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十則》教案(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3.84W人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十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十則》教案(通用11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1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此設計突出文言文教學特點,用做知識積累卡的形式化老師的瑣碎講析爲學生的自主學習,變老師灌輸爲學生能力訓練,爲零碎的文言知識搭建科學的知識體系。

教學步驟:

一、從孔子入選世界文化名人開始說起,導入課文

二、結合書下注釋,介紹作家作品。學生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三、認讀課文,落實字音。

1.朗讀課文,標記需要注意的字音。

2.聽讀課文,校正字音。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二:

生字詞:矣(yǐ)慍(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誨(huì)

多音字:論(lún)語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樂(lè)乎 傳(chuán)不習乎 任重(zhng)而道遠 曾(zēng)參(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說乎 “說”同“悅”,讀yuè,愉快。②由,誨女知之乎 “女”同“汝”,讀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讀zhì,聰明,智慧。

3.大聲地、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析讀課文,落實詞意句意。

1.對照書下注釋,分“則”朗讀課文,弄懂各則大意。不懂的詞句,同學間討論解答。

2.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重點詞意(參照課後練習一)

難句翻譯(根據自己理解的情況來定)

成語: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不亦樂乎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五、概括各則大意。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關於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關於求知態度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關於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總結經驗。

七、背誦全文。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誦讀是最古老、最樸實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文言文的方式。學習《論語》這樣語言簡練、含義深遠的文章,就該是反覆地讀,大聲地讀,搖頭晃腦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讀出書聲朗朗的課堂新氣象。

教學步驟:

一、由“半部《論語》治天下”之事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導入,交代學法。

二、聽讀,體味。

1.聽讀第一遍,標記字音。

自由練讀,讀準字音。

2.聽讀第二遍,標記節奏:句內的節奏、句與句之間的停頓。

結合文意揣摩練讀,要讀得節奏鮮明。

3.聽讀第三遍,標記輕重:哪些詞語要重讀,哪些詞語要輕讀。

4.聽讀第四遍,聽氣韻。

學生模仿讀,體味讀,自由地讀。

三、表演讀、誦。

要搖頭晃腦地讀,要動容地讀,要氣韻暢達地讀,要陶醉地吟誦。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本設計爲故事穿插法。《論語》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讀過程中若儘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穿插有關故事,對初識文言文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激勵,對保護文言文閱讀興趣也會大有作用。

教學步驟:

一、由曲阜朝聖之舉和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導入。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

三、對照註釋逐則翻譯,理解大意,不好翻譯和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過程中可補充說話背景,可穿插相關故事,可引用《論語》中相近的觀點,也可要學生結合親身經歷談認識。

四、記誦全文。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①孔子及《論語》簡介見教師用書。

②《論語》的幾個“最”:

《論語》共20篇,492章,是《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一。在我國,它最早提出教學要“因材施教”,採用“舉一反三”的啓發式;是現存的最早全部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書中記錄的孔子對《詩經》的評論,是我國最早的文藝批評。

2.課文擴讀材料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綜合性學習指導】

漫遊語文世界

一、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要求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能關注生活中的語文現象,對“生活處處有語文”有切己的認識。

2.要能夠具體生動地講述自己的見聞,能根據蒐集來的素材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能寫出內容充實、文從字順的作文。

二、活動策劃

課前明確活動目的、活動安排。完成選題、分組、制定活動計劃、進行蒐集和調查、小組合作編冊等工作。

課中主要用於交流活動感受、活動成果、訓練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指導。課後總結和評價。

三、活動指導

1.明確活動目的、活動整體安排。主題:漫遊語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學語文/整體安排(見策劃)

2.選題。按照教科書提供的材料,或師生共同羅列生活中常見的語文現象若干,請每一位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和興趣愛好,選擇一題。

3.分組。根據選題或調查途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推選出各小組召集人。以小組爲單位制定活動時間表及活動具體方略,小組要進行細分工,成員之間注意聯絡合作。特殊情況可單獨一人進行調查。

