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第6課《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本文已影響 2.55W人 

導語:《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國文學作品,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自我感悟,包括多讀,多討論,多談體會,多質疑問難。下面是該課文教學設計,歡迎參考!

第6課《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設計思想:

考慮到本文是外國文學作品,設計時首先重在多讓學生自我感悟,包括多讀,多討論,多談體會,多質疑問難。其次對文本要能創造性閱讀,從主題、人物性格分析到寫作方法、語言特色的認識,都力求有自己的看法,並能找到認識的根據,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據和文本以外的理論根據。再次,進行文學作品寫作實踐,從多方面吸取作品的營養。本課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

一、自讀課文,瞭解人物關係。教師可用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書。

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2、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們之間原本是什麼關係?

讀後明確:

1、“我”是故事的敘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眼裏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是從“我”的角度道出的。

2、故事涉及到“我”的父母親菲利普夫婦,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于勒,“我”的兩個姐姐,“我”未來的二姐夫,船長等人物。

二、範讀課文(錄音範讀或教師範讀),瞭解基本情節。可以設計如下引導提問:

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2、怎樣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

讀後明確:

1、菲利普夫婦: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于勒:年輕時浪蕩,中年時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時破產失意。“我”付給於勒牡蠣錢並送他10個銅子的小費。

2、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寫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們盼望于勒歸來的心情。這是故事的開端。第二部分(第5—19自然段):插敘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後的簡況,交代一家人到哲爾賽島遊玩的緣由。這是故事的發展。第三部分(第20—47自然段):寫在海輪上巧遇于勒的經過。這是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48、49自然段):交代歸來時改乘其他渡輪以避開于勒。這是故事的結局。

三、複述課文,理清三條記敘線索。

複述時要求限制時間和字數,真正達到鍛鍊能力的目的。

三條線索圖示如下:(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多媒體展示)

  第二、三課時

  一、繼續分析課文。

1、啓發學生:上圖就像一個大磨盤,磨盤的軸心是什麼?跟着軸心轉動的又是什麼?

明確:磨盤的軸心是于勒,跟着轉動的是菲利普夫婦。

2、追問:這個磨盤是怎樣轉動的呢?

教學形式:討論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3、繼續追問:這個磨盤能轉起來,歸根到底是由什麼東西在驅使?這說明了什麼?

討論明確:錢是驅使這個磨盤轉動起來的最爲根本的東西。這說明在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的眼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變成了一種純粹的金錢關係。

4、創新設計:將上面的圖適當改造一下,使能更清楚地揭示文章主題。

5、添加追問:由此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是什麼樣的人?

討論明確:愛慕虛榮,自私虛僞,勢利貪婪,冷酷無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

6、逆向發問:從上圖可以看出,在菲利普夫婦變來變去的同時,“我”一直沒變,始終把于勒看成是自己的親叔叔,作者這麼安排有何用意?

討論明確:一方面讓“我”充當故事的敘述者,使行文顯得真切自然,同時“我”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我”的善良、純真正好反襯了父母親的自私冷酷,使文章更具諷刺意味;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寄託着作者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

二、質疑問難。讓學生就感興趣的、不理解的內容互相提問,師生共同解答。如果下面的問題學生沒有提及,教師組織同學們一起討論。

菲利普夫婦盼于勒做了哪些美夢?

他們給自己建了這些空中樓閣說明了他們哪些心理活動,哪些思想?

環境描寫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答案見“教材分析”部分。

 三、分角色朗讀文章的第三部分。在此基礎上,討論文學語言豐富而深刻的表現力,從而走近文學大師。

  四、作文訓練(任選一題)。

1、 將本文改寫成劇本。

2、 將“遇于勒”的情節改寫成我們一家人遇到了已成爲百萬富翁的于勒。

給文章敘寫一個合理的結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