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3W人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精選5篇)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藉助插圖、展開想象,並運用增、補、調、換四種方法理解古詩,體會詩句的意境。

3、習得觀察方法,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4、指導背誦《題西林壁》。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讓學生掌握理解詩句的方法。

  教學難點:

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課時: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望廬山瀑布》引入,板書課題

  二、初讀

師:請大家自由讀、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讀好一首古詩,還要注意停頓和節奏的劃分,大家邊聽老師讀,邊在自己的書上劃分節奏,好嗎?(PPT投影節奏劃分)

生根據節奏自由讀 指名讀 齊讀

  三、理解

(一)藉助題目悟方法

師:孩子們,要想看懂一首古詩,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請大家說說平時是用什麼方法來理解詩句意思的?

請看這首古詩的題目:題西林壁(指題目)(借解釋小結方法)

板書:增 補 調 換

(二)運用方法學詩句,感受廬山的千變萬化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讀讀古詩的第一二句:(齊讀)

請大家按照剛纔小結的理解詩句的方法,學習小組之間討論討論這兩句詩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體方法跟同學說說就更好了!開始吧!

師巡視,傾聽、指導。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認真,誰來結合理解古詩的方法,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補充解釋:看課文插圖,理解“橫看”“側看”

誰來繼續結合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第二句的意思

請大家看看課文插圖,展開想象,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廬山

生充分觀察課文插圖,說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廬山嗎?(出示一組廬山圖片)

能再說說廬山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嗎?

能帶着你的感受再讀這兩句詩嗎?(個別讀)

師:是呀,這些都是詩人遊覽廬山看到的景色。(板書:景)

只要詩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廬山不同的樣子,所以觀察廬山的角度遠遠不止文中提到的六個。

自古以來,有不少文人墨客遊覽廬山,寫下了他們的感受,我們去看看詩人眼中的廬山,感受廬山的千變萬化:(師大約講解詩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所以,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讀邊在頭腦裏想象廬山的樣子,把你最喜歡的那幅廬山風景畫讀出來……

(三)活用方法悟詩情

廬山的景色真是讓人目不暇接!所以詩人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繼續用剛纔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師:詩人已經看到廬山這麼多不同的景色了,爲何它還說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呢?

生:因爲他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所能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

師:所以這兩句詩的解釋中,我們還可以用“補”的方法,把原因補充得更加具體——

生:(補)我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貌,只因爲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

師:那該站在怎樣的角度才能看清廬山的全貌呢?

生答:應該跳出廬山,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俯覽整個廬山

師:所以詩人說:(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再讀讀這首詩,從這首詩中,大家明白了什麼道理呢?

生說:我明白了要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處理問題,這樣才能客觀、全面。

師:是的。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多個角度,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也就是俗語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誰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哪些課文正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畫楊桃》)

能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說說嗎?(下棋、同學之間吵架)

師:詩人遊廬山,把自己的所見、所感都寫下來了,讓我們不僅欣賞到了廬山的美景,還讓我們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書:道理)

像這樣的詩,我們可以叫它哲理詩。

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廬山,欣賞廬山的美景,把這首詩美美地讀一次。

(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全班齊讀)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並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和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兩課時

題西林壁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

收集蘇軾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認識蘇軾。

(一)揭示課題。

1、師: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藝術奇耙,它們有的格調清新,有的意味深長,有的耐人尋味。

2、師:古詩我們要怎樣學習呢?(題目入手、讀好詩歌、瞭解意思、體會意境)

3、師:學古詩更重要的是要讀出詩味,悟出意蘊來。

4、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宋代詩人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題目)

5、生齊讀題目

(二)認識蘇軾。

1、師: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

2、生根據蒐集資料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查閱資料的方法和內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貢獻。

3、課件出示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三)瞭解題意。

1、師:知道題的意思嗎?西林又是什麼意思?(課件出示西林寺圖片)

2、師:題目中的關鍵詞都知道了,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

3、師:帶着你們的理解再讀題目。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一)自讀古詩。

1、師:可能有同學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着把它讀正確。

2、生自由讀

(二)檢查反饋。

1、師:誰來試一試? 生個別讀 男生讀 女生讀集體讀

2、師:有沒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讀得正確流暢嗎?相機糾正學生的讀音

3、師:我們一起來把整首詩讀一讀。

(三)吟誦詩歌。

1、師:會讀詩歌還不夠,我們還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現在再讓我們有滋有味地讀讀詩歌。

2、生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師並隨時進行點評,相機範讀

(師:你對自己的朗讀滿意嗎?讀出了古詩的滋味了嗎?)

三、品味詩意,感悟哲理。

(一)學習前兩句詩。

1、師:等我們理解了詩的意思,會讀得更好。先讓我們來看詩的前半部分,請你們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只要說通了,說順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練說

3、師: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嗎?生根據學生的問題相機引導

4、師:你覺得嶺和峯有什麼不同嗎?你能用詞語形容一下嶺和峯嗎?(課件圖片出示嶺和峯的圖片)

5、師:遠近高低是指什麼呢?

6、集體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師:你能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嗎?(從正面橫着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峯,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顯出各不相同的姿態。

7、師: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看廬山的?

