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案例(通用8篇)

本文已影響 9.74K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師說》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案例(通用8篇)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案例 篇1

【教材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爲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作品的興趣和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我覺得從教師自身出發,主動地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性,因人因事因地地在課堂中變革教學方式也未嘗不是一個突破口。

《師說》是一篇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論文。是韓愈議論文中的典範作品。文章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嫺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靈活自然的敘述和議論,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闡述得極爲深刻,令人信服。其縝密的邏輯,嚴謹的結構,規範的語言對學生的閱讀寫作有着較強的指導作用。但文章的觀點從現在看來,卻存在着明顯的侷限性。如何發揮這篇文章的資源優勢,引發學生積極展開求異思維,培養他們“動口說”“動手寫”等能力,是值得語文教學工作者探究的一個議題。

【學情分析】

我教的一二班學生的思維較爲活躍,加上我平時也常把“誘其趣”、“導其疑”“倡其辨”“促其思”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只要誘導得法,學生會表現出空前的探究熱情,分組討論時,教室內會涌動着一種積極探索、主動進取的熱烈氣氛,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可能成爲參與者。而因“參與”感受到的喜悅又會激發他們更深層次的探求願望。

【教學理念】

關於語文教學,葉老有過一段精闢的論述:“學生只領會教材的質與文還不夠”,“必於教學之際培養其自動性,終臻不待教師指導而能自領會之境。”應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爲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我組織本課教學時力求做到以引導學生感知、認識韓愈“論師”的主要觀點爲誘發點,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研究的慾望,圍繞“師”這一永久話題設置了一系列疑問,並以此爲作文契機,進而發動學生“動口說”“動手寫”,大膽評論韓氏理論,提出自己關於“師”的見解和看法。

【教學流程】

一、課前學案

課前我首先組織學生充分預習課文,對照註解,把握重點字詞語“惑、下、句讀、遺、盛、不齒、專攻、拘、嘉、貽、乃、則、於、所以”等和詞類活用的幾個例子(如“吾師道也”,吾從而師之,則恥師焉),並疏通文意,進而熟悉並背誦全文。

二、問題導入

教師:同學們,“勇奪三軍之冠,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的《師說》是倡導古文運動的一篇重要著作,其中的許多教育觀點對我們現在來說,仍有教育和借鑑意義。比如說,他給老師下了一個定義,怎麼說來着?(面向學生髮問)

(問題一經提出,學生躍躍欲試,已進入“憤”“悱”之境。)

教師:好,請同學用文中原話回答。

1、老師的職責是什麼?

2、求學的人爲什麼要從師學習?

3、擇師的標準和態度是什麼?

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作出了什麼論斷?

同學積極思考(2分鐘),然後舉手發言,背誦出下列文句:

板書: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三、引導學生聯繫時代背景、文章第二段以及下列材料,開動腦子,分析上述觀點的合理性和進步性

《答韋中立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爲師,世間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同學們左右低聲研討,然後發言。)

尹積鵬:《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的,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我國古代關於“師”的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作者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少年人、賤人身上也可能有道,對於有道的人,不論其長幼、貴賤,都應該視之以爲師。他還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爲榜樣,教訓那些“君子”們。這就是說下等人也有值得上等人學習之處。這就不僅打破了天命觀、天才論的框框,甚至也突破了剝削階級的等級偏見,這在門第觀念特別強的封建時代顯然是難能可貴的。至於他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提倡教育者要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那就更是有進步意義的了。

四、傳道、受業、解惑,就道出了教師的職責。我知道同學們也經歷了十年的寒窗苦讀,也遇到了不少的老師。請你回憶一下,並結合自身的體會,來談談看,你覺得韓愈給老師下的這個定義怎麼樣?或者說,你認爲現在的老師職責範圍是縮小了還是擴大了?

生1:我覺得韓愈給老師下的這個定義還是比較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老師就是傳道、受業、解惑嘛。

生2:我覺得現在的老師職責範圍是遠遠擴大了,我感覺老師們真的很辛苦,他們不僅揹負着教授我們學業的任務,還承擔着照料我們生活的責任。

生3:我覺得古代的老師似乎很嚴肅,大概所謂的“師道尊嚴”吧,現在的老師和藹多了,我喜歡現在的老師。

師:謝謝!謝謝!(上前與同學握手)理解萬歲!理解萬歲!

