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

本文已影響 1.67W人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

【理念設計】

新課程強調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各種感觀全方位的參與,要求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感情體驗。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設計要結合學生的特點,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既重結果又重過程,爲此本節課總體教學策略是以學生爲中心,關注學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懷戚的?散步?這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以親情爲主題,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着親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體現着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課文,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啓發指導下,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學生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瞭解更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有些學生甚至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不能深層次領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圈點勾畫、自主探究及小組討論等,使其在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的同時,深入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及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教學目辬】

1.知識與能力目辬:

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辬:

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品味文章的語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辬:

感受文章字裏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1.品味文章語言美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2.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難點】

1.揣摩文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深層含義,學會聯繫語境,在動態的語境中理解詞句。

2.指學生在閱讀中如何發現美、品評美,把閱讀的過程當作美點追尋的過程,逐步提高學生賞讀美文的能力。

【教學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啓發點撥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給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視頻。

根據看到的畫面,在下面橫線上加上你認爲恰當的修飾語:媽媽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後,師加以小結,再用優美語言激情導入:

是啊,僅僅是孩子端來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個尋常細節呀,然而它卻不僅僅緩解了媽媽一天忙碌的疲勞,更讓媽媽從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與安慰,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也是從一件尋常小事中去感受一個家庭生活的和諧與溫馨。

設計意圖及依據:因爲有圖有聲的直觀電視畫面更能撞擊人們的心靈,通過這樣的導入更容易讓學生融入愛的氛圍,激發起學生學習本文的熱情。

二、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然後說說文章講述了怎樣的一件事。

提示: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提醒學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紹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語言也要儘量簡潔一些。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初步瞭解了文章內容,理清了文章脈絡,明確了——這是一個關於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創作臺詞,分角色朗讀課文

1.分配朗讀任務:既然這是一個關於家庭的故事,家庭裏有四個成員,事情的走向就與家庭成員的性格密切相關。現在我們每個語文學習小組具體負責研究一個人物,共同探討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語言,進行朗讀練習;還要完成一個特別挑戰任務——把文中的一些敘述性語言轉化成相應人物的語言,合作自行補充創作人物臺詞。

分配:第一小組——母親第二小組——我第三小組——兒子第四小組——旁白。

2.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共同完成任務;教師點撥指導改編創作臺詞。特別引導負責讀?旁白?的小組辨析該在什麼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頓。圈點勾畫。

3.朗讀: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分角色創作朗讀。其他同學細心聽,遇到自己認爲朗讀者演繹得不夠好的地方辬注下來,點評時指出。大家齊讀最後一段。

4.點評:感謝這些同學用聲音爲我們演繹了這個故事。聽衆們,你們願意點評嗎?或者選取幾位同學發言,點評優點和缺點;或者採訪朗讀者是如何將某一處處理得這麼精彩的。通過自評與互評,使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歸納:讀得情態畢現是因爲對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細節,深入探究課文

1.分析人物:這幾個人物分別給你留下什麼印象?(提醒:請關注細節,讓細節說話。圈點勾畫。)

(1)學生通過對課文細節的把握,分析三個人物的性格:?母親?——溫和慈愛;?兒子?——伶俐聰明,善於觀察,懂事;?我?——穩重,孝順,溫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徵

教師詢問大家:?有一個人物剛纔我忘記分配了,大家怎麼也不提醒我??學生指出被?遺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於她沒有說話。經過分析,大家得出結論:這個無言的人物給人留下了?溫柔賢惠、善於給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討景物描寫的意味所在。

(1)採訪朗讀?旁白?的同學:你讀到景物描寫的段落時,語氣很輕快。爲什麼要這麼處理呢?

(2)大家不覺得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題並無關聯嗎?散步途中所見多矣,爲什麼選擇這幾處景物來描寫呢?歸結:這些景物透露出生機勃勃的春的氣息。春天來了,新的一年開始了,天地間充滿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幾乎所有的人都歡迎春天的到來,作者的喜悅更是格外強烈。(因爲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冬天?)作者滿懷對生命的珍惜和感謝,滿懷對母親健康長壽的祝願。

(三)討論

1.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我?最終還是依從了?兒子?,這不意味着?母親?的意願沒有得到尊重嗎?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你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2.爲什麼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描寫得那麼鄭重其事?

學生小組合作解決。

3.歸納?幸福家庭祕訣?

學生說出?尊老愛幼??對家人的愛??體諒??尊重??信任??爲他人着想??不斤斤計較??學着勉強自己?等衆多答案,對課文的理解開始悄然內化了。

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個個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點,也正在於此。

(四)品詞句----語言學習

1.用圈點法圈出你認爲文中精美的句子。(放聲閱讀,重點揣摩具有對稱的美的詞句。)

歸納:學習課文的語言,可以把注意力專門放在詞句上。精美的語句反覆揣摩,揣摩作者怎樣遣詞造句,悟出一點道理來,今後自己作文,就會靈活運用。

本文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這是本文語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對稱的句子有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2.這篇短文爲什麼大詞小用、小題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麼?學生圈點勾畫,快速尋找。

歸納:例如:?分歧?、?責任的重大?、?整個世界?等,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講一個道理。

四、感悟體驗

1.再次體會:人在愛的循環裏構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組成新的家庭,愛也就被帶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再次齊讀文章最後一個段落,如果你比剛纔有了更深的體會,請在讀後告訴大家。

交流感悟:?兩個人背上的加起來就是一個世界?,是因爲這兩個部分代表着人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愛與責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鄭重傳遞。[板書]

2.指導朗讀:這一段應該讀得莊嚴、凝重、深沉,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3.結合課文,暢談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愛。

