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精選3篇)

本文已影響 1.94W人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精選3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精選3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1

《偉大的悲劇》是新課標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探險爲主題,通過不同題材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敢於探險的勇氣,集體主義觀念和爲所熱愛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從內容上講,本文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卻又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發現挪威人已經捷足先登,只好無奈但又十分堅毅地踏上歸途,最後一個個悲壯地死去的故事。教學結束本課時後,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課堂教學情況

1、教師的授課情況

導入方面:

在本課時裏,我首先在《我心永恆》的背景音樂下,用三幅科學探索悲劇圖片以及南極風光,簡潔鄭重的用語言解說,以此導入課堂學習,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建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這一點我認爲作得比較成功,學生也在這種激發之下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潛能。

導學方面: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有許多同學不理解,悲劇的故事爲什麼蘊含着偉大,是不是矛盾了?當時作爲教師的我沒有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說出他們想知道的,或者說讓他們提出疑問在我的引導下逐步去解決。解決問題時,我讓學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劇和偉大,要求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心靈,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朗讀、評議,在讀與說中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還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從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同學們認爲課文悲劇的故事中蘊含着偉大不矛盾。因爲斯科特他們探險雖然犧牲了,雖然他們有死亡之悲、失敗之悲、作證之悲、世人之悲,但這悲劇後面體現着爲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他們始終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這悲中正展示他們“偉大”的魅力所在,所以這是一場“偉大的悲劇”,讓學生知道這種精神將成爲“永恆”,激勵着後人前赴後繼。我認爲這樣指導,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凸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了知識和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達標方面:

新課標要求學生要“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本課時,我在這方面也較爲注重,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對課文主人公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加以評價——他們認爲是惡劣的環境讓我們的英雄犧牲了,同時也關注了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存是十分困難的一個事實,肯定了主人公爲人類作出的貢獻,知道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生存價值觀以及怎麼樣正確對待失敗,並在閱讀中體會到了一種精神的永恆,令人感到欣慰。

遺憾和不足方面:

該課時所教內容較多,沒很好的對課文內容進行較爲全面的探討,甚至有個別學生對課文還比較生疏,這也許是我的預習工作沒作好的緣故;學生自主質疑時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導致還有學生想提問而沒有機會,我也因此喪失了和更多學生交流的機會;

在體會文章語句的情感過程中,我忽略了對不同學生應該施以不同的閱讀指導的原則,在比較閱讀上有待加強;另外,如果時間充足的話我還有人類1911年首次踏上南極大陸的錄象給學生看,但很遺憾我只有忍痛割愛了,只有等下課以後纔有時間了!

2、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對所傳授知識的接受狀況:

本課時是在學生自主質疑的前提下師生共同完成對課文的理解的,因此學生對課文知識以及相關內容掌握較到位,特別是對“悲”和“偉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師上課前所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或者說思想來理解課文內容,完成了師生的對話。

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的獨到見解:

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傾聽學生的想法,善於採擷集體智慧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提高教學質量。本課時有不少學生髮言,他們雖然不一定說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質疑時有學生就問了“斯科特等人爲什麼要去探險”、“他們可以不死嗎”、“他們的悲是因爲他們死得悲壯嗎”、“他們的偉大是因爲他們面對死亡很坦然”……,在一節課上學生能夠有着這麼多出乎人意料的發言,應該說學生的思路是打開了,思想情感已經進入了課文情節,效果不錯,同時也完成了生與文本的對話。

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活動情況:

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所以學生活動尤爲重要。本課時,我採取了學生同桌2人討論、前後四人討論由一中心發言人發言的討論,同時讓學生單獨有感情的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全般齊讀等朗讀方式增強課堂氣氛。活動中學生基本能夠作到自主學習、自主探討、自主討論併發言,聲音洪亮,情感較爲豐富。

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遺憾和不足:

個別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在對“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時,有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仍然不能夠表述完整,對記敘要素也存在不怎麼理解的情況;自主活動討論時也有少數學生無所事事,存在不願意動腦筋、拿別人現成答案的現象;做筆記的習慣還沒怎麼養成。這一切都還有待進一步強化訓練。

二、反思後的思考、建議:

通過教學和反思,我覺得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確應該讓學生多自主活動,一定要培養他們個人的活動意識;在擴大知識面方面,教師不應該僅僅限於書本,應該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爲學生服務,替學生着想,把“小語文”真正變爲“大語文”,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學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識。作爲學生應該積極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指導,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來主義”,同時要多讀一些健康有益的書,當然包括語文課本。

總之,我認爲本課時我對教材處理較爲合理、教學目的設置明確恰當,基本作到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下讓學生從中受到了一種永恆的精神教育,當然也有很多的遺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一一完善。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2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傳記《偉大的悲劇》,寫的是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與挪威探險家阿蒙森角逐南極點失敗後,和他的隊友在歸途中悲壯覆沒的故事。作者敘述這個故事,是讓人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在哪裏?從情感價值觀目標來說,對於中學生有一定難度。尤其這篇文章特別長,人物衆多,情節複雜,所以教學上確實難度較大。教師在授課中很好的處理了文本,長文短教。並注重教學的整合。我就這節課中突出的幾個亮點做簡要剖析。

