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 1.98W人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集合15篇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感知故事情節,感受到科學工作者專注忘我的精神和極高的專業素養。

2.品味文章通俗易懂,而且生動活潑的詼諧語言的魅力。

3.從對於動物行爲的冷靜觀察和熾熱描述中,感受人們對動物的關愛和對人類自身行爲的思考。

教學重難點

1.從對於動物行爲的冷靜觀察和熾熱描述中,感受人們對動物的關愛和對人類自身行爲的思考。

2.練習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及評註的讀書方法。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小說常識和自學能力,能自己蒐集資料並藉助資料理解課文內容,感性認識較強,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內容生動、語言形象,學生很容易被其情節和語言所吸引,就是對小說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分析還需老師引導完成。

課時分配

1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下面介紹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誰。他是當今最傑出的博物學家之一。研究對象是鳥類和魚類,曾有人稱他爲現代的法布爾,因爲他不僅像法布爾那樣,用別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語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實和新發現,而且還在動物思維與行爲的基礎原則和理論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他是動物行爲學的開山祖師,197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他向一般大衆描述動物行爲的生花妙筆,通俗有趣,流傳最久,最爲膾炙人口,被譽爲所羅門王散落人間的“指環”。

康拉德勞倫茲。

對,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康拉德勞倫茲先生的《動物笑談》,看他是如何與鳥成爲好朋友的。

二、交流資料

同學們都查找了有關本課作家、作品等的資料,請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檢查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訓練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獲取知識的表現)

作者簡介:勞倫茲是奧地利著名動物行爲學家,也是現代動物行爲學的創始者。由於其對動物行爲學研究方面開拓性的成就,曾獲197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除了在學術上的成就之外,勞倫茲最爲人所稱道的,是他在動物行爲方面的通俗寫作。著有《所羅門王的指環》《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擊的祕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觀察以及生花妙筆之下,讀者可以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嚴謹和趣味。

《所羅門王的指環》是著名科普作家、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獲得者勞倫茲的經典科普著作。本書將科學知識與文學趣味巧妙結合,將讀者大衆引入有趣的動物行爲學世界,作者通過介紹鬥魚、水鼩、寒鴉等動物的生動故事,使人們認識到大自然的美好,認識到動物行爲學的意義所在。

爲什麼書名叫《所羅門王的指環》呢?勞倫茲說:“根據史料記載,所羅門王能夠和鳥獸蟲魚交談,而他卻需要藉助一枚指環。這事我也會,雖然我只能和幾種我特別熟悉的動物交談,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幫助,這點他就不如我啦!活潑的生命完全無須藉助魔法,便能對我們訴說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實面貌,比起詩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三、速讀課文,說“笑談”

快速通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我”與動物之間哪幾件“笑談”?

四、合作欣賞,品“笑談”

作者是怎樣把小水鴨和“可可”寫得如此可愛的呢?文中有許多吸引人的描寫,你最喜歡哪一段,找出來,把你的感受、你喜歡的理由寫在書的扉頁;再有感情地朗讀,細細地品味。(老師準備了合適的音樂,給朗讀的學生配樂;先小組朗讀,然後全班展示。)

五、質疑探究,議“笑談”

再讀課文,思考:

1.作者“逗笑”“怪誕不經”“瘋子”般奇怪行爲表現出作者的什麼精神?

2.質疑:對文章的某個句子的理解、文章內容等,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

(小組合作、探究質疑,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

3.通過學習課文,你有什麼感想,就“關愛動物”這個主題,談談你自己的感悟。

(學生分組討論,師作總結。)

小結:是啊,因爲關愛,鳥與人變得親密、友好。因爲關愛,讓鳥與人彼此心靈溝通,真情相融。關愛是一把火,能融化心中的冰;關愛是一縷縷陽光,普照萬物,使自然更美,人類更美——只有釋放關愛,人與動物纔會更和諧。

結束語:

瞧,這又是另一幅美麗的畫面。有這樣一個法國小姑娘,她出生在非洲,在叢林里長大,把大象視爲哥哥,和小豹子一起甜蜜入睡,與鴕鳥共舞……這不是童話,這是全球暢銷書《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爲我們講述的法國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動物交朋友的真實故事。就讓我們帶着《動物笑談》給予我們的啓示去讀讀這本書。我們棲息的地球是如此美好,我們祈願讓真誠的關愛充滿生活的每個角落,讓關愛之情流淌於萬物之間!

【板書設計】

動物笑談“我”學鴨子叫和行走“我”車站學鸚鵡聲呼喚“可可”“可可”咬下父親的衣服釦子“可可”將母親的毛線纏在樹上關愛動物和諧發展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2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2、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3、能以“秋天”爲題,學寫一首小詩或一段優美的文字。

學習重點: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學習難點: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整個詞語。

1、肥碩( ) 2、棲息( )

3、寥闊( ) 4、枯涸( )

5、清洌( ) 6、夢寐( )

(二)填空、簡答。

1、本詩作者 ,四川萬縣人。現代 、 ,代表詩集 等。

2、爲什麼說詩歌所描繪的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答:

3、詩中刻畫了哪幾幅生動鮮明的畫面?試爲它們各擬一個小標題。

答:⑴ ⑵ ⑶

4、詩歌寫出了秋天什麼樣的特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歡的詩句或詞語,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寫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問大家幫。比一比看誰提出的問題有價值。

(1)、

(2)、

(3)、

3、幫老師解疑惑

⑴ 爲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⑵ 詩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畫面,構成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中描繪了幾幅畫面?發揮想象,給你最喜愛一幅畫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說明這樣命名的理由。每幅畫至少擬三個名字。

⑶ 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

4、朗讀,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讀,並展開想象,在腦中描繪出那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讓自己置身於其中。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第一個環節。選取三幅圖景中你最喜歡的畫面,結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並說說爲什麼喜歡這幅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2、第二個環節。請根據自己對秋天的認識,也以“秋天”爲題寫一首詩,或一段優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進來,一起收穫成功的喜悅!)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1)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2)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一節詩,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把詩歌擴寫成一個優美的散文片段。

五、達標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 ) 棲息( ) 寥闊( ) 枯涸( ) 清洌( ) 夢寐( )

2.《秋天》選自 ,作者何其芳,現代 、 。

3.全詩共三節,結構上很相似,請簡單加以說明。

4.全詩描繪了三幅圖,請分別加以概括。

第一幅圖:

第二幅圖:

第三幅圖:

5.在第一幅圖中,作者寫了兩個畫面,一是 , 一是 。

6.體會下列句子中詞語的含義:

⑴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棲息:

⑵蘆筵上滿載着白霜,/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

輕輕:

7.詩中描寫的意境具有怎樣的特點?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這段話補寫完整。

古人對牡丹和荔枝有過這樣的評論:“花之豔爲牡丹,然而不實;果之絕爲荔枝,然花不豔。”話中貶大於褒,我很爲它們鳴不平。如果我們用寬厚的態度去看待事物,應把古人的評論改爲 。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我是一條小河,

我無心由你的身旁繞過——

你無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兒

投入了我軟軟的柔波。

我流過一座森林,

柔波便蕩蕩地

把那些碧翠的葉影兒,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過一座花叢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悽豔的花影兒

編織成你的花冠。

無奈呀,我終於流入了,

流入了那無情的大海——

海上的風又厲,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擊碎了裙裳!