(全場笑)

的確,我覺得現在做學生是越來越幸福了。老師完全不是高高在上的威嚴形象,都是那麼地可親可敬。

教師: 同學們討論得如此熱烈,那我們乾脆來個口頭話題作文,話題是:

“我心中的好老師”、“最漂亮的師生關係”

(同學聽後更加興高采烈,小組長代表本組發言。)

薛宏達:教學活動不應該是老師單向的“講授”或“傳遞”,學生也不能只成爲被動接受的一方。我想一名好的老師,應當是一名高級琴手,能拔響學生大腦裏的每根弦;應當是一個出色的導遊,總能把學生引向風光旖旎之境;應當是一位幽默大師,總能把學生逗得樂顛樂顛的;更應當是一隻鐘錶,總能在鈴聲一響時恰到好處地結束講課,讓學生盡情地享受那自由自在的課間十分鐘。”

孫天:“教學應該成爲一門藝術,教師要學會不刻意的讚美學生,以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馬奔:“老師要轉變觀念,要從傳統的教師角色中走出來,變成一個顧問,一個平等的參與者。師生應在課堂上建立起一種‘對話’關係,師生之間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關係。”

周穎堂:“‘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然而,怎樣叫學生去發現真理呢?問號是催人攀登科學高峯的銅鞭,啓發是引導學生勤學深思的鑰匙。”

“韓門弟子李蟠十七就“六藝經傳都通習之”,又拜名家(韓愈)爲師,可一生平平,“泯然衆人”。這個事實足以說明韓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之觀點的侷限性。“

“教與學是一個相互補充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老師與學生思維上的同頻共振。老師的作用應該由‘傳道、授業、解惑’改爲啓動思維,誘發激情,引導學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自覺探索,主動進取。”

“老師應像一片樹葉,有一條主幹脈,那便是他的總體教學思想,而葉面上的層層脈絡就是他針對每一類學生而設計的不同教學方案,充分挖掘各類學生的內在潛能,彌補他們思維方式上的不足,並能夠端正學生的心態,使他們真正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用他的魔棒把學生的思維擊活,讓他們成爲課堂的主體。”

“老師應是我們的朋友,在你犯錯誤時,去細心的教導你;老師應象我們的親人,在生活上幫助你;老師更應是一位伯樂,善於發掘每一個人的優點,給他們以鼓勵和表揚。”

“不要吝嗇您那一句鼓勵的話,回爲那很有可能會把一個墮落的天使挽救迴天堂;不要將您的諷刺撒向大江南北,因爲那也很有可能會使一個正在努力的人失去信心。老師,您是神聖的,但我們更希望您是可親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中的‘師’只指人,而我認爲師可以是一句話,一本書,一件事。”

“‘沒有知識的道德是愚昧的,沒有道德的知識是危險的’。所以我認爲‘師者,所以令學生德才兼備者也。’”

“老師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老師應‘授之以漁’,教給我們生存之道”……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有效的設疑,分組討論的方式激活了全班同學的思維,思維的火花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五、小結本課,佈置作業

教師:很好。同學們剛纔的發言,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批判了名家的觀點,並已從各個方面描述了理想中的教師的形象,說明了教師的職責和良好的師生關係。看來,我也得重塑自我了。下課之後,把剛纔的發言整理成短文。

【課後反思】

1、只要誘導得法,設疑貼近學生生活和思想,他們會表現出超出我們預料的探究熱情。課堂上從始至都涌動着活躍的思維和熱烈的情緒。

2、學生在思考、探求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貯存積累。同學在發言時嫺熟地引用了中外名言。賀勁達同學能用一連串的比喻說明“師”的作用。

3、“說師”爲主題的話題作文,讓學生們說出了許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引發了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入思考。學生的思維有時是超前的。

課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實際教學中,積極、主動、靈活地運用課文,對課文進行再處理、再創造,跳出課文教語文,不僅是提高課文教學效率和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更是對學生進行現實的創造示範的需要。培養創造性的學生必須要有教師創造性的教學,尤其是創造性的課文教學。我們的課文教學也只有在創造的背景下才能獲得生機和活力,才能提高效率和質量。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案例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瞭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並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於議論,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爲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於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於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並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註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爲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爲師。共3頁,當前第1頁123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後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後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誌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爲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於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於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承上啓下。

