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一鍋下米條散文

本文已影響 1.85W人 

1

一鍋下米條散文

週六中午我做了一鍋下米條。

這是老家特有的。老家的燴麪、滷麪、胡辣湯,以及後來流傳開的紅燜羊肉,提起來都還有人誇幾句,但下米條卻根本沒人知道。

的確,它根本算不上一個特色小吃,不過是缺吃少穿的年代裏一道餬口充飢的飯食罷了。水裏添把米滾開,下幾束麪條,再配點豆子青菜,放點鹽,煮熟而已。這就是下米條。老家還有一種麪條吃法,叫“糊塗條”,做法和下米條几乎一樣,只是把大米湯換成玉米麪糊糊就是了。

可我偏偏就好這口。上大學以後,每次回家不管是我媽,還是我妗子,問我想吃啥,我尋思來尋思去,說:下米條!她們都笑我,說想給你做點好吃的吧,你偏偏願意吃個下米條!

因爲下米條在哪也沒吃到過,只有在自己家纔有的吃。

所以成家後我第一次告訴老公準備做下米條就是大米粥裏下面條時,他哭笑不得:這是什麼做法啊,聽都沒聽過!

但我做好了以後,老公和孩子吃得津津有味,連說“好吃好吃”。

2

前不久,我的一個朋友寫了一篇發自內心的好文——《傳承:成長路上那些事兒》,娓娓道來自己從爺爺奶奶、爸媽公婆以及老公身上感受到的積極向上的東西。“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一談起原生家庭,大家都一籌莫展,苦大仇深,可是我卻不完全這麼認爲。當然我不否認家庭可能給我們帶來的負面效應,但是這其中積極或者正面的作用有多少?可能真的被我們刻意的忽視掉了。今天我想寫寫家庭環境對我成長的正面影響。”

當我開始追憶兒時歲月時,首先想到的是個有口福的小女孩兒。

爸從湖南技校畢業分配至河南工廠工作,從此安家在北方。他很會做菜,喜甜喜辣,不知道那時他做的菜是否稱得上正宗湘菜,但在以吃麪食爲主的河南老家,在我生活了許多年的衚衕裏,已經很稀罕了,學校的同學也常到我家吃飯,甚至有的都想交伙食費天天去吃。

我到外地求學工作成家之後,每每從我回家前幾天,爸就開始買菜、備菜,長時間待在廚房裏,煎炸蒸煮,一個人安靜地忙着。

他特別不善言談,只好把很濃很濃的對我們的愛都熬進菜的湯汁裏,藏進飯的香氣裏。

媽更是沒閒着過。對兒時媽媽的記憶最多的就是她坐在縫紉機前咯噔咯噔地踩個不停的畫面。她十分擅長布藝編織,不僅我們姐弟倆小時候所有的衣服和布鞋都是她的傑作,她還經常幫忙給鄰里鄉親們做。小學時在班級裏讀自己寫的作文《我的媽媽》,有個同學提問道:“難道給別人做衣服不收錢嗎?不可能!”我深感冤枉,可事實就是如此。

生長在河南的媽媽很會做麪食,她做的下米條、糊塗條、滷麪、餃子都是我的.最愛。說起她的調餃子餡手藝,在我同學中間的口碑也相當贊。上中學的時候,每年12月31日班裏元旦聯歡最後一個“節目”就是包餃子。媽媽在當天上午就把一大盆餃子餡調好,把面活好,中午我們用三輪車把餡和麪運到教室,等到晚上同學們一起熱鬧地包餃子吃餃子,都誇我媽餃子餡調得好。等到夜深人靜,我再把空盆面板擀麪杖什麼的拿回去還給媽。這,就曾經是我們青春版的跨年啊。

我一直是個有福之人,從小“吃”“穿”不愁,還有一雙對我們寵愛有加、呵護備至,對鄰里鄉親和我的同學們極度和善、熱心的父母。歲月匆匆,尚未來得及繼承他們的廚藝布藝本事就離開了家漂泊在外,不過,在小火慢煨的日子裏,他們不經意不刻意的身教,卻成就了我和善、熱忱、樸實、溫暖的性子。

就像我的朋友在她的文章裏寫的那樣,“發現家庭與成長對自己的正面影響,也是認識自己的重要一課。”“想想,我們從我們的家庭那裏,曾經得到過什麼,而我們又能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一點什麼呢。”

這真的是一個好問題。我們能給孩子多少以及怎樣的正面影響呢?

