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

本文已影響 3.26W人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爲自我反省。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篇1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傳記《偉大的悲劇》,寫的是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與挪威探險家阿蒙森角逐南極點失敗後,和他的隊友在歸途中悲壯覆沒的故事。作者敘述這個故事,是讓人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在哪裏?從情感價值觀目標來說,對於中學生有一定難度。尤其這篇文章特別長,人物衆多,情節複雜,所以教學上確實難度較大。教師在授課中很好的處理了文本,長文短教。並注重教學的整合。我就這節課中突出的幾個亮點做簡要剖析。

一、 導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號沉船》《美挑戰者號升空爆炸》《玉樹地震》視頻,以此導入課堂學習,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建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學生感受到在一場場悲劇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如此渺小,但人類不斷地抗爭着、挑戰着,學生也在這種激發之下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潛能。這一點我認爲做得比較成功。

二、導學方面

本文教學難點之一是對主題的理解,一定有許多同學不理解悲劇的故事爲什麼蘊含着偉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師課前的導學很巧,“爲什麼作者茨威格沒有爲勝利者阿蒙森寫傳,卻滿懷深情的爲失敗者斯科特再現這悲情的一幕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樣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劇和偉大,要求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心靈,理解雖爲失敗者,但他們身上的精神偉大。我認爲這樣指導,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凸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了知識和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三、長文短教

文本較長,教學用1課時,難度大,即使讓學生進行預習,但是真正操作起來難度仍然很大。過去每一篇課文,在整體感知環節,總是先讓學生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然後複述內容。只要讓學生抓住“人物、事件”這兩個基本的內容,也就知道了課文所講的內容。可是這篇課文長達八九頁,學生如何能把握好課文的主要內容成了一個難點。授課教師很好的進行了長文短教,採用快速默讀的方式將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煉出來,通過形象的路線圖的方式,讓學生直觀、迅速的把握主要情節,這應該是本節課教學中的一大亮點。內容理解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品味細節,以細節作爲突破口,抓住文題“悲劇”“偉大”,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南極探險悲劇所折射出來的偉大的人類精神,再次很好的體現了長文短教的教學思路,。

四、以生爲本,進行“有效教學”

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貫穿整節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討、自主討論併發言,學生有了許多出乎人意料的發言,說明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思想情感已經進入了課文情節,效果不錯,很好地完成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課堂一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總體來說,本節課既有了長文的整體感知,又有了細節突破,注重教學的有機整合,這樣的教學我覺得降低了難度,學生學起來不會感到太困難。在教學上確實有了很多的突破,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立志於“有效教學”“生本課堂”的探索。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篇2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實踐新課程理念,充分根據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教學方法,整堂課以“情感體驗”爲教學主線,通過整體感知、細節品味等途徑,運用朗讀、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與文本對話;與自己對話、與同學老師對話,在這種感受、體驗、交流的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

一篇好的文章會影響人的一生,同樣一堂好課也會在學生的心中久久迴盪,我們的課堂應該幫助學生架起通往那些閃爍着人類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橋樑,和學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與那偉大的靈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維火花,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幫他們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時的教學是在學生自主質疑的前提下師生共同完成對課文的理解的,因此學生對課文知識以及相關內容掌握較到位,特別是對“悲”和“偉大”的理解,收到了我上課前所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理解課文內容,完成了師生的對話。

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傾聽學生的想法,善於採擷集體智慧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提高教學質量。本課時有不少學生髮言,他們雖然不一定說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質疑時有學生就問了“斯科特等人爲什麼要去探險”、“他們可以不死嗎”、“他們的.悲是因爲他們死得悲壯嗎”、“他們的偉大是因爲他們面對死亡很坦然”……,在一節課上學生能夠有着這麼多出乎人意料的發言,應該說學生的思路是打開了,思想情感已經進入了課文情節,效果不錯,同時也完成了生與文本的對話。

本課時,我採取了學生小組討論,一中心發言人發言的方式,同時讓學生單獨有感情的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全班齊讀等朗讀方式增強課堂氣氛。活動中學生基本能夠作到自主學習、自主探討、自主討論併發言,聲音洪亮,情感較爲豐富。

遺憾:個別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在對“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時,有的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仍然不能夠表述完整,對記敘要素也存在不怎麼理解的情況;自主活動討論時也有少數學生無所事事,存在不願意動腦筋、拿別人現成答案的現象;做筆記的習慣還沒怎麼養成。這一切都還有待進一步強化訓練。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篇4

我花三節課的時間學完了《偉大的悲劇》,這篇文章在瞭解了背景、作者、字詞之後,我開始轉入文本的學習。

首先指導學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節:斯科特一行五人到達南極點之後,發現已經有人捷足先登,他們悲觀失望,但勇敢的承認失敗,併爲阿蒙森團隊作證,在回來途中遭遇了惡劣的天氣,最終全部遇難的故事。

