自己的失敗在於意志薄弱、追隨大流。

 六、【內容審美】你覺得本文所表現的內容美在哪裏?

本文內容美在:1、從日常生活小事中,感悟、發現到關於成功的普遍道理,折射出作者思維的高妙、深刻;2、強烈的自省、批判的科學意識,折射出作者心思的認真與嚴謹。

 七、【形式審美】你覺得本文寫得漂亮麼?爲什麼?

本文寫得漂亮,因爲:1、以小見大,因事見理,使文章平易生動,而又不失高妙和深刻;2、記敘、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兼備,使文章脈絡清楚、思想突出、科學理性。

八、【文本與文本】閱讀下面的信息,並回答問題。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作爲改革家的素養在《遊褒禪山記》中有沒有體現?請說明。

《遊褒禪山記》中倡導的深思慎取的科學理性精神以及極盡意志、不隨大流的行事方式,都是改革家素養的體現。深思可發現積弊;慎取可避免主觀;極盡意志,方可推陳;不隨大流才能出新。

九、【文本與生活】思考並回答: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是人云亦云,不太愛深思;也經常隨大流,不願堅持自己認爲正確的價值觀?舉例說明。

對於我來說,在人情禮節上,不願得罪人,多是隨大流。比方說,請客送禮,我心裏極其厭惡這種習俗,但還是不得不掏腰包,並不情願地赴宴。但是,在學術、專業及工作上,不會人云亦云,也不會隨大流,而是喜歡實驗、探索。

十、【妙句品仿】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以上文段分析了登山成功的三個條件:意志、力量和外物。請你大約仿照上面的句式,分析“大樹生長的條件”。

示例:

世上茂盛、蒼翠的大樹,參天蔽日,人們往往仰觀讚歎,但非有陽光不能生長。有陽光日日照耀,但沒有足夠的水源,也不能生長。有陽光照耀,而又有水源不斷供給,若沒有堅實的土壤讓其紮根,也不能生長也。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6

【教學目標】

一、分析詩歌中“黃鸝”這個意象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感情。

二、學生通過對詩人其他詩作的比較閱讀,瞭解徐志摩詩的特點。

【教學設想】

徐志摩這個名字對於中學生來說,是有幾分神祕色彩的,可以通過留預習作業--“走近志摩”,讓學生走近詩人,蒐集徐志摩的資料,瞭解他的主要經歷。(上網、到圖書館查閱)從《黃鸝》入手,拓展閱讀,比較《雪花的快樂》《爲要尋一個明星》《闊的海》三首詩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點。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黃鸝》。

(一)簡述詩歌內容

詩歌寫一隻黃鸝鳥不知從哪裏飛來,掠上樹梢,默不作聲地佇立在那裏,華麗的羽毛在枝椏間閃爍,“豔異照亮了濃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於是招來了我們這些觀望的人(一個怎樣的羣體,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樹下,期待着這隻美麗的鳥引吭高歌。可是它卻“一展翅”飛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創作意圖已經不十分清楚了,但也並非無跡可尋,我們在詩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寶貴的啓示。

引導題:

1被起坑瀉翁氐悖

(1)“一掠顏色飛上了樹”中,“掠”“顏色”表現了黃鸝的什麼特點?

(2)“不作聲”能看出黃鸝什麼特點?

(3)如何看待詩人“豔異”的感受?

(4)兩次出現“春光”“火焰”“熱情”含義有何不同?本體、喻體有何不同?

2蹦憔醯謾盎起俊畢笳魘裁矗

(三)體會詩人的情感

引導題:

(1)“我們”是怎樣的一個羣體?“我們”在期待什麼?

(2)“怕驚了它”表現“我們”怎樣的心理?

(3)結尾中“它飛了,不見了,沒了”,詩人感受如何?

(4)這首詩言終意猶未盡,試談談詩人還有哪些未盡之意。

(四)討論

師生以上述問題爲引導,主要理解下面三個問題。

1被起坑瀉翁氐悖

抓住“掠”“顏色”“豔異”等詞語可以看出,黃鸝迅捷、惹眼,這是黃鸝在一瞬間給人的視覺感受,充滿靈性、給人帶來意外驚喜;“不作聲”又多了幾分神祕,引人嚮往;前一個“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比喻黃鸝,使人感受到它充滿生機、活力,熱烈、衝動、張揚,引人嚮往。

2蹦憔醯沒起肯笳魘裁矗

《黃鸝》是一首象徵詩,並不意味着我們就可以指出黃鸝形象具體的所指。詩中兩次出現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的比喻,也給我們重要的提示。因爲無論是春光、火焰,還是熱情,都寓指了一種美好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已經“不見了”。由此我們可以想到這是一種理想的破滅,韶光易逝,青春不回,愛情並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確定黃鸝形象具體的意指,還必須聯繫到徐志摩當時的思想狀況。

學生展示預習作業“走近志摩”的材料。

舉例: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爲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爲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爲《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爲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我們知道,詩人剛回國時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他聯合了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準備在社會上“露棱角”。他將自己的高世之志稱爲“單純信仰”,胡適則洗練地將其概括爲“愛”“自由”“美”三個大字。正因了這“單純信仰”,他拒絕一切現實的東西,追求一種更完滿、更超脫的結局。

詩人在政治上則左右開弓,以至於有人認爲新月派是當時中國的第三種政治力量。然而在現實面前,任何這類的“單純信仰”都是要破滅的。世易時移,再加上家庭罹變,詩人逐漸變得消極而頹廢。

由是觀,黃鸝的形象正象徵他那遠去的“愛”“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聳人什麼樣的情感?

應該注意到,在這首詩中詩人並沒有選擇“我”這一更爲強烈的主體抒情意象作爲主詞,而是採用了“我們”這種集體性的稱謂。黃鸝的象徵意義不只是對“我”而言的。作爲一羣觀望者,“我們”始終緘默無言(我們靜着望,/怕驚了它),流露出一種“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無奈情緒。徐志摩們也只能無奈地觀望,年青時的熱情被那隻遠去的黃鸝鳥帶得杳無蹤跡了。

二、印發材料,比較徐志摩詩作三首《雪花的快樂》《爲要尋一個明星》《闊的海》。

雪花的快樂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悽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裏娟娟的飛舞,

認明瞭那清幽的住處,

等着她來花園裏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爲要尋一個明星

我騎着一匹拐腿的瞎馬,

向着黑夜裏加鞭;--

向着黑夜裏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馬!

