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56W人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爲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詩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詩教學設計

古詩教學設計 篇1

目標:

知識: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認識4個生字。

能力:背誦三首古詩。

情感: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詩中描繪的優美詩境。

重點:朗讀背誦三首古詩。

難點:想象詩中描繪的優美意境。

教法:讀中領悟。學法:自主探究。

教具:掛圖、課件、資料。

流程: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讀熟詩句:

1.讀準字音。

2.把詩句讀通順,讀流利。

3.讓學生體會怎樣纔是讀詩,爲下一步誦詩奠定基礎。

三、讀懂詩意:

1.讓學生自己對照時候的註釋,想一想每句詩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詞語的意思還不理解。

2.小組學習,向同學和老師請教。

3.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予以點撥後,要求學生把各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體會詩境:

1.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

2.在讀的'基礎上,綻開豐富的想象,並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語言描繪出來。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朗讀抒情:

1.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用自己的朗讀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出來。

2.配樂朗讀,在朗讀中加深體會,獲得審美感受。

3.在朗讀中自然成熟。

三、欣賞解讀: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古詩,從詩的感情、意境、語言等方面談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誦讀。

五、積累內化:

1.認讀文中的生字詞,背誦三首古詩。

2.閱讀其他描繪植物的古詩。

板書:

《早梅》

………白玉條

似玉

………傍西橋

不知……花先發

如雪

疑是……雪未消

古詩教學設計 篇2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鬆地理解詩意。

【教學建議】

1、三首古詩詞貼近兒童生活,易於學生理解;語言生動形象,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教學中可安排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三首古詩詞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個性體驗,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並逐步掌握詩詞學習的主要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2、本課教學可重點抓住人物動作破解詩詞文義,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採取誦讀、想象、吟唱、繪畫、改編等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讀”,古詩詞教學尤應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音律美;領略詩詞的意境美;領悟詩詞的情感美,在熟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正確地背誦下來。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薰陶。

【課前準備】

1、瞭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教師以抒情的話語,爲課堂營造輕快、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不露聲色地點明瞭詩歌的學習要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出節奏。)

3、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想象是理解詩意的翅膀,通過再現詩歌畫面,有助於學生對詩歌意思的理解,充實詩歌的內涵,使學生易學、樂學。)

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⑴ 藉助課文註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⑷ 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這兩首詩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現的是美好的童年,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並不遙遠,理解起來也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時間,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

2、交流反饋:

⑴ 學習《牧童》:

① 理解字詞。

② 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麼?

感受到孩子是那麼的悠閒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說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後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麼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麼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而詩人又想借這個小牧童表達什麼呢?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一個“橫”、“弄”、“臥”,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對於學生來說,這就是他們所期盼的無拘無束的生活。這個小牧童,就是他們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導學生置換成牧童,設身處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從而更好地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③ 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⑵ 學習《舟過安仁》:

① 理解字詞。

② 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

(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爲什麼?

(學生放飛想象,彷彿和詩中的兩個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張傘使風,聽到了水聲、風聲、歡笑聲,想到了自己曾做過的調皮事,怎能不喜歡呢?而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③ 帶着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閒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麼話想對誰說?

(學了這兩首詩,學生一定有很多感觸,因此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美美誦讀,然後說說自己的心裏話,可對詩中的兒童說,對家人說,對老師說……既可給學生傾吐的機會,又可拓寬思維、豐富體驗。)

五、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通過回憶,既鞏固了舊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2、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3、師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結合課前預習,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主發現詞與詩的區別,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⑴ 自由讀詞,讀準字音。

(注意:醉、媚、鋤、媼、亡賴、剝。)

⑵ 合作探究,理解字詞。

(可以、看圖、聯繫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⑶ 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麼感受,試着用一個詞語概括。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畫面,談感受,整體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爲下面準確地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2、課文中,什麼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感情練讀,讀出孩子們的輕鬆、活潑、愉快。

⑵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他們會親熱地說些什麼呢?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

(“醉”。)

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

(從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選擇句子研讀體會,學生興趣濃厚。三個兒子的鋪排描寫,生動傳神的動作,讀起來琅琅上口,理解起來形象自然。老夫婦的親密無間,配合學生的大膽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這樣,更加拉近了學生與詞中人物的距離,貼近了人物的心理,豐富了人物的內涵,使形象更加真實、豐滿。)

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結合圖畫,說說感受。

四、再讀全文,昇華情感

1、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2、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再讀全文,再現畫面,並用自己的語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來。不僅是對全文意思的鞏固,又鍛鍊了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3、總結:

鄉村條件簡樸,但環境優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溫馨,難怪令人陶醉。你能通過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興趣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六、練習設計

1、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⑵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⑶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2、讀了這三首古詩詞,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情景?體會到怎樣的樂趣?

