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5篇

本文已影響 2.17W人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5篇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基本字詞、文學常識

2、理清故事情節,學會講述童話故事

3、掌握本文的寫作手法,總結童話的寫作特點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5、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1、聯想和想像的寫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3、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二、接觸新課,走近作者

1、寫出你知道的童話故事,說說看童話有什麼特點?

2、寫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關情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複述課文故事

1、本文講述一個什麼故事?把本故事壓縮在150字以內

3、故事中寫了哪些人物?各有什麼性格特點?

四、研究課文,理解內容

1、剛纔我們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那麼試試可不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點

2、在光天化日,衆目睽睽之下,騙子行騙爲什麼一路綠燈?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情節發展,騙子在安徒生的筆下他們最終沒有落入法網,實在耐人尋味。運用你的想象力續寫文章《大典之後》。

《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童話運用想象的藝術特點以及運用誇張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

2.正確認識童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揣摩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過梳理寫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在感染和薰陶中培養健康人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從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依據主題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三、教學策略

學生對於安徒生的這篇童話早有了解,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但往往流於情節與人物的淺層理解。因此,本課主要採用複述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同時通過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加深對童話主旨的理解。

1.童話篇幅頗長,不宜在課堂通篇朗讀,通過複述梳理脈絡,抓住敘事要素即可。

2.學生對於童話有個性化理解,分組討論可開闊學生思路,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完成全班的討論交流,有助於學生對童話的深入理解。

3.童話的主要寫作手法是想象,最後的拓展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五、六兩個單元引導我們走入大千世界,探索萬事萬物的奧祕和見識各色各樣的人物。我們已經在第五單元中見證了偉大的科學在各個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在第六單元中,我們將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來的各種社會現象。我們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爲豐富的童話世界。而提到童話,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師,那就是──安徒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儘快進入學習情境。

(二)作者簡介

師:同學們對安徒生和他的創作有哪些瞭解,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教師補充相關資料)安徒生,19世紀丹麥文學的代表作家,童話作家。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1835年開始寫童話,一生共創作160多篇傑出的童話作品。代表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海的女兒》等。

在《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夜鶯》《皇帝的新裝》《她是一個廢物》等篇中,主題以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和金錢支配一切的罪惡,諷刺統治階級的專橫愚昧,反映貧富之間的懸殊與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爲主。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設計意圖】擴大知識面,爲理解童話主旨做鋪墊。

(三)研讀文本

1.整體感知。

師:(1)下面是關於這篇童話的結構圖,請大家根據結構圖複述童話的情節。

(2)童話刻畫了哪些人物?這些人是怎樣聯繫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個準確的動詞將人物和“新裝”表現出來?

(明確文章的線索和結構)

【設計意圖】抓住童話的主要人物,理清情節發展過程。

2.選讀重點情節,讀準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當(tu?) 欽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賜給(cì ) 爵士(jué) 頭銜(xián) 勳章(xūn ) 稱職(chèn) 呈報(chéng)

御聘 (yù pìn) 駭人聽聞(hài)隨聲附和(hè)

【設計意圖】掌握本課的重點字詞的讀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開端部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2.文章的高潮和結局部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3.騙子有怎樣的特點?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4.分別分析大臣官員和孩子的性格特點。

5.文中刻畫了哪兩個羣體形象?他們說謊的原因和皇帝大臣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羣體形象的刻畫有什麼意義?

6.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這篇童話的情節?從行騙者和被騙者的角度分別分析謊言不被揭穿的原因,從中分析這篇童話的意義。

師點撥: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騙局,而這個騙局是有兩個騙子導演的,這個故事從騙子行騙開始,到小孩揭穿騙局結束,始終沒有離開這個“騙”字。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圍繞着一個“騙”字展開的。那麼這個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圍繞着一個“騙”字顯出了他們的真面目。

他們爲什麼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呢?就是因爲皇帝愛新裝已經到了成癖的程度,對騙子所說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裝自然會感興趣,所以狡猾的騙子看準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織新衣來騙他,自然會行騙成功。

那麼該如何來評價文中的騙子呢?兩個騙子其實代表了社會上靠行騙爲生的一種社會病態,所以作者把騙局當作一面鏡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醜惡靈魂,也可以當作一把解剖刀,剖析這種社會病態。

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寫出皇帝和大臣們都甘願受騙、並且騙人,最後寫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構成了豐富想象、大膽誇張的寫作特點,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僞、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熱衷權力和無知、虛僞、愚蠢的本質,同時告訴人們,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

【設計意圖】深入探究童話的主旨。

(四)語言品析

1.爲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錢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裏。”

(提示:抓住皇帝愛穿新衣服的特點,緊扣皇帝的身份,從修辭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極了!真是美極了!”老大臣一邊說,一邊從他的眼鏡裏仔細地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是的,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

(提示:結合說話人的身份,從語氣語調的角度分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童話的語言特點及寫作手法。

(五)拓展思維訓練

就下面設定的情景,展開大膽想象,對故事情節進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補,體會童話想象力豐富、情節生動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裏,有個大臣來報重要軍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應如何?

2.大臣走後,想象一下兩個騙子會說什麼?

3.皇帝看到新裝後,想象皇帝回到宮裏想什麼做什麼?

4.假如孩子沒有把真話說出來,事情會怎樣發展?

【設計意圖】把握童話主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六)佈置作業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後,回到宮裏他會怎麼做?是怒不可遏地將小孩子抓起來,給予嚴厲懲罰,還是悔過自新,做一個一心爲民稱職的好皇帝呢?請你發揮合理想象,爲文章續寫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不少於300字。

【設計意圖】將本文所學運用到實際寫作中,實現學以致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童話的想象和誇張的藝術特點。

2.使學生認識封建統治者的愚蠢和虛僞。

教學重點:這篇課文學生比較熟悉,講時主要引導學生學習

1 童話的想象和誇張的藝術特點

2 通過語言和細節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3 學生體會並學習如何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誇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要點:着重分析皇帝的性格特點)

一 由開始教學藉助聯想和想象的作品的教學單元,引出《皇帝的新裝》。

二 簡介作者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漢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紀丹麥文學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他的160餘篇童話在近150年中被翻譯成140多種文字,從丹麥傳向世界。安徒生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窮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等,1835年開始寫童話,著名的童話有《醜小鴨》、《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夜鶯》、《皇帝的新裝》等。

