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精選21篇)

本文已影響 1.69W人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教學設計(精選21篇)

古詩教學設計 篇1

【教材簡說】

本課共有兩首古詩,這兩首詩言簡意賅,貼近兒童生活。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春曉》中詩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瞬間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那聲聲鳥鳴、落地花瓣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也可以感受到詩人由喜而惜的陣陣情懷。在《村居》中千里鶯啼、花草楊柳、春風輕霧,令人陶醉;少年兒童在大好春光中盡情放飛、玩耍。在文字的引導下、在聲聲的誦讀中怎不叫人愛春和奮發!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

1、春天,鶯歌燕舞、百花齊放,多麼令人賞心悅目。使人從心底由衷地喜歡她。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樣也非常喜歡春天!所以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讚美春天,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題。(區分“春”“村”的讀音)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

⑴ 學生藉助拼音讀古詩。

⑵ 準確認讀詩中的生字。

三、試讀課文、讀出詩韻

1、師範讀:

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和“天、煙、鳶”。

2、學生跟師讀。

3、指名讀。

4、師生對讀。

5、學生齊讀。

四、認讀、識記生字

1、指名拼讀生字:

(領讀)

(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齊讀生字。

3、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⑴ 自由記生字。

⑵ 共同探討識記生字的辦法。

(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讀──詩 對──樹──村 睡──眠

閃──問──間──聞 屋──居 醒──醉 親──童

外──處

五、鞏固生字

1、認讀生字卡片。

2、讀詞語鞏固生字:

兩首古詩 一首兒歌 冬眠 到處 見聞

鄉村 居住 煙花 童話 散步

六、指導寫字

1、書寫生字“古、聲、多”。

2、觀察生字的結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筆順,並逐一指導:

古:橫要長而凸。

聲:上爲“士”,上橫長,下橫短。

多:上下兩部分一樣,但位置要注意必須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練習書寫。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齊讀生字。

2、開火車讀生字。

二、朗讀感悟、理解古詩

1、看課文插圖,聽配樂朗誦。

2、全班齊讀《春曉》、《村居》。

3、學生自由讀,思考:我從中讀懂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

4、交流彙報自讀情況,並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5、分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6、反饋釋疑,教師對重點問題進行簡單講解或點撥。

三、背誦古詩

1、指導朗誦。(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⑴ 師範讀。

⑵ 自願讀。

⑶比賽讀(同桌賽、小組賽)。

2、背誦古詩。(指名背、小組背、齊背、師生對背等。)

3、吟誦古詩、唱古詩。

四、指導書寫

1、口頭擴詞:

古( )( )( ) 聲( )( )( )

多( )( )( ) 處( )( )( )

知( )( )( ) 忙( )( )( )

2、書寫生字“處、知、忙”。

3、觀察生字的結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的筆順,並逐一指導。

處:半包圍結構,捺要拖長、“包住”。

知:左右結構,“口”在右邊偏下。

忙;左右結構,“豎”要垂直且稍長。

4、學生練習書寫,師巡視、指導。

【擴展活動】

1、班裏開展一次放風箏活動。

2、在春天裏,約會古詩。

3、小組合作,演繹《春曉》。

古詩教學設計 篇2

教材簡析:

本課是唐代和宋代詩人寫的兩首描寫春天的詩,內容和觀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發現的特點,與本組教材主題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這首詩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會長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環,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樣無情地焚燒也不能把它燒盡,只要春風一吹,小草又會蓬勃生長。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運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與人物融爲一體,描繪了一幅動靜結合的畫面,極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悅之情也盡在對景物、人物的描寫之中。這首詩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樹上的花已經落了,但樹葉還沒有長得茂盛濃密。一個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黃蝴蝶,這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怎麼也找不到了。

學情分析:

對於古詩,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所瞭解,教學本課,就是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因爲“感受不同時期、不同人物運用不同語言形式,表達同一種情感——熱愛春天”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難,因此,我把本課放在了本單元最後來學,主要就是爲了更好地突破這一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指導學生會認 7 個生字,會寫 9 個字。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引導學生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認 7 個生字,會寫 9 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

瞭解古詩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感受不同時期、不同人物運用不同語言形式,表達同一種情感——熱愛春天。

教法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媒體輔助法、誦讀法、想象法等。

學法:誦讀法、勾畫圈點法、自讀自悟法等。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勵導入。

1.人們對春天有着特殊的感情,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2.不同時期、不同人物運用了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同一種情感——熱愛春天。

3.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古人所作的'兩首贊春古詩。

4.板書課題:古詩兩首。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藉助拼音自己讀課文。

2.指名讀.

(1)注意兩個“一”的讀法,前一個“一”讀yí,後一個“一”讀yì。

(2)注意糾正錯音。

(3)注意讀出節奏。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四、理解詩句,熟讀成誦。

1.出示課件,整體感知詩的意境。

2.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互相談談對詩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師做重點指導。

離離:形容野草茂盛的樣子。

歲:年。

盡:完。

生:生長。

榮:茂盛。

4.質疑問難,深入理解詩句。

提問: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預設:

爲什麼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呢,

議答:野火只能燒掉草的莖葉,草根理在泥土裏,是燒不掉的,所以來年春天,草還會重新長出來,從而體會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白居易爲什麼要寫草呢?

議答:白居易讚賞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告訴人們要學習草頑強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學生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五、自學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內交流。

未: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宿:寶蓋不宜太寬。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溝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溝的拐彎處要圓潤

3.指導書寫。

古詩教學設計 篇3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在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鬆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薰陶。

課時安排:

1.瞭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教師以抒情的話語,爲課堂營造輕快、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不露聲色地點明瞭詩歌的學習要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出節奏。]

3.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藉助課文註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2. 交流反饋。

學習《牧童》。

(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麼?

感受到孩子是那麼的悠閒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說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後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麼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麼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而詩人又想借這個小牧童表達什麼呢?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學習《舟過安仁》

(1)理解字詞

(2)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爲什麼?

[學生放飛想象,彷彿和詩中的兩個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張傘使風,聽到了水聲、風聲、歡笑聲,想到了自己曾做過的調皮事,怎能不喜歡呢?而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3)帶着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閒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古詩舟過安仁的詩意)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麼話想對誰說?

[學了這兩首詩,學生一定有很多感觸,因此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美美誦讀,然後說說自己的心裏話,可對詩中的兒童說,對家人說,對老師說……既可給學生傾吐的機會,又可拓寬思維、豐富體驗。]

五.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通過回憶,既鞏固了舊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2.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3.老師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結合課前預習,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主發現詞與詩的區別,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1)自由讀詞,讀準字音。(注意:醉、媚、鋤、媼、亡賴、剝)

(2)合作探究,理解字詞。(可以查字典、看圖、聯繫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麼感受,試着用一個詞語概括。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畫面,談感受,整體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爲下面準確地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2.課文中,什麼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感情練讀,讀出孩子們的輕鬆、活潑、愉快。

(2)“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他們會親熱地說些什麼呢?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醉”。)

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

[從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選擇句子研讀體會,學生興趣濃厚。三個兒子的鋪排描寫,生動傳神的動作,讀起來琅琅上口,理解起來形象自然。老夫婦的親密無間,配合學生的大膽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這樣,更加拉近了學生與詞中人物的距離,貼近了人物的心理,豐富了人物的,使形象更加真實、豐滿。]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結合圖畫,說說感受。

四.再讀全文,昇華情感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再讀全文,再現畫面,並用自己的語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來。不僅是對全文意思的鞏固,又鍛鍊了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總結:鄉村條件簡樸,但環境優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溫馨,難怪令人陶醉。你能通過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興趣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練習設計:

1.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3)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2.讀了這三首古詩詞,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情景?體會到怎樣的樂趣?