讓我們一起,給自己片刻的靜默時光,在心裏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試着體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一)創作詩句,表達感悟

1.屏幕顯示詩句,在背景音樂中,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有人說,家是一條船,載着我們度過人生的漫長河流。我們在船上相互靠緊。遇到風急浪險,也不孤單。有人說,家是一片港灣,讓疲憊的心感到安然,恬靜的休憩之後,生命的航船會再度高高地揚起風帆。還有人說,家是永遠的岸,讓漂泊的遊子夢縈魂牽。從這裏起航,向這裏停靠,起點和終點重合。人生卻已悄悄變得飽滿。

2.同學們,學過這一課之後,你想用怎樣的語言表述?家?呢?請你也試着說說吧。

屏幕顯示一組溫馨的家庭生活畫面,背景音樂柔和優美。學生從左至右,誰想好了誰就站起來說,不間斷。在聆聽中如果有格外觸動自己心靈的句子,就記錄下來。並註明小作者。

學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詩句。教師不插嘴打斷,使之成爲一首連貫完整的長詩。

(二)歸結所得,深刻領悟

在同學們的詩句中,包含着摯切單純的赤子之心。讓我們都來珍惜親情,心傳播的使者,愛世界、愛祖國。首先從愛家庭、愛親人做起!

六、作業——用行動表達愛

親情不單單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裏的零花錢,桌上可口的飯菜,它也應該是孩子和爸爸媽媽說的貼心話,爲父母端上的一杯茶。親情不單有甜美的寬容和寵愛,還包含着也許令人厭煩的嘮叨和可能產生的誤解。親情。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光來領悟。今天的作業是——

在父親母親的背上靜靜地趴一會兒(至少一分鐘),想象自己回到小時候,再爲他們做個簡單的按摩。照照鏡子,感受一下他們的背和你的背有什麼不同。虔誠地做完這些事,然後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七、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2

【教法學法】

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議論文,關於議論文的三要素還記得吧(提問學生),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課題)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後世認爲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並稱“孔孟”,並尊其爲“亞聖”。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術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後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影響。《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文章氣勢磅礡,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善於雄辯,用詞精闢,比喻精當,富有說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範讀或聽朗讀錄音。要求聽準字音、語氣和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注意朗讀節奏。

3、疏通文意。學生藉助文本註解、工具書揣摩有關字詞的意思,進而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節奏和語氣語調。

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5、小組討論交流(四人),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

可預設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點撥。

⑴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⑵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並作出了成績的人物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爲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爲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第三段論述了人處於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互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舜發於畎畝之中( )

發於聲( )

⑵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行拂亂其所爲( )

入則無法家拂士(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⑶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全班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師生繼續討論、探究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

問題二:孟子爲什麼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後小結:

1、開篇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爲、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說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爲。接着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務。孟子認爲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有真正的才幹,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是經歷思想、生活、行爲等方面的艱苦磨練,而艱苦磨練的益處是:

⑴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⑵能發展個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借鑑意義。尤其青年學生應該認真體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鼓勵學生聯繫自身經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鬥,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

⑵蒐集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並積累在摘抄本上。

4、指導背誦:

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列舉古代聖君賢臣事例(6個事例6句話),歸納概括上述事例並得出結論,再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對上述結論進一步加以闡發,最後提出中心論點。

5、總結全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文字雖短,但論證有力的文言議論文。全文采用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將中心論點置於文章結尾,先論證“生於憂患”,後論證“死於安樂”,以論證“生於憂患”爲重點。結構緊湊而完整。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身低微層

論據:歷史事例(六人)艱苦磨練層

終有所成深

正面論證: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論:國家興亡

【教學探討】

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初二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徵博引。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3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烏有 骸骨 幽雅 歎服 海枯石爛 潛行”等詞語。

2、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標:

1、體會詩歌的節奏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2、學會快速默讀評析探究的閱讀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 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和結構特點。

難點:詩歌的音樂美

教法學法指導:誦讀法 聯想法

教 學 程 序 與 策 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左右後就滅絕了,而恐龍滅絕6000萬年後地球上纔開始出現最原始的人類,那我們今天又怎麼知道我們看到的是恐龍,而恐龍確實是長得這樣呢?學生自然就會想到“化石”。 是呀,我們的科學家們正是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恢復了億萬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學生對下列字詞的掌握情況: 裹(guǒ)藏 骸(hái)骨 潛(qián)行 軀殼(ké) 猛獁(mǎ) 悄(qiǎo )然 檔(dàng)案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悄然) ③稱讚而且佩服。(歎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蔥蘢) ⑤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海枯石爛) ⑥指太陽星星的位置發生變化。比喻時間流逝。 (日轉星移 ) 2、朗讀詩歌。 教師: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說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奏鮮明,聲音和諧,音樂性強,並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參考:(1)師生共同探討詩歌感情色彩的處理,整體感受。第1、2節 應以疑問並略帶遐想的語氣朗讀,引發讀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 節是詩歌的主體 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用一種讚美的語氣擬人的 手法來寫化石,語氣中滿是對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讚頌和對大自然的 由衷的歎服。第7節用陳述的語 氣爲第2節作了肯定的回答,進一步贊 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採取讓學生示範讀、個別讀、集體讀等方式。 (3)可讓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後的初步感受。

三、理解課文 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有感情的朗讀詩歌,請你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一 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2節,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引出化石,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節,肯定生物進化理論,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節,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科學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條件;第5節,經過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生命由低級逐步想高級發展;第6節,讚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第7節,通過化石我們可以瞭解生物的進化。

請你說說詩的第一、 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這樣寫,有放有收,前後照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3、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記載了生物進化的過程。“化石”就是證明。遠古的世界上生活着原始動物,最早出現的是由無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的古脊椎動物——魚,以後又在此基礎上進化而來了其他動物,如: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魚類動物、哺乳動物等。由原始植被進化而來的原始森林覆蓋了陸地的絕大部分,那是一個蔥蘢的、生機勃勃的世界。詩歌的第3、4、5、6節都是化石說的話。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佈置作業

上網搜索古生物化石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回家網上收看電影《恐龍時代》《侏羅紀公園》或查閱相關圖書資料,瞭解更多古代生物的知識。寫一篇介紹古生物的短文,三百字左右。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4

教學設想: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到最後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象進行適當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過程與方法: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反覆朗誦,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

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景象麼?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學生自由發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爲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爲“海市”或“海市蜃樓” 。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爲“山市”(出示課題)

二、介紹作者、作品:投影補充.