三 簡介童話特點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易懂,情節曲折離奇,往往採用擬人的手法,舉凡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以及傢俱、玩具都可賦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們人格化。

四 正字音

滑稽jī 陛下bì 頭銜xián 駭人聽聞hài 欽差qīn 更衣gēng (改換)

隨聲附和hè(“跟着唱”、“跟着說”)和好hé 自稱chēng(“說”)相稱chēn(“適合”、“配得上)

圈定quān,(“畫圓形”講)豬圈juàn,(養豬的柵欄)

五分析

(一)分角色朗讀(或聽朗讀錄音)。

根據“思考和練習三”的要求,分角色朗讀課文,朗讀時要進入角色,讀出感情。。

(二)分析段落,概述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喜歡穿新衣服,(故事發生的緣由)。

第二部分(2至4段)兩個騙子向皇帝行騙(故事的發生)。

第三部分,(5至22段)大臣和皇帝受騙、騙人(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23段至末尾)皇帝裸體參加遊行大典(故事在高潮中結束)。

(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笑新裝)

(三)口頭複述故事。

——要求:(1)敘述有條理,情節完整;(2)不遺漏人物重要的對話和心理獨白;(3)口齒清楚,聲音響亮。

(四)這篇課文的情節圍繞一個“騙”字展開,請同學們說說文中各種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皇帝受騙→→騙子行騙→→大臣助騙→→百姓傳騙→→小孩揭騙

(五)找出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着關鍵的作用的語句“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着關鍵的推動作用。騙子胡說那衣服具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別出官員是否稱職、是聰明還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們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騙術步步行通。

(六)分析皇帝是個怎麼樣的人?

1第一部分寫出皇帝的什麼情況?表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在全文中起着什麼作用?

——用誇張手法表明了他的心思興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愛慕虛榮,奢靡無度,昏庸懶惰,荒廢朝政,這就揭示了故事發生的緣由,爲下文騙子愚弄皇帝留下了有力的伏筆。他還喜歡“顯耀一下他的新裝”,這又爲後文寫他穿着那套“新裝”——裸體遊行預作了伏筆。

2皇帝爲什麼會相信騙子的話?

——第二部分:騙子先說“他們能夠織出人類所能想到的最美麗的布”,抓住了皇帝愛好新衣的特點,針對這個特點行騙,投其所好;又說用這種布縫出來的衣服具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別出官員是否稱職、是聰明還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擊中要害因而能夠誘使皇帝上當。揭露了皇帝的愚蠢、懶惰、虛榮心十足。

3 皇帝爲什麼要派老大臣和誠實的官員去了解騙子織布的情況?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織造的情況,但一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新衣時,心裏未免害怕,所以決定先派最有理智、最稱職的老大臣去看,接着又派一位誠實的官員去看,他想,這樣比較穩妥。表現出他很心虛,害怕自己看不見這布。這是由於“愚蠢”和“不稱職”而產生的心虛。

4皇帝在看騙子織布時心裏想的是什麼?

——皇帝聽見兩位官員這樣說,可是他什麼也沒有看見。“難道我不夠資格當一個皇帝嗎?”一想到這一點,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說道:“哎呀,真是美極了!”“我十二分的滿意!”並且裝模作樣地“仔細地看着織布機”,表明他在觀賞布料。這位皇帝爲了保住尊嚴,維持專制統治,也只能這樣自欺欺人,皇帝賜給騙子每人一個爵士頭銜,還封他們爲“御聘織師”。進一步揭露了皇帝的崇尚虛榮、愚蠢無知,口是心非;

5分析皇帝在換上新裝時的動作細節的描寫

——皇帝在換上“新衣”以後,“在鏡子面前轉了轉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體作出這又“轉”又“扭”的醜態,意在表明他在端詳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確實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現了皇帝的自欺欺人,裝模作樣的醜態。

6裸體遊行的皇帝聽到老百姓真話以後的反應如何?皇帝爲什麼在被揭穿他並沒有穿衣服的時候,有點兒“發抖”,但他卻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態?

——皇帝聽到老百姓都說“他實在沒有穿什麼衣服呀”以後,既“有點兒發抖”,“似乎覺得老百姓們所講的話是真的”,意識到受了騙,爲在老百姓面前裸體遊行、大出其醜而“有點兒發抖”;卻又心中想“我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他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只好故作姿態掩飾自己內心恐慌。在已經識破騙局的老百姓面前,裝作確實穿着美麗的新衣,硬把裸體遊行的醜劇表演下去來保住皇帝的尊嚴,維持住專制統治。這篇童話也就在皇帝裸體遊行的醜劇高潮中結束。表現了他的虛僞愚蠢,自欺欺人。

7小結皇帝的性格特點

——愛慕虛榮,荒淫奢侈,昏庸無能,愚蠢可笑,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六作業

第二課時

要點:分析其他人物性格特點。

一複習:分別列舉皇帝的可笑舉止。

二分析大臣們的言行,大臣們要不要在這場鬧劇中負責任呢?他們是些怎麼樣的人?

1先去看布料的兩位大臣,課文怎樣描寫老大臣看衣料?這樣描寫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課文寫出老大臣看到騙子,“正在空織布機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睜得特別大”,“驚駭萬分”;他雖然不承認自己“愚蠢”、“不稱職”,但沒敢說出“我什麼東西也沒有看見”。這時,騙子請他走近一點,問他“花紋是不是很美麗,色彩

彩是不是很漂亮。”這是先發制人:花紋這麼美麗,色彩這麼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見,那你真是愚蠢透頂,一點兒都不稱職。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嚴重顧慮。他經過考慮,決定“決不能讓人知道我看不見布料”。騙子卻又問他:“噯,您一點意見也沒有嗎?”這又是趁勢一擊,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見。這一擊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爲怕人說自己愚蠢不稱職,爲了保住官位,他隨騙子之聲附和地說布料“美妙極了”,“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並且注意地聽着騙子對布料的色彩和花紋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兒去的時候,可以照樣背出來”。他已經甘願受騙,並且幫助騙子去騙皇帝。騙子行騙也就進一步得逞。這位老大臣哪有一點兒誠實、理智、稱職的味道?

