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41W人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1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剛拿到這篇文章,通讀一篇。與我們學過的《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啓示》很相似,在文體和結構方面幾乎都如出一轍。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容簡單。

課文第一個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歡問。“這對哥白尼後來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嗎?”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這些問題呢?”讀一讀這些問題。抓住省略號讓學生說說哥白尼還可能提哪些問題。並列舉古今中外名人因爲勤學好問而成功的例子。讓學生把握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他成就的聯繫。

第二個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想結合解開了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爲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夢溪筆談》)

我們現在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怎麼辦?(多問)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爲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在由“能者爲師”讓學生說說與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

最後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讓學生將學與問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做學習的主人。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2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另一個是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感悟:“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讓學生明白“只有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勤學好問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過程中,還要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去獲得答案。

在課堂上,學生樂於思考,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體驗了文體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相結合,更加能體會課文所蘊含的哲理:“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只有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在知識的天地飛得更遠。”學生領會了文章的主旨,再聯繫實際生活,才能學以至用。

學生對課外知識的閱讀積累很有限,在提問到相關課外知識時,只有個別學生能夠回答完整,這說明以後要注重培養學生課外閱讀,並形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