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哪裏有九年級下冊《我用殘損的手掌》的教案?

本文已影響 3.22W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哪裏有九年級下冊《我用殘損的手掌》的教案?

1、引導學生朗讀時把握詩人先是悽楚憂憤,轉而熱切盼望的感情變化,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理解“殘損的手掌撫摸廣大土地”這一想像在全詩中的線索作用及由此產生的豐富的想像。

【教學設想】

1、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品讀、析讀中把握詩歌的內涵。

2、適當介紹戴望舒寫作這首詩的背景(被捕獄中)。

3、指導學生找一找詩的線索、找一找冷色調和暖色調的詞語。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⑴將這首詩分成二個部分,並説説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⑵兩部分是如何構成鮮明的對比?

⑶如何理解詩人有”殘損的手掌撫摸“廣大土地”?

⑷舉例説明詩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種感覺經驗有什麼好處?

⑸詩人“用殘損的手牚”“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按怎樣的順序展開的?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⑹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你最喜歡的詩句的含義。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有感情地朗誦(比賽)

四、拓展閲讀

戴望舒《獄中題壁》、聞一多《七子之歌》。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這首詩中,當詩人表達心中的愛和希望之情時往往用一些語積極的、暖色調的修飾詞語,當表達內心深處的恨與愁悵時多用消極的、冷 色調的修飾詞語,從而將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請你學習這種方法,聯繫自己的生活抒寫一種感情(如“思念”、“歡喜”等)

【教讀目標】

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讀設想】

1、緊緊抓住誦讀這一主線進行教讀探究──以讀起始,以讀收束;以讀為手段,以讀為目的。

2、在描寫摸索家鄉和解放區的感覺句上,深挖細掘,細磨慢研,精雕細刻,品出語文味,力圖“出彩”。

【教讀過程】

一、導入──激情

今年的10月17日,對於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是難忘的,為什麼?(“神舟六號”勝利返航──屏顯圖片)對!因為激動人心,因為揚眉吐氣而難忘!但是令老師難忘的,還有另外一件事,一件令人怒髮衝冠,使人義憤填膺的事!誰知道是什麼事?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第五次參拜靖國神社!(屏顯圖片)即使是兩件事的重疊純屬偶然,這也足以讓我們憤慨!你想對那位日本首相説點什麼? 屈辱我們可以寬容,但絕不可忘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個高貴而倔強的靈魂,(屏顯作者圖片)去聽聽這個柔弱的文人,雖身陷囹圄卻又是怎樣激情滿懷的歌唱──我用殘損的手掌。(板書標題、作者)

二、吟誦──入詩

1、教師音樂聲中範讀:請允許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讀這首詩歌,同學們要設身處地地傾聽詩人內心深處的聲音。

2、請同學自由吟誦兩遍:你認為老師讀得好的地方就試着學一學,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後大聲讀兩遍;讀後請你告訴我們,你最想問的問題是什麼,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師穿插:

⑴“那遼遠的一角”“那上面”、三個“那裏”──指的是沒有被侵略軍蹂躪的解放區。

⑵手掌為什麼“殘損”的?──穿插背景: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詩人戴望舒從淪陷區的上海來到香港,主編一家報紙的副刊,編髮了不少動員抗戰的詩歌。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後,立即逮捕了幾乎全部的在港知名華人,包括戴望舒在內。戴望舒活躍的抗戰姿態,很顯然引起了日軍的注意。日本憲兵動用酷刑審訊戴望舒,試圖從他口中獲取文藝界抗日人士名單等資料,但他始終沒有屈服。

戴望舒在獄中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慘烈的,這使他出獄後仍無法擺脱這場噩夢,兩年之後,他在寫《等待(二)》一詩時,還記憶猶新地寫下了這樣叫人刻骨銘心的句子:

在這陰濕,窒息的窄籠:/做白蝨的巢穴,做泔腳缸,/讓腳氣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對手,劍術的靶子,/從口鼻一起喝水,然後給踩肚子,/膝頭壓在尖釘上,磚頭墊在腳踵上,/聽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飛機在樑上蕩……

──《等待(二)》

⑶有人説朗讀這首詩,你歎不出聲,只有深沉的悲和熱,在腑腔裏沸騰。

⑷這不愧是戴望舒詩歌中最明亮最健康的歌唱。

⑸有人説,在中國文學史上,詩人戴望舒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在詩壇以現代象徵派的面孔出現,可在他生命的終端卻寫出了這樣浸透了血淚的現實篇章。

⑹板書:恨──愛悲──憐愁苦──希望)

三、對話──入情

我們僅僅讀了兩遍,就產生了如此豐富的感受,真是難能可貴!下面我們就帶着這些寶貴的感受到詩歌中搜尋:看看到底是哪些詩句帶給我們如此強烈地感受?然後緊緊地抓住它,輕輕地讀一讀,細細地品一品,相信你的感受會更深切,更強烈!

1、3~14行:

⑴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詩句漏掉了什麼?讀一讀,然後想一想,哪一處不能漏掉?

