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18篇)

本文已影響 3.15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18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感知故事情節,感受到科學工作者專注忘我的精神和極高的專業素養。

2.品味文章通俗易懂,而且生動活潑的詼諧語言的魅力。

3.從對於動物行爲的冷靜觀察和熾熱描述中,感受人們對動物的關愛和對人類自身行爲的思考。

教學重難點

1.從對於動物行爲的冷靜觀察和熾熱描述中,感受人們對動物的關愛和對人類自身行爲的思考。

2.練習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及評註的讀書方法。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小說常識和自學能力,能自己蒐集資料並藉助資料理解課文內容,感性認識較強,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內容生動、語言形象,學生很容易被其情節和語言所吸引,就是對小說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分析還需老師引導完成。

課時分配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下面介紹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誰。他是當今最傑出的博物學家之一。研究對象是鳥類和魚類,曾有人稱他爲現代的法布爾,因爲他不僅像法布爾那樣,用別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語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實和新發現,而且還在動物思維與行爲的基礎原則和理論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他是動物行爲學的開山祖師,197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他向一般大衆描述動物行爲的生花妙筆,通俗有趣,流傳最久,最爲膾炙人口,被譽爲所羅門王散落人間的“指環”。

康拉德勞倫茲。

對,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康拉德勞倫茲先生的《動物笑談》,看他是如何與鳥成爲好朋友的。

二、交流資料

同學們都查找了有關本課作家、作品等的資料,請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檢查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訓練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獲取知識的表現)

作者簡介:勞倫茲是奧地利著名動物行爲學家,也是現代動物行爲學的創始者。由於其對動物行爲學研究方面開拓性的成就,曾獲197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除了在學術上的成就之外,勞倫茲最爲人所稱道的,是他在動物行爲方面的通俗寫作。著有《所羅門王的指環》《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擊的祕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觀察以及生花妙筆之下,讀者可以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嚴謹和趣味。

《所羅門王的指環》是著名科普作家、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獲得者勞倫茲的經典科普著作。本書將科學知識與文學趣味巧妙結合,將讀者大衆引入有趣的動物行爲學世界,作者通過介紹鬥魚、水鼩、寒鴉等動物的生動故事,使人們認識到大自然的美好,認識到動物行爲學的意義所在。

爲什麼書名叫《所羅門王的指環》呢?勞倫茲說:“根據史料記載,所羅門王能夠和鳥獸蟲魚交談,而他卻需要藉助一枚指環。這事我也會,雖然我只能和幾種我特別熟悉的動物交談,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幫助,這點他就不如我啦!活潑的生命完全無須藉助魔法,便能對我們訴說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實面貌,比起詩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三、速讀課文,說“笑談”

快速通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我”與動物之間哪幾件“笑談”?

四、合作欣賞,品“笑談”

作者是怎樣把小水鴨和“可可”寫得如此可愛的呢?文中有許多吸引人的描寫,你最喜歡哪一段,找出來,把你的感受、你喜歡的理由寫在書的扉頁;再有感情地朗讀,細細地品味。(老師準備了合適的音樂,給朗讀的學生配樂;先小組朗讀,然後全班展示。)

五、質疑探究,議“笑談”

再讀課文,思考:

1.作者“逗笑”“怪誕不經”“瘋子”般奇怪行爲表現出作者的什麼精神?

2.質疑:對文章的某個句子的理解、文章內容等,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

(小組合作、探究質疑,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

3.通過學習課文,你有什麼感想,就“關愛動物”這個主題,談談你自己的感悟。

(學生分組討論,師作總結。)

小結:是啊,因爲關愛,鳥與人變得親密、友好。因爲關愛,讓鳥與人彼此心靈溝通,真情相融。關愛是一把火,能融化心中的冰;關愛是一縷縷陽光,普照萬物,使自然更美,人類更美——只有釋放關愛,人與動物纔會更和諧。

結束語:

瞧,這又是另一幅美麗的畫面。有這樣一個法國小姑娘,她出生在非洲,在叢林里長大,把大象視爲哥哥,和小豹子一起甜蜜入睡,與鴕鳥共舞……這不是童話,這是全球暢銷書《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爲我們講述的法國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動物交朋友的真實故事。就讓我們帶着《動物笑談》給予我們的啓示去讀讀這本書。我們棲息的地球是如此美好,我們祈願讓真誠的關愛充滿生活的每個角落,讓關愛之情流淌於萬物之間!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① 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②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聯想及想像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蒐集有關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導人中或結束時能講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學生藉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反覆閱讀。愛好美術的同學可用繪畫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學內容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到最後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象進行適當探究。

五、教學設計

1、恰當導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樓”的畫面或圖片導人,也可以播放有關的錄像,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進入狀態。

② 也可以講傳說、講故事,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爲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2、課題:山市

3、學習目標:a.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b.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麗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4、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習文言文,“研討與練習”所列字詞:孤塔聳起插青冥 碧瓦飛甍 歷歷在目 風定天清 一切烏有 直接霄漢 黯然縹緲

檢查預習,大屏幕出示字詞,學生識記。

自學課下注釋。

教師導讀:閱讀文言文須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驟。方法適當,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覽全文,瞭解全貌

②逐詞逐句,通懂其義

自主學習

① 學生在自由誦讀和教師的學法指導下,自由地進行初讀、再讀、三讀後開展競讀。每小組推薦同學進行朗讀比賽,各組對每組參讀的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參與學習過程。

② 學生看註釋講內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解句子的含義。

③ 學生講述內容後,各組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解答。教師適時點撥,並加以補充。

5、探究想像

學生討論後可自講:

① 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

② 結尾的作用是什麼?

