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關於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學與問》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65W人 

《學與問》一課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緊緊抓住“勤學好問”這一點進行敘述。下面是關於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學與問》教學反思的內容,歡迎閱讀!

關於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學與問》教學反思

  《學與問》教學反思1

《學與問》與學生學過的《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啓示》在文體和結構方面非常相似,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容簡單。因此本課教學對於內容的理解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我覺得語文教學的兩大要點“學習文章寫了什麼”和“明白文章怎樣寫的”,本文可以着重從第二個方面入手,就是圍繞“文章講了什麼觀點,舉例什麼道理,學與問兩者有什麼關係”等爲明線,通過學生自學,師生對話,來滲透“如何寫”說理文的學習,亦即弄清說理文的結構。縱觀本文教學過程,在注重言語實踐訓練方面,有以下兩個方面值得交流。

一、鼓勵學生將文本學習和實踐經驗相聯繫。

比如在舉例說說自己“問”的經驗,開始學生出現卡殼現象,後來通過點撥,引導,將學生逐漸帶到生活實踐中,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表達有“米”可“炊”。在如何學會提問的環節,我和學生置換了角色,精心創設各種情境,提出在什麼情境下該去問誰,也就是深入理解“拜能者爲師”的道理,調動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認識,再以運用的方式予以表達出來,使文本的學習落實到語言實踐中來。在後來的拓展環節,更是用比較難的開放式辨析題“談談對有人說課題應該改爲《問的重要性》的看法”來考大家,使學生將學習到的文本材料經過邏輯性很強的組織加工。總之,本文的教學時時刻刻都圍繞着言語實踐進行,沒有滿足於單純讀讀文字材料而脫離學生的生活實踐,並且時刻保持師生的平等對話氛圍。

二、注重聽說讀寫相結合,重視寫的訓練。

本文學習我隨時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語言能力進行調整教學,所以沒有過多的程式化步驟,僅僅備課時根據教學重難點預設了必須實現的目標,過程則通過師生對話向前推進,所以師生的“聽”很重要。王尚文在《語文教學對話論》中就非常重視“聽”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只有認真聽,纔有可能使以下的“說”“讀”“寫”順利進行下去。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開頭和課中用書籤作爲獎品,一方面鼓勵學習積極性,一方面滲透了相關資料在書籤上,比如書籤上寫着或貼着學與問的觀點、學與問的有關名言、小故事等,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在學習完文本之後,我在作業環節安排了“寫讀後感”這個小練習,練習的小提綱既是對文本的內容概括,也是對結構的梳理,同時也爲讀後感的內容起到了概括作用,一舉三得,降低了寫作難度,使寫作成了不再頭疼甚至是一件快樂有成就感的事。

當然,教無定法,不同的情境下,說理文會有各種不同的教學側重點,本次教學權當一次積極的探索。

  《學與問》教學反思2

《學與問》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循着“提出觀點——舉例論證——得出結論”說理文一般順序和最重要的論證方法,讓學生體會說理性文章的特點和說理方法,受到如何說理的啓發,這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學會有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討論、辯論、勸說等交際實踐中,如何清晰、準確、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交際實踐有着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應滲透如何向別人介紹自己觀點的方法。

爲了上出說理性文章的特色,教學中,我是這樣進行的:

一、以“文脈”爲基礎,設計教學環節。

課文按“擺出觀點——列據析理——總結提升”的結構展開描述,那麼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就圍繞課文的結構進行設計,首先讓孩子們通過和課文的對話,擺出課文的觀點,接着品讀文中事例,使觀點深入人心,最後在感知內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學生在簡潔明快的教學環節的設計的帶領下,讀悟、讀說、讀寫相結合,學得輕鬆,學得高效,使原本可能出現的說教式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

二、以“寫法”爲依據,展開細節設計。

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個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非常典型的“擺事實,講道理”的寫作方法,那麼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說話板塊的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擺事實,講道理”的優勢,也進一步知道了課文的寫作方法。板書的設計也圍繞課文的描述進行。力求課堂教學的精緻。

三、以“學生”爲主體,開展課堂教學。

新課標更傾向於開放的課堂,讓教師“用”教科書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在互相合作、自我探究的良好氛圍中使學生的思維充滿安全感。整節課學生圍繞兩個大的問題,要麼閱讀,要麼思考,要麼交流,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爲主動的研究性學習。這節課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站在導學、助學的位置,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留給了學生,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處處流露出對學生的期待、鼓勵,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給學生的身心極大地鼓舞。真正實現了“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學與問》教學反思3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剛拿到這篇文章,通讀一遍。與我們學過的《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啓示》很相似,在文體和結構方面幾乎都如出一轍。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容簡單。

文中第一個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歡問。“這對哥白尼後來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嗎?”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這些問題呢?”讀一讀這些問題。抓住省略號讓學生說說哥白尼還可能提哪些問題。並列舉古今中外名人因爲勤學好問而成功的例子。讓學生把握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他成就的聯繫。

第二個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想結合解開了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爲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

通過“我們現在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怎麼辦?”自然過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爲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再由“能者爲師”讓學生說說與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最後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將學與問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做學習的主人。

課末,總結昇華,拓展延伸,補充有關學與問得名言警句,學生交流然後出示齊讀,最後出示陶行知先生的《問到底》,讓學生課後讀讀並理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