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史鐵生《我與地壇》推薦教案

本文已影響 2.08W人 

 [教學目的]

史鐵生《我與地壇》推薦教案

1、瞭解作者殘疾後在地壇的啓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性。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覆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用具]

投影儀、電腦、或錄音機(地壇圖片、史鐵生頭像、滿文軍《讀你》、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人的生命異常脆弱,當病痛、殘疾猝不及防地降臨,命運殘酷地捉弄,人的身體、心理、精神都陷入無盡的痛苦、無奈與無助之中。當史鐵生以自己對世界獨有的感覺、體悟、認知爲基礎,對生命存在進行本真的思索和審美的觀照時,"我"以外的世界就成爲我的世界--獨語的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史鐵生內心深處的世界,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之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二、預讀課文

1、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生於北京,18歲去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後,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

現爲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

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於想到了自殺,但最後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下來,並拿起了筆走上了中國文壇,從殘疾到成爲一名專業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借讀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參悟。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今天我們就需要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課時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確教學目標)

2、地壇:北京的一處古蹟,明清時皇帝祭祀的場所。(展示圖片)

3、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並歸納。

問題1:"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如何?

頹廢、迷惘

指導:"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裏思考着什麼問題?結果如何?

他在想人爲什麼要出生,現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問題。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着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指導:

"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爲什麼要出生。"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三、重點解析

(一)內容解析

1、“我”是不是經常去地壇?(是)

“我”爲什麼喜歡去地壇?(寧靜)

[在人口密聚的、喧囂的大都市,這世外桃源般的寧靜,不僅襯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當時需要的環境,它爲作者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

2、地壇給了我什麼啓迪?(找出關鍵句)

一個人,出生了,……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

我 雙腿殘疾 順應自然 不應消極

3、來地壇以前,由於雙腿殘廢而極端痛苦,有死的念頭,而來地壇,使我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爲什麼地壇使我得到了這樣的啓示呢?地壇僅僅是荒蕪嗎?(“荒蕪 不衰敗”)

爲什麼說地壇荒蕪而不衰敗?(找出有關的描寫,抓住一些關鍵詞)

小昆蟲 卑微

草木 競相生長

(二)領會語言的魅力

讀第5段。提問見課本。鑑賞:

1、“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2、“園牆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陰涼。”

3、“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

讀第7段,鑑賞六個“譬如”,寫出作者擺脫痛苦後對生命的熱愛和人生應有所作爲的信念——只要這些美好的東西仍然存在,我們就應該好好地活下去。

[弱小的生命,甚至連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頑強的活着,給了我生命的感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園中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它們全很卑微,可是它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着,它們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反而是由於它們的存在,到使這裏不再衰敗,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着就應順從自然。]

 四、佈置作業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跡工整、書寫規範,晚自習下課前上交。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關於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⑵作者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五、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史鐵生

}去雕飾 琉璃剝蝕硃紅淡褪

陷入人生困境

突然殘廢 高牆坍圮玉砌雕欄散落

顯本真 老柏樹愈見蒼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蕩

} 思考人生

生存還是死亡 生命自得其樂草木各顯其美

永恆之景 生命永恆 太陽、雨燕

}得到啓示

成爲心靈家園之美 孩子的腳印、蒼翠的古柏

夏雨的氣息、秋葉的味道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分析借鑑

1、珍愛生命、體驗母愛

2、展現內心世界的“輪椅視角”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史鐵生在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後,漸漸看清了生命個體中必然的真相: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當他在獲得頓悟之後,就逐漸地將眼光投射到他身邊的人上。此時,他發現其實母親所承受的苦難是自己的雙倍;他發現母親的愛原來一直像空氣一樣瀰漫在他的周圍,供給他呼吸,而他卻毫無知覺。

  二、體味母親的"苦"

1、請大家找出並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 。(檢查預習)

"她知道我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裏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裏整天都想些什麼。"

"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爲她自己心裏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

"……,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2、爲什麼作者要說"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裏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出於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爲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當兒子回家後,她想問兒子內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麼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於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覆糾纏而痛苦萬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於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後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三、依據以上示範分析,學生自己總結

1、文中的母親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討論]

她是一位不幸的母親;

她又是一位堅韌的母親

本文刻畫了一位巨大痛苦,幫助雙腿癱瘓的兒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氣的母親形象,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她的母愛深沉而豪不張揚,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親是堅韌的、偉大的。本文歌頌了母愛的崇高、偉大。

2.文章是怎樣展現母親的愛的?[討論]

從母親對我的理解這個角度來寫母親對我的關愛。母親理解我,她保證了我去地壇的權力;她甚至做好了一切母親都不願意做的最壞打算,“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她獨自承受着兒子殘疾及由此帶來的痛苦,她活得很苦,但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母親是苦難的,但很堅韌;“我”也是苦難的,那“我”該怎麼辦呢?然而母親卻早早地離去了,在“我”剛剛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無福享受我的一點快樂。看文章相關部分,齊讀第14段。“又”想到李煜《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寫出了一種“物是人非”的悲痛。母親的死是我的至痛,至痛的心流淌出至情的語言。

[寫母愛,並不是母親直接表現的,而是通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理解這個角度展開。這樣寫使文章尤爲動人。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度”的“理解”。]

 四、思維拓展

欣賞滿文軍的《懂你》,如果我們以史鐵生的描寫作爲拍攝MTV的素材,你會選取哪幾個鏡頭?體會親情。[討論]

今天聽這首歌,和以往是否有點不一樣。我們是否解讀過自己的母親,是否試着去解讀母親,是否去解讀所有愛我們的人,是否爲愛我們的人更好的生活。

  五、佈置作業

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不論是文字表達,還是表現手法,還是思想內容,都有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課後認真閱讀的其他幾部分(在《讀本》上),請大家模仿本文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等刻畫人物的手法,寫一篇作文《重讀×××》,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