③ 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樣一幅神奇的畫面。

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後,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麼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裏展示欣賞。然後總結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5、拓展練習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其創作風格。

6、信息反饋: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

2.理解通過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3.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容,學習寫景的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方法:

以誦讀爲主,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學理念:

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作者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爲“語言藝術大師”。他所寫的小說《駱駝祥於》和話劇《茶館》等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散文也寫得清新優美,《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題目《濟南的冬天》明確地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濟南位於山東省內,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山,西邊南馬鞍山、四里山,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氣候截然不同。那麼,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邊學習邊領略。

二、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課文,同時自己查字典、詞典弄清生字、生詞的音和義。

三、初步領會課文的大概內容和脈絡。

1.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重點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

2.組織學生就上面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明確: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溫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後具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後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四、細讀、分析課文。

引導學生逐段細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自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指導他們就文章各段的內容、描述方法和語言,在課文一旁的空白處寫些簡要的批註。

各段問題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課文從什麼角度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段與下文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作者把濟南與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很自然地發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讚歎。所以,可以從全文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到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在於對濟南的讚美。這段的對比方式,是一種“曲折行文”的手法。這段課文,總寫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是全文的總起,爲下文具體描述作了鋪墊。因此,這段與下文是總分關係。

②課文中的“響亮”是什麼意思?“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如果把“聲”字去掉,可不可以?爲什麼?

明確:“響亮”一詞,一般用來指聲音宏大。但根據上下文意思來判斷,在這裏是指“晴朗得刺眼”。“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說濟南冬天的風並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說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第二課時

(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樣描寫濟南古城的地理環境?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濟南的可愛的?

明確:“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這是濟南地理環境的特徵,也是濟南“溫晴”的原因。作者從人的感受和對人們的心理描寫,來表現濟南的可愛。作者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用擬人的方法來寫城:“在天底下曬太陽,暖和安適地睡着”;寫山:“安靜木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再現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明靜、溫暖和舒適的特點。濟南人由於身在溫暖冬天而引起對溫暖的春天的聯想,但眼前春天並未到來,他們卻又“並不着急”,而且“臉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現了濟南人對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戀,也洋溢着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3.第3自然段

這段也是寫山,是小雪點染了山之後的景色。那麼,作者從什麼角度描寫哪些景物?議論後在全班交流。

明確: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鬆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是對小雪後矮鬆秀美形態的比喻。 “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是小雪後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紅色”,用擬人的方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再現了冬天濟南周圍的小山,在白雪與藍天的相映中的雪色與草色、雪光與日光交融的情態。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寫了冬天濟南“溫晴”、“秀氣”之後,把視線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內的“狹窄”與城外的“寬敞”對照,用“小村莊”來點綴山坡,以小雪點染屋頂,這樣,讀者就看到了濟南的全貌。

②在這段文字中,“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這裏爲什麼用一個“臥”字,和文章的什麼地方相呼應?

明確:“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着”,心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樣寫水的“溫晴”的?

明確:課文緊扣“暖”字,寫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寫水中的水藻“把終年貯藏的綠色全拿出來”,所以它“不忍得凍上”。水還多情地讓“長枝的垂柳在水裏照個影兒”。讀到這裏,讓我們感受到濟南的冬天真是風情萬種,使人留戀不捨。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緊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從河水的清亮引出整個空間的清亮,並把紅屋頂、黃草山、灰樹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廣闊背景下,描繪了冬天濟南瑰麗的色彩。在此鋪墊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滿激情的句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導學生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1.讓學生再將課文默讀一遍,要求邊讀邊找出作者的各個觀察點。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第三段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後的山景;第四段從城內拉城外,寫雪後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視到仰視,寫出整個濟南的形象。作者正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的觀察,才生動形象地寫出冬天濟南“溫晴”的這個特點。

2.學生再議論,歸納課文的各種表現手法。

明確: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倫敦),與濟南對比,從而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使人們確實感到它是“寶地”。

②作者不僅細緻觀察和描寫冬天濟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告訴讀者,以此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把冬天的濟南寫得脈脈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

六、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前要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來,如朗讀課文時可根據文中描寫的景物展開想象,腦海中映現作者描繪的畫面。

七、指導學生作文。

可帶領學生外出,實地觀察某處的景物特徵,仿照課文,寫一篇題爲《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領悟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並體會其作用。

2、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3、領會這件事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領悟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並體會其作用。

2、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字詞(聽、寫訓練)

(二)、研讀與賞析:

1、學生自由朗讀,劃出詳略描寫的句子。

2、寫過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學生閱讀、討論解決,考察能力)

明確:本文寫作上詳略得當。開頭的說明和末尾的點題是略寫。當中攀爬懸崖和爬下懸崖的回憶是詳寫。在寫攀爬懸崖過程中,詳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則略寫。寫“我”爬懸崖的過程詳寫,詳寫“我”怎樣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父親的指導則略寫,詳寫“我”的行動與心理。

2、合作探究:(投影顯示問題,學生參與討論,教師點評。)

﹙1﹚、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加以體會。

明確: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於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裏面鼕鼕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裏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於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後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變化過程怎樣?

明確: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後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後 巨大成就感

﹙3﹚“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麼?

明確: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

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

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爲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爲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4﹚、“屢次”什麼意思,說明了什麼?(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評點)

明確: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三、 小結: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

板書:

事 小 實

理 大 虛

四、體驗與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於我們學習具有那些積極的意義?面對考試失敗,面對競賽的失敗,

我們的心理時怎樣想的?舉例說明。

五、拓展與延伸:

張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軀體癱瘓的情況下,憑藉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學完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並且成爲醫學博士,作家,成爲當代青年學習楷模,以此談談自己今後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這一題是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瞭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教師小結]

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麼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理清故事情節。

2. 揣摩對人物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從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難點: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假如你面對這樣荒涼的土地,你會做些什麼?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荒涼的阿爾卑斯山地,見證一位牧羊人是怎樣把這裏變成洋溢着幸福的綠洲。

二、檢查預習

1. 檢查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

2. 檢查字詞掌握情況和課文誦讀情況。

3. 檢查學生收集的有關作者、作品的情況。

(1)諾爾曼·白求恩(1890-1939),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的醫生。他生前最後一句話:“努力吧!向着偉大的路,開闢前面的事業!”