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才補爲貢生。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白居易在香山/歐陽修六一歡/李清照號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蘇軾爬東坡/李白採青蓮)

作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爲主,此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構思奇妙,語言生動。

三、指導朗讀:

1、小聲自讀,劃出讀不準的字,同桌交流解決。

2、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奐 huan 邑 yi 冥ming 甍 meng 垣 yuan 睥bi 睨 ni

亙gen 莽 mang 霄 xiao 扉fei 縹piao 緲miao 逾yu 倏shu

3、齊讀課文

四、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能解決的句子。

2、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是以什麼爲順序的?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表現了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4、山市的具體變化如何,畫出描繪的詞語。

5、請學生以這個過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以圖畫或語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腦海中的“山市”。

6、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後,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麼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裏展示欣賞。然後總結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其創作風格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開頭,我們提到了海市蜃樓,這種奇觀古人是無法解釋的,纔有了大蛤蜊哈氣而成的想象。可我們現代人已經懂得了它的科學道理,你知道麼?

六、佈置作業 :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其創作風格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5

創意說明:本設計爲故事穿插法。《論語》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讀過程中若儘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穿插有關故事,對初識文言文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激勵,對保護文言文閱讀興趣也會大有作用。

教學步驟:

一、由曲阜朝聖之舉和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導入。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

三、對照註釋逐則翻譯,理解大意,不好翻譯和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過程中可補充說話背景,可穿插相關故事,可引用《論語》中相近的觀點,也可要學生結合親身經歷談認識。

四、記誦全文。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①孔子及《論語》簡介見教師用書。

②《論語》的幾個“最”:

《論語》共20篇,492章,是《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一。在我國,它最早提出教學要“因材施教”,採用“舉一反三”的啓發式;是現存的最早全部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書中記錄的孔子對《詩經》的評論,是我國最早的文藝批評。

2.課文擴讀材料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綜合性學習指導】

漫遊語文世界

一、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要求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能關注生活中的語文現象,對“生活處處有語文”有切己的認識。

2.要能夠具體生動地講述自己的見聞,能根據蒐集來的素材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能寫出內容充實、文從字順的作文。

二、活動策劃

課前明確活動目的、活動安排。完成選題、分組、制定活動計劃、進行蒐集和調查、小組合作編冊等工作。

課中主要用於交流活動感受、活動成果、訓練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指導。課後總結和評價。

三、活動指導

1.明確活動目的、活動整體安排。主題:漫遊語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學語文/整體安排(見策劃)

2.選題。按照教科書提供的材料,或師生共同羅列生活中常見的語文現象若干,請每一位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和興趣愛好,選擇一題。

3.分組。根據選題或調查途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推選出各小組召集人。以小組爲單位制定活動時間表及活動具體方略,小組要進行細分工,成員之間注意聯絡合作。特殊情況可單獨一人進行調查。

4.以小組爲單位開展實踐調查活動。對蒐集的材料做好選材取捨,科學分類,精當說明(點評),整齊謄抄,彙編成冊、冠名,使之成爲集體勞動智慧的結晶。

5.課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組召集人向全班口頭彙報活動情況,“推銷”小組成果。

體驗交流。各小組推選一位同學具體生動地口頭陳述活動見聞。

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對生活中語文現象的思考。

6.作文。兩類作文題,任選一題:

①結合這次語文調查的經歷,以“從生活中學語文”爲話題寫一篇記敘文。

②針對這次調查中發現的

不純淨的語文現象,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題目自擬。

寫法指導:①選準切入點。一般來說,切入點要小一點、新一點,要用別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實”和“新”上有過人之處。②充分利用手頭資料。寫記敘文,要側重於生動描寫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語文現象;寫議論文,要有理有據地陳述自己的觀點。③注重語言表達的個性化。可根據所選語言現象的特點和自己文章的主題來設計作文風格,要善於化用鮮活的生活語言。

四、活動評價。活動評價着重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對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主合作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活動評價以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爲主。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6

《觀滄海》教案3

教學目標: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 ,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 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

曹操是一位傑出的詩人。

三、 新授內容

1、 師範讀,生跟讀。

2、 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 生齊讀。

4、 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 若,如同。

星漢,銀河。 志,理想。

⑵內容

A、 詩的前兩句寫什麼?最後兩句是寫什麼?中間十句寫了什麼?

敘事 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 寫景

B、寫景部分採用 手法,勾畫了洶涌的 ,聳立海中的 ,島上繁茂的 ,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採用了什麼手法?(想象、誇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麼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 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 作業:

⑴完成書後習題;

⑵背誦默寫課文。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7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品味課文簡練生動的語言特點,學習本文用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品味課文簡練生動的語言特點,學習本文用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北宋年間有這麼一個人,考試是狀元,官做到節度使,大將軍,他說對他一生影響巨大的,是一個老翁,一個偶遇。這位老人是誰呢?又發生了什麼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賣油翁》。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學分享(放幻燈片)

二、讀準字音,讀對節奏,疏通文意。

1、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讀一遍課文,不會讀的或者音拿不準的字詞請在書上標出來。

2、同桌幫忙解決字音,然後互讀一遍。

3、找學生讀,(3—5人)其他同學注意糾錯他的字音或節奏。

4、再分角色讀兩遍課文,把握一下情感(找兩組同學),然後全班齊讀一遍,這次讀的時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麼了啊!