3、利用課餘時間,讀讀宋詞等經典文學作品,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補充資料】

作者生平:

呂岩:字洞賓,唐代京兆人。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詩以善寫田園著稱,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其詞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與蘇軾並稱爲“蘇辛”。

古詩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這首古詩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從題目可知許的內容爲詩人在鄉村的所見所感,是一首風箏詩,描寫了春光明媚,麗日和風,兒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鮮空氣,快樂的放風箏的情景,詩歌就像一幅畫美麗的通俗畫。

教學理念:

以讀爲主,以評價促發展,在讀與評價相結合中感悟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從而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中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瞭解生字組成詞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能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大意,在朗讀、感悟中想像

詩中描繪的情景。

情感目標:

藉助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農村兒童生活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篇的語言美,情景美,達到熟讀成誦,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初識意境。

師:今天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段優美的樂曲,同時觀賞老師爲你們作的畫,好嗎?

(師放古箏樂,按詩句描繪的景物順序展現畫面)

1、整幅詩課文插圖

2、草長鶯飛

3、拂堤楊柳

4、水澤散發的霧氣

5、兒童歡樂放風箏

6、迴歸整幅詩文插圖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看到了什麼景緻?

生:我看見了翠綠的草地。

生:我看見了黃鶯在飛舞。

生:我看見柳條在隨風飛舞(擺動)

生:我看煙霧,不是水霧。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風箏。

生:……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我國清朝詩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內看到此情此景,僅用了四句話就寫下了這千古傳頌的《村居》課件演示古詩內容,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文,感知意境。

1、釋題:在鄉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於描寫自然景物。

2、聽錄音讀。

3、自由讀,要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讀後檢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師:怎樣記住這些生字寶寶。

生:舊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變成鄉村的村。

生:順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導書寫,生描紅、臨寫。

6、指導朗讀、正音。

三、細讀詩文,感受意境。

1、師:請同學邊讀邊觀看畫面,哪些詞的意思自己理解,還有哪些不懂的詞語,分別做上記號。

2、師: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在組內提不懂之處,依靠大家的力量解決問題。

春煙:春天水澤草木蒸發的霧氣,拂堤:柳枝很長,下垂着,像撫摸着堤岸。

紙鶯:風箏。

3、師:根據你對詩文的理解,能說一說詩文的大意嗎?

生:敘述詩意(大概詩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長,黃鶯飛舞的時候,拂堤岸的楊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裏一樣,孩子們放學後,早早地回到家裏,趕忙趁着春風放起風箏來)

四、吟誦詩文,品評意境。

師:請同學們帶着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同桌間互讀詩文。

生:練讀,相互糾正。

師:請你推薦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讀給大家聽。

生:吟誦詩文。

師:誰能再評一評,通過他的吟誦,你感受到了什麼?有什麼建議嗎?

生:評價。

(1) 他晃着頭,我感受到柳樹在風中搖擺很美、

(2) 他的笑得再開心些,就更能體現孩子們放風箏時的興奮心情。

師:那你能來試着讀一讀嗎?

生:有感情的吟誦。

師:誰來給他評一評。

生:他讀的聲音很響亮,要是把醉春煙讀得慢一些會更好。

師: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煙這幾個字讀的聲音再拉長一些(師範讀前兩行話)是這樣嗎?

生:是的。

師:從老師的讀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我感受到柳樹在飛舞,整座山村到處是霧氣……

師:誰願意來試着再來讀一讀。

生:試讀,同桌比讀、男女賽讀。

五、賞讀詩文,進入意境。

師:放古箏樂曲,吟誦古詩,生閉眼想像畫面。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在你的頭腦中呈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見風箏飛得很高,美極了。

生:我彷彿聽見黃鶯在歌唱。

生:我聽見小朋友在歡笑。

生:……

六、欣賞畫畫,昇華意境。

1、回放課件,生齊誦詩文。

2、詩人寫出了我們兒童生活的樂趣,你喜歡這首詩嗎?

看畫面,練背誦。

七、拓展作業,張揚個性。

1、把《村居》這首詩描寫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2、爲古詩配畫。

3、吟唱詩。

以上任選一題

板書:

村居

草鶯飛 醉春煙 兒童學

拂堤楊柳 早春 竟放紙鶯

古詩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間友情的美好。

2. 認識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教學重點:以誦讀爲主,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深厚情感。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送元二使安西》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

一、誦古詩,初讀解題。

1. 配合《陽關三疊》的樂曲,在大屏幕出示詩文。讀題導入,運用組詞、歸類法教學“使”。

2.教學“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裏?”(安西)解讀“安西”。學生找資料明確地點。

4.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瞭詩意。

1.找出詩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詞(渭城、陽關)。

2.探究以上兩地點的具體位置。生找資料——師補充——課件出示地圖,明確地點。

3.同時出示標有三個地名的地圖,用上三個地名,再說說題意(渭城——陽關——安西)。

4.算路程,體會離情。看地圖,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詩配畫,領會詩旨。

過渡:王維不僅是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有名的畫家。如果你就是王維,要給自己的這首詩配上一幅畫,該畫上些什麼?需要強調些什麼?再說說根據。(小組討論——交流——點撥)

1.雨,什麼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維是山西人,在陝西送別,倍感神傷)

3.柳,“留”。古人折柳贈別。

4.酒,美酒千杯萬盞,借酒餞行。

四、明古風,體味別意。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爲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

五、悉評價,賞讀古詩。

1.前人對此古詩的.評價是“後之詠別者,縱有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

2.此詩的別名:《渭城曲》《陽關三疊》。

3.欣賞並詠唱根據此詩創作的古曲《陽關三疊》。

六、寫回信,拓展延伸。

據說,元二來到安西一年後,曾給王維寫過一封信,但由於年代久遠,這封信已殘缺不全,聰明的你,能根據今天這堂課,補全這封信嗎?