(2)背景

這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片荒蕪、破落、毫無生氣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這兒過着冷漠、孤獨的生活。有一個牧羊人,他一邊牧羊,一邊每天都種100棵橡樹。由於氣候不好,種十萬棵樹,最終只有一萬棵長成大樹。儘管如此,牧羊人沒有氣餒,沒有沮喪,依然堅持每天種樹。森林的規模不斷擴大,漸漸地,這個地區有了霧氣、水分、溪水、村莊、泉水、笑聲,整個地區都活了起來。作者爲老人的見識、胸懷、堅持而感動,於是寫下了這篇文章以做紀念。

三、整體感知

1. 大聲朗讀一遍課文。

2. 閱讀課文後思考: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本文主要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無聞、堅持不懈、慷慨無私地爲荒漠種樹創造綠蔭的故事。讚美了植樹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抒發了作者對植樹老人的無限敬佩之情。

四、細讀分析

1. “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麼作用?

總領全文,讚揚牧羊人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2. 第一次遇見牧羊人的時候“我”看到了怎樣的環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進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在遊人稀少的阿爾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這裏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狂風呼嘯着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隻飢餓的野獸發出吼叫。

房間裏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乾乾淨淨,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槍也上過了油。爐子上,還煮着一鍋熱騰騰的湯。看得出,他剛剛刮過鬍子。他的衣服釦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

這些直接描寫牧羊人的細節內容,從正面刻畫了牧羊人的性格,從中可看出他是一個積極生活、態度認真、勤勞不懈、堅韌執着的人,凡事一絲不苟,不願馬虎度日。

3. 牧羊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個男人不太愛說話,獨自生活的人往往這樣。不過,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牧羊人時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寫了“我”在乾涸的高原上喝了“甜絲絲的井水”後的特別感受,側面表現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將給這個荒涼的地方帶來灌溉滋潤和富饒豐美。

4.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義。

(1)牧羊人讓大狗看着羊羣,然後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爲他要來說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沒有。這本來就是他要走的路。他還說,如果我沒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體現了牧羊人安靜、忠厚、不張揚的性格特點。

(2)我們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約兩百米。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後,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

動作描寫,“爬”“戳”“放”“蓋”這幾個動詞寫出了牧羊人一絲不苟、執着忘我的勞動情景,同時也展現了植樹過程的艱難。

(3)他是在種橡樹!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那是誰的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他說不知道。

語言描寫,寫出了牧羊人的慷慨無私。

(4)“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語言樸素簡單,彷彿在不經意之間“隨便”道出了自己多年來執着地堅持義務植樹信念的簡單原因,更表現出牧羊老人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的可貴。

5. 再見牧羊人時,環境有什麼變化?

這一帶乍看好像沒有什麼變化。不過,當我來到那個廢棄的村莊旁,向遠處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霧,像地毯一樣,鋪在高原上。

牧羊人還活着,而且,身體還很硬朗……他一直在種樹。種橡樹,種山毛櫸,還種白樺樹。牧羊人改養羊爲養蜂並且一直堅持種樹。默默無聞長期奉獻的精神讓人敬佩!

6. 體會下列語句的含義。

他還指着一片白樺林說,這是五年前種的。他認爲谷底比較溼潤,就把白樺樹種在那裏。他是對的。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

把白樺樹比喻成少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樺樹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顯回報。

7. “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穿插於故事內容之間的這些議論,恰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僅僅是關於植樹的故事,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尤其令人震撼。

8. 最後一次相見的環境又有什麼變化?

以前那種猛烈而乾燥的風,變成了飄着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

1913年我來時見到的廢墟上,建起了乾淨的農舍,看得出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乾涸已久的地裏又冒出了泉水。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裏,流淌着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着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

充滿生氣,富饒,幸福,舒適

9. 1945年六月,我最後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那年,他已經87歲了……每當我想到這位老人,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這樣一件事,需要怎樣的毅力,怎樣的無私,我就從心底裏,對這位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普通農民,感到無限的敬佩。

劃線句子的議論有什麼作用?

謳歌牧羊人的堅毅、無私和偉大。

10. 作者在第17段說“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蹟”,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證“奇蹟”的具體描述嗎?

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乾涸已久的地裏又冒出了泉水。許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們的笑聲又開始在熱鬧的鄉村聚會上飄蕩。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

五、深入探究

1. 一個孤獨的牧羊人,數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體力和毅力,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充滿了生氣、富饒的樂園。學習課文後,你能說說到底是什麼精神支撐着他這樣做嗎?

2. 布菲老人長期義務植樹,“把這片荒原變成了綠洲”,行爲令人稱讚。生活中類似“種樹”的行爲也有許多,你怎樣看待這些事?