②“師道”指什麼?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爲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爲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聖人

今之衆人

結論:“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b.愛其子

於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②總結:“聖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着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聖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於時”,表示他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爲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麼?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古之聖人”,“今之衆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 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

“愛其子”與“於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案例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2.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過程與方法:

自瀆、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2、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教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辛勤的栽培。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着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但偏偏有一個人不顧流俗,勇爲人師,廣招後學,培養文人。並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寫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不朽之作——《師說》,當時被人視爲“狂人”。這個人是誰呢?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後人稱他爲“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後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後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豔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範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這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四、通讀熟悉課文,培養學生自讀能力:

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ou或不焉fou經傳zhuan從師cong

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

聃dan蟠pan萇弘chang近諛貽

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爲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4.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第二課時

一、教師檢測並指導學生研讀第1段的學習效果。

1、學生誦讀,之後點評。

這一段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並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朗讀時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2、引導學生疏通文句。

重點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古:求學的人

學者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古:用來……的憑藉

所以

今:因果關係連詞

古:跟從……並且

從而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象:

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爲師”

3、引導學生分析層意:

教師的作用和任務——傳道、受業、解惑(前兩句)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解惑、師道(中間三句)

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後一句)。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領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即下文所說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4、討論:教師的“傳道”、“受業”、“解惑”這三項任務,哪一項是主要的?本段對“受業”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爲什麼?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爲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受業”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二、學生誦讀第2段,並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麼?

2、本段主要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三、教師檢測學生研讀第2段的學習效果。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麼?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繫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分論點)

這段以第一段爲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鍼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今之衆人古之聖人聖益聖,愚益愚疑問語氣

爲子擇師自身恥師小學而大遺肯定語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諷刺語氣

3、韓愈批評“恥學於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衆人”,接着是做父親的人,最後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度。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羣衆,卻不如勞動羣衆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爲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風尚)

吾師道也(道理)

師道之不復(風尚)

惑而不從師(老師)

吾師道也(學習)

師道之不復(從師)

不恥相師(學習)

5、古今異義詞辨析。

古:一般的人

衆人

今:許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小學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6、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誌)

四、學生誦讀本段,要注意讀出幾種不同的語氣。

第三課時

一、學生自讀第3段,並思考: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麼?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二、檢測並指導學生研讀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聖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於老聃的事例,並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進一步批判。

2、討論:有人說,這一段的結論闡明瞭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係,說明師生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爲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閃耀着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後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檢測並指導學生研讀第4段:

1、作者爲什麼稱讚李蟠?

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麼關係?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爲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於時”的“於”相當於“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爲“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於“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五、討論: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係?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爲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作中豔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爲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並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後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讚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說明韓愈“抗顏而爲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居的,通過培養“後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六、根據以上問題進一步歸結本文的寫作目的。

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以恢復儒家的“道統”。而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

提倡尊師重道

寫作目的

推進古文運動

七、總結全文結構、寫法。

板書設計

破正人必從師,以“道”爲師(理論論據)(立)

立反士大夫恥學於師(反面現象)(破)

結對(三層對比)

合比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立)

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立)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案例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教學。

2、早自習預習文章,疏通字義。

3、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4、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成爲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是哪一天嗎?

爲什麼我國要設立這個節日,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大家說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說》,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說”,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範圍,“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爲“解說關於的道理”,“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覆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1、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爲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佈比賽規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爲什麼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麼?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後依次說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

明確:

故之聖人──今之衆人

二段 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容。(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麼做的,又是怎麼說的?作出了什麼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爲

三段──結論

孔子的言論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麼?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於時

五、小結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1、請同學根據板書背誦全文。

2、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

1、統計各組最後得分,宣佈比賽結果。

2、佈置課外練習。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自讀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抗戰的精神和勇氣。

2.認識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的途徑,端正學習態度。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爲師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並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學難點

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教師手記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爲預見及對策等)

一、檢查作業。

二、誦讀第3段。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

3.教師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問:第三段與第一段關係怎樣?(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作出了什麼論斷?)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

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於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闢性。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5.討論:“聖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是什麼?對我們有怎樣的啓示?