5、先結合課下注釋,口頭翻譯文章,把不會的和不懂的划起來,最後同桌解決,同桌也解決不了的,再小組共同解決。

6、找學生翻譯全文,老師強調重點字詞、句子的翻譯,然後齊讀,思考問題(幻燈片)

實詞有:嘗、去、爾、頷、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頷之

3、無他,但手熟爾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瀝之

三、內容理解

1、這篇文章是關於誰和誰的故事?注意,分別用三個字回答!

看註釋1,康肅是諡號,(出示PPT)請同學們齊讀:站在旁觀者陳述事實的角度來說,是直接說其名字,他們是(板書)陳堯諮、賣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個同學用兩個字概括他們倆幹了什麼事兒?

陳堯諮射箭,賣油翁賣油與賣油翁倒油的辨別。

工整的對聯,這節我們就試試,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內容總結成一幅對聯。

(板書:陳堯諮射箭,賣油翁瀝油)

3、他們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陳堯諮射箭當世無雙;賣油翁瀝油過錢不溼。

“當世無雙”是別人對他的評價,“十中”纔是他的真實水平。

4、他們對自我的認識態度。

陳堯諮射箭十中,以此自矜。賣油翁瀝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覺,“熟能生巧”是我們提煉出來的。我覺得換成“唯手熟耳”比較好。

解釋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嗎?(板書: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對聯繼續寫下去,大家想想應該寫什麼呢?我們還有哪個方面沒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們的交鋒)(幻燈片)

彼此對對方的態度,大家看陳堯諮和賣油翁的“鬥爭”有幾個回合?

他們倆鬥爭了“三個回合”。接下來的對聯應該是這兩個人交換一下位置。對聯陳堯諮部分的後面寫上賣油翁,在賣油翁聯的結尾寫上陳堯諮。

(板書:賣油翁,陳堯諮)(自評過了,該他評了,所以換位置)

那我們先從賣油翁對陳堯諮的態度寫起。(小組討論)

“睨之”,“睨”什麼意思嗎?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態描寫。然後是“頷之”,“頷”是“點頭”的意思。有不同意見嗎?動作描寫。

“但微頷之”,因爲“頷之”就肯定,而“微頷之”就表示“還行,馬馬虎虎”的意思。

“亦無他”。(板書“睨之但微頷之亦無他”)

(生讀“陳堯諮射箭十中以此自矜,賣油翁睨之但微頷之無他”)

那麼陳堯諮對賣油翁的態度呢?(小組討論)

“疑之”,問之,因爲陳堯諮看到賣油翁的微頷之後說“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對賣油翁的疑問。

忿然對之。笑而遣之。

能解釋一下這個“而”的用法嗎?承接?並列?大家看看這四個字裏面,哪個字是核心?“遣”。“笑”和“遣”這裏是什麼關係?“笑”是修飾“遣”的。所以這裏“而”就是表示修飾。

只要在句子裏找到核心詞,然後看“而”前面的詞語和核心詞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確定是不是修飾關係了。請大家在文中找找,還有沒有表示“修飾”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賣油翁釋擔而立”)

(生齊讀)

陳堯諮射箭十中以此自矜,賣油翁睨之但微頷之亦無他;賣油翁瀝油過錢不溼唯手熟耳,陳堯諮疑之忿然對之笑遣之。

對聯應該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約上聯的最後一個字要是現代漢語的三四聲,下聯是一二聲。

6。對聯也寫好了,缺個橫批。請大家思考一下這個橫批怎麼給?橫批一定要結合歐陽修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喲!(學生討論)你可以結合這兩個人的特點,從不同角度來說。賣油翁和陳堯諮,從賣油翁得到熟能生巧,從陳堯諮得出來的就是自高自大。

賣油翁很謙虛,而陳堯諮給人的感覺是自高自大,還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誰能從課文中找到相關語句有感情地讀讀?(有感情地讀)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一個自高自大的陳堯諮出現了。

從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麼教訓或給他啓示?他懂得了什麼?

懂得謙虛(爲對稱同義詞,心懷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書)所以,陳堯諮經歷這次教訓之後,刻苦訓練,最後射箭技藝更進一步,真正做到了百發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銅錢爲靶,十發十中穿錢而過。

這就不難理解文中最後一句“笑”的含義了,這個笑背後的心理是什麼?