4.以小組爲單位開展實踐調查活動。對蒐集的材料做好選材取捨,科學分類,精當說明(點評),整齊謄抄,彙編成冊、冠名,使之成爲集體勞動智慧的結晶。

5.課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組召集人向全班口頭彙報活動情況,“推銷”小組成果。

體驗交流。各小組推選一位同學具體生動地口頭陳述活動見聞。

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對生活中語文現象的思考。

6.作文。兩類作文題,任選一題:

①結合這次語文調查的經歷,以“從生活中學語文”爲話題寫一篇記敘文。

②針對這次調查中發現的

不純淨的語文現象,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題目自擬。

寫法指導:

①選準切入點。一般來說,切入點要小一點、新一點,要用別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實”和“新”上有過人之處。

②充分利用手頭資料。寫記敘文,要側重於生動描寫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語文現象;寫議論文,要有理有據地陳述自己的觀點。

③注重語言表達的個性化。可根據所選語言現象的特點和自己文章的主題來設計作文風格,要善於化用鮮活的生活語言。

四、活動評價。

活動評價着重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對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主合作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活動評價以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爲主。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2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

[子]先生,指孔子。[時習]時常地複習。時,時常(又:按一定時間)。習,溫習、複習、實習。[朋]同門,這裏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從。[(不)知](不)瞭解。[慍(yùn)]生氣,發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爲(wèi)]替,給。[謀]謀劃,指辦事。[忠]盡心竭力。[交]結交,交往。[信]真誠,誠實。[傳]老師傳授的知識。[故]指學過的知識。[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殆(dài)]有害。[誨(huì)]教,教導。[知(之)]知道(它)。[是]此,這。[賢]賢人,有才德的人。[齊]看齊,一齊。[內]指內心。[善者]指長處。善,好。[從]跟從,這裏指學習。[士]士人,封建時代稱讀書人。這裏指有抱負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剛強,勇毅。[任]負擔,擔子。引申爲責任、職責。[重]重大。[已]停止。[歲寒]寒冷的冬天。歲,指時間。[凋(diāo)]凋謝。[行]奉行。[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

2.古今字:[說]“悅”的古字,愉快。

(三)成語

[不亦樂乎]願意是“不也很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見賢思齊]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

[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形容謙虛好學。

二、文學常識

1.《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三、閱讀探究

1.第一則:

(1)這一則告訴我們要有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樂趣(態度)和爲人態度(個人修養)?

①學習方法:學後要時常複習。

②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探討學問。

③爲人態度:對不瞭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學後複習本是一件艱苦的事,孔子怎麼說是愉快呢?

在複習中鞏固了所學,加深了理解,收穫增多,這對一個渴求知識和技能的人來說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遠方來”,孔子爲什麼會感到快樂?

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投奔自己,向自己學習,且雙方可以探究學問,這自然是十分快樂的事情。

(4)從第三句來看,我們應學習孔子什麼美德?

胸懷寬廣,爲人大度。

2.第二則:

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麼?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

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爲人之本,治學之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卻會引起消極的影響。

3.第三則:

(1)“溫故”和“知新”是否是並列關係?作者強調了什麼?爲什麼?

不是。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複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爲師”。所以,關鍵是要“知新”,這就要獨立思考。

(2)“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對你有怎樣的啓發?

在學習中要及時溫習舊知識,通過獨立思考,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新發現,從而將知識融會貫通,增長自己的能力。

4.第四則:

(1)這一則闡述了怎樣的內容?你從中掌握了什麼學習方法?

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告訴我們要學思結合,二者不可偏廢。

(2)爲什麼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

學是基礎,只學不思,是死學;只思不學,是空想。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真正領悟知識的精髓。

5.第六則: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用現代漢語概括孔子的觀點。

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2)爲什麼說謙虛是一種智慧?

首先,謙虛是一種美德。其次,只有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爲求知和交往等創造良好的條件。

6.第六則、第七則:

(1)這兩則講了怎樣的學習態度?