我衝入這黑綿綿的昏夜,

爲要尋一顆明星;--

爲要尋一顆明星,

我衝入這黑茫茫的荒野。

累壞了,累壞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還不出現;--

那明星還不出現,

累壞了,累壞了馬鞍上的身手。

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裏倒着一隻牲口,

黑夜裏躺着一具屍首。--

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闊的海

闊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隻巨大的紙鷂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風;

我只要一分鐘

我只要一點光

我只要一條縫,

像一個小孩爬伏

在一間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邊不死的一條

縫,一點

光,一分

鍾。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詩意象的特點。

2碧柑剛餿首詩表達的感情有何相同之處。

(二)討論

1北冉先首詩意象的特點。

(1)《雪花的快樂》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歡快、無拘無束、輕鬆自由)

“認清我的方向”(目標明確)

“飛揚,飛揚,飛揚”(堅定執著、矢志不渝)

“她”--“有硃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徵)

(2)《爲要尋一個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愛情

“瞎馬”--追求理想過程中的憑藉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環境

騎手--詩人自比

(3)《闊的海》

“一條縫”“一點光”“一分鐘”--表現出詩人追求光明的可憐、卑微和頑強執著。

2碧柑剛餿首詩表達的感情有何相同之處。

(1)《雪花的快樂》

這首詩重複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織出一幅深邃的靈魂圖畫。雪花的旋轉、飛翔和最終歸宿完全吻合詩人優美靈魂的自由、堅定和執著。閱讀這首詩,體會詩人的情感,要關注到,這一切展開建築在“假如”之上。現實中他的靈魂也許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爲要尋一個明星》

“爲了尋一個明星”,這“明星”是什麼?意象的隱喻是不確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與尋求者之間的嚴峻關係,黑綿綿的昏夜是對明星的一種嚴絲密縫的遮蔽,而執著的騎手卻尋求它的敞亮,這中間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騎手的胯下卻是匹拐腿的瞎馬。想往和可能之間的緊張關係就這樣構成了。至於這種意象,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愛情。“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裏倒着一隻牲口,黑夜裏躺着一具屍首。--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點影子時,主人公已沒有機會看到。從中我們體會到詩人追求理想過程中美麗的掙扎。

(3)《闊的海》

徐志摩在他爲數並不算很多的詩文中多次描寫過“飛翔”,“飛翔、飛翔、飛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稱放棄所有這些壯觀和逍遙,宣稱無疑象徵自由的“闊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鐘”的時間,“一點光”的明亮和“一線天”似“一條縫”的希望。一個“小孩”,當然是純真、新鮮的,生命剛開始,希望剛萌生,絕對應該擁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開闊的自由與更長遠的生命。而卻“在一間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邊不死的一條縫,一點光,一分鐘”。這裏面,滿溢着詩人理想幻滅的幾許沉重和悲涼。詩中,一個天真浪漫的理想主義者的希望顯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憐。

從這三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三首詩都是以浪漫主義的抒情筆調抒寫自我的“靈性”,都是在表現詩人對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對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惱。

三、本課小結。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並進行歸類整理。

2、正確分析鑑賞荊軻這個人物形象。

二、過程和方法

1、課前認真預習,反覆誦讀課文;

2、查找資料,研究分析古人對荊軻的各種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荊軻不畏強權,勇敢堅忍的精神

2、用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評價荊軻刺秦的歷史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本文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

用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評價荊軻刺秦的歷史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串講法

【課文分析】

《荊軻刺秦王》是篇文言課文,記敘的是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司馬遷撰寫《史記 刺客列傳》時,幾乎照錄全文。文章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刻畫了一個爲了捍衛自己的國家安全,不惜犧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荊軻的形象。文章對荊軻行刺前的精心準備做了較詳細的敘述,對行刺的過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讀來驚心動魄,蕩氣迴腸。

【教學設想】

1.本文記敘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擬從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設計導讀提問,同時對文章剪裁、記敘與描寫的綜合運用作適當提示。

2.在疏通詞句和講讀的基礎上,開展評述或辯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駱賓王的《易水送別》詩: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問:詩中的壯士是指誰?分析詩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荊軻刺秦王。(板書課題)

簡介荊卿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後,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爲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爲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爲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二、解題:

1、關於《戰國策》

《戰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該書記載了戰國時期二百三四十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着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語言流暢,記人、記事形象生動。全書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權、勇於鬥爭的行爲。

《戰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誇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爲了突出縱橫遊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

《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簡介課文故事發生的背景: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出示戰國形勢圖)燕太子丹爲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大亂,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敗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2年滅燕.燕國被滅了,然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由於其悲壯動人而傳誦千古。

三、整體感知:

1、放配樂朗誦,疏通字詞、句讀方面的問題。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2、學生複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提示:按文章結構來複述。學生在聽讀之後把握文章的基本敘述思路,根據文章的主要情節,爲文章 劃分大致的結構。

3、《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第一部分——開端(從“秦將王翦破趙”到“願足下更慮之”):行刺的緣起

第二部分——發展(從“荊軻知太子不忍”到“終已不顧”):行刺的準備

第三部分——高潮(從“既至秦”到“必得契約以報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結局(最後一段):荊軻被斬

4、學生根據課文下的註解,仔細閱讀課文,瞭解課文詳細內容。

四、課後思考:

1、荊軻和太子丹是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2、荊軻刺秦王爲什麼失敗了?

3、你是如何認識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文言知識梳理(小組分工展示整理結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使工以藥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燒刃使紅,漬於水中。

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請辭決矣 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懾。

設九賓 賓,通“儐”,儐相 (bīnxiàng),迎賓贊禮的人。

儐,舊讀bìn。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

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倉促,突然。

2、一詞多義

【之】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們)” 使工以藥淬之/願大王少假借之

②結構助詞,“的”/不譯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而】

①連詞,錶轉折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連詞,表並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③連詞,表修飾 伏屍而哭/荊軻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還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連詞,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圖窮而匕首見

⑤連詞,表遞進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以】 ①介詞,因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②介詞,用 使工以藥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③介詞,按照 以次進

④已經 日以盡矣

⑤連詞,表目的,“來”/不譯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遂拔以擊荊軻

⑥連詞,表修飾 箕踞以罵曰

【爲】

①動詞,做,整治 乃爲裝遣荊軻

②介詞,被 父母宗族,皆爲戮沒

③介詞,替 嘉爲(之)先言於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的),它(們)(的) 盡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劍長, 操其室

②指示代詞,那 其人居遠未來

3、古今異義現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 ?縈誒Ь場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8

教學目的及要求:

1、訓練學生藉助註釋自己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課訓練重點中9個詞語的意義和4個詞的義項。

3、理解召公諫辭的明白透徹、深入淺出的特點,體會《國語》質樸平實的語言特色。

4、使學生了解“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召公諫辭的分析

2、兩處比喻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數:

兩課時

課前預習:

1、 藉助註釋,閱讀課文,弄清課文大意;

2、 熟讀課文,背誦召公的諫辭。

3、 劃出不理解的字詞。

第一課時

序:背誦上一課

一、簡介《國語》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於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後是時人傳習,最後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採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祥備,其餘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由於《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

《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齊讀課文兩遍,正字正音。

三、請同學默讀第一段,讀後質疑。

師點拔 “謗”“堪”“以”“道路以目”

四、齊讀第二段。師生共同討論。

1、 請三位同學分別口譯三層意思。

2、 請其他同學糾正。

3、 師點拔“障壅訣導”;講解“瞽、史、師、螋、朦”

(師箴:教參與課本對“師”的解釋不同)

辯析“親戚”一詞古今的異義

五、齊讀最後一段,注意“流”字一詞多義

六、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一段

1、請找出描寫厲王的詞,分析厲王的性格特徵

“虐、怒、殺”暴虐兇殘、殘忍昏庸

2、正由於厲王的行動,導致國人怎樣?從文中找出原句。

謗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見國家處於什麼形勢之中?