尷尬、難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橫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四、課堂小結:

本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是什麼呢?(幻燈片)

通過拿陳堯諮和賣油翁的事進行對比(板書),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想創造出屬於我們更高成績的技巧、訣竅(畫圖,勾畫出“巧”字),是心懷若谷的謙虛的態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奮追求。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習按照時間順序,有重點的選取材料的寫法。

2、學習語言樸素,質樸中見深刻的寫作特點。

3、理解回憶錄的特點。

德育目標:學習朱德同志獻身革命,忠於黨,忠於人民的高尚品德,增強學生對黨,對母親的熱愛。

教學重點:學習按照時間順序,有重點地選取材料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選材和佈局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回憶錄的特點。

2、理清文章的結構。

一、導語:

朱德同志是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戰士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是黨,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的母親鐘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偉大的女性。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懷着悲痛心情寫下了這篇樸素感人的回憶錄。

二、瞭解回憶錄的特點

三、佈置學生自讀閱讀提示,圈劃出回憶錄的特點。

四、理解字詞

1、要求讀準的字:佃 睦 豌 庚 妯娌 溺 塾 衙 輟 差役

2、要求掌握的詞:

五、讀課文,理清段落結構

(一)(1)痛悼母親逝世引起對母親一生的回憶。

(二)(2—15)追憶母親一生的事蹟。

(三)(16—17)對母親的沉痛悼念

巡迴指導、閱讀,標清層次。

六、佈置作業 回憶錄中共回憶了母親幾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瞭解作者讚美了母親哪些品德,把握選材特點

教學環節:

一、提問字、詞

二、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本段點明主旨的句子。2、表明敘事線索的句子。3、表明全文感情基調的句子。

三、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憶了母親哪幾方面的事?(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對革命的支持,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

2、在回憶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這一方面記敘了母親哪些具體事情?

3、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者通過哪幾件事說明母親具有樸素階級意思,反抗精神和對革命的同情與支持?

4、當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產黨後,母親又是怎樣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麼感情?

四、總結: 課文第二部分追憶了母親一生的主要事蹟。

指導學生讀文。

指導學生找出寫母親煮飯,種田,養蠶,挑水,不打罵孩子,賙濟窮人等事。

指導學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讀書,同情革命,堅持勞動等事。

指導學生概括出(1)母親過着儉樸的農婦生活。(2)作者永遠想念母親。

讀文並圈劃。

討論並回答 閱讀,討論,概括,回答。 獨立總結。

五、作業 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文章選材和佈局,學習語言樸素而深刻的特點。

教學環節:

一、檢查上節課的內容

邊提問邊糾正、思考回答

二、講讀課文第三部分:

提出問題:作者怎樣把對母親的熱愛與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革命事業的忠誠結合起來的?給我們什麼啓示?

解決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感情的昇華,由母愛推廣到愛勞動人民,決心盡忠革命事業的感情上。

讀課文,分小組討論,指派代表回答。

三、概括文章主題:

1、本文圍繞哪個特點寫母親的?

2、選了哪些小事?

3、這些小事體現了母親作爲“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的什麼本質特徵?

四、總結寫作特點:

1、以時間爲經線,以母親的優秀品德爲緯線,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2、語言樸素,簡潔,字裏行間卻流露出一種真摯深沉的愛。

邊指導朗讀邊幫助學生整理

特徵: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堅強不屈的性格。

講述寫作特點

感情朗讀課文,分析概括。

五、佈置作業 獨立完成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回憶我的母親

朱德

整日忙碌 勤勞儉樸 節衣縮食 寬厚仁慈

任勞任怨 賙濟窮人 退佃搬家 反抗壓迫

送我讀書 支持革命 同情革命 堅持勞動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有關文學常識,識記並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 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感情,積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識記並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難點: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檯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

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後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爲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後人的諄諄教誨。

二、預習檢查

1. 檢查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

2. 檢查字詞掌握情況和課文誦讀情況。

3. 檢查學生收集的有關作者、作品的情況。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躬耕隴畝時“苟全姓名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注意結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常以管仲、樂毅自勵。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後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爲丞相。爲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他效忠先主,輔佐後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先後五次北伐魏國,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善政嘉事”,“美聲溢譽”,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返顧,爲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爲後人傳誦。

三、誦讀課文,理解內容

1. 試爲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 藉助註釋疏通文意,互相質疑解難,嘗試翻譯課文。

3. 想一想,讀懂了什麼,哪些詞語、句子不理解的?

4. 對照註釋,翻譯課文。

以:用來; 廣才:使……廣博

成學:成就 勵精:振奮

年與時馳:年華 意與日去:意志;歲月

遂成枯落:最終;枯敗,凋零。

5. 理解重點句子:說說對以下兩句話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

(2)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2.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年華隨着光陰流逝,意志隨着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爲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裏,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爲空虛的心靈。)

四、問題探究

1. 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這兩句話是什麼?

2. 文中表達中心意思的關鍵句是哪一句?

3. 本文就哪幾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你能再補充一個論據嗎(道理或事實均可)?

A. 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B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修身要靜,學習要靜,獲得成功也取決於靜,把失敗歸結於“躁”字,把靜、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的效果。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薛譚學謳,自足而歸,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樂羊子學一年即返,後被妻子感動,復返求學,終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4. 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麼?

告誡兒子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5. 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A. 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 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 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文章結構

本文如何提出論點,進行論證的?

提出論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治學、修身)——勸戒惜時,有所爲

A. 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B. 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 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 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六、名句賞析

(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是邏輯學中“雙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

“淡泊”、“寧靜”,看起來是不想有所作爲,但現在“不爲”正是爲了將來“有所爲”。“淡泊”、“寧靜”正是韜光養晦、臥薪嚐膽的階段,等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更加有所爲。“淡泊”與“寧靜”,不是消極頹廢的無奈感傷,而是以“明志”與“致遠”爲終極目標和遠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無聲誓言,是積極向上和進取的,是催人奮進的。“淡泊”與“寧靜”,不是消極地逃避現實,而是志在修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所倡導的,“無爲”的結果是“無不爲”。“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雖只寥寥八字,卻被諸葛亮鐘愛一生,而且貫穿諸葛亮一生,成爲他的精神的集中體現。

(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1. 非學無以廣才

無論人處於什麼階段(少年,中年,晚年),學習與志向總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寧有種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誡兒子“非學無以廣才”的話語既是很普通的諄諄告誡,也是亙古未變的哲理。他不但告誡兒子要學習,而且還要珍惜時間,發憤學習,並要注意學習方法:要“靜”、“志”,不能“淫慢”、“險躁”,並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的無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的.人生無奈與悲嘆警醒兒子。

