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49W人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一

蘇教版九上第二單元第二課《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經典篇目,僅無憂無慮網就有課件51件,教案33篇,教授方法大體相似,或者從小說三要素入手,或者從小說結構入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我非常喜歡的小說,很想嘗試另一種解法,小刀口深切入,如庖丁解牛,從一條命脈下手,將文章漂亮地解析;又能夠像一隻大手一把抓住樹幹,撼動樹根,牽動根鬚,把一棵樹完整地連根拔起。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我想到這是一篇小說,正所謂“無巧不成書”,而藝術作品的“巧”又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文藝作品就是人們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一扇窗口。馬克思主義認爲,任何的偶然背後都有必然,只是人類智慧還不能夠了解這個必然,就把它定義成偶然。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的核心情節就是菲利普夫婦一家去往哲爾賽島旅行途中巧遇于勒,偶然的巧遇讓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猝不及防,正因爲是猝不及防人物自己可能平時都沒有意識到的靈魂深處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那個最純粹的自己,也可能是在與現實抗衡時那個最脆弱的自己才得以真實地再現,可以說這是一個極具藝術性的巧合,一切似乎是完全意外之外的偶然,然而又恰恰最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必然。

於是這堂課的設計我打算就從分析故事偶然性背後的必然性入手,探究菲利普夫婦在偶然的相遇中對於勒態度變化的必然性,探究于勒偶然做生意失敗潦倒半生的必然性,探究菲利普夫婦和于勒“特快號”偶遇的必然性。最後從偶然和必然的關係中引導學生全面剖析人物和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認識作品時代,和時代下的人物的真實處境,從而達到深刻解讀文本的目的。

在探究偶然性背後的必然性時,我有意識地將孩子們零散的線索歸入三個核心概念:

第一, 偶然的相遇是必然的。相遇是菲利普夫婦愛慕虛榮的必然。

別人請吃飯從不敢答應的菲利普夫婦,買日用品也常常買減價貨,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要計較半天,卻在每個星期日都要帶着孩子們到海邊棧橋去散步,這充分說明了菲利普夫婦是愛慕虛榮的。虛榮導致他們註定會在二女兒訂婚之後選擇去哲爾賽島旅行,去感受一下做上等人的榮耀,去哲爾賽島旅行就必然要乘坐從英國到法國的遊船,而於勒就在這條航線上,所以相逢是必然的。

菲利普之所以買牡蠣,是被貴婦人吃牡蠣的高貴優雅的姿態所吸引,他也想讓自己的女兒模擬這樣的吃法,滿足做一個上等人的虛榮,他的虛榮心決定了他必然被吸引,必然要遇到于勒。

相遇是菲利普夫婦執着堅持的必然。“衣冠整齊”故作體面地去海邊棧橋上“散步”,是菲利普一家每週的例行活動;“於是每星期日,一看見大輪船噴着黑煙從天邊駛過來,父親總是重複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一個一直在等,一個一直在附近流浪,相逢是必然的。

盼于勒,等於勒,是他們內心不變的堅持,十年來沒有動搖過,而於勒就在離他們不遠的英法遊輪上,相逢是早晚的事,怎麼能說巧遇不是必然呢?

第二, 于勒偶然的落魄是必然的。

于勒本來就是一個好吃懶做的花花公子,這也註定了他有了錢之後必然會揮霍一空,最後落得一個窮困潦倒的境地。一個連哥哥的財產也揮霍掉的花花公子,怎麼可能到了美洲就搖身一變成了創業者,固然當時到美洲去淘金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成功的都是能吃苦耐勞的強者。

其實,從於勒寫給家裏信中就可以推測到于勒可能已經破產了,信的內容是這樣的:“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爲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從他“買賣也好”這四個字猜想,他並不一定做成的是什麼大產業,也不見得發了什麼大財,只是做了一些小本買賣而已,像他這樣的花花公子很有可能掙得少,花得多,掙了那麼一點錢都讓他揮霍殆盡了。此外,長期旅行是不應該影響寫一封信的,爲什麼不能寫信了呢?可見這時候于勒已經破產了,他不想讓菲利普夫婦看出他已經破產,所以才這麼說。