其次,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分析悲在何處?偉大在何處?悲在在失敗之悲,作證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偉大在他們身上具有勇於承認失敗,誠實守信的英國紳士風度;具有堅韌不拔,頑強執着的探險精神;具有不拋棄不捨棄、無私犧牲的團隊精神;具有在臨終之前不爲自己,只想着祖國、家人、朋友,乃至全人類的人格魅力。在這之中,就可以做到賞析語言,朗讀句子,實現素養的提升,其次還可以讓學生在賞析的過程中體會到細節描寫和修辭的使用。

第三,感受傳記文學的特點,典型的材料就要通過典型事蹟來表現人物的特點,比如威爾遜在距離死亡只有幾步之遙的時候還拖着16公斤重的岩石樣本,比如斯科特在臨終之前還用僵硬的手爲自己的親人寫信,比如奧茨自己勇敢地走向了死亡。敘行錄言,敘述他們的行爲,引用他們的言論,保證文章的真實性。講究文采,語言生動,用詞精當,可以採用想象、修辭,體現文學性。

最後拓展延伸,斯科特在與阿蒙森團隊這一角逐中註定是失敗者,那作者爲什麼不爲阿蒙森團隊作戰呢?這一問題意在引出茲威格作傳的原則,是斯科特團隊所展現出來的種種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人類的財富,這種精神和魅力將鼓舞一代又一代探險科學的人,所以爲他們作傳意義更大。

由此拓展到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稱陳涉爲世家,將項羽安排在“本紀”裏,雖然他們都是失敗者,那也是因爲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由此得出結論,歷史上對於人物的評價不以功勞評價,不以業績評價,主要在於他們身上所綻放的思想的光芒。

同學們,在我們的人生路途中,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也許我們沒有成功,但是隻要我們保持堅韌不拔的毅力,誠實守信的品質,相信我們的人生也必定是光輝燦爛的,必定是充滿人格魅力的。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篇5

認識悲劇,不能僅僅是口頭上的,也不能僅僅是讀幾句話就真的能體悟得到的,得讓學生對這一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我先是出示了一系列人們向這幾位致敬的圖片,國王跪下以致敬,公主親臨南極以致敬,全人類給南極命名阿蒙森—斯科特站以致敬。我抓住文章中一句有爭議的話,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受。“對人類來說,第一個達到這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在這一環節,很多學生都說,我們不能看重最後的結果,二應該看重過程,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不畏死亡,勇敢面對的精神,那他就不是失敗者,而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悟“悲劇”很難,但是隻要我們能把感悟的過程細化,跟學生的生活實際適當的聯合起來,再輔以一定的視聽或畫面,讓學生真正的理解也是可以做到的。

遺憾的是,文章過長,預習時間短暫,導致部分學生對文章內容不是很熟悉。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篇6

當然,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對於本節課,我認爲有以下不足之處:

一、課堂語言不夠優美。

本次教學的主題是“散文教學”,散文的語言大多優美,值得玩味。在教學這樣的文章時,教師的課堂語言自然也應與文章的語言相襯。而我,由於缺少平時的積累,“語到用時方恨乏”,在以後的生活中要加強語言的積累,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優美的語言環境。

二、朗讀時間不夠。

散文本就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主旨的,儘管在探究“偉大”一詞時我帶學生品味了語言並進行了情感朗讀,但對於散文而言,這樣的朗讀是遠遠不夠的。雖然課堂的安排正好控制在40分鐘裏,但40分鐘裏讓學生讀的時間不足10分鐘,總以爲課堂時間的寶貴,寧可多作一點分析也不捨得花大量的時間去讀文本。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朗讀中讓學生心領神會豈不比教師講解灌輸要好?!

一次比賽一步成長,一段經歷一份收穫!在教學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才能不斷地進步!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篇7

本週我進行的是《偉大的悲劇》的線上授課,《偉大的悲劇》這一課頌揚的是一種不畏艱難的探索精神,與去年國慶時所播的《攀登者》這部電影主題契合,所以我運用了《攀登者》這部電影來進行導入,從而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而且《偉大的悲劇》這一課篇幅較長,對於學生來說閱讀把握的難度較大,所以我給了學生們充足的時間並且讓學生們借鑑課堂提示中快速瀏覽的方法進行閱讀,並且在閱讀結束後我給予學生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提示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說明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學生們就可以對這篇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接下來在我的提示下我們也把這篇文章分成了三部分,從而學生對於這篇文章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就更容易一些,同學們在解決“斯科特探險隊遇到了那些困難”、“文中的‘悲’體現在哪裏”、“斯科特一行的‘偉大’體現在哪裏”這三個問題時就更爲清晰地找到答案所在的主要段落,對於這篇文章情感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