我也隨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無邊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兒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樣!

9.給全詩分三層,並簡要概括層意:

第一層:( )

第二層:( )

第三層:( )

10.詩中的“無心”隱喻的是 。

11.“無心”的“我”和“無心”的“你”指的是什麼?

12.影兒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現了什麼?

13.“小河”最終歸入無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詩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後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風又厲,浪又狂”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16.全詩藉助什麼物象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詩中的比喻有什麼好處?

(二)

紅的、白的、藍的……

它不是石子,

卻能使滾滾波濤

在我們心中激起,

它不會飛,

卻能把我們帶到奧妙的寰宇。

它沒有口,

卻能讓我聽到,

五洲四海的聲響音律。

啊,它是什麼?

是老師的粉筆,

——老師用智慧和心靈深情地把它澆鑄。

18.給這首詩加一個標題: 。

19.本詩運用的兩種修辭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號省略的內容是什麼?

21.表達主題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義:

帶到奧妙的寰宇:

聽到五洲四海的聲響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積累運用

(一)ò 這裏指果實又大又飽滿。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鳥類)。 āo高遠空曠。 4.hé 乾涸,沒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夢。 (二)1.何其芳 詩人 評論家 《預言》 2.因爲露珠、冷霧、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氣特徵;稻香、鐮刀則體現農家特色;還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這是秋天。 3.⑴農家豐收圖 ⑵霜晨歸漁圖 ⑶少女思戀圖 4.鬆弛閒靜、寧靜悠遠。 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飄”字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2)“夢寐”有“朦朧”之意,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達標檢測

1.略 2.《預言》;詩人、評論家 3.前四句描繪秋天的畫面,各節詩的最後一節加以總結,收束全節。 4.農家豐收圖;霜震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5.山谷伐木;籬間背瓜果 6.⑴“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用在這裏,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⑵“輕輕”一詞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 8.牡丹雖然不實,然而爲花之豔;荔枝雖花不豔,然而爲果之絕。 9.第一層:(第一節)偶然邂逅激起的纏綿情愛。第二層:(二三節)寫詩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兒是怎樣在自己的記憶裏被自己日漸美化起來。第三層:寫美麗幻影的破滅。 10.一見鍾情 11.一見鍾情產生愛意的雙方 12.對愛的渴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將拋開美麗的幻想而步入複雜而險惡的現實人生 14.歡愉;酸楚 15.詩人對社會醜惡現實與人們險惡心機的批判,更是對愛情理想破滅的預言 16.用“我是一條小河”的比喻貫穿全詩。 17.使詩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濃,形象鮮明、真切,語言耐人尋味 18.老師的粉筆 19.排比;設問 20.各種顏色的粉筆 21.最後一句 22.科學知識的世界;世界每個地方的消息。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3

一、活動目標

1.正確認識自我,展現自我風采,樹立信心,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瞭解。

2.用普通話口齒清楚地介紹自己,發言時態度大方。能根據不同的目的調整說話的內容和方式。

3.在介紹自我的基礎上進行寫作練習,要求儘可能集中、明瞭、簡潔地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力求寫出一點新意。

二、活動指導與建議

1.可以把全班同學先分成若干個活動小組,讓同學們在小組中介紹自己。然後由各小組推薦幾位同學在全班作自我推薦或自我介紹。“模擬面試”,可以由幾位同學或老師扮演考官,並事先準備一些與招聘內容有關的問題。

2.本單元的三項活動同樣是作自我介紹,但是目的卻不盡相同。活動一,目的是讓新同學儘快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因此,介紹要儘可能地全面,說出自己的個性特點。活動二,是學生爲了承擔某項工作而作的自我介紹,所以要重點突出,就自己從事該項工作的優勢作集中闡述。活動三,是讓學生在假設的場景中作自我推薦,趣味性、目的性強,重在在雙方的對話交流中展現自己的風采,文明得體地應答。

綜合性學習應該是學生的一次自主性活動,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選擇、設計和組織,以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不過,鑑於本次活動是中學階段的第一次,教師可以多一些監督和指導。

4.無論進行哪一項活動,每位同學在自我介紹後都應留出一點聽衆提問的時間。這一方面是爲了增進同學之間的瞭解,另一方面是爲了給學生創造更多的互動空間。

5.可先佈置口語交際要求,只准打腹稿或列提綱,不得寫成書面文稿;在完成口語交際練習的基礎上,再佈置寫作練習。

6.口語交際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創造良好的說話環境;寫作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注意怎樣選取合適的角度來表現自己,如突出個人的某一方面特點,或多角度介紹自己等。務必強調要寫出新意、寫出個性。

7.建議在兩週內完成本單元學習任務。其中課內佔4課時(2課時口語交際,2課時作文及講評)。

三、活動評價

教師可根據口語交際和寫作練習的具體本情況,給出分數。

1.口語交際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評價:一、參與意識;二、說話的內容和方式。

2.本次作文可以從兩點評價:一、語言表達是否通順;二、文章是否有新意,是否寫出了個性。第二點可以由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新意既可以是對全篇文章而言,也可以是對一句話、一個詞語而言。

3.建議從第一次作文起,爲每個學生建立寫作檔案,以便如實、全面瞭解學生七至九年級階段的寫作發展水平。

四、有關資料

1.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練什麼,怎麼練呢?

