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五年級下冊《將相和》評課稿(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3.81W人 

評課,就是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它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評價要有三個要素: 目標, 應是確定的教學目標 信息, 應是系統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下冊《將相和》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下冊《將相和》評課稿(精選6篇)

五年級下冊《將相和》評課稿 篇1

5月24日上午,我有幸聆聽了劉麗華老師的一節校際公開課《將相和》,感觸頗多。劉老師的這節課能很好地落實單元訓練目標,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通過重點詞語、句子,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的特點,感受人物的品質,特別將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與語言文字訓練融爲了一體。下面我將從情感教育這一塊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依託文本,巧妙引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在學習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時,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廉頗的話,以及將課文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存在的一定距離拉開,劉老師在此巧妙的引入了一個非常好的環節“如果低年級的學生向你挑釁,你會怎樣?敢不敢接受?要不要接受?”當時大部分學生都說要接受挑戰,安排這一環節我認爲爲後面學習中理解由“不和”到“和”的原因作了很好的鋪墊,也爲領會廉頗能放下架子“負荊請罪”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原因是他們都懷有的是一顆赤熱的愛國之心,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二、依託文本,情感昇華。——情到深處自然流

當劉老師再次問到學生要不要接受挑戰時,學生都說“不要”,要以和爲貴。讓學生明白了“和”的可貴,“和”的意義。學生不僅對人物的精神內涵理解透徹了,而且將現學的情感體驗內化爲自己的實際行動。作爲小學生,我們先不談什麼大愛,愛國之類,首先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我們身邊的事,身邊發生的一些細小的事,只有把身邊的一些小事處理好了,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劉老師在此將文本與生活聯繫起來,依託文本,又走出文本,使學生在領悟愛國情感上得到了昇華。

但在體會“和”的美好境界上我們聽者沒有感受太多,學生也可能沒真正地體會到。正如唐主任所說的,如果教師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講講“和”的含義,用“和”組成詞語,如:和氣、和諧、和睦、和美、(性格)溫和等等,也許學生更能深刻地體會到“和”的境界。

總之,劉老師的這節語文課,教出了自己的特色,以“和”爲重點,逐漸引領學生體會到了愛國之情。將一篇文章長文短教,教師教學基本功很紮實,教學方法多樣化,也採取了很多有效的教學手段,目標明確,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

1、教師提問太多過於零碎,把學生“引”得過緊,沒能很好的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讀上要多下功夫,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特別是教師的範讀也很重要,從始至終沒有教師的範讀。

五年級下冊《將相和》評課稿 篇2

聽了林活老師的一堂真實、生動、高效的校級教研課《將相和》之後,我頗有感觸。

本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通過記敘“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來讚揚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讚頌他們的愛國思想。回顧課堂,本課教學有以下幾大亮點:

一、教學條理清晰

林老師先以資料袋內容導入課題,理清人物之後帶領學生梳理文章脈絡,概括出幾個小故事的小標題後,弄清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同時結合課堂作業本,培養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接着又巧妙利用藺相如的“平步青雲”激發矛盾,進入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

林老師引導學生讀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用這句話統領教學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林老師先引導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說這句話時帶着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學生自讀後體會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然後問學生:“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請默讀課文小故事“完璧歸趙”,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動作,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說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於是,學生動手在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語句,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知道藺相如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他靠的是不僅僅是這一張嘴,靠的是智慧、勇敢以及一顆深深的愛國之心。整個教學首尾呼應,一氣呵成。

二、精心指導朗讀

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以教師講多講少爲準繩,而是體現在無論是思想教育,還是語言文字知識教學都教在點子上。 “以讀帶講,以點帶面”在讀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這課的教學中,林老師先讓學生自己讀句子,學生體會到了再談理解。於是學生們邊讀邊動手在文中找出重點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通過品讀,交流,感悟,漸漸的人物形象鮮明瞭,精神品質領會了,閱讀的重點訓練項目也得到了訓練。

三、巧妙安排拓展

本單元的課文除古詩外都是我國古代優秀作品的節選或改寫。教學本課,林老師巧妙安排古典名著原著的片斷賞析,鼓勵學生讀原著中同課文有關的部分,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總而言之,林老師的這堂《將相和》上得非常成功,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五年級下冊《將相和》評課稿 篇3