一、 導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號沉船》《美挑戰者號升空爆炸》《玉樹地震》視頻,以此導入課堂學習,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建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學生感受到在一場場悲劇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如此渺小,但人類不斷地抗爭着、挑戰着,學生也在這種激發之下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潛能。這一點我認爲做得比較成功。

二、導學方面

本文教學難點之一是對主題的理解,一定有許多同學不理解悲劇的故事爲什麼蘊含着偉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師課前的導學很巧,“爲什麼作者茨威格沒有爲勝利者阿蒙森寫傳,卻滿懷深情的爲失敗者斯科特再現這悲情的一幕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樣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劇和偉大,要求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心靈,理解雖爲失敗者,但他們身上的精神偉大。我認爲這樣指導,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凸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了知識和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三、長文短教

文本較長,教學用1課時,難度大,即使讓學生進行預習,但是真正操作起來難度仍然很大。過去每一篇課文,在整體感知環節,總是先讓學生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然後複述內容。只要讓學生抓住“人物、事件”這兩個基本的內容,也就知道了課文所講的內容。可是這篇課文長達八九頁,學生如何能把握好課文的主要內容成了一個難點。授課教師很好的進行了長文短教,採用快速默讀的方式將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煉出來,通過形象的路線圖的方式,讓學生直觀、迅速的把握主要情節,這應該是本節課教學中的一大亮點。內容理解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品味細節,以細節作爲突破口,抓住文題“悲劇”“偉大”,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南極探險悲劇所折射出來的偉大的人類精神,再次很好的體現了長文短教的教學思路。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3

《偉大的悲劇》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傳記文學作品。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尤其是男生對探險類的話題較感興趣,但由於該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主人公國籍等方面都與學生差異較大,所以“悲劇”一詞尚易理解,“偉大”二字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因此,在確定本節的課的重難點後,我將以下兩個環節作爲本節課的重頭戲。

1、理解本課的主旨主要是理解“偉大”二字,從中感受到作者對斯科特一行人的頌揚之情。爲此,在學生能夠指出悲劇“悲”在何處之後,我便將重心放在瞭解讀“偉大”二字上面。首先,我讓學生找出文中能體現出“偉大”的句子。爲了便於學生找準,我設計瞭如下句式:“我從 這句話中看出了偉大,表現了他們 的精神(品質)。”並自己給出了一句示範。有了這樣一個抓手,學生就能較爲輕鬆準確地找出這類句子並說出自己的理解。其次,對學生找出的能體現“偉大”二字的句子進行品味。讓學生找出句子後大聲地讀出來,然後學生品析、教師適時點撥,最後在學生理解句子後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找——讀——品味——情感朗讀”這四步,使學生對作者的頌揚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學生對“偉大”二字的理解便輕而易舉了,而老師在其中只是起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

2、本課的難點是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及作者所表達的頌揚之情。爲了更好地突破難點,我設計了拓展延伸部分:假如你是凱旋而歸的阿蒙森,請給斯科特寫一封信。阿蒙森是斯科特的對手,由他之口表達出的對斯科特的敬佩更具有攝人心魄的力量。由於前面已對“偉大”一詞作過深入解讀,學生此時爭先恐後地想要借阿蒙森之口表達對斯科特的敬意。信的內容雖然都是表達敬佩之情,但每位同學的抒情點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感人至深。聽完學生的回答後,老師也作了一個示範,朗讀了一封自己創作的給斯科特的信,並滿懷敬意地朗讀出來,至此,將本節課的情感推向了**。從一張張動情的小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的靈魂受到了衝擊,對探險事業有了自己的理解。

不足之處:

1、課堂語言不夠優美。本次教學的主題是“散文教學”,散文的語言大多優美,值得玩味。在教學這樣的文章時,教師的課堂語言自然也應與文章的語言相襯。而我,由於缺少平時的積累,“語到用時方恨乏”,在以後的生活中要加強語言的積累,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優美的語言環境。

2、朗讀時間不夠。散文本就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主旨的,儘管在探究“偉大”一詞時我帶學生品味了語言並進行了情感朗讀,但對於散文而言,這樣的朗讀是遠遠不夠的。雖然課堂的安排正好控制在40分鐘裏,但40分鐘裏讓學生讀的時間不足10分鐘,總以爲課堂時間的寶貴,寧可多作一點分析也不捨得花大量的時間去讀文本。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朗讀中讓學生心領神會豈不比教師講解灌輸要好?!

一次比賽一步成長,一段經歷一份收穫!在教學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才能不斷地進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