3.利用課餘時間,讀讀宋詞等經典文學作品,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教學建議:

1.三首古詩詞貼近兒童生活,易於學生理解;語言生動形象,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教學中可安排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三首古詩詞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個性體驗,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並逐步掌握詩詞學習的主要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2.本課教學可重點抓住人物動作詩詞文義,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採取誦讀、想象、吟唱、繪畫、改編等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讀”,古詩詞教學尤應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音律美;領略詩詞的意境美;領悟詩詞的情感美,在熟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正確地背誦下來。

補充資料:

1.作者生平:

呂岩:字洞賓,唐代京兆人。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詩以善寫田園著稱,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其詞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與蘇軾並稱爲“蘇辛”。

2.楊萬里其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

桑茶坑道中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着,一牛吃過柳陰西。

閒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

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古詩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並說說詩句的意思。

3.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薰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後你知道了什麼?(這課書要學習兩首古詩。)讀後你想到了什麼?(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兩首”指的是哪兩首?是誰寫的?詩的內容是什麼?詩人想表達什麼感情?)

3.師:這兩首古詩分別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于謙和王冕。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藉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洗硯池 千錘萬擊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繫註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5.檢查預習。以讀準字音、質疑爲重點。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後評讀)

(2)填空練習:《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千錘萬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纔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採石灰岩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製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閒”,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麼特點呢?(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裏開採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麼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3.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有什麼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4.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5、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石灰吟》這首古詩的?(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1.背誦《石灰吟》。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後一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

1.指名背誦《石灰吟》。

2.彙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墨梅》

1.瞭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爲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麼特點?詩人爲什麼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麼樣的感情?)

2.講解詩意。

(1)教師範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藉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爲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裏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麼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後兩句: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後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裏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誇讚它顏色的鮮豔,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墨梅還有什麼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豔麗來討人稱讚,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麼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繫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後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三、總結複習。

1.分組朗讀兩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麼樣的感情讀?(語調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四、作業。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着自學。

《墨梅》寫作背景

梅的創始,和文學有密切關係,先是北宋林和靖、蘇東坡等詩人熱情地歌頌梅花的丰神和風骨,使人們對梅花產生了無限珍愛的感情,“無聲之詩”的畫繼之而起,侮花也就成爲畫壇上盛極一時的題材了。

當時對畫梅最有創造和貢獻的當推釋仲仁和揚補之。仲仁又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於窗紙上而得到啓發,創作了用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湯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讚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此詩最大的特點是託物言志。

詩先在一、二句描繪墨梅的形象,然後在三、四兩句寫墨梅的志願,一個外表雖然並不嬌妍,但內在氣質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它不想用鮮豔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爲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爲一體,字面上在讚譽梅花,實際上是讚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課前思考: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千錘萬擊: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擊纔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採石灰岩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製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閒”,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

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課後反思:

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進行描寫。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豔麗來討人稱讚,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繫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後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由於學生對這首詩早已熟讀能誦,所以學習很輕鬆,同時還進行了拓展和積累。

課後反思:

如果說對於本篇課文的教學有什麼要說的,我覺得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兩節課就學這些太少。我們要補充一些典型的託物言志的詩,豐富學生的積累,而且要會靈活應用。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爲有暗香來。

青松 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

竹石 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課後反思:

在網站上看見了關於詠物詩的內容,對自己很有啓發,和大家共享:

詠物詩的特點在於託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爲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

鑑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欣賞作者對於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激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爲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詠物詩既是託物言志,就要表達自己寄託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閒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情。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託,但不管有沒有寄託,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託物言志,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如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託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爲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體描寫上,詠物詩通常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如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

古詩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註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薰陶。

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衆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詩聖、詩仙)

2、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註釋,結合插圖,介紹背景。

2、過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自讀古詩,做到“五不”。

2、自讀古詩,思考問題,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四、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互讀古詩,檢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詩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2、老師點撥:“閒”是悠閒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閒地飄去”。“厭”的註釋是“滿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的變通。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一下“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

六、指導朗讀

1、《獨坐敬亭山》圍繞着“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

2、多種形式讀詩: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

七、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禺錫是怎樣描寫的。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註釋,試着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

3、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

4、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5、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

三、引導賞析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四、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課外繼續收集山水詩。

五、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一、複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帶着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指名看圖說出意思。朗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瞭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裏?可先讓學生來回答。老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裏,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緩慢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合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擡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課後反思:本課教學是按照運用插圖和老師的導語進入詩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來進行。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風光的美。在學習《憶江南》這首詞時,拓展了另兩首,學生對這首詞的瞭解更深入。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分角色,在對話中鞏固詞義。

古詩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認知: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8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瞭解古詩的大概內容,感受詩句的節奏美,體會詩的意境美,初步感受這種文化內涵。

2. 情感:通過教學實踐,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古詩的情感;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入境入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想象畫面、繪畫等方法來體會詩文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認識12個生字,寫好8個生字。

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 創情境、激興趣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美、水美,風景如畫,名勝衆多。你們當中有誰曾和父母、親人一同去旅遊過?都去過哪兒?能談談你的感受嗎?

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感受一下廬山瀑布的壯美和山行的快樂吧!

揭示並板書課題。

二、讀古詩,學生字

(一)

1、學生自讀(投影:出示兩首詩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順。

2、再讀,圈出生字詞,多讀幾遍。

3、開火車讀,同桌間互讀並糾錯。

4、去掉拼音讀,達到正確熟練。

(二)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

1、用卡片出示要求會讀的生字詞,反覆認讀。

2、卡片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指名反覆認讀,並試着組一組詞語。喚起學生已有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努力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情緒並蓄勢成“憤”的狀態。

通過反覆誦讀逐步達到正確熟練,爲背誦打基礎

脫離語言環境,強化對生字的記憶

(三)指導背誦

1、教師引導:同學們,現在你們都能把兩首詩正確地讀下來了。就看誰最先把它們背下來了。

2、學生自由練習背誦,初步感受詩的節奏美。

3、檢查背誦情況。

三、想象詩境,瞭解古詩內容

(一)感受《望廬山瀑布》

1、師:這又是一首李白的詩,你們對李白有那些瞭解?

生:.暢談李白。

2、生齊讀課題。

師:通過讀題你知道了什麼?理解“望”字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李白望到的廬山瀑布的樣子。(示插圖)

師介紹廬山、香爐峯以及瀑布

3、師:李白在詩中是怎樣誇廬山瀑布的呢?

生讀詩後小組內交流討論然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反覆吟誦古詩。

交流過程中師適時點撥

重點理解:紫煙 遙看 飛流 三千尺 疑

4、質疑問難

5、師:輕聲背誦古詩,邊背誦邊想象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6、你能用自己的話也來誇一誇廬山瀑布嗎?