第二課時:《贈汪倫》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大家學習背誦了很多古詩,在學校古詩背誦活動中表現得特別出色,你們願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

1.看誰最聰明,能讓動物巧進“詩句籠”。

泥融飛(燕子)

自在(嬌鶯)恰恰啼

一行(白鷺)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頭

柴門聞(犬)吠

北風吹(雁)雪紛紛

2.世上顏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種最妙。

霜葉(紅)於二月花

萬條垂下(綠)絲絛

兩個黃鸝鳴(翠)柳

千里(黃)雲(白)日曛

春來江水(綠)如(藍)

萬(紫)千(紅)總是春

3.李白詩句垂千古,看誰馬上吟得出。

(1)(不敢高聲語) (2)白髮三千丈 (3)(舉頭望明月)

恐驚天上人 (緣愁似個長) 低頭思故鄉

(4)(朝辭白帝彩雲間) (5)飛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還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二、導入。

上課伊始,出示李白畫像,接着提問:從入學到現在你們都學過李白的哪些作品?課外還讀過他的哪些詩?自然引出新課。這樣,對李白的詩作了較爲系統的歸納小結,便於將課內與課外緊密聯繫起來。

三、圖畫故事引入,激起興趣

1.出示圖畫,觀察,說說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放錄音:有關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小故事,《贈汪倫》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一種假設。那麼跟下句連起來,用什麼關聯詞來表達更爲合適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縱使……也……)

(2)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這一切怎麼不使李白感動呢?那麼,用什麼樣的句式來表達這兩句詩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現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可改爲感嘆句、反問句、設問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嗎?這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兩行連起來又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爲什麼這樣說?

第三課時:《別董大》

授課時間:

一、 審題導入。

1.審題,引出是送別詩。

2.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今河北滄縣人,曾與李白、杜甫結交。安史之亂後,他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直至做到散騎常侍,因此世稱“高常侍”,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顏真卿作序的詩集,《唐書》也著錄其文集20卷,但都已遺失。現存《高常侍集》,有詩87首。

3.詩人在送別董大時的情景如何,會說些什麼呢?

二、 理解詩文。

1.感悟詩文,學生自由讀詩文。

2.明確學習目標。

(1)讀懂加點詞和每句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流露出的感情。

3.學習方法指導。

選擇學生喜歡的方式方法結組學習 ,準備彙報學習成果。(全體參與)

4.理解指導。

(1)前兩句寫到了哪些景物?

(2)學生談感受(景象淒涼),體會讀。

(3)詩後兩句寫的是什麼?

(4)最後兩句話是誰對誰說的,爲什麼會這樣對他說呢?

高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絃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董庭蘭雖然身懷絕技卻常無人賞識,“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高適對朋友董庭蘭的。

(5)這兩句中哪些詞表現出了安慰與鼓勵?

(“莫”、“誰人”)

5.感情昇華。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齊讀體會、表達詩情。

三、課外拓展與能力提高。

1.激趣導入:古代送別詩還有很多,如下面列出的幾首。

《贈汪倫》 《 夏口夜泊別友人》 《 送桂陽孝廉》

2.能力運用實踐。

(1)體會幾位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心情。

(2)發現詩人的優秀品質。

(3)發現寫法上的不同特點。

(4)其他課題(自擬)彙報時可以結合其他的詩。

(5)可以利用自己找的資料進行進一步研究。

3.組織學習結果交流,鼓勵學習精神。

四、小結。

古詩詞是一個豐富的寶庫 ,我們可以通過它們穿越時空,瞭解當時的人、事,感受詩人的情懷,學習做人的道理。課下應主動大量閱讀。

古詩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設計說明

本次教學的主旨是領會詩歌的意境。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贈汪倫》是長春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中的一首古詩,這一古詩被安排在第9板塊。這一板塊主要學習的主題是朋友,意在使學生在學會古詩並掌握識字的方法的基礎上,聯繫實際,體會到友情的可貴。

2、教學對象分析

對於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對古詩的理解比較有難度,但是他們對新鮮事物有探索的慾望。在教學中,角是要努力創設情景,將學生吸引到古詩的意境中來。本班學生的識字能力比較強,知識面比較廣,所以課堂含量應該比較豐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7個字(贈、倫、乘、將、忽、踏、送),會寫“汪”“李”“情”“舟”“聞”“及”6個生字。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隨文識字,掌握多種識字方法。