要善於向一切人學習。既要學習長處,又要借鑑短處,從而反省自己。

(2)用一個成語概括第七則的主要意思。

取長補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你能聯想到孔子的哪句話?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則:

(1)孔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麼?

鼓勵門人一生爲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爲什麼要強調“弘毅”?

“弘毅”是剛強、勇毅的意思,只有剛強、勇毅才能接受重任併爲之奮鬥。

8.第九則:

怎樣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孔子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險惡環境下,才能顯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則:

(1)“恕”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關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恕”的詮釋。

(2)你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觀點?

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也可談其消極成分,略。)

四、總結遷移

1.請按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給十則語錄歸類。

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學習態度:有朋自遠方來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2.新學期又開始了,我校要迎來一批新同學,請你從本文中爲學校選擇一句話製成歡迎橫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論語》中含有大量的成語,請再從《論語》中挑選出幾個本文外的成語。

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4.又要重新佈置班級了,請在本文中選擇幾條格言,書寫成條幅,掛在班級牆壁上。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⑤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5.學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爲學生不應死學書本,應該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更應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選文中的十則有的談求知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讀字詞、積累文言詞彙。

2、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3、整理、積累成語、短語等語言材料。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誦讀

2、合作 探討

3、培養勤學好問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態度 人生修養

教學重、難點:

揣摩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並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淺談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學情分析:語言簡練,含義深遠,因學生出次接觸文言文所以授課過程中老師要精講,學生要熟記深思牢記。

課前準備:收集有關孔子的有關資料。

教具準備:朗讀磁帶、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4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於學習的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麼啓發。關於孔子和《論語》(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預習: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教師明確有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

2.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朗讀課文:

1、聽錄音,朗讀課文。

2、結合課下注釋,串譯課文。

3、瞭解各章大意。

A、“見賢思齊”章:見賢思齊、勇於自省。

B、“三人行”章:擇善者而師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須堅強並且有仁愛之心,並能堅持到底。

D、“歲寒”章:學會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艱難。

E、“子貢問”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強加於別人。

4、小組內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5、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6、學生集體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7、學生跟着錄音輕讀,嘗試背誦。

四、課堂總結:學生小結本節內容

五、佈置作業: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七、課後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5

一、複習檢查:

1、注音、釋義:

說 信 慍 三省

2、翻譯句子: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1.學生試作批註,概括、歸類每則內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學而”章

此章爲儒家壓卷經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麼“君子”指的是什麼人?一個人在別人不瞭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爲君子嗎?聯繫孔子經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的精神足可爲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爲人師。”這說明了孔子認爲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爲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裏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孔子批評後,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爲知。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繫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孔子用這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什麼?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這是借鬆 柏後凋比喻社會現象。

四、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1.“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處世之道,對此,曾有過不同看法,請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怎樣看待“所不欲,勿施於人”?

2.從“我的學習方法”或“我從《論語》學到很多”兩個題目中任選取一個爲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論語或格言中關於學習方法的句子,字數500字左右。

五、佈置作業:

完成寫作練習

六、板書設計:

《論語》十則

學習方法:1、3、4、

學習態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課後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1、蒐集資料:

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2、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一課

〖教學內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學習

1、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爲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爲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爲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1、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3、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

(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

(提示: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並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複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爲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爲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選做題)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3、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爲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後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⑴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⑶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⑷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⑴ 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爲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⑵ 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⑶ 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爲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7

知識與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4、背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歷史的`長空中,羣星璀璨。隨着時間的流逝,有些叱吒一時的英雄豪傑可能已經黯然失色,但是有一顆巨星卻歷經千年的風雨而愈加輝煌燦爛。他就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自2004年至今,全世界已經建立了近300家孔子學院;爲什麼孔子的思想會對後世,甚至全球產生這樣深遠的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帶着這份好奇與崇敬走進第十課。

二、走進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fù東南)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啓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爲後人所稱道

