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 1.61W人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集合15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基本字詞、文學常識

2、理清故事情節,學會講述童話故事

3、掌握本文的寫作手法,總結童話的寫作特點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5、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1、聯想和想像的寫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3、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二、接觸新課,走近作者

1、寫出你知道的童話故事,說說看童話有什麼特點?

2、寫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關情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複述課文故事

1、本文講述一個什麼故事?把本故事壓縮在150字以內

3、故事中寫了哪些人物?各有什麼性格特點?

四、研究課文,理解內容

1、剛纔我們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那麼試試可不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點

2、在光天化日,衆目睽睽之下,騙子行騙爲什麼一路綠燈?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情節發展,騙子在安徒生的筆下他們最終沒有落入法網,實在耐人尋味。運用你的想象力續寫文章《大典之後》。

《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童話運用想象的藝術特點以及運用誇張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

2.正確認識童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揣摩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過梳理寫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在感染和薰陶中培養健康人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從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依據主題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三、教學策略

學生對於安徒生的這篇童話早有了解,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但往往流於情節與人物的淺層理解。因此,本課主要採用複述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同時通過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加深對童話主旨的理解。

1.童話篇幅頗長,不宜在課堂通篇朗讀,通過複述梳理脈絡,抓住敘事要素即可。

2.學生對於童話有個性化理解,分組討論可開闊學生思路,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完成全班的討論交流,有助於學生對童話的深入理解。

3.童話的主要寫作手法是想象,最後的拓展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五、六兩個單元引導我們走入大千世界,探索萬事萬物的奧祕和見識各色各樣的人物。我們已經在第五單元中見證了偉大的科學在各個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在第六單元中,我們將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來的各種社會現象。我們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爲豐富的童話世界。而提到童話,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師,那就是──安徒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儘快進入學習情境。

(二)作者簡介

師:同學們對安徒生和他的創作有哪些瞭解,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教師補充相關資料)安徒生,19世紀丹麥文學的代表作家,童話作家。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1835年開始寫童話,一生共創作160多篇傑出的童話作品。代表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海的女兒》等。

在《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夜鶯》《皇帝的新裝》《她是一個廢物》等篇中,主題以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和金錢支配一切的罪惡,諷刺統治階級的專橫愚昧,反映貧富之間的懸殊與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爲主。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設計意圖】擴大知識面,爲理解童話主旨做鋪墊。

(三)研讀文本

1.整體感知。

師:(1)下面是關於這篇童話的結構圖,請大家根據結構圖複述童話的情節。

(2)童話刻畫了哪些人物?這些人是怎樣聯繫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個準確的動詞將人物和“新裝”表現出來?

(明確文章的線索和結構)

【設計意圖】抓住童話的主要人物,理清情節發展過程。

2.選讀重點情節,讀準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當(tu?) 欽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賜給(cì ) 爵士(jué) 頭銜(xián) 勳章(xūn ) 稱職(chèn) 呈報(chéng)

御聘 (yù pìn) 駭人聽聞(hài)隨聲附和(hè)

【設計意圖】掌握本課的重點字詞的讀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開端部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2.文章的高潮和結局部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3.騙子有怎樣的特點?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4.分別分析大臣官員和孩子的性格特點。

5.文中刻畫了哪兩個羣體形象?他們說謊的原因和皇帝大臣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羣體形象的刻畫有什麼意義?

6.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這篇童話的情節?從行騙者和被騙者的角度分別分析謊言不被揭穿的原因,從中分析這篇童話的意義。

師點撥: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騙局,而這個騙局是有兩個騙子導演的,這個故事從騙子行騙開始,到小孩揭穿騙局結束,始終沒有離開這個“騙”字。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圍繞着一個“騙”字展開的。那麼這個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圍繞着一個“騙”字顯出了他們的真面目。

他們爲什麼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呢?就是因爲皇帝愛新裝已經到了成癖的程度,對騙子所說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裝自然會感興趣,所以狡猾的騙子看準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織新衣來騙他,自然會行騙成功。

那麼該如何來評價文中的騙子呢?兩個騙子其實代表了社會上靠行騙爲生的一種社會病態,所以作者把騙局當作一面鏡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醜惡靈魂,也可以當作一把解剖刀,剖析這種社會病態。

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寫出皇帝和大臣們都甘願受騙、並且騙人,最後寫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構成了豐富想象、大膽誇張的寫作特點,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僞、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熱衷權力和無知、虛僞、愚蠢的本質,同時告訴人們,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

【設計意圖】深入探究童話的主旨。

(四)語言品析

1.爲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錢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裏。”

(提示:抓住皇帝愛穿新衣服的特點,緊扣皇帝的身份,從修辭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極了!真是美極了!”老大臣一邊說,一邊從他的眼鏡裏仔細地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是的,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

(提示:結合說話人的身份,從語氣語調的角度分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童話的語言特點及寫作手法。

(五)拓展思維訓練

就下面設定的情景,展開大膽想象,對故事情節進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補,體會童話想象力豐富、情節生動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裏,有個大臣來報重要軍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應如何?

2.大臣走後,想象一下兩個騙子會說什麼?

