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精】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本文已影響 2.97W人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精】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的]

1.知識能力目標: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理解寓言的寓意

2.過程方法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寓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設想]

先讀通原文,整體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領悟故事的寓意,這是閱讀的中心環節;最後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談寓言給予自己的啓示,並進行語言積累,這是閱讀的標的。朗讀貫穿始終,自主、合作、探究爲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1.搶答成語:

展示課件一:

學生看圖說成語,比賽搶答——井底之蛙、畫龍點睛、對牛彈琴、守株待兔、掩耳盜鈴、亡羊補牢。

2.導入新課:

剛纔同學們看圖搶答的這六個成語,均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謂寓言,通常採用藉此喻彼的手法,通過假託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啓示。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馬》,看看這個寓言假託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寄寓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給予我們怎樣的啓示?

展示課件二,並板書課題。

二.初讀(6分鐘)——讀準確,讀通暢

學習文言文,同學們可能感到有些困難。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覆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這篇課文同學們作過預習,現在,老師檢查一下朗讀的情況。

1.學生齊讀一遍課文。要求字正腔圓,即要求字音準確,發音飽滿。

展示課件三:

其父(fǔ)曰父(fù)子相

其馬將(jiāng)胡駿馬而歸使關羽將(jiàng)三萬兵至益陽

墮而折(shé)其髀損兵折(shé)將

2.老師範讀,學生再讀。要求讀得抑揚頓挫(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讀出語氣)。

展示課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此/何遽/不爲福乎?↗

三.再讀(8分鐘)——通文意,析情節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須疏通文意,瞭解故事的內容。

1.通文意:對照註釋疏通文意,在自讀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如有不懂的問題可提出來,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解決。強調下面重點詞語(古今異義)的意義:

展示課件五:

馬無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經過)數月其馬將(帶領)胡駿馬而歸

其子好(喜歡)騎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絕大部分)

2.理關係:理清人物之間的關係。

請指出“塞翁”、“善術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誰?(如果能

啓發學生自己提出,並由此引起爭論效果就更好)

3.析情節:此故事情節可分爲幾個部分,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情節各部分的內容: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4.複述故事:採用比賽形式,讓學生對照圖片進行復述(創造性的複述)課文,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故事情節,爲下面研讀課文作準備。

(1)展示課件六請男生對照“失馬”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2)展示課件七請女生對照“得馬”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3)展示課件八請男生對照“折髀”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4)展示課件九請女生對照“相保”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四.研讀(15分鐘)——提問題,探寓意

這篇古代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塞翁失馬得馬、兒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寄寓了一個什麼樣的意味深長的道理呢?

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分組合作討論來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師指示思考的角度

從寓言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從塞翁對這件事的態度來看,從壞事和好事之間的關係來看。

2.合作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研討的角度:

(1)從寓言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福禍得失的一系列變化說明了什麼道理?)

討論、點撥: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因爲禍中往往隱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預伏着禍的先機。福與禍、得與失、好與壞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因此應當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從“塞翁”能沉着冷靜的靜觀事情的變化來看(面對一系列變化,塞翁爲什麼能處變不驚?)

(緊緊抓住“塞翁”那三句話來思考。也可讓學生讀讀那三句反問句,通過揣摩語氣來達到目的。)

討論、點撥:因爲塞翁是一個“善術者”,能推測人事的吉凶禍福,他好像洞悉人間世事的變化之玄機,懂得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對這一系列變化,他能處變不驚,沉着冷靜,樂天知命,不因禍福而悲喜,不以得失爲懷。正因爲如此,我們認識事物應當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3)在“塞翁”看來,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能變成壞事,難道就不要一定的條件就可以轉化的嗎?

討論、點撥:轉化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沒有馬,壞事能變成好事嗎?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歡騎馬,好事能變成壞事嗎?如果胡人不入侵邊境,壞事能變成好事嗎?“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馬”,“‘塞翁’之子喜歡騎馬”,“胡人入侵邊境”,這些正是好事和壞事相互轉化的條件。

由此我們可知:這則寓言通過假託“塞翁失馬”的故事,寄託了這樣一個寓意——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簡要板書,見上)

老師可以順勢點撥:這就是“塞翁失馬”這個成語的意思。與此相關的有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還有俗語“塞翁失馬,焉(安)知非福”。(黑體字板書)

3.質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來,好事可變成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好就是壞,福就是禍,難道兩者之間就沒有區別了嗎?

點撥:是的,儘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間的相互轉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間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陷入了相對主義的泥淖。同時,他那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儘管那些“近塞之人”他們不知道禍福相互轉化的道理,但我總覺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父子相保”格調低。

點撥:當外敵入侵時,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報國,死得光榮。而“塞翁”之子“以跛獨存,父子相保”顯得消極不可取。這是作者的侷限性所在。

(如有學生提出諸如此類的質疑,老師要大加表揚,因爲此時正是學生迸發創造火花的時候,要備加愛護,給予肯定。)

五.聯讀(5分鐘)——聯生活,談體會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塞翁失馬”的經歷?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這則寓言還可以給我們哪些啓示。

(目的是爲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討論、小結: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應學會辯證的看問題。

2.對待生活,我們應當積極樂觀,不應消極悲觀,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爲好壞、福禍、利害是相互轉化的,在考慮問題時,我們應當考慮周全,處事要謹慎,要防患於未然。

4.要因勢利導,變禍爲福;要創造條件,把壞事變成好事。

5.現實生活中,身處順境時,我們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憂患,居安思危;身處逆境時,我們不要氣餒,要安之泰然,處逆不驚.