2、《論語》是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屬於語錄體散文集,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從宋朝以來,《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爲“四書”,成爲封建時代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

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傳不習chuán 罔wǎng

殆dài 誨女rǔ 是知也zhì 凋diāo 恕 shù 業yè

亦yì 矣yí

四、小組合作朗讀,注意朗讀要求

1、聽讀

2、自讀

3、小組合作朗讀

4、品讀

5、背誦

五、小組合作,結合註釋理解課文

六、作業

抄寫

第二課時

一、全班齊讀、學生個別讀,抽查學生能背誦的內容。

二、小組合作理解課文

1、分組翻譯,每個小組重點負責1則

2、小組交流

3、小組質疑

4、教師補充,小結

三、合作理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爲“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爲“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慍:音yùn,惱怒,怨恨。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忠:忠心 盡心 信:真誠 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複習

譯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過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譯文:孔子先生說:溫習舊的知識,就可以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迷惑而無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 而:卻(但是)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是,此、這。 知,通“智”。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賢: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亦即賢士;思:想

齊:即相等,也可釋爲“看齊”

省:反省,亦即比照別人不足之處,檢查自身存在的問題

譯文: 孔子說:“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看齊,如果見到有人做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情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爲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爲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比喻要經過嚴酷考驗,才能識別一俱的品質。比喻只有在艱難的環境中才能體現人的品質。相似的句子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古人稱鬆、竹、梅爲“歲寒三友”,讚美它們經冬不凋的品質,也就是讚美那些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堅持真理、守衛正義的人們。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行:奉行 之:代這句話 欲:想要 施:施與 於:給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

四、朗讀,背誦

五、作業

繼續背誦課文,並把不會翻譯的句子找出來,把它翻譯完整。

第三課時

一、背誦導入

二、合作探究

1、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爲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爲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三、整理歸類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謙虛誠實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爲樂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按時複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複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吾日三省吾身

四、總結文言語法:

1、通假字:(通誰讀誰,通誰講誰)

說:通“悅”,讀yuè,意爲:愉快,

知:通“智”,讀zhì,意爲:聰明。

女:同“汝”,讀rǔ,意爲:你(第二人稱代詞)

2、文言虛詞

而:

①順接連詞,表並列或承接關係,意爲“並且”“而且”“就”或不譯。

例:學而時習之 任重而道遠(並且)

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後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 (不譯)

②轉折連詞,錶轉折關係,意爲“卻”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知而不慍

③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例:提刀而立

④修飾語,可譯爲“着”“地”

例:默而識之(地)

爲(1)wéi以爲:把……當作(以:把 爲:當作)

例:可以爲師矣

(2)wéi 是

例: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3) wèi介詞,意爲“替”“爲了”

例:爲人謀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詞:代指人(第三人稱)、事、物

例:由,誨,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助詞 ①結構助詞,意爲“的”。

②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接主謂語,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簡稱“取獨”)

例: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其:(1)代詞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揣測或反問語氣。

例:其恕乎!(表揣測,意爲:大概,也許)

其真無馬邪?(表反問,意爲:難道)

焉(1)句尾語氣詞,無實意。

(2)代詞,相當於“之”

例:見賢思齊焉。(代指他,賢德的人)

(3)兼詞(一字代兩字的意思)相當於“於之”

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當於“於之”,意爲:在那裏)

則 表承接關係的連詞,意爲“就”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五、作業:

1、翻譯

2、背誦《〈論語〉十則》

3、課時方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8

[創新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二、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爲三個板塊。

三、創新意圖

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着“點讀”課文註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註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註,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爲什麼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於學習態度: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敏而好學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②用於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於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於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於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⑥用於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⑥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於“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爲着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蒐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爲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範讀

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爲“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着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後已。知松柏之後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於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爲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覆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抄寫、識記字詞。

③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後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後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餘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①見賢思齊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爲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10

一、教學要點

1.瞭解儒家、道家兩家學說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如“仁”“禮”“義”“孝”“道”“自然”“無爲”等,並能有自己的體會;