(屏顯:這一角變成灰燼,/那一角是血和泥;/這一片湖是我的家鄉,/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引導學生分析:“已、只、該、()”的作用。

(屏顯正確句子)讀一讀,把這種種理解讀出來!還不夠,再來!

⑵詩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時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記憶裏,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節裏的西湖。不要説是多情的詩人,誰又能擺脱對家鄉的牽掛?何況他的家鄉就是勝似天堂的杭州呢?

如此仙境一般祥和美麗的家鄉,現在如何呢?讀──

還有如錦幛的繁花嗎?還有奇異芬芳的嫩柳枝嗎?還有淡粧濃抹的美景嗎?還有悠揚婉轉的柳笛聲嗎?還有戴着柳條帽的無憂的嬉戲嗎?……

沒有了!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現在,讀──

再讀!

穿插語言:

帶着你的理解和情感去讀,用聲音告訴我們,告訴所有人,你憤怒了!你激動了!你被深深地打動了!!

侵略軍蹂躪了你的家鄉,讓你國破家亡,你是什麼心情?

⑶與戴望舒同時代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關內,拖着疲憊的身體還嘶啞地歌唱自己的家鄉:

屏顯:對於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湧着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再讀!讀下去──(屏顯:17~26行)

2、“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板書:掠過)詩人的內心充溢着切膚的淪亡之痛。但是詩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説出來,而是寄託在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上,這就是詩歌“用形象説話”的特點。詩人自己也説:“詩是一種吞吞吐吐的東西,動機在表現自己跟隱藏自己之間。”

在那個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藝術的凝想的年代裏,這首詩顯得難能可貴。

3、第21行:“運”換成“用”行不行?讀一讀!

4、第19、22行:“輕撫”和“貼”是怎樣的動作?讀一讀!(板書:輕撫)

5、第20行:“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是兩個一向被人稱道的句子,為什麼?(它喚起了人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我們就用這種感情來齊讀17~26行!

6、“太陽”“春”兩個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1942年,由於日本侵略軍空前殘酷的大“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包圍封鎖,加上華北地區連續發生的自然災害,使得解放區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濕的地牢裏,卻響徹着如此健康明朗的歌唱!請同學們嘗試着把第17~26行背下來!

7、1~2行:

⑴有兩行總領全詩,是哪兩行,為什麼?

⑵詩人的手掌是如何摸索的?

(板書:摸索屏顯:摸索這一角那一角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南海;遼遠的一角)

四、收束──入境

在時代潮流的感召下,詩人戴望舒終於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充滿韌勁和豪情地歌唱:

音樂屏顯:

獄中題壁

如果我死在這裏,/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你們之中的一個死了,/在日本佔領地的牢裏,/他懷着的深深仇恨,/你們應該永遠地記憶。//當你們回來,/從泥土掘起他傷損的肢體,/用你們勝利的歡呼/把他的靈魂高高揚起。//然後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峯,/曝着太陽,沐着飄風:/在那暗黑潮濕的土牢,/這曾是他惟一的.美夢。

(師讀──齊讀)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也是戴望舒先生誕辰100週年。為了再次感受詩人那切膚的淪亡之痛和深沉的愛國之情,我想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詩。

分工:

1、3~14行;

2、15~26行;

3、其他的由老師讀

齊背17~26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瞭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⑵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

⑶感情背誦本詩。

2、能力目標:

⑴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⑵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⑶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感情誦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聯想想象欣賞法:

引領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藴含的情感。

3、研討點撥法:

用於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主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 CAl 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分析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主觀情感。品味詩歌浯言,領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着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頭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鬱憤,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並且“用我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恆的中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

(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左聯。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一年後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香港分會並任理事。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

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年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後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我用殘損的手掌》作於1942年,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歌。

三、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學生默讀全詩。掌握下列字詞:

投影:

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師感情誦讀,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

提示:這首詩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一種沉鬱頓挫的音樂感.很確切地表現了詩人的情懷。誦讀中要注意體會停頓和重音。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峯/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裏,永恆的/中國!

3、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思考:

⑴詩歌從內容上町分為兩部分。每部分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⑵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説説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學生誦讀體會後回答,教師適時點撥:

⑴第一部分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血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於摸到了“那遼遠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為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詩人對這塊象徵着“永恆的中國”的土地,發出了深情讚美。

⑵詩人先是悽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調的後半部分形成明顯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

4、學生集體朗讀,整體領悟詩意。

四、精彩賞析,理解藝術形象

1、學生配樂誦讀全詩.合作研討:

⑴詩中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示作用的修飾語,體會其表達效果。

⑵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為什麼?

⑶詩歌兩部分的寫法各異,試作簡要分析。

四人學習小組研討、交流,教師明確:

⑴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如:新生、遼遠、温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恆……

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如: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⑵全詩在想象中展開內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徵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 “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因而讀起來不覺蕪雜。

另外,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了現代詩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着相對協調一致的節奏。

⑶描寫淪陷區,從實處着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徵的小畫綴連;描寫解放區,側重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摸,加之一連串親切温馨氣息的比喻,凸現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學生熟讀背誦全詩,深層領會詩中藝術形象的內涵。

3、拓展延伸: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鑑這種寫法.聯繫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先在小組內交流、修改,然後請學生有感情誦讀自己所寫的優美語句,教師點評歸納。

五、課堂練習

閲讀聞一多的《發現》,回答問題:

發現

聞一多

我來了,我喊一聲,進着血淚,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

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

鞭着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

我會見的是噩夢。哪裏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夢掛着懸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

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裏!