…………

六.積讀(3分鐘)——背課文,積成語

1.背讀課文。

2.積累成語。

請學生比賽列舉含“馬”字的成語,然後展示課件八,讀記成語。

板書設計:

塞翁失馬————塞翁失馬,焉(安)知非福

劉安

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禍)(福)(禍)(福)

寓意:福禍得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爲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爲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爲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爲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爲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爲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爲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裏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爲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爲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啓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3

學習目標:

1、瞭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學習本文語言的質樸美。

學習重點: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結構。

學習難點:

通過分析重點語句,品味語言的質樸美。

教學環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出示居里夫人畫像及簡介(或播放介紹居里夫人生平事蹟的錄相片)。

居里夫人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對金錢卻看得很平淡,一直過着寧靜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擾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於寧靜和簡單,不爲世俗誘惑的品格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構成了她的人格美。愛因斯坦曾在《悼念瑪麗·居里》一文中說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今天我們學習居里夫人晚年寫的《我的信念》,從中可以體會到她人格的美,瞭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確學習目標:

整體感知:

1、課文朗讀(全班齊讀、個人朗讀、教師範讀相結合)

2、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問心無愧()渲染()閒暇()奢望() 呵責()蹂躪()猝然()眺望()

解釋下列詞語。

問心無愧--致力--專心致志--

盛名--蹂躪--呵責--

逆來順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讀,蒐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試着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爲特點。

討論歸納:

堅韌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儉樸 重大發現 保持安靜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科學

2、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討真理、不圖財富、沉醉科學)

環境需求(保持安靜、追求自由、珍惜時間)

工作態度(集中目標、樹立信心、堅韌不拔、執著勤奮)

探究研讀:

1.學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思考題。(體會居里夫人的人格美,瞭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認爲,做事情需要有怎樣的精神?

明確:堅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來是孤獨地過着求學的歲月,作者卻把它當成是美好快樂的記憶,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因爲求學時雖然很孤獨,她和她的丈夫卻能有時間、有精力在一起從事科學研究,並最終發現了鐳。這說明了她對科學的渴求,對科學研究的熱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明確:寧靜的工作環境,簡單的家庭生活。

④怎樣理解:我們唯一的希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

明確:因爲她曾經生活在被佔領的波蘭,缺少自由,缺少寧靜的科研環境的氛圍;而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研究需要和平的環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就常人看來,科學研究應該是艱深的、枯燥的,作者卻不這樣看。想想這是爲什麼。

明確:因爲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對科學產生興趣,才能沉醉於當中,有探求的慾望,纔有可能產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現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她的性格特點有哪些聯繫?

明確:她那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堅強的信心,她那頑強的意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於寧靜和簡單,不爲世俗所誘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學者的身份在自由國家進行自由學術研究的渴望,她對科學研究的極度興趣和極大熱情,構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矚目的巨大成就的關鍵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緬懷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偉大一生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爲的那樣。

我幸運地同居裏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僕,她的極端的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餘地。由於社會的嚴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總是抑鬱的。這就使得她具有那樣嚴肅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發生誤解--這是無法用任何藝術氣質來解曉的少見的嚴肅性。一旦意識到某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且頑強地堅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着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對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愛因斯坦《悼念瑪麗·居里》)

4.學生自由朗讀,品味本文語言的質樸、真誠。

5、學生自由談談對文章語言的看法。(開放性題目,學生自由發揮)

教師點撥:文章語言的質樸、真誠,表現了居里夫人作爲一位科學家的性格特點和人格力量,能夠給我們以深刻的啓迪和思考。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師總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一樣。我們已經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鞏固訓練:

①完成思考練習二。

③課後練習二。

課後記:本文是翻譯作品,在理解時有些難度,在學習是不必面面俱到。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

 一、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自學設計

1、探究性品味“脫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組。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爲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啓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爲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啓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這個環節是爲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爲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爲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啓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2、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3、佈置作業

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5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寫得很美的課文——語言美、意境美。這篇教學設計的視點放在一個“美”字上,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讀美文,品美點,背美句,以達到對學生進行美感薰陶,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教學的目的。

教學步驟

導入:美文需要美讀。今天我們從“美”的角度來學習課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來發現課文中的美。

第一個教學板塊:讀美文。

1.學生聽配樂課文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下面請同學們從“美詞、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選擇內容朗讀。

第二個教學板塊:品味美點。

第一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認爲需要掌握的課文中的美詞:(略)

2.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喜歡的課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

·從此,影子常常牽着盲孩子的手,帶着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3.請同學們推選課文中的美段:(略)

教師略作點撥:(略)

第二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品味課文中的美點,每人自選內容,只要言之成理,各個角度的內容都可以說。

2.同學們準備,同學們活動,老師的評點穿插其中。

·美在疊詞的運用。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美在短句的運用。好讀,不拗口。如“風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徵意義。如:“我從陽光裏來,也從月光裏來,還從燈光裏來。”“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着你的。”“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節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着雨,雨帶着風來了。”“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畫面、意境。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鬆歡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採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切織成了一種絢麗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讀者,使讀者獲得美的薰陶……

第三個教學板塊:背美句。

1.學生在書上用筆勾畫出美句。

2.進行背誦美句比賽。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這篇教學設計的着力點在於語言積累。這篇課文有許多美詞、美句,這些語言材料必須讀背識記,將是學生以後語言運用的借鑑和模式。

教學步驟:

一、理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節發展的步驟。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讀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三、積累

1.積累疊詞

靜靜 輕輕 潺潺 沉沉 陣陣 幽幽 緩緩 常常 久久 漸漸(等)

2.積累雅詞

嬉戲 寧靜 茫然 霹靂 曠野 泥濘 照耀 紅潤 幽藍(等)