2. 非志無以成學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北宋蘇軾)沒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們不是行走於世,而是隨波逐流。他們的人生註定將是碌碌無爲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後只能“悲守窮廬”。“志不強者智不達。”(戰國墨翟)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學業的。東晉時期的葛洪就說:“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沒有堅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學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人是靠肉體生存於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撐生存於世的。肉體上倘若出了問題疾病是可以用湯藥治癒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問題疾病卻是很難治癒的。“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思想上的絕望。思想上的絕望比任何難以治癒的頑疾都要可怕千萬倍。“人無志,非人也。”(三國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動物。人若無志,則與動物何異?心中沒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無味。沒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虛、靈魂縹緲的一副軀殼,即使苟活於世,也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七、背誦

八、拓展延伸

1. 《又誡子書》

又誡子書

夫酒之設,合理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餘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

譯文:

宴席上的酒的設置,在於合符禮節、表達情意,適應身體和性格的需要,禮節盡到了就該退席,這就達到和諧的頂點了。主人的情意還未盡,客人也還有餘量,可以飲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喪失理智而胡行亂來。

2.《誡外甥書》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

譯文:

一個人應當有高尚遠大的志向,仰慕先賢,戒絕情慾,拋棄阻礙前進的因素,使先賢的志向,在自己身上顯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內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丟棄瑣碎,廣泛地向人請教諮詢,除去埋怨和悔恨,這樣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滯留,也不會損傷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擔心達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剛強堅毅,意氣不慷慨激昂,那就會碌碌無爲地沉湎於流俗,默默無聞地被情慾束縛,勢必永遠淪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爲庸俗的低微沒有出息之輩。

3. 諸葛亮幾千年前對兒子說的話,今天還有意義嗎?你如何理解?

九、達標檢測

十、作業

背誦默寫這篇文章。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

2.理解通過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3.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容,學習寫景的方法。

教學難點: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方法:以誦讀爲主,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學理念: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作者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爲“語言藝術大師”。他

所寫的小說《駱駝祥於》和話劇《茶館》等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散文也寫得清新優美,《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題目《濟南的冬天》明確地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濟南位於山東省內,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山,西邊南馬鞍山、四里山,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氣候截然不同。那麼,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邊學習邊領略。

二、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課文,同時自己查字典、詞典弄清生字、生詞的音和義。

三、初步領會課文的大概內容和脈絡。

1.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重點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

2.組織學生就上面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明確: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溫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後具

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後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四、細讀、分析課文。

引導學生逐段細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自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指導他們就文章各段的內容、描述方法和語言,在課文一旁的空白處寫些簡要的批註。

各段問題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課文從什麼角度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段與下文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作者把濟南與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很自然地發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讚歎。所以,可以從全文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到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在於對濟南的讚美。這段的對比方式,是一種“曲折行文”的手法。這段課文,總寫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是全文的總起,爲下文具體描述作了鋪墊。因此,這段與下文是總分關係。

②課文中的“響亮”是什麼意思?“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如果把“聲”字去掉,可不可以?爲什麼?

明確:“響亮”一詞,一般用來指聲音宏大。但根據上下文意思來判斷,在這裏是指“晴朗得刺眼”。“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說濟南冬天的風並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說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第二課時

(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樣描寫濟南古城的地理環境?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濟南的可愛的?

明確:“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這是濟南地理環境的特徵,也是濟南“溫晴”的原因。作者從人的感受和對人們的心理描寫,來表現濟南的可愛。作者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用擬人的方法來寫城:“在天底下曬太陽,暖和安適地睡着”;寫山:“安靜木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再現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明靜、溫暖和舒適的特點。濟南人由於身在溫暖冬天而引起對溫暖的春天的聯想,但眼前春天並未到來,他們卻又“並不着急”,而且“臉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現了濟南人對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戀,也洋溢着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3.第3自然段

這段也是寫山,是小雪點染了山之後的景色。那麼,作者從什麼角度描寫哪些景物?議論後在全班交流。

明確: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鬆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是對小雪後矮鬆秀美形態的比喻。 “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是小雪後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紅色”,用擬人的方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再現了冬天濟南周圍的小山,在白雪與藍天的相映中的雪色與草色、雪光與日光交融的情態。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寫了冬天濟南“溫晴”、“秀氣”之後,把視線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內的“狹窄”與城外的“寬敞”對照,用“小村莊”來點綴山坡,以小雪點染屋頂,這樣,讀者就看到了濟南的全貌。

②在這段文字中,“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這裏爲什麼用一個“臥”字,和文章的什麼地方相呼應?

明確:“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着”,心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樣寫水的“溫晴”的?

明確:課文緊扣“暖”字,寫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寫水中的水藻“把終年貯藏的綠色全拿出來”,所以它“不忍得凍上”。水還多情地讓“長枝的垂柳在水裏照個影兒”。讀到這裏,讓我們感受到濟南的冬天真是風情萬種,使人留戀不捨。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緊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從河水的清亮引出整個空間的清亮,並把紅屋頂、黃草山、灰樹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廣闊背景下,描繪了冬天濟南瑰麗的色彩。在此鋪墊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滿激情的句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導學生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1.讓學生再將課文默讀一遍,要求邊讀邊找出作者的各個觀察點。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第三段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後的山景;第四段從城內拉城外,寫雪後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視到仰視,寫出整個濟南的形象。作者正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的觀察,才生動形象地寫出冬天濟南“溫晴”的這個特點。