堅持身體力行和貫徹美好的品德,便能將各處的“荒地”變成同樣的“沃土”!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種樹”的人很多,他們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萬千道德模範、最美普通勞動者,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辭辛苦,協作拼搏,共同爲“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

六、分析藝術特色

1. 抓住特點寫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語言、外貌、動作、細節等描寫將植樹老人平凡、孤獨、安詳、執着、無私、慷慨的性格生動具體地表現了出來。“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語言描寫);“他拿出一個袋子,從裏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動作描寫)等。

2. 分清主次定結構。

課文按時間順序寫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首次見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筆墨,對牧羊人進行了全方位的細緻描繪,同時,對高原惡劣環境的描寫堪稱細緻入微,這是伏筆,爲下文突出高原的變化之大巧設鋪墊。所以詳寫。第二、三次見面,則突出地描寫了牧羊人艱辛植樹的情景,還有高原環境的巨大變化,爲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昇華文章主旨而略寫。這樣的結構安排,主次鮮明,主題突出。

3. 敘議結合顯主題

本文通過講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憶,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男人默默無聞種樹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僅僅是關於植樹的故事,更是一種象徵——“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如果一個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蹟”。

七、拓展延伸

楊善洲:退休後義務植樹22年。

原任雲南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已於20xx年10月因病逝世。他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爲民。1988年退休後,他主動放下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個春秋,帶領大家植樹造林5.6萬畝。去世前,他把當地20萬元個性貢獻獎全部捐出,價值3億元的林場也無償上繳給國家。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淮說: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麼?楊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

【頒獎詞】綠了荒山,白了頭髮,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60年裏的一切作爲,就是爲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八、達標檢測

九、作業

蒐集與植樹相關的故事或口號標語,與同學們分享。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 ,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 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

曹操是一位傑出的詩人。

三、 新授內容

1、 師範讀,生跟讀。

2、 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 生齊讀。

4、 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 若,如同。

星漢,銀河。 志,理想。

⑵內容

A、 詩的前兩句寫什麼?最後兩句是寫什麼?中間十句寫了什麼?

敘事 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 寫景

B、寫景部分採用 手法,勾畫了洶涌的 ,聳立海中的 ,島上繁茂的 ,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採用了什麼手法?(想象、誇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麼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 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 作業:

⑴完成書後習題;

⑵背誦默寫課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2、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3、能以“秋天”爲題,學寫一首小詩或一段優美的文字。

學習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學習難點:

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整個詞語。

1、肥碩( )

2、棲息( )

3、寥闊( )

4、枯涸( )

5、清洌( )

6、夢寐( )

(二)填空、簡答。

1、本詩作者 ,四川萬縣人。現代 、 ,代表詩集 等。

2、爲什麼說詩歌所描繪的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3、詩中刻畫了哪幾幅生動鮮明的畫面?試爲它們各擬一個小標題。

4、詩歌寫出了秋天什麼樣的特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歡的詩句或詞語,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寫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問大家幫。比一比看誰提出的問題有價值。

3、幫老師解疑惑

⑴ 爲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⑵ 詩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畫面,構成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中描繪了幾幅畫面?發揮想象,給你最喜愛一幅畫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說明這樣命名的理由。每幅畫至少擬三個名字。

⑶ 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

4、朗讀,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讀,並展開想象,在腦中描繪出那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讓自己置身於其中。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第一個環節。選取三幅圖景中你最喜歡的畫面,結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並說說爲什麼喜歡這幅圖。

2、第二個環節。請根據自己對秋天的認識,也以“秋天”爲題寫一首詩,或一段優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進來,一起收穫成功的喜悅!)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1)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2)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一節詩,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把詩歌擴寫成一個優美的散文片段。

五、達標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 )

棲息( )

寥闊( )

枯涸( )

清洌( )

夢寐( )

2.《秋天》選自 ,作者何其芳,現代 、 。

3.全詩共三節,結構上很相似,請簡單加以說明。

4.全詩描繪了三幅圖,請分別加以概括。

5.在第一幅圖中,作者寫了兩個畫面,一是 , 一是 。

6.體會下列句子中詞語的含義:

⑴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棲息:

⑵蘆筵上滿載着白霜,/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

輕輕:

7.詩中描寫的意境具有怎樣的特點?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這段話補寫完整。

古人對牡丹和荔枝有過這樣的評論:“花之豔爲牡丹,然而不實;果之絕爲荔枝,然花不豔。”話中貶大於褒,我很爲它們鳴不平。如果我們用寬厚的態度去看待事物,應把古人的評論改爲 。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瞭解《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和其他相關內容。

3、反覆朗誦並理解歌詞內容,感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黃河大合唱》,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二、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3、學生齊讀。

三、內容研討

1、解題

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2、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着眼點完全相同嗎?

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3、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並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4、“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外部標誌,這就是文中反覆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爲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5、小結課文

四、用如下板書總結課文: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望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五、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學生齊讀、領讀或個別誦讀。

六、課外作業

1、閱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2、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瞭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瞭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具準備:教學方法:

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五首中的前兩首。請同學們背誦這兩首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後三首詩。

春望

1、作者介紹。

2、題解: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亂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春望,是作者億看到的長安春天的景色,抒發了憂時傷亂,憂國思家的感情。

3、課文分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聯即寫春望所見:京都淪落,長安一殘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長安城內又是春天了,草木滿地蒼蒼。此間包藏着詩人沉重的慨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頷聯寫望見花鳥時的心情。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由於感慨時事,國都殘破,與親人分別之恨,反而使詩人對花流淚,聞鳥而驚心,表達作者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頸聯是對感時恨別的進一步發揮;自安史之亂以來,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值萬金啊!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尾聯寫詩人經過戰亂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於長安,白髮更見稀少。用手去搔,越來越短,短的幾乎連發簪都插不住了。'白髮'爲愁所致,'搔'爲解愁,結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支又嘆年老力衰,則更增一層悲哀。

4、小結

這首五律結構嚴謹,情景交融,語言精練而生動,愛國、思家、憂民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不愧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登飛來峯

1、作者簡介

2、題解

飛來峯又名靈鷲峯,在浙江杭州的靈隱山上。相傳可以看到滄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飛來峯,躊躇滿志的寫下了這首熱情洋溢,富有氣魄的詩章。表現了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壯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遠大抱負。