于勒的破產和他們的相逢也是有着必然的聯繫的,正因爲于勒破產了所以纔會回到離家鄉較近的哲爾賽島。這很符合一個長期在外流浪的浪子的心理,既想回家,又不敢回家,只好徘徊在家門附近。這樣相逢就是必然的事,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

同時,從於勒徘徊於家門外而不敢靠近可以看出,于勒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處境是不能被哥嫂的薄情所見容的,相認不如流浪,可見得金錢在當時的環境下重於親情。

第三,偶然相遇所造成了菲利普夫婦態度的變化是必然的

在教授這個環節的時候,最讓我激動的一幕出現了,倪雯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爲他們的見面方式也是個偶然,小說所寫的相遇其實是單方面的,是菲利普夫婦單方面看見了于勒,而於勒並沒有看見菲利普夫婦。我認爲在外流浪了十年的于勒不會一點不想家,說不定他已經無數次徘徊在家門外,無數次偷眼看過自己的哥嫂,只是不敢相認。雖然是個偶然的相遇,但這個偶然也是必然,他們的相逢必須要這麼安排。”

這個問題真有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立刻討論開了,倪雯雖然站在支持作者的立場給出了一個肯定的結論,但是她沒有充分闡明這個結論的理由。於是同學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開始有人反對,覺得換個見面方式也很好,可以表現于勒想回家又不敢回家的矛盾心情。可是隨着討論的深入開展,大家一致認爲作者的設計更爲巧妙,他讓菲利普夫婦單方面看見於勒,只有這樣的相見方式才能讓菲利普夫婦在全無準備的情況下充分地表演,真實地呈現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樣的相遇讓菲利普夫婦態度的變化變得那麼地合情合理。

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變化純粹是金錢的力量使然。花花公子時期的于勒是菲利普家的包袱,家裏容不下他,只有請他離開家鄉漂洋過海流浪美洲;發了財的于勒是全家的“福音”;流浪漢的于勒是菲利普夫婦避之不及的瘟神。

而菲利普夫婦見到于勒後態度變化的細節正是全文最精彩之處,多的不談,僅文中“暴怒”一詞就蘊含了豐富的內容。“乞丐”于勒打破了對“好心的于勒”寄予太多期待的菲利普夫人全部的夢,躋身上流社會的夢想,嫁女兒的希望,未來體面的生活……一瞬間通通成爲泡影,都是因爲這個“賊”錯誤地出現在眼前,他這樣陡然地出現把她的一切都毀了,沒有任何預兆,不給她任何準備,氣急敗壞,歇斯底里的菲利普夫人來不及做一丁點心理和外在的掩飾,“暴怒”是她面對殘酷現實脆弱的牴觸情緒瞬間的真切爆發。

也只有這樣才最能夠赤裸裸地暴露菲利普夫婦的虛僞和勢利,最能充分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如果反過來於勒某一天偷偷來到菲利普家門外,遠遠地看一眼自己的哥嫂,那真實的菲利普夫婦讀者就永遠看不到了,小說的主旨也就不能得到有力地揭示了。”

可以說倪雯同學的創新思維真是恰到好處,她不經意間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也將文本的解讀自然地帶到了高潮。課結束後我不禁靜心思考,這樣一個教學環節的出現同樣純屬偶然,而這個偶然背後的必然又是什麼呢?如果我這節課按部就班地照着習慣上課,照着老套路上課,是否還能出現這樣的一個精彩環節呢?孩子任何一個思維靈感都不是偶然會出現的,它需要我們教育者爲創新培植必然的土壤。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二

最近剛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三個課時結束了本文的教學。學生很感興趣,文本容易理解,課堂學生髮言積極,熱熱鬧鬧的,自我感覺上得很成功。我從文體特點出發,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誰是主人公及人物性格特點)、情節(四部分梳理)、環境(平靜的大海、紫色陰影的大海及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最後將“作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係”這一主旨歸納給學生。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巧妙的構思(分析文中安排“我”這個“當事人”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時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三個課時上得很流暢,自我感覺思路也很清晰,學生應該完全聽懂了。