3.皇帝看到新裝後,想象皇帝回到宮裏想什麼做什麼?

4.假如孩子沒有把真話說出來,事情會怎樣發展?

【設計意圖】把握童話主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六)佈置作業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後,回到宮裏他會怎麼做?是怒不可遏地將小孩子抓起來,給予嚴厲懲罰,還是悔過自新,做一個一心爲民稱職的好皇帝呢?請你發揮合理想象,爲文章續寫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不少於300字。

【設計意圖】將本文所學運用到實際寫作中,實現學以致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2

《論語》十則

一、學習目標

①熟練背誦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彙。

二、學習重難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蒐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二、自學設計

1、導入

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爲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2、板書課題。

3、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4、朗讀課文

①範讀

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爲“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着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後已。◆知松柏之後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5、教師導學:

關於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爲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覆朗讀,直到成誦。

6、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研讀後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二、自學設計

1、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2、理解後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餘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爲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5、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饒頭、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將、十九”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瞭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及《伊索寓言》《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能力目標

1.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過續編或自編進行想像思維訓練。

德育目標

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誦讀;教給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義”的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經驗,選定角度靈活理解寓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跟錄音仿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節,理解關鍵語詞的表達效果。

2.自讀與點撥相結合。所選四則寓言故事精短,構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過藝術地設計提問,把學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學生的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寓言的內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過探究、比較性題目的設計,如將故事情節作改變、刪節,看錶達效果的變化等,拓展想像空間,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講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點詞語,理解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性格和寓意;指導學生自讀《蚊子和獅子》,理解精巧構思和擬人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選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導入,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同學們,這個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處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伊索寓言》)那麼,誰還能講出這部古希臘寓言彙編中的故事呢?(學生講述)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兩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請同學們從閱讀提示中圈點出有關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識要點。

二、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爲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爲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於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彙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

三、師生共同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學生自由誦讀,思考:恰如寓言詩人拉·封丹對寓言的形象概括,讀寓言,要從“身體”讀出“靈魂”,也即從所述故事讀出道理。那麼這則寓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師明確: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2.研習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紮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啓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爲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於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依照寓意來佈置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局部學生寫出瞭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4、體現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安排自編寓言時,有局部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發明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

創意說明: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不過是個例子”。在這堂課上,不僅要把這個例子讀透,還要達到舉一反三。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積累了優美的語言,還積累了學習詩歌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範讀、跟讀、朗讀等,利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直至背下來。

二、討論交流。

1.你最喜歡哪句詩?爲什麼?2.你不懂的詩句是哪些?3.你讀出了哪幾幅畫面?4.你認爲本詩營造了一種什麼氛圍?

三、引讀:美國狄金森的《秋景》。

1.你讀出了幾幅畫面?2.交流你已領悟到的美點。例: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寫出豐收之景)。3.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共同之處?(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讚美之情)4.你更喜歡哪一首?爲什麼?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 積累“朗潤”、“醞釀”、“賣弄”、“宛轉”、“烘托”等詞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2. 能流暢地朗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及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1) 重點

能流暢地朗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難點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及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 導入語:

同學們,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學們在欣賞完這首旋律輕快的歌曲後,老師考考你們了:這首歌歌唱了哪個季節?這個季節有怎樣的特點?如果讓你用文章來描寫這個季節,你會怎樣寫?(學生各抒己見)好,同學們那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現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寫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樣描寫春天的。

2.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江蘇揚州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作品有:散文《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寫於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寫此文時,已經沒有初期創作詩文時的那種淡淡的哀怨的情調,而是鮮明地表現出新鮮的格調和歡快的情緒。在大自然中,他發現了美和希望,於是欣喜萬狀,寫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對美的追求,對光明的嚮往,表達了他對未來的希望,流露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3.檢查預習,學習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醞釀嘹亮撐傘蓑笠稀疏抖擻安巢

二、整體把握文章:

1.朗讀課文

注音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學生帶着問題聽讀課文。

問題:(1) 課文圍繞“

春”寫了什麼?

(2)文章是按“盼春”—“繪春”—“贊春”來寫的,請同學們劃分出來.

(3)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繪春”,展現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師生互動,共同討論以上問題

2,理清文章結構:

(1) 課文圍繞“春”寫了什麼?

本課作者對春天作了全面、精細的觀察,抓住了春天的特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繪春”—“贊春”來寫的,請同學們劃分出來.

本課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總寫——盼春。表達出人們對春天的盼望和興奮喜悅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體寫——繪春。把景物和感受結合,全面細緻地描繪出春景圖。

第三部分:(8-10)總寫——頌春。讚美春天,點出了春天的特點:新、美、健。

(2)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繪春”,展現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體描繪了六幅春景圖:春醒圖——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圖——草報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圖——花爭春——第四自然段

春風圖——風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圖——雨潤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圖——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質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來到?哪個詞明確地告訴我們春天還沒有來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爲什麼要連用兩個呢?

(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嚮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來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朗讀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陽。(可以看出這是對春天的描繪)

(2)從這一段開始,作者已經開始在描繪春天了,既然它已經來到了作者的面前,爲什麼他不開始從最細小的一草一木寫起呢?

