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練習

本文已影響 2.32W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練習1

文言文閱讀(共10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練習

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第8—10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小題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三裏之城 之: (2)委而去之 去:

(3)親戚畔之 畔: (4)多助之至 至: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4分)

(1)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

(2)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翻譯:

小題3:文章中哪個語句最能體現作者的仁政思想?(用文中句子作答)參考答案:

小題1:(1)之:的 (2)去:離開 (3)畔:通“叛” (4)至:到了極點

小題2:(1)這(是)天時不如地利。 (2)鞏固國防,不依靠山河的險要。

小題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小題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要求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解釋進行重點識記。還要求學生對文章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去”字在這裏是“離開”的意思。“畔”的通假,一定要記住。

小題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注意1句“是”和判斷句式。2句“以”的意思。

小題3:

試題分析:能夠大致翻譯本文,然後根據要求寫出相關語句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練習2

【甲】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龔自珍)

小題1:下列加線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B.朝服衣冠/皆朝於齊

C.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D.宮婦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小題2:下面句子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

例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B.菊,花之隱逸者也。

C.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D.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小題4:【甲】【乙】兩文在寫作手法上都運用了類比,運用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

小題5:解釋【丙】文中加線詞的意思。

①吟鞭東指即天涯 ② 落紅不是無情物

②賞析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參考答案:

小題1:A

小題2:.B

小題3:①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②使人民安定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關鍵詞“域”“國”各1分)

小題4:【甲】文以自身切身感受設喻把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之間相似處進行類比,巧妙地諷喻齊王,收到很好的說服效果;【乙】文以戰爭爲例,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後類推出治國的道理,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小題5:①吟鞭-馬鞭落紅-落花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用形象的比喻, 表明作者要爲國爲民儘自己最後一份心力。

試題分析:

小題1:A-憑藉、依靠,B-早晨/朝見,C-護城河/池塘,D-偏愛/私情。

小題2:例句是判斷句,A句是倒裝句,賓語前置,C句是倒裝句,定語後置,D句是被動句。

小題3: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孰”“以”“界”,都是課本註解中的重點字,分別譯爲“誰”“憑藉”“界限”。瞭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4:【甲】文把自己的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進行類比,由己及王,使齊王認識到積弊之深,從而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議。這種類比,收到很好的諷諫效果;【乙】文把戰爭與治國類比,由戰爭推論到治國,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使君王認識到治理國家中人和的重要性。這種類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小題5:“吟鞭”理解起來較爲困難,根據語境可譯爲“馬鞭”。賞析句子可以選擇比喻的角度,當然也可從象徵的角度出發。表明作者雖然辭官還鄉但仍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愛國情懷和要爲國爲民儘自己最後一份心力的奉獻精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練習3

比較閱讀下邊兩篇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戰於長勺:( )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故克之三裏之城B.何以戰以天下之所順

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D.小信未孚必以信

小題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題4:甲文記載了莊公與曹劌的對話,最終莊公在曹劌的啓發下認識到要想打勝仗只能依靠“ ___,____ ,____ 。”的做法。這種做法所體現的思想恰好與乙文中強調的戰爭三要素之一“____”思想是一致的。

小題5:兩篇文章都不約而同的體現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請寫一句能體現這一思想的詩文。

參考答案:

小題1:鄙:目光短淺; 於: 在。

小題2:B

小題3: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小題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人和

小題5:示例:民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考題分析:

小題1:學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2:B中二者都是“憑藉”。

小題3: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4:學生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學會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容。

小題5:能結合觀點進行積累,合理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練習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選自課文孟子兩章》)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4分)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4)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小題2: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環而攻之而不勝委而去之

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問:“何以戰?”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小題4:文中體現了孟子怎樣的治國主張?(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4分)(1)捨去 (2)限制(限止) (3)國防(4)極點

小題1:(2分)D

小題1:(2分)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被內外親戚背叛的人,

所以君子不戰則已,作戰就一定能勝利。

小題1:(2分)要施行“王道”(“仁政”),實現“人和”,使天下歸順。

(或“要體恤百姓,凝聚人心”)

小題1:學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D中二者都是“憑藉”。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

小題1:學生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學會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容。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