語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練口、練耳是基礎。語言還是文字之事,所以在口耳訓練的基礎上還得練眼、練手。

過去教語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開花的辦法。充其量這叫插瓶,也許能開兩朵花,然而開不多,也開不久。

練口,要從發音練起。要從小訓練發音準確、清晰。發音含糊,拖泥帶水,把詞句中的.某些音節“吃掉”之類的現象,必須糾正。要練讀,大聲地讀。字讀得對,句讀清楚,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語氣神情,纔算合格。要練說話,要求說話一字不苟,清楚完整。說稀裏糊塗的話,說半截話,都應當糾正。“這個,這個”“那個,那個”“嗯”“啊”之類的東西,應當避免。進一步要求說話爽朗流利,有條理。所答非所問,拖沓重複,漫無邊際,語無倫次等等現象,都應當糾正。

2.說話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在現想現說的情況下,準確、簡明、流利、動聽地說整段整篇的、連貫的話語能力的教學活動。通過說話教學,能夠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接收能力,活躍思想,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說話是運用有聲語言通過口耳進行交際的語言形式,具有自然性和濃郁的生活色彩。一般講,說話中,短句多,長句少;自然句多,嚴密句少;並常運用語音的音高、音長、音強、音色來表情達意。進行說話教學,必須充分注意說話本身的本質特點。說話教學的具體目標是:發音準確,口齒清晰,語調受聽;說話有實在的內容和明確的觀點,意思集中,前後一貫,不散漫,不離題;用詞妥帖,語句完整,句式靈活,無語法錯誤;能在限定的時間內實現說話的要求;培養良好的說話習慣,先想再說,敏於表達,不講粗話。說話教學可以分爲獨白體說話教學和會話體說話教學。獨白體說話教學可以採用指導學生看圖說話、複述、轉述、講故事、口頭作文、演講等教學方式;會話體說話教學的方式主要有對話、討論、辯論等。說話教學還可以與讀文教學、寫作教學和課外語文活動相結合,隨機進行。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4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基本字詞、文學常識

2、理清故事情節,學會講述童話故事

3、掌握本文的寫作手法,總結童話的寫作特點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5、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1、聯想和想像的寫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3、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二、接觸新課,走近作者

1、寫出你知道的童話故事,說說看童話有什麼特點?

2、寫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關情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複述課文故事

1、本文講述一個什麼故事?把本故事壓縮在150字以內

3、故事中寫了哪些人物?各有什麼性格特點?

四、研究課文,理解內容

1、剛纔我們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那麼試試可不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點

2、在光天化日,衆目睽睽之下,騙子行騙爲什麼一路綠燈?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情節發展,騙子在安徒生的筆下他們最終沒有落入法網,實在耐人尋味。運用你的想象力續寫文章《大典之後》。

《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童話運用想象的藝術特點以及運用誇張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

2.正確認識童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揣摩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過梳理寫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在感染和薰陶中培養健康人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從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依據主題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三、教學策略

學生對於安徒生的這篇童話早有了解,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但往往流於情節與人物的淺層理解。因此,本課主要採用複述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同時通過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加深對童話主旨的理解。

1.童話篇幅頗長,不宜在課堂通篇朗讀,通過複述梳理脈絡,抓住敘事要素即可。

2.學生對於童話有個性化理解,分組討論可開闊學生思路,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完成全班的討論交流,有助於學生對童話的深入理解。

3.童話的主要寫作手法是想象,最後的拓展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五、六兩個單元引導我們走入大千世界,探索萬事萬物的奧祕和見識各色各樣的人物。我們已經在第五單元中見證了偉大的科學在各個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在第六單元中,我們將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來的各種社會現象。我們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爲豐富的童話世界。而提到童話,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師,那就是──安徒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儘快進入學習情境。

(二)作者簡介

師:同學們對安徒生和他的創作有哪些瞭解,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教師補充相關資料)安徒生,19世紀丹麥文學的代表作家,童話作家。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1835年開始寫童話,一生共創作160多篇傑出的童話作品。代表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海的女兒》等。

在《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夜鶯》《皇帝的新裝》《她是一個廢物》等篇中,主題以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和金錢支配一切的罪惡,諷刺統治階級的專橫愚昧,反映貧富之間的懸殊與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爲主。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設計意圖】擴大知識面,爲理解童話主旨做鋪墊。

(三)研讀文本

1.整體感知。

師:(1)下面是關於這篇童話的結構圖,請大家根據結構圖複述童話的情節。

(2)童話刻畫了哪些人物?這些人是怎樣聯繫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個準確的動詞將人物和“新裝”表現出來?

(明確文章的線索和結構)

【設計意圖】抓住童話的主要人物,理清情節發展過程。

2.選讀重點情節,讀準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當(tu?) 欽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賜給(cì ) 爵士(jué) 頭銜(xián) 勳章(xūn ) 稱職(chèn) 呈報(chéng)

御聘 (yù pìn) 駭人聽聞(hài)隨聲附和(hè)

【設計意圖】掌握本課的重點字詞的讀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開端部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2.文章的高潮和結局部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3.騙子有怎樣的特點?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4.分別分析大臣官員和孩子的性格特點。

5.文中刻畫了哪兩個羣體形象?他們說謊的原因和皇帝大臣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羣體形象的刻畫有什麼意義?

6.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這篇童話的情節?從行騙者和被騙者的角度分別分析謊言不被揭穿的原因,從中分析這篇童話的.意義。

師點撥: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騙局,而這個騙局是有兩個騙子導演的,這個故事從騙子行騙開始,到小孩揭穿騙局結束,始終沒有離開這個“騙”字。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圍繞着一個“騙”字展開的。那麼這個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圍繞着一個“騙”字顯出了他們的真面目。

他們爲什麼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呢?就是因爲皇帝愛新裝已經到了成癖的程度,對騙子所說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裝自然會感興趣,所以狡猾的騙子看準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織新衣來騙他,自然會行騙成功。

那麼該如何來評價文中的騙子呢?兩個騙子其實代表了社會上靠行騙爲生的一種社會病態,所以作者把騙局當作一面鏡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醜惡靈魂,也可以當作一把解剖刀,剖析這種社會病態。

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寫出皇帝和大臣們都甘願受騙、並且騙人,最後寫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構成了豐富想象、大膽誇張的寫作特點,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僞、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熱衷權力和無知、虛僞、愚蠢的本質,同時告訴人們,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

【設計意圖】深入探究童話的主旨。

(四)語言品析

1.爲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錢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裏。”

(提示:抓住皇帝愛穿新衣服的特點,緊扣皇帝的身份,從修辭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極了!真是美極了!”老大臣一邊說,一邊從他的眼鏡裏仔細地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是的,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

(提示:結合說話人的身份,從語氣語調的角度分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童話的語言特點及寫作手法。

(五)拓展思維訓練

就下面設定的情景,展開大膽想象,對故事情節進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補,體會童話想象力豐富、情節生動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裏,有個大臣來報重要軍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應如何?

2.大臣走後,想象一下兩個騙子會說什麼?

3.皇帝看到新裝後,想象皇帝回到宮裏想什麼做什麼?

4.假如孩子沒有把真話說出來,事情會怎樣發展?