明確:這一段是對春天的一個整體的描繪。爲什麼會先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呢?因爲這是一種視覺的規律。假如現在來了一個新同學,他就站在門口,我們先會看他的什麼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後我們纔會去看他穿着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樣的鞋子,什麼樣的髮型,等等,再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他衣服的顏色,鞋子的顏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這段話運用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運用擬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機勃勃。)

春草圖(第三自然段):朗讀(齊讀)

問題:

(1)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麼特點來寫?(教師明確:嫩、綠、多)

(2)把“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換爲“小草一下子從土裏生出來”,體會其表達效果有何不同。哪個好“鑽”和“偷偷”用得好,說說好在哪裏?

“鑽”既表現春草衝破土層的擠勁,又用“偷偷地”修飾,形容它不知不覺地出現,生動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麼爲什麼作者在描繪春草圖中要穿插這些小孩的畫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點呢?(小,說明他們都處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氣,最活潑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生命力最爲旺盛。)

在春草圖中,作者將小草的畫面和小孩子的畫面組合在一起,也就是將兩個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組合起來,交相輝映,使得整個春草圖顯示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教學總結】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有以下一點成功之處:

第一、導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裏,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爲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讚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讚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爲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乾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爲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並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後,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爲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後鬆,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儘可能圍繞着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有以下一點成功之處:

第一、導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裏,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爲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讚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讚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爲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乾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爲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並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後,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爲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後鬆,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儘可能圍繞着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這些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閱讀理解課文,體會母親和兒女之間深沉的愛,體驗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

2、積累、體會最讓自己感動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從樸實的句子中體會深沉的感情,從痛苦的回憶中領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激情導入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題:《秋天的懷念》

本文的作者是誰?你對他知道些什麼?(史鐵生,現代著名作家,今年55歲。20歲時高位截癱,後發奮寫作。現爲北京作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等。)

下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本文寫了什麼?

(作者在秋天懷念自己的母親。)

請問你有什麼想問的嗎?

(作者爲什麼要懷念母親?他懷念母親的什麼?)

這裏有一段話,是寫作者母親的。同學們想聽聽嗎?

(史鐵生的母親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次史鐵生搖出輪椅動身前,他的母親都無言地幫他上輪椅,看着兒子搖車拐出小路,她總是佇立在門前,默默無語地看着兒子走遠。有一次,史鐵生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着,彷彿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裏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着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裏。後來,她突然去世了,因爲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只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不能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她心疼得終於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時,只有――49歲。)

二、討論理解,感悟感動

1、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經去世七年了。七年的痛苦,七年的回憶,凝結成這篇《秋天的懷念》。請同學們再讀課題,課文哪些情景緊扣“秋天”二字?

(板書:雁陣、樹葉、菊花)

現在再讀課題,注意“懷念”二字。作者懷念母親的什麼呢?

(板書:母親的病情、母親的關愛 )

2、母親的病情怎麼樣?你從哪裏知道的?

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除了書上說的這些之外,同學們知道嗎?肝病到了晚期就是肝癌呀!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來越大,還吐血,好痛好痛啊!

母親活得――多苦啊!

(板書:苦)

可是,她想到自己的病情沒有?回憶中,作者記憶最深的,還是母親――

對自己的關愛。

4、她是怎麼關心兒子的呢?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儘量說出母親對自己關愛的幾件事)

母親多想帶着兒子去看看那美麗的菊花啊!可是,命運是這樣殘酷,她沒來得及看到兒子從痛苦中奮起,走向幸福,走向成功,卻就這樣,心不甘情不願地,離開了她的孩子……

慈祥的母親,痛苦的母親,偉大的母親!作爲這樣母親的兒子,作者回想到這裏,他是怎麼說的?(“我沒想到……我絕沒有想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前面還有這樣的句子嗎?(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同學們從這

些地方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怎麼樣?(難過、痛苦、懷念等)你覺得你把這種心情讀出來了嗎?不但要用嘴去讀,更要用心去讀,用想象去充實!

5、那麼,母親沒有說完的話究竟是什麼?她想要自己那個生病的兒子,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怎麼樣呢?

(板書:好好兒活)

同學們認爲怎樣纔算“好好兒活”呢?

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學生置疑。(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是什麼?她爲什麼要帶我去看菊花?)

美麗的菊花象徵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菊花很美,生活也很美。我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打擊,都應該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

同學們想知道當年那個高位截癱的青年,現在怎麼樣了嗎?

(後來,由於長時間的坐在輪椅上,他患了褥瘡,再後來,又患了尿毒症,最後患上了腎衰竭,每個星期必須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換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會死去。但他還是要拿起筆來,儘管拿筆已經非常困難,但是他一直記得母親的那句“好好兒活”!)

(板書:再苦也要好好兒活)

這麼艱難的日子,他們都堅強地、勇敢地“好好兒活”了,那麼我們呢?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面對生命,珍惜生命。我們這些健康人――你、我、他……我們大家更要好好兒的活。

所以,親愛的同學們,文章結尾的這句話,(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這個“我倆”應該變成——

我們!