3、情感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友情的真摯,有交朋友的慾望。

四、教學重難點:

古詩朗讀時注意停頓、重音,啓發想象用語言或圖畫描繪古詩的意境。

五、教學媒體的'選擇和運用:

1、flash課件,2、視頻文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背《靜夜思》、《獨坐敬庭山》這幾首古詩的作者都是誰呢? (李白)

介紹詩人:唐朝詩人,他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他給後世人留下900多首詩,人們都稱他爲“詩仙”。

學習“李”字

“李”是一個姓。咱們班姓李的孩子舉舉手,多自豪和那麼有才的大詩人一個姓,快來介紹一下這個字,怎樣使大家都記住。

2、今天再來學習一首李白寫的詩,齊讀課題

學習“贈”字

“贈”就是送給的意思。拼讀認識“贈”。

3、出示“汪倫”(唐朝人,家住涇州桃花潭邊,他性格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幫助附近的村民而毫無吝嗇,是個仗義之人)

學習“汪”字

(二)藉助故事理解詩意

李白爲什麼要送給汪倫這首詩呢?這裏面還有一個動人的小故事呢!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仰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可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麼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後來,汪倫寫了這樣一封信:“李先生喜歡遊玩賞景嗎?我們這裏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裏有萬家酒店。”李白接到這樣的信,立刻高高興興地趕來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微笑着告訴他說:“桃花是我們這裏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圓十里,並沒有桃花。萬家呢,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並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來,李白與汪倫一見如故,他便留下來住了好幾天,汪倫對李白盛情款待,兩人相見恨晚。二人分別時,汪倫踏歌相送,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那首千古送別詩。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讀兩遍詩,想一想從詩中讀懂了什麼。

(三)隨文識字

1、學習“舟”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詩句中提到小船了嗎?(播放字理圖)古代人們就是把船稱做“舟”。

拼讀音節讀字。

課件演示筆順,書空筆順。

觀察字在虛宮格中的位置,指導寫字。

2、學習“聞”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時發生什麼事了?在詩中哪裏看出他聽到歌聲?(聞)

拼讀音節讀字。

分析字型、講一講記字的好辦法。

詩中前兩行記敘了兩人分別的場景,你們通過讀再來體會體會吧,男女生分讀、全班齊讀前兩行詩。

李白回想起幾天來和汪倫相處的點點滴滴,他們在詩文的共同愛好,切磋的多少個不眠之夜,他們情誼深厚,志同道合。人生難得一知己啊!臨別時,汪論帶者一羣村民腳塌節拍,手挽手前來送行,李白感慨萬分,面對此情此景,面對桃花潭水,李白立刻寫下了這首,作爲感謝!

請同學們讀讀下兩句。

3、學習“及”字

後兩行詩中哪一個詞是“不如”的意思?(及)

拼讀音節讀字。

“不及”是不如的意思,“及”是比得上、趕得上的意思。組詞。

課件演示筆順,書空筆順,開火車寫筆順。

4、學習“情”字

回憶以前學習過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拼讀音節讀“情”字。

“青”字爲了讓我們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它送給我們一個目字旁兒;爲了讓我們擁有晴朗的天氣,送給我們一個日字旁兒,今天它爲什麼送給我們豎心旁兒呢?

(四)指導讀詩

1、一首峙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曲動聽的歌。此時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時你站在船頭,讓我們把對好友的深情通過朗讀盡情地表達出來吧!

2、教師激情,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詩。

3、指名背誦並說一說自己背詩的方法。會背誦的一起背,不會的也沒關係,可以照着書讀。

(五)拓展,練習表達

1、李白和汪倫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成爲了一生一世的朋友,老師想知道你們的好朋友是誰?你爲什麼喜歡和他做好朋友呢?

2、表示兩人之間深厚友誼的詩還有很多,像《黃鶴樓》、《別董大》、《曉出淨慈寺》古詩作爲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在以後我們還會不斷地學習。

(七)遊戲鞏固生字。

小白兔過河(讀詞語)。

(八)板書設計略

古詩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難點:體會詩句含義,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大家知道這是哪裏嗎?這就是位於安徽和縣與當塗縣西南的長江兩岸的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後有什麼感受?(生自由發言)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於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

◎指名讀,全班齊讀。

◎出示作者介紹。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

明確:中斷,從中間割斷;出:聳出來;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

明確:浩蕩東流的長江衝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裏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隻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教師範讀,學生閉眼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天門山的雄偉、有氣勢;青青的水、綠綠的水;兩岸的青山相對而望,一隻小船在水中盪盪悠悠。

◎小組爲單位,交流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句?

明確:

(1)“天門中斷楚江開”——“中斷”一詞寫出了天門山的氣勢,令人嚮往。

(2)“碧水東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寫了水的清秀。

(3)“兩岸青山相對出”——“青山”寫出了山的秀美與雄偉。

(4)“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話寫出了天門上景色的清幽。

◎畫一畫天門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這樣壯麗的景色會說些什麼呢?