3、課文分析

飛來峯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第一句點明瞭登高的地點,是在杭州靈隱山飛來峯的千尋塔。第二句中的'雞鳴'、'日升'一方面是寫實,一方面也是作者對變法改革前景的嚮往,用'聞說'二字輕輕托出,表現了作者對前途滿懷信心。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層。

這兩句是作者的抒懷言志。是根據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中'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詩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這裏表示,我不怕浮雲擋住我的視線,因爲我是站在浮雲之上的層。他堅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張是正確的,利國利民的,頑固守舊派的阻撓和反對是不足畏懼的。作者把政敵比喻成浮雲,認爲它雖然可以一時遮掩人們的耳目,但是最終將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從而進一步表現了作者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堅定信念。

4、這首七絕借登高能望遠的描繪,抒發自己作爲政治改革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全詩只有句言簡意賅,措詞委婉而堅決,表現了作者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堅定信念。

論詩

1、作者簡介

2、題解

論詩是作者以詩歌形式寫了一組詩以闡述關於詩歌創作的一些看法。

3、課文分析

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作者認爲詩歌創作應該具有時代特點,應該有詩人自己的獨創。即使像千古流傳的李白、杜甫的詩篇,也不能代替後人的創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作者認爲每個朝代都應有才能的人出現,成爲數百年後的詩壇領袖人物。

4、小結

作者運用詩歌形式闡述了詩歌應有時代感、創造性的看法。

總結:

這幾首詩都是唐以來的名篇。富有藝術感染力。從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詩。律詩分首、頷、頸、尾四聯8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登飛來峯》《論詩》是七言絕句。

作業:完成課後一、二、三題。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瞭解一點關於象徵的知識。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詩人爲什麼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

教學難點:

對於象徵的理解。

教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探討,師點播小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欣賞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領悟瞭如何面對誤解和挫折的哲理,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品讀《未選擇的路》,說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天走來走去腳下他的不就是路嗎?是的,然而我們可曾思索過,這路和我們生活有什麼內在聯繫呢?我特別難忘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也有着特別的意蘊,那麼,它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

二、作者介紹(多媒體)

三、詩文理解

1、學生朗讀詩文查找生字詞。

2、找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3、學生放聲自讀。

4、談談感受,結組討論,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組同學依次概括各節的主要內容。

(1)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有嚮往,但卻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其中的一條,而且選擇了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這是多麼無奈又無助!

(2)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艱難和挑戰。

(3)詩人心中雖仍躊躇但還是踏上自己選擇的路,開始艱難的跋涉。

(4)詩人沒有告訴讀者他的結果怎樣,而是未選擇的路嘆息。

(插入課件)

6、小結:詩人重點寫了未選擇的路,爲什麼?其實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是捨棄。當我們無法選擇時,其實也已作出了一種選擇。詩人爲什麼把詩題取爲“未選擇的路”?表面是寫自然的路,實際是寫人生的路。這種寫法就是象徵,表面是淺顯的,實質卻是深刻的,詩人所寫的重點不是那條已選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全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爲什麼要這樣寫?這主要是爲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條路可選擇,但一個人往往走一條路,因爲人生短暫,更因爲人生沒有返程而只能放棄其他許多條路,許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選擇都帶着偶然性和隨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詩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選擇的問題,一定要慎重選擇,當你作出了一種選擇你也就放棄了另一種人生的路。

7、能談談你心中從本詩明白的道理嗎?

8、師總結: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一旦選擇了決無重走之機,所以必須慎重,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誰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四、放聲自讀,再次感悟,記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課後反思:

詩是美的,哲理確實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詩只有結合生活纔有更深的體會,對於初中生來說,還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從淺處去品味,魚和熊掌總的有所捨棄,選擇的求學也就放棄了嬉戲,生活需要有所取捨。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竹林深處人家》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第三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每篇課文都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學習這幾篇課文既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應該引導通過閱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把握課文通過描繪景物的情狀和特徵,並在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點。教學本課,重在讓學生“品味—探究—體驗”。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已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合理安排寫景的順序,並會運用適當的表現手法。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應該引導學生繼續鞏固已學知識。本文篇幅較長,面面俱到的.分析,會把美文肢解,破壞學生對美文的全面體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泛讀的基礎上選擇重點段落精讀,感悟美點,讓學生自己在品味的基礎上發現竹林的美麗、竹鄉生活的恬靜,體會作者的情感。適當拓展課程資源,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積累文中字詞;

2、學習多角度寫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課文語段,品味描繪竹景的形象生動的語句。

二、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江南竹鄉的特殊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方法;

2、移步換景寫法的特點及運用。

教學課時:

1課時(兩節連起上)

教學工具:

多媒體、卡紙等。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①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寫景散文,出示課題《竹林深處人家》。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些什麼問題呢?把它寫下來。(學生可能會想到:竹子多、密;在濃密的竹林中有人家;“竹林”點明瞭“人家”生活的環境和地點,體現了江南竹鄉的特色;“深處”體現了竹林的茂盛和環境的清靜等等。)

②學生自由發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並積極發表不同的想法。

③現在我們走進課文,看作者是怎樣體現這些內容的。

2、整體感知

(1)初讀

①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圈出自己認爲的生字難詞,並寫在小卡上。(看、做)

②在四人小組內交換看生字卡,並相互指正。(小動)

③開火車讀出屏幕上的字詞。(流程性檢測)

④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順暢。(再次強化生字詞,再讀課文,熟悉文本內容,爲後面理解感悟做準備。)

(2)泛讀

①學生放聲朗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句段。(做)

②想(喜歡的理由)+做(在原文旁寫下喜歡的理由)。

③小組內交流:各成員先說說自己喜歡的語段及其理由,然後確定本組最喜歡的一句或一段,多角度地進行分析並在學習卡上簡要記錄討論成果。(聽、想、做)(小動)(此環節意在爲學生搭建一個互動平臺,學生們可能會從文中找出作者從色彩、聲音、氣味等各方面對竹子進行細膩描繪的句段,從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方面來談,從而深切體會寫景散文的特點。)

④小組代表發言。師作點講、精講。(如果學生做得好,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請不同內容、不同學習水平的三個小組)

3、研讀課文

重點研讀前三段和結尾寫竹鄉人家生活氛圍的語段。

①思考:作者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竹海景象?竹鄉人家的生活有何特點?前文寫竹海與竹鄉人家的生活有何聯繫?