(二)進一步理解《山行》

1、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麼方法來學習。

2、 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 彙報。說說學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

4、 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5、細讀

(1) 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 指名讀,讀後評價。

(3) 教師有感情地範讀,學生評點。

(4) 學生找學習夥伴一起練讀。

6、誦讀

(1) 出示掛圖,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 挑戰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 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 背誦展示。

四、書寫、識記生字

(一)自學八個生字,觀察每一個生字的字形,確定識記方法。

(二)小組內交流

1、交流識記方法

2、擴詞

(三)班內彙報

(四)指導書寫

1、引導學生觀察每個字的字形結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學生自己提出不好書寫的字,師生共同解決。

3、師生共同仿寫

4、點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將詩背下來,在頭腦“自現”詩的意境實現初步感悟。

充分讓學生在進一步鞏固理解古詩基礎上背誦、積累。在誦讀中學生將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覺潛入到詩所描繪的情景中去,有的學生搖頭晃腦,朗誦得有滋有味。

打通想象世界與經驗世界的聯繫。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爲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的質量。

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提高閱讀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這一環節的設計,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生字教學也要讓學生成爲主動參與者。由學生自己想辦法記憶字形,他們會記得更牢固。同時,生字的正確、規範書寫是一項紮紮實實的基本功,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從小應養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古詩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古詩詞描述的景物和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4、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詞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並想象描寫的畫面。

2、背誦古詩詞,默寫《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課前準備

1、師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指導學生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瞭解詩人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鄉村四月。

師生談話:孩子們,在四月的春天,你們到過鄉村嗎?在你們心目中的鄉村,是怎樣的一種情景?下面我們來看看宋朝詩人翁卷是怎樣來寫鄉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師:仔細觀察插圖,圖上描繪一幅怎樣的生動畫面?

(學生仔細觀察後談感受,教師從“初夏美景”和“農民繁忙”進行指導。)

3、師生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弄懂詩意

1、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評價。

4、小組合作,結合文中的插圖和註釋,利用工具書弄清句意。

5、小組交流,講講詩意。

三、全班交流,品評朗誦,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結合畫面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誦讀昇華。

師:前兩句詩描寫了那些景物?

(綠原、白川、子規、煙雨)

師:作者用這些特有的景物給我們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圖,誰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給我們描述?

(3~5位同學描述)(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師:這樣一幅美麗動人的鄉村風光,假如你是詩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愛、高興、讚美、欣賞)

師:我們帶着自己的感受邊讀邊想象畫面

師:誰來讀後兩句詩,要讀出自己的感受,說說爲什麼要這樣讀。

生1:我從“閒人少”體會到農民都忙農活去了。

生2:從“才……又”知道了農民剛乾完蠶桑又去忙插秧,說明勞動緊張而繁忙,也看得出農民很辛苦。

生3:讀完了這兩句詩,我覺得勞動人民很偉大,我要讚美他們。

……

3、師小結全詩:

前兩句着重寫景,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

後兩句着重寫人,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讚美。

4、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地朗讀。

四、熟讀背誦,積累語言

五、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古詩,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

蠶 桑 晝 耘 績

1、“蠶、桑、晝”的讀音,書寫時上下結構要勻稱。

2、“耘、績”書寫時要注意左窄又寬。

七、作業

1、抄寫《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2、收集描寫田園風光古詩詞,選擇一兩首背下來。

附: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遊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課時

《漁歌子》

一、聯繫詩詞,比較異同,揭示課題

1、學生背誦剛學的兩首詩,教師有感情地吟誦《漁歌子》。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詞:《漁歌子》,請同學們把它和前面兩首詩比較一下,詞和古詩有什麼區別?

2、你知道什麼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爲曲所填的詞。由於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瞭解作者:

張志和:唐代詩人。今浙江金華市人,在朝廷上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借表現漁父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著有《玄貞子》,今流傳《漁歌子》五首。

4、你瞭解或背誦過哪些詞嗎?試着背一背(本冊學了《憶江南》)。

二、初讀感知,反覆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鷺”“鱖”“箬笠”“簔”的讀音。

2、組內輪流讀詞,相互糾正讀音。

3、小組合作,自己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結合文中的插圖和註釋,利用工具書弄清句意。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三、交流討論,朗讀感悟,想象畫面

1、學生圍繞詞的內容質疑。

2、歸納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詩人爲什麼不想回家?

生:也許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師:大自然真的很美嗎?你從詞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鷺展翅高飛,肥美的鱖魚在水面跳躍”我覺得美。

師:請你讀出你的感受。讀──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鷺高飛,我想到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句詩。

師:真會聯想,請你讀此句。生讀──

生:我覺得“青山、白鷺、桃花、鱖魚”都美。

師:這些景物的確很美,師邊做手勢(姿態語言)邊讀前兩句詞。

生:我感受到了這些景物一靜一動,動靜結合。

師:真能幹,大家找找詞中出現了哪些顏色?再仔細想想。

生:山是青的,鷺是白的,桃花是紅的,箬笠青的,蓑衣綠的。構成了一幅美的畫面。

師:真會發現,一青一白,一紅一綠,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

大家看看最後一句詞,還有什麼趕來啦?

──斜風細雨(生齊答)

師:是啊,整個大地低沉浸在朦朧的煙雨之中,更讓人流連。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一切都顯得詩情畫意,難道我們不喜歡這樣的美景嗎?假如你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會怎樣?

生:被陶醉,我要大聲讚美。

生:我要把它畫下來。

生:我要悠閒自在地體驗一番。

……

師:大家明白“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原因了嗎?

3、生邊讀邊想象這幅畫面。

4、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四、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塞 鷺 笠

書寫時要注意上下結構勻稱。“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鷺”中“路”不能寫得太寬和太長。

五、作業

1、默寫《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2、自選(爲語文園地六展示臺做準備):

⑴ 選擇一至二首詩詞,詩配畫。(可以是收集的詩詞)

⑵ 寫一首描寫鄉村景色的小詩。

【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境美──人忙

成人──日夜辛勞

四時田園雜興

兒童──天真可愛

白鷺 桃花 鱖魚

漁歌子 鄉村美境

斜風細雨

古詩教學設計 篇8

設計思路:

《夜書所見》也是七言絕句,作者是宋代詩人葉紹翁。全詩描繪了深秋夜晚,兒童提着燈籠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從《夜書所見》中感悟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教學難點:感情詩意,體會情感。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學習新知

(一)背誦古詩《小兒垂釣》。

(二)這節課我們接着學習另外一首古詩。

(三)板書課題《夜書所見》。

(四)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一)學生自由讀古詩,圈出古詩中的生字。

(二)試着拼讀生字,把字音讀準,把古詩讀通順。

(三)認讀生字。

1、出示帶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讀,重點讀好“借”“應”。

2、請讀對的學生領讀。

3、小組交流:用什麼方法記住它們?

4、全班交流。

(四)讀詞語。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開火車讀。

(五)指名讀古詩。

(六)師範讀古詩。

(七)學生齊讀古詩。(讓學生有學習主人的意識,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細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這首詩寫了什麼呢?看了這幅圖,你一定會明白的。

(二)請同學們仔細看圖,你看到了什麼?

(三)學生反饋。

(四)你們說的這些,都能從這首詩中找到相對應的字或詞,請大家找一找。

(五)小組內交流找到的內容。

(六)全班交流。(讓學生從形象直觀的圖入手,找文中相對應的景,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七)討論詩意。詞的意思我們理解了,現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詩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請大家四人一組討論詩意。

(八)交流:

1、重點提示,引導學生從圖中看“江中的詩人在很冷的'夜晚還不睡”,來想象他不睡的原因,從而體會出詩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

2、第二行詩也可引導學生想象:詩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時想到了什麼。

四、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一)聽朗讀錄音,學生練習讀。

(二)誰給我們展示一下?

(三)學生讀詩。

(四)學生自由背一背。

(五)師生背,師背前一句,生接後一句。

(六)齊背。

五、總結昇華,課外拓展

(一)學生談學習收穫。

(二)師小結: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裏,大家的收穫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有更多的收穫。

古詩教學設計 篇9

設計模式

從單篇精讀課型模型設計向羣文閱讀課型轉變,用羣文閱讀的方法嘗試詩歌教學。

設計理念

摒棄單篇精讀、摒棄老師閱讀、傳統按部就班學習,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去理解,質疑和發現,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

文本選擇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過零丁洋》

議題

愛國詩人的詩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關,深入認識其作品思想意義、藝術特色和各個時期不同創作風格。

設計重點

1.通過閱讀古詩詞,感受詩歌魅力;

2.認識作者在不同時期創作的思想意義、藝術特點和創作風格;

3.在危難時期,中國士大夫階層流露出的愛國主義最強音!