(五)小結作業

學生談收穫,教師總結。

作業:◎背誦詩歌◎讀一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赴江東途中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歌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望天門山的情景,既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又寫出了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在教學中雖然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理解天門山景色的壯闊,但是學生由於生活閱歷的限制,對於天門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夠深入,需要教師拓展資料,激發學生的想象。

古詩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在學習中養成讀書、識字、寫字的良好習慣。

3.喜歡學習古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課前準備】

識字卡片、掛圖、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關詩人李白、杜甫及他們的詩歌的信息。

2.從《絕句》引出“五絕”“七絕”,適當介紹該類古詩。

二、學生字

1.檢查預習情況:試讀課文。

2.自主識字:自己拼讀生字,邊讀邊想怎樣記住字音、字形。

3.認讀9個生字,介紹識記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學生用卡片清讀生字。

5.認字遊戲。

三、學習《望廬山瀑布》

1.讀題,瞭解題目意思。

2.自讀課文、練習讀通順。

3.合作學習:讀詩句,看圖說話,感知詩意。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意會詩的意境。

5.自主選擇方式背誦古詩。

四、寫字

1.認讀第一首詩4個要寫的字。

2.共同研究並寫好“流” 字。

五、遷移方法,學習《絕句》

1.談談自己想怎樣學習《絕句》。

2.小結方法。

3.獨立或合作嘗試。

4.學習彙報。

六、總結

本課設計着力從如下方面體現立足基礎,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

一、紮紮實實,爲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恆的語文實踐積澱、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的紮實、牢固程度至關重要。本課教學在識字、寫字、讀書、說話等基礎教學方面目的明確,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像“流” 字的書寫,從觀察,到揣摩字的'結構,筆畫的改變、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佈局,再到一筆一畫認真臨寫,既抓住了寫字的能力培養,又注重陶冶情操,讓學生感受漢字書寫所體現的規範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讀訓練,從認清字詞的通讀,藉助插圖意會詩意的熟讀,到直抒胸臆,昇華情感的美讀,循序漸進,重在精品的積累,形成語感,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和期待。

二、改革方式方法,激勵自主實踐並實現超越

方式方法的選擇、確定,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實效爲原則的。本課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實際,以教材爲憑藉,創設了各種各式、寬鬆和諧、富於情感、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聰明才智的活動。例如開課時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對課外積累的重視,擴展信息量,讓知識面廣的同學露一手;介紹生字的學習方法,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共享資源,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自擇方式的朗讀展示,看圖寫話,讓他們口吟、眼看、耳聽、手寫、腦記,各種感官參與,有利於個性發展、差異發展;舉一反三學《絕句》,更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由的時空,發展的平臺。整節課,獨立,合作學習適時安排,學生在這種情境中,不是等待別人的授予,而是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自主建構生成知識、形成能力,經歷實踐,情感、價值觀同時獲得轉變,在自奮其力中實現超越。

古詩教學設計 篇8

課時目標

1、學會寫字表生字,能夠讀準發音、記住字形,用正確的書寫姿勢進行規範的書寫,把字寫美觀、工整、大方。

2、用多種方法熟讀古詩,體會兩首詩的不同之處。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二首。

教學媒體

課件

教與學活動過程

學習內容

教師導學

學生主體活動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交流預習情況

課前交流預習情況。

小結:關注查閱資料的方法和不達目的決不放棄的態度。

提出本節課的要求,聯繫運用查閱的有價值的資料體會學習,及時做好批註筆記。

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相互學習

二、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齊讀課題

說說,怎樣才能學好一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房兵曹胡馬》

1、指名朗讀,自由讀,齊讀。

2、知詩人,解詩題。

3、方法活,曉詩意。

理解詩意的方法也有很多,誰知道?

朗讀,自由讀,齊讀

知詩人,解詩題

回答。

交流後板書。

抓字眼,看插圖,多誦讀,查資料

集體交流。

指名單個質疑,同學相互解答。

4、入詩境,悟詩情。

指導有感情朗讀。

讓我們完整地認識一下,詩聖杜甫筆下的這匹漢血寶馬。

有感情朗讀。指名互相評價。

交流

小組交流

把自己讀懂的與大家交流,將沒有讀懂的地方做一標記。

說說自己是怎樣讀懂這首詩歌的。提出質疑的同學是否明白,獲得了哪些自學的好辦法

理解了詩句的內容。想想:像學現代文分段那樣,如果把這首詩歌分成兩部分,怎樣分?

有感情朗讀,互相評價。

四、總結

再讀體會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麼?