注:罡(gāng)風:道家語,高空的風。又作“剛風”。

1、詩歌中的“發現”有什麼含義?詩人“發現”了什麼?

2、詩人説:“我會見的是噩夢,哪裏是你?”又説:“那是恐怖,是噩夢掛着懸崖。”據此説説這個意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下面對詩句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我來了,我喊一聲,進着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詩人懷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國返回,但看到的卻不是理想中的祖國,因此“進着血淚”,痛心到了極點。

B、“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鞭着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前一句表達了詩人聽到祖國召喚,要為建設祖國而奮鬥的感情,“時間的罡風”“火”都比喻返回祖國的急切心情。

C、“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追問”的內容是祖國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黑暗,“逼迫”表達詩人急於知道這原因的心情。

D、“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裏!”這句詩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和把祖國建設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膽忠心。

4、這首詩在形式上有哪些特點?“拳頭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為何要加括號?

〖參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國的黑暗。

2、表達了詩人悲痛欲絕的感情。

3、B(“火”喻指詩人對祖國火一般的熱情)

4、每行11字,兩句一韻,句式整齊勻稱。這句話是“問”時表情動作,不加括號,容易被誤認為是“問”的內容。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在抗日戰爭中覺醒和振奮起來的戴望舒,“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廣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鬱中愛國精神的昇華。恰是這一片丹心,撐托起了民族的脊樑。吟詠詩歌,我們在感念中生髮的是對祖國母親的一份深情、一份責任。“祖國在我心中”,讓我們在雄壯激昂的《國歌》聲中唱響心曲。(音樂起)

七、佈置作業

閲讀聞一多的《一句話》,寫一篇精彩的賞析文章。

一句話

聞一多

有一句話説出就是禍,

有一句話能點得着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説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説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這話叫我今天怎麼説?

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那麼有一句話你聽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

等到青天裏一個霹靂。

【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隨着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中展現出一幅祖國山河破碎、災難深重的圖畫,可謂筆力縱橫,想像飛揚。學習本課要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2、過程與方法:

讀中品,品中讀。用反覆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詩中洋溢着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洪流,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的哀痛,對解放區熱情的讚頌都溢於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並激發其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方式】

1、做好相關鏈接:

課前收集關於作者及本詩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對這位“雨巷詩人”及其詩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這樣有助於學生領悟作品內涵,理解本詩抒發的情感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2、反覆誦讀詩歌:

在誦讀中,隨着詩人“手掌”的移動整體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在誦讀中,進一步明確詩人藉助哪些形象抒發情感,品味詩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味詩人奇異的想像和詩中強烈的對比。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直至背誦。

3、開展合作交流:

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強化誦讀,品評語言。“讀”時可以輪流讀,可以分工讀。由於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讀一遍都可以讀出不同的感受和收穫。“品”時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切磋,針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説出自己的體驗,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4、做好課堂盤點:

本課結束後每個同學要及時回溯檢索本課學習內容,盤點自己的學習收穫。想想自己在本課中收穫最大的是什麼,或者最想在本課中實現突破的是什麼。這種理性的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效率。

5、佈置課外作業:

在課堂盤點之後,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佈置幾種不同的課外作業,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針對不同的學習個體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學構思】

本課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1、課前指導學生課外收集戴望舒有關資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簡單的分析和初步的興趣式賞析。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下對戴望舒這位詩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2、上課時,用一盤朗誦得極富音樂感的磁帶導入。一方面,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有利於學生讀出節奏感;另一方面,抑揚頓挫的樂感也有助於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懷。

3、聽完範讀隨即安排學生自由誦讀,並提出初讀課文的要求:細心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説説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4、體會了複雜的情感之後,引導學生欣賞詩歌。一是看詩人是藉助哪些形象來抒發情感的,二是詩人是怎樣利用語言技巧來抒發情感的。這是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獨特的情感體驗並領悟詩歌語言凝練而又形象的特點的重要步驟,老師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選擇在同學中開展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在合作中表達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這一步中,誦讀仍是貫穿其中的重要學習方法,力圖通過品讀詩歌使自己的誦讀更有節奏感,更富有感情。

5、小組合作學習的步驟之後,需要一個班內的交流。此時仍是由誦讀貫穿,學生以讀帶講,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談出自己的體驗,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此時誦讀的要求是讀出情感,熟讀成誦。

6、然後是引導學生針對本課的學習內容作一個回顧和盤點,總結一下自己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什麼收穫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標實現得如何,課外又將如何再去彌補遺憾或者有所拓展。

7、最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他們自己的選擇確定不同的課外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後都有相對豐足的收穫。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