朝政混亂,君民尖銳對立

4、“國人莫敢言,國人真的沉默無語,俯首聽命了嗎?”

沒有,而是即將“在沉默中爆發”,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這是高壓下的沉默,是火山噴發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可見召公性格的又一什麼特點?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說蠢話的自鳴得意樣

2、給召公的勸諫之辭分層,看說了幾層意思?

第一層:召公用概括性語句否定了厲王的弭謗措施

第二層:具體論述怎樣對待民“謗”(怎樣“宣之使言”)

第三層:從正反兩方面論述,“民謗”直接關係到國富民強的道理。

3、此段話中,兩處運用比喻,請同學們分析這兩段比喻的本體、喻體各是什麼?

第一處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將氾濫成災,比喻防民之口國家必將成災。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處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來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產出人民賴以生存的“財用”“衣食”,可見“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麼民之“口”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爲好的,防範人民認爲壞的,纔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

4、這兩處比喻,分別從什麼角度說明問題?

第一個比喻說明民“謗”不能消極被動地“防”。

第二個比喻說明“民”謗不但不能消極地“防”,還須積極主動地“宣”。

前一層從消極方面打比方,後一層是從積極方面進行比喻,看似兩喻並列,實則後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簡筆與繁筆》中學過的知識分析文章最後一段具有什麼特點?

(問題:“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麼詞)

言簡意賅,只有三句話。一句說厲王,一句說國人,末一句說明厲王和國人之間的矛盾終於爆發,這中間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實的結避告訴了讀者,文章簡勁到無以復加,而讀來卻餘味無窮。

最後一段用語極爲精煉,與第二段的反覆闡述相映襯,形成筆法上的鮮明對比。

1、 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2、 比喻生動形象;

3、 詳略得當。

板書設計

召公諫厲王弭謗

厲王:虐、怒、殺、喜

國人:謗——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民謗不可防)

怎樣“宣之使言”

民謗必宣敬聽

不聽流王於彘

首先分析“謗”是個古今異義詞。今意指無中生有,毀壞別人名譽,古義是實有其事,公開批評指責。(與之相應,“誹”指實有其是但在背後的小聲嘀咕,誣是現在的“謗”意)(板書“謗”)

其次引發思考,如果一個“賢明的君主聽到謗,該如何對待呢?而本文厲王是如何對待謗呢?(板書:厲王弭謗,穿插分析厲王)”

再次,對於厲王弭謗這件事,召公怎麼做了?諫(板書召公諫)

通過三個問題,補全標題,同時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內容。

學生質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別做什麼成分?

“瞽獻曲……親戚補察”文意斷斷續續,不連貫,此外“親戚”古今年內異義如何區分?

第13、14課講完,發現文言文的教學把學生誤導了,由於課堂上摳得太細,語法現象過於關注,術語出現頻率高。導致學生養成逐字逐句條分縷析的習慣,下課後問題不斷,不出在對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詞的詞性、用法、術語的糾纏上。完全陷入舊講法的誤區,教師一古腦講,學生被動地聽。聽完後術語,詞性暈頭轉向。

應突破這種填壓式教育,以誦讀爲主,大膽地放開手腳,讓學生去理解,讓學生去琢磨。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9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複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一、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佈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後:①整理課堂筆記

②限時做《創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③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及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麼?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後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牆外、屋裏、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着(爲什麼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圍繞,纔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後有何聯繫?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析:淡淡的哀愁。)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裏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閒、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繫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後一句在上下文的聯繫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啓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爲什麼?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爲什麼?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爲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嫋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麼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爲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爲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啓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麼?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爲什麼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爲什麼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並肩、密密地挨着)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麼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爲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爲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着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爲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爲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爲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爲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着極強的前後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並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爲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麼?夢的本體又是什麼?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錶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麼?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爲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爲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爲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爲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着重寫了楊柳的丰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麼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爲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爲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爲什麼會惦着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爲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着,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裏,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板書設計

緣由:心情頗不寧靜(情感基調,下文不斷揭示和照應)

一、月夜出門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總寫荷塘月色樹:蓊蓊鬱鬱

月光:淡淡(景物色調)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輪廓直抒胸臆感想二:覺是個自由的人(照應一)

感想三: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悅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誇張特點。

2.學習本文描寫爲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二、瞭解時代背景及、賦

1、阿房宮,秦始皇所建造的宮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爲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滅亡時猶未完成。阿房者,一說:“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四阿旁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爲了建築阿房宮,秦發“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工程浩大,耗費民力財力極多,加劇了當時的社會危機,促使農民起義的爆發。秦亡後,此宮爲項羽所焚,現尚存夯臺基。這個歷史教訓,就是杜牧在賦中所表現的諷喻意義。

《阿房宮賦》作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爲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先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爲鑑,不能哀而不鑑,最終只能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

2、賦

何爲賦?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是古文中介於韻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體。也就是要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體物),抒寫情志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誇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賦又發展爲“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賦在結構上一般可分爲三個部分

前面有序,說明作賦的緣由,用不押韻的散文或駢體文;

中間是賦的本身;

後面有“亂”或“訊”的部分,對全篇作小結。

三、學習重點

1、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建宮背後的巨大背景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佈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荒淫、奢靡。宮中生活

三層(餘下各句)從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珠寶陳設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的罪行。

橫徵暴斂,揮霍無度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以致衆叛親離。

縱慾紛奢

三層(餘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後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秦皇無道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勿蹈覆轍

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

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

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衆

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

寫建築

全貌

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

細繪極盡鋪陳誇張體現了賦體的特色

寫建築、宮中樓、廊、檐、長橋複道、歌臺舞殿之奇;

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

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

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衆、珍寶富並非作者作賦的目的?