3課文描寫另一位官員着布料,和描寫老大臣着布料有什麼異同?

——另一位官員在老大臣看過並對皇帝讚美了布料以後,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資格又比老大臣淺。所以他在聽着騙子描述事實上並不存在的布料上“美麗的花紋”的時候,雖然覺得自己“並不愚蠢”,也產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的想法,這是與前面寫的老大臣的不同之處。這表明老大臣已經幫助了騙子行騙,他也只想保住官位,決心“不能讓人看出”自己沒有看見布料。這是與前面寫的老大臣的相同之處。騙子行騙又進一步得逞。課文寫另一位官員看布料,寫得遠比老大臣看布料簡單,又寫出了兩人不同的心理活動,這就避免了描寫同一事物的雷同。

4皇帝去看布料時兩位大臣的反應是怎麼樣的?老大臣和誠實的官員爲什麼不敢說出事實真相,要瞞和騙?

——這一回用不着騙子謊言讚美布料,兩位看過布料的“誠實”的官員就自動代勞了。這兩位根本沒有看見過布料的官員,“相信別人一定可以看得見布料,就搶先對皇帝說:“陛下請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見了布料,替騙子效了勞。兩個大臣怕別人說自己愚蠢,更怕丟了烏紗帽,都不敢講真話。可見,所謂稱職的老大臣,誠實的官員,其實是最不稱職和最不誠實的人。這是很有諷刺意味的。他們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跟隨皇帝去看布料的全體隨員呢?

——全體隨員雖然連一點布絲都沒有看見,也都隨聲附和:“哎呀,真是美極了!”表明他們都看見布料了,並且建議皇帝穿着這美麗的衣服“去參加快要舉行的遊行大典”。所有隨員都力圖保位,在空織布機前做着受騙、騙人的表演。

4還有哪些地方寫出這幫大臣們的虛僞醜態?

——在皇帝穿新裝時阿諛逢迎並裝模作樣地幫忙,展新裝時手中託着一條“並不存在”的後裙。

5小結大臣們的性格特點

——虛僞透頂,愚蠢可笑,阿諛逢迎。

三分析百姓:

1皇帝在大羣官員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遊行起來了,老百姓的反應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說:“乖乖:皇帝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後裙是多麼美麗!”好像他們都看見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說了假話。一個小孩子最後叫了出來:“可是他什麼衣服也沒有穿呀!”說的是實話。老百姓私自低聲地把這孩子的話傳播開來,最後都說“他實在沒有穿什麼衣服呀”,也都說了實話。

2爲什麼老百姓剛開始不敢說真話後來又敢說老實話?

——官員有顧慮,怕顯出不稱職、太愚蠢,故而先說了假話;在封建專制下,老百姓怕觸犯皇帝,又怕受人譏笑,因而不敢講真話。但老百姓的顧慮遠不像官員們那樣嚴重,比大臣們要少點私心,。沒有官可丟,沒有職可罷,因而最終能把真話傳播開來。表現了老百姓的膽小怕事。

3哪些地方寫出百姓的膽小怕事?

——從“私自低聲地傳播開來”“有一個小孩子說他並沒有穿什麼衣服啊”表明百姓的膽小怕事。

四分析小孩子爲什麼敢說真話?

——因爲小孩子天真無邪,沒有顧慮,無私無畏,所以敢於說真話。小孩的真話,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騙子、老大臣、官吏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戲,這真話,就是真理,就是力量。

五分析騙子爲什麼能得逞?

——狡猾陰險,抓住了人們的心理,用“箝口術”——謊稱這種布縫出來的衣服具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把所有的人的口都封住了。

六本文意圖是什麼?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社會意義,理解童話的藝術特點。

——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寫出皇帝和大臣們都甘願受騙、並且騙人,最後寫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構成了豐富想象、大膽誇張的寫作特點,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僞、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熱衷權力和無知、虛僞、愚蠢的本質,同時告訴人們,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

七本文想象豐富而且奇特,誇張大膽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爲什麼卻又能夠令人信服?

——本文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雖然不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卻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提煉概括、集中創造出來的。歷史上窮奢極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駭人聽聞的事情,是屢見不鮮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諛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現象。童話家安徒生在這樣社會現實的基礎上,馳騁豐富想象,展開大膽誇張,敘述出這樣的故事情節,刻畫出這樣的人物形象,皇帝有貪婪、自私、虛榮、愚蠢的本性;官員們爲了自身的利益,個個不願說實話,都愛說假話,獻媚取寵;騙子的騙局設計得天衣無縫,無懈可擊。正因爲這樣,騙子手段高明,善於設騙;皇帝貪婪虛榮,甘心受騙;官員阿諛奉承,樂於互騙,形成了這篇童話巧妙的佈局。既有現實生活的充分依據,又表達了對這樣的皇帝和大臣的強烈憎惡之情。文中描寫皇帝、大臣甘願受騙、並且騙人,直到皇帝在遊行中聽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體遊行的真相以後,還硬撐着把那醜劇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點的邏輯發展。因而能夠讓讀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響

八情節特點。

——童話是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來反映生活。誇張是童話情節的基本特點。兩個騙子在織布機上空忙,描述並不存在的布的美麗花紋,皇帝赤身裸體舉行遊行大典,大臣們手裏託着並不存在的後裙,這些情節當然是誇張的,但又使人感到真實可信。據安徒生自己說,這個童話的題材來自西班牙作家所提供的民間故事,經改寫後,更符合丹麥的生活實際。騙子怎樣誆人,皇帝怎樣上當,羣臣又怎樣瞞騙,寫得合情合理。“最奇異的童話是從真實的生活裏產生出來的。”我們在這篇童話裏看到的皇帝、官吏,不正是當年丹麥封建統治者的真實寫照麼?安徒生把自己不敢明白說出的一切,隱藏在誇張、詼諧的故事裏,引起讀者深思。誇張中包含着合理性,是《皇帝的新裝》的情節特點,也是安徒生童話的情節特點。