【設計意圖】把握童話主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六)佈置作業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後,回到宮裏他會怎麼做?是怒不可遏地將小孩子抓起來,給予嚴厲懲罰,還是悔過自新,做一個一心爲民稱職的好皇帝呢?請你發揮合理想象,爲文章續寫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不少於300字。

【設計意圖】將本文所學運用到實際寫作中,實現學以致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5

整體感悟:

上節課我們瞭解到這是一篇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類文章寫作成功的基礎是先

把景物寫好,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寫景的。

學生默讀課文,然後發言談談自己認爲本文寫景哪裏寫得好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言加以引導總結,可以將問題總結到以下幾點上來: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寫的順序

3、景物描寫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辭手段

研讀賞析:

此階段要緊承上階段的討論總結,以解決上面列出的問題,本階段主要在於圍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反覆閱讀、體會文章在寫景上的`獨到之處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從側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麗,也引出下文,照應結尾。

2、描寫的角度

花形(像一條瀑布;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輝煌的淡紫色;深深淺淺的紫,泛着點點銀光;顏色邊上淺下深)

花態(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在笑,嚷嚷;)

描寫的順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體——局部。

從描繪的形象看:作者先從所見的整體着筆,“只見一片輝煌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將花瀑擬人化,使靜態變爲動態,讚美花繁花盛,如盛裝少女歡歌笑語,生趣盎然。再按照視線所及,從局部着筆,細寫每一朵花,像“帆”、如:“艙”,“船艙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進而提出花中裝的是什麼仙露瓊漿的問題,這便寫出花不僅生機勃勃.而且還具有神話般的美麗。

從描繪的顏色看:仍是先寫整體,“一片輝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條幅”.再寫局部“泛着點點銀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上深下淺,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作者着力描寫紫色是因爲紫色是深沉的,象徵着生命的永恆。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6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設計擬用主問題探究法,即用一個大容量的問題來統帥兩文的教學。同時針對兩文的主旨和風格,對教材作了靈活處理,深教細教《行道樹》,淺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課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節奏。

教學步驟:

一、探究主問題:這兩篇小散文,你更喜歡哪一篇?深入鑽研課文後,作出有理有據的回答。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作答,鼓勵發表不同意見,提倡有價值的爭論。明確兩文特色:

從內容上說,《行道樹》讚美的是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寫的是人生體驗;從表現的哲理上說,前文讓人明白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後文告訴人們嘗試第一次需要勇氣,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從藝術魅力上說,前文富有感染力,後文富有親和力;從傳情效果上說,前文含蓄,後文直白;從語言表達上說,前文是內心獨白式,是詩意的抒情,後文是寓理於事式,是敘議結合……

二、探究分問題一:《行道樹》讀起來極優雅動人,你認爲原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合作學習,然後作答。

明確:有很多原因。如:

①形象選擇高妙——行道樹本身就是城市裏一道亮麗的風景,況作者還喻它爲無私奉獻者,的確惹人喜愛。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爲行道樹設置了一種獨特的背景氛圍,使描寫主體始終處於鮮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雲托月。

③作者構思奇妙——用行道樹形象與原始森林同伴、與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對比,讚美了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還有諸多對比隱在文中,如墮落與高尚、神聖與庸俗、深沉與膚淺、痛苦與歡樂、黑夜與朝霞、喧鬧與孤獨、污濁與清新、憂愁與快樂等等,發人深思。

④語言表達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詞語達意,善用轉折句層層翻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三、探究分問題二:《第一次真好》所闡述的一些觀點你贊同嗎?結合課文及自己的親身體會來談。學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願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發的句子設問探究。學生各抒己見,能以理服人就行。

四、小結。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許多篇幅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學時能引導學生找準這些關鍵詞或關鍵句,然後順藤摸瓜,帶動全篇教學,定能事半功倍。這是教法,同時也是學法。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前的導語,導入課文。

二、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感受《行道樹》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文章的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結合課後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行道樹》中的哲理句——“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的深刻含義,重點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積極意義。

四、回頭再答導語所提出的問題。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本設計觀照語言的讀寫訓練。《行道樹》優雅的敘述、詩意的抒情,適合於朗讀。《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適合替換式的改寫,這樣設計兼顧了兩篇短文自身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學習《行道樹》,強調訓練點——讀。

1.聽配樂朗讀,要求想象行道樹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要求理解行道樹形象的意義,理解詞語含義,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讀,要求體味文章精美的語言和詩意的表達。

4.配樂誦讀,要求讀出韻味,讀出美感。

二、學習《第一次真好》,強調訓練點——寫。

1.讀課文,瞭解課文先敘事後點示道理的結構。

2.替換式改寫,用你親身經歷的某個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換文中的事例。

3.範文交流、評點。自主參與交流,修改,定稿。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梧 桐

張曉風

其實,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沒有見過的。

也許由於沒有見過,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顯得愈發高大了。有時,打開窗子,面對着滿山蓊鬱的林木,我的眼睛便開始在那片翠綠中尋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裏。想象中,它應該生長在冷冷的山陰裏,孤獨地望着藍天,並且試着用枝子去摩挲過往的白雲。在離它不遠的地方有山泉的細響,泠泠如一曲琴音。漸漸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輪裏,使得梧桐木成爲最完美的音樂木材。

我沒有聽過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實上我們的時代也無法再出現一雙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種空靈而縹緲的琴韻仍然從不可知的方向來了,並且在我夢的幽谷裏低迴着。我又總是想起莊子所引以爲喻的鳳鳥鵷鵮,“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一想到那金羽的鳳鳥,棲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樹上,我就無法不興奮。當然,我也沒有見過鵷鵮,但我卻深深地愛着它,愛它那種非梧桐不止的高潔,那種不苟於亂世的逸風。

然而,何處是我可以棲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着,我想——雖然我至今還沒有尋到它,但每當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疊疊的巒嶂裏搜索的時候,我就十分確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隱藏在某個溼冷的山陰裏。在孤單的歲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聽着泉水的弦柱。

使用建議:此文與《行道樹》同出於張曉風之《林木篇》,都是寄情於物類散文,都是張曉風詩意散文中的優美篇章,但狀物不同,象徵意義也不同。此文可作爲課文比較參照的對象,課堂使用。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7

【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把握對人生的態度,對待人生的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學習重點】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學習文章精美的表達。

【課前準備】

1、查閱資料,掃清文字障礙。

2、預習課文內容,思考寓言的含義。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得與失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以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鏡子。

二、簡介寓言

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爲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

三、整體感知

1、這則寓言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2、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後,爲什麼會有得失之患?

4、這則寓言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四、體味感知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你認爲哪個詞語你最有感觸,認爲用的最好?請找出來,並談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討研究

1、本文有兩次轉折,請你找出來,並分析這樣的寫法有何好處?

2、白兔最終要求諸神之王撤銷這個決定,說明了什麼?

3、這則寓言提到人類有怎樣的諷刺意義?

六、拓展延伸

1、擁有財產就一定會有得失之患嗎?

2、我們可以從白兔身上學到些什麼?

3、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會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麼?

4、我們應該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標?

七、鞏固練習

課文下的習題

第二課時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坦然面對人生的得與失,正確把握好人生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國有句俗語“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註定要與困難同行的,甚至要與挫折和災難打交道。因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另一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我相信同學們會有一種別樣的收穫。

二、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思想上令人發省,而且在情節安排上也值得我們學習,具有普遍的意義。通讀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節中起到的作用是什麼?