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爲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徵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爲後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爲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築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築的?爲什麼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

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餘里”,言其佔地之廣,

“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

“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

外觀

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複道似虹(精巧工緻)

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精巧。繁多)

內部歌舞盛況

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

“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衆多,又爲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4、問題,此處說曖後來又爲何說冷?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①由“暖響”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覺,由“冷袖”引起“風雨悽悽”的感覺,這是一種“通感”的現象,這樣來理解是大家同意的。

②有人回答第一個問題,說用“冷袖”,是因爲古人常用“舞袖”來詠“雪”,或用“雪”來“舞袖”,如:“舞袖迴雪,歌聲遏雲”(舒元輿詩句);“據似飛燕,袖如迴雪”(張衡詩句)。

③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臺”、“舞殿”和“暖”、“響”,實際上均爲互文見義,寫“歌”時同時包括“舞”,寫“舞”同時兼指“歌”。後一句的“氣候”,不是現代漢語的“氣候”,在古代常用來指“節令”,或用來指環境氣氛(均見《辭海》)。這兩句合起來,意謂:在一個宮中,正在演奏歡快的歌舞,在另一宮內,則正在演奏淒冷的歌舞,這就給人一種“在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節令不同或環境氣氛有異的感覺。

④還是以歌舞盛況寫宮殿宏偉

讀並體會其中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四、詞語、句法,等基礎知識探討

1.指導自讀課文1、2兩段。

要求反覆研讀三遍。具體進程是:

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着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後,教師對一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

第二遍,藉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着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後,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第三遍,藉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着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驕散兼行的和諧韻律,讀完後,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關於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的點撥。

重點詞語:

“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來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註釋爲“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註釋爲“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註釋爲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它的本義是“轉”、“掉轉”(“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迴旋”(“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曲折、迂迎”“迴轉、返回”(“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等,要仔細分辨。

①兩段分別從哪一方面描寫阿房宮?

②兩方面又各從哪些方面鋪陳誇飾?目的是什麼?

③從思路看,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兩段分別寫

宮殿建築、

所鋪陳誇飾的一些方面,是要極力寫出亡秦統治者所追求的,是規模的宏大壯偉,樓閣廊檐的精妙密集,長橋複道的美麗冥迷,歌臺舞榭的繁多美盛,而這一切,是不惜傾“六王”的財富,“四海”的人力、物力來興建的,可見他們“紛奢”到了什麼程度。

宮內生活,

主要寫宮人,其次寫珍寶。寫宮人,所鋪陳誇飾的,是要突出她們來源之衆廣,生活之空虛,命運之悲慘,來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惡到了什麼程度;寫珍寶,所鋪陳誇飾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惡到了什麼程度。這兩段屬於“體物”部分,是後面議論部分的基礎,它的作用,是爲秦皇荒淫奢靡自取滅亡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預作鋪墊,給讀者以充分、具體、形象的感受。

關於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先提示兩點:

①基本上按上面兩段內的層次(即提綱所列要求要點)押韻,其所以不完全按層次用韻,是因爲還須兼顧駢散結合相比喻、排比的運用等具體情況;

②所用韻腳依據的是中古音韻,不是明、清以來的音韻,和現代語音更有區別;押韻的方法也和律、絕句詩不同,不是一韻到底,而是中途轉韻。

具體用韻情況如下:

第1段:“畢、一、兀、出、日”押韻;“陽、牆”押韻;“閣、啄、角、落”押韻;“龍、虹、東、融”押韻;“悽、齊”押韻。

第2段:“孫、秦、人”押韻;“妍、蔫、年”押韻;“營、英”押韻;“年、山、間”押韻;“石、礫、惜”押韻。中間“明星熒熒”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個分句是一組排比句,迭用“也”字代韻,增強了排比一氣呵成的氣勢。

④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裏?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燦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爲強烈。“綠雲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誇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誇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誇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藉助於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啓下文。所以,作者緊接着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大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着意鋪陳誇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爲後文的議論張本,爲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2.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

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後教師提出若干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並略作點撥;

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後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解答,並略作點撥。

關於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註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注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後巡行天下,分天下爲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衆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嚴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爲“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注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後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樑之椽(chun)”——指在屋樑上的承瓦木條。注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絃嘔啞”——“管絃”,管樂器和絃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暇”的本義是“閒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注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爲“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後人”均指秦亡以後的入,但第三個“後人”是指另三個“後人”更後的人。後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爲鑑戒,將使更後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關於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第3段:“奢、家、沙”押韻;“女、縷、語”押韻、“怒、固”押韻;“舉、炬、土”押韻。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韻。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賦”特色的一段文字。從內容上看,作者從“宮人”、“珍寶”兩方面對秦皇荒淫奢靡進行了充分的鋪陳誇張的描繪。這種鋪陳誇張的手法,表現在句法上,是基本上採用了駢文的四言句式(駢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兩種句式),但又不像駢文那樣講究嚴格的對仗,句與句間只有跳躍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脈,一氣貫通,文意鮮明,有時又參用純散文句法,如虛詞“也”、“焉”的運用和用少量長句來收束鋪陳,加上靈活的用韻、換韻,這就使語句既具駢文的鏗鏘音調,又使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具有散文靈動多變的特點。表現在修辭上,不但用語凝練,而且靈活,綜合地運用了排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方法,特別是用“明星”來比喻妝鏡的繁、多,用“綠雲”來比喻頭髮的美感,用“煙橫霧斜”來喻指香菸的濃郁,不但奇特新穎,而且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由於具有上述句法、修辭、押辭、押韻等方面靈活運用的特色,全段文字雖極力鋪陳,卻不顯得枯燥;雖極力誇飾,卻不顯得浮靡,有着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反覆誦讀,就會體會到作者運筆行文的美妙。

2.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

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後教師提出若干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並略作點撥;

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後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解答,並略作點撥。

關於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註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注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後巡行天下,分天下爲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衆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嚴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爲“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注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後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樑之椽(chuán)”——指在屋樑上的承瓦木條。注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絃嘔啞”——“管絃”,管樂器和絃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暇”的本義是“閒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注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爲“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後人”均指秦亡以後的入,但第三個“後人”是指另三個“後人”更後的人。後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爲鑑戒,將使更後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明確:第3段側重於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導致農民起義,阿房宮毀滅;

第4段側重揭示秦與六國自取滅亡的教訓,諷勸“後人”要引爲鑑戒。後一段是對前一段的拓展、推論。

(2)兩段的表現手法有什麼區別?爲什麼寫法不同?

明確:第3段的表現手法是夾敘夾議,重點仍在鋪敘,但以議論爲框架、脈絡;

第4段則純爲演繹、推斷。兩段之間,前一段是後一段的鋪墊,不採用鋪陳的方法淋漓盡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後一段,道理已明,再寫就成贅疣,話說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嘆。

(3)第2段是怎樣緊承上兩段的?句法和表現手法有何異同?

明確: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敘,轉入對秦亡教訓的議論,並領起後文一嘆再嘆的筆調。這一段,同前兩段一樣,也運用了駢文的四言句法,採用了鋪陳、誇張,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筆法更多,散文的氣脈更足,“文賦”的特點更爲鮮明。

(4)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爲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爲什麼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裏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裏的“可憐”解釋爲“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裏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爲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爲安。歷史興亡,激盪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壬朝毀於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後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於言表。辭賦不同於論文,許多地方並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3.指導通讀全文,歸納、拓展。

關於思想內容。

提問: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與《六國論》比較,有何共同特點,各篇立論的獨創性表現在哪裏?