九語言特色。

——通過分角色朗讀,我們進一步體會到安徒生童話的語言通俗、流暢,保持着口語化的特色。故事敘述就像技家常一樣:“許多年前,有一位皇帝……”“有一天,他居住的那個大城市裏,來了兩個騙子……”安徒生重視提煉語言,所以他寫的童話,語言既簡潔又生動形象。例如描寫皇帝在鏡子前轉了轉身子,扭了扭腰肢。大家讚美說,“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這真是一套資重的衣服!”把皇帝和周圍的人的神態誇張地描寫得活靈活現,十分生動。

十本文是安徒生童話中的名篇。從中可以看出童話這種文學樣式具有什麼藝術特點?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豐富想象、大膽誇張。這也正是童話這種文學樣式的藝術特點。童話,正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馳騁想象,大膽誇張,來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形象,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意見態度、思想感情。童話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雖非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卻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產生獨特的藝術扭力。童話不但可以想象、誇張地敘寫人間的故事,刻畫人物的形象,還可以擬人化地描寫動植物或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它們以人的生活經驗和性格特點,通過描寫他們的思想行爲,曲折地反映現實生活,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意見態度、思想感情。這種童話,就更充滿豐富想象和大膽誇張了。

十一想象訓練:

1想象皇帝如何愛新裝?給文章加個開頭。

2用誇張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遊行時裝模作樣的醜態。3想象皇帝在遊行結束後會怎麼樣?給文章加個結局。

——也可佈置成預習作業,指導學生猜讀每一個新的情節開頭,不要急於往下讀,合起書自己先來想象想象:讀到“爲了要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這個皇帝圖漂亮圖到什麼地步。

讀到“來了兩個騙子”,你想象一下,這兩個騙子會怎樣行騙。

讀到“都看不見衣服”,你想象一下,這個皇帝會怎樣想,怎麼辦。

讀到“這位善良的老大臣來到那兩個騙子的屋子裏”,你想象一下,這個老大臣看到騙局會怎樣表現。

讀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去看工作進行的情況”,你想象一下,這個官員看到騙局又會怎樣表現。

讀到“皇帝就很想親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這個皇帝看到騙局又會怎樣表現。

讀到“第二天早上,遊行大典就要舉行了”,你想象一下,宮內宮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將會怎麼樣,結局怎麼樣。

想一想,讀一讀,體會體會安徒生的想象力多麼豐富,多麼精妙,自己哪些想象也很好。檢查預習時,可以讓學生介紹些自己所想象的情節。

十二板書

皇帝的新裝

安徒生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

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易懂,情節曲折離奇,往往採用擬人的手法。

故事情節: 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笑新裝

(緣由) (發生) (發展) (高潮、結局)

(皇帝受騙→→騙子行騙→→大臣助騙→→百姓傳騙→→小孩揭騙)

大臣(虛僞自私,阿諛逢迎)

↓↓助騙

騙子行騙(陰險狡猾 ↓↓

投其所好 皇帝受騙→→→→ 騙←←←←百姓傳騙(膽小怕事)

擊中要害) (虛榮昏庸愚蠢) ↑↑

↑↑揭騙

小孩

(天真爛漫,無私無畏)

主題: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熱衷權力和無知愚蠢、虛僞自私的本質。

寫作特點:想象豐富大膽誇張 曲折反映現實生活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理清故事情節,體會“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含義。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味探險悲劇中所包含的人類精神。鑑賞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壯美,激發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培養團結協作、勇於犧牲的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體會關鍵語句,來認識人類挑戰自身,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過程與方法:快速默讀,重點朗讀,品味文中的細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南極地圖圖片及南極風光圖,引入探險故事,導入課題。

二、簡單認識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小說家、傳記作家。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於傳記文學,代表作有《三位大師》《羅曼·羅蘭》《同精靈的鬥爭》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讀一讀,寫一寫

2、用簡潔的語言介紹這個故事,注意點明時間、人物、地點、事件。

3、理清故事情節

奔向南極點→帶信返程→一個個犧牲

(充滿希望) (沮喪) (悲壯)

四、細讀研討

1、你認爲“悲劇”之所以“悲”,體現在斯科特一行南極之行的哪幾個方面?從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失敗之悲、作證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2、斯科特和他的探險隊員們表現出人類怎樣的優秀品質?具體表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指導學生充分開展討論,各抒己見。)

誠信,有令人敬佩的紳士風度。

堅毅,執著,爲事業而獻身的英雄氣概。

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爲了保護同伴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

無私的愛。在生命的最後一息心中惦記的始終是別人:朋友、同伴、妻小,還有他的祖國和人民。

3、題目爲《偉大的悲劇》,既然是“悲劇”,那又爲何“偉大”?這是否矛盾?根據以上認識,談談你是的理解。用“悲在xxxx,而xxxx偉大”的句式表述。

悲在失敗,而冒險精神偉大;

悲在爲勝利者作證,而誠信的紳士風度偉大:

悲在生命的毀滅,而團結無私、獻身科學的精神偉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們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偉大。

4、找出作者對整個事件的評價,這話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斯科特雖然失敗了,但他的心靈經受了考驗,變得無比高尚。

5、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何在?

認識自然,挑戰人類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後人以精神的鼓舞。

五、拓展延伸

聯繫實際,說說你所知道的“偉大的悲劇式”的人物或事件,這些人或事對你有什麼啓示?

1、成功的英雄

2、失敗的英雄

3、小結:英雄之所以稱之爲英雄,並不在於我們頌讚的語言,而在於他們始終以高度的事業心、自尊心和鍥而不捨地對神奇而美妙的宇宙進行探索的責任感,去實踐真正的生活以至獻出生命,我們所能盡力做到的就是記住他們的名字!——里根《真正的英雄》

六、佈置作業

1、學習本文後,聯繫自己學習中、生活中的情況,回憶一個事件,用文字的形式寫出自己的經歷和感慨,體現真情實感和思想深度,字數不限。

2、閱讀推薦書目:

《魯賓遜漂流記》——笛福《英》

《老人與海》——海明威《美》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4

《觀滄海》教案3

教學目標: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 ,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 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

曹操是一位傑出的詩人。

三、 新授內容

1、 師範讀,生跟讀。

2、 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 生齊讀。

4、 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 若,如同。

星漢,銀河。 志,理想。

⑵內容

A、 詩的前兩句寫什麼?最後兩句是寫什麼?中間十句寫了什麼?