2.對儒道兩家學說的影響及其互補性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3.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形成語感。熟讀、背誦一些片段。

二、課前預習內容

㈠文言基礎知識

A.語音

盍(hé) 誨(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懷之

智者樂(yaò)山 ,仁者樂(yaò)水 知者樂(lè),仁者壽。

B.通假字

①可謂好學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樂,仁者壽(“知”通“智”);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點字詞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爲得到修正,使動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動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關懷和愛護)

③敏於事而慎於言(敏:敏捷,勤快) 回雖不敏(敏:聰敏、聰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賦、人生的責任與義務等多層含義)

⑤是智也(是:代詞,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願無伐善,無施勞(伐:誇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歸仁焉(歸:稱許,讚許)

⑨小人長慼慼(長:總是,常常;慼慼:憂愁,哀傷)

⑩一日克己復禮(一日:一旦,表示假設關係)

D.本課中所涉及的成語與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②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③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⑤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⑥克己復禮

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E.重點虛詞:

主要是“於”、“而”、“之”、“且”,請學生針對原文,選擇例句自己歸納其用法。

㈡學生根據註釋,依此翻譯節選各則,並思考每一則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麼,體會孔子思想的博大與深邃。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趙普曾經對宋太宗趙匡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爲中心,而《論語》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這個意思。

(二)檢查學生預習內容。

(三)孔子、《論語》簡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四)文本內容講析;

1.“學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讀解】:此則講的是好學的態度、表現與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飽、不求食好,居住環境不追求舒適,居住環境較好的話會有一種依賴性,會對個人修養道德沒有幫助,反而使自己變得很懶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勞、敏捷、認真,而且要小心說話,俗話說得好“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到有道德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能讓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樣。

孔子認爲好學,要學業精通,就必須勤奮。學會居安思危,這樣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樣。這句話可謂與我們現代人的追求是反過來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給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讀好書纔能有好職業,不斷拿學位纔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帥哥?)買房買車”。

這也是現實的,能拿在手裏的;但這並不是說孔夫子古板、落後,而是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我們的一生,終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質追求和感官享受終究有限,而精神的昇華纔是人生的最終之道。外在的追求會導致衝突緊張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昇華卻會呈現心理的平安與人生的順遂。我們並不是要把兩方面對立起來,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無限的寬裕,而物質的追求,實在會讓生命總是緊張而煩惱。

2.“爲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問和處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四十歲時學問上的問題都能清楚明白,立身處事有堅定的原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能夠分辨是非,聽到逆耳話能夠理解他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分辨取捨。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爲都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地,行隨心至,從不越過仁的規範。”

子曰:“由(子路)!我教誨你的知道了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這種態度纔是明智的啊!”

【讀解】:這一則講的是人的一生進德修業的發展過程,分爲了幾個階段,真可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是自學成才的典範,勤奮不倦地學習是貫穿孔子一生的主題。正是通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成爲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過學習的積累,在不斷的學習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學習如飢似渴,不斷的尋找機會充實自己,“入太廟,每事問”。孔子認爲學習要有正確的態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爲政》)。孔子以學習爲樂,並對學習有很深的體會。

後一則強調了要正確的估量自己,不誇耀,不虛僞,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長”篇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顏淵:名回,字子淵。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說(子:男子的尊稱,這裏指孔子):“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說:“願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輕]裘:泛指衣服。“輕”字爲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裘”:本指皮衣。共:動詞:指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車馬、衣裘用破,用壞。敝:使動用法。憾:抱怨)。”顏淵說:“(我)想的不是誇耀自己的好處(伐:誇耀),不誇大自己的功勞(施:表白)。”

子路說:“願意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平輩的人(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年輕人,使他們歸依我。”(安、信、懷:都作使動詞用,賓語“之”分別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懷:歸依)

解讀:本章寫的是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以言“志”爲題,討論怎樣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爲具體內容簡短的一段對話。