連起來讀這句話。

(一起讀“我們大家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三、課後反思,知能轉化

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收穫?(知識、情感等)

史鐵生的作品非常感人,老師在十幾年前讀過他的《我與地壇》,現在都還記得其中的一些句子。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他的書看一看。比如:《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等。

四、作業超市

1、替菊花前的史鐵生給母親寫一段話。

2、積累優美的詞語和句子。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請同學們任選兩道,認真完成!

五、昇華認識,結束本課

親愛的同學們,怎樣纔算是“好好兒活”?這個話題真的是說不完道不盡!《秋天的懷念》讓我們從痛苦的懷念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諦――記住吧,活着,就得感謝!感謝陽光與空氣,感謝父母與親人,感謝祖國,感謝生命!但願我們所有的人,都“好好兒活”!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7

【知識與能力】

1.學生背誦,感知詩意。(重點)

2.學生品味,感悟詩情。(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賞析,感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課前推詩,啓迪詩心

(一)學生說詩

(二)教師評詩

平時,我們經常不知道作者的詩說是李白的,何止是張冠李戴啊!網上還傳說李白是預言家呢!(看PPT)其實,要說李白的預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說“隨風直到夜郎西”,10年後,他被貶到比湖南夜郎縣更西的貴州夜郎國。

二、知人論世,走近詩人

(一)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爲“詩仙”,與“詩聖”杜甫並稱“李杜”。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音律和諧,意境奇妙。寫月名,捉月死。

學過詩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靜夜思》、《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背景解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爲好友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與李白並稱“七絕聖手”;學過《芙蓉樓送辛漸》、“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被貶夜郎而作。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與李白傲岸不羈較爲相似,因“不護細行”而被謗貶龍標尉。李白此時正在揚州,聽此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詩情

(一)朗讀試背:聽讀、齊讀。(節奏、平仄、押韻)

(二)感知意象:楊花、子規、明月。

(三)品悟感情:憂傷、同情、牽掛、安慰。

四、深入品味,鑑賞詩美

(一)語言美:自然流暢,生動形象。

(二)韻律美:平仄諧調,押韻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託深沉。

(四)情感美:真摯淳樸,深切感人。

五 、佈置作業,拓展詩境

1.默寫這首詩。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詩並標上平仄。

3.探究“龍標”、“五溪”、“夜郎”的變遷。

【教學總結】

一、成功之處

1、使用講學稿,學有所依,目標明確。講學稿是有效引導學生完成課業任務的有力保障。可以說它涵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等各項內容,學、講、練結合,手、腦、眼並用,使生擺脫了原有的只聽不看、只聽不練的單調的學習模式,克服了固有的學習惰性。講學稿以書面的形式把所學的內容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爲教師直觀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據,也爲學生構建知識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節課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層層深入。(1)本首詩是學生升入初中以來,接觸到的第一首唐詩,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用了詩詞誦讀四步法:知作者——誦詩文,——品詩句——悟詩情。這不僅爲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方法,也對今後的詩詞學習起到了指導的作用。(2)就中考而言,詩詞誦讀必不可少,其考察範圍不拘一格,單靠抓重難點,已遠不能滿足中考要求。本首詩也不例外,考慮到學生的基礎較爲薄弱,故講學稿內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詞、朗讀節奏、文學常識等最基本的知識,旨在提示、強化學生記憶,夯實基礎。對重難點問題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識問題化、問題梯度化,使問題的解決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淺入深,層層深入。(3)板書設計,一目瞭然,構建了知識框架。合理有效的板書爲本節課的內容起到了總結概括的作用,便於學生對知識整合與識記,形成了知識框架,達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步調不一致,教師缺乏靈活多變的調控措施。在自主學習環節,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快速完成任務,而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相對滯後,速度較慢。爲照顧到全體學生,教師不得不耐心等待,致使優等生相對時間閒置,出現了時間浪費的現象。我想今後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引導優等生:(1)反覆識記,加深印象。(2)優幫差,提升自我能力。(3)迴歸文本,爲質疑問難做充分準備。總之,力爭使每位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讓他們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2、小組合作欠積極,教師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在小組合作討論環節中,組員顯示出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個樣子給老師看”的心裏很嚴重。如:當老師提到對 “楊花”這一意象的理解時,很多學生不從問題本身入手,大膽質疑討論,而是急於翻閱參考資料,盲目求助於組員,更有甚者,泰然處之、坐享其成。對這一現狀,教師顯得無所適從。我想,今後應採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1)採取小組積分,引入競爭機制。(2)充分發揮組長的協調作用,把任務下達到每個組員,發揮整體優勢。(3)對學生的回答多鼓勵少批評。(4)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較難的問題,適時地給予點撥指導。避免過度等待、不等待兩種極端現象的出現,提高課堂效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8

一、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

② 掌握並學習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寫法。

③ 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④ 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蒐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雲,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爲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四、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十分密切,由說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雲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雲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後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雲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② 也可通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③ 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a. 你觀察了天空中的雲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b. 你在預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雲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 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2、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看雲識天氣

3、感知內容

① 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② 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③ 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並小組討論。

問題組:a.全文主要說了什麼內容?請簡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可分爲幾部分?

