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86W人 

 【教學目標】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研讀詩歌,品味語言。

2.感同身受地體會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

健全的雙腳總渴望踏在堅實的土地,康健的雙手總期盼握住永遠的幸福.

曾經有這麼一個詩人,寫了一首《斷指》,據説,這位斷指的革命者是詩人的友人,他為了不再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業當中去,當眾砍下一根手指,請友人在酒精瓶裏保存好以為見證,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後,詩人被日軍逮捕用酷刑審訊,在獄中他想用殘損的手掌撫摸被日軍蹂躪的國土,身體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靈魂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他是誰?“雨巷詩人”戴望舒讓我們來讀一讀在特殊的年代裏寫下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聽一聽,他唱出了什麼樣的心聲。

(板書課題)

 二、聽讀,品意象

1、創設音樂情境,教師配樂範讀。

同學們,請先允許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讀這首詩,同學們要設身處地地傾聽詩人內心深處的聲音。

2.學生自由吟誦兩遍。

你們認為老師讀得好的地方就試着學一學,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後激情朗讀兩遍;讀後請你們告訴我: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人摸到了一片怎樣的土地?

預設:黑暗、殘損、被侵略軍蹂躪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殘損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關句子來朗讀,重點讀出關鍵的動詞

預設:他用手掌去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觸到、掠過,沾了,輕撫、運力量、貼在上面,寄愛和希望)

詩歌圍繞題目出現了兩次“用殘損的手掌”,可兩次的動詞不同,一處是摸索,一處是輕撫,你覺得兩處可以調換嗎?

通過學生的比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進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衝破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

而輕撫則是輕輕的撫摸,是詩人在撫摸探索無限的江山之後,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對這塊土地特別的熱愛,於是他會將所有的力量運在手心,貼在這塊土地上面,

通過這兩個詞語的比較明白詩人對這“遼遠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熾愛、傾注柔情、滿懷憧憬

2、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後半部分詩歌,説説這“遼遠的一角”為什麼會吸引詩人的心?

預設: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堅固、蓬勃

間接的有:“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以情侶關係與母子關係的比喻,把詩人對"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發得細緻動人。

那裏是太陽,是春。太陽和春"來比喻這一角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教師板書關鍵詞

再問:詩人手掌先後撫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們能否幫以上的關鍵詞找到相反的詞語,説説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樣的土地?

預設:温暖—冷、涼;明朗—陰暗、蓬勃—憔悴、堅固---化為灰燼、血和泥

3、想象,描寫畫面

詩人描寫“摸索”時手掌的感受,細膩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繪了冷冷的色調與灰灰的死寂,感受着淪陷區人民生活的苦難,傾吐着對祖國母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前半部分選擇你最能引起你聯想看到淪陷區的現狀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畫面與感受(感時花)

例:如“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一句我聯想到了:我把手伸進水中,河水冰涼冰涼。昔日那錦幛似的鮮花,在炮火中枝殘葉敗,那嫩柳枝發散出來的清香,被濃濃的血腥味籠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掛在我心頭的挽幛!

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個地方的景物通過想象加以描述。“長白山的雪峯冷到徹骨”:祖國的長白山上,雪峯兀立,寒氣徹骨,似一把把利劍,刺痛着我的心!因為我看到侵略者的鐵蹄正在我的祖國肆意踐踏!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嶺南,這四季如春的地方,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語,滿山都是荒涼、滿眼都是廢墟,聽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歎、那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涼的漁村裏,只有殘留的破舊的漁網和白森森的魚骨;偶爾有人在村裏走動,他們面容憔悴、衣衫破舊。我恨!不是因為侵略者強佔了我們的國土,人民怎會是這般模樣?

4、齊讀,品精神

同學們,你們看到了日本鐵蹄蹂躪下的淪陷區人民像牲口一樣的活,像螻蟻一樣的死,詩人通過強烈的對比慷慨激昂的告訴我們,他想要怎樣做?

驅逐陰暗,帶來蘇生,不像牲口一樣的活,螻蟻一樣的死……希望,有永恆的中國!

你從這些詩句中你看到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形象?