再讀體會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

第二課時

複習導入

一、複習導入。

1、有感情的背誦《房兵曹胡馬》

2、回顧上節課學到的方法。

有感情的背誦《房兵曹胡馬》

回顧上節課學到的`方法。

自主合作學習《馬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馬詩》

1、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集體聽讀正音。

2、知詩人,解詩題巡視學生自學情況。

組織集體彙報。及時小結。

3、巡視學生自學情況。

4、組織集體彙報。組織質疑。小結。5、組織學生嘗試背誦。

自由朗讀。

集體聽讀

自學

集體彙報

回答,有感情朗讀、背誦。

推薦兩首跟馬有關的古詩

三、教師推薦兩首跟馬有關的古詩,同位合作自選古詩進行學習。

巡視學生自學情況。

組織小組內彙報

組織集體進行故事擂臺賽。

合作自選古詩進行學習

小組內彙報

總結收穫

四、總結收穫。

說說這節課自己的收穫。

交流。

作業設計

必做:

1、抄一抄古詩。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3、寫摘錄筆記。

4、預習《鞏乃斯的馬》

選做:

背誦自己喜歡的其他描寫馬的詩句或句段。

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

房兵曹胡馬馬詩

唐杜甫唐李賀

實寫詠物外形動態健壯之馬寫景清冷

虛寫抒情馬的品格建功立業的志向抒情迫切

古詩教學設計 篇9

【教材分析】

本課由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杜甫的《絕句》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爲七言絕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繪和讚美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詩句情景交融,詩中形象生動逼真,是古詩中寫景名作。兩詩雖然都是寫景,但手法各異。《望廬山瀑布》語言簡潔,用詞精當。全詩採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可以說是一幅氣勢恢弘的寫意山水圖。《絕句》則以樸實自然的語句,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彷彿一幅生機無限的早春圖。

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以讀帶講,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進而受到美和感染,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深切熱愛和讚美。

【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並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都是面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不由自主就抒發的讚美之情。

二、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1.自由讀詩

2.自主識字

3.指導寫字

⑴“我的發現”。

“口”在左邊高又小(鳴),“口”在上下小而扁(吳、含)。“山”作偏旁豎折斜(嶺),“火”在字左捺變點(爐、煙)。

“含”字上邊“今”,“嶺”字右邊“令”,有點和無點,細心分辨清。

⑵示範講解。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於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複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範邊領着學生一筆一筆地書空。

三、朗讀感悟《望廬山瀑布》

1.板書題目,並解題

[望廬山瀑布]望:遠看。題意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師:簡介廬山(見附錄)

2.簡介作者:(見附錄)

3.理解詩句之意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日照:陽光照射。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山峯尖圓,煙雲聚散猶如香爐那樣,因此而得名。)生:發生,產生。(指山間雲煙冉冉上升,嫋嫋浮游。)紫煙:紫色的雲煙。(因爲有太陽光的照射,雲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遙:遠。前:山前。川:河流。詩句之意: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峯升起紫色的雲霧。遠遠望去,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飛流:飛奔的流水。直下:筆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虛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長。疑:懷疑,以爲。銀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現的明亮光帶(天河)。落:瀉落下來。九天:指天的最高處。(古人認爲天有九重,所以稱九天。)詩句之意:那瀑布飛快地直往下瀉,足有三千尺長,真讓人以爲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

4.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⑴四行詩各寫什麼?(第一行寫背景;第二行寫靜態;第三行寫動態;第四行寫聯想。)具體寫瀑布的詩句是哪幾句?(二、三句)

⑵作者在詩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比喻、誇張)

師: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寫背景時,“生”字形象寫出了山間煙雲猶如從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的一團白煙,飄渺與青山藍天之間。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貼切的比喻,表現了自己奇特的想象,從而使整個形象顯得更加雄偉壯麗,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第三句是誇張。不是實指,而是形容其長、其高。

⑶那些字用得好?(生、掛、飛、直下、疑、落。)

師:“生”(上有)。“掛”字化動爲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遙看時的形象,點名“遠看”題意。“飛”把瀑布噴涌而下的景象描繪地極爲生動。“直下”既寫出山高峻,又顯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這些眼前。“疑”是大膽、奇特的想象。

⑷你讀後有什麼感受?(瀑布氣勢磅礴,景色壯美。)

5.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通過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之情”。)

四、誦讀背誦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指導誦讀:一、二緩、舒;三、四快、高。

古詩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教師範讀 自由讀 指名讀。

三、 精讀理解

1、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啓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爲:“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着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評學生:你好學、善問、愛動腦子,相信你會越學越聰明的。)

對未能解決的疑問讓我們在詩中尋找答案。

2、出示自學要求:(小黑板)

⑴ 默讀古詩,劃出自己不懂的字詞,藉助工具書理解,並說說句意。

⑵ 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3、檢查一、二行的學習情況:

⑴ “憶”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就是──(板書:思)

⑵ (點黑板)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麼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出示: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

⑶ 詩人爲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生答:因爲“獨在異鄉爲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 。(句意讓學生說。)

⑷ 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⑸ 這是一種多麼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節倍思親”,它已成爲千百年來廣爲傳誦的名句──讓我們再次朗讀一二行。