(1)“聖人無常師”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着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衆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孔子向這麼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誦一題,其餘二題在誦讀和總結過程中自然完成。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於節奏變化,易於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後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板書】三、舉例宣揚從師的好風氣 (例證、引證、因果論證)

(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業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6.齊誦一遍。

背誦線索提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求知規律(“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聖人從師,今衆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寫作緣由。

三、總結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餘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爲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爲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他本人則取法於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着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後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官學)任教。當時的社會是怎樣一副樣子呢?門閥制度下,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的很直白: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古語有云:“經師易尋,人師難覓。”所以說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文章正是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讓我們千百年後依然能通過文字發現“百代宗師”韓愈那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係?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

明確: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爲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任的,通過培養“後學”擴大古文影響。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於:

(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

(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傳爲代表的儒家道統,韓愈既以儒家道統的接班人自居,所以纔敢於作《師說》,“抗顏而爲師”。

(3)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

蘇軾十分讚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樑、陳、隋,其時駢體文佔統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

如,第二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連用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有如“連珠“。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師之所存也。這段文章第二句的開頭“師者,……”緊接第一句末尾的“師”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從師,……”緊接着上面的“……孰能無惑”。第四、五兩句中的“吾從而師之”緊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於吾”。象這樣的承接句,有如"連珠"式滾轉,流暢自然,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爲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四.練習鞏固——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一寫馬的對聯

馬籠籠馬馬籠鬆,籠鬆馬跑;

雞罩罩雞雞罩破,罩破雞飛。

此聯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馬籠”與“籠馬”、“籠馬”與“馬籠”,“雞罩”與“罩雞”、“罩雞”與“雞罩”,形成句內小回環;“籠鬆”、“籠鬆”,“罩破”、“罩破”,是相對應的兩組連珠;聯中的疊字“籠籠”、“罩罩”,前一個字爲名詞,後一個字爲動詞,又爲轉類。

魏正偉先生有一副嵌四“馬”的奇巧聯:

紫竹園中賞紫竹,紫竹簫吹紫竹調;白馬寺裏看白馬,白馬駒嘯白馬圖。

此聯調動了重複、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使聯語工整,有情趣,有韻味。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老師——古之學者必有師

專門技藝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姓——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學習、效法——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從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或師焉,或不焉

以……爲師,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爲十名、形(動)

如: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爲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爲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爲恥

(2)之(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五、總結課文:

本文以“師說”爲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爲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係。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鑑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聖人之道”。他認爲“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侷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對於這些,應適當指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後,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作業佈置

⒈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⒉熟練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教 學 問 題 集 錦 解 決 問 題 措 施 及 實 踐 結 果

問 題 原 因 分 析 劉振偉

《師說》課堂實錄3

師:今天我們學習韓愈的《師說》。哪位同學說說,“師說”這兩個字怎麼解釋。

生:關於老師的說法。

生:關於老師的觀點。

師:都不準確。這兩個字,課文下面沒有給出註釋。正確的解釋應當是——論從師。說,是一種論述文體;師,是從師的意思。

請記住,這是我們在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個“師”字。這篇文章中“師”字多次出現,講法不盡相同。我們要注意區別。

師:請一位同學再解釋一下作者。

生:韓愈,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作品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師:他是什麼朝代的人?哪裏的人?

生:唐代,河南河陽(現在河南省孟縣西)人。

師:老師再補充一下,韓愈,是我們韓家的驕傲(學生笑),他是司馬遷之後的又一個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變化,可說是汪洋恣肆,蘇洵曾說:“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

下面請一個同學把“標題”和“作者”均板書到黑板上。今天,老師有點“犯懶”,不想板書,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上,按照老師往常板書的樣子,整理一個像樣的板書。看看哪位同學整理得有條有理。

(一個同學黑板上板書“師說”、“韓愈”。)

師:下面我試試,給同學們背誦一遍課文,看看能不能背誦過全篇。

(學生鼓掌)

(師背誦完課文之後,學生熱烈鼓掌)

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開頭出現了兩個“師”字。這句怎麼翻譯?

生:古代學習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兩個師,都是名詞,是老師的意思。

師:是不是這樣更好——老師,是承擔傳播思想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這句是講老師的什麼方面?

生:是講老師的作用。

師:“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請自譯一下。

生:人並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從師,那些成爲疑惑的東西,最終得不到解決。

師:這裏出現了第四個“師”字,怎麼講?

