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六年級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三篇

本文已影響 1.25W人 

  《學與問》教學反思之一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圍繞“勤學好問”這一觀點,敘述了“問”的重要性、向誰“問”,怎樣“問”,教育學生要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這篇課文語言直白、簡潔,結構清晰、明瞭,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思路的:

六年級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三篇

一、讀題——構想

讓學生讀題目,想一想:看了這個題目如果你是作者準備怎樣告訴大家“學與問”呢?問題引起了學生興味,都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爲什麼要“學與問”?我們該怎樣學,怎麼問?向誰問,向誰學?學與問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學與問了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通過學生一系列的思考,然後我告訴學生這麼多問題,我們該怎樣一步一步告訴大家呢?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觀點。然後讓學生走進文本,充分與文本交流,看看自己的觀點和文本的敘述是不是吻合,如果不吻合,你覺得學到了什麼?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自覺與文本交流的積極性提高了,同時還學會了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結構等,這樣對學生理解文本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學生與文本的交流過程中,自然地將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構想結合起來,找到異同,融會貫通地感悟、評析、甄別、梳理。

二、分享——互辯

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寫作結構,熟讀了課文以後,我讓學生自由談談自己的收穫,把自己的收穫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傾聽的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或者補充的建議。這樣讓學生在分享的同時,也能使自己的收穫變得更多豐厚、深入,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引導,給予合理的評價、賞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

通過這樣的分享交流,學生的學習成功得到展示並且在分享的過程中有深化、有補充、也有質疑,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思維得到碰撞、交流,大家在這樣的收穫中,也逐漸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三、拓展——想象

在學生的交流中,分享中,設計幾個訓練點,這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學生們的交流中,學生對“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影響比較深刻,我是這樣設計的:如果說“問”是金鑰匙,鋪路石,那麼“思考”“學習”就是就是什麼呢?學生的表達也都非常形象,有“思考就是一艘劈波斬浪的航船。”“思考就是一盞永不熄滅的航燈,指引我們前進。”“思考就是推開知識大門的巨手。”“思考就是一座駕起的通往知識海洋的金橋。”“思考就是我們騰飛的兩隻強健有力的翅膀,任我們翱翔。”……

通過這樣的想象拓展,學生不光認識了“問”的重要,同樣也知道了善於思考、善於學習的重要。然後讓學生理解“相輔相成”的意思,理解“學”與“問”的聯繫,就水到渠成了。

  《學與問》教學反思之二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第一課時,我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說成“有學問”。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議論文。然後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議論文。(《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啓示》),總結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證明觀點——得出觀點。

接着讓學生自學,讀課文,找出文章的觀點,同時給文章分段。應該說這篇文章的脈絡是非常清晰的。學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觀點: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簡單的。

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從“問”字入手,引出漢字中也有學問,再追問“爲什麼把知識說成學問呢?”讓學生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重點理解兩句話,並通過比較句子,體會“問”的重要性,再朗讀體會句子的含義。在學習哥白尼的例子時,我先介紹他的成就,再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等詞語體會哥白尼非常喜歡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並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體會他是由好問開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學終於取得成功的。然後,我讓學生自己說說讀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啓發,並再次讀讀第一節中的句子,體會“問”的重要。

那麼,我們現在要不要多問呢?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對3、4兩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爲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在教學第二個事例時,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故事,並從文字中體會他的勤學與好問,讓學生明白問不到答案時還應該多觀察思考,向沈括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爲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教學中,我還嘗試着讓學生對古詩進行質疑提問,再通過交流理解古詩,最後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說說對學與問的關係的認識,明白只有將學與問結合起來,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做學習的主人。教學的最後,我爲了讓學生加深對“問”的重要性的認識,讓學生補充說說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讓學生從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問”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學與問》教學反思之三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此課時,我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說成“有學問”,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議論文。然後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議論文。(《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啓示》),總結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證明觀點——得出觀點。

接着讓學生自學,讀課文,找出文章的觀點,同時給文章分段。應該說這篇文章的脈絡是非常清晰的。學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觀點: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簡單的。

第一個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歡問。“這對哥白尼後來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嗎?”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這些問題呢?”讀一讀這些問題,通過對哥白尼事蹟的簡介(《天體運行論》、“日心說”),讓學生把握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他成就的聯繫。

我們現在要不要多問呢?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對3、4兩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爲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第二個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了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爲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夢溪筆談》)

最後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將學與問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做學習的主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