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

本文已影響 1.78W人 

教材依據】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

《師說》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單元第四篇課文。這個單元屬於古代議論性散文。“說”作爲一種文體,闡述某種觀點,學生初中學過《愛蓮說》《馬說》,對於此種問題有所接觸。本單元也學過《過秦論》,從本質來說,具有相似性。學習這篇文章,重點之一,是瞭解作者的觀點,學習作者的議論藝術,學會清晰有力的表達思想和見解。

一、 設計思路

1、 指導思想

語文學習,無論《課程標準》的規定,還是《考試大綱》的要求,歸根結底就是要發展獨立閱讀能力,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品質,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師說》這篇文章,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關於“從師”闡述及“老師”的角色定位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計劃用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以誦讀爲主,結合語境及註釋,疏通詞句,解決文言字詞等問題。本課時即第二課時,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觀點;從文本出發,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時代精神,並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老師作爲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引導者,主要通過設置問題,激發學生質疑探究,表達交流。老師適時予以指導,點撥。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的觀點,並賞析作者是如何圍繞觀點進行闡釋論證的;

借鑑文章的議論藝術,學習對比論證和說理論證方法;

探究作者的寫作背景,並進一步把握文章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

方法與途徑:問題教學法,探究法

情感與評價:學習作者“敢爲人師”的精神;學習勇於從師善於向他人學習的品質。

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ppt課件,呈現預設的問題,梳理的文章結構,補充的資料等

3、 重點與難點:

重點:瞭解作者的觀點,把握作者是如何圍繞觀點闡釋論證的。

【設計依據】論說類文本,根據課程標準---“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這一理念,把握作者的觀點,分析如何論證是教學的基本,也是重點。 基於這一設置,通過梳理文本內容,形成思維導圖,予以突破。

難點:把握文章的現實意義。

【設計依據】文以載道,《師說》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文章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對今天的學習生活仍是很好的借鑑。從文本出發,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時代精神,並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把握文章的現實意義,很有必要,但有難度,故確定爲教學難點。爲突破這一教學難點,預設三個問題,激發興趣,質疑探究,老師適時補充相關資料,力圖達成目標。

二、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論點,論據,論證,是論說文的三要素。《師說》是一篇闡述從師的必要性的論說文,也是千古傳誦的名篇。這節課,我們就來賞析《師說》的論證之精妙,探究其千古傳誦的原因。(ppt出示學習目標)

(二) 梳理作者觀點,分析論證方法

1、 誦讀課文,提取能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概括各段主旨。

【設計意圖】進一步熟悉文本內容,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2、 學生表達交流,師生點評。

3、 結合具體文段,分析並交流作者是如何展開論證的。

【設計意圖】深入研讀文本,賞析作者的說理論證(第一段)、正反對比論證(第二段)、及引用論證(第三段引用孔子從師的事例言論)等論證方法。

4、小結:文章開宗明義,提出關於從師學習的兩個觀點,其一是“古之學者必有師”,作者從老師的作用以及從師的必要性予以簡潔有力的闡述,接着又對從事學習的目的或者說擇師的標準進行探究,通過說理論證,從而歸納出第二個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二段運用三組對比,通過正反對比論證,揭露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行徑,從批判方面現象中證明第一個觀點。第三段,舉事例從正面論證第二個觀點。第四段交代寫作原因並以李蟠“能行古道”即從師之道、擇師之道,總結全文,呼應第一段中提出的兩個觀點。結構嚴謹,構思精巧。值得我們寫作借鑑。(ppt出示行文結構)

(三) 研讀文本,疑難探究

一代大儒朱熹曾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梳理完文章的內容及結構,瞭解了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方法,對文本內容有沒有什麼疑惑呢?請同學們質疑探討。(ppt出示預設的三個問題)

1“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我所爲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這一句,如何理解?

【設計意圖】設置此問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說的“傳道”“受業”“解惑”的實質。韓愈所謂的“道”,就是儒家之道,是探討自然與社會規律、法則的本質所在。 “師”掌握“道”,學生從師,就是從師之“道” ,而不是爲了別的什麼。如果教師只是從事簡單的文字的教學,“習其句讀”而已,不考慮“傳道”的首要任務,那就不成其爲師。

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這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是否矛盾?

【設計意圖】設置此問題,目的在於探討作者行文的現實針對性: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對象是士大夫之族。

3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學於餘”,就是“作師說以貽之”的真正原因?一代文學宗師爲什麼要爲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設計意圖】結尾段,看似交代寫作緣由,其實不僅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作爲正面論證。

李氏子“不拘於時,學於餘”真是當時社會難得一見的從師之古道,以作者的觀點,“古道”,即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聖人無常師”,這正是作者所大力倡導的。

(四) 文章的針對性及現實意義探討

文以載道,韓愈先生闡明瞭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好的論說文,總是鍼砭時弊,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思考:你從這篇文章中能讀出當時怎樣的社會狀況?你認爲我們現實生活中應當如何從師?

學生表達交流,教師補充相關背景。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根據文本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等內容,揣摩寫作背景;聯繫現實生活,引導“尊師”“從師”的良好習慣。

補充資料(ppt出示):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

(五)課堂小結

韓愈先生針對當時社會上層士大夫之族不行古道,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深感痛心,有的放矢、旗幟鮮明的提出老師的作用爲“傳道授業解惑”,這一觀點影響深遠;主要通過說理論證及正反對比論證闡述了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文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以及其人不顧流俗、勇於爲師的精神,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設計意圖】結合時代背景,認識韓愈“抗顏爲師”的大無畏精神

(六)作業佈置:

1、嘗試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法寫一段200字左右議論性的片段。

2、孟子認爲“人之患在好爲人師。”閱讀教輔《優化設計》拓展閱讀---《答嚴厚輿秀才論爲師道書》(柳宗元),說說你如何看待韓愈的 “好爲人師”的行爲。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進一步理解韓愈其人勇於爲師的精神,培養用於相互學習的良好習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