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與朱元思書》的九年級語文教案大綱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教學目標:

《與朱元思書》的九年級語文教案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並默寫全文。

2.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鑑賞水平。

4.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於山水。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吳均何許人也?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泛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飄蕩(d4nɡ)急湍(tu1n)軒(xu1n)邈

泠泠(línɡ)經綸(lún)橫柯(kē)

2.把握節奏、重音、停頓。學生朗讀課文。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纔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於句號,每一個句號後的停頓應小於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後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爲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三、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語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或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四、佈置作業:

教師提供以下問題請學生在課後閱讀的過程中思考,下節課在分析全文的過程中會得到答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

[教學步驟]

一、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奇山異水”;

第二段先寫“異水”部分,再寫“奇山”部分。

二、簡析:

(一)第一段寫自己遊覽的

地點及對桐廬一帶水總的印象。“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羣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乘船隨着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爲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來應該圍繞“奇山異水”來分別寫山之奇,水之異。

1.哪些語句寫“異水”;哪些語句寫“奇山”呢?

明確: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

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峯”寫的.是“奇山”。

2.先讀“異水“部分。

(1)作者怎樣寫“異水”,寫了哪幾方面

明確:寫水,突出“異”。寫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明確:沒有,“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別是什麼意思?

明確:“甚箭”,是甚於箭,比箭還快速。“若奔”,像奔馬一樣。

(4)“於”字在這裏省了。看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誇張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後一句,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後一句是間接描寫。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最後一句是動態描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說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的色和動態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4.再寫“奇山”部分。

(1)作者怎樣寫“奇山”?

啓發:大家知道,山是靜態的,生長時也是默默的,可是,這裏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這種寫法,叫什麼?

明確:化靜爲動。

(2)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來寫的?寫了哪幾種景物?

明確:聽覺;泉水、鳥、蟬、猿,四種。

引導:通過聽覺來寫的。有泠泠作響水聲,有嚶嚶成韻鳥鳴聲,有千轉不窮蟬叫,有百叫無絕猿啼。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對吧?——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是一種嘈雜的氣氛嗎?

分析:這裏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裏、商場裏那種人聲鼎沸。這種嘈雜,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出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淨的聲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爲了名,也不是爲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衝撞的廝殺之聲!

師:這裏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淨”的。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繁雜來寫單純。

(3)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明確: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讚美之情。

小結:寫山,突出“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着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着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峯。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峯峯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清越的泉聲、悅耳的鳥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於聽,動靜相生。

(4)“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句能理解嗎?

點撥:鳶,一種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爲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峯後,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綸,就是籌劃,治理。籌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是作者的感慨。

小結:具有高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峯,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爲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着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羣峯,扣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對史學有研究。他也曾經做過閒散的朝官。他曾經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爲有這樣的遭遇和經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