生:名詞,老師的意思。

師:有一個“其”字,大家要留心一下。怎麼講?你說一下。

生:其,在這裏當“那些”講。

師:是什麼詞性?

生:代詞。

師:哪種代詞?

生:指示代詞。

師:這兩句講的什麼?

生:應當是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出生在我前邊的人,他們懂得道理本來先於我,我跟從他學習,拜他爲師。出生在吾後邊,他懂得道理如果也先於我,我也跟從學習並拜他爲師。

師:這裏又出現了兩個“師”字,各怎麼講?

生:都當“拜師”講。

師:你聯繫“師之”這兩個字解釋一下。

生:之,當“他”講。拜他爲師的意思。

師:即,以之爲師的意思。具體說說,這是什麼語法現象?

生:是意動用法。

師: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到此,你們總結一下“師”字共有幾種用法了?

生:三種:動詞,當“從師”講;名詞,當“教師”講;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爲師。

師:其,有幾種用法了?

生:兩種:指示代詞,那些;人稱代詞,他們。

師:很好!接着翻譯。

師:我從師的原則是,哪裏去了解他的出生年月先於我,還是後於我呢?因此,無論他身份高貴,還是身份低賤,無論年齡大,還是年齡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生:吾師道也——一句翻譯的不對。應該是,我學習的是道理。師,是動詞,學習的意思。

師:誰的翻譯準確?

生:後面的翻譯準確。

師:這是“師”的第幾個用法?

生:第四個用法。

師:對,活用爲一般動詞,當“學習”講。

師:“道”的內容在當時具體指什麼?

生:儒道吧?

師:具體說應當是儒家的“六藝經傳”,是《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幾句講的是什麼?

生:從師的標準。

生:從師的原則。

師:從師的原則。哪句話凝鍊地表達了從師的原則?

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也就是說,無論地位貴賤,無論年齡大小,誰懂得道理,誰懂得的道理多,就拜誰爲師。

師:注意,又出現了一個“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這個“其”怎麼講?

生:他的。

師:回頭總結一下,這段的思路是什麼?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

生:由教師的作用說起,再講從師的必要性,最後講從師的原則。

師:好,把這個思路在紙上設計成板書。

(學生大都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教師的作用

從師的必要

從師的原則

師:把“師”字和“其”字的用法在紙上歸納一下。

(學生大都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師:1)動詞,從師

2)名詞,教師

3)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爲師

4)動詞,學習

其:1)指示代詞,那些

2)人稱代詞,他們

師:很漂亮!下面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大家把第一段背誦下來。

(同學們開始琅琅背誦。五分鐘後,教師讓全班齊背誦)

(教師提示學生,背誦出語勢,要把韓愈文章的汪洋恣肆之氣背誦出來。)

接下來,請一位同學把第二段快速口譯一遍。

生:(開始口譯。有不少譯錯的地方)

師:他譯錯了哪些地方?請給他糾正。

生:“師道之不傳”的“師道”應該譯作“從師的風尚”。

師:也就是說,“道”——在這裏怎麼講?

生:當“風尚”講。

師:這是“道”的第二種用法,上文的“道”作“道理”、“知識”講,要注意。

師:對了!注意,還有一個“恥”——“而恥師焉”怎麼講?

生:以從師爲恥。

師:都是意動用法。

我們再注意幾個“其”的用法。譬如,“其皆出於此乎”,“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也歟”。

生:“其皆出於此乎”,“其”是“大概”的意思。這句翻譯錯,大概原因就出在這裏吧。

師:我補充一點,這裏是表示“揣測”的語氣副詞。

生:“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第一個“其”當“其中”講,第二個“其”當“那些”講,第三個也是當“那些”講。

師:這裏的第一個是特指代詞,“其中”的意思。

生:“其可怪也歟”中的“其”,當“難道”講。

師:也是語氣副詞,表示什麼語氣?表示反問。也就是說,其,在這裏又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用法。自己再總結一下:

(學生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其:3)語氣副詞,表示揣測或表示反問。

4)特指代詞,其中。

師:“彼與彼年相似也,道相似也”,這裏的“道”怎麼講?