2、“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到我的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中反覆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有什麼意義?

四、問題探究

1、王子落難前後性格有怎樣的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2、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便偏故事情節有何用意?王子落難你認爲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當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這說明了什麼?

4、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啓示?

5、只有落難後纔會變得堅強,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五、拓展延伸

與《白兔和月亮》進行比較閱讀:

1、在主題上,兩片語言都是些人生態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則主要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後則寫人受難後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採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則寓言味道比較濃些,後則更像是事實。

3、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是敘事爲主。而前則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後則重在敘事。

六、體驗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我們應怎樣對待?

2、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

3、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堅強的意志?

七、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兩則寓言,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很多人生啓示。我們知道了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八、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課後記】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兩項創新性學習:一由同學們自編自演課本劇,加深學生們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二組織學生進行小範圍內的辯論賽,辯題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學生們快速反應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8

綜合學習:漫遊語文世界

活動目標

①通過此次活動,溝通課堂內外,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象。使學生充分認識語文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②引導學生蒐集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初步樹立漢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

③通過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語文世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寫出自己對社會生活中語文運用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活動重點

①蒐集語言現象並歸類整理。

②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課前準備

①佈置任務,學生分組。學生可自由組合,以小組爲單位,也可以以個人爲單位進行。

②蒐集調查資料,分組篩選、梳理,把同屬於一類型的資料編在一起。

活動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一個有趣的廣告闡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有這樣一則奶粉廣告:“沒有加進什麼,不過提出水分。” 這則廣告從反面人手,從具體的製作過程人手,用形象的語言來表示,在一句“沒有加入什麼”表現了產品之純,後一句用“不過”急轉,進一步表現出產品純還不夠,還必須沒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語言簡練,12個字中有轉折,有波瀾,文字淺顯但具體形象,初看語不驚人,細品則回味無窮。

二、出示活動目標

四個小組分別展示

①廣告集錦:

信心型 功用型 對比易記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園風:

精選校園流行語,如: 哇噻—— 酷斃了! 帥呆了!

③口語薈萃:

選取有代表意義的方言整理分類,與普通話對比並尋找規律。

④街頭巷尾:

將店名、招牌、標語的用語分類,闡明自己觀點。欣賞優秀的店名如家樂福。

⑤網絡語言:7456、886、青蛙、大蝦等。

根據語言形式分爲四類:文字、數字、英文字母、符號;闡述網絡語言的迅猛發展對母語的衝擊,初步思考其優缺點。

三、教師總結

①充分肯定同學們的實踐,對於同學的思考給予高度讚譽。

②佈置作文,任選一題,按照要求寫作。

四、活動小結 -

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資料的方法,蒐集了家庭、校園和社會生活中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溝通了課堂內外,充分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① 通過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並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③ 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教學重點

① 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教師:投影儀。

○教學設計

導入 課文

在奇幻的神話世界裏,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麼,人,是從哪裏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的。

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①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② 投影出示《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複述完後,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鍊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說,學習篩選信息,並鍛鍊歸納、概括能力。實施前要做好指導,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師可提示補充。如果複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醒學生補充。

③ 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說給大家聽聽。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

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① 討論: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 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悅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對女媧這個形象的認識,應該是這節課探究的一個要點。討論時要提醒學生緊扣課文語句分析認識。教師最後明確: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纔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爲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

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裏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後,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

二是這種喜悅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後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悅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纔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溫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可以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係,要珍愛生命等。

③ 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裏》,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裏》)。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理由。

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角度,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但是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說,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這都屬於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閱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爲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佈置作業

① 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 閱讀綜合性學習中,關於人類起源的資料。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10

通過對不同的課文寫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下面梳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

 【單元學習目標】

一、學習用對比、象徵的修辭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發思想感情。

二、通過對不同的寫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思想意義,培養勇於奮鬥的意識。

【基礎知識學習】

一、敘述方式有:順序、倒敘、插敘等。

二、圈劃符號介紹:

1.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來說,詞語用圈點(實點、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線框(虛線、直線、曲線、粗線、線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號:主語(雙線)、謂語(單線)、賓語(曲線)、定語( )、狀語[ ]、補語〈 〉、中心語……。

3.圈畫的符號不能太複雜,雜了就會搞不清;圈畫的內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於沒有。要克服任意圈畫的壞習慣。

【教學安排】

《密室日記》二課時。

《你是我的辭典》二課時。

《生命之線》一課時。

《石縫間的生命》一課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二課時。

【每週一詩】

1. 背誦王駕《古意》:

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背誦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 王駕,唐代詩人。

3. 范仲淹,宋代文學家。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散文,屬於一篇自讀課文。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編者的意圖或許是想讓學生領略大自然之美吧。有人評價樑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鏡頭”,的確如此。文章從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個方面來盛讚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讚人們的勞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學本文,應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之上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還要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加強與文本的對話;要讓學生通過聯想與想像,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真切感受夏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學情分析

剛剛邁入中學大門的七年級學生,擁有一顆較爲強烈的好奇心。但在學習的重壓下,他們卻很少爲一輪紅日而驚歎,很少爲一片落葉而感慨,往往對大自然的美熟視無睹。因此,教學本文,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豐富的想像與聯想能力,幫助學生感知課文內容;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優美的詞句去賞析課文,盡情領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們的勞動之美,大自然的畫面之美,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澱,努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體會作者情感。

2、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特點,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

3、通過對優美詞句的賞析,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重點

強化誦讀,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情感。

五、教學難點

抓住優美詞句賞析課文,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觀看一幅各具風韻的四季圖,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並說說喜歡的理由。然後播放一段有關夏天的優美音樂,讓學生判斷音樂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個季節。

教師提示:不同季節有不同的特點。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熾熱,秋天的色彩,冬天的嚴寒,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爲我們的人生閱歷、生活體驗、認知能力和審美情趣的不同,對四個季節的感悟也會有異。

在當代作家樑衡的眼中,“夏”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賞樑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樑衡先生筆下的夏又有着怎樣的特點。

(設計意圖:課前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關於夏天的音樂,可以讓學生初步體驗到夏天的特點,引發學生對夏天的興趣。)

(二)落實基礎

1、作者簡介:樑衡,(1946——),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繫中華”散文徵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步曲》(三卷)《數理化通俗演義》(兩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傑鬼雄》。

2、聽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朗讀的語音、語速、語調、節奏、重音與情感,在朗讀過程中同時播放一些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設計意圖:學生伴隨着音樂聽讀,並結合與課文有關的畫面加以想像,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直觀的瞭解,以便儘快熟悉課文。)

3、檢測字詞預習情況並齊讀兩遍,然後任選三個詞語說一段話。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

匍匐(púfú)迸發(bèng)澹澹(dàndàn)

(設計意圖:檢測字詞掌握情況,可以讓學生重視字詞的積累。而用詞寫“話”,則是強調詞語的運用。這些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

