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古詩《商山早行》教學設計精選

本文已影響 1.7W人 

  【教學設想】

古詩《商山早行》教學設計精選

《唐詩宋詞選讀》第六專題是“詩國餘暉中的晚唐詩”。學習此詩過程中主要解決三大問題:

1、讀懂,理解字詞句子;

2、理解詩歌的情感思想;

3、領悟表現手法和基本風格。

學習中以誦讀爲主,在多讀中逐漸推進學生的領悟能力;配以適當的賞析題,引導學生走上探討之路。

  【教時設置】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晚唐有這麼一位文人,有評論說他文不如詩,詩不如詞,但他確實是一位頗有影響的詩詞名家,這就是“花間派”詞風的鼻祖溫庭筠。今天我們學他詩歌的一篇代表做《商山早行》。

  二、朗讀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三、作者和背景

溫庭筠,字飛卿,山西祁縣人。是晚唐頗有影響的一位詩詞名家。生於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不詳。溫庭筠貌醜好色,不修邊幅,行爲放蕩,但是天資聰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長詩賦。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聲不好,認爲他“有才無行”、“德行無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間他曾三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又擅長填詞,詞與韋莊並稱“溫韋”。是最早大量寫詞的作家。“花間派”鼻祖。

溫庭筠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這首詩之所以爲人們所傳誦,是因爲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裏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在家千日好,出外時時難”。在封建社會裏,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道出遠行人的共性情感。

  四、理解

看註解,進一步理解詩歌的語言,用散文語言串通詩歌理解大意,並和同學交流(清早起來出行,旅店裏馬車上的鈴鐺響聲不斷,出門人啊離鄉而悲,歸心似箭。雄雞已經發出一聲聲啼叫,茅店外天空殘月西斜,一片白霜的板橋上已留下人的腳印。槲樹葉紛紛凋落,鋪滿山路;月光下驛站牆邊的枳樹花顯得很明豔。於是,想到我昨夜夢會杜陵的故鄉景色:春天來了,故鄉杜陵,鳧和雁佈滿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樂;而現在的自己,卻離家遠行。)

 五、賞析

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準備班級發言

1、“商山早行”與“兵車行”中的“行”是否於是相同?

(不同。“商山早行”行--出行;“兵車行”--詩歌體裁,歌行。)

2、“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音韻鏗鏘,意象具足”,這是古人評說詩中的三、四兩句,請做解說。

(所謂“閒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這裏只有一組名詞的組合,形成了特有的意象疊加。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選擇了最具典型的景物,形成了意韻豐富的畫面,引發讀者在視覺、聽覺上的聯想。短詞成句,節奏明快,語音鏗鏘。所謂“意象具足”,指羈旅之苦,離鄉之愁,歸心似箭,全在未言的景象中。

古時旅客爲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徵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裏,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腳印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霜上的腳印說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3、請將“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改成12字或14字的對聯(書後練習)

(“雞聲茅店殘月,人跡板橋薄霜”“雞聲炊煙茅店月,人跡鈴鐺板橋霜”。)

 六、背誦、作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