學生討論後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基本思路是先總說雲的作用,再說明雲和天氣的關係(這其中有兩小層:雲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係;雲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最後是總說,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4、研讀賞析

① 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a.共有幾種類型的雲?b.表格如何設計得簡潔明瞭?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雲分爲兩大類,按雲的形態可分爲晴天雲和雨雪天的雲;再按雲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後,教師進一步指導:通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徵??雲和天氣的關係,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爲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爲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

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③合作探究

a. 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b. 能舉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並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於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讚賞,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爲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雲和天氣關係的特徵。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雲的特徵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往往去掉可以嗎?爲什麼???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④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穫。

(出示投影)讀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

問題組: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內容。

b.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c.第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雲特點的一句話是什麼?

d.根據課文舉例說明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單一例即可)。

e.舉例說明看雲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教師引導小結:a.第1自然段指出了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b.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c.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都是很美麗的雲;d.雨層雲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e.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瞭解了看雲可以識天氣的內容,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並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5、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

6、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9

教材分析: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裏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難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情分析:

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着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複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複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2、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教讀

(由於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3、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複述,爲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複述,也可以全班交流複述。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要求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

3、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①以小組的形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迴指導。

②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爲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

③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繫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於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穫更大。

《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五、課堂總結:

六、佈置作業:

①完成課後練習

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學習按照時間順序,有重點的選取材料的寫法。

2、學習語言樸素,質樸中見深刻的寫作特點。

3、理解回憶錄的特點。

德育目標:學習朱德同志獻身革命,忠於黨,忠於人民的高尚品德,增強學生對黨,對母親的熱愛。

教學重點:學習按照時間順序,有重點地選取材料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選材和佈局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回憶錄的特點。

2、理清文章的結構。

一、導語:

朱德同志是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戰士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是黨,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的母親鐘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偉大的女性。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懷着悲痛心情寫下了這篇樸素感人的回憶錄。

二、瞭解回憶錄的特點

三、佈置學生自讀閱讀提示,圈劃出回憶錄的特點。

四、理解字詞

1、要求讀準的字:佃 睦 豌 庚 妯娌 溺 塾 衙 輟 差役

2、要求掌握的詞:

五、讀課文,理清段落結構

(一)(1)痛悼母親逝世引起對母親一生的回憶。

(二)(2—15)追憶母親一生的事蹟。

(三)(16—17)對母親的沉痛悼念

巡迴指導、閱讀,標清層次。

六、佈置作業 回憶錄中共回憶了母親幾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瞭解作者讚美了母親哪些品德,把握選材特點

教學環節:

一、提問字、詞

二、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本段點明主旨的句子。2、表明敘事線索的句子。3、表明全文感情基調的句子。

三、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憶了母親哪幾方面的事?(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對革命的支持,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

2、在回憶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這一方面記敘了母親哪些具體事情?

3、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者通過哪幾件事說明母親具有樸素階級意思,反抗精神和對革命的同情與支持?

4、當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產黨後,母親又是怎樣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麼感情?

四、總結: 課文第二部分追憶了母親一生的主要事蹟。

指導學生讀文。

指導學生找出寫母親煮飯,種田,養蠶,挑水,不打罵孩子,賙濟窮人等事。

指導學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讀書,同情革命,堅持勞動等事。

指導學生概括出(1)母親過着儉樸的農婦生活。(2)作者永遠想念母親。

讀文並圈劃。

討論並回答 閱讀,討論,概括,回答。 獨立總結。

五、作業 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文章選材和佈局,學習語言樸素而深刻的特點。

教學環節:

一、檢查上節課的內容

邊提問邊糾正、思考回答

二、講讀課文第三部分:

提出問題:作者怎樣把對母親的熱愛與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革命事業的忠誠結合起來的?給我們什麼啓示?

解決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感情的昇華,由母愛推廣到愛勞動人民,決心盡忠革命事業的感情上。

讀課文,分小組討論,指派代表回答。

三、概括文章主題:

1、本文圍繞哪個特點寫母親的?

2、選了哪些小事?

3、這些小事體現了母親作爲“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的什麼本質特徵?

四、總結寫作特點:

1、以時間爲經線,以母親的優秀品德爲緯線,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2、語言樸素,簡潔,字裏行間卻流露出一種真摯深沉的愛。

邊指導朗讀邊幫助學生整理

特徵: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堅強不屈的性格。

講述寫作特點

感情朗讀課文,分析概括。

五、佈置作業 獨立完成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回憶我的母親

朱德

整日忙碌 勤勞儉樸 節衣縮食 寬厚仁慈

任勞任怨 賙濟窮人 退佃搬家 反抗壓迫

送我讀書 支持革命 同情革命 堅持勞動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

創意說明:此設計突出文言文教學特點,用做知識積累卡的形式化老師的瑣碎講析爲學生的自主學習,變老師灌輸爲學生能力訓練,爲零碎的文言知識搭建科學的知識體系。

教學步驟:

一、從孔子入選世界文化名人開始說起,導入課文。

二、結合書下注釋,介紹作家作品。學生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三、認讀課文,落實字音。

1.朗讀課文,標記需要注意的字音。

2.聽讀課文,校正字音。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二:

生字詞:矣(yǐ)慍(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誨(huì)