(三)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在聽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讀書的過程就是初步與文本對話並瞭解文章內容的過程)

2、默讀課文,思考以下二個問題:

①作者對夏天的總體感受是怎樣的?或:夏天有着怎樣的特點?(先在書上勾畫,然後用課文中現成的詞語來回答)

明確:夏天的特點是“緊張、熱烈”而又“急促”的。

(設計意圖:文章着力表現的是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學生抓住這一特點,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內容的“綱”。同時,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勾畫,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學生提煉信息的能力)

②請在文中分別勾畫出表現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特點的語句,並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天景緻的。

明確:作者是從“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個方面來描寫夏天景緻的。通過對這三個方面景緻的描寫,生動細膩地表現了夏天的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第一段的總領句去找相關句子,輕而易舉地讓學生明白文章的結構關係,同時領會文章內容,並讓學生進一步靠近文本。)

3、齊讀文章最後一段,說說它有何作用,並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最後一段與歷代文人多寫春花秋月作比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作者對夏天的無比喜愛及對勞動者的讚美之情。

(設計意圖:齊讀最後一段,找出文章的“點睛”之筆,讓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同時對學生的寫作也會有所啓迪與幫助。)

(四)品味語言

根據示例,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詞或一句話,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示例1:我喜歡“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這個句子,它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由春到夏的醞釀過程。示例2:我喜歡“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這個句子,它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並用一個“替”字寫出了夏天的炎熱。

比喻句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具有視覺效果,應合開篇第一句話,以突出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本來這些“特點”是抽象的,這裏用比喻,就化抽象爲具象了。

“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牆”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象,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擬人寫法,想象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那朝天舉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寫兩種作物用了兩個形象的動作,像描寫人一樣,很有趣味。

“這時她們……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裏用人的跑步衝刺來形容,化抽象爲形象。

細緻生動,富有韻致的句子:

“彎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動作,有形象,還有節奏感;

“他們的肩上挑着夏秋兩季”,“而夏呢,總是在苦澀的汗水裏“,非常簡樸,又形象生動。

“春之色爲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爲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語句具有對稱性、旋律感,近似於文言,顯得雅緻,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着,飄過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由具體描寫進到概括性描述,伴隨着寫景視野的逐漸開闊,語言中的大氣也張露出來,“磅礴”“滾動”“升騰”等詞用在這裏都顯出大氣,“夏天到了”,四字單獨成句,斬截,響亮。文章末尾說“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情感態度明朗,語調高亢。這些語言都不經意間顯出剛性氣質。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既是爲了達成教學目標二,又是爲了提高學生的鑑賞與寫作能力。同時,對於剛入中學校門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從何入手品味語言,多少會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師給出一二示例,他們做起來就駕輕就熟了。)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關於四季的古詩?請寫出來。

描寫春天的古詩: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3)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描寫夏天的古詩:

1)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2)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描寫秋天的古詩:

1)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描寫冬天的古詩: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幕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積累名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仿句:

仿照以下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像,寫一寫“夏之色”。

春之色爲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夏之色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爲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夏之色爲晶瑩的藍,如藍天,如海浪,充盈着清涼。

夏之色爲暖的紅,如熱血,如朝陽,散發生命之光、

夏之色是熱的紅,如雛菊,如豔陽,充滿活力。

夏之色爲暖之紅,如火焰,如太陽,貯滿溫暖之情。

夏之色爲晶瑩的藍,如藍天,如海浪,充盈着清涼。

夏之色爲熱的綠,如綠葉,如繁林,蘊涵澎湃只請

夏之色爲熱之白,如沙灘,如船帆,充滿烈日豪情;

夏之色爲亮的藍,如藍天,如夜空,展現魅力之神,

夏之色爲燦的黃,如光豔,如夏花,象徵着生命的旺盛

夏之色爲炫的黃,如黃花,如向日葵,欣欣向榮的影響;

夏之色如涼的青,如荷葉,如山川,折射着燥熱之後的思索。

夏之色如火的青,如田野,如山川,表明,生命的至高、

冬之色爲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滿含着純淨。

冬之色爲冷的白、如羽翼,如水晶、蘊涵天國之美、

冬之色爲寒的銀,如月光,如白雪,純潔了整個世界

冬之色爲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滿含着純淨。

冬之色爲冷之灰,如枯枝,如鉛雲,標誌着終極之後的空虛

冬之色爲炫的白,如雪花,如冰天,昭示着春的臨近;

冬之色爲靜的白,如雪原,如霧凇,蘊涵萬物的靜謐

冬之色爲甜的白,如雪花,如樹掛,掩蓋了世界的美醜;

冬之色如水的白,如瑞雪,如冰霜,蘊涵純淨之心、

冬之色如潔的白,如霜雪,如冰凌,閃爍着無私的清靜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之後,熱炒熱賣,仿寫心中的夏,學生會覺得很容易,同時也達到了講練結合的目的。)

(六)總結全文

作者樑衡以多情的筆調,採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着力表現出了夏天的緊張、熱烈和急促,爲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絢爛的夏之圖畫,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勞動者的勤勞之美。同學們,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和品味,我們就會發現“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們身邊!

(七)結語、寄語:

[幻燈3]

踩着時間的腳步一路走來,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看到你,從往日充滿天真爛漫的少年兒童,長成爲如今充滿__活力的青少年。

我看到你,正從今時勃發熱情的青少年,走向堅強偉岸的成年。

在你身上,我彷彿看到了翻滾升騰的麥浪。

在你身上,我彷彿聞到了夏日涌動着的成熟了的麥香。

在你身上,我觸摸到了收穫希望的喜悅。

在你身上,我聽到了生命成長那緊張的腳步聲。

在你身上,我才發現,生命裏的夏天到了。這正是一個“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的生命季節,這正是一個“承前啓後、生命交替”的生命旺季。

來吧,朋友,勇敢挑起肩上的兩季,用我們的活力大聲讚美這個生命裏的黃金的夏季吧!

【設計意圖】利用寄語的形式,在優美的音樂情境中呈現文字,既是課堂情感醞釀的最終爆發,又能在教學結尾處推波助瀾,再掀一個情感__,達到師生共鳴效果。同時,對文章的情感和主題進行遷移,賦予現實意義,揭示生活真諦。

(八)作業

請用一段優美的文字對你家鄉的夏天作一番描繪(300字以上)。

(設計意圖:帶着品味賞析課文的餘溫,熱情洋溢地描繪自己家鄉的夏天,投學生之所好,加大平常練筆的力度。)

附:板書設計

緊張熱烈急促

景美讚美

(總——分——總)

人勤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

② 掌握並學習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寫法。

③ 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④ 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蒐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雲,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爲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四、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十分密切,由說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雲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雲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後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雲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② 也可通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③ 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a. 你觀察了天空中的雲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b. 你在預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雲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 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2、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看雲識天氣

3、感知內容

① 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② 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③ 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並小組討論。

問題組:a.全文主要說了什麼內容?請簡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可分爲幾部分?