⑹ 過渡:(填空:因爲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4、指導學習第三、四行:

⑴ 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幹什麼?(生齊讀三四行)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⑵ 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5、自由讀這首詩,說說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那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朗讀指導,並背誦:

⑴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這是我們在寫作文時應該好好學習的。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⑵ 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⑶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比較,明中心

1、學了這首詩,我們再來看王維的另一首詩──《雜詩》。要求:自學,說說詩意,再比較它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什麼相同之處,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出示: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來日,出發前來時。綺窗,雕着花紋的窗戶。著花,開花。

2、交流:

相同之處: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

不同之處:在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思念兄弟登高來寫思念親人之情;《雜詩》寫問朋友寒梅開花沒有表達對故鄉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業

1、國慶佳節即將來臨,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寫寫你對他的思念嗎?

2、如果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怎樣用一段話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試寫一段話,也可以試着寫詩,不要怕,試試看。

六、板書設計

(怎樣)倍

九月九日 憶 山東兄弟

(爲什麼)獨、異 登高(幹什麼)

古詩教學設計 篇11

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爲學生創設適宜教學情境,深度挖掘文本內涵,針對性佈設訓練內容,強化學生個性學力塑造,讓學生在品讀中感知文本內涵,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實現語文認知的健康成長。

一、更新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時,教師不妨從幾個方面給出考量,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激發效果。首先,可以播放一些傳統音樂、圖片、視頻等信息,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熱情;其次是音樂伴奏下的古詩名句教學,增加文學色彩,引發學生思考;還可以展示傳統文化的圖片、故事、名人傳奇等材料,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望江南》學習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古曲《陽關三疊》,並吟誦李清照的《醉花陰》。教師發動學生誦讀《望江南》,並展示誦讀效果。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準備,很快就找到節奏感。學生誦讀情緒、節奏把握都有明顯提升。爲豐富學生認知效果,教師發動學生蒐集思念方面的古詩句,學生參與熱情很高,很快就給出一些經典名句:“獨在他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教師對不同羣體學生表現都給出肯定評價,學生個性學習熱情被點燃,學習認知自然豐富起來。

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古曲,有效渲染了氣氛,然後由古詩名句引導,將學生帶入特定情緒之中,讓學生在音樂背景下進行誦讀訓練,學生學習逐漸找到切入點,感知進入佳境。最後讓學生蒐集相思方面的古詩名句,給不同羣體學生都帶來思維啓迪,拓寬了學生學習視野。

二、個性引導,提升學生閱讀頻度

古詩文教材內容中包含衆多傳統文化因素,爲不同羣體學生帶來豐富學習契機,教師要深入古詩文教材之中,利用不同羣體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展開古詩文學習,也可以收到良好啓迪效果。

《出師表》學習時,教師讓學生課前蒐集諸葛亮的相關信息,學生都準備非常充分。課堂展示時,學生信息儲備非常豐富。有傳說故事、有人物傳記、有歷史史料,特別是民間傳說,將諸葛亮神化了,學生對這些內容也非常感興趣。有學生講述諸葛亮的傳奇故事:諸葛亮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精通兵器陣法。傳說他的八陣圖相當厲害,這是諸葛亮對付曹魏的.重要武器。這個八陣圖,其實是諸葛亮一種操練步兵戰車搭配的方法,就是讓步兵在戰車周圍,以亂石堆成石陣,按照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據說可以擋住精兵十萬。這個八陣圖是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與周易是分不開的……還有學生講述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七擒孟獲”的故事,課堂學習氣氛熱烈起來。

諸葛亮是傳奇人物,民間傳說衆多,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順利切入,並在信息整合展示中形成了多元認知。

三、創優訓練,實現學生認知成長

古詩文學習時,教師以學生個性學習基礎爲教學設計點,利用多種訓練形式,展開個性教學引導,也可以給不同羣體學生帶來更多認知輸入機會。利用表演形式展示文本、篩選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對文本展開賞析,從不同視角展開教學設計,爲學生全面掌握古詩文內涵創造機會。

《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故事,學生大多對故事情節非常熟悉,教師這樣設計:《愚公移山》具有神話色彩,而且充滿浪漫主義情調,這樣設計有什麼好處?寓言故事重點是闡述一個道理,聯繫已經掌握的寓言故事,說說這樣設計的作用。我們生活中要遇到很多事情,往往一個寓言故事就可以我們茅塞頓開,你能找出具體的實例嗎?學生依照教師訓練設計展開熱烈討論。特別是針對最後一個問題,學生探究興趣頗大。有學生說:我性格比較內向一些,情感也比較脆弱,遇到一點小挫折就非常難過。有一次不小心將手機摔壞了,我心疼的吃不下飯,爸爸說: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我想想也是,既然已經壞掉了,我再怎麼難過也於事無補了。也有學生說:我有浮躁的毛病,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堅持,老師經常教育我要有“滴水穿石”“鐵杵磨針”的精神,才能獲得豐碩的學習成果。我感覺老師說得非常對,無論做什麼都需要有堅持精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什麼事情也做不好的。