3.積累近義詞

永遠-永久 寧靜-寂靜 新奇-驚奇 快樂-高興(等)

4.積累美句

·從此,影子常常牽着盲孩子的手,帶着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這時候,從附近的叢林裏飛來一隻螢火蟲,飄飄忽忽地,閃着幽幽的光。它朝着盲孩子飛來,在他的眼前緩緩地飛着。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有詩一般的境界。在朗讀時可把“課文變形”了讀,即把一般的文句“變”爲詩行來閱讀。這種變形將美的語言顯示得更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的語言美。

教學步驟:

一、分角色讀課文

二、複述故事情節

三、別出心裁讀課文

1.教師:作者說,他是帶着寫詩的激情,帶着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這篇童話的語言是優美的、簡潔的、凝練的,像詩一樣;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講究含蓄、講究節奏等等。

下面我們把這篇童話的有些段落“變形”了讀,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變”爲詩行來閱讀,同學們來感受一下是什麼效果。如:

·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變爲: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變爲: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討論:文句這樣“變形”後,你讀起來的感覺有何不同?

【資料整合平臺】

感情·意境·語言——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寫作(金波)(節選)

我從大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大部分是詩。寫詩對於我寫童話,很有好處。詩的特質是抒情。能感動自己的,纔有可能寫好,纔有可能感動別人。詩抒發感情的方式常常是直抒胸臆。寫童話就要曲折些,作者藏在作品後面,作者的感情滲透在字裏行間。

我常常想,失明的人最痛苦,沒有了視覺,就像丟失了整個世界。我在寫《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時候,常常緊閉着雙眼,體驗盲人那個永遠的黑夜,這使我對盲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我同情他們,愛他們,想給他們安慰,想激發更多的人關愛他們,並在關愛別人的過程,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這種思想感情,久久地在我心中激盪,這已成爲我創作這篇童話的感情寄託和動力。

我想起生活中曾有這樣一個難忘的場景:一個盲孩子坐在街心花園裏,側耳傾聽着身邊一羣同齡人在喧鬧嬉戲,雖然他也被他們講的笑話引逗得微微一笑,但更多的時候,他只是沉默不語地側耳傾聽着,他無法參與他們的遊戲。我看到的是他那孤獨、寂寞的表情。

他坐在那兒一動不動,身邊拖着長長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着他。

這情這景讓我想起自己的一首詩《讀自己的影子》:“小時候,不識字,/總喜歡坐在那裏,/讀自己的影子,/像讀一本童話故事。//總是讀一頭黑熊,/或是幾隻很黑的小兔子,/坐臥在我的腳下,/和我有說不完的話。//直到太陽落山,/影子消失,/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我知道,明天/影子還會來,/還會有新的故事……”

我重溫童年的體驗和幻想,把過去和現實的兩種感受加以融合。

就這樣,我覺得一篇童話的構思逐漸清晰起來了。

在構思情節時,我既設身處地,懷着盲孩子渴望關懷的願望,又懷着一個健康人對他們同情關愛的感情。因此,我在敘述故事的方式上,比較側重於寫內心的感受和氣氛的烘托,不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調和意境的渲染。由於主人公是一個盲人,所以只能憑藉他的聽覺來感受環境:他“喜歡聽鳥兒黎明時的叫聲,春風從耳邊吹過的聲音,連蜜蜂扇動翅膀的聲音他也很喜歡聽”。這種寫法,在作品中多處可見。

我是帶着寫詩的激情,帶着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6

一、教學目標

① 培養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節。

③ 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瞭解本文語言描寫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⑤ 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點

① 聯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內涵和思想。

③ 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熟悉課文。

老師:錄音機、磁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理清故事情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說起童話,我們大家肯定會興趣盎然,那麼你都讀過誰的童話?(學生可能說:鄭淵潔、安徒生、格林等等),看來大家都讀過安徒生的童話,也非常喜歡他的作品。小學時,我們學過他的哪篇童話?(肯定會異口同聲地回答《賣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會受大家歡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裝》。不過,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學習本文,要學會多角度、多側面的地學習,去分析。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①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可請一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邊聽邊猜想。到了一個新情節的開頭,不要急於往下讀,可以先把書合上,自己先試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別。(肯定會有不同的想像,可讓這些學生談談自己的想像內容,老師可及時給予鼓勵。)

② 播放本課錄音。教師可指導學生邊聽邊圈點不理解的字詞,然後藉助工具書或與其他學習夥伴解決。

③ 指導學生在書上畫出一些自己認爲重要的詞語、句子或段落,以便幫助理解文章線索,進行深入思考。

然後讓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愛??織??看??穿??揭??議

本文以新裝爲線索展開情節,讓不同身份的人在這場騙局中登場,充分展示了他們的性格特徵。

3、角色朗讀,讀出各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徵。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誠實的官員一人,小孩一人,其餘所有角色一人。)

4、佈置作業:

① 寫生字,理解詞義。

② 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做到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能正確讀出語氣。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對騙子的認識,培養學生敢說真話的可貴品質,培養學生想像能力。

二、教學設計

指導學生探究性閱讀

① 品味文章重點詞語或語段。

a.指導學生在文中劃出自己認爲精彩的、重要的詞語或語段,然後進行旁批,寫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組交流。

c.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在討論過程中,對具體問題可能有爭議,如找的重點語段不同、旁批的不夠精確等等,教師注意引導,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要注意點撥與指導,促使學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② 理解文章主題。

(小組交流,得出結論,語言不必強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過一個昏庸而又窮奢極欲的皇帝上當受騙的故事,揭露和諷刺了皇帝和大臣們的虛僞、愚蠢和自欺欺人的醜行。