學生討論後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基本思路是先總說雲的作用,再說明雲和天氣的關係(這其中有兩小層:雲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係;雲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最後是總說,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4、研讀賞析

① 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a.共有幾種類型的雲?b.表格如何設計得簡潔明瞭?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雲分爲兩大類,按雲的形態可分爲晴天雲和雨雪天的雲;再按雲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後,教師進一步指導:通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徵??雲和天氣的關係,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爲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爲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

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③合作探究

a. 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b. 能舉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並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於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讚賞,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爲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雲和天氣關係的特徵。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雲的特徵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往往去掉可以嗎?爲什麼???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④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穫。

(出示投影)讀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

問題組: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內容。

b.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c.第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雲特點的一句話是什麼?

d.根據課文舉例說明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單一例即可)。

e.舉例說明看雲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教師引導小結:a.第1自然段指出了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b.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c.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都是很美麗的雲;d.雨層雲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e.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瞭解了看雲可以識天氣的內容,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並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5、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

6、信息反饋: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13

【目標導航】

1、瞭解昆蟲學方面的知識。

2、把握文中說明的要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學習運用擬人手法寫科學小品的方法,體會本文生動活潑的語言特點。

【課時導學】

一、日積月累

1、作者介紹:

法布爾,(1823~1925),法國著名昆蟲學家。出生於農民家庭。四歲時因家庭貧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從小學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魚。七歲時回到父素養身邊開始上學。求學期間,因家庭生活所迫,幾度遷居,少年的法布爾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也無法讀下去。他靠自學考取了師範學院,畢業後做了二十幾年的中學教師。他一面做教師工作,一面利用業餘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31歲時憑兩篇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寫《昆蟲記》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過86歲時,第十卷問世。

2、詞語積累:

擾亂 狩獵 喧囂 喑啞 靜謐 劫掠 酷愛 篝火

嗉囊 吮吸 貪婪 和睦 篡奪 驚慌失措 更勝一籌

津津有味 毫不猶豫 開膛破肚

二、知識點撥

1、內容結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節,寫“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哀號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第二部分,第3節,描寫“我”在戶外聽到的蟈蟈的叫聲。第三部分,4~11節,寫“我”對蟈蟈的觀察,着重介紹蟈蟈的食物習性。

2、寫作亮點:

⑴ 通過比較顯示特點。本文寫蟈蟈的特點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寫叫聲時,拿蟬與之比較;寫吃肉時,拿螽斯與之比較;寫捕蟬時,拿鷹與之比較;寫同類相食方面,拿螳螂與之比較。這些比較始終以蟈蟈爲中心,突出了蟈蟈的習性。

⑵ 運用擬人,生動形象。作者描寫蟈蟈時,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把蟈蟈人格化,如“蟈蟈在竊竊私語”“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從不吵架”“出於妒忌”等等。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傳神,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⑶ 語言生動傳神。本文運用了文藝筆調來介紹蟈蟈的習性,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避免了一般說明文的呆板,語言的運用上充滿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後,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爪擦擦臉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這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與表達性,有助於表達喜愛之情。

三、疑難探究

1、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這些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籠裏的囚犯、蟬的屠戶等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爲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裏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爲“蟬的屠戶”。作者這樣不斷地變換稱呼,使行文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點介紹蟈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節都很短,試分別概括每一節的意思。這五節合併爲一節行不行?爲什麼?

第6節分析蟈蟈與蟬搏鬥是爲了獲得食物──蟬。第7節寫“我”的觀察有新的發現:蟈蟈喜歡甜食。第8節寫蟈蟈的其它食物。第9節概括寫蟈蟈喜歡吃昆蟲的特點。第10節介紹蟈蟈“同類相食”的特點。這五節不能合併爲一節,因這第6節是對蟈蟈與蟬搏鬥原因的分析,7、8、9、節是介紹蟬的其它食性。第10節是對蟈蟈“同類相食”特點的介紹。這五節每節的意思都是獨立的,共同說明蟈蟈的食性及特點。

【知識整合】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⑴ 靜謐( ) ⑵ 喑啞( )

⑶ 螽斯( ) ⑷ 萵苣( )

⑸ 大鶚( ) ⑹ 嗉囊( )

2、下列動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的兩句是( )

A、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聲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幹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

B、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

C、就像英國人酷愛吃用果醬作作料的帶血的牛排一樣,綠色蟈蟈酷愛甜食。

D、它十分喜歡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樣只吃肉。

3、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擾亂 守獵 喑啞 弱肉強食 窸窣作響

B、喧囂 靜謐 竄奪 夜色蒼茫 驚慌失措

C、劫掠 酷愛 哀鳴 津津有味 斷枝殘腿

D、篝火 涼爽 薄膜 毫不猶豫 更勝一籌

二、素質昇華

閱讀課文第三節,完成下面問題:

1、蟈蟈歌聲的特點是(用文中的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語段中的“藝術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樂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樂段”是指_______。

3、這節文字可分三層,第一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給這節文字擬一個標題,下列標題恰當的一項是( )

A、各種昆蟲的活動 B、蟈蟈大合唱

C、聽音樂會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鏈接

(20xx濟南市)閱讀下面3段文字,完成題後問題:

在澳大利亞接受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佔巴西總面積1/5的巴古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科學家們預計,在該地區1700~2100個植物物種中,39%~48%的物種將在未來50年內消失。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概率要大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1/4的鳥類和11%~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生活在英國蘇格蘭地區的特有鳥類紅嘴雀,由於氣候和環境的變遷,在未來將很難存活下去。特別是當氣候變暖時,其他天敵鳥類的遷入將更加危及到這種稀有鳥類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的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要遷移到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物種,1/3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在許多庭院花卉的家鄉──南非,研究的300種植物中的1/3將要滅絕,包括該國著名是山龍眼類花卉。

《綠色蟈蟈》的探究教學

“探究”性學習,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對於閱讀,無論教學評價還是教學策略的選擇,更是明確要求“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綠色蟈蟈》作爲一篇昆蟲觀察記抑或科學隨筆,無論是編輯意圖還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鮮明地體現出一種探究的導向和精神。

因此,對於本篇的閱讀教學,儘管課時分量可能要略輕,因爲它是略讀篇目,但探究教學的方式當要強化和突出。如何演繹成爲切實可行的教學實踐呢?竊以爲,可具體分爲三步:

第一步:探究內容,整體感知。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寫了什麼?它是任何閱讀教學方式都離不了的基礎,沒有學習主體對於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謂探究缺乏立足之點,難免變成空中樓閣。因此,基礎要牢,學習主體的閱讀時間要給足。