設計準備

多媒體課件、背景音樂設計

展示課型:羣文閱讀課

單元主題:愛國

設計課時

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創設情境:欣賞歌曲《精忠報國》

雖然說,古人的“精忠報國”維護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他們那種把維護國家利益與安全視爲最高使命的愛國情結,卻滋養着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愈是危難時期,這種情感表達的就愈強烈、愈是令人感動。今天我們學習的四首古詩,正是在危難時期,中國士大夫階層流露出的愛國主義最強音!

二、主題明確

本堂課的主題是“愛國情懷”。本堂課的四首詩也都與愛國有關。

古詩詞的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讀出節奏和情感。(難點)

2.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題。(重點)

3.分析鑑賞名句,背誦默寫課文。(重點)

4.比較四首詩歌的異同。

5.談談自己的誦讀體會。

三、初讀詩歌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同桌互相評價。

2.學生示範朗讀

根據同桌和小組推薦,找同學範讀,四首詩任意選擇。

3.音頻示範朗讀

4.結合範讀,自由朗讀,讀出節奏和情感。

四、質疑發現

四首詩都是表達愛國情感的,但各有什麼側重?即具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要找出依據。同學可以根據詩歌材料的寫作背景自由評價。老師歸納明確(老師僅示範《春望》,另外三篇學生自己做答):

《春望》通過一個“望”字,表達一個“憂”字。(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通過一個“猶”字,表達一個“憤”字。(抒發詩人對士風和時局的憂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通過一個“思”字,表達一個“願”字。(表達自己還願意爲祖國收復失地國家統一而現身的強烈願望。)

《過零丁洋》通過一個“死”字,表達一個“忠”字!

五、合作探究

(一)這四首詩歌在課文中的編排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

(1)學生回答(預設):杜甫和杜牧是唐代的。他們雖都生活在晚唐,但杜甫(712——770)又早於杜牧(803——852);陸游和文天祥都是南宋的,雖都生活在南宋時期,但陸游(1125——1210)又早於文天祥(1236——1283)。按作者所處的時期和寫作時間的先後安排的,因此不能顛倒。

(2)學生回答(預設):四首詩歌表達的愛國情感由淺入深,從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到對士風和時局腐朽的“憂憤”;從日思夜想爲國家統一而重返沙場的強烈“願望”,到不受敵人威逼利誘而從容就義的對國家的赤膽“忠心”。愛國情感逐步昇華,愈來愈激昂,因此不能調換順序。

(二)學完四首詩,有何發現和收穫

1.找出這四首詩的相似之處:

(1)不論處於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感是一脈相承的。

(2)他們都處於王朝的沒落時期,卻成就了不朽的詩篇。時代的不幸,是詩歌的大幸。時代的苦難,國家的衰敗,造就了文學藝術的.繁榮昌盛。

(3)詩人因愛國,而和詩篇名垂青史。

1.你認爲四首詩中最能體現詩人愛國深情的詞語或句子分別是什麼?爲什麼?(老師只提供鑑賞名句的範例學生各抒己見,有理有據即可。)

預設答案:

1、《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因爲: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表達了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情感。

2.《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因爲:【賣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國的悲和恨,隔着河還在唱着《玉樹後庭花》。《後庭花》乃亡國之音。南朝陳皇帝陳叔寶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至亡國,所以後世以此曲爲亡國之音。說“商女”不知亡國之恨而唱亡國之音,表面上是斥責“商女”,實際上另有所指,真正應該汗顏的是座中哪些點歌的人。】作者對國家的關切和憂慮,對世道的憤慨盡在其中。

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因爲:“僵臥孤村”表處境,“不自哀”表襟懷。“尚思”句直抒胸臆,言衛國壯志。直接表現其愛國思想情懷

4.《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爲: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

六、拓展延伸

杜甫、杜牧、陸游、文天祥,他們都是國家的脊樑,人民的驕傲。他們或以手中的一支纖纖弱管表達自己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或藉助夢境傾述自己重返沙場殺敵報國的渴望,或以死明志證明自己對祖國赤膽忠心。那麼,作爲學生的你,打算怎麼做來表達你的愛國之情呢?情景創設: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

七、小結

讀過了一組仁人志士的愛國詩歌,相信同學們的心中也涌動着一股澎湃的愛國激情。那麼,從現在起就用這種激情用於學習,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爲中華之崛起而奮鬥吧!

八、作業

1.收集整理愛國的詩詞名句、名人故事等。

2.背誦默寫四首詩。

(十五)板書設計

《春望》——望——憂

《泊秦淮》——猶——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思——願(憾)

《過零丁洋》——死——忠(義)

古詩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

多媒體課件。

2、學生:

蒐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瞭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3、瞭解預習情況,指讀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瞭解這是一首送別詩。板書:

二、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

如:、看註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同桌說說詩的大意。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1、理解第一、二句詩:

⑴ 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板畫幫助理解。)

⑵ 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板書:

名樓送

⑶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盛世、盛景融名人”的`華美畫面。

板書:

盛景送

⑷ 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⑴ 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⑵ 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① 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板書:

目光送

② 想象“盡”了的是什麼,無“盡”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③ 討論:

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板書:

心隨送

④ 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自由賞讀。

(尊重學生個性的情感體驗,請學生把自己就當作李白,換位賞讀。)

2、師生配樂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李白的《贈孟浩然》。

(輔助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髮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五、階段總結,佈置作業

1、圍繞“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做總結。

2、談話激發學下一首詩和繼續蒐集這一類詩的興趣。

3、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已認識的5個生字,會寫的7個生字。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3、比較課文中的兩首送別詩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別詩,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好習慣。

4、繼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回顧第一首詩,導入第二首詩

1、回顧第一首詩內容,並背誦。

2、導入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二、運用學法,自學悟詩

1、自由組合,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願意繪畫的組一個組,願意表演的組一個組,願意編成故事的組一個組,願意理解誦讀的組一個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2、各組彙報交流:

(創造美、表達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用自己擅長的各種方式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3、指導朗讀全詩,並熟讀成誦。

三、遷移學法,拓展思維

1、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

2、引導學生體會送別詩的異同,着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3、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麼類別的詩?

(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繫,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佈置自選作業

1、蒐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讓學生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結合自己的感受創作古體詩或現代詩。

4、蒐集(如:邊塞詩)一類詩歌,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古詩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象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重點難點】

1.指導學生朗讀、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音樂和圖文資料。多媒體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江畔獨步尋花》

一、吟詩頌春,導入新課

1.教師深情誦讀《春曉》。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節,萬紫千紅,鳥語花香,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今天,咱們將繼續學習三首描寫春天的詩篇。首先學習第一首《江畔獨步尋花》。

二、依提綱交流彙報

1、讀題釋題,理解“畔”“獨步”“尋”的意思

2、介紹詩人和相關的背景

杜甫唐朝大詩人,稱爲詩聖,他的一生跌蕩起伏,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盪不安後,杜甫來到了成都錦江邊的草堂居住,過上了安寧的日子,這一年春天來了,江水的歌唱,鳥兒的叫聲,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動,寫下了這組江畔獨步尋花共七首,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指導識記“蹊”“畔”“鶯”“啼”等字。

三、再讀知意 交流

1.踊躍發言,小議學法。學習古詩,除了會讀,還要用什麼方法來學?

2.觀察插圖,你看到了什麼?

3.迴歸文本,自由認真讀詩,邊讀邊思考:從這首詩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東西不明白?