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不足。首先,在課前導入的時候《攀登者》與《偉大的悲劇》兩者之間的貼合度不高,其實《攀登者》也是在傳達一種崇高的探索精神以及高尚的心靈,而且其中其實也是有悲劇發生的,而且《攀登者》中是中國登山隊向珠峯發起挑戰,這也是偉大的,因此也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的悲劇”,這與《偉大的悲劇》中斯科特一行去探索南極的性質是相同,不過兩者之間還有一個不同就是《攀登者》最終是成功了,而斯科特一行最後卻失敗了,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通過成功與失敗的對比不過最後的結果都是給予了後人精神鼓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於這篇文章的理解。其次,還是在時間安排上,前面的耗費太多時間,後面的東西就會匆匆掠過,但還會有一種情況是時間與問題之間的尷尬,就是這個時間剩下的不多不少,可問題很重要而且需要一些時間進行講解,所以剩下的時間不夠,但要是留給學生又有些多,這樣的話就會讓課堂有些尷尬。最後就是在剩餘時間裏學生的任務安排上不夠明確,這樣就會導致學生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費了這些留給他們的時間,所以在課堂結束後如果還有時間留給學生那一定要把這段時間裏他們所要完成的任務明確,只有這樣這最後剩下的時間纔不會被浪費。以上就是我對於《偉大的悲劇》這一課的反思,希望在反思的過程中能夠逐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篇8

課文篇幅長,容量大,可感可學實在是很多,但是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擇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於沒有佈置課前的預習,所以在課堂上採用了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找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並將幾個要素串聯起來複述全文的方式來了解課文大意,再用一句話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感悟。

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1、斯科特一行南極之行的“悲劇”體現在哪些方面?

2、“偉大”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學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2、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

3、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

以讓學生尋找最感動敬佩的情節的方式,直入文章內裏,符合認知規律,使得學生的感知思維切中肯綮。學生在朗讀相關語句時,第一遍往往不能達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迅速體會當時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後面的朗讀中有了很大的進步。課堂上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討論交流,體現學習的主動與合作特點,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展示了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徵。

本堂課在生成教學中,由於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所以學生遇到的一些問題都是在預料之內。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遇到了一個多音字──粘。這個字到底應該讀“zhān”還是“nián”?很多學生都沒有想到這一點,所以愣在那裏。我馬上提示他們:“解釋爲‘橡膠或糨糊的性質’時讀‘nián’,解釋爲‘用膠把一種東西膠合在另一種東西上’讀‘zhān’。”學生馬上就理解了,讀作“zhān”的時候作動詞用,讀作“nián”的時候作名詞用,課文中的原句是“粘住鞋”,毫無疑問應該讀作“zhān”。問題很快就解決了,我從學生的笑臉上看到了他們內心小小的成就感,馬上抓住時機提醒他們:“學習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向字典這位無聲的老師請教。”

本課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進之處:

1、如果在課前佈置預習,就能在課堂上將更多的時間轉移到對主題的探討上;

2、在介紹作者時,可讓學生自己通過各種渠道去查閱作者的生平資料;

3、在設計問題上,可拉開一定的梯度,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機會來回答問題;

4、在品味文章中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這一環節上處理稍欠。如:

在討論斯科特一行爲阿蒙森作證這部分時,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作者“第一擁有一切,第二什麼也不是”這句話,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意圖,那麼後面的結論將更加水到渠成;

5、由於在複述課文部分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大部分學生在本堂課中的學習成果沒有機會得到展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篇9

本人認爲這節課有如下優點:

1、教師對教材的研讀精細。

2、教學目標的確定恰當。本文篇幅較長,不可能面面俱到。結合單元提示,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迅速抓取信息,是可取的。

3、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大膽。教師由最後一箇中心端牽出兩個大問題。再由這兩個大問題帶出兩個次問題: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探險隊員們遭受了哪些困難?探險隊員們具有哪些常人的情感?這四個問題就像蛛網的四根主線,將分佈在課文各個段落的答案綴連起來。

4、文本解讀和練習兼顧。巧妙地追問,將課後的練習穿插到對文本的解讀中,落實到學案上,做到真正落實。

5、學生的能力訓練全面。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速讀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快速整合信息的能力、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而在小組學習中,既要聽,又要記,還要想,更要說,學生的協作意識得到強化,自我協調能力得到鍛鍊。

6、小組展示不囿於常規。常規的小組展示大都是一人或兩人板書,一人上臺展示。考慮到本課的信息量非常大,故採用口頭展示的方法,省時高效

不過,這節課還有不足:

1、老師的講解有點多。這主要表現在“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一句的理解時。學生對這個句子本身的理解沒有問題,但是同學壓根兒沒想到作者的寫作態度是贊同還是否定。老師用了比較長的時間引導。

2、教師情感的渲染還不夠細膩,課堂氣氛有點冷。教師不僅要在導入和總結時煽情,在抓取信息和朗讀的過程中也要時刻注意情感的調動。但是也要注意避免熱鬧的氣氛出現。

3、課堂容量大,教學時有點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