本文表達生動,富有童趣,足可讓學生引起共鳴。只要提供了相應的閱讀時間,學生主體功能多半能被激發,逐段引導,大體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從聲音起,續寫通過回憶,描寫綠色蟈蟈的形貌,再根據作者自己的所見和餵養經歷,陳說它的勇敢善鬥與食物需要及範圍,最後介紹共居在一起的特點。略加點撥,即可板書出探究的結果──即整體框架:

夜聞:其聲(柔和)

日見:其形(漂亮)

其鬥(勇敢) 生活習性

常喂:其食(酷愛甜食、昆蟲青草、同類相食)

常見:其居(和睦寬容)

第二步:探究成文之因,瞭解寫作依據。美國《國家科學標準》如是說“探究也指學生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家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種種活動。”本課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種種活動是怎麼寫成的,它的豐富翔實、精確細緻、生動形象的材料是怎麼來的,根源在哪?無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問題是教師要重視這一點的引導。

這一點的教學如果成功,有助於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個性自主意識、積極發展興趣的培養。爲什麼呢?首先,就作者及其鉅著《昆蟲記》而言,他是花了近20年的時間(1870~1889)寫成的,此時正是法布爾人生中年到老年的漫長二十年裏,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童真而又仔細地觀察了大量昆蟲的活動,用富足的第一手資料,真實而生動的向我們揭示了昆蟲王國的別樣景觀。

其次,就本文而言,也是本步探究最重要的,對於綠色蟈蟈全面豐富的介紹,源於作者深入細緻的觀察和獨有的科學探索的興趣、放棄娛樂甘受寂寞的精神。比如文中開頭所知,國慶之夜,去田間靜聽蟈蟈的活動,捕捉它的生活習性;關於食性,不厭其煩,去觀察和探究,“我必須另找食物,它們大概是要鮮肉吧,但究竟是什麼呢?”爲籠裏餵養者的食物,他不斷觀察,且不斷變換食物花樣。

同時,他時刻保持一種特有的科學研究的敏感,於清晨散步中,樹下掉落之物,他跑過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壯舉。這篇科學隨筆,在提供給學習主體豐富知識的同時,更讓我們於字裏行間隨時感觸到一個科學家夜以繼日、孜孜不倦的探究活動。“問渠那得清如許”,其源頭活水原來如此。

自然,如果沒有教學的明確導向,學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難以將探究的觸角伸延到材料獲取的方法和過程、情感與態度中。

第三步:探究文質優劣,取精棄糟。本文之優,先可告知學生一個外圍事實,其鉅著敘述生動流暢,文筆詼諧幽默,一出版即風靡世界,既不但特博小學生喜愛,成年讀者也嘖嘖以贊。再撇開將“綠色蟈蟈”描繪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的事實,只說造成如此效果的突出的表現手法,一是詩意浪漫化的,其行爲方式,或獨自夜聽,或籠中餵養;其聲比之爲“合唱隊”“藝術家”“歌手”等等。

一是擬人化的描寫,夜聽的是一場演奏會,晨見的是一場生死搏殺,日常的更是屠場獵苑。一是對比運用,比如“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雲雀一樣。

但是這種以劫掠爲生的鳥比昆蟲低劣,它是進攻比它弱的東西,而蟈蟈則相反,它進攻比自己大得多、強壯有力得多的龐然大物……”這種探究,就文本自身,可組織和引導學生深入體察。

本文之劣,即是細緻深入的觀察、豐富翔實的材料與生動具體的描寫背後,也有失實甚至謬誤。這種探究,需要教師有相應擴展範圍的材料提供,就課文第10段“同類相食”類比例,“我從來沒見過像螳螂那樣捕殺姊妹、吞吃丈夫的殘暴行徑……”提供拓展閱讀材料,一是法布爾《螳螂》一文裏的一段文字,作者以自我的籠養觀察爲據,印證本文所說的觀點。

如今,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或起碼不是全部事實,科學界已有不少異議,特提供一則辯誣材料,題爲《螳螂殺夫冤枉》,讓學生在材料對比中澄清舊錯,獲取新知,領悟再偉大的科學家也難免有舛錯的事理。

這種閱讀的探究性教學,帶有較濃厚的教師引導色彩,始終立足於文本閱讀本身,由內容而形式,從課內到課外,從近及遠,由此及彼,啓發思維,激活頭腦,令學生既感佩作者獻身科學的探索精神,又不囿於文體成見,從而獲得多義感受,實現“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教學目標。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14

《散文詩兩首》之——荷葉 母親

冰 心

學 習 目 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2、體會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來抒發對母親的

熱愛的寫法。

3、感受作者在詩歌中所抒發的真摯情感,體

會人間至愛親情。

作 者 簡 介

宋體冰心,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家。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往事》《超人》《寄小讀者》等。

解釋下列詞語:

聽 讀 感 知

這篇課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哪一自然段最能體現這種情感?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動——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

研 讀 感 悟

1、課文哪些自然段是描寫紅蓮的?分別描寫怎樣的紅蓮?

2、請找出文中描寫紅蓮時作者心情變化的詞句。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15

《鄧稼先》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生字新詞。

2、瞭解楊振寧、鄧稼先兩位科學家的有關情況及一些相關的背景材料,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學習鄧稼先把一切獻給科學、獻給祖國,不計較個人名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過程

一、作者,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想一想,哪些句段讓你最感動?反覆細讀後,再想想這些內容是否最能體現全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現奧本海默與鄧稼先兩人不同個性、品質的詞語及細節,思考作者爲什麼要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得出了怎樣的結論。(把奧本海默與鄧稼先對比着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他們最本質的區別在於性格和爲人。奧本海默鋒芒畢露,而鄧稼先卻忠厚平實,從不驕傲。)

三、精讀課文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五部分,想一想:這部分開頭引用《弔古戰場文》,有什麼作用?結尾處又引用兒時學到的“‘五四’時代的一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第五部分開頭引用《弔古戰場文》,借古詩文來描繪鄧稼先工作地點的荒涼,並由此揣測鄧稼先在這樣的環境中率領部下奮鬥犧牲時的心情,從而突出他的堅強意志,甘爲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結尾處引用兒時學到的“‘五四’時代的一首歌”,說明了鄧稼先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男兒,他有着爲祖國而獻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質。)

(二)課文最後一段寫道:“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結合課文,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爲中華民族的崛起,爲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

(三)本文分段較多,有時一兩句就是一段,簡潔精煉,鏗鏘有力。試找一些例子,反覆誦讀,體會這些語言的表現力。(本文語言很有特色,句式多變,長句與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運用服從於感情表達的需要。例如,在“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作者用了四個短句分段列舉了1898年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表現力強。)

(四)作者說:”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奉獻精神的兒子。“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指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爲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有自己的氣質和品格。)

(五)小組合作,蒐集並整理我國”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任選其中一位科學家,由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