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人教版《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9.59K人 

教學目標

高一人教版《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①瞭解荊軻刺秦王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整體感知課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詞、句解釋,提高翻譯能力。

③學會從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描寫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教學重難點

評價歷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展示雕塑照片)

來到正定講課,我感到非常高興,一進縣城,就被這裏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所感染。我們住在華陽假日酒店,外面正在興建文化廣場,剛纔的照片就是在那裏拍攝的。在此,我進一步瞭解到正定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歷史淵源,這裏有南越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一代名家顏真卿等等,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因此我相信我們正定中學的同學們一定都非常優秀。這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一個道理: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實,我們燕趙大地的歷史上一直就有着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古語講“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走近荊軻,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懷。

二、背景介紹: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爲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爲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爲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檢查預習:

1、字音:(課件)找同學讀。

a。拜謁(yè) 濡(rú)縷 變徵(zhǐ) 淬(cuì)火

b。忤(wǔ)視 圖窮匕(bì)見(xiàn) 八創(chuāng)

c。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d。拊(fǔ)心 瞋(chēn)目 樊於(yú)期 怒叱(chì)

答案:a

2、整體感知:

①指出本文中的主要事件。

②課件出示主要事件:

(一)開端:行刺緣起。

(二)發展:行刺準備。

(三)高潮:廷刺秦王。

(四)結局:荊軻被斬。

總結:通過檢查,發現同學們的預習情況很好,只是對人物的評價還不夠全面和辯證,待通篇學習之後我們再進一步討論。

四、精講前四段:

1、介紹文言文讀法:朗讀、點讀、美讀、析讀。

2、分段朗讀。

3、分段點撥重點字詞。(學生質疑、互相答疑、教師補充)

五、總結回顧知識點

課件出示:

①重點字詞

盡收(佔領)其地

秦兵旦暮(早晚,馬上)渡易水

微(如果沒有)太子言

邑(封地)萬家

誠(果真)能得樊將軍首

秦之遇(對待)將軍可謂深(刻毒)矣

顧(只不過)計不知所出爾

②詞類活用:

樊於期乃前(上前,名做動)曰

函(名做狀)封之

③古今異義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窮困:(古義)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可以:(古義)可以憑藉,可以用來;(今義)能夠,表允許。

偏袒:(古義)袒露一隻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④文言句式:

秦王購之( )金千斤,邑萬家(省略句,倒裝句)

父母宗族,皆爲戮沒(被動句)

太子聞之,( )馳往,( )伏屍而哭,( )極哀。(省略句)

3、分角色朗讀,要求讀出人物的感情、語氣。

4、結合原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寫法。

①【人物形象】

太子丹:有責任感,有仁愛之心。

荊 軻:有勇有謀,城府很深,正直果斷,擅於辭令。

樊於期:義勇剛烈,熱膽衷腸,顧全大局,勇於犧牲。

②【寫法】

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5、勸說的藝術:

①語言委婉而不失力度

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六、拓展訓練:勸說

設定情景,由學生進行表達訓練,體會勸說的藝術。

情景一:本班有一同學在考試中因作弊而獲得高分,成爲本班第一名。請以好朋友的身份勸他向老師認錯。

情景二:本班有一同學,學習成績優異,但不願幫助同學。請你以班主任的身份勸說他去幫助班上成績落後的同學補習功課。

以上兩題任選其一,自由結合小組

七、佈置作業:

1、通譯前四段。

2、試着寫一首詠荊軻的小詩或寫一篇荊軻小傳

3、示範原創詩。

詠 荊 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秦王縱橫平趙燕。

男兒有志紓國難,太子無奈求聖賢。

家國重任擎一身,樊首輿圖封兩函。

始皇倖存統四海,荊軻忠勇高雲天。

課後習題

一:語言積累

(一)字詞積累

1。選出下列詞語中注音全對的一組( )

a。謁(yè) 濡(rú) 變徵(zhǐ)

b。踞(jū) 忤(wǔ) 叱(chì)

c。 箕(jī) 揕(chèn)袒(tǎn)

d。拊 (fǔ) 瞋(chēn) 樊於(yú)期

二:課堂點擊

1、《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 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 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3、下列句子是從第三自然段中挑出的,試說說譯文的正誤,並說明理由。

(1)振長策而御宇內。

A、舉起長鞭來驅趕天下諸侯。B、舉起長鞭來奴役天下百姓。

明確:A、B均有誤。A中“御”譯爲“奴役”爲好;B中“宇內”理解有誤,聯繫下面(2)句可知。

(2)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A、用殘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撲這些刑具來鞭打天下百姓。

明確:A爲意譯,正確;B有誤,“敲撲”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爲刑罰,修辭問題未處理好。

(3)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A、於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並且守衛邊防。B、於是派蒙恬去築守像籬笆一樣重要的長城。

明確:A句正確;B有誤,藩籬比喻邊境、邊防,今人無“像籬笆一樣重要”的比喻說法。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軍隊。把他們集中到咸陽,讓他們銷燬兵刃和箭頭,鑄成十二個金屬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然後)銷燬這些兵器,鑄成十二個金屬人。

明確:A有誤,“兵”不指“軍隊”而指兵器,“之”亦應代指兵器,“鋒鏑”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確。

(5)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

A 、(秦始皇)踏着華山作爲城牆,憑藉黃河作爲護城河,佔據億丈高的城堡,下臨不可測度的`深淵,自以爲十分堅固。

B、(秦始皇)憑藉華山和黃河,把他們看成城牆和護城河,佔據着這億丈高的華山城堡,其下又緊靠着深不可測的黃河,自以爲就十分牢固。

明確:A有誤,原文“踐”不是課文注中的“踐,踏。”(課文註釋有誤),而應是《康熙字典》引《釋文》的“踐,借也”當憑藉講;“城”作城牆、城堡爲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確。

4、第3自然段在寫秦由“攻”轉爲“守”時,從哪些方面寫了其“守”的措施,爲什麼要寫這些?

提示: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寫其以暴政來作爲“守”的措施,寫這些是爲突出中心論點眼務的。

3、討論:第四段寫了強秦的滅亡。“陳涉起義,天下響應”有哪幾方面的鋪敘呢?選文中語句回答。用意何在?

明確:五個方面。出身地位:“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個人素質:“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起義軍成分:“疲弊之卒,數百之衆”。武器:“斬木爲兵,揭杆爲旗”。起義的影響:“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起義結果:“山東豪俊遂並起而忘秦族矣”。

這五方面的鋪敘爲第五段內容作了鋪墊。

4、討論:既爲史論,那麼“論”自然體現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確:先對比論述九國之師何陳涉之衆的力量,重點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八字。然後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區區之地”以下四句照應第一二段;“以六合爲家”二句照應第三段;“一夫作難”三句照應第四段,水到渠成點出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課外閱讀《六國論》,思考:爲什麼同是秦破六國統一天下直至滅亡這段歷史,西漢的賈誼選取“秦亡”這個角度,而北宋蘇洵卻選“六國破滅的原因”這個角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