敘事 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 寫景

B、寫景部分採用 手法,勾畫了洶涌的 ,聳立海中的 ,島上繁茂的 ,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採用了什麼手法?(想象、誇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麼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 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 作業:

⑴完成書後習題;

⑵背誦默寫課文。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5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誇讚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爲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誇讚。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花”在全文結構中起着怎樣的作用?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爲“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迴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爲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爲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麼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於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唸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後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牀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後畢業典禮回來,看着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後,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爲什麼紅腫着”,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瞭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後,“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於寫他進家門以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後“我”急着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b.畢業典禮後“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着什麼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後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爲“我”以後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着;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着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於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裏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後在心裏默唸“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爲什麼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並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麼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多角度、按順序描寫景物的寫法。

3.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能力培養點:

1.學會調動多種感官細緻觀察景物的方法。

2.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語言特點。

情感體驗點:

1.培養學生關注生存空間、保護環境的習慣。

2.熱愛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爲理想而努力奮鬥的高貴品質。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揣摩詞語,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①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找出生字、生詞,在預習本上正確注音、解釋(查字典或詞典)。

②學生課外蒐集、摘抄有關春的古詩文句(備用)。

③老師準備錄音機、錄音帶、投影儀等。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朗讀課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2.研讀春草圖,歸納分析其他春景圖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聽課文朗讀錄音,要求:

1.注意朗讀的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2.學生邊聽邊思考:

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文中具體描繪了哪五幅春景圖?

抒發了作者對春天怎樣的感受?

你覺得春天還像什麼?你還能用別的比喻來讚美春天嗎?

3.聽讀之後,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4.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上面的問題 。

三、熟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然後理清本文寫作的思路: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啓發學生歸納)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繪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贊春

四、研讀與賞析:

1.學生齊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四人小組合作討論學習課文第1-3段的內容,思考:

①第1、2段總寫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③第3段寫出了春草的什麼特點? 用了哪些形象生動的詞語進行描寫的?有什麼好處?

④春草圖中爲什麼還要寫人的活動?

3.全班交流後小結。

五、佈置作業:

1.你最欣賞文中哪些段落? 請說出理由來。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3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研讀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等,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多角度、按順序描寫景物的寫法。

2.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全班齊聲朗讀課文。

2.鼓勵學生背誦1-3段。

二、研讀與賞析:

1.學生自學第4—7段, 學生運用老師指導的方法,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①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圖畫,並說明原因。

②比較與春草圖的異同之處。

(可從特徵、順序、寫法、語言、修辭方面比較)

③迎春圖與其他四幅圖之間有什麼關係?

④找出你認爲寫得好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二”賞析好詞佳句)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交流,明確上述問題。

2.略讀第8—10段,體會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學生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給予肯定。)

3.課堂小結:

①抓住特點寫景。

名 稱 特 徵

春草圖(草報春):嫩綠、多、軟

春花圖 (花爭春): 繁茂、豔麗、芳香

春風圖(風唱春):溫暖、柔和

春雨圖(雨潤春):多、輕盈、細密

②分層次寫出春景圖。

名稱 角 度(順序) 寫 法 修 辭

春草圖: 由物到人正面與側面結合擬人

春花圖:樹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 虛實結合 排比、比喻、擬人

春風圖:觸覺—嗅覺—視覺—聽覺多感官描寫 擬人、比喻

春雨圖: 由物到人 由近到遠動靜結合 排比、比喻

4.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體會作品的意境和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讚美。

5.學生質疑交流:

①閱讀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麼? ②面對着這大好春色,你準備做些什麼?

③你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學生討論後,可以向老師質疑,也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三、拓展延伸:

學生將自己蒐集的關於春的古詩文句互相交流,並加以整理、積累。

四、佈置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春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色的景物寫出來,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五、板書設計: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① 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②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聯想及想像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蒐集有關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導人中或結束時能講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學生藉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反覆閱讀。愛好美術的同學可用繪畫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學內容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到最後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象進行適當探究。

五、教學設計

1、恰當導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樓”的畫面或圖片導人,也可以播放有關的錄像,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進入狀態。

② 也可以講傳說、講故事,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爲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2、課題:山市

3、學習目標:a.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b.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麗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4、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習文言文,“研討與練習”所列字詞:孤塔聳起插青冥 碧瓦飛甍 歷歷在目 風定天清 一切烏有 直接霄漢 黯然縹緲

檢查預習,大屏幕出示字詞,學生識記。

自學課下注釋。

教師導讀:閱讀文言文須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驟。方法適當,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覽全文,瞭解全貌 ②逐詞逐句,通懂其義

a.識記生字詞 a.分析理解詞語

{b.斷清句層次 {b.省略補出翻譯

c.朗讀按標點 c.精讀分析理解

d.難句村出來 d.畫批圈點小結

對以上方法加以解釋指導,引導學生懂得好文不厭百回讀,在誦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多誦讀的道理。引導學生“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啓迪”,在誦讀中展開聯想和想像。

自主學習

① 學生在自由誦讀和教師的學法指導下,自由地進行初讀、再讀、三讀後開展競讀。每小組推薦同學進行朗讀比賽,各組對每組參讀的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參與學習過程。

② 學生看註釋講內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解句子的含義。

③ 學生講述內容後,各組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解答。教師適時點撥,並加以補充。

5、探究想像

學生討論後可自講:

① 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

② 結尾的作用是什麼?

③ 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樣一幅神奇的畫面。

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後,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麼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裏展示欣賞。然後總結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5、拓展練習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其創作風格。

6、信息反饋: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8

知識目標: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詩句的深刻含義。理解“山”和“海”所蘊含的意思,聯繫生活,進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標:反覆朗讀,品味語言,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相信理想可以實現,要爲之不懈奮鬥。

教學重點:順暢地朗讀這首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海”和“山”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課文,初步學會如何朗讀、齊讀,討論第1節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情分析:人教版新課程改革教材,各個單元以專題形式出現,第一單元專題:怎樣面對人生的困難與不幸。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敘述,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2、導語設計1: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滿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由同學的回答,導入新課: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二頁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導語設計2:同學們回憶以下,你的童年有過怎樣的幻想?導入新課。

3、作者簡介和題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區---武當山下,一直到1978年讀大學才走出大山。1982年畢業,到師專任教。後來爲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國,1994年回國到北京教育學院任教。本詩是作者“小時候”的真實寫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詞典解決字詞(投影)

提出齊讀課文的要求。

癡想chī 隱祕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u 喧騰xuān 紮下zhā 漫溼màn 一瞬shùn間

3、學生自己讀課文,讀出語氣,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提出朗讀課文的要求。(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

同學回答,互相補充。

第1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的想望和困惑,現實中“山”和“海”;

第2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讀、分析第1節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

(1)這一節寫作者什麼時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麼?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3)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同學們通過想象思考)

(4)這裏“山”與“海”分別指什麼?