8、師:廬山到底是怎樣的呢?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就讓我們一同觀看廬山的錄象,注意觀察廬山的姿態,相信我們對這兩句詩的體會更深,看時可以交頭接耳,可以指指點點。(課件播放錄象)

9、師:你們都看到了怎樣的廬山?(連綿起伏、高聳入雲、危峯兀立、懸崖陡坡)

10、師:爲什麼你們看到的廬山各不一樣呢?(作者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

11、師: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會不會一樣呢?(課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圖片)

12、師:同一東西呢?能再舉例子嗎?(課件出示其他圖片)

13、師:就讓我們帶着理解再來讀讀這兩句話。

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二)學習後兩句詩。

1、師:現在讓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一起讀讀這兩句。

生齊讀,自由讀

2、師:在說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了嗎?

3、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嗎?

4、師:你們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

5、師:平時的說話、寫作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我們還沒有這樣類似的詞語、故事?(盲人摸象,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身當臨絕頂,一覽衆山曉)

6、師: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對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這就是這首詩蘊含的道理,最後兩句也因此成爲千古佳句,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讀最後兩句——————生接讀。

生個別讀 配樂讀

(三)迴歸整首詩歌。

1、師:當我們回過頭來讀這首詩時,相信我們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師:現在我們都是詩人,身在美麗的廬山,想想詩人吟誦的樣子,你也來吟誦一番。你可以怎樣吟誦呢?(可以加上動作讀)

3、生自由練習(生邊寫邊吟,邊走邊吟,邊捋着鬍子吟誦,揹着手吟誦)

4、師: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誦?生上臺表演。

5、生齊背古詩。

四、古詩拓展,領悟特色。

1、師:蘇試筆下的題西林壁讓我們領略了山的千姿百態,再讓我們看看他遊覽廬山寫的另一首詩,這首詩又向我們展示了廬山怎樣的景觀呢?(課件出示)

高巖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來悲風④ 。

擎⑤(bò)開青玉峽,

飛出兩白龍⑥ 。

註釋: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紅色

③深谷:深深的峽谷

④悲風:呼嘯的風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兩白龍:兩條白色的瀑布,東瀑和西瀑

2、師:請你根據我們剛纔學習的方法來學學這首詩。

3、生自由讀後交流意思(課件瀑布圖片)

4、生吟誦詩歌,檢查讀的情況

師:心情會怎樣,是驚喜?是讚歎?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個別讀 集體讀

5、師:自由讀讀這兩首,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麼不同?(一個寫景 一個先寫景後哲理)

6、蘇軾遊覽廬山時被廬山秀色所陶醉,一氣之下記下了五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後一首。這些詩,有的是描繪廬山的一種景象,有的寫出了自己的一種感覺。題西林壁是總結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尋味——————生接讀。

7、正因爲如此,九百多年過去了,這首詩還閃閃生輝,在文人的著述裏,在遊客的談笑間,在學生的課堂裏,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讀,配樂讀。

五、課堂小結,延伸課外。

師:這節課,我們用學古詩的方法,不僅讀好了詩,理解了詩的意思,還體會了詩的意境。相信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當我們以後再來讀這兩首詩又將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觀書有感

一、複習導入。

1、有感情地朗讀。

2、背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投影片:

自學提綱:

(1)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藉助字典或聯繫詩句理解詞語“鑑”“徘徊”“渠”“如許”等,並說說詩句的意思。

(3)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範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鑑: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雲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質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

(4)練習背誦。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麼方法記住“聿”“鑑”“徘徊”這幾個字的。

2、正確書寫:你認爲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3、練習書寫。

四、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1、分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詩。

提示:先讀讀古詩,說說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句和意思,最後和大家讀一讀。

2、請二、三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課文。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着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爲“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峯:橫着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着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峯。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爲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麼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爲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裏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纔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麼也不能理解:作者爲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峯”了嗎?(因爲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峯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的意思。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複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踊躍背詩)

2.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麼多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解題

你們知道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那麼整個題目的意思你知道嗎?(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

4.介紹題壁詩

  (二)學習古詩

1.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自由讀詩

3.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麼體會啊(自由說說)

4.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側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麼樣的?側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卻不同,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解讀第二句

A.你們認爲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爲什麼?

B.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是小結: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自由讀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可以跟着輕聲的讀,會背的可以輕聲的跟着背。

3.齊背

  (四)拓展訓練

1.複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

2.課後自己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寫廬山的?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啓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裏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裏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回憶學法。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嗎?

  三、學習古詩。

(一)知詩人。

(二)解詩題。(並介紹“題壁詩”)

(三)明詩意。

1、請同學們反覆朗讀,一邊讀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與周圍同學交流一下你的收穫。

3、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你能告訴我們橫着怎麼看嗎??那什麼是山嶺?什麼是山峯?

同學們的描述不夠形象,有哪位同學能用簡筆畫表達出來?

你能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嗎?

4、蘇軾看過廬山不同的姿態後,發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爲……”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反過來說一說。

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

(四)悟詩情。

廬山的確很美。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峯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處俯視,深溝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巒疊障。可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還是險峻?正如蘇軾筆下的《題西林壁》。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讀一讀,請你閉上眼睛,讓我們隨蘇軾一起去遊廬山。

剛纔那一瞬間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當在詩人蘇軾面對如此美景時,內心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

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情感嗎?

(五)明哲理。

你能想個辦法,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還記不記得學過的《畫楊桃》一課,揭示了什麼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聽說過這樣的情況嗎?

其實它還可以用在學習上,與別人交往中。像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觀地認識了自己,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四、總結全文。

1、想一想蘇軾怎樣才寫出這首古詩的?

2、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