點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阿房宮營建的極盡豪華,宮內生活的荒淫奢靡,對人民殘酷壓榨的鋪陳描繪,揭示秦皇的自取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二篇的

共同點,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爲論題,都針對當時朝政有爲而發,規勸當朝要引爲鑑戒。

不同點:

②蘇洵《六國論》立論的獨創性,表現在作者沒有像舊時代許多作家那樣,總是從鞭撻強秦暴行的角度立論,而是第一次從“六國破滅”的內部因素的角度來立論,對內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諸方面,而且處處顯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③《阿房宮賦》是一篇“賦”,但議論的成分就佔了一半,可以說是用賦體的形式來寫論文,這寫法本身就具獨創性;其次,它的獨創性還表現在作者是選擇一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作爲立論的角度,把阿房宮作爲秦皇驕奢淫逸的象徵,作爲秦皇壓榨人民的見證,作爲秦王朝覆滅的標誌,這種立論方式更是獨具特色的。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分析“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二、通過對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點的分析,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通過朗讀來體味詩歌的語言特點。

〔教學設想〕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我”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追求,表現了詩人具有時代特點的心路歷程。在教學中可以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意象的解析。使學生緊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點後,瞭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獨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地補充情節,填補詩歌空白,使意象清晰。藉此來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層次:知人論詩、知世論詩。結合詩人的經歷,詩人的感受,我們可以瞭解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層次:象徵手法的運用。詩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徵。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第四層次: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覆誦讀,體會本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重點〕

一、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二、體會本詩的象徵意義。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再別了康橋,現在,讓我們走進江南的雨巷,體驗詩人戴望舒獨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

二、第一層次的解讀,解讀文本。

(一)一讀《雨巷》,共同朗讀,體會:詩歌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美?是如何表現的?(只思考)

(二)詩中都描繪了哪些意象(包括人物形象)?

明確:抒情主人公“我”;“丁香一樣”的姑娘;雨巷;雨;籬牆;油紙傘。

(在詩中,這些意象形式上各自獨立,但卻使我們覺得形象之間有着某種特殊關係,共同具有某些東西。)

(三)補充情節,分析意象。

1幣導題:

(1)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場景?

(2)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樣的境遇?

(3)“丁香一樣”的姑娘有着怎樣的境遇?

(4)我的“希望”結局如何?一定是這樣的結局嗎?爲什麼?

(根據詩中的情節,學生很容易從字面上認爲這是一首愛情詩,這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2幣隕廈嫖侍饢線,引導學生分析詩中意象的特點。

(1)意象特點

①抒情主人公“我”:獨自、冷漠、悽清,又惆悵、希望。

②姑娘:哀怨又彷徨、冷漠、悽清,又惆悵、默默彳亍、悽婉、迷茫、消散。

③抒情主人公所處周圍的環境也值得關注:

A庇晗錚河瞥ぃ沒有盡頭)、寂寥(雨巷寂寥,人更寂寥)。

B庇橢繳。菏奔涫竊諛捍海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分冷漠、悽清氛圍。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特點,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襯出撐一傘風雨,雨中彳亍的形象,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

C崩榍劍骸巴芹堋倍嗔思阜主齙無奈與感傷。

D庇輳喊曲。

(問題(2)問題(3)可以使學生結合文本挖掘抒情主人公“我”“姑娘”的意象特徵,並就此展開豐富的想象。問題(4)可以結合描寫環境的意象,雨巷--“悠長又寂寥”,籬牆--“頹圮”,油紙傘等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讓學生說說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2)重點分析“丁香”意象,“丁香一樣”的姑娘的特點。

投影:

攤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贈

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古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以顏色豔麗、香氣濃烈著稱,但她溫柔恬靜,深沉多情;她的清香持久悠長,也就更能沁人心脾,她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

詩人用丁香比喻所愛所欣賞讚美的少女,把自己和丁香姑娘在思緒和感情上緊緊地聯繫了起來。

《雨巷》一開始就用“我希望逢着……”的句式,把與丁香姑娘相遇,作爲最大的懸念提了出來。以下就緊扣着姑娘、姑娘和“我”的相似,描寫、刻畫姑娘的行爲動作、外形神態,並探索着她的內心世界,表現了熱烈期待的態度。但以丁香爲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這裏表現了主人公執著追求但又無法把握的孤苦心情。

三、第二層次的解讀--知人論詩、知世論詩。(可以作爲預習作業,讓學生查找作者的有關材料)

二讀《雨巷》。

(一)“我”爲什麼會產生這樣低調的情感呢?作者戴望舒是怎樣一個人呢?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今杭州餘杭)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28年後成爲水沫社和其後的《現代》雜誌的作者之一,創作現代派詩歌。1932年後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以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後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

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後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嚮往,詩風明朗、沉摯。

(二)《雨巷》產生於一個怎樣的時代呢?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並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四、第三層次的解讀--象徵手法的運用。

三讀《雨巷》。

(一)根據前面對意象的分析,進一步思考:“雨巷”又有何象徵意義?

詩歌刻畫了陰冷的綿綿細雨,刻畫了悠長寂寥的雨巷。在這裏,“雨巷”正是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的象徵。

(二)“丁香一樣”的姑娘有何象徵意義?

《雨巷》詩人刻畫了一個滿心哀怨惆悵彷徨、撐着油紙傘走過的姑娘。這“姑娘”正是詩人理想的象徵。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雨巷》再現了當時一部分青年心靈深處的聲音。我們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第四層次的解讀--語言特點。

四讀《雨巷》。

思考:

1痹誒識林蟹治觥⑵肺妒歌語言的特點。

2弊⒁庵匾簟⑼6佟⒒調、語速,體會詩人情感。

舉例1:排比句式的運用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朗讀指導:

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着憂愁和無奈。讀時語調應舒緩。抒情主人公在想象時,他一定是在仔細地觀察那丁香一樣的女子的清豔。“她/是有”這裏應有一個心理上的停頓;“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顏色”“芬芳”“憂愁”要重讀,並且反覆的地方要讀出變化,“丁香一樣的/顏色”要讀出驚異,“丁香一樣的/芬芳”在語氣上與上句構成遞進,“丁香一樣的/憂愁”要回落,讀得低沉。“在雨中/哀怨”中應有一個視覺上的停頓,“哀怨”要重讀。“哀怨/又/彷徨”句,“又”後停頓稍長,“彷徨”這個疊韻詞,韻母發音要到位,讀得深沉舒緩。“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上下句式連貫,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着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覆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舉例2:末段和第一段構成反覆,朗讀處理上,要注意讀出區別。

(朗讀指導從略)

舉例3:詞的重疊運用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詞的重疊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的靈動富有生命力。

舉例4:押韻

(朗讀指導從略)

《雨巷》共七節,每節六行,每節押“ɑng”二到三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覆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悽婉徘徊的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

舉例5:用詞

(朗讀指導從略)

《雨巷》在用詞上,用了大量的`帶有感情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悽婉”“頹圮”“憂愁”等,藉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着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濛空靈的意境。

六、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閱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瞭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徵意義的抒情詩,寫了六個意象;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詩歌的內容,把握了詩歌的特色;同學們聯繫時代背景,聯繫作者經歷來分析丁香姑娘形象,得到了美的享受。

七、作業。

試將《雨巷》改寫成一篇500字的抒情散文。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2

教學目的:

1、認識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掌握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語文是什麼?