2.學生再議論,歸納課文的各種表現手法。

明確: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倫敦),與濟南對比,從而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使人們確實感到它是“寶地”。

②作者不僅細緻觀察和描寫冬天濟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告訴讀者,以此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把冬天的濟南寫得脈脈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

六、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前要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來,如朗讀課文時可根據文中描寫的景物展開想象,腦海中映現作者描繪的畫面。

七、指導學生作文。

可帶領學生外出,實地觀察某處的景物特徵,仿照課文,寫一篇題爲《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1

綜合學習:漫遊語文世界

活動目標

①通過此次活動,溝通課堂內外,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象。使學生充分認識語文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②引導學生蒐集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初步樹立漢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

③通過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語文世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寫出自己對社會生活中語文運用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活動重點

①蒐集語言現象並歸類整理。

②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課前準備

①佈置任務,學生分組。學生可自由組合,以小組爲單位,也可以以個人爲單位進行。

②蒐集調查資料,分組篩選、梳理,把同屬於一類型的資料編在一起。

活動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一個有趣的廣告闡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有這樣一則奶粉廣告:“沒有加進什麼,不過提出水分。” 這則廣告從反面人手,從具體的製作過程人手,用形象的語言來表示,在一句“沒有加入什麼”表現了產品之純,後一句用“不過”急轉,進一步表現出產品純還不夠,還必須沒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語言簡練,12個字中有轉折,有波瀾,文字淺顯但具體形象,初看語不驚人,細品則回味無窮。

二、出示活動目標

四個小組分別展示

①廣告集錦:

信心型 功用型 對比易記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園風:

精選校園流行語,如: 哇噻—— 酷斃了! 帥呆了!

③口語薈萃:

選取有代表意義的方言整理分類,與普通話對比並尋找規律。

④街頭巷尾:

將店名、招牌、標語的用語分類,闡明自己觀點。欣賞優秀的店名如家樂福。

⑤網絡語言:7456、886、青蛙、大蝦等。

根據語言形式分爲四類:文字、數字、英文字母、符號;闡述網絡語言的迅猛發展對母語的衝擊,初步思考其優缺點。

三、教師總結

①充分肯定同學們的實踐,對於同學的思考給予高度讚譽。

②佈置作文,任選一題,按照要求寫作。

四、活動小結 -

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資料的方法,蒐集了家庭、校園和社會生活中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溝通了課堂內外,充分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2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故事性強。可是對於七年級孩子來說,畢竟是剛剛接觸文言文課文,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怎樣上這篇經典課文又能顯現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採用什麼樣的有效教學方法較好地體現新課改關於課堂教學“少教多學”的新理念,通過潛心閱讀研究文本,精心備課,設計教案,在形式多樣的各項學習活動中較好的完成預期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3、揣摩語言,把握屠戶與狼的形象。 4、理解課文闡明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多形式朗讀,理解課文內容。2.模擬活動,把握形象。

3.小組討論,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正義就一定戰勝邪惡的歷史規律。2、新時代對狼有新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重點)

2、理解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重點)

3、揣摩語言,把握屠戶與狼的形象。(難點)

4、理解課文闡明的道理。(難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通過多種形式朗讀,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故事情節。2、小組合作交流法:通過模擬活動,揣摩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資料鏈接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廣讀經史,學識淵博。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蒐集狐妖神鬼的奇聞異事,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多數故事通過描寫妖狐神鬼來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 對當時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欣賞電影《狼圖騰》圖片。

(二)、瞭解作者、作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 2.正音 3.概括課文大意: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四)、理解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1、大聲地自由朗讀一、二自然段,回答問題:

1)、屠戶當天的生意好不好?

2)兩條狼是遠遠跟着屠戶嗎?

3)兩條狼是否團結?從哪裏可以看出?

2、默讀第三自然段 ,對照課下注釋找出老師所給譯文中的四處錯誤,比一比哪組同學找得又快又對。

屠戶處境很危險,害怕前後都遇到敵人。四面的田野有麥場,麥場主堆了很多雜物在裏邊,覆蓋成了小山丘似的。屠戶於是奔過去靠在它的下邊,卸下擔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再向前了,它們和屠戶面對面地坐着。

3、學生結合課下注釋接龍翻譯第四自然段,不懂的地方可以請求同學或老師的幫助,標註重點文言詞語。

4、男女生輪讀課文,注意要讀出故事緊張驚險的氣氛。

(五)模擬活動,把握形象:

四個學習小組按照要求完成一項學習活動,先在組內交流,然後派代表全班交流

活動一:在跟蹤對付屠戶的過程中,兩條狼會有怎樣的商量?發揮想象,要從對話中表現狼的特點。

第一小組根據1、2故事情節展開想象練習對話:

狼1:

狼2:

第二小組完成3、4故事情節展開想象練習對話

狼1:

狼2:

活動二:第三小組扮演記者,結合課文中關於屠戶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設計問題採訪屠戶,可以用“怎麼想的?”“爲什麼這麼做?”等這樣的問話。

採訪問題:1、

2、

3、

第四小組扮演屠戶,仔細讀描寫屠戶的語句,揣摩屠戶的性格,推測記者會問什麼問題,要怎樣回答才能表現出屠戶的形象。

(六)領悟主旨

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小組討論交流:(任選一問)

1、蒲松齡想通過屠戶和狼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2、面對狼一樣的惡人,我們應該怎麼做?

(七)拓展延伸

結合你的課外瞭解,你對狼有新的認識嗎?