提出對處理“老、中、輕”三代人的人際關係的原則,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新時期,尊老敬老、真誠守信、關心青少年成長,已成爲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先生說:“知道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以之爲樂。” 先生說:“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智者活躍,仁者沉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讀解】:這裏,孔子強調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纔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去努力。孔子正是這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爲明證。 後一段話,充滿了辯證法,也是孔子對人的個性的深刻體悟,很能給人啓迪。“山的沉穩,水的靈動”,也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許,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爲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爲目標來追求,人生就會更加有意義。

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常心緒不寧。”

【讀解】: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孔子認爲,作爲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爲難、與己爲難,時常憂愁,侷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爲君子。

6.“顏淵”篇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視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仁。孔子說:“抑制自己,履行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歸向仁。實行仁,全憑自己,難道憑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的條目。”孔子說:“不合禮的現象不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顏回雖然遲鈍,也要求實行這些話。”

【讀解】:這一則,孔子論述“仁”,強調剋制私慾,用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側重強調了個人的修身。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從這則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對老師所學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師生關係的和諧。應該說,講究自我表現約束,用一定的社會規範來調適自己的行爲與語言,提高個人修養,使人與人的關係和諧,這種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依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戒除的是爭鬥;等到老了的時候,血氣已經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貪慾。”

【讀解】:這一則,孔子從人生的三個階段,強調了要規範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壯年要成熟穩重,做事情要憑藉理智,要三思而後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貪婪。應該說,孔子說這些的出發點,還是“禮”的規範。這則對我們今天加強個人修養,很有啓迪意義。

(此環節教學預設說明:翻譯可以交給學生回答,教師適當點撥;然後對於各則語錄所反映的思想,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也參與到其中,形成師生探討互動的課堂氣氛!)

(五)學習《論語》意義。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

在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裏,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

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倒的對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們的生活裏或多或少地影響着。儘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不斷滲透,國人中受其影響甚衆,但國學作爲中國固有的學術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

近幾年來,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學不斷成爲世界各國學術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今年就有許多國家興辦了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宣揚國學,宣揚儒家文化,有效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逐漸興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確是靠了邊,試問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國學瞭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揚國學,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滅亡,就是因爲文化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現在重提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論語》作爲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爲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過了解,我們一定有所收穫。

四、課後作業

1.背誦幾則你最喜愛的論語。

2.抄寫熟記詞語並翻譯全文。

3.預習《老子五章》。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結合註釋理解文言語句,並熟讀成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2)、感受我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理解《論語十則》的內容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評點、質疑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自學內容

1、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結合註釋和工具書,掃清本課的字詞障礙。

3、熟讀文章,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劃出自己最難理解的地方。

二、教學內容

1、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活動形式:請一生講臺爲大家介紹。

2、初讀——讀準字音、停頓恰當

指名學生朗讀,正音正字,指導語氣停頓

活動形式:男女生擂臺賽。

全班齊讀

3、翻譯

①提問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決。

②翻譯。活動形式:擂臺賽:由男生講解第一則大意,男生聽完補充,女生聽完質疑。

4、整理文言知識:通假字;虛詞“而”的用法;成語。

第二課時

一、自學內容

1、熟讀並背誦後五則,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內容是探求知態度的,哪些內容是談學習方法的,哪些內容是談修身做人的。

二、教學內容

1、你認爲哪些語句是談求知態度的,哪些是談學習方法的,哪些是談修身做人的?

歸納明確。引導學生明確每則的道理。

2、談感受。

哪則對你啓發最大?請說說你的感受。

3、明確整理的文言知識。

背誦並默寫《論語十則》。

教學反思:

學生對擂臺賽的興趣比較大,在男女生分別朗讀比賽和翻譯比賽時,學生聽的特別認真專心,全班學生都認真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學生在談啓發時,仍然停留在翻譯層面,談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結合學習生活實際。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仍是很窄,語言表達較弱。計劃利用自習時間給學生讀讀《于丹論語心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