討論明確:(1)童年時。 (2)山外世界,爬到山頂看海,沒看見海,看到“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我”哭着回來了。 (3)“我”沒看見大海,看見的依然是山,非常沮喪、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鐵青着臉”嘲笑“我”。擬人手法。 (4)現實中的山,也是一種阻礙他們想實現的實際生活的世界。大海,一個想象中世界。

四、作業:讀一讀寫一寫 每個詞一行,每行5遍。

第2課時:重點是討論第2節詩,感知全詩內容,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一、字詞擂臺賽,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略

二、朗讀第2節,思考、分析: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問題,分組討論:

(1)這一節中的“山”與“海”又指什麼?

(2)指名朗讀“因爲我聽到還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你怎樣理解這些詩句?

(3)指名朗讀“在山的`那邊,是海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你對這些詩句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1)“山”重重艱難險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達理想境界,必須歷盡千辛萬苦,有堅定信念,百折不撓。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渴望理想的實現。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我”不懈地奮鬥,滋潤着心靈;充實而有活力,給“我”鼓舞,令“我”激動。枯乾:對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頂峯,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

三、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圍繞: 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2、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

3、 小組合作學習: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或者你最喜歡的一句,說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互相交流。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引導、點撥:

(1)、“鐵青着臉”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2)、怎麼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 “終於”這個詞可見爬上山頂費了很大力氣,花了不少時間。這正是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的時候,看見美麗的花也像在流淚一樣。

(3)你能讀出這種感情麼?

“媽媽,那個海呢?”(師故意帶着怨恨的口吻朗讀)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爲媽媽一般不會欺騙自己的孩子,“我”沒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問媽媽。在這裏主要是失敗之後仍不灰心,繼續尋找、追求。你用這種心情把這句詩讀一下。

(4)難點: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下深根?

點撥:“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全班齊讀,體會讀法。“飄”和“扎”都作重音處理。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5)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不要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爲什麼說“枯乾的心靈”?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乾,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是多麼興奮、驚喜啊! 可見,遇到困難時,理想能激勵我們戰勝困難。

4、寫作特點:1、運用象徵手法,意象壯闊,意蘊豐富。2、詩歌語言凝練,含義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延伸與拓展: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同學自由暢談。

六、結束語: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好,那就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克服重重困難,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七、佈置作業: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八、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徵

“山”——重重艱難險阻

教學反思:在進行內容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1、如何拿書,2、齊讀的要求即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3、齊讀的要求,4、學生分組討論的要求。

“導”、“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並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現代教學媒體進一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圖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9

創意說明:瞭解詩歌,賞析詩歌,創作詩歌,本教案按照這個思路設計。青春年少,是如詩如畫的年齡,在課堂上教一點寫法,用詩人的眼光觀察生活,必定會使學生神采飛揚。生活,本就是一首詩啊!

教學步驟:

一、朗讀,力求讀得有韻味。

二、向同學介紹這首詩。

1.本詩描寫的是誰的生活?農家、漁人、牧羊女?

2.本詩描繪了哪幾幅生活的畫面?農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間背瓜果。漁人搖舟捕魚。牧羊女思戀牛背上的笛聲。

3.本詩抒發的感情:對秋天的喜愛與讚美。

4.景物的特點:露珠、幽谷、冷霧、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繪出一種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

5.人物:農家、漁人、牧羊女,都遠離城市的喧囂,營造出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

以上每個環節,都必須有充分的朗讀。

三、結合本詩,交流詩的特點。

1.詩,語言優美,用詞生動。2.詩,用環境描寫表達作者感情。3.節奏感強,琅琅上口。(不限於以上幾點)

四、在作者筆下,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不是熱鬧與喧譁,而是一種寧靜與閒適。你眼裏的秋天是什麼樣子?用詩的語言表達出來。

五、作品交流、評議。

【資料整合平臺】

1.《秋天》的相關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詩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所作。他的早期詩歌受到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屬於現代派詩作。現代派詩歌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反對直接抒情和直接陳述,其內心世界決不和盤托出,而是運用暗示和隱喻展現心境,以客觀象徵主觀,或只是描繪一個面貌,而不道出確切的含義。《秋天》這首詩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詩集《預言》。這部詩集大多數作品寫得朦朧晦澀,如《預言》一詩通篇都是象徵。但《秋天》則寫得較爲明快,不像同期創作的其他作品難以理解,但第三節中少女的朦朧戀情寫得十分微妙,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不易領悟的。嚴格說來,《秋天》並不太適宜這一年齡段的學生閱讀,教學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酌情處理。

2. 秋(節選) 杜運燮

經歷過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葉成長中的扭曲和受傷,

這些枝條在烈日下也狂熱過,

差點在雨中迷失方向。?