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

很多人都對語文存在這樣的誤解:學語文應該是學校的事;只有在語文課上纔是學語文,只有打開語文書纔是學語文。這是一種誤解,因爲其沒有理解語文最本質的東西:語文與生活緊緊相連,是生活給予了語文生命。我們從呱呱而哭,到牙牙學語,到能夠說出令人忍俊不禁的成熟話語。其實,當我們悉心傾聽一個人的幽幽訴說時,當我們沉醉於慷慨激昂的演講時,當我們傾聽自己心靈的迴音時,當我們複述一個幽默的故事時,當我們聚在一起闡述一個觀點時,當我們消除了誤會相視一笑時,我們就是在學語文嗎?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時時是生活。在生活中,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語文和生活並存。語文的點點滴滴都是生活,哪怕是一個字的書寫,一句話的誦讀,一個句子的理解,一個意思的表達,一種語氣的運用,都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語文書,更要從豐富的生活中去汲取。因此我才說,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

語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存在於時時處處,與我們的苦樂悲歡息息相關。因此,學習語文是享受快樂的過程,是享受創造的過程,更是享受生活的過程。

一、語文的魅力

(1)投影:語文學科的魅力在於語音的抑揚頓挫,文字的象形意會,詞語的豐富多彩,話語的妙趣橫生。--朱學坤《語文的魅力》

從各個方面舉例來說明語文的魅力。

舉例1:

漢字有很多意義聯想的組成部分,不僅有趣,也便於記憶,安,屋頂之下,一個“女”。表現女性柔弱,不宜在外,“宜室宜家”,纔是安全的。

家,屋頂之下,豕表示豬,代表牲畜,說明農業社會裏一個家庭必須有一定的家畜。女和母在古代的甲骨文中這兩個字基本形狀是一樣的:

母字比女字多了兩個點。表示乳房,象徵着同是女性,不同在於生養和哺育孩子。愁字表示生產力低下的社會,秋天裏人們爲過冬而發愁。

舉例3: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吟詩作對,互爲戲謔。有關他們的趣聞還真不少呢。有一天,兩個人共同乘船欣賞江上晚景,蘇東坡擡頭一看,忽見岸上有兩條狗正在爭搶一根骨頭,觸景生情,便對佛印說:“我說個對子給你對一下,好不好?”佛印說:“好啊!”蘇東坡便吟哦道:“狗啃河上骨。”佛印一聽,便知曉東坡在作對暗罵自己。正動腦筋準備回敬一下,一不小心,手中持着題有東坡詩句的扇子掉到江水中,佛印靈機一動,對東坡說道:“水漂東坡詩。”東坡一下子顯得分外尷尬。

還有一次,東坡去拜訪佛印和尚。路過寺門時,忽見一驢拴在山坡上吃草,心中一喜,欲作對戲弄一下佛印和尚。見到佛印後,東坡有意戲謔道:“禿驢何在?”佛印一聽,知道東坡又在出損招作對罵他,略加思考,手指窗外,道:“東坡吃草”。這一次東坡又未能佔到便宜,羞愧萬分。

舉例4:

曾國藩帶領他的湘軍同太平軍打仗,總是打一仗,敗一仗,傷亡很大,特別是鄱陽湖一戰,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皇帝知道了,就下了一道斥責他的聖旨,並且要他把歷次的戰況據實奏報。曾國藩把歷次戰役的慘敗情況據實寫上,並在奏章最後用“臣屢戰屢敗,請求處分”這樣一句話。奏章寫好後,他請一位幕友看看。那幕友看了奏章後說:“中堂大人,不能這樣寫,這樣寫皇上是要加罪的。”曾國藩就向這位幕友請教該怎樣寫。幕友沉吟了一會,提起筆來,把“屢戰屢敗”這個句子改了一下。曾國藩一看,不禁暗暗叫絕。

這一改果然奏效。奏章送上去以後,皇帝覺得曾國藩雖然戰敗,但忠心可嘉,非但沒有拿他問罪,反而讚揚了他。

屢戰屢敗,消極之至,多次打仗,從無勝利。屢敗屢戰,積極之至,多次打仗,雖無勝利,繼續戰鬥。勇氣可嘉,慘烈之至,驚天動地。

(2)語文的魅力在於讀和寫。

投影:

當你靜下心來,烹一壺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揚的音樂,打開書卷,一股清幽的書香撲鼻而來,書中世界,洋洋大觀,盡收眼底,可觀宇宙之大,可察品類之盛,可神交於古人,可覓知音於今人,豈不雅哉?豈不樂哉?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其實,那是一種品位的提升。

寫可以暢敘幽情,寫可以淨化心靈,昇華理想,寫可以感化同類,啓迪世人,寫可以展露才華,獲得知音,甚至可以寫出百世之典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當自己的文章能爲老百姓做點什麼的時候,這就是“不朽之盛事”!

二、熱愛語文、學好語文

從以下五個方面談如何學好語文。

1、興趣,興趣是的老師。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

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纔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纔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爲語文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

2、習慣,習慣是恆久的保證。

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多看一些書,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科技文、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課外的努力。

現在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分標準就是是否有創新、有與衆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往往不是憑空就可以產生的。它取決於你的閱歷、你的人生體會。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簡簡單單的兩點一線,很少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讀書看報就不失爲一條捷徑。而在時間金錢都有所限制的情況下,看書更不愧爲捷徑中的捷徑。更何況,它也是我們放鬆自己的好伴侶。

在寫作方面,除了多看書看報外,還可適當記點日記週記之類,鍛鍊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一些喜歡聽歌的同學常常會記些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還真不愧爲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佔了不少優勢。當然,也可以背一些優美的句子,使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常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總之,語文就像中藥,越熬越有味。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感覺”越來越準了時,你的努力就已經得到了回報。