《將相和》是12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的故事,稱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謙讓的美德,廉頗勇於認錯和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這個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今天聽了張老師講的這一課,我就這課的教學談一些自己的感受。

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優點:

1、本節課的教學是第二課時,張老師以複習導入,複習過程設計的較好,通過複習第一課時的學習方法,引出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2、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讀書思考的習慣,通過課本劇的表演,可以看到學生不只是學會了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在表演時,把文中敘述性的語言變成了人物的對話,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養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意識到,語文的學習不僅是要學懂課文上的內容,還要自覺地去學習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表演之後,讓學生做出評價,又一次回顧了課文內容,並且能我口說我心,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3、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如邊讀書邊畫出表現人物語言、動作的句子等。

4、本課板書由師生共同完成,讓學生時刻參與教學過程之中,板書僅扣故事內容,簡潔明瞭。

不足之處:

1、課後練習中的資源,教師應該加以利用,如“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並從課文中舉出具體事例加以說明。”可以採用小組彙報的形式,爲課堂教學增加氣氛。

2、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及表現人物品質方面。

總之,本節課教學以學生學習爲主,教師通過組織,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讀書,質疑,交流,表演等方式,體會課文思想內容。尊重學生,能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教師的教學抓住了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五年級下冊《將相和》評課稿 篇4

感謝趙老師爲我們上了一節這麼好的高年級的語文示範課,我認爲這是一節成功的課,爲我們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趙老師的教學基本功紮實。

整節課教師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溫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有效地調控教學過程,使學生猶如坐春風、沐春雨,課堂總是勃勃有生機。

二、課前準備充分。

趙老師對課文的講解十分嫺熟,對文章的背景及相關知識熟悉,講解內容正確、到位,過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趙老師課前備課十分認真,沒有這麼認真的備課,就不能上出這麼好的課,我認爲,趙老師這種敬業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三、學習方式上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在整節課,以學生爲主體,老師通過組織、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讀書、質疑、討論、交流等形式,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時,教師引導學生採用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讀一讀、劃一劃、說一說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在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全班交流、解決,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

四、內容的感悟強調了朗讀訓練。

課程標準強調對課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師較好地體現了讀中感知、感悟,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五、抓住重點內容,做到長文短講。

這篇課文的篇幅很長,如果老師逐段講授,老師講得辛苦,學生也聽得辛苦。趙老師在這節課中始終突出了這篇課文的訓練重點,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質。如,在教學第二個故事的時候,教師在引導學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之後,馬上提出了訓練的重點和要求:抓住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是個怎樣的人,並使這“從言行看品質”的思路貫穿了課文的學習始終。

六、組織交流感受和質疑問難。

思源於疑,趙老師在這節課中爲學生設計了一個質疑問難的舞臺,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且對學生的質疑引導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再分層次的加以引導,使學生改變了學習中的被動位置,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七、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負荊請罪”這環節,教師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想象藺相如與廉頗見面時會說些什麼話的環節。這個環節雖然篇幅不長,所花的時間也不多,卻讓學生對課文人物的心理、品質和課文堵塞內容加深了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想象能力,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得到鍛鍊、提高和發展。

八、文本結合,重視思想教育。

不足之處:

一、教學的形式單一,不夠多樣。建議:設計如果能做到讀、說、寫、演相結合,如,先讓學生讀一讀故事,說一說人物的言行、品質,寫一寫“負荊請罪”時說的話,演一演課文的三個小故事,課堂氣氛會更活躍。並且可以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昇華學生對人物品質的理解。

二、詞句的推敲與積累欠缺。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脫離了重點詞的教學,我認爲應該結合重點的詞句來理解重點的句子,再結合重點句子來理解課文的內容。另,語文的教學特別重視積累與運用,教師應該讓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詞句,並且摘錄下來。

五年級下冊《將相和》評課稿 篇5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

從課程的設計上來看,是恰當的,有利於目標的達成。課始,回顧了上節課的內容(課文所講的三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課題“將相和”的意思)引導學生質疑:第三個故事的內容正是“將相和”,前面兩個故事是否多餘?由此,順學而導,進入本課的學習。首先,通過品讀前面的兩個小故事,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知道在“外交戰場”上雖無刀光劍影但同樣危機四伏、九死一生、驚心動魄。而這些卻是廉頗所不瞭解的。他的“僅憑一張嘴”的偏見導致了將相的不和,由此又進入到“負荊請罪”的學習。在這一部分裏,拓展了史記中關於廉頗戰功卓著的資料,從而理解廉頗的不服氣是情理之中的事,從中能看出他的直爽。又通過藺相如的一段話,讀出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爲重;通過廉頗的負荊請罪讀出廉頗的直率坦誠。由此,弄清三個故事間的內在聯繫,還感受了人物的形象。