現在,平易的天空沒有浮雲,

山川明淨,視野格外寬遠,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節啊,

河水也像是來自更深處的源泉。

街樹也用紅顏色暗示點什麼,

自行車的車輪閃射着朝氣;

塔吊的長臂在高空指向遠方;

秋陽在上面掃描豐收的信息。

使用建議:這首詩取景的範圍較何其芳的《秋天》寬廣,抓住了衆多景物的特徵,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進行描寫。注意在朗讀中體會,不須深究。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① 培養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節。

③ 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瞭解本文語言描寫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⑤ 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點

① 聯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內涵和思想。

③ 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熟悉課文。

老師:錄音機、磁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理清故事情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說起童話,我們大家肯定會興趣盎然,那麼你都讀過誰的童話?(學生可能說:鄭淵潔、安徒生、格林等等),看來大家都讀過安徒生的童話,也非常喜歡他的作品。小學時,我們學過他的哪篇童話?(肯定會異口同聲地回答《賣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會受大家歡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裝》。不過,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學習本文,要學會多角度、多側面的地學習,去分析。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①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可請一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邊聽邊猜想。到了一個新情節的開頭,不要急於往下讀,可以先把書合上,自己先試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別。(肯定會有不同的想像,可讓這些學生談談自己的想像內容,老師可及時給予鼓勵。)

② 播放本課錄音。教師可指導學生邊聽邊圈點不理解的字詞,然後藉助工具書或與其他學習夥伴解決。

③ 指導學生在書上畫出一些自己認爲重要的詞語、句子或段落,以便幫助理解文章線索,進行深入思考。

然後讓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愛??織??看??穿??揭??議

本文以新裝爲線索展開情節,讓不同身份的人在這場騙局中登場,充分展示了他們的性格特徵。

3、角色朗讀,讀出各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徵。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誠實的官員一人,小孩一人,其餘所有角色一人。)

4、佈置作業:

① 寫生字,理解詞義。

② 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做到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能正確讀出語氣。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對騙子的認識,培養學生敢說真話的可貴品質,培養學生想像能力。

二、教學設計

指導學生探究性閱讀

① 品味文章重點詞語或語段。

a.指導學生在文中劃出自己認爲精彩的、重要的詞語或語段,然後進行旁批,寫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組交流。

c.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在討論過程中,對具體問題可能有爭議,如找的重點語段不同、旁批的不夠精確等等,教師注意引導,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要注意點撥與指導,促使學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② 理解文章主題。

(小組交流,得出結論,語言不必強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過一個昏庸而又窮奢極欲的皇帝上當受騙的故事,揭露和諷刺了皇帝和大臣們的虛僞、愚蠢和自欺欺人的醜行。

③ 多側面地評價騙子。

本文除了那個愚蠢的皇帝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騙子。他們爲什麼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

3、小組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因爲皇帝愛新裝已經到了成癖的程度,對騙子所說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裝自然會感興趣,所以騙子看準了皇帝的心思,用織新衣來騙他,自然會行騙成功。

你如何評價這兩個騙子?(可多角度多側面地評價)

小組討論、交流,老師梳理,得出結論:

a.騙子針對皇帝的貪圖享樂,不理朝政,設下騙局,其出發點是好的,希望皇帝改過自新,治理好國家。

b.騙子騙皇帝,以騙對騙,只不過是以毒攻毒罷了。

c.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沒有寫騙子落人法網,實在耐人尋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讀者敞開一扇感情之門??他並不痛恨那兩個騙子。

d.兩個騙子也代表了社會上靠行騙爲生的一種社會病態,所以作者把騙局當作一面鏡子,當作一把解剖刀,剖析這種社會人生的病態。

e.騙子不值得肯定,純粹是爲了個人撈取錢財。

④ 結合自身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爲什麼不敢說真話?現實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情況?請你就童話中小孩敢於說真話談談作品對我們今天有什麼現實意義。

4、全班討論,教師梳理,明確:

大臣們怕別人說自己是愚蠢的、不稱職的人,爲了保住自己的官職,所以不敢說真話,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慮,或受不良世風影響,也不敢說真話。

現實生活中有類似情況。(可讓學生設想一種不敢講真話的情景:有學生可能會說到在老師面前不敢講真話的情景,教師應及時向學生檢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學生的認可與信任。)

b.拓展性閱讀訓練(學生自由組合,分成小組討論)。

說真話需要勇氣,有時還要付出代價,如果你當時也在場,會怎樣做?試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有關說真話的問題。

5、[教師小結]作爲一個人,要敢於正視現實,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如果每一個人都多一份真誠,多一份愛,那麼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6、佈置作業

不脫離原文主題,大膽想像,爲課文續寫一個合理的結尾。

要求:a.大膽想像,勇於創新。 b.書寫規範、工整。 c.字數300字左右。

7、信息反饋: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

② 掌握並學習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寫法。

③ 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④ 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蒐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雲,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爲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四、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十分密切,由說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雲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雲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後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雲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② 也可通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③ 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a. 你觀察了天空中的雲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b. 你在預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雲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 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2、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看雲識天氣

3、感知內容

① 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② 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③ 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並小組討論。

問題組:a.全文主要說了什麼內容?請簡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可分爲幾部分?

學生討論後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基本思路是先總說雲的作用,再說明雲和天氣的關係(這其中有兩小層:雲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係;雲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最後是總說,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4、研讀賞析

① 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a.共有幾種類型的雲?b.表格如何設計得簡潔明瞭?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雲分爲兩大類,按雲的形態可分爲晴天雲和雨雪天的雲;再按雲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後,教師進一步指導:通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徵??雲和天氣的關係,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爲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爲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

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③合作探究

a. 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b. 能舉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並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於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讚賞,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爲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雲和天氣關係的特徵。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雲的特徵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往往去掉可以嗎?爲什麼???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④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穫。

(出示投影)讀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

問題組: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內容。

b.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c.第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雲特點的一句話是什麼?

d.根據課文舉例說明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單一例即可)。

e.舉例說明看雲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教師引導小結:a.第1自然段指出了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b.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c.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都是很美麗的雲;d.雨層雲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e.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瞭解了看雲可以識天氣的內容,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並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5、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

6、信息反饋: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①繼續練習默讀和朗讀。默讀爭取每分鐘不少於500字。朗讀要做到使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②瞭解聯想與想像的基本常識,培養聯想與想像能力。

③學習改寫、擴寫等方式,培養髮散性思維能力。

④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理解課文。

二、教學設想

本單元選編的課文體裁多樣,有童話、詩歌、神話、寓言故事,都屬於文學作品,教讀這些課文,可參考以下做法:

①重朗讀指導,在朗讀中品味與感悟。

對內容較長的文章,可指導默讀,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瞭解內容的習慣;對抒情性強的文章,可指導朗讀,在有感情的朗讀中深人體會文章。還可以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配樂配畫朗讀課文,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深入感悟。

