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人教新課標高一上《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6W人 

【教學目標】

人教新課標高一上《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1、積累掌握常用文言詞語。

2、學習通過人物物語言、行動、表情、神態描寫,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3、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爲。

【教學重點】

學習通過人物物語言、行動、表情、神態描寫,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爲。

【教時安排】

2教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我們學過《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訂的(補充:某日夜暗獨坐,忽有一個黃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門進來,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傳授劉向《五行洪範》之文。劉向問老人姓名,老人說:“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憫卯金之子,特派我來傳道給你。”並把懷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圖之書贈給了劉向。正是因爲有此神授,劉向才能成爲一代經學大師。),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吒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不小。

二、整體感知

互動設計1:

補充註釋(略)正音正字:

淬(cuì) 憐(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創(chuāng) 揕搭(zhèn) 拊(fǔ) 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互動設計2:

討論疑難詞句:

1、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爲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爲。樊將軍因爲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爲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3、見陵:被陵辱。

4、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錶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爲: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這裏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爲,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6、乃爲裝遣荊軻:於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7、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在(是)拿着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x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爲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願舉國爲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願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9、北蠻夷之鄙人: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鄙:邊疆,邊遠的地區。

10、負劍:背劍,即把劍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互動設計3:

複述故事(略)

互動設計4:點評課文(見課文)

三、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5:

從課文看,荊軻有何性格特點?(問題探究之一:荊軻性格)

點撥:荊軻的性格在準備信物、易水送別、秦廷行刺這三個場合表現得最爲充分。荊軻與樊於期的對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現出深謀遠慮、心機綿密的個性。“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壯氣氛,“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決心,讓一個赴湯蹈火義無反顧的英雄卓立於讀者面前。咸陽宮中,“顧笑武陽”,顯示出荊軻的鎮定自若、機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無策的羣臣,反襯出荊軻搏擊秦廷的氣勢:“倚柱而笑”的神態,“箕踞以罵”的動作,反映出荊軻寧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扣住這些場景刻畫人物,塑造出一個俠士的.形象

還有另一種見解:作爲一個漠視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荊軻具備此類人物必備的多種素質。冷酷無情是其本質特徵,冷靜、沉穩、視死如歸是其主要個性。荊軻的性格,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七早已作過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復言、重諾,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決腹,非勇也。”一個冷麪殺手,一個暴力狂徒,一個恐怖分x,即以封建道德觀念評判,亦難稱“恭、信、惠、勇”。荊軻的玩命絕不是爲了某種理想,僅僅是爲了報達太子丹的所謂知遇之恩。因此,荊軻性格不應肯定。

互動設計6:“易水送別”中的音樂描寫十分感人,試作賞析。

點撥:“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陶淵明《詠荊軻》)太子丹及賓客“白衣冠以送之”,這是生離死別,送者行者皆沉浸於淒涼悲愴的氛圍之中。“風蕭蕭兮易水寒”,暗示着事有不測。變徵之聲,何其悲涼,慷慨羽聲,何其激憤,音樂由弱至強,由低至高,人物由“垂淚涕泣”至怒髮衝冠,情緒由悽楚悲涼至慷慨悲壯,生離死別化作同仇敵愾。易水悲歌這一場面有力烘托了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的剛烈形象。

互動設計7:寫一段賞析荊軻行刺場面的文字。

互動設計8:

思考領悟:

1、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的原因,荊軻這樣解釋:“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查找資料,分析荊軻說法的真實性。(問題探究之二:故事情節)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魯句踐聞荊軻刺秦王事,曰:“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史記》集解引《鹽鐵論》:“荊軻懷數年之謀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語涉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的原因。陶淵明《詠荊軻》:“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程誥《詠史》:“荊軻無劍術,不是報仇人。”可見荊軻刺秦王失敗與“劍術”不精有關,否則,咫尺之內,也不至於讓那把見血封喉的匕首飛向了銅柱。荊軻之說不過是一種託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