(學生自由讀,可以在小組內討論,再進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交流。

(注意引導:“千朵萬朵”泛指很多花,數不清。)

5.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寫了什麼意思。

四、細讀悟情 交流

1.指名朗讀,讀準節奏,感受節奏美。

2.配樂教師範讀,學生想象畫面。

3.默讀,畫出描寫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寫繁花似錦,哪些描寫蝶舞鶯啼。

4.投影花景,說說觀後的感覺5.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詩。(指名讀,對比讀,齊讀。)

6.剛纔是路邊看花,現在讓我們走進花叢中。你看到了什麼?又聽了什麼?引導 讀書。

7.這是一個怎樣的“留連”?這是一個怎樣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讀後兩句。(指名讀,評讀,比賽讀,齊讀。)

8.配樂朗讀全詩。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六、佈置作業

蒐集杜甫的詩歌,背誦其中的幾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寒食》

一、讀題,釋題

我們在三年級曾經學過一篇課文《清明節的由來》,那篇中提到過寒食節。寒食節是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時間是清明節前的一兩天,是晉文公爲懷念抱木焚死的賢臣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按當時風俗,寒食節折柳枝插門,以表示紀念。

二、依提綱彙報交流

1、詩人及時代背景

2、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指導識記“御”“暮”“侯”等字。

3、練習朗讀,輻射全班。

4、展示朗讀情況。

三、再讀知意 彙報交流

1.觀察插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圖中之景。

2.迴歸文本,認真讀詩,思考:你讀懂了什麼?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讀懂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要重點引導理解“飛花”“御柳”“漢 宮”“五侯”和“傳蠟燭”等術語和風俗。

4.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四、細讀悟情 展示交流

1.自由朗讀,讀準節奏。

2.展示交流,感受節奏美。

3.指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朗讀,學生想象畫面。

4.默讀,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思考:哪些句子寫春意?

5.朗讀詩句,想象畫面,體會:這是一片怎樣的春景?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詞?重點引導理解“無處”。通過品讀交流,瞭解長安城以及皇宮的春意濃濃,熱鬧非凡。

6.感情朗讀。

7.教師導語:寒食節那天全國禁火,夜幕降臨後,天下一片漆黑。但在皇宮裏卻出現了 一個怎樣奇特的景象呢?是誰可以享有如此特權?自由讀詩,思考問題。

8.讀詩。思考:從一個“傳”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你有什麼感想?

9.交流讀書所得,體會詩人的輕蔑和不滿。

10.有感情地朗讀。指名讀,評讀,比賽讀,齊讀。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3、默寫古詩。

六、佈置作業

繼續蒐集寒食節的相關資料。默寫古詩。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泊船瓜洲》

一、導入新課

講述賈島作詩“推敲”的故事,激發學生興趣。

二、依提綱交流彙報

1、讀課題,理解題目。注意理解“泊”的意思

2、瞭解詩人和歷史背景

3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尤其是“間”“數”“還”的讀音。

4練習朗讀,輻射全班。

5展示朗讀情況。

三、再讀知意 交流彙報

1.觀察插圖,說一說圖中畫了什麼。

2.迴歸文本,自由朗讀,思考:你知道了些什麼?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讀懂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

4.師生交流,並讓學生用畫畫的方式,理清京口、瓜洲和鐘山的地理位置,讓學生明白,詩人的家鄉並不遠。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間”“數”“綠”“還”等重點字詞的意思。

5.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詩的意思。

四、細讀悟情 交流彙報

(一)品讀,體會情感。

1.男女學生指名讀,引導讀準節奏。

2.練習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美。

3.自由朗讀第一、二句,抓住“一水間”和“只隔”體會。教師板書:靠家近——很想還。

4.自由讀詩,哪句詩最能體現詩人的感情?你從哪些字詞體會到?(抓住“又”“何時”兩詞體會。)教師板書:離家久——何時還?

5.指導朗讀,讀出迫切的思鄉之情。

(二)賞析,體會妙處。

1.自由讀詩,說說你認爲詩中寫得最準確、最精妙的一個字是什麼。

2.引導學生學習“學習鏈接”,瞭解王安石修改的故事。

3.小議:王安石此前先後改了“到”“過”“入”“滿”等字,請同學們思考:

爲什麼王安石不用別的字,而最終選擇了“綠”字?相比之下,“綠”字究竟有什麼妙處呢?

(“綠”寫出了春風吹拂下大地的巨大變化,萬物復甦,生機勃勃,充滿了春的氣息。)

4.指導讀好“綠”字,讀出驚訝,讀出喜悅。

5.“綠”如畫龍點睛,妙筆生花。一個字竟有如此威力,同學們有什麼感想呢?

6.配樂、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六、小結三首古詩寫作特色,指導習作

《江畔獨步尋花》抓住繁花、戲蝶和嬌鶯這種最具春天特點的景物,動靜結合,有聲有 色,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讚美。

《寒食》先寫白晝的“無處不飛花”,再寫晚上的“漢宮傳蠟燭”,寫出了詩人對封建統治階級耍弄特權的不滿和諷刺。

《泊船瓜洲》先寫遠眺京口,觸景生情,用一個“綠”字寫出了江南春景,更道出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七、佈置作業

蒐集王安石的資料,默寫古詩。

教學反思:課堂上充分利用小組合作,老師要精講,少講,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解疑,並時時注意學生解疑後對方法的總結.

古詩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偶、鬢、衰、客、何”等5個生字,會寫“客、何”兩個字。

2、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4、在讀詩、悟詩的過程中,體會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濃濃愛鄉之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教學過程

㈠談話導入,據題質疑

1、複習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首古詩叫《詠柳》,你還能背下來嗎?

2、介紹背景。(出示課件)

3、揭示題目: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

4、據題質疑:

⑴理解“偶書”,這裏的“偶”“書”各是什麼意思?

⑵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什麼?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範讀,聽清生字的讀音,聽清停頓。

2、自由讀:(1)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地讀通詩句。

(2)藉助字典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詩大概講了什麼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

3、交流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與古詩朗讀情況。

a、檢查生字(幻燈片生字):讀生字卡片,重點記“鬢”的字音、字形。老師指自己的鬢毛,讓學生加深印象。

b、指名讀古詩,評議要求:字音有沒有讀準?;停頓是否合適?齊讀。

(2)說說你已經理解了古詩中那幾個詞語的意思。

(3)說說哪個詞你實在想不明白了?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說一句,幻燈出示一句詩意)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

5.彙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並讓學生加以解說。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根據老師講的平仄法試着先讓學生弄懂,然後試着讀好。

2、老師教學生誦讀。在書上做上停頓的.符號。

3.感情朗讀,帶着悲喜交加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4.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5.誦讀古詩。

(五)吟唱古詩

1.跟着老師初步學習吟唱。

2.採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反覆吟誦,體驗成就感。

(六)拓展活動

1.挖掘課程,欣賞佳作

同學們,30多歲的賀知章離開家鄉,80多歲回到故鄉後,面對熟悉的情和景,感觸很深。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纔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

(出示課件,師誦讀: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2、讓學生吟誦。

古詩教學設計 篇13

【學習目的】

1.認識屈原,瞭解楚辭

2.體味詩歌情感,弘揚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的精神

【學習重點】體味詩歌情感,弘揚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

一、解題

國殤,爲國事而死。《國殤》是屈原爲祭祀鬼神而做的一組樂歌《九歌》之一首,它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頌歌。

二、讀懂詩文

1.註釋

操吳戈兮被犀甲,(被,通“披”,犀甲,用犀牛皮製作的盔甲。犀,名詞用作狀語)