24 Mar. 青島

3

女兒上初中以後,除了到學校和培訓班上課之外,醒着的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自己房間裏,做作業,聽歌,以及從事自己的祕密活動。

我不僅從她的學習世界完全脫離開來,就連她想穿什麼不想穿什麼,想吃什麼不想吃什麼,想看什麼書不想看什麼書,喜歡和誰交往不喜歡和誰交往,我能對她有的影響力幾乎弱到零。

如果把我們目前的關係打個比方,似乎有點像“藕斷絲連”。

“斷”的過程是痛苦的,結果卻有如進入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斷”掉的恰恰正是那些負面的影響力,是控制,是干涉,是束縛。

嚐到“斷”的甜頭之後,我一度成了甩手掌櫃,幾乎不聞不問。當時出現的熱詞,正好用在了我的身上:佛系。

女兒也自封爲“佛系少女”。

當“傳承”這個命題來到我身邊後,我不禁思量開來:當古老厚重的傳承遇上後現代的“佛系”,父母究竟該如何施加對孩子的正面影響力?

苦口婆心地曉之以理,語重心長地動之以情?孩子直接捂上耳朵,關上房門,鎖上心扉,任爾東西南北風

說來有意思,我最後找到的突破口卻竟然是“吃”,逐漸演化成我們之間“藕斷絲連”關係中的其中一根絲。

4

我在好玩的《活趣之家55條》裏注意到,其中倒數第二條竟是——全家拿手菜加起來有5個以上。

我和老公都不算是很會做菜的人,雖然做起家常菜來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互相吹捧,但稱得上“拿手菜”的可真沒幾道,更別提什麼祕製特色菜了。

我於是突然開悟,把傳承、影響力、廚藝、儀式感等不搭邊的幾樣原料燴在了一起,決定從“認真做飯”入手,重建我們對女兒的影響力。當然,我想傳承的不僅僅是“私家飯菜”,更是家的味道,是我年過不惑才悟出的一種生活態度,我希望它能成爲一種獨特的“家風”。

我把它寫在了廚房門上:“認真地對待每一頓飯。”

希望我的女兒,無論將來一個人的時候,兩個人的時候,還是三個人的時候,都能認真地做每一頓飯,認真地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希望我的女兒,無論意氣風發的時候,萎靡頹唐的時候,還是傷心欲絕的時候,都能記得好好吃飯。廚房,能夠讓一個女人平靜,美食,能夠讓她擁有“活着真美好”的覺知,用心地爲家人準備飯菜,能夠令她專注當下,收穫快樂。

認真地對待每一頓飯,能讓我們更好地愛自己,更好地表達對家人的愛。

如果甜辣的湘菜能讓我回味起爸爸的“寵愛”,下米條、糊塗條、滷麪,這些能讓我回憶起媽媽的味道,那麼,我希望能讓女兒將來回憶起的,是我準備出的一份好看又好吃的早餐,幾道可能很普通但卻很“獨家”的飯菜,是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吃飯的樣子。

於是剛剛過去的這個週六我做了一鍋下米條。早晨就把花生米、黃豆、大米泡上。快中午時,將它們一起煮上,開鍋後,放入幾綹細掛麪,撒進去一把玉米粒。等快煮好時,放入幾片青菜葉,蝦仁蝦皮,蔥花,鹽,滴上幾滴醋和香油。

我把這一鍋下米條,做給女兒吃,將來還要教會她做給我的外孫們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