多音字:論(lún)語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樂(lè)乎 傳(chuán)不習乎 任重(zhòng)而道遠 曾(zēng)參(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說乎 “說”同“悅”,讀yuè,愉快。②由,誨女知之乎 “女”同“汝”,讀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讀zhì,聰明,智慧。

3.大聲地、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析讀課文,落實詞意句意。

1.對照書下注釋,分“則”朗讀課文,弄懂各則大意。不懂的詞句,同學間討論解答。

2.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重點詞意(參照課後練習一)

難句翻譯(根據自己理解的情況來定)

成語: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不亦樂乎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五、概括各則大意。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關於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關於求知態度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關於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總結經驗。

七、背誦全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2

(一)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複述課文內容;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學習方法:

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投影儀

課文導入:

心理學家曾做一個實驗,將一隻飢餓的鱗魚和一羣小魚放在水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鱗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還毫不氣餒。接着,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烈地進攻,又失敗了,並且受了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進攻無望後,它不再進攻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玻璃擋板拿開,鱗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着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閒地遊 來游去,放棄了最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同學們,這個故事給了你什麼啓示?

明確】同學們的說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說明了當失敗和挫折接踵而至時,不要放棄不懈努力,否則,難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業成功這個道理。而放棄最後的努力,也就等於失去了生存的機會,這是一個失敗的事例。但在我們身上剛剛發生了一個成功的事例,那就是這次的軍訓,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照片定格的是我們的笑容,那是回頭看困難時得意的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美國的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這也是一個成功的事例。

(二)整體感知課文。

自由泛讀課文,朗讀要做到讀音準確---老師建議大家用“圈讀”生字生詞的方法練習讀準音。要求學生能夠複述課文內容。

(投影提示覆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三)研讀和賞析

自由泛讀課文,複述課文內容,完成下列問題。(投影儀顯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自由回答)

1、 複述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合作探究:(投影儀顯示問題,學生討論,自由回答,教師點評)

﹙1﹚、“我”爬山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玩遊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2﹚、“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麼?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3﹚、父親爲什麼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爲“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爲了鍛鍊“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4﹚、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後者有複雜情感,有歷險的餘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5﹚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你從中感悟到一個什麼道理?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6﹚、在文中找出有關“說”的標點運用的三種情況。

明確: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②、“看見了。”我說。

③、父親說:“下來吧,晚飯做好了!”

(四)、拓展延伸:

1、談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樣教育我們克服困難的?

2、字詞作業,

第 二 課 時

一、教學目標:

1、領悟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並體會其作用。

2、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3、領會這件事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領悟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並體會其作用。

2、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字詞(聽、寫訓練)

(二)、研讀與賞析:

1、學生自由朗讀,劃出詳略描寫的句子。

2、寫過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學生閱讀、討論解決,考察能力)

明確:本文寫作上詳略得當。開頭的說明和末尾的點題是略寫。當中攀爬懸崖和爬下懸崖的回憶是詳寫。在寫攀爬懸崖過程中,詳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則略寫。寫“我”爬懸崖的過程詳寫,詳寫“我”怎樣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父親的指導則略寫,詳寫“我”的行動與心理。

2、合作探究:(投影顯示問題,學生參與討論,教師點評。)

﹙1﹚、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加以體會。

明確: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於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裏面鼕鼕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裏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於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後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變化過程怎樣?

明確: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後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後 巨大成就感

﹙3﹚“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麼?

明確: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爲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爲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4﹚、“屢次”什麼意思,說明了什麼?(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評點)

明確: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三、 小結: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

板書:

事 小 實

理 大 虛

四、體驗與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於我們學習具有那些積極的意義?面對考試失敗,面對競賽的失敗,

我們的心理時怎樣想的?舉例說明。

五、拓展與延伸:

張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軀體癱瘓的情況下,憑藉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學完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並且成爲醫學博士,作家,成爲當代青年學習楷模,以此談談自己今後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這一題是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瞭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教師小結]

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麼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3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2、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3、能以“秋天”爲題,學寫一首小詩或一段優美的文字。

學習重點: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學習難點: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整個詞語。

1、肥碩( ) 2、棲息( )

3、寥闊( ) 4、枯涸( )

5、清洌( ) 6、夢寐( )

(二)填空、簡答。

1、本詩作者 ,四川萬縣人。現代 、 ,代表詩集 等。

2、爲什麼說詩歌所描繪的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答:

3、詩中刻畫了哪幾幅生動鮮明的畫面?試爲它們各擬一個小標題。

答:⑴ ⑵ ⑶

4、詩歌寫出了秋天什麼樣的特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歡的詩句或詞語,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寫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問大家幫。比一比看誰提出的問題有價值。

(1)、

(2)、

(3)、

3、幫老師解疑惑

⑴ 爲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⑵ 詩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畫面,構成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中描繪了幾幅畫面?發揮想象,給你最喜愛一幅畫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說明這樣命名的理由。每幅畫至少擬三個名字。

⑶ 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

4、朗讀,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讀,並展開想象,在腦中描繪出那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讓自己置身於其中。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第一個環節。選取三幅圖景中你最喜歡的畫面,結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並說說爲什麼喜歡這幅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2、第二個環節。請根據自己對秋天的認識,也以“秋天”爲題寫一首詩,或一段優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進來,一起收穫成功的喜悅!)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1)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2)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一節詩,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把詩歌擴寫成一個優美的散文片段。

