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六年級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75W人 

  《學與問》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思——議——讀”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知道“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以讀促思,讀中感悟。抓住切入口——課題,環環相扣,井然有序。

教學此課時,我設計了三個有層次地複述環節。一是學生初讀課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並談談感受和啓發。學生精確地找出了課文中啓迪性的語句。這一環節實現了對課文初步感知的複述,較零碎,膚淺;二是讓學生細讀課文後,叫老師做學問,這次,學生不光能用書上的具體語言,而且能結合實踐指導教育老師,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複述得既有條理,又深入,並且有創造性;三是讓學生精讀課文後,教師將一則小故事,讓學生想象自己爲故事中的智者爲老二指點迷津。學生再一次地運用書上語言,並加上自己的感悟,發言真是精彩紛呈,課文的中心觀點已滲入學生的心中。

另外,這篇文章先寫“問”的重要性,再舉例證實;接着寫向誰“問”;然後寫“問”與“思”要結合,最後有理有據提出觀點: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成爲學習的主人。文章的結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如何讓學生初步感悟這種文體的結構特點,平時在表達自己的某種觀點或給別人講明某種道理時能自覺地借鑑本文的結構。我設計了這樣的一種訓練方式,以下是此教學環節的課堂部分實錄:

師:同學們,剛纔你們大膽地暢想了學習《學與問》這一課後,自己今後的學習可能發生的變化,情真意切。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課文,不難發現,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都在1、3、5小節中,作者爲什麼還要在文中插入兩個小故事呢?好好想想,與周圍的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沉思了一會,便開始交流起自己的想法。三分鐘,安靜下來)

學生1、老師,我想可能是作者害怕我們看了他的文章不相信他說的道理,加上兩個名人的小故事讓我們更加得相信。(同學們哈哈大笑)

學生2:我同意剛纔同學的意見,如果沒這兩個小故事,光講道理的話,別人會不太相信。

學生3、這兩個故事是作者有意寫的,是有力的證據,證明了作者說的話是正確的。

……

師:是啊,這兩個故事對於這篇文章很重要,這就是說理性文章所具有的結構特色,大家今後講道理或教育幫助別人時可要多想想這篇課文的寫法。

師:爲了檢驗大家活學活用的能力,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家,得到了個當朝宰相贈送的書有“學問”兩個字的金匾。這家主人過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家,誰都想得到那塊能帶來學問的金匾,互不相讓。結果兩人只好找來工匠把匾從中一分爲二。老二得到了有“學”字的半塊。於是他就扛着這半塊匾到處求學,見什麼學什麼,從不多問。幾年下來,卻一無所獲。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學你們現在就是這位智者,我就是這家的老二,請利用課文內容,你該如何幫助我這位只知“學”的青年呢!

學生們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寫得寫,在書上劃的劃。五分鐘後,個個躍躍欲試。他們不僅能用書上原文、原故事來生動地給我這個“老二”上了一課,有的還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故事來說服我。不知不覺中,大部學生不僅能創造性地複述課文內容,還繪聲繪色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學與問”的名人小故事,可謂一舉多得。

反思這一教學環節,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讓學生進行了充分地角色體驗。通過智者身份的體驗,學生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體驗了文體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學生將自己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了融合,把已積累的零散的知識系統化了。角色體驗在德育課中經常使用,已被證明是一種好方法,爲什麼我們的語文課堂就不能大膽地使用了。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角色體驗不就是情感體驗的基礎嗎?我想只要我們平時結合每篇教材的特點,多想辦法,角色體驗定會在語文課堂上發揮重要作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