3、明確自己所要掌握的高考能力要求和知識要點,明確考試的形式和試卷結構,明確相應的對策,平時注意積累,做個學習的有心人。

高考語文把語文的能力要求劃分爲五個層級,即識記、理解、分析綜合、應用、鑑賞評析。五個能力層級均有難易不同的考查。語文知識要求包括五大方面:(1)語言知識及其運用(2)文學常識及文學鑑賞(3)文言文閱讀(4)現代文閱讀(5)寫作。每項知識的具體內容要求更應認真瞭解。至於試卷形式和結構在練習中就可瞭解,不必太費心思。瞭解了這些就好比航船有了目標和航線,就不愁到達不了目的地了。

4、書寫

書寫的要求是規範和工整。舉例向學生說明書寫對語文成績的影響。

5、使用工具書。

做拼音題時,就翻翻《新華字典》,把自己以前讀得不準確的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較深。另外,平時聽新聞時也可多留一個心眼,注意聽聽播音員的發音,碰到哪個字他發得和你不一樣,就記下來,查查字典,看是他發得對還是你發得對,這樣做印象特別深。做詞語用法的題目時,就翻《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詞典》。不要侷限在要查的那個詞上,能把前後的詞都看一下,既能通過比較加深印象,又能同時學到不少新詞。這個工作能每天都做,每天記幾個,積少成多。

語文是論語說文的孔子;是逍遙雲遊的莊周;是投江求索的屈子啊;是壯心不已的曹孟德;她還是編織夢幻的安徒生!

語文是李太白的將進酒;是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是關漢卿的竇娥冤;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

語文是一望無際的蒹葭蒼蒼,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諸葛孔明的錦囊妙計,是用自己美麗、丰韻、嬌媚換取人生體驗的瑪蒂爾德。

語文是眩目的先秦散文、諸子百家;是皎皎的漢宮秋月、賦體先賢;是小橋流水人家裏的雜劇;是誰解其中味裏的紅樓一夢;是一千人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

語文是滋養生命、淨化心靈的營養;是喚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喚;是遠離雞蟲得失和無謂爭鬥的規勸;是高度凝練、充滿智慧的表達;是愉悅、輕逸、趣味、莞爾??

語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廈,文明而莊嚴;有着一條條迷人的雨線,每一根線條都洋溢着生命的真諦。語文是鮮花,悅目而幽香;是你的後花園,豐潤而嫵媚;有着一串串詩意的憂傷、溫暖、清涼。

語文很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着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而且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後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生活處處有語文

語文在現代,成了每個人生活中必須有可缺的一部分,可見語文之魅力,語文之精彩。語文並不只是一本書,也不只是一段話,而是生活。每天人們的口語交流,報紙上的各類信息,電視上鋪天蓋地的廣告,還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的語文。語文是上下幾千年,縱橫千萬裏的記錄者,語文是生活的真實縮影。

有人說,語文是快樂的,這裏有活生生的人,有曲折的故事,有詼諧的語言-------有人說,語文是美麗的,這裏有美麗的風景如“春天”,有美麗的父愛如“背影”,有美麗的書法如“蘭亭”--------有人說,語文是人生,一篇真情的文章,一席精彩的話語,一腔圓潤的朗誦,一手美妙的字跡------都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有人說,語文是飽含生命的,它讓我們感到生命脈搏的跳動。總之,語文是如此之精彩。

語文無處不在,我們總能不自覺時接觸語文。看到繁花滿地,就想到“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看到驕陽如火,蟬聲鳴叫時,就會想起“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當荷花亭亭玉立,荷葉無邊,會想起:“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朋友相聚,又要告別,心中便於工作會念起“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語文,真是太精彩了!

語文陪伴着代代人,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又一個腳印。正因爲有了語文,我們的智慧火花纔會閃現,我們創作的熱情纔會激昂。語文在生活中,不斷地讓我們體驗,給我們啓迪。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3

一、激趣猜謎

同學們,我們來猜兩個迷,請看大屏幕:

(1)個子不高不矮,身體不胖不瘦,臉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寬不窄,耳朵不圓不長,這人是誰?

(2“尖嘴縮腮,金睛火眼,手舉金棒,聲響如鍾,金棒身毛隨心應變,刀槍斧劍無法傷身。”

這是誰,根據是什麼?

探討:對於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個圓滿的答案來,都是,又都不是;而對於後者,相信你一定會脫口而出:孫悟空!這兩個人,爲什麼前一個猜不出,後一個就猜得中呢?關健就在於前者只簡單介紹了人物的外貌,沒有寫出人物特徵,更沒有寫出人物的個性,後者就不同。

二、導入新課

由剛纔的兩個人物描寫片段可以看到,刻畫人物個性特徵在刻畫人物形象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們今天來看的一篇文章也是這一方面的範例。當代散文把大家之一的汪曾祺的文章《金嶽霖先生》,就讓我們看到一個極其富於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嶽霖。

出示金嶽霖和汪曾祺簡介:

金嶽霖(1895-1984)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歷任清華、北大、西南聯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並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

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深受沈從文影響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這些小說都是以散文筆調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屬於民俗風情小說。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第一段總領全文,其中有個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這一句中有個詞是全文的文眼,出示幻燈請同學們齊讀第一段,然後找出來?

明確(出示幻燈: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板書 )

2、那麼金嶽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分組討論下面5個問題:請看大屏幕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爲舉止?

3、金先生有何獨特的教學風格?

4、金先生與學生對邏輯學專業的見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的業餘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討論後明確:

① 奇特的外貌——樣子有點怪。

講課時戴帽,帽沿壓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鏡;穿一件其他教員很少穿的夾克。

②奇特的行爲舉止——不拘小節、童心未泯。

患眼疾,微仰着頭;走起路來深一腳淺說一腳;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養一隻大斗雞,同一桌吃飯;蒐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6獨特的教學風格——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有時一上課就宣佈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致使女生們緊張而興奮;面對學生們提的各種問題,他都回答;開選修課,師生平等對話,上課時與王浩探討問題,旁若無人。

④對專業理論的獨特理解——覺得好玩

學生覺得邏輯枯燥,但他覺得“很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論說二者沒有關係,可見他對專業理解的嚴格,又缺乏變通,不給學術沙龍東道主的面子。

⑤對生活獨特的熱愛——有赤子之心

喜歡與孩子相處,做孩子的遊戲;老年時,坐在平板三輪車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觸社會,觀察生活。

3、文章除了表現金先生的有趣之外,還表現他的什麼美好特徵?

學生討論後明確,板書:重情:悼國達死,祝徽因壽。

4、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女同學們齊讀第12段,男同學找出文中可以用來概括金先生特點的那句話?明確:“誰也不會知道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爲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出示幻燈:金嶽霖是一個真誠、直率、天真、有學問、熱愛生活的人,從他獨特的個性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散發出來的那讓人心馳神往的人性的光輝。作者就是通過人物獨特的個性刻畫人物形象,使這樣一個學者在我們面前鮮活起來的。

出示幻燈:偉大的品格在瑣細的小事上得以體現,板書:細節

四、思考探究:

1、學生自由討論,出示幻燈:如何通過細節描寫寫活一個人物?