五、達標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 ) 棲息( ) 寥闊( ) 枯涸( ) 清洌( ) 夢寐( )

2.《秋天》選自 ,作者何其芳,現代 、 。

3.全詩共三節,結構上很相似,請簡單加以說明。

4.全詩描繪了三幅圖,請分別加以概括。

第一幅圖:

第二幅圖:

第三幅圖:

5.在第一幅圖中,作者寫了兩個畫面,一是 , 一是 。

6.體會下列句子中詞語的含義:

⑴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棲息:

⑵蘆筵上滿載着白霜,/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

輕輕:

7.詩中描寫的意境具有怎樣的特點?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這段話補寫完整。

古人對牡丹和荔枝有過這樣的評論:“花之豔爲牡丹,然而不實;果之絕爲荔枝,然花不豔。”話中貶大於褒,我很爲它們鳴不平。如果我們用寬厚的態度去看待事物,應把古人的評論改爲 。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我是一條小河,

我無心由你的身旁繞過——

你無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兒

投入了我軟軟的柔波。

我流過一座森林,

柔波便蕩蕩地

把那些碧翠的葉影兒,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過一座花叢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悽豔的花影兒

編織成你的花冠。

無奈呀,我終於流入了,

流入了那無情的大海——

海上的風又厲,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擊碎了裙裳!

我也隨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無邊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兒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樣!

9.給全詩分三層,並簡要概括層意:

第一層:( )

第二層:( )

第三層:( )

10.詩中的“無心”隱喻的是 。

11.“無心”的“我”和“無心”的“你”指的是什麼?

12.影兒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現了什麼?

13.“小河”最終歸入無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詩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後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風又厲,浪又狂”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16.全詩藉助什麼物象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詩中的比喻有什麼好處?

(二)

紅的、白的、藍的……

它不是石子,

卻能使滾滾波濤

在我們心中激起,

它不會飛,

卻能把我們帶到奧妙的寰宇。

它沒有口,

卻能讓我聽到,

五洲四海的聲響音律。

啊,它是什麼?

是老師的粉筆,

——老師用智慧和心靈深情地把它澆鑄。

18.給這首詩加一個標題: 。

19.本詩運用的兩種修辭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號省略的內容是什麼?

21.表達主題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義:

帶到奧妙的寰宇:

聽到五洲四海的聲響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積累運用

(一)ò 這裏指果實又大又飽滿。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鳥類)。 āo高遠空曠。 4.hé 乾涸,沒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夢。 (二)1.何其芳 詩人 評論家 《預言》 2.因爲露珠、冷霧、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氣特徵;稻香、鐮刀則體現農家特色;還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這是秋天。 3.⑴農家豐收圖 ⑵霜晨歸漁圖 ⑶少女思戀圖 4.鬆弛閒靜、寧靜悠遠。 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飄”字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2)“夢寐”有“朦朧”之意,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達標檢測

1.略 2.《預言》;詩人、評論家 3.前四句描繪秋天的畫面,各節詩的最後一節加以總結,收束全節。 4.農家豐收圖;霜震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5.山谷伐木;籬間背瓜果 6.⑴“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用在這裏,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⑵“輕輕”一詞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 8.牡丹雖然不實,然而爲花之豔;荔枝雖花不豔,然而爲果之絕。 9.第一層:(第一節)偶然邂逅激起的纏綿情愛。第二層:(二三節)寫詩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兒是怎樣在自己的記憶裏被自己日漸美化起來。第三層:寫美麗幻影的破滅。 10.一見鍾情 11.一見鍾情產生愛意的雙方 12.對愛的渴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將拋開美麗的幻想而步入複雜而險惡的現實人生 14.歡愉;酸楚 15.詩人對社會醜惡現實與人們險惡心機的批判,更是對愛情理想破滅的預言 16.用“我是一條小河”的比喻貫穿全詩。 17.使詩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濃,形象鮮明、真切,語言耐人尋味 18.老師的粉筆 19.排比;設問 20.各種顏色的粉筆 21.最後一句 22.科學知識的世界;世界每個地方的消息。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4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教案採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創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強。

一、情景導入

有條件的地方可捉來實物,沒條件的可出示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從蟈蟈的外形特徵方面作一介紹。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快速看課文,畫出文中描寫蟈蟈外表特徵的句子,並比較與同學們的介紹有何不同。

明確: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文中運用了描寫性語言,將蟈蟈進行擬人化描寫,寫出了它的漂亮、可愛,透露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的區別,引導學生對事物作生動介紹。

2.文中除了介紹蟈蟈的外表特徵外,還寫了哪方面的內容?

明確: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3.學生相互介紹蟈蟈的特徵。

三、重點研讀,合作交流

1.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爲什麼?

2.你最喜歡哪些詞語或句子?爲什麼?