車錯轂gǔ兮短兵接。(轂,借指戰車。短兵,指刀劍一類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敵若雲,(敵若雲,言敵人之多)

矢交墜兮士爭先。(交,交互。)

凌餘陣兮躐liè餘行háng,(凌,侵犯。躐,踐踏)

左驂cān殪yì兮右刃傷。(古戰車用四匹馬拉,中間兩馬叫“服”,左右曰“驂”或“騑”。殪,死)

霾mái兩輪兮縶zhí四馬,(霾,通“埋”,埋沒。縶,羈絆)

援玉枹fú兮擊鳴鼓。(援,持,舉着。枹,鼓槌)

天時懟duì兮威靈怒,(天時,此指天意。懟,怨恨。威靈,指神靈)

嚴殺盡兮棄原野。(嚴,猛烈)

出不入兮往不反,(反,通“返”,返回)

平原忽兮路超liáo遠。(忽,指原野遼闊。超,通“迢”,迢遠。)

帶長劍兮挾xié秦弓,(挾,持,挾帶)

首身離兮心不懲chéng。(懲,因受挫而改變)

誠既勇兮又以武,(誠,確實)

終剛強兮不可凌。(終,最終,始終)

身既死兮神以靈,(神以靈,精神永存的意思)

魂魄毅兮爲鬼雄。(一作“子魂魄兮爲鬼雄”,子:指殤者。鬼雄:鬼中雄傑。)

2.譯文

手拿吳戈啊身穿着犀牛皮的盔甲,戰車交錯啊短兵器相搏殺。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雲一樣聚攏來,箭矢交互墜落啊將士爭先殺敵。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行列,左驂戰死啊右驂受刀傷。

車輪被埋沒啊戰馬被羈絆,手舉着鼓槌啊敲打着戰鼓。

老天怨恨啊神靈震怒,將士被殘酷地殺盡啊屍首棄在原野。

將士出征啊不復返,平野廣闊啊路途遙遠。

佩帶長劍啊挾帶秦弓,即使首身分離啊忠心也不改變。

確實勇敢啊又威武,始終剛強啊士氣不可侵。

將士戰死啊精神永存,您的魂魄啊是鬼中英雄!

三、賞析指導

第1節具體描寫將士們爲保衛國家而進行的慘烈戰鬥,包括兩個場景。前四句描寫激戰場景,突出表現了將士們的英勇無畏;後六句描寫全軍覆滅的悲壯場景,“援玉枹兮擊鳴鼓”凸現了將士們英勇頑強、視死如歸英雄形象。

第2節熱情謳歌爲國捐軀的將士,前四句謳歌將士們誓死報國、義無反顧的決心,後四句讚美將士們剛強勇武、爲國捐軀的精神。

《國殤》描寫了慘烈的戰鬥場面,表現了將士們勇武不屈的英雄氣概與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全篇洋溢着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感。

四、鞏固練習

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國殤》第一節描繪慘烈的戰鬥場景,採用的是開門見山的手法。

B.“左驂殪兮右刃傷”是說左邊的戰馬倒地而死,右邊的戰馬被敵人的`兵器所傷。

C.“出不入兮往不反”表現了戰士們出征時義無反顧、誓死報國的決心。

D.“身既死兮神以靈”是說將士們雖然戰死,但是他們的精神永存。

2.《國殤》是一首追悼爲國捐軀的將士的,又是一首熱情謳歌英雄主義和的頌歌。全詩的感情基調是。

〖參考答案〗1.B 2.祭歌(或輓歌),愛國主義,激昂悲壯

古詩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間友情的美好。

2. 認識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教學重點:以誦讀爲主,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深厚情感。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山行》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2.回憶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繫實際,發揮想像。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二、揭題。

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介紹(教師)。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於、白雲深處……

(學生髮現、交流,再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語。)

3.句子的理解。

(1)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2)山上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3)因爲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4)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

(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繫實際,發揮想像。

6.介紹古詩。

(可用小導遊、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表達了詩人的什麼感情?

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

8.朗讀古詩。

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板 書: 7.古詩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徑(斜)

楓林(紅)

白雲(生處)人家

第二課時:《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 聽音樂(放鬆,讓學生投入)。

2.學生說說從音樂中聽到了什麼。

師:你們的感覺都沒錯。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現不同的感情。如音樂可以有喜怒哀樂,畫畫可以抒發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樣子。荷花以其高貴、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爲荷花寫頌歌,或將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說,曹植更把荷花比喻爲水中的靈芝。楊萬里也是其中一位愛荷之人。今天我們學習的一首古詩就是楊萬里所寫的一首詠荷詩。

二、學習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要求把古詩詞讀準指名讀。

2.(小組活動)每人在小組內說一句詩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更好。如果有不明白的或不同意見可以提出(要求:組長協調,組員認真聽)。

3.(學生彙報)講詩意、讀詩歌,質疑。

4.(放課文錄音)教師指導全班讀。

5.再次交流。

古詩用短短的幾句話就給我們描述了這麼一幅美景,喜歡筆墨的人將詩歌描繪的意境畫了下來。你們看看這幅插圖能否表現詩歌的全部內容?如果你是小畫家,你會怎樣畫或者給這幅畫的作者提出什麼意見?

6.學生讀詩(全班讀,男女生對讀)。

7.你們都讀得很美,老師也忍不住要讀讀,你們聽聽老師讀得怎麼樣,給老師提個意見。引出“映日蓮葉無窮碧,接天荷花別樣紅。”讓學生髮現並引導討論,學生品讀。

8.師:對,這其實是詩人楊萬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淨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沒有寫離愁別緒,沒有寫出和林子方的友誼,而是通過對西湖景色的極度讚美,婉轉表達對友人的眷戀。所以古詩題目就是《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楊萬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樣將這首詩讀給他聽?

(找好朋友讀,師生對讀)

9.這首詩很美,還帶着一絲離愁,我們能試着把它背下來嗎?(學生試背,指名背)

第三課時《敕勒歌》教學設計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

一、看圖畫導入課題。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圖片。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描寫北方草原美麗風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這首詩的寫作時間離現在已有1500多年了。它寫得怎麼樣呢?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二、讀通詩句,認識生字。

1.自己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藉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三、讀懂詩句,瞭解字詞。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的質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四、反覆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範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覆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五、看圖有感情地朗誦。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後齊背。

六、指導寫字。

古詩教學設計 篇15

複習理念:

通過回顧與整理課內外古詩,使學生養成自我複習、積累古詩的習慣。我還嚴格遵循了以下三個複習原則:複習過程要簡約,複習方法要整合,複習內容要全面。另外,爲了避免複習課枯燥無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過程中力求強調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複習氛圍中讀詩句、曉詩意、記詩句、用詩句,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的古詩文化的熱愛之情。

複習目標:

1.交流記憶古詩的方法,幫助學生整合歸類古詩。

2.利用思維導圖整理複習,重溫詩句,學以致用。

3.學會靈活積累、運用古詩,養成自覺閱讀與積累古詩的良好習慣。

4.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的古詩文化的熱愛之情。

複習重、難點

1.學會整合歸類所學過的古詩。

2.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複習準備:製作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複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同學們,古詩歷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千百年來傳誦不衰,深受人們喜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詞大會,領略古詩詞的魅力。(板書課題:古詩詞)

二、交流方法,靈活積累

1.過渡:我們學過的古詩也很多了,猶如一個繁花似錦的百花園,大家是如何背誦古詩的呢?相信同學們一定有自己的絕招,誰願意把你的絕招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板書:記憶古詩的方法)

2.學生交流記憶古詩的方法,師隨機板書:熟讀成誦法、古詩吟唱法、理解記憶法、看圖記憶法等。

3.學習歸類列表法。

(1)回顧本學期的課內外古詩有哪些?生答。(課件出示)

(2)師生配合,利用思維導圖板書整理並複習背誦課外古詩

三、分組梳理課內古詩

1每組利用思維導圖框架梳理一首詩,包括作者、朝代、內容、表達思想。

2.組內交流。

3.全班展示。教師隨機板書,梳理課內古詩。

四、闖關比賽

1.過渡:在小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起復習了本冊書的課內古詩,但老師知道,大家的詩詞儲備絕不僅僅限於課內,老師特意準備了一次闖過遊戲。希望同學們在闖關過程中能大顯身手。預祝你們小組闖關成功!