生:道理。

師:當“道理”講,講得過去,但是勉強。從語氣上推斷一下,是“他們所懂得的道理”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也就是“道德學問”的意思。注意,這是“道”的第三種講法。

生:老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中的“書”怎麼講?

師:哪位同學知道?

生:是讀書嗎?

師:是“文字”的意思。

師:字詞與翻譯就到這裏。下面我們看一看,這段講了幾組對比。

生:一組對比是,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對比。

師:怎麼對比的?

生: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的人很遠,還尚且從師;現在的衆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爲恥。

師:這是一組對比。“古聖人從師”與“今衆人恥師”對比。

誰還能找出一組對比?

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師:“一般人相師”和“士大夫恥師”。

是否還有對比?

生:“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師:“愛其子擇師”和“於其身恥師”。一共是幾組對比?

生:3組。

師:下面我們再系統地總結一下。請大家自己歸納成板書的樣子。

(學生都組合成下面的樣子)

古聖人從師 今衆人恥師

愛其子擇師 與自身恥師

一般人相師 士大夫恥師

師:大家再看看3組對比,各是什麼類型?

生:第一組是縱比。第三組是橫比。

師:第二組呢?

生:自身矛盾,自身比。

師:我提一個問題,“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這裏的“君子”怎麼解釋?聯繫我們剛學過的《勸學》中的“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比較一下。

生:差不多。

生:都是有地位的尊貴的人。

師:注意,這兩篇文章出自不同朝代的作者,年代遙遙相隔,理解應當完全不一樣。我給大家解釋一下,西周、春秋時期,君子指的是“達官貴族”,春秋末年時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而韓愈本篇中“君子”,仍然大體沿用了最早的意義,即“世祿之家”、“達官貴族”。

師:回頭把前面兩段放在一起,總起來看,分別是從怎樣的角度來論證核心觀點的?

生:第一段應該是理論闡述,第二段應當是結合現實進行闡述。

生:第一段主要着眼於古代,第二段着眼於作者所處的當代。

師:對,首段從古說起,重點是理論闡述,着眼於正面倡導從師風氣;次段着眼於作者所處的當今,結合現實,反面指責不從師的不良風氣。

拿出幾分鐘來,看看誰背誦得快。

(學生琅琅背書,之後齊聲背誦,之後又檢查個別學生單獨背誦。)

師:進入到第三段和第四段,文字並不難,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口譯一遍。(一生譯)

師:第三段又出現了一個“師”字,應當怎麼講?剛纔這位同學已經翻譯得非常準確了。“師”是什麼用法呢?意動用法。

剛纔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不恥相師”當中的“恥”,怎麼翻譯的?“以拜師爲恥”、“不以相互學習爲恥”,本段中的“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的“師”也是“孔子把後面的三人認做老師”。這個表意動的名詞,同賓語並不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再舉例,譬如“稍稍賓客其父”、“登齊魯而小天下”,其中哪些詞屬於意動用法?

生:賓客其父,把他的父親看成賓客;小天下,覺得或者認爲天下變小了。

師:好的。本段又提出了一個論點。

生:“聖人無常師”。

師:論據呢?

生:兩個,一個是“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一個是“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師:一個行,一個言。最後得出結論,也就是最後一句。從全文看,本段的作用又是什麼?

生:讓人們學習孔子的榜樣。

生:從正面闡述哪些人可以爲師。

師:從正面舉出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從師的範例,讓大家思考,學習他。我們再用兩分鐘左右時間背誦本段。

(於是響起背誦聲音,然後是齊聲背誦。之後個別檢查。)

師:最後一段,與課文無關緊要,我覺得可以刪掉,大家同意嗎?剛纔講到孔子的範例之後,且又得出一個結論,正好迴應首段,非常圓滿。

生:不同意。最後是又交待一個現實的從師的範例。因爲剛纔上文已經批評了現在人們不從師的風氣,而現在卻還有逆風而行的人。

生:另外也是交待寫作緣由。

師:而且這個李蟠才17歲,就“能行古道”,讓讀者感嘆。

回看全文,論點是層層推論,論證過程是正反對比論證,有條有理,非常嚴整。

快速整理一下手中的板書設計,立即背誦最後兩段。

師:下節課,我們要重點檢查單個的同學背誦。

學生整理的板書:

從師的作用

理應從師 從師的必要 正面提論點

從師的原則

古聖人從師 今衆人恥師

今不從師 愛其子擇師 於自身恥師

反面論證(對比)

一般人相師 士大夫恥師

孔子從師

從師範例 古之楷模

孔子之言

正面論證(兩部分)

寫作緣由 李蟠行古道 今之榜樣

論點:層層推論;論證:正反論證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案例 篇6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瞭解相關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2、掌握、積累文言文常用實詞和虛詞,熟記文中通假字,進而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

1、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明確結構。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

情意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掌握、積累文言文中常用實詞和虛詞;

2、疏通文意;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學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

課外作業

1、結合註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並熟讀成誦。

2、整理課後習題。

3、完成《同步練習》。

板書設計

授課主要內容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用《論語》中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一:瞭解相關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1、文學常識簡介:(學生答,教師補充)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2、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剛纔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爲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出示學習目標二: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

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

學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進而疏通文意。

在預習的基礎上讀通課文,讀準字詞。

1、疏通文意,掌握實詞與虛詞。

2、幫助學生歸納:

A:一詞多義

B: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C: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找出課文中出現的師,並說說它的不同含義: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案例 篇7

【教學目標】

分析《師說》一文所闡述的基本觀點。學習文章正反對比,有破有立的論說方法。掌握文言實詞“師、傳、受、惑、賤、聖、愚、足、攻、經”的意義和用法。

【知識講解】

一、關於作者

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諡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上,他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於“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論證嚴密,氣勢磅礴。

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爲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徵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爲。

韓愈的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淨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讚孟子闢排楊朱、墨子,認爲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複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學主張與創作

他認爲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爲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爲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爲善。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爲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衆多人物,寫法脫化於《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後敘》,融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清河張君墓誌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誌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貞曜先生墓誌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誌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於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他善於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苟”(《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並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後世有一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爲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樑》,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爲“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爲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尤其是以議論爲詩,甚至通篇議論,把詩歌寫成押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後的詩歌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字、詞、句式解說

1、古今異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於:“用來……的。”今作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吾從而師之(“從而”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作連詞的“從而”。從,跟隨;而,而且)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無論。今常用義爲:沒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風尚。今常用義爲:道路,道德,說)

今之衆人(衆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許多人)

句讀之不知(讀: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常用義爲:看着文字發出聲,讀dú)

蘇教版語文高一年級《師說》教學設計之十四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於“……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小學而大遺(小學:在小的方面學習。今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不必:不一定。今義爲:用不着,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

2、通假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讀shòu)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讀fǒu)

3、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名詞“師”帶賓語“道”,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復”中“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充當“或”的謂語,用作動詞:從師)

不恥相師(名詞“師”表自動:學習)

②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由一般只連接動詞不連接名詞的“而”與動詞“從”連接,用作意動:以……爲師)

而恥學於師(形容詞“恥”帶賓語“學於師”,用作意動:以……爲恥。下文“則恥相師”中“恥”同此)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名詞“師”帶賓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用作意動:以……爲師)

③形容詞用作名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放在動詞“解”之後充當賓語,用作名詞:疑

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愚”處於主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聖人、愚人)

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聖”、“愚”處於賓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聖人、愚人)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卑”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卑賤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則足羞”,是“以位卑者爲師足羞”的意思。形容詞“盛”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勢盛位高的人。“官盛則近諛”是“以官盛者爲師近諛”的意思)

4、一詞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名詞。下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而不從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猶且從師而問焉”、“而恥學於師”、“擇師而教之”、“彼童子之師”、“曰師曰弟子云者”、“聖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中“師”同此)

吾從而師之(以……爲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下文“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師”同此)

吾師道也(學習,動詞。下文“不恥相師”中“師”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動詞。下文“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師”同此)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疑難問題,名詞。下文“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塗,形容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理,名詞。下文“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師道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傳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聞道有先後”中“道”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名詞。下文“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道”同此)

餘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詞)

孰能無惑(沒有,動詞。下文“聖人無常師”中“無”同此)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連詞)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愚人。名詞。下文“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聖中加着重號“聖”、“愚”同此)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明;愚蠢。形容詞)

5、句式

①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此句判斷格式爲:“……者,……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此句判斷格式爲:“……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②被動句

不拘於時(用“於”介出動作行爲的主動者“時”,表示被動,“於”相當於“被”)