③ 多側面地評價騙子。

本文除了那個愚蠢的皇帝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騙子。他們爲什麼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

3、小組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因爲皇帝愛新裝已經到了成癖的程度,對騙子所說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裝自然會感興趣,所以騙子看準了皇帝的心思,用織新衣來騙他,自然會行騙成功。

你如何評價這兩個騙子?(可多角度多側面地評價)

小組討論、交流,老師梳理,得出結論:

a.騙子針對皇帝的貪圖享樂,不理朝政,設下騙局,其出發點是好的,希望皇帝改過自新,治理好國家。

b.騙子騙皇帝,以騙對騙,只不過是以毒攻毒罷了。

c.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沒有寫騙子落人法網,實在耐人尋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讀者敞開一扇感情之門??他並不痛恨那兩個騙子。

d.兩個騙子也代表了社會上靠行騙爲生的一種社會病態,所以作者把騙局當作一面鏡子,當作一把解剖刀,剖析這種社會人生的病態。

e.騙子不值得肯定,純粹是爲了個人撈取錢財。

④ 結合自身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爲什麼不敢說真話?現實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情況?請你就童話中小孩敢於說真話談談作品對我們今天有什麼現實意義。

4、全班討論,教師梳理,明確:

大臣們怕別人說自己是愚蠢的、不稱職的人,爲了保住自己的官職,所以不敢說真話,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慮,或受不良世風影響,也不敢說真話。

現實生活中有類似情況。(可讓學生設想一種不敢講真話的情景:有學生可能會說到在老師面前不敢講真話的情景,教師應及時向學生檢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學生的認可與信任。)

b.拓展性閱讀訓練(學生自由組合,分成小組討論)。

說真話需要勇氣,有時還要付出代價,如果你當時也在場,會怎樣做?試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有關說真話的問題。

5、[教師小結]作爲一個人,要敢於正視現實,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如果每一個人都多一份真誠,多一份愛,那麼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6、佈置作業

不脫離原文主題,大膽想像,爲課文續寫一個合理的結尾。

要求:a.大膽想像,勇於創新。 b.書寫規範、工整。 c.字數300字左右。

7、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及作品相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詞。

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體會作者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之情,學會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二教學重點瞭解作者及作品相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詞。

 三教學難點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四教學時間: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讀

獵人與鳥的故事

有一次,獵人從林中捕獲了一隻能說多種語言的鳥。“放了我”這隻鳥說,“我會給你三條忠告。”“先告訴我”獵人回答道,“我發誓我會放了你。”“第一條忠告是:做事會不要後悔。”鳥說道,“第二條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事,你自己認爲是不可能的就別相信。第三條忠告是:當你爬不上去時,別費力去爬。”然後鳥又對獵人說:“該放我走了吧。”獵人依言將鳥放了。這隻鳥飛起後落在一棵大樹上,又向獵人大聲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並不知道在我的嘴裏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大珍珠。正是這顆珍珠使我這樣聰明。”這個獵人很想再捕獲這隻放飛的鳥。他跑到樹跟前開始爬樹。但是當他爬到一半的時候,他掉下來並摔斷了雙腿。鳥嘲笑他並向他喊道:“笨蛋!我剛纔告訴你的忠告全忘記了。我告訴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別後悔,而你卻後悔放了我。我告訴你讓給有人對你講你認爲是不可能的事,就別相信,而你卻相信像我這樣一隻小鳥的嘴裏會有一顆很大的珍珠。我告訴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彆強迫自己去爬,而你卻追趕我並試圖爬上這顆大樹,結果掉下去摔斷了雙腿。這個箴言說的就是你:‘對聰明人來說,一次教訓比愚蠢人受一百次鞭撻還深刻。’”說完,鳥飛走了。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梁實秋的《鳥》,品讀一下作者與鳥之間的故事吧。

(二)作家作品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治華,字實秋,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生於北京。作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

讓學生聽讀課文。

要求:1.劃出生字詞。2.結合課文註釋學習掌握。

羽翮(hé)——指鳥羽。翮,鳥羽的莖狀部分。

瞵(lín)視——瞪眼注視。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cáng)——形容儀表雄偉。

飲啄(zhuó)——飲水啄食。

摶(tuán)扶搖而直上——意爲憑藉旋風直上高空。摶:盤旋而上;扶搖:自下而上的旋風。

豐腴(yú)——(身體)豐滿。

穠纖(nóngxiān)合度——胖瘦合適。穠:豐滿,肥胖;纖:細小,瘦弱;合度,適宜。

倏(shū)地——迅速地。

囀(zhuàn)——鳥鳴聲。

喙(huì)——鳥獸的嘴。

鳶(yuān)鷹——老鷹。

跼蹐(jújí)索索——因寒冷而四肢不能伸展的樣子。跼蹐:侷促、拘束;索索:畏縮的樣子。

感喟(kuì)——感嘆。喟,嘆氣。

襤褸(lánlǚ)——形容衣服破爛。

窗櫺(líng)——窗戶格子。

鴟梟(chīxiāo)——鳥名,俗稱“貓頭鷹”。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抄寫並掌握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集體朗誦課文,思考並討論課文層次: 第一部分(1自然段)點明自己對鳥的態度;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描寫了四類不同的鳥;

第三部分(7自然段)暗示中心:現實社會的悲哀是人類造成的,人類囚禁了鳥兒,也囚禁了自由。

分析理解:

第一部分:開門見山,點明自己對鳥的態度。

問:“我愛鳥”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答:內容上——“愛”字,表明了作者對鳥的態度和情感,也構成了整篇文章的基本線索;