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當中,情感目標是“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通過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和習慣。既然是“趣”,則必由情生。我覺得,對老師來說,要上好這堂課,除了要整體把握課文、理清思路之外,引導學生動情地理解兩位人物的內心世界則是課的靈魂之所在。如此,課纔有情,有情的課才能震撼人心,令人印象深刻。這一點,劉老師大體做到了。

這堂課我感覺總體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不盡人意之處。請看這一段實錄:

投影出示:“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現在璧在我手裏,你不敢強逼我。”

師:認真比較這兩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麼不一樣。

生1:原句有威脅的語氣,而下面這個句子就是告訴你,你不敢強逼我。

師:下面這個句子就沒有威脅的語氣嗎?再讀讀句子,從文字上來分析,他們有什麼不同?

生2:原句是可以用嘴說出來的,下面的句子是在心裏想到的。

師:我說了,這個句子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意思,他也可以這樣說,都是他說出來的,它們在表達上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生3:數學中有一個方法叫提取公因數,我把下面的“璧在我手裏”和上面的“璧在我手裏”都去掉了,剩下的就是“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把他的後果給說出來了。

師:對,你發現了後果,而且還聯繫了數學學科的知識來分析,真了不起!這個後果,作者是用什麼句式把它寫出來的?

生4:後面的那個句子是用陳述句……

師:上面也是陳述句,噢,後面有個感嘆號,你的意思是感嘆句是吧?好,你觀察到了一個標點的變化,挺好!還有沒有?上面那個原句用了一對兒關聯詞你發現了沒有?

生5:關聯詞是“要是”和“就”

師:看,你很會發現,這是一對錶示假設關係的關聯詞,也是寫藺相如語言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建議同學們拿起筆,把這對關聯詞加上着重號。想一想,同樣地意思,藺相如爲什麼不像下面那樣直接說而是要用假設句式來說呢?像上面這樣說,語氣上要顯得怎樣一些?

生6:……(前面的交流聽不清學生的立場,老師打斷了學生的話引導着說)上面那樣說,語氣要委婉一些。

師:……也就是說用假設句式來說,纔不會激怒秦王,秦王纔不會強逼也不敢強逼他,爲完璧歸趙贏得機會,多麼有智慧的外交詞語,這就是藺相如的語言,這纔是藺相如的性格呀。

看這段實錄,很是費勁,叫了五個學生,才引出老師心中“用了假設的關聯詞”的答案。問題不在學生,而在老師。不能否認,劉老師將這兩句話拿出來作對比是一個創新,有助於學生對人物智勇雙全的感受。但爲什麼事與願違呢?一則,“這兩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麼不一樣”這種提法本身就不合常理。大凡讀小說,人們都是站在書中人物的角度,在故事情節中品味其內容,而現在,將視角放在作者的表達上,這顯然讓人摸不着頭腦。且不論“假設句式是藺相如外交智慧的體現”這一說法是否恰當,單看這種把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的故事情節肢解,變成枯燥乏味的寫法指導的做法就是不合規律的,這是現今教學活動中的流行病。二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並沒有要求寫法的指導。雖說我們提倡“不光要知道寫什麼,還要知道怎麼寫”但並非篇篇如此,處處如此,很顯然,在邏輯性、情節性很強的人物對話中搞這種寫法的分析是不合時宜的,更何況本單元的目標沒有這個要求,這樣做,就像我們看到的:學生一頭霧水,對人物的有勇有謀更無法從心靈深處真正感受。學生能感受到的就只有:讀古典名著原來這麼累。那麼,培養閱讀興趣從何談起呢?