③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讀”、“惑”分別是“不知”、“不解”的賓語,其均藉助“之”字提前。這裏的“之”,是賓語提前的一個標誌)

④介詞結構後置

而恥學於師

不拘於時,學於餘(“於師”、“於餘”均放在動詞“學”後作補語,“於”相當於“向”)

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放在形容詞“賢”後面作補語,“於”相當於“比”)

三、內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教師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從師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擇師的標準:“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二段:運用對比的方法,批判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三個對比對比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正確的態度錯誤的態度

論據(一)(縱比)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這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論據(二)(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句讀之不知,……師焉。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之不解……不(師)焉。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據(三)(橫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鳴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與文章總論點的關係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發總論點

第三段:舉歷史名人爲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爲師的道理。

舉孔子的行動和言論來闡明道理,寥寥數語,卻又說得具體,有說明力。

第四段:讚揚李蟠“能行古道”,說明作《師說》的原因,又一次強調了自己的觀點。

本文的許多觀點在當時富有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借鑑作用,這些觀點是:

1、老師要教書,又要育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掌握知識的,要從師學習。(“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3、能者爲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些思想富有進步性。課文中也有些說法反映了作者的侷限性。

1、傳道的“道”,爲封建倫理道德。傳道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秩序。

2、文中還是流露出看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思想。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案例 篇8

教學目標:

1、在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掌握重點文言實、虛詞,詞語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分析本文“總—分”式的雙重論證結構。

3、闡述本文寫作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虛詞,詞語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並明晰本文“總—分”式的雙重論證結構。

教學難點:

闡述韓愈所論述“謙虛好學、尊師重教”的思想。

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問題引導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這裏針對第二課時設計教案

教學過程:

一、 導入(2min)

切入文本,直接導入。通過上節課我們的學習,大家已經疏通了文章大意,那麼接下來,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誦讀全文,來加深我們的學習的記憶,同時請同學們在誦讀的時候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爲誰而作?從文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二、 誦讀全文,整體感知(10min)

問題不難,從課文的最後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夥子的。

三、深入文本,討論研習(30min)

【問題二】韓愈爲什麼要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寫下這樣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想想看,有哪些原因?

【明確】可以總結爲三個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 他不拘於時,學於餘

③ 能行古道

【教師點撥】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雖然說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部分與李蟠相志同道合的人,而韓愈正是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精神,所以才以李蟠爲他們的代表來寫這篇文章的。也就是說,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根本的原因在於闡發“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的意義

【問題三】這裏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學習之道,那麼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第一、三兩段,分組討論“韓愈是如何認識古人從師之道呢?在課文裏有哪些體現?”

好,接下來我們先分析第一段,在這裏作者認爲的古人所從師之道的方法是什麼?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

【問題四】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麼有哪些方面的緣由呢?(根據原文概括回答)

【明確】教師的職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擇師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同樣的,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認爲的古人所從師之道的方法又是什麼?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無常師

【問題五】作者是如何論證古人學習無常師這一觀點的?

【明確】舉聖人從師卻無常師的範例) 行:孔子師老聃等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本段用的是什麼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同時引用聖人孔子的話,稱爲引用論證

【教師點撥】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於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於這種古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會有所啓發的。

【問題六】前面說過,韓愈爲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二段,討論明確)

【明確】

①社會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於師

②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1、縱比: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衆人,恥學於師。

2、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對其身,恥學於師。

3、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羣聚而笑之。

【點撥分析】

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並通過三組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全文通過對師的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從師之道的讚揚,對“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切體會到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時,也爲這位偉大文豪非凡的鬥爭勇氣和正直的品行所傾倒。

【問題設計】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裏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說》一文當時的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明確】可以說,韓愈的文章還送給以下的兩種人:

① 寫給當時那些不願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後果會很嚴重。 再讀文章最後一段文字,我想我們就不難理解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種社會風氣造成的憂心如焚是遠遠超過李蟠個人勤學好問帶給自己的喜悅的。(再讀課文最後一段)

②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複着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恆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爲經典。同學們,反思自己吧,讓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我們身上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藝術特色鑑賞】

1、頂真手法(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作用前後緊湊,氣勢通暢,前後事理有機聯繫,充分闡明它們之間的辨證關係。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2、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例如 “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種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