結構上——開篇點題,統領全文。

朗讀第二部分:描寫了四類不同的鳥。

本部分可以分作四個層次: 第一層(2)寫令人觸目驚心的籠中鳥。

第二層(3—4)寫令人喜悅的鳥。

第三層(5)寫令人憎惡的鳥。

第四層(6)寫令人悲苦的鳥。

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本段寫的是什麼鳥?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討論後答:籠中鳥,即失去自由的鳥。表達了作者對鳥的同情和對玩鳥者的反感、不滿。

朗讀第3—4自然段,找出寫“鳥”叫聲和形體的精彩語句?說說好處。

朗讀第5自然段,找出寫“鳥”令人憎惡的精彩語句?說說好處。

朗讀第6自然段,找出寫“鳥”令人悲苦的精彩語句?說說好處。

8.朗讀第7自然段,想想結尾的好處。

9.歸納文章的中心:

文章通過對鳥的描述和感受,寄託了作者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嚮往和對囚籠般的現實的不滿,他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沒有貧困、沒有強權、沒有欺壓的社會,從而自由地發展個性和才能。

板書設計:略。

佈置作業:1.課後練習;2.練習冊。

12.教學後記: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① 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

② 學習欣賞神話傳說。

③ 培養蒐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④ 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① 蒐集資料,整理資料。

② 口語表達。

③ 想像寫作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① 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並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活動內容給小組命名。

② 圍繞活動內容廣泛蒐集資料,上網查詢資料,整理資料。

③ 每組準備一個檔案袋。

○教學設計

導入

可從放映《星球大戰》影片片段導人活動,喚起學生對未來世界的遐想,對人類起源的思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科學探索熱情。

故事大王比賽

① 每組每人蒐集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在小組內互講故事。

② 每組選出一名講故事的代表,參加班級故事大王比賽。

③ 比賽將評出一、二、三等獎。

④ 小組將部分參賽的神話故事進行蒐集整理、彙編成冊。

自由辯論會

① 蒐集查找關於“人類起源新說”的資料。

② 從中選定一種說法,並圍繞這一說法繼續查找相關資料。

③ 讓小組成員熟悉資料內容,爲參加班級自由辯論會做好準備。

④ 辯論形勢靈活,以小組爲單位,互相展開辯論。每一小組可在比賽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根據資料證明自己觀點的成立,同時還可以反駁其他的小組的觀點。

a. 以小組合作情況、發言情況及準備資料的多寡評出一、二、三等獎。

b. 比賽後與其他小組交流資料,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並彙編成冊。

給未來人畫像

① 每組設計一幅未來人像,可以用電腦製作,也可以手工製作。

② 每幅畫要做簡要說明,說明主要包括:(1)外形設計理念;(2)服飾搭配理念;(3)人體結構的變化:如皮膚、肌肉、骨骼會有哪些改變……

③ 畫像要求100cm×80cm,將畫像懸掛在教室牆壁上,每組派代表到畫像前闡述本組的創作理念。

④ 根據畫像製作的精美程度,設計是否有創意、說明內容是否充分,評出一、二、三等獎。

⑤ 每人以“未來世界”爲題,寫一篇想像作文。

成果展覽

① 每組派出一名代表作評委會成員,組成評委組。

② 每小組將本次活動編輯的冊子、資料、獲獎獎狀整理好,佈置一個有特色的展區。

③ 每小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區前,回答評委組提出的問題,併爲本組展區設計·作簡要的解說。

④ 由評委組給各個展區做出評定,評出一、二、三等獎。

活動評價

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根據小組在各個活動中的獲獎情況,評出最佳合作獎、最佳口語交際能力獎、最佳表現獎、最佳創意獎等一系列獎項。

活動小結

通過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瞭解了關於人類起源的發展過程,感受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及神話傳說的魅力,培養了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確培養和提高。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9

創意說明:本設計爲故事穿插法。《論語》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讀過程中若儘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穿插有關故事,對初識文言文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激勵,對保護文言文閱讀興趣也會大有作用。

教學步驟:

一、由曲阜朝聖之舉和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導入。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

三、對照註釋逐則翻譯,理解大意,不好翻譯和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過程中可補充說話背景,可穿插相關故事,可引用《論語》中相近的觀點,也可要學生結合親身經歷談認識。

四、記誦全文。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①孔子及《論語》簡介見教師用書。

②《論語》的幾個“最”:

《論語》共20篇,492章,是《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一。在我國,它最早提出教學要“因材施教”,採用“舉一反三”的啓發式;是現存的最早全部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書中記錄的孔子對《詩經》的評論,是我國最早的文藝批評。

2.課文擴讀材料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綜合性學習指導】

漫遊語文世界

一、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要求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能關注生活中的語文現象,對“生活處處有語文”有切己的認識。

2.要能夠具體生動地講述自己的見聞,能根據蒐集來的素材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能寫出內容充實、文從字順的作文。

二、活動策劃

課前明確活動目的、活動安排。完成選題、分組、制定活動計劃、進行蒐集和調查、小組合作編冊等工作。

課中主要用於交流活動感受、活動成果、訓練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指導。課後總結和評價。

三、活動指導

1.明確活動目的、活動整體安排。主題:漫遊語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學語文/整體安排(見策劃)

2.選題。按照教科書提供的材料,或師生共同羅列生活中常見的語文現象若干,請每一位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和興趣愛好,選擇一題。

3.分組。根據選題或調查途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推選出各小組召集人。以小組爲單位制定活動時間表及活動具體方略,小組要進行細分工,成員之間注意聯絡合作。特殊情況可單獨一人進行調查。

4.以小組爲單位開展實踐調查活動。對蒐集的材料做好選材取捨,科學分類,精當說明(點評),整齊謄抄,彙編成冊、冠名,使之成爲集體勞動智慧的結晶。

5.課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組召集人向全班口頭彙報活動情況,“推銷”小組成果。