歸納:一要真實,要符合生活實際;二要有選擇,爲表現中心服務;三要新穎,切忌一般化。(板書)

師:細節描寫可以是對一種特定情節下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心理的描寫。比如我們曾經學過的課文《背影》,當中這樣寫道————所有的這些描寫又來源於平常認真的觀察和用心的體會。同學們要記住:沒有細節就沒有藝術,細節就是品味,細節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深度。

五、寫作延伸:

看來大家通過學習,不但認識了一位可愛的老頭子還學到了很多關於寫作的技巧。接下來大家也來寫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寫片段,記本班級的一位老師或同學。寫好以後我們可以不說出被寫者的姓名,我們同學別的同學猜猜寫的是誰。(寫完後點評)

六、結束課文:

文章通過對金嶽霖先生幾個細節的正面描寫及通過其他幾個人物襯托的側面描寫,表現了作爲一代大學者的金嶽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誠、愛學生、樸實、爲人天真、熱愛生活、又滿腹經綸的獨特之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也領略到汪曾祺把人描繪得鮮活生動的功力。而這一切源自於汪曾祺先生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巴爾扎克說:“當一切的結局都已準備就緒,一切情節都已經過加工,這時,在前進一步,唯有細節組成作品的價值。”這個細節怎麼去設計?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夠通過自己的寫作實踐來回答這個問題。

七、課後作業:

仿照本文將剛纔各自的人物描寫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習作,要求運用細節描寫表現出人物的特徵。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4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定義、解釋、分項、舉例等多種說明方法,以及說明與敘述等表達方式相結合介紹科學知識的寫法。

2、理解平實性說明文準確、周密、平實、簡潔的語言特點。

3、瞭解本文中先總說再分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定義、解釋、分項、舉例等多種說明方法,以及說明與敘述等表達方式相結合介紹科學知識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實性說明文準確、周密、平實、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遙感”,顧名思義,就是遙遠的感知。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就具有這樣的能力。人類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種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形式――電磁波,並且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遙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其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

例如,大興安嶺森林火災發生的時候,由於着火的樹木溫度比沒有着火的樹木溫度高,它們在電磁波的熱紅外波段會輻射出比沒有着火的樹木更多的能量,這樣,當消防指揮官面對着熊熊烈火擔心不已的時候,如果這時候正好有一個載着熱紅外波段傳感器的衛星經過大興安嶺上空,傳感器拍攝到大興安嶺周圍方圓上萬平方公里的影像,因爲着火的森林在熱紅外波段比沒着火的森林輻射更多的電磁能量,在影像着火的森林就會顯示出比沒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淺色調。當影像經過處理,交到消防指揮官手裏時,指揮官一看,圖像上發亮的範圍這麼大,而消防隊員只是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地點上,說明火情逼人,必須馬上調遣更多的消防員到不同的地點參加滅火戰鬥。

二、課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遙感技術的科技性說明文。它通俗的解釋了什麼是遙感技術,簡要的介紹了遙感技術的四個主要特點,具體的說明了遙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人們獲得了駕馭自然的更大的自由。

三、閱讀課文,劃分課文層次:

課文共分三個部分,分別爲引言和兩個小標題所標明的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總說現代科技領域的新成就-遙感。

2、第二部分(第2-8段):說明遙感技術的特點。

第一層(2-3)說明遙感技術的性質,指出它能夠“實現對各種物體的探測和識別”。

第二層(4-8)說明遙感技術的特點。

第三層(9-13)說明說明遙感技術的應用及其效果。

這部分先概括說明遙感技術的應用範圍和作用。其應用範圍是“多方面的”,共有四十多個領域;其作用是能“及時地向國防和國民建設部門提供急需的圖件和數據,使人們更全面的認識一些自然界的規律,獲得駕馭自然的更大的自由。”

第二課時

一、概括本文的說明方法:

1、課文運用瞭解釋說明的方法。解釋說明又稱爲作解釋,也就是對事物作介紹、作解說。它主要用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徵、形狀、構造、功能、成因等,也可以用來解說事物的概念。它能使抽象的概念、深奧的專業術語等變的淺顯易懂,通俗明白。

如課文在給“遙感”下定義後,緊接着用了一個長句來作解釋:“它藉助於專門的光學、電子學、、、從而揭示出所探測物體的性質和變化規律。”這個解釋深入淺出地對定義中所說的“從遙遠的地方去感覺”和物質的映像作了具體的說明。又如“遙感技術的特點”中的第3自然段也運用瞭解釋說明的方法,介紹了遙感技術的發展的年代、運用的範圍與作用,並概括說明了它的特點,爲下文具體、詳細地介紹做鋪墊。

2、課文還運用了比較說明的方法。比較說明是在介紹某種事物時,用與它有聯繫的事物加一對照的說明方法。有比較纔能有鑑別。比較說明可以突出事物的性質、特點,幫助人們準確地區別事物,更深刻地認識事物。課文在介紹遙感技術的探測原理時,把光學照相機與微波遙感器加以比較,突出了後者在天空被厚雲層覆蓋,或沒有光照的夜晚,仍可探測到地面的目標的特點;在介紹遙感技術“快”的特點時,把用地球資源衛星測量同用航空攝影測量與實地測量加以比較,突出了遙感技術“快”的特點和“不僅能及時反映現象,還可用來對比分析環境的動態變化”的優勢;在“區域分析”一段裏,把墨西哥及英、美等國利用遙感技術與實地勘察所用的時間和人力加以比較,充分說明了遙感技術的效率之高。

二、總結課文結構:

本文在結構上採取了“總-分”的寫法,即先總說,後分說。先總說,就是先揭示說明的主旨,點出說明對象;後分說,就是從各個不同方面介紹說明對象。從全文看,第一部分是總說,第二、三部分是分說;而在第二、三部分中,也分別採用了先總後分的寫法。

三、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

語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在瞭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們來齊背一遍。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爲的周瑜相比,華髮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髮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於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治者重用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誦讀”也是賞析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聲讀一遍。

2、根據學讀的情況發現問題當時進行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

(1)、佛(bì誤讀爲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誤讀爲“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築土爲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教師範讀一遍。

三、課文研讀

學生再讀一遍,體味豪放風格並思考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什麼。(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爲什麼要用這麼多的典故呢?

我們來看標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纔是題目,大家知道,詞往往用它開頭的第一句話作題目。看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在什麼地點做些什麼?京口北固亭,懷古

2、學生再默讀一遍。結合課後註釋,看作者都懷想了哪些古(典故)?

爲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尋找典故,我並沒有籠統地提問“詞中引用了哪幾個典故”,而是把它細化成以下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有幾個典故?

2、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3、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4、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

3、老師再做總結。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明確: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孫權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

2寄奴曾住(劉裕)(劉裕北伐收中原,氣勢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劉義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