②注意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

本單元文章內容都是虛構的,應該讓學生懂得虛構作品與寫實作品的區別。可嘗試運用續寫、改寫、擴寫等手法激活學生的聯想與想像能力,尤其要保護學生可貴的創新意識,不要拘泥於一種固定答案,鼓勵學生討論、爭辯,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③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深入理解課文。

引導學生理解本單元文章內容是虛構的,但是反映的都是生活的真實、生活的本質,可引導學生討論、聯繫自己身邊的生活,感悟文章深意,培養學生嚮往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④引導學生擴展課外閱讀。

可在教讀本單元文章的基礎上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作品,如安徒生、格林的童話故事,古希臘神話故事,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翻譯本),《西遊記》等等,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聽、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濃濃的親情。

2、探究、品味,瞭解文章多樣的美。

3、增強感恩意識,珍愛親情。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探究、品味文章意境美和語言美。

教學難點

喚醒感恩意識,激發珍愛親情的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情境薰陶法;聽、說、讀、寫訓練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問答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爲媽媽洗腳”廣告片)

疲憊的媽媽仍不辭辛苦地爲母親洗腳,稚氣的兒子也端來了一盆水,潑潑灑灑蹣跚走來,一聲“媽媽洗腳”感動了多少敏感的心。生活的細節,一次又一次爲我們演繹着深沉的愛。散文《散步》,質樸地展現了牧歌式的情景,同樣感動着你我。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散步》。

二、正音、釋詞

嫩芽 ( nèn ) 熬( áo )

霎時 ( shà ) 分歧 ( qí )

拆散 ( chāi ) 水波粼粼 ( lín )

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分歧:(思想、意見、記載等)不一致;有差別。

三、整體感知

聽朗讀,思考:

(1)文中寫了一件什麼事?

明確:我們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裏散步。

(2)從文中的字裏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明確:“和美”。

四、朗讀、探究

1、朗讀課文1-4段:

(1)、問題探究一:“我”決定出來散步的原因是什麼?

(2)、情景設想:第2自然段說“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假設你是文中的“我”,你準備怎樣勸說呢?(要求以兒子的口吻,結合課文內容來說。)

(3)、問題探究二:第4段寫了哪些景物?你感悟到了什麼?

明確:景物:田野、新綠、嫩芽、冬水。 感悟: 蓬勃的生機,珍愛生命。

2、輕聲朗讀5-7段,思考下列問題:

A、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B、“我”是怎麼解決的?

C、結果又是如何?

D、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給文中的哪一個?爲什麼?

3、讀第8自然段,說說你的理解。

A、齊聲朗讀

B、問題探究:

(1)、課文最後一句說:“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爲何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那麼仔細?

明確:“慢慢地、穩穩地、仔細”寫出了“我”和妻子的慎重態度,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

明確: “世界”這個詞是大詞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 , 肩負着承前啓後的重大使命 。

五、美點尋蹤

由法國雕塑家羅丹的名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導入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請同學們以“我認爲……很美,例如……寫出了(表現了、抒發了等)……”的句式來說一說。(可以從詞、句、景、情、寫作手法等方面來談)

明確:人性美、意境美、語言美等。

六、課文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興的旅行。

七、抒寫親情

看到這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的場面,想必同學們心中也撥起了感情弦,心中也有千言萬語想對親人傾訴。

請寫一段50字左右的溫馨短語,表達你對父母或其他親人的感念之情。

1、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2、指名幾人朗讀自己所寫的溫馨短語。

八、佈置作業

1.真誠行動:

回家爲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節日來臨時,別忘了給親人送上溫馨的祝福。

最後,在低音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聲中和教師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這句話中結束教學。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4

整體感悟:

上節課我們瞭解到這是一篇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類文章寫作成功的基礎是先

把景物寫好,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寫景的。

學生默讀課文,然後發言談談自己認爲本文寫景哪裏寫得好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言加以引導總結,可以將問題總結到以下幾點上來: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寫的順序

3、景物描寫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辭手段

研讀賞析:

此階段要緊承上階段的討論總結,以解決上面列出的問題,本階段主要在於圍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反覆閱讀、體會文章在寫景上的獨到之處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從側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麗,也引出下文,照應結尾。

2、描寫的角度

花形(像一條瀑布;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輝煌的淡紫色;深深淺淺的紫,泛着點點銀光;顏色邊上淺下深)

花態(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在笑,嚷嚷;)

描寫的順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體——局部。

從描繪的形象看:作者先從所見的整體着筆,“只見一片輝煌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將花瀑擬人化,使靜態變爲動態,讚美花繁花盛,如盛裝少女歡歌笑語,生趣盎然。再按照視線所及,從局部着筆,細寫每一朵花,像“帆”、如:“艙”,“船艙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進而提出花中裝的是什麼仙露瓊漿的問題,這便寫出花不僅生機勃勃.而且還具有神話般的美麗。

從描繪的顏色看:仍是先寫整體,“一片輝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條幅”.再寫局部“泛着點點銀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上深下淺,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作者着力描寫紫色是因爲紫色是深沉的,象徵着生命的永恆。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5

教學設想: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到最後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象進行適當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過程與方法: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反覆朗誦,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

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景象麼?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學生自由發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爲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爲“海市”或“海市蜃樓” 。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爲“山市”(出示課題)

二、介紹作者、作品:投影補充.

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才補爲貢生。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白居易在香山/歐陽修六一歡/李清照號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蘇軾爬東坡/李白採青蓮)

作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爲主,此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構思奇妙,語言生動。

三、指導朗讀:

1、小聲自讀,劃出讀不準的字,同桌交流解決。

2、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奐 huan 邑 yi 冥ming 甍 meng 垣 yuan 睥bi 睨 ni

亙gen 莽 mang 霄 xiao 扉fei 縹piao 緲miao 逾yu 倏shu

3、齊讀課文

四、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能解決的句子。

2、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是以什麼爲順序的?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表現了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4、山市的具體變化如何,畫出描繪的詞語。

5、請學生以這個過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以圖畫或語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腦海中的“山市”。

6、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後,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麼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裏展示欣賞。然後總結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其創作風格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開頭,我們提到了海市蜃樓,這種奇觀古人是無法解釋的,纔有了大蛤蜊哈氣而成的想象。可我們現代人已經懂得了它的科學道理,你知道麼?

六、佈置作業 :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其創作風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