(八)課堂小結

蒲松齡筆下的狼是邪惡的代表,面對邪惡,我們應該像屠戶那樣。在新時期,我們還應重新認識狼的形象。《狼圖騰》一書爲我們展現的是狼超越一般動物的智慧、頑強不屈、堅忍不拔的性格和積極進取、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這也正是我們人需要的品格與精神。

(九)佈置作業

1、推薦課外閱讀《狼圖騰——小狼小狼》。

2、以《我所認識的狼》爲題,自選角度寫一篇短文,不少於300字。

教學探討與反思

如何通過一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能得到有效鍛鍊,這堂課比較好的完成了這樣的預期目標,由課堂延伸到課外,連接當下相關知識信息,賦予文本新的時代意義。傳統課文的教學應該走一條這樣的路,走出課堂,依然有語文的讀書學習,學生學會讀書,便能較好地體現“少教多學”的教學新理念。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3

創意說明: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不過是個例子”。在這堂課上,不僅要把這個例子讀透,還要達到舉一反三。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積累了優美的語言,還積累了學習詩歌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範讀、跟讀、朗讀等,利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直至背下來。

二、討論交流。

1.你最喜歡哪句詩?爲什麼?2.你不懂的詩句是哪些?3.你讀出了哪幾幅畫面?4.你認爲本詩營造了一種什麼氛圍?

三、引讀:美國狄金森的《秋景》。

1.你讀出了幾幅畫面?2.交流你已領悟到的美點。例: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寫出豐收之景)。3.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共同之處?(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讚美之情)4.你更喜歡哪一首?爲什麼?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4

知識目標: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詩句的深刻含義。理解“山”和“海”所蘊含的意思,聯繫生活,進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標:反覆朗讀,品味語言,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相信理想可以實現,要爲之不懈奮鬥。

教學重點:順暢地朗讀這首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海”和“山”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課文,初步學會如何朗讀、齊讀,討論第1節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情分析:人教版新課程改革教材,各個單元以專題形式出現,第一單元專題:怎樣面對人生的困難與不幸。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敘述,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2、導語設計1: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滿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由同學的回答,導入新課: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二頁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導語設計2:同學們回憶以下,你的童年有過怎樣的幻想?導入新課。

3、作者簡介和題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區---武當山下,一直到1978年讀大學才走出大山。1982年畢業,到師專任教。後來爲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國,1994年回國到北京教育學院任教。本詩是作者“小時候”的真實寫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詞典解決字詞(投影)

提出齊讀課文的要求。

癡想chī 隱祕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u 喧騰xuān 紮下zhā 漫溼màn 一瞬shùn間

3、學生自己讀課文,讀出語氣,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提出朗讀課文的要求。(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

同學回答,互相補充。

第1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的想望和困惑,現實中“山”和“海”;

第2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讀、分析第1節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

(1)這一節寫作者什麼時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麼?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3)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同學們通過想象思考)

(4)這裏“山”與“海”分別指什麼?

討論明確:(1)童年時。 (2)山外世界,爬到山頂看海,沒看見海,看到“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我”哭着回來了。 (3)“我”沒看見大海,看見的依然是山,非常沮喪、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鐵青着臉”嘲笑“我”。擬人手法。 (4)現實中的山,也是一種阻礙他們想實現的實際生活的世界。大海,一個想象中世界。

四、作業:讀一讀寫一寫 每個詞一行,每行5遍。

第2課時:重點是討論第2節詩,感知全詩內容,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一、字詞擂臺賽,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略

二、朗讀第2節,思考、分析: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問題,分組討論:

(1)這一節中的“山”與“海”又指什麼?

(2)指名朗讀“因爲我聽到還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你怎樣理解這些詩句?

(3)指名朗讀“在山的那邊,是海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你對這些詩句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1)“山”重重艱難險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達理想境界,必須歷盡千辛萬苦,有堅定信念,百折不撓。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渴望理想的實現。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我”不懈地奮鬥,滋潤着心靈;充實而有活力,給“我”鼓舞,令“我”激動。枯乾:對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頂峯,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

三、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圍繞: 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2、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

3、 小組合作學習: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或者你最喜歡的一句,說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互相交流。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引導、點撥:

(1)、“鐵青着臉”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2)、怎麼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 “終於”這個詞可見爬上山頂費了很大力氣,花了不少時間。這正是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的時候,看見美麗的花也像在流淚一樣。

(3)你能讀出這種感情麼?

“媽媽,那個海呢?”(師故意帶着怨恨的口吻朗讀)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爲媽媽一般不會欺騙自己的孩子,“我”沒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問媽媽。在這裏主要是失敗之後仍不灰心,繼續尋找、追求。你用這種心情把這句詩讀一下。

(4)難點: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下深根?

點撥:“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全班齊讀,體會讀法。“飄”和“扎”都作重音處理。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5)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不要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爲什麼說“枯乾的心靈”?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乾,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是多麼興奮、驚喜啊! 可見,遇到困難時,理想能激勵我們戰勝困難。

4、寫作特點:1、運用象徵手法,意象壯闊,意蘊豐富。2、詩歌語言凝練,含義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延伸與拓展: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同學自由暢談。

六、結束語: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好,那就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克服重重困難,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七、佈置作業: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八、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徵

“山”——重重艱難險阻

教學反思:在進行內容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1、如何拿書,2、齊讀的要求即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3、齊讀的要求,4、學生分組討論的要求。

“導”、“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並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現代教學媒體進一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圖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案15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誇讚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爲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誇讚。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花”在全文結構中起着怎樣的作用?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爲“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迴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爲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爲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麼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於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唸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後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牀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後畢業典禮回來,看着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後,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爲什麼紅腫着”,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瞭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後,“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於寫他進家門以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後“我”急着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b.畢業典禮後“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着什麼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後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爲“我”以後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着;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着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於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裏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後在心裏默唸“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爲什麼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並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麼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