2.出示課件。

第一關:吟詩對對。

(1)舉頭紅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落三秋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作白玉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吹花送遠香。

(5)臨行密密縫,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暖睡鴛鴦。

第二關:金睛火眼。

細心觀察,找出詩句中的錯別字。

(1)不知細葉誰栽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新荷浮水層層碧,小草慢坡片片青。

(3)兒童放學回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4)路人借問搖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5)遲日江山立,春風花草香。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頭。

第三關:巧妙運用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也會隨口吟誦。請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詩句?

(1)爸爸刮鬍子,過兩天又長出來。小明幽默地說:“_______________。”

(2)春天柳樹長出了嫩綠的葉芽,垂掛着萬千根枝條,我不禁想起賀知章的詩句“_______ ___ ___。”

(3)“_______ , ___ _ _。”我們要愛惜糧食,因爲每一粒都是農民伯伯辛苦勞動得來的。

五、總結梳理

1.組織學生對照板書總結本節課內容。師:今天的複習課,同學們表現非常積極,不但複習了學過的古詩,還領悟了不少的複習方法。

六、遷移運用,課上練筆

1.師:大家看,思維導圖不但能幫助我們整理記憶、背誦更快,還能幫助我們梳理知識,把握重點。我們要學着畫思維導圖,用思維導圖。古詩詞用簡練的語言,表達的意境卻意味深長,如果我們在說話、習作時能恰當運用,就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那麼,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一些景物、一些畫面、一件事情讓你想到了哪句古詩呢?今天我們就來寫一寫。在寫話之前先畫一畫思維導圖,把思路整理清楚,寫話的時候就不會東拼西湊、思路混亂了。下面我們就來試一試吧。

2、指名展示

七、佈置作業

1.完成寫話練習

2.自主選擇

(1)課下再蒐集兩首你喜歡的詩整理在採蜜集上;

(2)自由選擇一首古詩做詩配畫。

古詩教學設計 篇16

一、教材分析

《四時田園雜興》是西師大六語下冊第二課,主要讓學生學會熟讀並在熟讀的基礎上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學情分析

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並把詩意連起來讀一讀,體會作者勞動人民的讚美。

三、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時田園雜興》,理解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進一步通過朗讀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詩歌的意境。3.激發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四、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學方法

導學互動

六、教具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提綱導學

1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圖片導入,釋題,簡介作者:

請同學們仔細看看這張圖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眼前的這片風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積累的詩句,那就更美了!)

這個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學們所說,是一個山青水秀,風景優美的好地方。樹木成蔭,掩映着白牆黑瓦,再加上碧綠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黃的菜花,還有自由嬉戲的野鴨,一派田園風光!這裏是宋朝著名詩人范成大的家鄉,他辭官後回到故鄉住了十年,把這裏的田園風光,這裏的田園生活都寫進詩裏,寫了60首詩。而且每首詩的題目都是一樣的——(課件出示)跟老師念:《四時田園雜興》(再讀一遍)

板書課題,理解題意:

讀詩首先要讀懂詩題,“四時”指的就是一年四季,這個詞語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包含在內了,仔細品味一下,還有哪個詞用的也很巧?(雜興)你很會品味,能說說你的理解嗎?(雜興這個詞,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隨感”,各種各樣的感受都可以。)

因爲有了這60首《四時田園雜興》,石湖的田園風光顯得更爲詩情畫意了,也因爲這60首傳誦千古的《四時田園雜興》,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範石湖。

2、出示導綱

瞭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時田園雜興》,理解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3、自學設疑

二合作互動

1小組交流

2展示評價(美讀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園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爲《四時田園雜興》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請大家自由讀讀,思考:這首詩描寫的是四時中那個季節的風景?(生自由讀)

蛺,蛺蝶指的就是蝴蝶。

誰來讀讀這首詩,把你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地方讀好

讀出來了嗎?(春天)你是從哪裏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的?

再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園怎樣的畫面?(自由讀)

從這幾句詩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怎樣的田園風光,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現的畫面。

1.梅子金黃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個兒很大,是這樣的嗎?這就是金黃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學們驚喜的表情,那就請你帶着這份驚喜來讀讀——相信詩人的感受也和我們一樣。我們一起讀,和詩人分享這份驚喜!

2.麥花雪白菜花稀。

你還從哪裏感受到春的氣息?麥子開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們自由自在地生長着,你還看到了什麼?

3.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鄉,詩人的心是多麼悠閒,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來。這樣的田園風光,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美。(板書:風光美)

誰願意美美地來讀讀整首詩讓我們一邊想像,一邊讀,把這份美,讀出來!(齊讀)3質疑解難

三導學歸納

1、學生歸納

課文圍繞“學會聆聽”、“把聆聽的經驗教給他人”展開故事內容。

2、教師指導:學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四拓展訓練

1、拓展運用

2、編題自練

八、板書設計

四時田園雜興動物蜻蜓

蛺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麥花

菜花

古詩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在誦讀中領悟詩人情感;體會青松不畏嚴寒,純潔高尚的品格。

教學重難點:

體會青松不畏嚴寒,純潔高尚的品格;在誦讀中領悟詩人情感。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談話

今天我們來學一首詩,這首詩是陳毅爺爺寫的。

2、板書課題:青松

3、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初讀課文

1、錄音範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

3、指名試讀。

注意正音:“青、挺、鬆”是後鼻音,“直、知、寺”是翹舌音。

要求讀出節奏,不能唱讀。

三、細讀課文。

1、自學課文

自由輕聲讀課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詞語,想想詩句的意思。

2、引導理解詩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壓:重壓。挺:直立而高聳。且:而且

指名說說

一、二行的意思。

結合看圖,說說青松是怎樣不畏嚴寒的.。學生練習讀

一、二兩行。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

“潔”是什麼意思?“高潔”呢?(高尚純潔)“待”是什麼意思?(等待,等到)“化”是什麼意思?(融化)指名說說

三、四兩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樣高尚純潔,請等到大雪融化的時候)大雪融化後,青松又是什麼樣兒呢?請小朋友看圖。出示雪融化以後的青松圖,指名說說這時修建青松的樣子。指導朗讀。(要讀出贊、自豪的感情)

3、練說全詩的意思。

自由練說,同桌互說,指名說。

4、小結全詩。

課文

一、二兩行寫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現青松不畏嚴寒;

三、四兩行表達了詩人的情感,讚美了青松的高尚純潔。(板書:景不畏嚴寒情純潔高尚)

四、指導朗讀、背誦全文

討論怎樣停頓才能讀出詩中的意思。

讀一讀,在什麼地方停頓更能表現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潔”呢?

大雪/壓/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鬆/高潔,

待到/雪/化時。

找生讀,再相互評價,然後男女生賽讀。

朗讀。

全詩朗讀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讀出停頓和重音。

五、背誦再昇華

陳毅的一首詩,我們反覆讀竟然有這麼多的意思,讓我們先來記住它吧!相信這首詩會激勵你的一生。

六、作業:背誦《紅梅》和《秋菊》。

古詩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認讀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談話

1、請大家把你課前準備好的小草拿出來。

2、請同學們談談對小草的認識。

3、在什麼地方發現的小草?

