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3篇

本文已影響 3.53W人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3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3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1

課文篇幅長,容量大,可感可學實在是很多,但是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擇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於沒有佈置課前的預習,所以在課堂上採用了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找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並將幾個要素串聯起來複述全文的方式來了解課文大意,再用一句話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感悟。

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1、斯科特一行南極之行的“悲劇”體現在哪些方面?

2、“偉大”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學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2、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

3、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

以讓學生尋找最感動敬佩的情節的方式,直入文章內裏,符合認知規律,使得學生的感知思維切中肯綮。學生在朗讀相關語句時,第一遍往往不能達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迅速體會當時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後面的朗讀中有了很大的進步。課堂上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討論交流,體現學習的主動與合作特點,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展示了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徵。

本堂課在生成教學中,由於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所以學生遇到的一些問題都是在預料之內。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遇到了一個多音字──粘。這個字到底應該讀“zhān”還是“nián”?很多學生都沒有想到這一點,所以愣在那裏。我馬上提示他們:“解釋爲‘橡膠或糨糊的性質’時讀‘nián’,解釋爲‘用膠把一種東西膠合在另一種東西上’讀‘zhān’。”學生馬上就理解了,讀作“zhān”的時候作動詞用,讀作“nián”的時候作名詞用,課文中的原句是“粘住鞋”,毫無疑問應該讀作“zhān”。問題很快就解決了,我從學生的笑臉上看到了他們內心小小的成就感,馬上抓住時機提醒他們:“學習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向字典這位無聲的老師請教。”

本課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進之處:

1、如果在課前佈置預習,就能在課堂上將更多的時間轉移到對主題的探討上;

2、在介紹作者時,可讓學生自己通過各種渠道去查閱作者的生平資料;

3、在設計問題上,可拉開一定的梯度,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機會來回答問題;

4、在品味文章中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這一環節上處理稍欠。如:

在討論斯科特一行爲阿蒙森作證這部分時,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作者“第一擁有一切,第二什麼也不是”這句話,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意圖,那麼後面的結論將更加水到渠成;

5、由於在複述課文部分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大部分學生在本堂課中的學習成果沒有機會得到展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2

《貓》是鄭振鐸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裏膾炙人口的名篇。這篇小說,結構是清晰明瞭的,圍繞養貓,寫了“我”養三隻小貓的故事。文筆樸實,自然,三隻小貓的性情通過細節描寫,躍然紙上;感情抒發由淡而趨濃,真摯感人。小說的“象外之象”超越普通的就事論事,養貓的平凡故事中浸透了作者對世態人情的解剖或深刻解讀,這應該是教學中的難點。

我在上課的時候注意是關注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自己讀、自己講、自己體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通過多種方法的讀來深入理解課文的內涵和意義。基本的上課思路清晰,抓住主要問題進行發散,及時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課堂結構完整。

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在一些方面還是存在着不足之處:在講第三隻貓的時候與一二兩隻貓的聯繫不是很全面,還有對於學生的回答,我給予的評價總顯得有些千篇一律,重點不是很突出,再則,在問題的設計上還是要更注意嚴密性。

通過這次的開課,我受益匪淺,讓我認識到了自己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也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幫助真的很大

七年級語文下冊《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3

  一、瞭解故事情節,感知課文內容。

過去每一篇課文,在整體感知環節,總是先讓學生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再分段,複述內容。只要讓學生抓住“人物、事件”這兩個基本的內容,也就知道了課文所講的內容。可是這篇課文長達八九頁,學生如何能把握好課文的主要內容成了一個難點。我就打破了常規的做法,先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劃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再找出地點、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來,這樣的問題並不難做,一二十分鐘的時間,學生就完成了這項任務,這樣學生就對故事情節有了清晰的瞭解。然後在瞭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哪些內容祥寫,哪些內容略寫,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明確了課文重點介紹的內容。接着,我又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經過前面的鋪墊,這已經不是什麼難點了,學生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最後我讓學生用兩三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學生經過小組討論、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結論,整個過程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二、在悲壯之中感受偉大。

我首先這樣問學生,瞭解了課文大意後,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大部分學生回答說:“悲傷,難過。”爲什麼而悲傷?我又繼續引導。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這個問題,不僅讓學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壯,作證之悲壯,還有失敗之悲壯與世人之悲傷。瞭解了這麼多的“悲”之後,學生就明確了這真是個悲劇,那麼作者爲什麼說這是個偉大的悲劇呢?學生一臉迷茫。我就啓發學生,閱讀這篇課文,除了感受到悲傷、悲壯之外,還有什麼感受?有學生就說到了“感動”,我說“對”,我們一定被他們的某種精神感動了,那麼這種精神就是他們的偉大之處。“好,下面就仔細閱讀課文,劃出讓你感動的地方,並做批註,從中感悟人物精神的偉大。”學生通過讀、通過交流,逐步理解了課文所表達的主題,從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體主義精神,捨己爲人,爲了所愛事業而不惜犧牲生命的高貴品質等等。

這樣的教學我覺得降低了難度,學生學起來不會感到太困難。所以,對於篇幅較長的課文,在整體感知環節要儘量給學生做一些鋪墊性的思考,在主題把握上,要以學生的閱讀感受爲主,教師只做好引導性,點撥式的指導即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