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過故人莊》、《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3.81W人 

  《過故人莊》

  教學目標:

《過故人莊》、《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

1、通過朗讀、研討,體會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2、品味本詩“淡而不薄”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與目標:

品味、體會本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齊名,代表作《過故人莊》,生活在盛唐開元年間,當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詩人一生沒有作過官,基本上過着隱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來到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其詩風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二、多形式朗讀詩歌

1、朗讀詩歌

2、結合註解粗通大意,落實有關字詞含義。

大意:詩人應邀赴約——欣賞田園風光——享受農家情趣——再約重陽歡聚

 三、品讀詩歌

  1、爲什麼詩人臨走時要主動相約重陽再聚?

明確:主人待客熱情淳樸、主客相處融洽親切;

環境清新宜人、開闊舒展;

賓主把酒閒話、心情舒暢恬美。

——景美人美氛圍美,置身其中,詩人的身心倍感愉悅舒爽,自然心生依戀,有了再聚之念。

2、《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詩風氣勢宏大、境界闊遠,那麼這首詩又如何呢?

明確:恬淡自然、平易簡約

3、有人說本詩“語淡而味終不薄”,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明確:“淡”是指本詩風格樸實自然、淺顯平易;

“不薄”是指蘊含句中的情味深厚、雋永、耐人咀嚼。

4、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本詩着力描寫了農家生活的樸實與故人的熱情,表達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朋友情誼的重視。

5、再讀本詩

 四、作業佈置

完成《點擊》;背誦本詩

  《獨坐敬亭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相關文常常識及關鍵字詞

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獨坐敬亭山》

情感目標 體會詩人帶着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

 教學重點

能通過朗讀和想象,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帶着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

 計劃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獨坐敬亭山》。

2、能通過朗讀和想象,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介紹相關背景導入。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裏做過太守。李白一生凡七遊宣城,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着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二、新課

前二句“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羣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爲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詩的下半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着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着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願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鍊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誇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三、嘗試背誦

  四、作業;預習《望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