學生在研讀討論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語言生動傳神,擬人貼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徵。

四、問題研究

有人說文章寫蟈蟈的食性這幾個段落中,作者極寫其殘忍貪婪,與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佈置作業

1.在小字本上抄寫本文的生字詞。

2.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寫一篇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的短文。

3.課外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備課,製作課件,講課。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得到充分調動,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一、佈置預習

1.第一組負責本課的生字詞的學習。

2.第二組負責介紹作者及其《昆蟲記》。

3.第三組負責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4.第四組談本文的寫作特點。

5.第五組全面評價本文。

6.第六組質疑。

二、學生上臺彙報他們的自主學習情況,並授課。教師相機加以點撥。

三、學生評出本次活動的最佳小組。

四、學生寫一篇學習本文的心得體會。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課前佈置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課堂上進行閱讀交流。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進行擴展閱讀。

教學步驟:

一、提前兩週佈置課外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

二、課前任選某一章節寫一篇讀書筆記。

三、課堂交流讀書筆記,評出最佳讀者。

四、老師出示《綠色蟈蟈》的有關問題,學生作答。

五、佈置作業:細心觀察某一小動物並寫成文。

[資料整合平臺]

1.法布爾與《昆蟲記》

我們需要法布爾精神(見《中華讀書報》20xx年5月8日)

2.擴讀材料

大肚子蟈蟈

大肚子蟈蟈趴在倭瓜花上唧唧地叫着。他在得意地欣賞着自己的大肚子:“瞧,我這大肚子,誰比得了,這裏面全是智慧呀。”

小螞蟻過來了,他攔住不放,非要和人家比比肚子不可。小螞蟻說:“我不比肚子,我還要勞動呢。”大肚子蟈蟈並不介意,因爲他已經看出來了,小螞蟻的肚子沒有他大,便得意地說:“哼,我就知道你不敢比。”

大肚子蟈蟈一邊啃着倭瓜花,一邊喝着露水,他完全不用勞動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過來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過來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顧地飛走了。

大肚子蟈蟈氣壞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隻水牛從那兒路過,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渾身的腱子肉,圓圓的肚子,大肚子蟈蟈可沒法相比。可大肚子蟈蟈天生比別人要強,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還行?大肚子蟈蟈要跟水牛比試比試,他一口氣一口氣地往肚子裏運氣,要用氣兒把肚子充實起來。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來了。肚子已經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還沒趕上。於是又繼續吸氣,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氣球一樣又圓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蟈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個爛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蟈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爲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蟈蟈撐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後來,還是小螞蟻幫忙,一針一線地幫大肚子蟈蟈把肚子縫起來。大肚子蟈蟈接受教訓了沒有呢?那還得看他的行動。

最能使人意會到“立秋”已過的是那叫蟈蟈兒挑子。那一大擔鼓鼓囊囊、數以千百的小籠裏發出來的共鳴聲,使城裏人耳目一新,似乎給炎熱捎來一絲清爽和喜悅。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們可來精神了,嚷着,笑着,興沖沖地捧着回家去。

鄉里人摸準了城裏人的脾性,不化本錢,只跑跑腿兒,就能讓人心甘情願地掏出錢包來。捧回去傻瞅着,心裏直納悶:小小篾編籠兒,掉頭轉身都難,可它卻閒舒安然,還不時地振翼歌吟,難道它忘卻了與生俱來的那一片篷勃青翠,那溼潤的泥土芳香,而滿足於投飼的毛豆瓜皮以及籠中的自吟自唱!

然而,幾天之後,叫蟈蟈死了。原因是家人對它那沒日沒夜地勁歌產生了厭煩,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進食,活活給餓死了。

夜半醒來,我於沉寂之中頗有一種失落之感,淡淡而又無奈。於輾轉反側之際,忽然省悟:倘它不如此地善叫,雖無進城之榮幸,怕也不至於有籠斃之命運吧?

以上兩篇短文同是寫蟈蟈,可將二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從不同側面描寫同一事物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5

一、教學目的:

1、學習並啓發學生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徵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二、教學重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複雜天氣特徵

三、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複雜天氣特徵

四、教學方法:

朗讀法,列表法

五、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釋題,並朗讀課文補充資料:“雲”和“天氣”有着密切關係,看雲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雲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二)整體感知:

雲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如文中所說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試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是:

“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麼作用?領會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絕對化的,是表示一般情況下的如此。

(三)課文研討

詳細研究各種雲同天氣的關係。

列表:

雲的種類

形狀

位置

天氣情況

2、討論如何根據雲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諺語:

“雲交雲,雨淋淋”“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棉花雲,雨快臨”“天上灰布懸,雨絲定綿綿”“烏雲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雲往東,刮陣風;雲往西,披蓑衣”“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雲吃霧下,霧吃雲晴”

試着用科學現象解釋你所知道的一兩句諺語。

(四)、討論最後一段作用。

1、觀察雲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後告訴我們侷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延伸探討:

今天需要看雲識天氣嗎?

七、佈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3、課文作業本

八、教學反思:

雲和天氣有着密切的關係,對其科學知識是可以穿插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學性欣賞的過程中進行,而不是純科學的學習,可在提問的方式上多樣化,用文學的形象化充實科學的東西,這樣駕馭語文教材的能力會提高的更快,除了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外,也不應忘了對其表達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