②小組討論交流以上問題,並選一個問題準備作交流發言。

③小組代表發言。

④師小結:並出示板書:

遠望——竹林如海“彷彿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

竹海景象→近看——深入竹海(如,在“海底隧道里走過”)

四顧——穿過竹海“除了竹子還是竹子”

4、拓展延伸

①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先思考,然後寫下來。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從寫景散文的特點出發,多角度去考慮。)

寫景散文的基本特點:特徵突出,順序明晰,語言優美,情景交融。本文采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動詞極具表現力,寫出了色彩,從多種感覺來寫等等。

②四至六人小組合作: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句子,看哪組寫得又多又好,接着寫在學習卡上。(想+做)

③展示成果:各小組粘貼本堂課的學習卡。

④互看學習卡(每個組至少看兩個組的學習卡)。看:一看記錄內容是否完備,二看修辭手法是否運用得當,三看與自己所在小組的學習卡相比有何優劣。評:說說自己看到的好的或急需改進的。(這一環節可促學生自己總結,反思,既找到自信,又看到不足,比教師指出更有效。)(時間機動處理,如果時間充裕,可讓每一個小組都有展示的機會。)

⑤課外作業:竹與鬆、梅並稱爲“歲寒三友”,歷來爲文人墨客所喜愛。蒐集有關竹的詩、文、繪畫等資料,與同學交流。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2

《秋天》是何其芳於三十年代初創作的一首優美的抒情詩。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詩人用情味深長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三節詩組合成三幅既流動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發了對秋天的喜愛與讚美之情。詩文的語言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此文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設計理念:

這首詩的內容簡單易懂,所以教學的重點是通過讓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理解詩意,體會情感,品味語言。教學中採用誦讀法,討論法,想象法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我想體現的是閱讀與口頭表達和寫作相結合,整體感知與深入探究的結合,在深入感受的基礎上,從書本向生活,由課堂向課外的延伸。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在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揣摩詩文優美的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重點難點:

1、誦讀詩文,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1、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2、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3、師生共同準備秋天的圖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一場場涼絲絲的秋雨過後,城市開始換上了它秋天的行裝,金黃成了它的主色調。同學們當中有誰喜歡秋天這個季節,能說說爲什麼嗎?

(學生自由發言後)師:是的,很多人都喜愛秋天,愛它的疊翠流金,愛它的落葉繽紛,愛它的菊香滿園,也愛它的天高氣爽……但是相信你們所體味到的秋天只是城市中的秋天,鄉村中獨有的秋天是另一個世界,今天,就讓我們隨着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秋日的私語》一起走進現代詩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領略鄉村的秋之風采。

二、聽讀課文

1、師配樂誦讀詩歌。

【設計說明】賞秋,旨在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初步感受詩中美的意境、語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相信大家都會被詩中所描繪的美景深深打動。那麼詩中描繪了哪些美景呢?

3、你們所描繪的景色又分別組成了三組畫卷,誰能給三節詩起出漂亮而整齊的名字?

明確: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教師板書)

【設計說明】說秋,旨在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初步感受課文中秋天的美好,同時鍛鍊學生的總結、歸納的能力。

4、師:通過你們的總結,相信在你們的腦海中已經組合成了三副美麗的畫卷,現在就請你們閉上眼睛再次感悟秋天的美好吧。師再次配樂朗誦。

三、初讀課文

1、資料助讀:作者簡介。

2、學生齊讀詩文。

【設計說明】讀秋,旨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

3、指名朗讀。

師:學詩歌的關鍵是朗讀,誰願意爲大家朗讀一下?讀的時候注意語調、語速。

指名朗讀。

師:要把握好詩文的語調,掌握好語速關鍵是要把握詩文中孕育的思想感情,本文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4、小組合作:一人朗讀,其他三人點評得失。

5、師小結,生回顧。看大屏幕上一組秋景圖,配樂齊聲誦讀全詩。

四、研讀課文:

1、師:詩文語句優美生動,引發人們的想象,產生了獨有的意境,這是因爲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擬人,並且啓動了聽覺、視覺、味覺等多中感官,請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對這些句子的理解?

明確:伐木聲丁丁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讓人滿口生香,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嫺靜的氛圍。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一層意思說,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閒的心情。

【設計說明】品秋,旨在使學生充分發揮個性化理解,在交流中既鍛鍊口語組織能力,又互相啓發,加深理解和感悟。

2、師:在對詩文的進一步理解下,讓我們再齊讀詩文,讀時注意重音。

師: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都明確了讀時應重點突出的字,但卻千篇一律的把音讀得很重。重讀不是一定要把音讀重,而是在讀的過程中或輕或揚或緩或急,達到預期的表達效果。

學生自由朗讀,並品味詩句的讀法。

師:哪位同學能根據你的理解讀一下詩文,並說說這樣讀的理由?