預設:不屈不撓的堅強的意志和對祖國熾熱的愛,對美好的未來充滿這無限的憧憬

引入資料:

啊!在這血染的島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斷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偶成》)

苦難的歲月不會再遲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號》)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螻蟻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殘害下也不供出一個文藝工作者,他在《獄中題壁》:如果我死在這裏,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

在時代潮流的感召下,詩人戴望舒終於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滿韌勁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時代中也有這樣高亢的歌號召着每個愛國者的心。

5、拓展,知時代

配樂齊讀,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發出錚錚誓言:

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蕭紅在《生死場》中宣誓道:

我是中國人,我要中國旗子,我不當亡國奴,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

田間在《給戰鬥者》歌唱道:

我們要活着———在中國/我們要活着/———永遠不朽!

我們復仇的槍/不能扭斷/因為我們知道/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們一定要/高舉雙手/迎接———自由!

在朗讀中結束這堂課

6、作業佈置:推薦讀望舒的《雨巷》和《獄中題壁》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現代詩歌教學是一個難點。比起現代文教學和古詩文教學困難了許多,特別是一些象徵意義的詩歌和朦朧詩,更是給教學帶來了困難。《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一首現代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的祖國的抒懷之作。詩歌一方面描寫淪陷區的陰暗,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的明麗,發出讚美。詩人的情感由悽楚轉而熱切的期盼。其中詩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詩歌的情感基調,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將重點問題重點分析。而後半部分,情感表達很清晰,學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讓學生自己體驗也就可以明晰。這首詩運用象徵手法,意思比較抽象,初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如何讓90後去理解戰爭年代作者選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層內涵詩人情感的變化更是難點,於是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1、以讀帶品。

以讀促品是本課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幾遍不同方式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而且在授課的過程中採用不同的誦讀方式,比如開頭教師配樂朗誦詩讓學生初步進入詩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後讓學生與文本親密的接觸是為了讓學生感知文本和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然後再通過朗讀想象畫面,讓學生在仔細玩味詩歌語言的同時感知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過程中靈活讓學生個獨,齊讀,分句讀等,並且落實誦讀技巧,推動學生理解文本.

2、重視文本

文本永遠應該放在第一位,是課堂的中心。因此在教學中我把關注點應該始終放在文本上,要求學生從關鍵的詞語、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1)由於本詩的意象較多,學生的分析往往比較煩瑣。針對這樣的問題,我以“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為問題的綱,將詩歌兩個小節不同的內同串聯再一起,帶動學生對作者情感之所以發生變化的理解,達到以線串點的效果。

譬如在詩歌的上半部分,我問了這樣的問題“詩人具體寫了哪些事物?這些事物特徵是什麼?通過這些事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這樣詩中的7個意象就可以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表意整體。

(2)在學生的分析中用問題推動其思維不斷向前,以期理解更深刻。對於重點意象重點分析,詩人簡略寫的也只做簡略的瞭解,做到重點突出,以點帶面。

比如"輕撫"和"撫摸"這兩個詞的區別,通過聯繫一二兩小節的不同就可以更深沉的分析出詩人情感的改變.再如想象畫面也是根據詩歌中對文字的理解聯繫事實去想象,關於航杭州的西湖、長白山等情景的描繪

(3)以情動人

喜劇帶給人歡笑而悲劇往往讓人震撼。或許體會到悲愴之後心靈總會留下震撼,那這樣的效果應該也不會少過於歡笑留下的。這首詩的動人之處就在於情,因此教師先要動情之後才可以感染學生,師生一同走入詩歌的情境。再如背景切入是感染學生情感的關鍵。

在緊抓文本的前提下,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要了解當時的背景。還是由“殘損”一詞的分析,我自然的引入了對詩人當時情況的介紹和中國社會大環境的介紹。但是,對於抗日戰爭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代所誕生的文學,學生很難產生共鳴,而文學的解讀要求的就是這樣一種共鳴的產生。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語言在這時候往往顯得蒼白,學生從乾枯的幾句背景介紹裏很難抽象出苦難,更難體驗到悲痛和作者發自靈魂深處的哀鳴。因此,改變背景的呈現方式對文本的解讀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好的感染學生才能讓其體驗出詩歌更深層次的內藴。這一點,多媒體凸顯了它的優勢,一組戰爭中受苦受難後愛國詩人所寫的詩歌一句句在音樂的渲染下讓學生更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認識,讓一種悲愴的氛圍瀰漫在課堂,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達成共識。更能體驗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

3、拓展於小處之中。語文素養的不斷提高總在點滴之間,在具體的某個點之上,給予學生一兩點小的點撥,日積月累也是一種財富。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缺陷,我個人而言,有一些拘謹,沒有完全放開,還應該可以更輕鬆、自然些。對某些環節的把握還可以更從容、嚴謹些。最後時間的利用也尚待完善。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