體驗交流。各小組推選一位同學具體生動地口頭陳述活動見聞。

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對生活中語文現象的.思考。

6.作文。兩類作文題,任選一題:

①結合這次語文調查的經歷,以“從生活中學語文”爲話題寫一篇記敘文。

②針對這次調查中發現的

不純淨的語文現象,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題目自擬。

寫法指導:①選準切入點。一般來說,切入點要小一點、新一點,要用別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實”和“新”上有過人之處。②充分利用手頭資料。寫記敘文,要側重於生動描寫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語文現象;寫議論文,要有理有據地陳述自己的觀點。③注重語言表達的個性化。可根據所選語言現象的特點和自己文章的主題來設計作文風格,要善於化用鮮活的生活語言。

四、活動評價。活動評價着重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對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主合作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活動評價以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爲主。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0

創意說明:此設計突出文言文教學特點,用做知識積累卡的形式化老師的瑣碎講析爲學生的自主學習,變老師灌輸爲學生能力訓練,爲零碎的文言知識搭建科學的知識體系。

教學步驟:

一、從孔子入選世界文化名人開始說起,導入課文。

二、結合書下注釋,介紹作家作品。學生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三、認讀課文,落實字音。

1.朗讀課文,標記需要注意的字音。

2.聽讀課文,校正字音。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二:

生字詞:矣(yǐ)慍(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誨(huì)

多音字:論(lún)語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樂(lè)乎 傳(chuán)不習乎 任重(zhòng)而道遠 曾(zēng)參(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說乎 “說”同“悅”,讀yuè,愉快。②由,誨女知之乎 “女”同“汝”,讀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讀zhì,聰明,智慧。

3.大聲地、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析讀課文,落實詞意句意。

1.對照書下注釋,分“則”朗讀課文,弄懂各則大意。不懂的詞句,同學間討論解答。

2.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重點詞意(參照課後練習一)

難句翻譯(根據自己理解的情況來定)

成語: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不亦樂乎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五、概括各則大意。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關於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關於求知態度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關於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總結經驗。

七、背誦全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

【目標導航】

1、瞭解昆蟲學方面的知識。

2、把握文中說明的要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學習運用擬人手法寫科學小品的方法,體會本文生動活潑的語言特點。

【課時導學】

一、日積月累

1、作者介紹:

法布爾,(1823~1925),法國著名昆蟲學家。出生於農民家庭。四歲時因家庭貧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從小學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魚。七歲時回到父素養身邊開始上學。求學期間,因家庭生活所迫,幾度遷居,少年的法布爾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也無法讀下去。他靠自學考取了師範學院,畢業後做了二十幾年的中學教師。他一面做教師工作,一面利用業餘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31歲時憑兩篇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寫《昆蟲記》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過86歲時,第十卷問世。

2、詞語積累:

擾亂 狩獵 喧囂 喑啞 靜謐 劫掠 酷愛 篝火

嗉囊 吮吸 貪婪 和睦 篡奪 驚慌失措 更勝一籌

津津有味 毫不猶豫 開膛破肚

二、知識點撥

1、內容結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節,寫“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哀號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第二部分,第3節,描寫“我”在戶外聽到的蟈蟈的叫聲。第三部分,4~11節,寫“我”對蟈蟈的觀察,着重介紹蟈蟈的食物習性。

2、寫作亮點:

⑴ 通過比較顯示特點。本文寫蟈蟈的特點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寫叫聲時,拿蟬與之比較;寫吃肉時,拿螽斯與之比較;寫捕蟬時,拿鷹與之比較;寫同類相食方面,拿螳螂與之比較。這些比較始終以蟈蟈爲中心,突出了蟈蟈的習性。

⑵ 運用擬人,生動形象。作者描寫蟈蟈時,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把蟈蟈人格化,如“蟈蟈在竊竊私語”“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從不吵架”“出於妒忌”等等。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傳神,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⑶ 語言生動傳神。本文運用了文藝筆調來介紹蟈蟈的習性,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避免了一般說明文的呆板,語言的運用上充滿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後,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爪擦擦臉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這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與表達性,有助於表達喜愛之情。

三、疑難探究

1、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這些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籠裏的囚犯、蟬的屠戶等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爲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裏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爲“蟬的屠戶”。作者這樣不斷地變換稱呼,使行文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點介紹蟈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節都很短,試分別概括每一節的意思。這五節合併爲一節行不行?爲什麼?

第6節分析蟈蟈與蟬搏鬥是爲了獲得食物──蟬。第7節寫“我”的觀察有新的發現:蟈蟈喜歡甜食。第8節寫蟈蟈的其它食物。第9節概括寫蟈蟈喜歡吃昆蟲的特點。第10節介紹蟈蟈“同類相食”的特點。這五節不能合併爲一節,因這第6節是對蟈蟈與蟬搏鬥原因的分析,7、8、9、節是介紹蟬的其它食性。第10節是對蟈蟈“同類相食”特點的介紹。這五節每節的意思都是獨立的,共同說明蟈蟈的食性及特點。

【知識整合】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⑴ 靜謐( ) ⑵ 喑啞( )

⑶ 螽斯( ) ⑷ 萵苣( )

⑸ 大鶚( ) ⑹ 嗉囊( )

2、下列動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的兩句是( )

A、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聲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幹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