教師給學生布設訓練任務時,具有極強的觀照意識。神話、寓言故事等,給不同學生羣體帶來思考機會,促使不同羣體學生對古詩文有了更爲深刻的感知和體驗。

古詩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 反覆誦讀並背誦二首古詩。

2. 理解古詩主題及表達的感情。

3. 學習詩作精巧的構思、新奇的比喻。

重點:理解詩的主題及思想感情。

難點:詩作精巧的構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學習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詩人,與駱賓王、楊炯、盧照鄰合稱“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龔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現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詩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釋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天涯若比鄰:_____________ 無爲在歧路:_____________

兒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東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_____

4. 給下面詩句劃分節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點明送別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處,並勾勒出兩處的地理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頜聯詩人從正面寫離情而話語急轉,變爲勸勉。作者不願將傷感流露出來,因而心思急轉。換了個話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頸聯作者以理性的議論展現友情和別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語言寫出這兩句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尾聯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勸慰對方:不要在告別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樣用手帕抹眼淚,免得讓人笑話。

這是一首_________,表達了詩人與知己的惜別之情,但全無世俗態。字裏行間體現了一種____________的人生態度,___________的胸懷,體現了高遠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爲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二)<<已亥雜詩>>

寫作背景:詩人龔自珍生活在封建社會快要崩潰的時代。他渴望改革,寫了許多文章,指出許多辦法,但不被重視,被迫辭官回家。當時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陸續寫了315首絕句,回憶了他平生經歷的哀樂,這些詩集結成冊即爲《己亥雜詩》。這裏所選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寫了作者辭官離京時的_________。“浩蕩”修飾“離愁”寫出了“離愁”_________。“白日斜”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種____________的感覺。詩人知道此次一別實際上就等於永遠告別朝廷、告別仕途、告別京城,所以產生了一種永遠離開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詩人移情於物,讚美落花、讚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並未終結而是獲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爲培育新一代的鮮花發揮作用。“落花”“護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徵。詩人以花___________,表達了對_________________的執着追求。

3.陸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龔自珍的思想境界更顯高遠。

三、 反覆誦讀,進一步體會這兩首詩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誰背得更快。

四、學(教)後收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能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難點】

1、識字、寫字。

2、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目的.】

第一課時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圖上都有些什麼?

2、仔細看圖,猜猜圖上的人在幹什麼?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3、揭示課題:有一個叫賀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到了老了纔回來,這首詩就是他回到家鄉後寫的。(出示課題:“回鄉偶書”齊讀。)

二、初讀課文,認記生字

1、自由讀課文,用“□”標出生字,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順。

2、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自由觀察生字,爲喜歡的生字組詞。

3、抽生說說記住了哪個字?是怎樣記住的?

4、遊戲:

教師讀一個生字的音,學生從卡片中找出這個字讀三遍。

三、再讀課文,瞭解詩歌大意

1、自由讀課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讀文,看圖,理解詩詞大意。(教師適當點撥)

鬢毛衰:頭髮都白了。

3、教師範讀,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4、抽生說說。

5、生根據理解自由讀課文。

四、試背課文

1、老師敘述詩意,學生根據詩意練習背誦。

2、學生互背古詩。

3、抽生背、齊背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月”的意象;

2、探究“月”的意象豐富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詩歌等作品中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意蘊。

教學方法:

欣賞探究法(即創造氣氛,示例剖析;巧妙點撥,啓發想象;感悟理解,遷移強化;拓展學習)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以視頻導入——

思考:古代詩人爲什麼寫這麼多關於“月”的詩句?

引出本課主題—解讀古詩詞中“月”的意象

一、古代詩詞中月的種類

明月——明月皎皎照我牀(曹丕《燕歌行》)

秋月——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瑟琶行》)

冷月——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

殘月——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缺月——缺月掛疏桐(蘇軾《卜算子》)

鉤月——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關山月——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

……

二、中國古典詩詞中“月亮”意象的象徵意義有哪些

(一)“月”是愛與美的'象徵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

“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韋莊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

(二)“月”是理想人格、高潔情操的象徵

思考:具有“理想人格、高潔情操”象徵意義的意象,你還能想到哪些?

(三)月象徵永恆,見證着歷史的滄桑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四)月是思鄉懷遠的載體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

3.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4.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五)月是失意孤寂的載體

1.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2.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三、課堂練習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生查子獨遊西岸①(節選)

辛棄疾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被誣罷官,長期閒居於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巖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美。這首詞是他閒居期間的記遊之作。②偃蹇:高聳、傲慢的樣子。

問題:在詩人筆下的明月具有怎樣的特點?

四、課堂小結

那一輪浸潤過唐詩宋詞的明月,給了我們太多的感動,正是我們的精神故鄉。我們要努力呵護與守候,即使是在今天!我們也要對夜空裏的明月給以更多的關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