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3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67W人 

導語:人的生命就像一束光線,肯定會碰壁,肯定會有曲折。但只要不放棄前進的勇氣,就一定能夠到達心儀的彼岸!接下來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3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在午後捧着這本書細細地品味,常常需要停下來望一眼遠處,思考一些。史鐵生的文字似乎把我帶到了無邊無際的哲學的大海,在那裏,他的思想如浪潮般涌來;又彷彿是在懸崖邊,聽他一個曾經在死亡陰影中的人緩緩講述他在絕境中領悟出的生命的救贖。

有些人選擇結束,以此逃避錘鍊。海子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老舍在北大墜入冰冷的河水。所謂絕境,就是讓人誤以爲無路可走而拜倒在他的腳下。史鐵生也是想過死的。他在一個狂妄的年齡雙腿殘疾,病臥醫院時他也曾藏下一卷電線。但是終究是一絲殘念,讓他留了下來。也許是因爲母親說“要好好活着。”,也許是友人與他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看。”再或者,也許僅僅是因爲不甘心。只是因爲想再繼續活下去。

他悟出了“死是一件無需乎着急去做的事。”

一旦我們選擇了生,一旦我們決定要去奮鬥拼搏一把,那死氣沉沉的絕境也只得放開一條路。在看似山窮水盡的地方,人惟有乞靈於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才能向死而生,跋涉到柳暗花明的時候。

人生中密佈着上帝的試煉。有時候我們幹不過上帝,比如我們無法逃避從天而降的磨難。但是我們卻可選擇對於苦厄的態度。絕境是一個機會,給不屈的人,使之完成人生生如蟻而美如神的蛻變。

奧林匹斯山上的神火爲何而燃燒?那不是爲了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打敗,而是爲了有機會向諸神炫耀人類的不屈,命定的侷限儘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即時眼前瀰漫着死氣,我們當吹響戰鬥的號角,向死而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

當我合上《我與地壇》時,深深地被史鐵生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渴求,對生命的思考所震撼。

在史鐵生最爲失魂落魄的日子裏, 他來到了上帝爲他苦心安排的棲息場所,一座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的地壇。第一次搖着輪椅進入地壇時他就明白了,這是一個他能逃避一切痛苦憤怒的地方,一個能讓他”默坐,呆想“的港灣。在這裏他能忘卻最狂妄年齡的一切不幸,推開耳邊的嘈雜,窺看自己的靈魂。陪伴他揮灑青春的是它,荒蕪並不衰敗的地壇。當寂靜陽光平鋪把道路上每一個坑窪映照地燦爛之時,史鐵生在頹牆邊看書,當那對煞羨旁人的.冉阿讓和柯賽特在沿着地壇漫步時,史鐵生在荒草旁寫作。

當彼岸的旭日升起此處的夕陽收起蒼涼殘照之際,鐵生在這專心致志地思考。就是在這個偏僻的園子裏史鐵生寫出了自己對生命的思索,對生死的理解,用筆桿爲自己搗鼓出了一條路,一條前無古人只得靠自己摸索的路,一條僅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且不談他生命的厚度,單是在地壇這一併未有太多變化的環境下能不斷汲取新知識產生新感悟,就足以令我羞愧不已。

想到自己有時將思維的狹隘歸結於沒有足夠多的渠道認識世界,這真是愚蠢至極的行爲!看看擺在史鐵生眼前的都有些什麼呢,佇立在那的藏黑柏樹,石階上鋪着的褶皺報紙,自然坦蕩的野草荒騰。但他的思想源泉卻未枯竭過,他自問”適合小說的生活素材爲什麼就要到你這個跛子這裏呢?,人滿世界都有靈感枯竭的危險,憑什麼你能一片接着一片寫下去呢?”,自答到:“因爲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因爲想活着,所以纔不斷寫作,因爲需要寫作,纔不斷思考,琢磨,關注,咀嚼。我問自己:你想活着嗎?想活。怎麼個活法?不知道。這樣不思考的原因也就一目瞭然了,因爲缺少了一座連接思維與慾望的橋樑,並非什麼缺少認知世界的通道,那與這座橋毫無干系。

這座橋是抽象的,不可觸碰,除了自己沒人能明白,就像一本學生證一樣,當且僅當屬於你的那本被你持有時,它纔有效。當你踏上這座橋時,你會看見令人沉醉的美景,你會體會到蘊含在沿路風景中所有獨特的情懷和意蘊,情迷其中,醉生夢死。你擁有一輛破舊不堪的自行車,或一部豪華舒適的小轎車,也可能僅是步行,這都無足輕重,因爲你並不會感覺到疲憊,這是十分神奇的事情,彷彿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不斷注入你的身體,用以抵消前進所需要的能量。”前方太陽正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我想早日踏上這座神祕的橋樑。

  《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與地壇》是一部非常難得,值得人反覆深思“把玩”的作品,也許是我自身閱讀量的不足問題,在中國近代散文史上這是一篇少有的極具充滿哲思意味的文章。在作者悲涼而又充滿希望的筆調下,寫出的不是騷情爛文,而是凌駕於整個人類之上,向我們解答‘人’這一終極命題。

“一座荒蕪並不蓑敗”的園子,一個活到最犯案的年紀忽地殘疾了雙腿的年輕人。在野草荒藤茂盛的自在坦蕩之際,這個失魂落魄的年輕人搖着輪椅踏進這片荒園,十五年間,日復一日,他每日是存着如何死,如何生這一矛盾體。

《我與地壇》主篇大致可分兩個結構:

一、作者對“生”這一複雜問題的思考,以景物描寫爲主。一草一木間背後影射作者對生命的感悟。“蜂兒如一瑣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蛻,寂寞如意見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二、追憶回想表達對母親到懷念。明暗線穿插交織,掙扎於生死之際的殘廢青年。憤世叛逆的孩子,兩種形象在作者筆下躍然紙上,地壇荒蕪並不衰敗,母親:苦難卻又堅強。一人一物變化間,早已體現作者對自己未來何去何從的回答,對人生多災多難的思考。

《我與地壇》整篇文章,共分七節,風格獨特,打破了文人創作與作品間固有的距離感,充滿自傳,自省,自訴的意味。作者的真實身份融入其中,表現自己。在內容上,寫景、議論、抒情、敘事也毫無隔閡而言。相互融合,貫通始末。內涵飽滿。在這麼長的篇幅裏,容納這麼多的內容。結構顯然是一個關鍵。全文看似率性而爲,不拘泥於技巧。全文章法七節分而列之。難見起深較合。雖無關聯,又似鑲而嵌之。但全文生氣灌注。作者從大局着眼,抓住文章的氛圍與情調。文字情深而又思沉。展說大將氣度,寫得相當灑脫自在,一氣呵成,毫無贅言。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顯有一片靜土用來思考,更是匱乏一部作品來讓人深思感悟。讀史鐵生的作品,能在寧靜與平淡的傷感間細細體味“生命之重”。最後,就附上書的一段話來作爲此篇的結尾吧。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有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柺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爲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