誦讀建議:

伐木聲丁丁飄出幽谷——爲了突出幽谷的深、靜,“飄”可以讀出拖音;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稻香”展示豐收的圖景,要重讀。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表明秋天捨不得離開農家,說明農家豐收了。“棲息”要重讀,讀出豐收的喜悅。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漿——“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安適的神態,“輕輕”要讀出這種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寫出漁民捕魚時歡快的情景,可讀的歡快一點。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寫出了少女的情懷,她的眼裏都是秋天,心裏一定微顫着喜悅與夢想,要重讀,且“眼裏”要輕讀,表明詩歌將結束。

【設計說明】誦秋,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習朗讀的技巧;進一步深入理解詩文,品味優美的語言以及獨有的語境。

3、師:請大家再次齊讀詩文,可以背誦的同學,請背誦詩文。

五、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資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較此詩與課文的異同。

【設計說明】培養學生比較與欣賞能力,在比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詩人不同的詩風,不同詩作不同詩味。

六、教師小結

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以及聽覺、視覺、味覺等多種感官的運用下,原來秋天可以變的這麼愜意,悠閒,可以變的這麼富有詩意,更可以編織進這麼多美麗的情懷和美麗的夢想。同學們,生活在城市中的你們呢?對城市的秋天有沒有獨到的見解呢?

七、作業

寫一篇作文《島城的秋天》。提示:可以運用擬人等多種手法,充分展開聯想,寫自己熟悉的、熱愛的別於書本的美麗秋天;或選取詩文中一個詩節或幾句話,發揮想象力,進行再創作。

【設計說明】從課本中得到啓發,由課內到課外,發揮學生想象聯想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激發表達興趣,享受寫作帶給自己的快樂體驗。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畫面的優美和細節的動人。

過程和方法:學生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來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祖孫三代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初始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祖孫三代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

3.體會人物的形象美

4.感受文章對稱的語言美

三、自學指導

(1)請同學們用溫和、親切又含着莊重的語氣,平穩的語調將課文自由地朗讀一遍(6分鐘完成)

(2)輪讀課文(一人讀一節,共八人讀),比誰讀得準確、流利、有感情(如有讀錯字音的,則老師叫停,引導學生更正,並板書正確的字音)(6分鐘完成)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後,思考以下問題,8分鐘後比誰能正確回答。

1.去散步的一家人有哪幾個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時是怎樣的心情?說說你是從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在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的?

4.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四、課內練筆

你擁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嗎?請用你的筆來記下發生在你家的親情故事吧!(200字左右)

五、課外作業

1.真誠行動

回家爲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抒寫親情

用一段話或一首小詩寫寫你對親情的感受。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鑑賞從中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

在教學方法上,將朗讀作爲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覆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覆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繫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範例四教學藝術是不完美的藝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課堂的氣氛還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老師聽課,導致了害怕的心理,還有我在佈置預習時也出現了一個漏洞,就是沒有具體地落實到問題。在這一課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作爲重點來講,我主要是選取親情方面來延伸。在備課過程中,對《散步》這文本剖析得不夠透徹,文中的有些語句還是可以挖掘得更爲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詞的深刻含義。

其次是學生的競爭機制沒有有效的發揮,比如小組打分不及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這可能是我在實行課改上的一個缺失。

再有,學生在談感想時,很多同學語言蒼白,不夠深刻。鑑於此,我以後的工作有了方向。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4

學習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能自己閱讀、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資並非一成不變,只有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

2、理解方仲永由五歲能詩,到“泯然衆人”這一變化的原因。

學習難點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並能作出評價。

2、瞭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學習方法

1、自主閱讀法。

2、合作討論法。

3、競賽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先請同學們說一說關於勤奮的名言警句,(下列參考)如:

1、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

2、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

3、被譽爲“發明大王”的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說得很好,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爲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裏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學生分組,說出的名言警句正確的,給本組加2分。

聽講,思考。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曆進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樣,熱衷於追求個人名利,而是要在經國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績。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併,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王安石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爲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嚴謹,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找一名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瞭解記憶。

三、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意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教師範讀,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多媒體顯示)

2、復讀課文,讀清句讀。

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多媒體顯示: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7、餘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3、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讓學生自主翻譯課文後,同桌爲一組,展開對抗競賽,底分均爲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輪:翻譯課文

同桌每人口頭翻譯課文一段。互相質疑、評價、記分。

第二輪:認讀課文

第三輪:文言知識大評比。

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齊讀課文兩遍。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並背誦。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爲“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課後按要求完成作業。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故事情節,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2、品味細節描寫處,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3、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從咀嚼語言,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從一代農民父親的特點上正確而全面的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遲志強演唱的《父親》創設情境,老師作爲中年人由衷的演繹歌詞內容。

二、詞語積累

易錯字和一詞多音的詞語積累

三、以“臺階”爲切入點,整體感知

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和梳理文章故事情節。(梳理思路圍繞“臺階”來展開)

明確:爲了提高自家的地位(原因),父親不辭勞苦花了大半輩子造成一棟九級臺階的新屋(經過),父親卻走向了衰老(結果)。

故事情節:想建臺階——準備建臺階——建造臺階——建成臺階

四、踏上臺階,看農民父親

1、要求學生拋開資料書,通過與文本的親密接觸說說你所讀到的父親。

2、根據學生的解讀分類梳理學生所讀到的內容製作成幻燈片。

3、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商討父親這個人物形象。補充同學們的解讀,豐富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學會如何扣住文本進行人物鑑賞。

A、同學們基本讀到的已知內容:老實厚道、勤勞能幹、艱辛、吃苦耐勞、不服老、倔、倔強

B、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一:“有點虛榮”與“自尊心強”這兩點的爭鳴。預設:

這個點上引導同學們抓住第22段:“腰閃了一下。我就不讓他擡,他堅持要擡。擡的時候,他的一隻手按着腰。”還有第28段:“他卻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這個生氣的父親,不願接受老了的事實。他的自尊與倔強的個性。

這個爭論的點,是作者同情農民父親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這位農民父親的特有的謙卑;贏得他人尊重的渴望。

C、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三:懷念舊時光?