可是當我看了2009年湖北赤壁市“文本價值的教學選擇”課題研討紀實--兩篇“同題異構”《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實錄時,才發現自己是盲目自信。相比而言,自己的教學對文本的解讀只停留在單一的價值選擇上,犯了單一化、片面化的錯誤。對文本的處理過於簡單了,完全是“爲了應付考試而教”。學生只是單純地理解文本並記憶知識,卻沒有讓他們從文本中跳出來,站在其他的角度來思考,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突然發現自己走入了一個誤區,過分地注重了考試分數,注重知識能力目標和過程、方法目標,而漸漸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隱性目標。

反思自己的教學,現談談自己的不足和收穫。

如何選擇核心教學價值?

任何一個文本,其價值往往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方面,何況是經典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其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文本價值,如:第一,小說從一個家庭的視角反映了19世紀後期法國乃至歐洲社會的基本狀貌,可以作爲研究19世紀法國和歐洲歷史的一類素材;第二,小說集中體現了作者莫泊桑的文學創作特色,是研究作者莫泊桑文學成就的實證材料;第三,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緻,刻畫人物世態惟妙惟肖,是讀者鑑賞文學作品的經典樣本;第四,小說揭示的.主題豐富而深刻,在人性人情以及對金錢的認識等問題上能給讀者以無限的思考,因而小說同樣具有持久的社會教化功能;等等。

看到專家分析出這麼豐富的文本價值,我深感慚愧。由於自己沒有對文本深入研讀,只感知到最顯著的東西,而教給學生也只能是淺薄的、“人云亦云”的所謂“價值”、知識。而這些顯著的知識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實際已經瞭解甚至掌握了,那我的三節課只是把那些東西熱熱鬧鬧地演了一遍,學生記得更牢固而已。想到此,不禁爲自己的淺薄、不負責任而慚愧。通過學習這篇小說,我應該使學生收穫些什麼?很顯然不是學生已經知道的,而是要讓學生在自我感知基礎上獲得新的知識或體驗。

面對如此豐富的文本價值,通過學習我明白語文老師應該要有所選擇,選擇恰當的內容作爲核心教學價值。核心教學價值根據新課程理念,應遵循兩個宗旨:一是爲學生而教--教到學生的需求上,教到學生的心坎上。考慮的重點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這篇小說可以知道些什麼,還有哪些內容是模糊或者是未知的。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已知基礎上並引導學生澄清模糊、解決未知,才能給學生真正的閱讀效益。如這篇的小說的故事情節很直白,不是學生最想要的,所以老師可以簡單處理。而關於這篇小說的人物以及主題,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可以形成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需要在課堂的學習交流中使認識得以清晰完整。小說的主題是多元的,給學生的價值觀肯定帶來影響,這就需要老師給予恰當引導。小說的構思藝術學生可能知道是好的,但好在哪裏,爲什麼好,這些又是他們難以體會的,這是學生的未知內容。二是因教材而教--準確而有創意地挖掘文本價值,使學生知識上有積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維上有發展。《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將人物置於自然而奇崛的事件過程中,並以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獨特方式表現人物,進而揭示耐人尋味的主題。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學《我的叔叔于勒》的重點應該在人物和主題上,難點是分析小說的構思藝術,而價值觀教育則是閱讀這篇小說的隱性目標。核心教學價值因此得以確定。

核心教學價值的選擇,即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意味着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而要做到教學目標的定位準確、恰當,離不開我平時很難落實的“三備”呀。備課標、備文本、備學生,一樣都不能少。鑽研精神還是不夠。此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甚至更多”這句話說得一點沒錯。一位教育名家曾經還說過,要用一輩子來備一節課。這句話更深邃地道出了對於教師來說,學習的重要性,鑽研的重要性!

深入研讀文本不夠,缺乏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判斷直接造成了閱讀教學效益低下。另外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圍繞目標結合文本作細緻的分析,不能急於追求結論,學生如果缺乏真實的個體閱讀體驗同樣不會取得良好效果。對於文章的主題,切忌直接歸納給學生,或者只做單一的引導,而應該設計合適的問題,讓學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獲得多層次的理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