關於這段教學,我有這樣的想法。兩個句子出示之後,讓學生推理一下,兩種不同的說法結果會一樣嗎?可讓兩對學生演一演秦王和藺相如,看看秦王對於兩種不同的話語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以此來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當然,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一堂課更是如此,不足之處給我們指出了改進的方向,那麼,亮點更給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很欣賞劉老師這幾個教學片段:

師:“理直氣壯”什麼意思?

生:理由充足,就有底氣。

師:藺相如的理由充足體現在哪裏?

生:璧是他的,主動權掌握在他手裏,秦國理虧,不敢拿他怎麼樣。

生:抓住了秦王不捨得璧的心理。

生:秦王根本不想拿十五座城換璧(從兩個地方看出)

師總結:藺相如的理直氣壯是抓住了秦王的理屈。一抓秦王的性格弱點,二抓秦王的理屈,難怪藺相如話說得擲地有聲,誰來理直氣壯地讀一讀他的話。

這個片段清晰自然,一氣呵成,值得學習。

較好的引導還有這一段:

生:“我現在離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師:仍然是描寫藺相如語言的句子,從這句話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體會到藺相如很勇敢。

師:能不能具體說說,從哪些詞語體會到他的勇敢。

生:從“拼了”這個詞體會到他很勇敢。

師:藺相如憑什麼敢跟秦王拼呢?

生:他知道廉頗已經帶着大軍在邊境上做好了戰鬥的準備。

師:敢跟秦王拼,心中有底。

生:秦王侮辱了趙王,藺相如看不過去,他以趙國爲重,爲了挽回趙國的尊嚴不惜以死相逼。

師:理由在自己這邊,所以才如此義正詞嚴。

生:他現在離秦王只有五步遠,所以他可以以牙還牙。

師:仍然抓住了秦王捨不得跟藺相如拼命。

師:同學們,雖然沒有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但我們卻分明看到了澠池會上一個脣如槍,舌如劍的藺相如,這是用語言在迎戰,這一拼,最終拼來的是什麼?

生:拼來的是秦王爲趙王擊缶。

生:拼來的是趙國的尊嚴

師:好一個拼字,誰來再讀一讀藺相如的話

這段過渡也不錯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憑藉着自己語言的力量和過人的膽識再一次以弱勝強,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回去之後就被趙王封爲了(上卿)。該不該?(該)功勞大不大?(大)不這樣寫出來我們知道不知道?(不知道)這就爲說明將相不合再次做了鋪墊。

同學們,不寫前兩個小故事,我們就不知道藺相如爲趙國立下了多麼巨大的功勞,而這也是廉頗所不瞭解的。正是導致將相不合的直接原因。所以廉頗很不服氣,所以他對別人說——讀廉頗的話。

總而言之,看過這堂課,加深了我的認識:上課,真的要把學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前的設計也要充分預計到學情,用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方法進行教學。轉換師生角色不容易但勢在必行,否則,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無從培養。牽着學生鼻子滿堂跑換來的只有時間的浪費,學生的疲憊和迷惘。

五年級下冊《將相和》評課稿 篇6

前段時間,在學校組織的“以朗讀爲主”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我認真聆聽了江老師的一堂真實、生動、高效的家常課。

《將相和》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通過記敘“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來讚揚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讚頌他們的愛國思想。江老師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梳理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幾個小故事的小標題後,弄清它們之間的關係。然後適時加入資料袋內容,銜接準確,不留痕跡的給學生擴充了課外知識容量。

教學出始,江老師引導學生讀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江老師先引導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說這句話時帶着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學生自讀後體會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然後問學生:“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請快速讀課文小故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動作,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說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於是,學生動手在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語句,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另外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以教師講多講少爲準繩,而是體現在無論是思想教育,還是語言文字知識教學都教在點子上。“以讀帶講,以點帶面”在讀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這課的教學中,江老師先讓學生自己讀句子,學生體會到了再談理解。於是學生們邊讀邊動手在文中找出重點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通過品讀,交流,感悟,漸漸的人物形象鮮明瞭,精神品質領會了,閱讀的重點訓練項目也得到了訓練。

我曾仔細地讀過本單元的課文,本單元除古詩外都是我國古代優秀作品的節選或改寫。教學本單元課文,我認爲可以引導學生從每一課的內容中吸取有益的啓示,鼓勵學生讀原著中同課文有關的部分,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名家名篇進入課本,本就是要起範例作用,學習作者佈局謀篇,遣詞造句,如何表情達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