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語文《論語》六則教案

本文已影響 1.18W人 

教學目的:

七年級語文《論語》六則教案

1.使學生認識文言文必須讀通的道理。

2.瞭解孔子關於學習態度和方法的論述。

3.初步熟悉幾個文言虛詞。

教學重點:1.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2.弄清實詞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本篇課文是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開始,怎樣學習是關鍵,着力抓把誦讀,使學生當堂成誦,疏通文義後,讓學生在課上背誦。(全班齊背,再個別同學分行背誦)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

導語:我們從今天開始學習文言文,文言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簡煉、可讀性強,用這種文言寫成的文章叫文言文。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思想財富,學習文言文,我們就能直接從他們的文章中得到啓示。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讀、背誦,所以大家要多讀,讀熟才能背。

正音:

慍(yùn),罔(wǎng),殆(dài),謂(wèi),哉(zāi),

誨(huì),焉(yān),亦(yì),識(zhì)

自讀課文,注意生字的發音。

大家讀過課文後一定會發現,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誰知道“子曰”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爲什麼有這麼多的“子曰”呢?(因爲《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爲什麼叫“子”呢?(因爲是孔子的弟子再傳弟子所記,用“子”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論語》和孔子簡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有孔子的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與談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先世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曾擔任過委吏、司寇等小官,後罷官,周遊列國,終不在仕,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爲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勞動人民,政治上維護貴族統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學生再讀課文,老師領讀全文。

誦讀前四章,教學步驟如下:

①齊讀1~2遍②頌讀並劃分停頓③疏通文義④自由練習誦讀(抽查個別學生),以下不再一一註明。

1.“學而時習之”

“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這些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實習(或溫習)[③]

〈譯〉學習了知識按時去實習它,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知”瞭解。

“慍”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譯〉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

這三句話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問”,我們現代漢語中也有。

2.“溫故而知新”

“故”指舊的知識,“新”指新的體會或發現。

〈譯〉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可以做老師了。

3.“學而不思則罔”章

“罔”指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譯〉只讀書而不動腦筋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憊。

孔子在這裏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貢”章

這章形式與其它各章不同,是學生提問,老師作答。

“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ǔ)。“諡號”:在封建時代,帝王和大臣死後要根據他生平的功業給他一個名字叫“……”,孔圉的諡號是“文”。

“謂”叫做,稱爲。“敏”聰敏。“恥”以……爲恥(意動)。

“是以”因此。

〈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諡號爲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

借回答子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作業]背誦全文六章,前四章會默會譯。

第二課時

複習檢查前四章的內容。

5.“默而識之”章

“識”記。“之”學習所得。“厭”滿足、厭倦。

“誨”教導。(“厭”同“饜”滿足)“何有於我哉”

〈譯〉口裏不說而心裏記住它,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學生而又知厭倦,哪一樣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擇”選擇。“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好地方學習,對他們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這方面問題),就應該注意改正。說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有老師。

背誦課文

[練習]一~四

(要求):把課文間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寫字義,兩行翻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