絕大多數同學所認爲的“懷念以前的三塊青石板的日子”;三塊青石板鋪成的臺階上見證着很多“快樂的時光”。

預設:

這個點的商討也是人物解讀的一個難點和有深度的思考,學生年齡尚小,與老牛拉破車的時代距離較遠,老師要助力學生。方法可補充一些助讀資料,引導學生去發現。設計問題如下:

1、“懷念”?九級臺階造好了,爲什麼父親的快樂沒有來到?

2、造新臺階的日子用了大半輩子,有着太多的艱辛,但其中的“快樂”在哪?爲什麼會很快樂?

扣住第28——31段的內容精讀,帶動學生對前文勞動所產生的“快樂”的理解。

明確:父親是一代農民的代表,勞動就是生命,在勞動中獲得尊嚴!不能勞動的現實擊垮父親,並不是戀舊。對父親的殺傷力之大足可以完全擊倒父親,作者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和憐惜。

D、部分同學的個性解讀四:爲目標而不懈堅持努力。

父親在臺階上尋找人生的高度,是一種追求和願景,目標實現後,人也老了。人生往往會爲一個並不確定的目標去奮不顧身。當願望似乎已經實現了的時候,我們卻突然覺得無所事事或者說目標達成的一刻就是美好結束的一刻。這篇小說刻畫父親這個人物形象就是這樣豐富和立體。

五、從“臺階”走下來,看“命若琴絃”

拓展到史鐵生《命若琴絃》主人公老瞎子的命運,豐富對人生目標、對生命的認識。

生命就是過程,如溪流一路奔流一路歌,最終歸入大海,化爲寂靜。一路的奮鬥,纔是生命的精彩,亦如史鐵生的《命若琴絃》——

主人公老瞎子彈斷了120根琴絃,理想實現了,復明的藥方就落空了,他才明白:“過程就是好好活着”。史鐵生,失去雙腿,患尿毒症,靠透析活下來,生命與他而言就是苦難,但他從不說勇敢和堅強,從叫囂戰勝病魔,順其自然地活下去,“專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命若琴絃,繃緊了弦,把該彈的靜靜地彈下去——實現目標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生活。

是鳥兒就要在空中飛翔,是不能飛翔也照樣在空中結網。

這是生命之苦,換一個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側面描寫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細緻的正面描寫;

3.學習本文的修辭手法。初步瞭解“通感”。

(二)能力目標

1.體會作者對聲音的描寫;

2.仿照課文,用文字表達一首樂曲。

(三)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美的語言、美的聲音、美的事物的欣賞能力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講析課文描寫民間女藝人高超的歌唱藝術爲什麼不直接下筆,而要先寫戲園子、琴師受黑妞的演唱?這—點主要通過講清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讓學生理解。

(二)難點

理解“通感”這種修辭手法。這—點教師可以通過找感覺的相通點來解決。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課文,弄清生字詞。

2.分忻文章對琴師、黑妞及戲園的描寫,淡談這些描寫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對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寫.找出比喻句中本體,喻體及它們的相通點。

4.仿照課文描繪—種聲音或一首樂曲。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瞭解大致情節。

2.分析課文前半部分,理解側面描寫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效果,給加點的字注音:

2.結合註釋,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白妞出場前戲園子裏的盛況。

(1)哪些內容能夠表現“盛況”?

人們不惜提前幾個小時趕到戲園;連早已定了座的撫院、學院的貴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連飯都顧不得吃,在戲園裏買燒講油條充飢。

(2)爲什麼要這樣寫?

說明白妞的藝術雅俗共賞,從側面襯托其藝術造詣之高。

描寫戲園裏嘈雜的場面,爲白妞出場時的肅靜埋下伏筆,兩相對照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2.分析文章對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及觀衆的評論的描寫及作用。

琴帥絕妙的輪指,引起臺下不絕於耳的叫好聲。爲描寫他爲白妞伴奏埋下伏筆。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歎爲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這時結合觀衆的評論,說明:“他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曠”;“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使文章又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四)總結

側面描寫的作用

(1)爲白妞的出場渲染氣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藝.

(五)佈置作業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

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爲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爲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爲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討論人們說謊的根本原因。

2.使學生認識到故事對人性的虛僞、自私的諷刺和揭露,領會私心和虛僞使人變得十分愚蠢的道理。

3.瞭解本文語言描寫的精妙,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4.理解童話的想象和誇張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認識到故事對人性的虛僞、自私的諷刺和揭露,領會私心和虛僞使人變得十分愚蠢的道理。

2.童話的想象和誇張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本文是怎樣運用語言和細節描寫,塑造人物,表現中心的。

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性當中有一種東西叫虛榮心,如果在私慾的支配下極度膨脹,就會使人失去本心,欲蓋彌彰,弄巧成拙,甚至會讓人變得滑稽可笑。有這樣一個皇帝,爲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錢花掉,爲此還鬧出了不少笑話。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個皇帝的可笑行爲。學生傾聽,走進課堂。

二、作者簡介。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漢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紀丹麥文學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他的160餘篇童話在近150年中被翻譯成140多種文字,從丹麥傳向世界。安徒生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窮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等,1835年開始寫童話,著名的童話有《醜小鴨》、《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夜鶯》、《皇帝的新裝》等。學生朗讀,摘重點做筆記。

三、檢查預習。

1.注音:

2.釋義: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

隨聲附和:別人說什麼,自己跟着說什麼。形容沒有主見。

稱職: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勝任所擔任的職務。稱,適合、相當。

精緻:精巧細緻。

炫耀:誇耀。

不可救藥:病重到已無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欽差大臣:現多指上級機關派來的、握有大權的工作人員(多含譏諷意)學生舉手回答預習時總結的生字詞。然後大屏幕展示字詞,鞏固複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