4、小草長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師小結:小草很頑強,春天一到,它又快樂地來到我們生活中,人們看到小草就會被它所震撼。唐代詩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還寫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詩,題目是《草》。

(教師板書課題)

二、教師範讀

學生認真聽,聽後彙報記住哪一句。

三、學生自由讀詩

畫出生字,同桌或小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學

1、出示字卡認讀:

“枯”“榮”。

2、出示帶有生字的`句子。

五、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教師畫出節奏範讀: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2、學生自由模仿讀詩。

3、教師指名讀詩。

4、小組合作,瞭解詩歌大意。

5、以組彙報。

6、教師出示春草圖、冬草圖:

引導學生觀察圖,講圖意,理解前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問:小草冬天都經歷了冰凍、火燒,但到了春天,它們卻又長出來了,這又說明了什麼?

(學生大膽發言說明小草頑強、勇敢、生命力強等)

請大家齊讀後兩句。

六、朗讀全詩

七、試背全詩

八、指導書寫

1、教師範寫。

2、學生書寫。

九、拓展延伸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積累白居易的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學會偶鬢衰三個生字,瞭解古詩大意。

2、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教學重難點:

瞭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據題質疑

1、複習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首古詩叫《詠柳》,你還能背下來嗎?(指名背再齊背)(課件)

2、介紹背景:(出示課件)

你們還記得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對,他是詩人賀知章,他以寫七絕爲見長。他一生仕途順利,直到八十六歲才告老還鄉,在離開京城時,文武百官都來送行,直到城門外,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真夠風光榮耀。當他以一個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闊別了五十年的故鄉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3、揭示題目: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

4、據題質疑:

⑴ 理解“偶書”,這裏的“偶”“書”各是什麼意思?

⑵ 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什麼?

(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副板書,並梳理歸納)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或者你讀懂了什麼?

1、生自學,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

2、檢查反饋:(課件)

⑴ 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師生糾正。

齊讀生字新詞。

⑵ 指名讀詩、範讀(出示課件)、生畫節奏。

分組讀詩。

齊讀古詩。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 指名讀。

⑵ 點擊重點詞語:少小、老大、鄉音、無改、鬢毛衰。

引導學生邊觀察插圖邊說意思(板書:少小、老大、音無改、鬢毛衰)

⑶ 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麼?(自己試講,再講給同桌聽,最後全班交流)

⑷ 師歸納,生質疑。

⑸ 師:看來同學們不僅會讀,還會思考。那麼你們能“從鄉音無改”與“鬢毛衰”這兩個詞中體會到什麼?

⑹ 指導朗讀: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闊別多年後又返回到養育了自己的家鄉與故鄉的人們團聚,想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時一定會興奮不已。現在誰能用讀出作者此時的喜悅心情?(指名讀、齊讀)

⑺ 總結學法: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纔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繫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行詩句。

2、學習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 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⑵ 學生運用自學,再集體交流。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你是怎麼理解這兩行詩的?

師: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

誰能通過朗讀來表達這種感情?

⑶ 指導朗讀古詩。

3、串講詩意,體會情感:

⑴ 誰能用自己的話把全詩的意思講一講?

(指名講,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⑵ 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麼?(板書:思鄉)

⑶ 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裏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麼我們就帶着對家鄉的思念,懷着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⑷ 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4、挖掘課程,欣賞佳作:

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後,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纔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

(出示課件,師誦讀: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學得真起勁,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着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與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後,回到自己的.家鄉,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你當時看到的、聽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樣嗎?)

1、分角色試練表演:

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師模仿“記者”,採訪“賀知章”。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麼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後還有什麼收穫?(生談)

2、齊背古詩,並邊背邊想象情景。

五、示範指導,培養習慣

1、讓生找出本詩的生字,並看看要怎麼正確書寫。

2、出示課件中的生字書寫順序,師邊講解。

3、學生試寫(每個生字各寫2個),師巡視,生寫後互檢。

六、自主選擇,培養能力(任選一題)

師:同學們,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我們都完成了,現在我們到作業超市去逛逛,然後你們選拔自己喜歡的題目作爲課後的練習題。

1、背誦並默寫古詩。

2、爲《回鄉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3、自編故事,再與夥伴交流。

古詩教學設計 篇20

活動目標:

1、學習古詩《早春》,按照古詩的節律朗誦。

2、理解古詩的基本內容,感受古詩的意境。

活動重點:

學習古詩《早春》,按照古詩的節律朗誦。

活動難點:

理解古詩的基本內容,感受古詩的意境。

活動準備:教學掛圖、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導入活動:回顧春天的美麗景象。

(1)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天的雨是什麼樣的?樹木、小草有什麼變化?

(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觀察並大膽表達出來。)

(2)仔細觀看掛圖,感受春天的美麗。

教師:看看畫面上有灑滿?春天是什麼樣?

(引導幼兒邊看邊和同伴講一講。)

(3)激發幼兒喜愛春天的`情感。

教師:你們喜歡春天嗎?爲什麼?

教師小結:春天是一個鳥語花香、萬物復甦的季節,它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希望。

2、初步欣賞古詩《早春》。

(1)幼兒傾聽配樂古詩。

教師:春天是多麼美麗啊!我們來聽聽詩裏是怎麼說的吧。

(2)幼兒交流。

教師:詩裏說的春天是什麼樣的?

(在幼兒說出古詩裏的一些字詞時,教師就把這一句完整地念一遍。)

(3)幼兒看圖欣賞古詩。

教師播放配樂古詩,請幼兒邊閱讀幼兒用書邊傾聽。

3、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1)理解故事的題目。

教師:古詩的名字叫《早春》,這是什麼意思呢?

(讓幼兒知道這首詩寫的是春天剛剛到來時的景色。)

(2)初步理解古詩。

教師逐句念出古詩,引導幼兒理解每一句的內容: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潤得酥軟,小草鑽出地面,遠看一片淺綠近看卻無。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它遠遠勝過了晚春時的滿城煙柳。

(3)進一步理解古詩。

教師:爲什麼在遠處看一片小草的淺綠,在近處卻什麼都沒有?你覺得一年之中最美的是什麼時候?(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詩句的意思。)

4、幼兒朗誦古詩。

(1)教師示範用有節奏的聲音朗誦古詩。

(2)幼兒在悠揚的背景音樂聲中朗誦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理解、背誦《靜夜思》。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讀準一個多音字,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背誦《靜夜思》,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教學時間:

兩教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會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英英學古詩》學習生字:英、詩(後鼻音翹舌音)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

二、輕聲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

2、思考:英英怎樣學古詩的?學得怎麼樣?

三、討論

怎樣學:師講解:對話學得怎樣:生評價並說出理由(會背、能理解)

四、再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瞭解大概意思,不會的'準備質疑。故鄉:家鄉,一般指自己出生的地區。

唐代:唐朝,古時一個朝代的名稱,距今一千多年。不由得:禁不住。

五、檢查交流

1、出示生字新詞

2、指名讀、開火車讀、學生領讀

3、說說你記住了哪些字?是如何記住的?

4、鞏固:反義詞:前---低頭---近義詞:故鄉--思--望---擴詞:思

1.多音字:背(bei bei)

5、齊讀

六、再讀課文,瞭解大概意思

1、輕聲讀

2、說說通過朗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詩的內容詩的作者及年代

你能讓詩意與原詩句一一對應(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3、齊讀《靜夜思》

4、練習背誦

七、作業筆順書空:奶習字冊描紅

熟讀課文,學英英把《靜夜思》講給家人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