B、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

C、就像英國人酷愛吃用果醬作作料的帶血的牛排一樣,綠色蟈蟈酷愛甜食。

D、它十分喜歡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樣只吃肉。

3、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擾亂 守獵 喑啞 弱肉強食 窸窣作響

B、喧囂 靜謐 竄奪 夜色蒼茫 驚慌失措

C、劫掠 酷愛 哀鳴 津津有味 斷枝殘腿

D、篝火 涼爽 薄膜 毫不猶豫 更勝一籌

二、素質昇華

閱讀課文第三節,完成下面問題:

1、蟈蟈歌聲的特點是(用文中的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語段中的“藝術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樂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樂段”是指_______。

3、這節文字可分三層,第一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給這節文字擬一個標題,下列標題恰當的一項是( )

A、各種昆蟲的活動 B、蟈蟈大合唱

C、聽音樂會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鏈接

(20xx濟南市)閱讀下面3段文字,完成題後問題:

在澳大利亞接受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佔巴西總面積1/5的巴古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科學家們預計,在該地區1700~2100個植物物種中,39%~48%的物種將在未來50年內消失。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概率要大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1/4的鳥類和11%~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生活在英國蘇格蘭地區的特有鳥類紅嘴雀,由於氣候和環境的變遷,在未來將很難存活下去。特別是當氣候變暖時,其他天敵鳥類的遷入將更加危及到這種稀有鳥類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的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要遷移到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物種,1/3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在許多庭院花卉的家鄉──南非,研究的300種植物中的1/3將要滅絕,包括該國著名是山龍眼類花卉。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2

創意說明:語文課須重視朗讀,詩歌更應在朗讀中領悟。這個教案以讀帶講,以講帶析。學生朗讀,教師指點,氣氛越來越醇濃,使讀者神思飛越,沉浸在神話般的意境之中。朗讀,還可以在讀中馳騁想象,創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明確目標:詩歌,是詩也是歌。詩歌的朗讀,如同吟唱歌曲,尤須細心揣摩。今天,我們要在訓練讀的基礎上,學習這首詩。

三、誦讀:

一讀,要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難字略)

二讀,要讀準節奏,注意輕重、快慢。

三讀,讀出意象,即畫面。

a.農家豐收圖;b.霜晨歸漁圖;c.少女思戀圖。

四讀,注意詩歌所創設的氛圍,讀出感情。

a.鬆弛,閒靜;b.寧靜、悠遠;c.清靜、柔美。

全詩應讀出清柔、舒緩的感覺。

五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見解,這種朗讀是一種個性化朗讀。

以“_____________用(寫)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自己感受最深的詞語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參考:

1.“棲息在農家”“遊戲在漁船上”“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中“棲息”“遊戲”“夢寐”三個詞用得美:

棲息:用擬人的手法,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

遊戲:虛實相生,在作者眼裏,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閒適。

夢寐:少女朦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夢中回憶。

2.“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飽食:擬人手法,寫豐收之景,下文“肥碩”亦寫豐收之景。

3.“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既寫豐收,又寫景,一箭雙鵰。

4.“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體現清遠的境界。

六背讀。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3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熟讀課文,會生字,能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3、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背景資料,蒐集有關作者老舍的資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都經歷過冬天,那麼,石家莊的冬天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說到北方冬天的時候,我們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那白雪皚皚的畫面,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也會想到呼嘯的北風,迎面如刀割的凜冽寒風,朔風怒號、冰封雪飄、天寒地凍的蕭條畫面。總之,北方的冬天給我們的感受既有美麗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風。然而,在北中國有這麼一個地方,不但那裏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而且冬天裏沒有呼嘯的寒風,卻有着無限的溫暖,那水不但不結冰,反倒冒着點熱氣,同學們,知道那是什麼地方嗎?今天,我們一起跟隨老舍的腳步一起走進《濟南的冬天》,去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裏的溫情吧。

設計意圖:由學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導入,給學生以親切自然之感,同時教師也點到了濟南的冬天與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處,給學生以提示。

二、驗收預習第一項,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出示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把易讀錯的字音和難寫的生字記在預習本上,並想辦法記住它。

(2)瞭解文章大意,想想濟南的冬天的特點是什麼?

(3)蒐集有關老舍的資料。

1、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驗收預習第一項。

過程:4人小組學習中1號同學當小組長負責組織輪讀課文,互相傾聽,彙集預習中讀音、生字詞問題,並互助解決,解決不了的由組長負責記錄在預習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學成果與遺留問題。

3、教師出示整理的本課生字詞和易讀錯的詞語。2號同學負責,在小組中讀正確。

4、檢查詞語能否讀正確。3號同學讀詞語。

5、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通順。

6、檢查課文朗讀情況。4號同學在小組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通過小組學習的主要形式驗收學生的認讀情況,小組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同學都能在團隊中負責,都有任務,鍛鍊、培養了每個學生的能力。

三、驗收預習第二項,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概括大意。

1、默讀課文,然後試着想一想濟南的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濟南的冬天——溫晴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可以整體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養學生概括文章的能力。這在教學大綱中對高年級段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四、再讀課文,感受。

1、教師設置情景導入,讓孩子們想象濟南的冬天的畫面。

2、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濟南的冬天的?

預設:去感受濟南的冬天。

3、配樂創設情境,朗讀體會濟南冬天的美。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之後,可以整體有序的理解文本,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可以讓學生交流的過程更加整合,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討論有更熱烈,有更多的感受與同伴分享。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溫和、山青水綠、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誰來說一說,文章圍繞 “濟南的冬天”主要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設計意圖:複習導入,回顧全篇,儘快讓學生走進文本,爲後面賞析課文做好準備。

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這個不同尋常的“冬天”,品讀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圍繞中心話題,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情感:

學生賞析濟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寫了濟南的山、水,現在請四組同學的代表分別上臺給我們介紹作者筆下的山水,其餘同學把書合上,從畫中,從同學的複述中感受濟南的山、水。

1、第一張圖片:陽光下山景圖。

請第一組學生代表上臺根據圖片複述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

教師提問:濟南陽光下小山有什麼特點?

教師引導下學生回答。

板書:陽光下的小山:溫晴

2、第二張圖片:薄雪後山景圖。

請第二組學生代表上臺根據圖片複述第三自然段內容。

教師指導背誦:根據學生複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指導背誦。

提問:濟南小雪的小山有什麼特點?

板書:小雪後的小山:秀氣

3、第三張圖片:城外遠望山景圖、冒着熱氣的綠水圖

設計意圖:使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對問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認識。

三、深入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小組交流中心話題。

課文處處流露着作者對冬天的濟南的熱愛。現在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用心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受,並在小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預設點:

①“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用“小搖籃”比喻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用“看護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溫存體貼的撫慰,寫出這一圈小山的特別可愛。

②.“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着”、“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③“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

“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着”,盡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④雪後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鬆的翠與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白雪相映生輝;“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白雪與暗黃的草色,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在實際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可能會不定性的說到某一部分。教師深入學生回答,與之展開深入對話,有機結合在一起。

設計意圖:以一個問題,統領全課。課堂上,教師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促進了學生的閱讀、探究、感悟。學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過程中,品詞析句,感情朗讀,深刻領悟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

二、回顧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師引導:老舍先生寫濟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點,你寫《家鄉的冬天》準備抓住什麼特點?

學生寫簡要發言提綱,然後口述。

教師作綜合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將語文打開。

①推薦閱讀:《沁園春.雪》

三、作業。

1、背誦整篇文章。

2、學了本文之後,你的感想是什麼?記錄下今天的收穫。可以採用詩歌、文字配畫等形式。

3、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向書的世界引領,激勵着學生種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種子。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4

知識目標:理清全文思路,通過複述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標: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複述情節,整體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探究、感悟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課文,理清全文思路,通過複述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在山的那邊》,我們懂得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學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撓的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我們懂得該怎樣面對和實現理想,那麼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險阻又該如何去面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學習一篇新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讀全文

要求:(1)讀全文包括課題、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鐘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鐘讀完。

(3)思考: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座城市,什麼時間爬懸崖的,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處有多高?

學生默讀後,能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標出生字詞,,交流生字詞

悶熱 彈子 訓誡 聳立 峭壁 顫抖 瘦骨嶙峋 迂迴 凝視 啜泣 納罕

恐懼 安慰 頭暈目眩 經歷 屢次 抵達 暮色蒼茫 小心翼翼 灰心喪氣

三、再次默讀,整體把握課文

1、 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準備複述。

2、 複述方法指導:

A、抓住故事裏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數字等有效信息,抓住關鍵詞語。

C、複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對文章主體的一個提煉加工過程。通過複述故事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獲得生活的啓示。

3、學生複述(3—4人),自評複述得失。

4、教師應有針對性的指明學生默讀的速度和複述過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確複述方法,然後再讓學生有的放矢地糾正自己第一次複述的不當之處進行二次複述。

5、學生根據複述的得失,將經驗和複述方法記下來。

四、佈置作業:20個詞語,每個5遍。

第2課時:重點是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思考:

1、學生朗讀,提要求。

2、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無漏字漏字,注意語速、語調。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難,從哪些地方可看出?

歸納:從小多病,不能活潑勇敢 顫抖 “如果你想待在那裏,就待着好了。”

以旁觀者的眼光看,這算困難嗎,從哪兒可看出?

歸納:懸崖不高 夥伴們輕鬆爬上去了 “我”後來很容易地下來了

怎麼很容易地下來的呢,心理有什麼變化?

歸納:走一步 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 巨大成就感(只有幾米高,爲什麼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從中你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學生討論,明確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三、合作探究

1、你從課文的那些地方體會出這樣的生活哲理的?

(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體會文章的蘊涵)

學生小組討論發言,對於理解有難度的詞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追問爲什麼?

A、 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標題的含義是什麼?

B、 18小節的“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爲什麼“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而要“一步一步”?

C、23小節的“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2、你覺得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是哪兒?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裏的各個人物的?(多角度閱讀評價)

教會學生多角度閱讀的方法,以提高閱讀質量。

確立角度的方法:着眼於課文中的某個人物,或者着眼於課文中的某一情節

舉例:評價傑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

夥伴們的做法有不當的嗎?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引導歸納

四、質疑與交流:

1、課文還有什麼問題,你覺得可以提出來讓大家來共同探討的?

2、你受到什麼啓發?該如何面對困難?

同學暢所欲言。

五、教師小結

六、延伸與拓展:讀汪國真詩句

七、佈置作業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細心留意身邊的事,感悟生活,寫一篇短文。(學生在課內時間充分的情況下自由漫談,課後寫在作業本上)

八、板書設計: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走一步 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 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學反思:多角度閱讀方法較好,課上加強滲透和指導。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5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這四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給生字注音。(10個以上)

2.試讀課文。(3次以上)

3.劃分各首詩歌的朗讀節奏。

4.瞭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釋題目的含義。

(2)簡介作者和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作品簡介

題目《觀滄海》中,“觀”的意思是“遠望、眺望”,滄海:大海,這裏指渤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範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3.整體感知課文

①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補充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難點點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重點提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大海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了島上的勃勃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描寫動景,表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主題:本詩作者描寫了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抱負。

難點點撥:說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爲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羣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了。)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表現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

5.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6.背誦全詩.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題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介紹律詩的有關知識:

律詩共八句。分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

押韻,每聯的尾字押韻。押韻的字叫韻腳。

頷聯、頸聯一定是對偶句。

3.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